1. 主页 > 范文大全 >

精选校本课程总结12篇5-16-62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以下是细心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12篇精选校本课程总结,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校本课程学科总结 篇一

精选校本课程总结12篇5-16-62

一学期来,我们在区科研部的指导下,在学校的直接领导下,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堂为阵地,开展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规范管理,加强学习,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规范管理。教科学习经常化。注重引导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及新课程理论。为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课程提供理论支撑,为拓宽教师理论学习的渠道,组织教师“走出去”认真学习,同时坚持“请进来”的方略,邀请教育科研的行家来校做专题讲座。校本研究制度化。校本研讨校级活动形式多样,结合课改要求,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每周有活动、有研讨。有以增强课题研究实效为目标的课题研讨活动,有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的听课、评课活动……每学期全校性教育科研活动四次,每月各级各类课题组至少活动一次。教科室与教导处协作,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研究,学校开展“集体备课”“创建研讨课”等活动,教师的教研活动均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领导以身作则,带领全员参与。姜校长科研意识强。尽管工作繁忙,他带头搞课改、做研究、写体会文章。他结合本校实际主持市级“十三五”规划课题。老师们在他的带领下,结合教学实践将本校承担的研究课题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联系课堂教学写出了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科研室在校长领导下积极工作,发挥了研究和管理的职能。学校将教育科研列入了整个学校工作计划并有必要的经费投入,制定并实施了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奖励条例,学校有比较完备的科研档案。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抓立项课题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育人功效的创新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将该研究课题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主要在以下五方面进行了探索:第一,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的目的,明确学习的目标;第二,结合新课程标准,将课组织得新颖有趣;第三,激发学生的成功感,要使全班学生包括待进步生都能获得成功;第四,开展学习竞赛;第五,及时反馈、正确评价、适时进行表扬和奖励。把这些探索分解到了各个年级中的学科之中,收到了成效。另外,我们还围绕课题研究,加强教师学习和培训工作。提供书目,要求老师自学,并写读书笔记;请专家来校讲课,学习课改理论,使教师改变教研观念;提供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机会,定期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和分科培训,如专题讲座、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等,培训的内容倾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引导教师通过对自身现状的分析,制定自我发展规划和每年学习计划;帮助教师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

三、做好了常规性的业务工作

1、做好了全校教师的组稿和推荐工作。本学期,全校老师在市级以上投稿科研论文20篇。

2、为总结提炼教师的研究成果,分别编辑了校科研探索报、教师论文集、教育教学案例、研究成果专集等。

3、加强了科研室的自身建设。一是加强了自身的理论学习,带头学理论、写文章;二是网上交流探索学习;三是做好了相关资料的汇总和上报工作。

校本课程总结 篇二

现将省教育厅《关于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的工作意见》(**教基字[**]34号)转发给你们。在省教育厅确定我市9所高中为省级样本校的基础上,再确定6所普通高中学校为市级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综合样本校(名单附后)。现就做好市级普通高中新课程样本学校工作通知如下:

一、市级实验样本校的工作任务

市级实验样本校在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过程中,要先行先试,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为我市其他普通高中学校树立样板,辐射、带动全市的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向前健康发展。

(一)成为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研究基地。每所样本校要在全面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确定研究重点,明确主攻方向,承担市级高中新课程实验研究课题,并做好实验过程的资料收集、阶段性总结和交流、推广的工作。

(二)成为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活动基地。样本校的排课选课方案、学分管理、课堂教学、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综合素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改革成果和研究资料应向其他学校开放,充分发挥示范、辐射的作用。

(三)成为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基地。样本校应十分重视做好教师培养工作,制定培养计划,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改革意识和新课程理念,能为新课程的实施做出较大贡献的市级课改学科带头人。

(四)成为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成果的推广基地。样本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并围绕本校的研究任务,建立完整的新课程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系列化的有本校特色的研究成果。

二、市级实验样本校的组织和管理

(一)样本校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成立由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社区代表组成的实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校实验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向社区宣传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与本地其他学校密切联系,交流经验,反思教训,总结积累,共同提高。

(二)样本校应成立学校实验工作专家指导组,成员应立足本校并可聘请各级课程专家、学科教学专家、教研员、教师(本校或外校)等共同组成,形成学校课程改革的专业指导力量。

(三)样本校应根据国家、省、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要重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新课程实验的积极性,鼓励、帮助和指导教师创造性地实验新课程,及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反映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四)样本校要认真做好实验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汇总工作,每学期向县(市)、市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递交阶段性实验工作报告。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高中新课程实验网页。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后,我局将视工作开展情况,再确定一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市级专项样本校。

附件:

1、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名单

2、省教育厅《关于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的工作意见》

关于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的工作意见

各市、县(区)教育局:

根据《教育部关于同意**等省(区、兵团)**年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批复》(教基[**]5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的通知》(**府厅发[**]22号)精神,为保证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顺利推进,经研究,确定**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67所普通高中为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名单附后)。现就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以下简称“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的基本条件

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应具备并努力达到以下基本条件:

(一)新课程实验样本校校长具有丰富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经验,有主动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自觉性和工作热情。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作风扎实,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卓有成效。

(二)新课程实验样本校教师能够胜任新课程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够自觉地进行专业学习、教学反思,注重同伴之间的合作和相互学习,校本教学研究成效显著。

(三)有整洁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有序。基本具备保证新课程开设的校舍、图书资料、实验仪器、电教设备、多媒体教室、实验室、专用教室等教学条件,拥有比较丰富的课程资源,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跨班级选课学习需要。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56人,并力争控制在50人以内。

二、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的主要任务

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在实验过程中,要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在课程开设、课程管理、评价改革、校本教研、师资建设、设备配置和使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要进行深入探索。要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推进新课程的经验,供全省同类学校借鉴。要承担引领课程改革、课题攻关和探索研究等任务,为新课程实验在全省稳步推进作出努力和贡献。具体有以下十项任务:

(一)结合学校实际,制订科学可行的新课程实验操作方案。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创造性地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积极探索行政班、教学班相结合的组织管理形式。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按照新课程实验方案的要求,开设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全部必修课,并能按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尽可能开设选修课程。特别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好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努力提高活动课程的质量,使学生通过三年学习,达到毕业要求的学分,并在各方面得到发展和进步。

(五)建立有效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做好学生选课指导工作。根据学校实际编制科学可行的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引导学生家长帮助学生选课,指导学生制订符合个人特点的课程修习计划。

(六)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调动广大教师学习研究的热情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七)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设备配置,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积极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区域共享。建立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设备配置标准,制定有效利用的措施。

(八)深化学生评价改革,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九)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符合新课程要求、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积极探索师资共享的工作机制,为学校实施新课程服务,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撑。通过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十)重视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加强正面引导。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舆论环境,使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了解新课程实验,关心、支持、参与新课程实验。

三、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的项目研究和管理

(一)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在新课程实验中要认真开展以下综合或单个项目的研究:

1、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规划与管理研究。

2、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研究。

3、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及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4、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选课指导与学分管理研究。

5、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资源建设指导研究。

6、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管理研究。

7、新课程背景下考试与评价改革研究。

8、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发展性评价研究。

新课程实验样本校要以项目研究带动周边学校,推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开展,为周边学校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由省、市共管。省、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要与新课程实验样本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其工作进行指导。根据普通高中的实际情况,提出对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的具体工作要求,定期进行评估,及时推广经验。

(三)新课程实验样本校校长要定期向所在地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汇报新课程实验实施情况和实验过程中发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省、设区市对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实行动态管理,并根据工作情况对新课程实验样本校进行调整。

(四)新课程实验样本校是省和各设区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的联系点。各设区市教育局和教研室要根据新课程实验的工作进程,及时组织研讨、交流等活动。

(五)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实验周期暂定为三年(**年9月至2011年8月)。新课程实验样本校要做好实验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分阶段对实验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形成书面材料,于每学期期末报省教育厅和设区市教育局。

校本课程总结 篇三

《六小灵童》班经过调整,包括学校四、五年级两个年级的学生,仍有六十多学生,年级跨度小了,思想成熟多了,要求也高了,好多四、五年级学生是“慕名”而来,对所学内容没兴趣,马上就去别的班了。教学依旧没有现成的教材可取,教学压力仍然很大。教学工作仍在探索之中。

制定教学内容仍然是我冥思苦想的重点,我考虑到,教学内容要让四、五年级学生能感兴趣,还能参与进来,一定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探究技能,涉猎多个方面,继续探究学生的兴趣所在。所以在寒假时就开始了准备。我先考虑了获奖学生的作品,确定了其中的三个内容备选,如《彩色生日蜡烛》、《会发光的笔》和《探险食人蟒》等。继续参考《少年发明与创造》、《科学课》、《少年万事通》等杂志上的一些内容,选取了个别经典的内容,整合网络上自己感觉好的内容;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想参与科学探究,但苦于没有研究问题,往往知难而退,带领学生挖掘校内的课程资源要占用了一到二课时。平时把自己的观察思考所得随时告诉学生学生也很非常高兴。解诀学生平时的难题,占用很多时间,教给学生及时与我联系的方法,用几课时,如发送邮件等巩固了学生的兴趣。更多教师第一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有了充分的准备,教学比较顺利。学生感兴趣,来六小灵童班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学校出面干涉,有的班人越来越少。我继续向学生就教学内容不露声色地做调查。

这一学期,比较成功的课有这么几节:《如何接发邮件》、《观察的方法和技巧》、《使用灭口器的方法》、《科学故事》等。我利用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活动的时机,临时插入了《使用灭口器的方法》一课,学生学得很开心。

这一学期,我为了更好地开展校本课程,用好博客,我把获奖学生照的相片全放在了上面,评选的校级科技小明星的相片也发上去了。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目光。我可以借助博客和学生沟通,利用手机和学生联系。拉近了学生与我的距离。

由于《少年发明与创造》的邮箱不好用,我组织学生为《少年发明与创造》投的稿比较少,现在还有十来篇稿件没有发送。

校本课程汇报材料 篇四

开发“礼仪”校本课程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开发《文明礼仪伴我成长》校本课程汇报材料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课改精神,培养素质人才,弘扬学校文化,突出特色,我校在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要求下,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大胆实践,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赋予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一定的自主权,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以教育目的为导向的课程。根据校本课程自身的特点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汇报如下:

一、成立领导机构,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由各班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并制定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制度等。

二、认真分析研究,确立校本课程目标。组织教师学习,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使教师知道校本开发是大家的责任。通过研究学习,我校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体验、参与、创造现实生活,学会沟通与分享,合作与竞争,使师生在课程开发中共同成长”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根据当前独生子女多,在家长的溺爱下,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较差,意志力较薄弱等实际情况,我校做出决定开发一本《文明礼仪伴我成长》校本课程。同时组织各方力量首先进行了课程需求方面的分析,大家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为前提的。对于人来说,交往是一种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活动。在现实社会中,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国际往来日益重要,人们对人际交往中的礼仪更加关注。随着人们对交往礼仪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学校已在学科教学中加强礼仪教育渗透,政教处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但这些做法都是零散的,不能使之系统化。而作为文明礼仪的启蒙教育,我们重在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文明礼仪风范,使之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受到人们的欢迎。再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从而推动社区以及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

学生礼仪现状分析和校情分析更能说明开展礼仪教育的必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得与周围的人交往。而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由于家长整日忙于家务,四处奔波,放任孩子自由生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乏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大部分人重智轻德,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具有十分

现实的意义。我校生源大部分来自当地农村。他们家庭经济条件差而且文化底蕴不足,多又忙于生计无暇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与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样尊老爱幼,怎样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样着装,怎样待客做客,怎样遵守社会公德,怎样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开设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也是我校校情的需要。

我们还从学生心理发展需要方面做了分析,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再加上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极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中学阶段开设“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使他们系统地受到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也正由于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客观的前瞻性,我校决定把“文明礼仪教育”由学科渗透发展到作为校本课程主科目来开发,确定了以“个人礼仪”、“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和“社会礼仪”为主要内容,从七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带入良好人际关系的殿堂。在分析需求的过程中我们觉得其价值是无限的,于是就着手制定了课程目标:

1、使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个人常规礼仪,加强个人仪表、言谈、仪态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修养,提升文明素质。

2、使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常规礼仪,与上代人加强沟通,消除代沟,建立上、下辈之间朋友式的关系,享受温磬的家庭生活。

3、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常规礼仪,使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交往自然亲切,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4、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自己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三、组织骨干教师,收集整理编写教材。校本课程《文明礼仪伴我成长》一书分别介绍了中学生礼仪常规、如何使用好礼貌用语及体态语言、学生礼仪规范细则、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内容。文字精炼简洁,内容深入浅出。每章配以知识链接、小资料、想一想、思考与练习、讨论与实践等栏目,使本书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同学们定能尽快掌握礼仪规范知识的要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赢得优势,获得成功。课程内容包括五个单元:“中学生礼仪常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礼貌用语与体态语言的使用”。具体如下:(课程内容虽然分为三大单元,但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交叉进行。)

1.“中学生礼仪常规”

课程内容:知道常用的礼貌用语,掌握正确的形体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的习惯,保持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注重仪容仪表,仪态举止,知道保持服装整洁、爱清洁、讲卫生。

课程目的: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加强个人修养。

2、“校园礼仪”

课程内容:进校礼仪、上课礼仪、同学相处的礼仪、师生之间的礼仪、集会礼仪、办公室礼仪。

课程目的: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常规礼仪,使学生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学会请教、学会商量、学会倾听、学会劝阻、学会合作、学会感恩;使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交往自然亲切,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3、“家庭礼仪”

课程内容:家庭成员之间的礼仪、亲友间的礼仪、待客礼仪

课程目的: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常规礼仪,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上下代人之间的沟通,消除代沟,知晓做客礼仪、迎宾礼仪、待客礼仪、祝贺礼仪、邀请礼仪、服饰礼仪、上、下辈之间的礼仪,建立上、下辈之间朋友式的关系,享受温馨的家庭生活。

4、“社会礼仪”

课程内容:交际礼仪、做客礼仪、与邻居相处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通讯礼仪。

课程目的: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自己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

5、“礼貌用语与体态语言的使用”

课程内容:礼貌用语的使用、体态语言的使用。

课程目的:了解、掌握并使用学到的社会常规礼仪,会使用礼貌用语、体态语言等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以上内容均来自我校骨干教师之手,由他们担任教材整理编写工作,收集有关故事和资料。教师编写好后交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评并整理成册的。通过认真选择和修改按照五个主题编为四个单元共十六课时。

四、认真实施,做好校本课程的试用和改进。根据校本教材,我校安排了地方课,利用地方课程进行授课。在实践中认真修改,使校本课程不断完善,并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编写详实的课时计划,使校本课程得到进一步的开发、拓展和延伸。同时教师在课程开发中也锻炼了自己,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达到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目的。本课程在七年级预先开设,再向全校铺开,四个单元交叉进行。每一个单元都是以“礼仪常规”为切入口,以发动学生家长积极参与研究为突破口,突出“社交技能”的主题。逐渐建立规范的家庭礼仪和校园礼仪,然后再向社会推进,争取家庭、社区的配合支持,争取社交礼仪建设的良好效果,同时让学生养成文明礼仪风范,以此促进学校校风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们还把校本课程纳入了课表,每班每周的周一分单双周安排一个课时。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疏通礼仪知识,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与德育结合,开发文明礼仪操,与体育大课间结合。学科渗透,各科教学之中继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

注重课外实践:①调查走访:走访宾馆酒店、商场超市等服务性强的单位,学习有关礼仪知识。②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上网、上新华书店与各级图书馆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③竞赛展览:举行邀请函设计活动、感恩语言描绘活动、手抄报评比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锻炼能力。④角色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富有特征的工作生活,如“我是小公民”、“我是服务员”“今天我当家”、“我的家乡美”等,感受不同角色的礼仪规范。

五、建立长期稳定的保障机制

1、坚持教研制度,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不断地完善,并向纵深发展。

2、学校将尽力地在经费、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

3、学校将对参加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有突出成绩的,将在评优、评先和晋升职称时给予倾斜。

4、组织的保障。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机构,指导督查校本课程实施运行情况,不断完善。

六、狠抓落实,努力做好校本课程评价工作。我校把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事务中。在常规管理中规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各项事项,并把这项工作纳入教师的期末工作考评中。通过考评,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落到实处。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为了鼓励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因此,我们在评价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1、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成绩突出、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要学校给予了及时的表扬和奖励。

2、要求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应当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及时发现、发挥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对学生独创性的思维、见解要加以赞扬,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3、学校将文明礼仪课程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通过评选“三好学生”、“礼仪标兵”等活动,激发了学生践行文明礼仪常规的参与意识。

4、学校在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经常征求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建议,对校本课程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学校根据实施情况和大家提出的建议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七、不断总结,在反思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只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片段,是一个阶段性总结。在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拓宽思路,积极、主动、稳妥地加大改革力度,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制度化,校本课程的网络化。逐步建立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适合学生特点,得到师生欢迎的校本课程体系,只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大担探索,敢于开拓,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创造性,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讨,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提升校本课程水平,校本课程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丰硕的果

实,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临夏市第二中学

2013年10月10日

校本课程总结 篇五

一学期的校本课程教学即将结束,在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在古诗词诵读中了解了古诗词的精髓,激发了诵读古诗词的兴趣,陶冶了学生们的高雅情趣,在交通安全教育的各项活动中意识到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了解了许多交通安全常识,学到了一些自救、急救的方法。下面我就从这两方面做简单总结:

一、诵读古诗,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新课标提倡在小学阶段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心灵沐浴书香。学校希望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使学生领悟文学作品蕴藏着的灵性和思想,感受到那充满魅力、充满人性的语言美,让学生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在人格上得到熏陶,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素养和思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底色。

1、按计划实施了教学活动,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让他们在读中悟道理,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3、结合本班实际及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富于童趣。

4、教育活动中注重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让读书成为习惯,熏染学生美好的心灵,营造书香校园。

5、加强古诗词教学,重平时渗透,重朗诵理解,重背诵积累。

6、加强学生在课上、课前、放学时段的古诗吟诵,保证阅读时间30分钟以上。7、优化评价机制,激励学生自主阅读。

二、深入扎实地开展学生交通安全教育

1、利用各种载体,广泛开展学习“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出“交通安全记心间”主题墙报,召开“交通安全主题队会”、“交通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2、组织学生观看交通安全教育宣传片,教育学生自觉树立“遵守交通规则,珍惜生命安全”的意识。我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识的差异,特意组织了一次“边走边唱”的安全教育活动。把交通安全知识以儿歌的形式传输给我班学生,从而使交通安全知识落到实处。

3、在防范之余还对学生进行了交通事故自救、急救等知识的宣传讲解。通过老师的这样宣传讲解,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交通事故自救、急救知识,从而让这次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更具体、更全面。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汇报 篇六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汇报

校本课程开发是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要求下提出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赋予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一定的自主权,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以教育目的为导向的课程。根据校本课程自身的特点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在尝试开发《礼仪素养》这门校本课程。一、成立领导机构,重视校本课程开发。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务处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并制定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制度等。

二、认真学习研究,确立校本课程目标。

组织教师学习,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使教师知道校本开发是大家的责任。通过研究学习,我校确立了“以儿童发展为本,激发儿童探索的兴趣,让儿童了解、体验、参与、创造现实生活,学会沟通与分享,合作与竞争,使师生在课程开发中共同成长”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根据当前独生子女多,在家长的溺爱下,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较差,意志力较薄弱等实际情况,我校决定先开发一本《礼仪素养》的校本课程。这一课程将体现中国传统道德的精髓,用古代故事和现代意识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每课有礼仪目标,写有导语,告诉大家该目标讲的什么道理和应该怎样做,每个故事的结尾概括主题,把该故事体现的礼仪精神和今天应该怎样做结合起来,帮助大家加强理解和学习。通过学习既可以了解我国的礼仪故事又可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

三、组织骨干教师,收集整理编写教材。

校本课程《礼仪素养》分为,“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和“社会礼仪”三部分。组织我校的骨干教师担任教材整理编写工作,布置教师收集有关故事和资料。教师编写好后交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评并整理成册。通过认真选择和修改按照三主题编为三个单元共二十课时。

四、认真实施,做好校本课程的试用和改进。

根据校本教材,我校安排了地方课,利用地方课程进行授课。在实践中认真修改,使校本课程不断完善,并在教学中组织教师编写了教师教学教材,使校本课程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同时教师在课程开发中也锻炼了自己,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达到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五、狠抓落实,努力做好校本课程评价工作。

我校把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事务中。在常规管理中规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各项事项,并把这项工作纳入教师的期末工作考评中。通过考评,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落到实处。

六、总结提高,在反思中成长,在总结中提高。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只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片段,是一个阶段性总结。在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拓宽思路,积极、主动、稳妥地加大改革力度,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制度化,校本课程的网络化。逐步形成关注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的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

信庄小学

2008年11月18日

校本课程总结 篇七

设立——课程管理部、课程研发部、课程服务部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充分体现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充分提高职能部门的管理效率,学校本着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及时总结,加强调控,逐步完善的工作思路,进行职能部门管理机构的改革。   一、将原政教处、教务处合并改为课程管理部。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实施国家、地方及校本课程,负责德育及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组织校本教研工作。   二、将原现代教育处改为课程研发部。其主要职能是负责组织校本科研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三、将原总务处改为课程服务部,其主要职能是为课程实施、课程研发提供后勤服务。   四、新成立课程协调办公室。其主要职能是代表校长室负责课程管理部、课程研发部、课程服务部的组织协调工作,完成校长室的对外联系工作。   课程协调办公室主任岗位职责   课程协调办公室主任在校长室的领导下,代表校长室负责课程管理部、课程研发部、课程服务部的组织协调工作。   1、协助校长处理学校日常行政事务工作,负责和上级部门联系,及时传达领导意见,协调平衡学校各部门工作,及时向校领导反馈信息。   2、负责并组织学校的工作计划、总结、规章制度和各种请求报告等文字材料的起草工作。   3、负责组织各部门的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材料的汇集及整理工作。   4、负责学校公文、函电报表的审批、拟办和催办工作。   5、负责打印材料的审批工作,加强办公室的管理。   6、做好来访、参观的接待和来信处理。受校长委托出席有关会议及活动,处理与社会各界的公共关系。   7、安排每周工作日程、会议及其他活动。   8、协助校长做好课时、岗位津贴的审批以及奖金、加班费的汇总。   9、及时了解、汇集各部门情况,为校长的各项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和材料。   10、做好对外宣传和通讯报道工作。   课程管理部主任岗位职责   课程管理部主任在学校分管教育教学工作的副校长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学校课程实施的日常工作。   1、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组织实施《课程标准》,执行学校计划,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教学管理理论业务,领导本部门的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   2、负责本部门各职员岗位工作安排,做好督促、检查、协调及思想政治工作。   3、负责制定学生管理工作和课程实施工作的计划,并组织实施、检查落实,及时总结。   4、深入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第一线,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发现问题,反馈并及时指导。   5、负责安排和核定班主任和教师任课课程和工作量,对教师进行工作量和业务能力的考核工作。   6、负责审批教师的学期课程实施计划,负责各项考试、考查的安排和实施工作。   7、审订教材、教学参考书,核定仪器、教具、挂图、资料等各种物品的采购计划,报校长审批。   8、安排图书馆、电教室、实验室、专用教室、教具室的教学业务工作。   9、负责组织班主任及教师开展与课程实施相关的校本教研活动。   10、负责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课程研发部主任岗位职责   课程研发部主任在学校分管课程研发工作的校长领导下,负责校本科研、校本课程的开发及校本教师培训工作。   1、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研究制订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   2、组织和指导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教科研水平。   3、负责科研课题的申报、审批、论证和研究过程的管理,直接承担有关重大课题的研究。   4、负责对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成果的鉴定、评价、奖励及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   5、收集、管理、评审并推荐教师论文著作。   6、设计、审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并总结推广经验。建立教师业务档案,会同有关部门考核教师教育教学质量。   7、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指导教师参与并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8、负责组织教师完成上级布置的各种教师培训工作。   课程服务部主任岗位职责   课程服务部在学校分管行政工作的副校长或校长的直接领导下,负责课程改革与实施的一切后勤服务工作。   1、制订服务部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对职责进行合理分工并管理好本部职员。   2、组织职员会,总结工作,布置工作,研究工作。   3、负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4、按照有关法规制度管理学校财务,并负责年度经费预算和月报。   5、组织本部职员为师生提供教学及生活服务。   6、组织本部职员增收节支。   7、组织本部职员管理好学校财产和教学设施。   8、负责学校安全保卫工作。   9、负责组织采购工作。   (武汉四十五中校长梁垂东提供)

校本课程总结 篇八

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保障

建立领导小组,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校级领导、教研干部及多名骨干教师构成的课程建设与实施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管理课程建设与实施,明确分工,责任到位。

制定实施细则,提供制度保障。为了加快规范校本课程管理的步伐,我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实施细则,就校本课程的组织保证、制度保证(开发管理制度、备课制度、课堂教学制度、评价制度)和开发校本课程的程序与步骤、原则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规定。

加强师资培训,提供队伍保障。学校一方面加强校本培训,号召教师结合自身特长开发校本课程,在课程实施中不断学习,提高水平;另一方面根据课程建设需要,聘请区少年宫的教师等,为教师、学生作辅导。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与方法

统一引用阶段。2001年,校本课程实施伊始,考虑到教师的理解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师生国学知识与道德水平的缺失,我校确定了《三字经》为校本课程教学的主教材,明确了诵读与译文、释词与理解、典故与教育为主要内容和目标,并制定了开发方案与课程纲要。

统一规划、自主开发阶段。我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在中心校办学特色、办学思路、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由各校结合师资特点、学生需求自主开发,在实践过程中逐步丰富完善,并在开课前在中心校申请备案,上交开发方案和课程纲要,经审批后开设。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了门类繁多、内容丰富并与综合实践课程相融合、学生选择性强等特点。

资源共享与拓展阶段。统一印制了《做主人系列教育读本》,共12册,提出了实施意见,规定了循环使用办法,实现了资源共享,自主选择。

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明确总体要求。突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引导并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课程教材,把其作为一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不断地加以利用和拓展;突出课程的开放性特点,引导师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丰富课程的内容,深化课程的内涵,提高校本课程建设的科学性。

明确教学原则。即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知识性与思想性、能力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教学原则;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实施与改进完善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明确课时计划。依照“小学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意见”分配课时。以学期为单位做整体安排,适度弹性,既可分节使用,也可集中使用。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理解并深入落实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求,从年级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自主制订教学计划。

加强教学研究。建立校本课程教研组,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加强研究与交流,开展校本课程评优课,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校本课程的设计能力、研究意识。

校本课程学科总结 篇九

一、背景分析,为校本培训定位

上盘中学创建于1958年,曾被评为市乡镇中学办学水平“一级(甲)学校”,被授予“督导评估合格完中”,并通过了临海市a级办学等级测试。学校以“加强基础——求发展 严谨治学——扬个性”为办学宗旨。现有班级34个,教师116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9人,中学一级教师29人,本科学历有96人,占87.3%。

变革教育,首先要改变教师。新世纪的教育,“教师”的时代正成为历史,一个全面呼唤“导师”的时代正在诞生。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需要改变教育方式,需要接受新的培训。我们认为,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校本研训集体。要确保课改的全面推进,同样有赖于开展“以校为本”的校本培训活动。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研训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提升学校的教研水平,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命好题、育好人”为目标,以提高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培训质量为主线,贴近课改,贴近课堂,贴近教师,实施以校本培训为中心,整合集中培训与自我研修的培训模式,增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

三、校本培训领导组和业务指导组

1、校本培训领导组

(1)成员名单

组 长:金征斌

副组长:宋志凌、李华、尤亚辉

成 员:徐利军、李杰志、屈伟青、尤匡青、王宁、徐能兴

(2)工作职责 全面负责本校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规划、实施、管理和总结工作。

2、校本培训业务指导组

(1)成员名单

组 长:金征斌

副组长:宋志凌

(2)工作职责 负责校本培训业务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完成各项培训任务,参与校本培训业务考核工作。

3、校本培训业务考核组(另文公布)

四、培训内容

(一)培训目标

1、树立“备课”的全程观念,落实新课改、新理念的教育思想;熟悉新教材体系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理解和熟悉现代教学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提高教学设计理论素养。

2、针对现代教育教学、学校生存和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发展的需要,通过“备课”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全面提高教师基本教学技能,落实教学常规和教研常规,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3、以集体备课、教学公开课为主要形式,以“邀请式”听课制为亮点,以“课例”研究为校本培训有效模式,充分发挥学科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开展“四个一”的活动,组织校级教学评比,开展论文评选活动,培养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二)培训任务

上盘中学校本培训五年计划安排,今学年确定一个主题进行专题研修,2011学年上学期培训主题为“备好课”,分五个专题进行,分别为:备课与师德行为、备课实务与新技能、现代学习论和教学设计、集体备课、教学公开课、教学反思。本学年的主题分两阶段完成,第二学期学习主题为“教科研培训”,继续学完其余四个专题,即:“如何做好课题、如何做好教研科研论文、如何做好案例、课件制作”。

(三)学习目标

本学期的五个专题的学习目标如下:

(1)备课与师德行为。抓好生本备课,更新师德观念,调整师德行为;

(2)备课实务与新技能。学会有序备课,掌握教学设计技能,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3)现代学习论和教学设计。讲究科学备课,联系备课实际需要,提高教学设计理论素养。

(4)集体备课。做好备课组的工作,各学科在教研组,备课组的共同组织下,完成各学科的集体备课。

(5)教学反思。抓好教师备课工作中的教学反思环节,促进教师个人素养的提高,完善课堂教学。

五、培训过程

(一)培训方式

1、个人自学。以个人强烈的提高本人教学能力意愿,做好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

2、主题培训。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通过专家讲座、视频观摩,帮助教师了解备课实质,培养六个意识,即:对话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动态生成意识、角色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知道备课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掌握有效备课的策略,

3、课堂研学。

(1)“邀请式”公开课。以“邀请式”公开课的形式展示培训成果,要求每位教师至少上1节多媒体公开课,课后集中评议,做好记录,总结经验,在组内学习推广;找出不足,在后续备课过程中加以改进。

(2)说课。就选定的公开课例进行说课,以说课稿的形式提交学科组,供同学科教师研讨、交流,深化教师对所任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吃透教材思想内涵,提高备课的理论素养。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听课、评课。同伴协助,互相听课评课,检验备课的实际效果,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调整,为二次备课提供素材,切实提高备课实效。

(4)教学反思。对个人的备课和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备课策略,优化教学过程。  1

更多关于【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校本培训计划】的文章>>

· · · · · · ·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5)集体备课。分学科组开展集体备课,研讨备课方法,解决“不会备课”和“备课不科学”的问题,使备课这一重要教学环节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二)立足课堂,以课例研究为中心,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以教研组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契机,先在校内教研活动周中开展各学科“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经过同学科老师的互助研讨,骨干引领,选拔出优秀教师参加教研区及以上教学活动。全体同学科教师群策群力,认真听课、磨课,帮助开课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行“邀请听课制”,要求每位教师每周必须邀请“一定数量”的同事去听自己的课至于什么时间去听,以及去听什么内容,听完后如何听取他人意见,均由教师自己安排的教学交流制度。对于学校中的高级教师,他们主要承担两项工作,一是教师开设示范课,二是接受教师的邀请;课后再进一步反思、总结;课例研究负责人整理相关资料,完成课例研究报告。通过以上活动,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六、培训原则:

全员培训与分层培训相结合、定期活动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长期培训与阶段培训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结果与评优相结合。

七、培训范围和对象:

全体任课教师。根据教师自身发展要求,分二个目标层次,全员培训与分层培训相结合。

八、培训课程日程安排:

(见附表1《上盘中学2011年度校本培训课程安排表》(上)

九、培训时间:

集中培训和分散自学,集中培训以安排时间为主,另时改变以短信通知为准。

十、管理措施:

校本培训由校长任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长为主要责任人,有教科处、教务处和年级组具

体负责实施,由教科室主任、教务处主任、德教主任具体安排好分管项目的培训工作。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按照学校培训方案制定与落实具体计划。

(1)由教科处、教务处协商制定2011年度校本培训活动计划,并由校长室审核、批准。

(2)有关受训教师要规范、真实地填写好“培训手册”,有关活动的负责人要真实填写“教学教研活动记录手册”。

(3)由教科处负责组织培训及各项竞赛和考核工作,相关科室负责培训项目的活动过程记录(包括出勤、态度、效果、活动等主要内容),每学期末统一交教科处,由教科处负责汇总统计,计算各位参加培训的老师的学分,年终予以公示,有关考核成绩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学分中。

(4)根据上级规定计算各位参加培训的老师的总分(培)高考家长帮○www.kaoyantv.com(训态度10%、学习表现15%、作业成绩25%、出勤考核25%、培训成效25%,共计总分100分)。

(5)校本培训经费按《上盘中学开放式培训的实施方案》执行。加大培训过程中的各项作业、竞赛和考查优秀者的奖励力度。校本培训表现优秀与合格者,学校给予不同等次的奖励。考核结果与职评、评先进、年终考核挂钩。

(6)由教科处负责校本培训的申报和总结工作。于2011年9月做好上中2011年度培训计划、培训课程安排表、参训教师名册,上报审批。年末写出书面总结,整理好规定材料上交。

十一、考核办法:

(1)由教科处负责组织培训中的各项竞赛和考核。

(2)相关科室负责培训项目的活动过程记录(包括出勤、态度、效果、活动等主要内容),每学期期末统计。

(3)根据上级规定计算各位参加培训的老师的总分(培训态度10%、学习表现15%、作业成绩25%、出勤考核25%、培训成效25%,共计总分100分)。

【2】

更多关于【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校本培训计划】的文章>>

校本课程总结 篇十

论文摘要:以课程编制理论为依据,采用文献法、专家调查法,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际,构建了学科研究对象清晰明确、课程结构合理、内容完善、棍念术语规范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

1问题的提出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波及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一6年给)体育与健康(7一12年级)课程标准》的试行,就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成果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在岗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师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体育学作为培养学校体育教师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必须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改革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就成了高等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 1研究对象

以高等体育专业的学校体育学课程为研究对象。

2. 2研究方法

2. 2. 1文献法

收集、分析、研究了1990年以来在国内体育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学校体育学课程方面的文献40余篇(部).

2. 2. 2专家调查法

通过专家问卷调查,解决研究效度及学校体育学课程目标及其权重、课程内容构成问题。效度查验见表1.

3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

3. 1学校体育学课程目标及其权,的确定

依据1997年国家教育部文件规定的学校体育学的课程目标“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的原理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具备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在专家调查的基础上,把学校体育学的课程目标操作化为6个子目标并确定其权重(见表2).

3. 2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的确定

在文献研究和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在上述学校体育学课课程目标下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主要由学校体育学总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管理和学校体育科研四个部分构成。具体内容是:c(1)学校体育学总论;c(2)学校体育教学;c(3)学校体育锻炼;c(4)学校体育训练;c(5)学校体育竞赛;c(6)学校体育管理;c (7)校体育科研。学校体育学课程具体内容与学校体育学课程目标值: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的贡献度)、各具体内容之间值: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总的关联指数)的关系见表3.

根据课程编制理论,对t值和d值均较大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应该做优化考虑,并应保证其在课程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比例;对t值和d值均较小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c(s)和c(,)应该做淡化考虑,并应减少其在课程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比例;对t值较大而d值较小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cc6)要注意加以保护,因为这一课程内容是具有一定基础性的课程内容。对t值较小而d值较大的课程内容的处理需要进一步分析关于子目标的可实现度信息,即各个子目标的可实现性指数(尸值).计算结果如下:p(1)=14. 4707 , p ( 2)=14.4118,p(3)=14.6471,p(4)=12.4706,p(5)=12.8823,p(6)=12. 8825.这说明若将课程内容cc3>剔除,则有3个课程目标的p值较小,即p(4) = 12.4706,p ( 5 ) =12. 8823 , p ( 6 ) = 12. 8825.这些课程目标实现可能性会进一步削弱。因此t值较小而d值较大的课程内容c(3)应保留。

3. 3学校体育学课程新体系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按照篇章节的结构构建了学校体育学课程新体系(见表4).

3.4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的特点

第一,明确了学校体育学课程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学校体育学总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科研与管理四大部分内容组成,具有兼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并侧重指导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的以应用为主的学科。

第二,结构更加合理。在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构成上,篇、章、节的结构被普遍认可,并一致认识,以学校体育总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和学校体育科研与管理四篇的结构更合理。

第三,内容更加完善。从细节的内容上看,对原有的内容结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材统一归为体育教学过程一章;在学校体育学的总论篇,增加了学校体育思想、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内容;在学校体育教学篇,增加了学校体育课程,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等内容。从而使内容体系在更加完普的基础上全面更新,逻辑层次更加严谨。

第四,概念、术语规范化。在新的课程体系中,统一使用了学校体育教学、学校体育锻炼、学校体育训练、学校体育竞赛、学校体育科研、学校体育管理等概念,克服了以往课余体育锻炼、课外体育训练等概念使用上的不规范现象,从而使学校体育学课程在概念、术语使用上更符合逻辑学基本要求。

4结语

改革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是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为培养基础体育发展需要的体育教师,必须进行学校体育学的课程改革。

校本课程学科总结 篇十一

一、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强化研究服务功能

1、加强教研室内部建设。一方面,倡导爱岗敬业的精神,提高教研员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研员的工作能力。

2、加强教研网络建设。中小学各学科建立学科中心组,中心组成员为兼职教研员,建立兼职教研员的选拔制度。

3、提高小学校长的教研领导能力。

二、大力推进校本教研,提高实效性,提升教师素质。

教研室和基层学校认真反思去年校本教研工作的成绩和不足,各级学校强化机制和制度,使校本教研常规化、制度化,加强校际联系,加强研和修的结合,提高实效性。

3、各总校、中学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继续抓好集中教研活动

各总校、中学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继续坚持组织工作日内分学科、分年级或学段的集中教研。为解决总校集中教研中时间和人员问题,各总校要抓好辖区内小学自身教研工作的开展,明确制度要求,强化检查指导。

4、强化研修结合。总结近几年的经验教训,克服小学教师包班,学校规模小不利于集中教研和校际交流的困难,研修结合是有效地方法。加强行政推动力度,使个人反思、学习和案例(随笔)研究制度化,追求个人学习、研究的质量。

5、各总校、中学和县直学校在坚持教研制度的基础上,调查教师现状和需求,筛选出本总校或学校乃至全县课堂教学中的典型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依照围绕主题的学习培训—课堂实践---交流展示—总结提高的步骤,制定研究计划和步骤形成机制,带领本单位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各学校可与教研员共同制定主题。

6、开展联片教研活动。为了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年内组织中小学的联片教研活动。

二、鼓励各中小学积极开展课改实验

7、鼓励各中小学结合高阳县实际情况和外地学习经验,以校本教研为载体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践行新课程能力,在各项工作和活动中予以鼓励。

三、创新教研活动形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8、提高下乡服务频率。教研员下乡调研、视导贯穿整个学期。由原来的集中下乡改为集中跟进式下乡。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教研活动,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教研服务。

9、聘请市教科所送课下乡。于三月份开展。

10、开展主题优质课评比活动。为配合主题研究,于9月份开始组织主题下的优质课评比活动。

11、继续办好《教研通讯》,本着为教学服务,为课改服务,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的指导思想,及时报道先进个人、先进集体以及我县教育教学中的先进经验。

12、组织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三、积极开展中考备考工作,提高中考成绩。

13、围绕中考复习组织开展复习课研讨和讲座等指导工作,积极备考,提高中考成绩。

四、加强课题研究,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14、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监督和培训工作。开展针对业务领导和主持人的课题研究培训工作;开展省市县课题的选题、申报、立项、实施、检查、成果鉴定等工作;对全县各级各类课题统一建档,使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鼓励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培养科研型教师。

五、认真做好教学评估,推动教学、教研常规工作。

15、学期初召开县域教学评估工作动员大会。根据《省教育厅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实施方案》和市教育局的相关文件精神,按照严格评估标准、规范评估程序、重视评估结果的要求,于5月中旬开展县域教学评估。深入学校通过查资料、听课、参加教研活动和教师座谈,了解学校教学教研的管理和开展情况,通过反馈意见的形式要求学校改进工作。教学评估结果作为学校教学奖励的一部分。各总校、中学要于五月中旬前完成自评工作。

六、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突出学校特色

16、鼓励开发校本课程。县直小学和规模较大的中学率先开发校本课程,辐射其他各级各类学校。逐渐形成我县的校本课程体系,突出学校特色。

七、完成上级任务,做好常规工作

17、做好中考和小考工作,命制模拟试卷,组织模拟考试。

校本课程总结 篇十二

农村学校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拥有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这是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强大后盾和不竭源泉。要从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内容、教师的校本培训、思路方法以及设课和评价等方面去开发和实施。

关键词:

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是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明确农村学校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开发地方历史文化的校本课程,要以当地的历史文化为依据,从沧桑岁月、地理人文、民俗文化、文学艺术、历史名人等方面来开发和实施,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以作为校本教材。一是为了满足农村学生的学习需求,解决农村学生课程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新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意识。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开发与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课程资源,使教师提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二是为了针对学校实际,充分发展兴趣和特长,让个性化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在课程开发中,既要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要体现浓厚的“家园味“”家乡气“”家园情”,使教师树立起家园文化和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以便创造性地应用地方历史文化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观,从而不断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三是促进学校办学理念深化、扩展。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就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一次提升,一次纵向深入和横向扩展,可以明确学校独特的办学方向,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开发校本课程的新课程观。从开发到利用,让师生参与进去,扩大视野、增强能力、激发兴趣、减负增效。四是为小学生的阅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有助于小学生知悉家乡的过去,了解家乡的现在,展望家乡的美好未来;有助于小学生缅怀生于斯长于斯的先民,感慨继承家乡的今人,为他们在这片热土上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与繁荣的经济而自豪,从而激发起小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二、要明确农村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发。(1)沧桑岁月,介绍本地的发展及名称的来历,人口、古迹、古道、战事等内容。(2)地理人文,介绍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胜景。(3)民俗文化,以地方传统节目,社会礼仪、饮食、民俗为主要内容。(4)文学艺术,介绍地方戏剧、木雕、剪纸、荷包、刺绣、歌谣、谚语。(5)历史名人,介绍当地有史以来,在军事、政治、文学、学术方面有贡献的仁人志士。

三、要明确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必须以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基础

校本培训是在校本课程小组的总体规划和指导下,开发人员确定后,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分工负责采集编撰。在开发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本校所有教师综合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它以教师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和提高本校教师完成校本课程的编撰、不断完善校本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能力为目的。校本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具体体现,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最便捷的方法。周密的安排,严格的规划可保持校本培训工作有效延续,并结出丰硕成果。扎实的基本功,丰厚的自身底气,是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前提;不断吸收营养,催生自己,是教师开展校本课程必备因素;搜集整理,实践检验,完善修定是校本课程的必然过程。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能实现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比翼齐飞的格局。

四、要明确农村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思路方法

1.文献法。利用多种媒体检索、查阅大量资料文献,摘编“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并组织教师学习研讨,形成对“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本质、特点、内容、形式以及现代教学理论中一些重要观点的正确认识,让开发和实施的过程成为全校教师理论学习和理论提高的过程。

2.调查法。通过走村串户,探源头访名山,寻老人问事迹,进镇府查资料,梳理出相关资料,为制定各自的目标奠定基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征求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修正开发方案,力求形成简捷、有效的课程结构体系。

3.经验总结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出目前农村学校课程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的需求,深入挖掘其内涵,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和重点。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全面完整地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4.行动研究法。主要用于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典型经验的总结提炼和验证推广方面,研究与开发校本课程活动紧密结合,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同时予以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使“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得到科学总结和初步展示。

5.个案叙事研究法。试图透过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分析,反思得失,总结成功的经验与理性认识,为开发和实施研究提供有效的帮助,以推动校本课程深入研究,取得实质性成果。

五、要明确农村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设课和评价

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要根据校本课程的性质。校本课程可以采取分散设课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集中设课的方式。分散设课,可以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交叉排课;集中设课,可以集中在某一天的某一节所有班级全部开设校本课程。相比较而言,集中设课比较方便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评估。关于校本课程的评价。第一,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不断进行调度和交流,使开发的校本课程尽可能规范和完善,对开发的校本课程要进行评价,对开发的精品课程要进行奖励,同时要建立长远的校本课程开发补充和完善机制。第二,对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要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可以分别进行,同时对典型经验做法要及时推广,好的作品成果可以进行展览。第三,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对校本课程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又要将校本课程的评价作为学生学业评定的一部分,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六、结语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校本课程内容也有所差异,正是这差异给了学校自由创造的空间。农村学校要不拘一格,以新颖别致、千姿百态的形式出现。

参考文献:

[1]钱梅娟,朱莉萍《.在小学生中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方法与策略》开题报告[J].安徽基础教育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