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吴孟超的学生【通用5篇】1-17-91

如下是细心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吴孟超的学生【通用5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吴孟超的学生 篇一

吴孟超的学生【通用5篇】1-17-91

这是2012年的岁末,感谢我的同行、《科技日报》唐先武主任的引见,在上海,我见到了我国医学界泰斗级人物、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院士。对这次见面期盼已久,所以,推开吴老办公室门的那一刻,心情很是激动。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吴老的颁奖词在心里已经重温了数遍:

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吴老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肝脏外科临床医生,更是一位杰出的医学研究者,我国肝脏外科医学奠基人。50年间,吴孟超推动中国的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他的成就令全球同行瞩目、敬佩。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胡占凡这样评价吴孟超:吴孟超总以无尽赤忱善待病人,以赤子之爱对待肝胆外科事业。医者仁心,一个伟大的医者,不仅凭医术,更凭仁爱感动世人。吴孟超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医学泰斗。

推选委员任卫新说:吴老以90高龄,与患者肝胆相照。作为医生,作为军人,他都是一座丰碑。

更多读者朋友大概都和我一样,是在2006年1月9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大会上近距离地认识了吴老。吴老那年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叶笃正一起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而读者朋友们不知道的可能还有,吴孟超是世界上90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

在吴老办公室我们获知,鉴于吴老在国际医学和外科领域的重大贡献和成就,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授予吴孟超该学院荣誉院士称号。成立于1505年的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知名的外科专科医师培训组织管理机构之一,是外科专科医师考试制度的首创者和革新者。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院士是被全世界医学界所认可的称号,而荣誉院士则是该院授予的最高殊荣。

我面前,90岁的吴老思维敏捷、行动利落、精神矍铄、神采飞扬,让生命的奇迹、工作的奇迹惊艳着我们的双眼。

一个年轻军医的责任和勇气

1943年,吴孟超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成为“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他梦想未来像恩师那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

当年8月,上海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前身)公开招聘医生,吴孟超以他的自信和真诚打动主考官,从此走上医学报国之路。

1958年,裘法祖受聘为长海医院兼职教授,吴孟超再次成为他的学生。裘法祖对他说:“世界医学发展很快,但肝脏外科目前很薄弱,我国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偏偏我国又是肝脏疾病高发地区,如果你有决心,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

也在那一年,刚刚踏上肝脏外科之路的吴孟超受到当头一棒,一个外国医学代表团成员在参观医院时傲慢地说:“中国的肝脏外科,要想赶上世界水平,最少要二三十年时间!”

回到家中的吴孟超寝食难安,外国代表团成员傲慢的话语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

“世界肝脏外科界不能没有中国的声音!”凌晨时分,辗转难眠的吴孟超披衣起床,向医院党委写了一份向肝脏外科进军、成立肝脏外科攻关小组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列举了肝脏外科的重要性、国内肝脏外科手术接近于零的成功率和一个年轻军医的责任,上千字的报告一挥而就。

院领导对吴孟超的勇气和斗志非常赏识,报告被批准。同时,院党委还批准另两位军医张晓华、胡宏楷和吴孟超一起组成“三人攻关小组”,由吴孟超任组长,向肝脏外科这个未知战场发起进攻。

三名血气方刚的年轻军医,面对一无所有的中国肝脏外科,到底该如何下手呢?

他们查阅了大量手术记录,所有手术失败无不因为对肝脏解剖关系不清,导致术中大出血。吴孟超知道,要想成功进行肝脏手术,必须弄清肝脏各部位管道走向和分布规律。

从大量资料中他们了解到,一个理想的肝脏标本是用四种不同颜色的液态塑料,分别注入肝脏的四种管道,等塑料在其中凝固后再用腐蚀剂把外面的肝脏组织腐蚀掉,才能形成一架肝内各种管道的主体构型。

于是,他们把一间临时搭建的草棚作为实验室,又买了一些溶液和器皿,开始研究肝脏血管的分布。

让他们为难的是,找到合适的灌注用塑料材料远没有找肝脏那么容易:这种材料既要能注入肝脏血管后定型,又不会被硝酸腐蚀掉。

三个年轻人分头跑到十几家大医院去取经,还到十几家化工厂和塑料厂去讨教,但回来试验之后,没有一种对他们有帮助。他们陷入绝境。

1959年,容国团获得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广播里反复播出的消息让体育迷吴孟超兴奋不已。

听着听着,吴孟超一拍脑门:“乒乓球不就是塑料做的吗?还没有用这种材料试过呢!”他立即上街买了几个乒乓球,剪碎后泡在丙酮溶液里,加上盖子让它溶化。

第二天一大早,他们不约而同来到试验室,丙酮液变成一种胶状物。他们倒出一点在桌面上,不一会儿便凝成固态,定型成功了!吴孟超他们心中一阵欣喜,马上到乒乓球厂买回赛珞璐材料,立刻进行新的试验。

新的试验同样不是一帆风顺:溶液太浓,进不了细的血管,太稀则成不了形;灌注压力大了管道易破裂,压力小了液体分布不均。

反复失败,反复试验。

三个执著的年轻人一口气摸索试验了两个多月,终于做成第一个能够满足需要的肝脏腐蚀标本。那一天,他们生怕一停下来就做不成似的,做了一个又一个,连觉都“不敢睡”。那时候,全世界再也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中国人的肝脏!

1960年初,吴孟超出席第七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在会上报告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与会专家经过分析、核实后得出结论:这确实是肝脏解剖新见解,而且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我国肝脏解剖理论一个极为重要的发明。直到现在,我国外科界一直沿用吴孟超他们创立的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理论。

吴孟超的第一例肝脏手术

1960年3月,上海荡漾着初春的暖意。这天,科里收治了一名身体黑瘦的肝癌患者,科里决定为其手术。虽然以前的肝脏手术都失败了,但“五叶四段”论的创立,使肝脏手术有了“指南针”。

手术准备在悄然进行。

就在手术即将开始的时候,站在主刀位置上的科主任作出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决定:他把手术刀在第一助手吴孟超眼前晃了晃,然后,把手术刀重重递到吴孟超手上。

他要让吴孟超主刀,而自己做吴孟超的助手!

吴孟超来不及多想,毫不犹豫地接过手术刀,沉着地在病人腹部划下第一刀,开腹、探查、分离、切除、止血、结扎、冲洗、检查、缝合,吴孟超有条不紊,一步一步进行着。

4个小时后,吴孟超缝合完最后一针,手术宣告结束。病人的血压、心跳、脉搏等生命体征,一切正常!

第一天,一切正常。两天、三天、四天、七天,病人顺利度过危险期,身体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吴孟超的第一例肝脏手术成功了!

继续向攀登

当时,世界上通行的肝脏手术止血方法是“低温麻醉法”,就是手术前先将病人麻醉后放到冰水里,等体温下降到32度以下再行手术,这时候病人血流较慢,不会大量出血。为了保持低温状态,术中还要向病人腹中放入冰水,这种方法除了非常麻烦外,病人要遭受很大痛苦,更大问题是容易造成多种感染和并发症。

吴孟超是医生,同时还是军人。他不仅看到了低温麻醉切肝法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术后并发症,还想到:这种方法不可能用来抢救战场上的肝外伤伤员,而成功救治肝外伤伤员,是一个军医的责任和义务。

有没有更好的止血方法呢?

一天早上,吴孟超在水龙头下洗脸,下意识地把水龙头开了又关。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他像个孩子似的,一把拉过妻子,兴奋地说:“我找到了,找到了止血的好办法,手术时如果在病人血管上扎一根带子,在进行肝切除时把带子扎紧,切完之后再把带子解开,不就解决了出血多、出血不易控制的问题吗?”

连早饭也没吃,他一口气跑到科里,把想法告诉同事,然后拉起张晓华和胡宏楷就往草棚实验室跑。

想法虽好,但实验不易。他们把用作试验的狗麻醉后,开始手术,然后用一根橡胶带扎住狗的肝脏血管,进行“开关水龙头”试验。他们把这种方法称作“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

经过半个月反复试验,他们发现,如果能在15分钟内将“切除手术”进行完毕,并将所有创面完全结扎,然后再松开止血带,效果最理想。虽然在动物身上多次试验取得成功,但在人身上能否成功还没有把握。

第一例手术很快开始了。麻醉、开腹、探查、分离,手术紧张进行着。

吴孟超自己也很紧张。他平静了一下心情,坚定地对护士说:“开始计时。”话音落下的同时,他已经利索地开始切除肿瘤。由于肿瘤较小,且位置突出,仅过了10分钟,吴孟超就将肿瘤切了下来。他长出一口气,迅速松开橡胶带。

手术成功了,病人出血量不到以往手术的三分之一,还免去了复杂的冰水浸泡,减轻了病人痛苦。

吴孟超和同伴击掌相庆。1963年的吴孟超因为成功的肝脏手术和发明“间歇性肝门血流阻断法”成为全国外科界的少壮派代表。

但是,“野心勃勃”的吴孟超知道肝脏外科还有太多的未知领域需要他去探求,他又把目光瞄准中肝叶。

如果说肝脏手术是外科手术的“”,那中肝叶毫无争议是“中的”。因为中肝叶处于肝脏的“心脏”,被丰富的血管所包绕,而且手术切除后会产生两个创面,不利于伤口缝合和恢复,所以,中肝叶一直被外科医生视为“高压雷区”。当时,世界上还没人成功越过这个“”,国内在这个方面更是一片空白。

要想穿越“”,手术者除了要具备超人的勇气和扎实的解剖功底外,还必须具备熟练的手术技巧、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1963年,吴孟超决定向“”攀登。在春节鞭炮的硝烟味儿还没有散尽的时候,吴孟超已经一头扎进实验室,开始了中肝叶切除的动物试验。

他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两个多月,先后对30多条不同品种的试验犬进行中肝叶切除术。一次失败,二次接着来,两次失败,第三次再来……

渴了,对着水龙头喝冰冷的自来水;饿了,就着咸菜啃凉馒头;困了,两张椅子一拼就是床……

一位肝癌患者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她将要接受吴孟超为她进行的中肝叶切除术。病人不知道她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切除中肝叶的患者,但所有医生护士都知道中肝叶切除的难度和危险。

像往常一样,吴孟超再一次仔细看过病人的片子,镇定地穿上手术服,从容地切开病人的腹部……

6个小时后,吴孟超缝合完最后一针。他抬头看了看监护仪,当从麻醉医生嘴里听到“一切正常”四个字后,吴孟超松开了一直紧锁的眉头,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手术室里随即一片欢腾。

吴孟超一举突破“中的”,从肝脏外科的一个巅峰攀上了另一个巅峰。

这例成功的中肝叶切除术,打破了外国专家的“预言”,中国人仅用7年时间,就完成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这简直是世界外科界的奇迹。

一身“浩然之气”

吴孟超的学生 篇二

94岁吴孟超:希望工作到100岁 吴孟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今年94岁。他每天正常上下班,每年还要主刀完成200多台肝脏手术。吴老的养生经验是:心态平衡,头脑常用,手脚常动,管住嘴巴,定期体检。

其中,“管住嘴”是吴老觉得最难做到的。“油炸食品和甜食都好吃,不过不好消化,所以要控制着尽量少吃。”吴孟超说。老先生的一日三餐很简单,早上一杯牛奶加一个鸡蛋,泡几块饼干。中午常常吃医院的工作餐。吴老格外强调对晚饭的控制,他认为现在很多人在晚上外出聚会、吃大餐,对身体都不好。总的来说,他的饭量不大,也比较清淡,以鱼、豆腐和蔬菜为主。

因属高龄老人,吴老每半年体检一次。他认为,体检时并不要把所有的检查都做了,更不要把所有贵的检查都做了,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性地做一些,比如血尿便常规、腹部B超等最好经常检查。

吴老说:“希望自己能闯过100岁。不过人生无常,很难说哪一天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到底明天会怎样,我不去考虑。”

90岁刘承基:练习不同书法家名作 刘承基是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创始人,被誉为神经外科的一把“神刀”,今年90岁。他坦言,自己最喜欢的放松方式是练书法,书法体现了形神共养的统一性。一个人的脾气秉性、修养可以从“字”上体现出来,同样,通过模仿书法名家们的笔体也可修炼心性。

我国古今书法家,长寿者颇多。刘承基的经验是练习不同书法家的名作,汲取各家之精华。练习时,需要指实、掌虚、腕平。书写中上指关节随着笔画顺序富有节律地运动,调节了手臂的肌肉和神经,并带动身体其他部位舒缓运动,很好地体现了“摇筋骨、动肢节”的导引养生术之内涵。

吴孟超的学生 篇三

日前,吴孟超院士带领学生林川教授为山东一个刚满1岁的女婴切除了15×16cm的肝母细胞瘤,带领沈锋教授为浙江一个3岁男孩切除了12×11cm的肝母细胞瘤。前不久,他还亲自为来自新疆的13岁女孩切除了大小31×20×18cm、重达5.1千克的肝脏错构瘤。

吴孟超院士介绍说,小儿肝脏肿瘤可分为良性与恶性两大类,其中恶性约占2/3。在常见的肝脏肿瘤中,肝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小儿肝脏恶性肿瘤的90%,且90%发生于3岁以前。到目前为止,肝母细胞瘤病因仍不清楚,一般认为这是一种胚胎性肿瘤,考虑与遗传和先天因素有一定关系;也有人认为与患儿母亲怀孕时接触金属、颜料和石油产品有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肝母细胞瘤患儿早期一般无症状,约10%左右的患儿家长无意中发现患儿腹部有肿块。随着病情的发展,开始有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精神差、体重进行性下降等,晚期可出现腹水、巨大肿瘤压迫引起的呼吸困难及肿瘤转移的相关症状和体征。一些男性患儿会出现性早熟体征,如声音低沉、生殖器增大、生长等。

吴孟超院士认为,手术切除是肝母细胞瘤首选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由于肝母细胞瘤确诊时大多数肿瘤大小在10cm至12cm,所以只有50%的病例确诊时可以被完整切除。采用辅助化疗可以大大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可使不能手术的患者中75%获得延期手术机会。随着影像学和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不能手术者也成为一种选择。某些病例尽管采用术前化疗或TACE仍然无法完全切除肿瘤时,原位肝移植也是一个办法。近年来,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可切除肿瘤+手术后辅助化疗患者治愈率超过90%,I、Ⅱ期肝母细胞瘤病人的5年存活率为90%。

西京医院成功实施高原患者巨大颅底肿瘤切除术

吴孟超的学生 篇四

从33岁到83岁,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犹如一束绚烂的五彩丝带,纺织成我国肝脏外科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教授的辉煌人生创立“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创立“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技术,实施首例中肝叶切除术,创造并保持特大海绵状血管瘤切除世界纪录,建立巨大肝癌二期切除、肝癌复发再手术等肝胆外科治疗经典概念和技术,开辟细胞信号转导等肝癌基础研究新领域,建成国际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

数据对比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吴孟超院士对我国医学界的重大贡献: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肝脏手术的死亡率曾经高达33%,而在吴孟超院士的努力和带动下,这个数字很快就下降到了六十到七十年代的8.48%以及八十到九十年代的0.35%。而同期我国肝脏手术五年生存率也从10%左右上升到了今天的53.2%。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医学大家吴孟超,来回顾一下这个奇迹的创造过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肝胆外科在国际上被视为“”,正处于探索阶段,当时,日本尚走在前列。而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单列的肝脏外科,肝脏手术更是处于空白阶段。当年34岁的吴孟超只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长海医院的主治医生,对肝脏手术近乎一无所知,那时就连他的老师,被誉为“中国外科学之父”的裘法祖也没有做过复杂的肝脏手术。

在1956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有日本人参加,日本人狂得很,说我们现在的水平做得已经不错了,肝脏切除也能做了,你们中国的水平还早着呢,要能达到我这个水平,起码二三十年。吴孟超一听很生气,从心里想:日本人有什么了不起,非要赶上他不可!

然而,志向好立,真正做起来岂是易事?

肝脏是人体血液供应最丰富的器官之一,它担负着物质代谢、消化、储藏、解毒、凝血等数十种功能。医学发展到了今天,创造了人工心脏、人工肺、人工肾等,但是仍无法用任何东西替代肝脏的复杂功能。肝脏手术常常因大出血导致患者死亡,国际上成功的手术屈指可数。

1958年,长海医院收治了该院有史以来的第一例肝癌患者。治疗肝癌的主要方法就是手术切除。医院特意邀请了一位著名的外科教授主刀,吴孟超担任助手。当时对肝胆解剖都还不熟悉,一旦出血就没有办法控制。手术中渗血渗得很厉害,那时抢救技术也差,手术停止以后,病人休克了,然后赶紧抬回去抢救,抢救的结果还是因大出血死了。

那是吴孟超经历的第一个肝脏大手术。那次手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吴孟超思考着:这个手术出血很多,看来这个肝脏的血管是非常丰富的。要想手术做得好,必须要熟悉解剖。想开展一门新的学科,必须要把这个器官的基础搞清。

解决肝脏手术大出血问题,关键是要弄清楚肝脏的结构、血管走向。但是在五十年代,国际上根本没有统一的和公认的解剖方式。通过查阅资料吴孟超得知一种方法,就是用注射器把溶解后的塑料从血管注入到肝脏,等肝脏表面组织腐蚀掉之后,密密麻麻的血管就能显露出来了。从1958年开始,吴孟超和助手在几百个尸体上进行实验,但是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塑料填充物。1959年,他偶然从广播中听到了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赛中国获胜的消息,这个新闻立刻给他带来了一个灵感。

他想乒乓球不也是塑料做的吗?于是赶紧就买回来,剪碎了放进里面一泡,一看,溶解了,溶解得很好。接着,加颜料进去,也混在一起了,混在一起就可以注射用了。他当时就是用这样一个思路,来了解肝脏的血管到底是什么样,以掌握血管分布情况,开刀时有的放矢,解决他第一次手术时遇到的大出血问题。

这些用制作乒乓球的塑料做成的肝脏标本模型立体、生动地反映了肝脏内的血管、胆管走向及分布。两年中,经过对200多例肝脏腐蚀标本的解剖观察,1960年吴孟超首次提出了肝脏的“五叶四段”解剖理论,但是这个理论并没有经过手术验证它的安全性。恰好就在这一年,长海医院收治了第二例肝癌患者,病人的右肝叶上生了一个恶性肿瘤。两年前手术失败的阴影还在,医院这次特意组织了强大阵容,连器械都是挑选最好的。原本手术邀请的是著名外科专家郑宝琦主刀,但就在手术即将开始的那一刻,郑宝琦却将主刀的位置让给了助手吴孟超。

吴孟超当时既感到很高兴,又有点胆怯,因为这个责任太重了。

而郑宝琦主任对吴孟超是很信任,很支持也是重点培养的。他觉得吴孟超已经研究这么长时间了,应该对这个肝脏比较熟悉了,所以就说,你来做吧,我来当你助手。

经过三个小时的手术,吴孟超成功地进行了我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三个星期后,这个患者成为长海医院有史以来第一个健康出院的病人,此后她又活了6年,这在当时的医学界引起巨大轰动。这个病例后来还被专门拍成了科教电影,使得我们今天还能清楚地看到当年的情景。而肝脏“五叶四段”的解剖理论日后也成为经典方法,直到今天仍然是指导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肝脏手术。

在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肝癌手术后,吴孟超又从手术中发现,肝脏止血的方法危险性很大。由于肝脏中的血液丰富,手术时不得不结扎住肝门部位阻止血液流入,但肝脏一旦缺血时间过长就容易造成肝坏死,而一个肝脏手术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为了延长阻断血液的时间,患者不得不被全身麻醉后浸泡在冰水里,等体温降到32度后再做手术。吴孟超一直在想办法,怎样既能保障手术的时间,又不会使肝脏坏死呢?他还真是从水龙头找到了灵感!他设想:把它阻断一下,然后再放松,再阻断,再放松,那不更好吗?于是赶紧做动物实验,到底这个阻断时间最长可以多少。每次最长时间可以达到20分钟,狗能不死亡;阻断30分钟狗要死亡,肝胆要坏掉。这样的话,便于手术阻断一个钟头。总的加起来一个钟头也不在乎,也不会影响病人,肝脏还是好的。

“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 被认为是手术中最简易安全的止血方法,而且没有并发症,直到今天都在被全国的各大医院广泛应用,并且被权威医学教材所引用。

从解剖理论到止血技术,吴孟超建立起了肝脏外科手术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基础。1963年,一个极具难度的病例向吴孟超挑战。一天,吴孟超参加了一个会诊,诊断结果非常令人吃惊,患者的癌变部位是在中肝叶。中肝叶是肝脏血管最丰富的地方,重要管道都经过其中,这里一直被称为是手术中的,国外也没有成功的先例。诊断结果出来后,在场的医生面面相觑,吴孟超还是决定把这个病人收治到自己的科室。

为了做这个手术,吴孟超和助手天天泡在实验室里,在三十多只动物身上做试验。准备2个月之后,吴孟超上了手术台。

吴孟超用了6个小时切下了长了肿瘤的中肝叶,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把两侧的肝重新缝合起来。他再次成功地施行了世界上第一例完整的中肝叶切除手术,一举突破了世界肝脏外科史上的重大难题。不久他又连续做了3例中肝叶切除,而且全部成功,这标志着吴孟超所开创的肝脏外科技术体系已经发展成熟,并在60年代带动了全国肝癌切除手术的普遍发展,使我国肝脏手术的死亡率从50年代的33%,降到了六七十年代的4.83%。

在这方面,吴孟超的成就应该说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是创始人之一。

吴孟超1922年出生在福建闽清的农村。迫于生活压力,在他刚出生不久,父亲就到南洋打工赚钱。5岁时他跟随母亲来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在那里,他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一边读书。初中毕业后,那时的马来西亚也没有华人高中,吴孟超不想读外国人编的课本。1939年,17岁的他和几个同学商量之后,决定坐船回国。途中他们要经过当时的法国殖民地――西贡。在过关签证时,因为是黄种人,吴孟超竟然没有权利像白人一样签字,而不得不屈辱地按下手印。手印按下了,留在吴孟超心中的烙印始终无法抹去,直至今天他仍对此气愤不已,他曾回忆道:签证的时候,排队轮到我们了,却要我们几个人按手印。我们在那里看到了,前面几个外国人都签字以后就走了,手续很简单。所以要我们按手印,都感到很气愤。同学都知道,这个按手印像卖身契一样的,有这个印象,所以总觉得按手印对人是一个侮辱。我们能写英文,也能写中文,都行,偏偏不让签字。对我们中国人是区别对待。海关人员说,不行,你们是黄种人。黄种人,因为在小的时候就经常讲呀,外国人讲我们黄种人“东亚病夫”,说我们中国人是东亚病夫,这个印象很深。所以说这个话很生气,这是对我们的侮辱。

回国后,吴孟超考取了同济医学院,一心想做一个外科医生。但是在毕业分配时,他却因为一米六二的身高而遭到了医院的拒绝。而吴孟超非干外科不可,他自信个子虽矮了点儿这双手还是可以的。就在吴孟超拒绝分配时,恰好长海医院招聘,吴孟超终于如愿做了一名外科医生。

从对肝脏手术的一无所知到打破肝脏外科的,吴孟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他先后成功实施的多个高难手术,使得他在41岁时就达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辉煌顶峰。1963年,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还特意买来进口胶片,为吴孟超和助手拍摄了《向肝胆外科进军》的彩色纪录片。

就在这部影片拍摄后的三年后,这个片子又成了时批斗吴孟超的证据。当时他从副教授降为住院医生,被下放到陕西韩城农村。但吴孟超始终没有放下手术刀,没多久他就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大医生,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甚至有从外省远道而来的。1974年,安徽农民陆本海慕名而来。他远远看上去像十月怀胎的孕妇,经检查被确认是一个罕见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此前他被多家医院拒之门外,有的医院打开腹腔之后被巨大的肿瘤吓得又把肚子缝了起来。

这样的手术在当时难度太大了!难就难在一是大,第二是周围黏连,一分,分破了,容易大出血;第三是由于界限搞不清,整个肝脏都破坏了,还有一个就是怕病人中间出现异常问题。凭着超人的胆识和过硬的技术,吴孟超还是接下这个手术,并且做得非常成功。

手术成功以后,《陕西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革命卫生路线的一曲赞歌》。吴孟超花费了12个小时切下的肿瘤,被描述为“亲人搬掉了修正主义卫生路线压在我身上的一座山,三十六斤重的肝脏血管瘤”。在通篇充斥着口号的报道里,只在一处提到了手术组负责人吴孟超的名字。这个手术开创了世界医学界的奇迹,不仅肿瘤迄今为止是国际文献报道最大的血管瘤,陆本海也是肝癌手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他一直健康地活到今天。90年代有记者回访时,他正在田里干活,吴孟超七十岁生日时,他还专门赶到上海来祝寿。

陆本海的病例让吴孟超名声大振,各种疑难病例不断找到他。1983年,医院收治了一个4个月大的女婴,她的肝上长了一个肿瘤。此前,婴儿的手术在医院无人问津。

吴孟超亲自为婴儿做了手术。5个小时后,他从婴儿身上切下了重达600克的肿瘤,比婴儿的脑袋还大。第二天,美联社特意刊发了通栏,报道中国成功实施了第一例婴儿巨大肿瘤的切除手术,再次引起世界医坛的震惊。

手术后,这个女婴健康地出院了。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2004年8月份到上海采访时,竟遇见了当年那个已经长大了的女婴――朱科娜。她现在是一名护士,并且就在吴孟超的医院工作。每当想起父母描述的当年自己所处的绝境时,朱科娜仍然禁不住流泪。

改革开放之后,吴孟超所开创的一系列的肝胆外科技术和理论被写进教材,并成为经典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甚至经常被国外学者所引用。他在国际医学界的声望不断提高。1986年,一个外国摄制组专程来到吴孟超所在的医院,一丝不落地拍摄下了他切除肿瘤的全部过程,以便研究他过人的医术。这个摄制组正是来自日本。此时中国的肝脏外科技术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国际著名肝脏外科学家、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James Williams称吴孟超是“20世纪最富有经验的肝脏外科医生、临床科学家”,“外科学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1996年,74岁的吴孟超一手创办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脏外科专科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按照常规,外科医生一般会选择合适的时机封刀以保持名誉。但今年83岁的吴孟超只要不出差,每天还要上三台手术。

以2005年12月5日为例:上午9点,刚刚开完会的吴孟超正急忙赶到6号手术室去做一例胰腺癌的切除手术。每次手术,个子矮小的吴孟超都是站在小凳子上完成的。吴孟超不服输的性格不仅使他如愿做了一名外科医生,更让他多次打破传统,把常人眼里认为不可能的事变成事实。吴孟超的手术在进行了一个小时左右后,3号手术室的肝癌切除因为患者的腹腔粘连太厉害,而不得不请吴孟超过去。吴孟超详细交待了操作步骤后,来到了3号手术间。

吴孟超做手术有一大绝活,他在分离肿瘤时,只见他的双手在腹腔里游刃有余,经常是不费一刀一剪,就能把肿瘤完整地分离出来。果然,不到一个小时的功夫,一个18公分的肿瘤就被吴孟超分离出来并被切了下来。

下午4点左右,吴孟超开始查房。作为一院之长,他要从早上8点多开始处理行政事务,九点开刀,下午三四点下了手术后再带着年轻医生查房。

吴孟超著名的主任查房让很多人害怕,他对医生要求非常严格,而且总是替病人着想。决不允许任何医生浪费患者的一分钱,他为病人着想的高尚医德体现在每一细节。当记者问吴孟超教授怎么能够做到这些时,他只是轻描淡写的说,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医生,你的职业就是这个,所以你一定要关心病人,爱护病人,热情接受病人。他还谈到,如果反向思维一下,如果自己是病人,我会感觉很痛苦,如果经济上再困难,那么就更痛苦了,这样想一下,就能理解病人的感受了。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要给病人同情,要帮助他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医生的职责,分内的职责。

用东方肝胆专科医院医生的话说就是:我们吴老一贯以病人的利益为重,像我们手术当中用的一些材料。同样处理一个病人的时候,你可以用新的材料,也可以用我们原来的一些传统方法。在这个时候呢,我们吴老他宁愿选择传统的办法,传统的办法就是比较罗嗦一点,比较麻烦一点。但是为了病人的利益宁可麻烦一点,罗嗦一点,时间上费的多一点,自己多辛苦一点。

吴老看病非常细,有时候蹲下去看病人的小便,手术以后小便有多少。看看舌苔,看看舌头干不干。他观察病人强调的就是通过你的观察,通过你的问病史,你的体检,你就能发现病人存在什么问题。不要去等这个实验室的检查,不要去依赖实验室的检查,实验室检查还要耽误时间,还要浪费病人的金钱……

吴孟超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外科人才。2001年,他拿出个人积蓄的30万元,加上社会各界捐赠的400万元设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这是我国肝脏外科领域的首个专项基金。目前,基金已发展为“上海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基金总额已达1000万元,主要用于奖励国内外对肝脏外科作出贡献的优秀医生。

在采访中吴孟超多次谈到应该怎样做一个好医生:我个人体会,我们是一个医生,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那么第二个呢,很多病人我感到很同情,现在很多广告,一些病人有时候花很多钱,看来看去没看好,最后我们给他看了以后,前面花的钱都浪费了,很多这种病人。上一次碰到一个,是武汉的一个女孩子,长了一个4.5公斤的肿瘤在肝脏上。在北京看了都不收她。女孩子才21岁,起初以为是体重增加了,所以拼命减肥,还靠运动,不知道里面长了个瘤子。她妈妈来的时候就跪着。她没钱。我说,我们一定会给你看好,你放心。鼓励她,后来把它切了以后,切下来了 4.5公斤重。九斤重呀,不得了,后来派一个专业组护理。病人后来好了,好利索。她妈妈跑来了,一家人跑来了,看到我就跪。哎呀,我简直受不了,赶紧跑。

现在出院了,高兴得不得了。我说,你好了,我心里也高兴。我们作为医生,就是希望病人好好恢复。

裘法祖这个名字是吴孟超接受采访时,提到最多、最令他感激的人。1943年,吴孟超考上同济医学院,裘法祖正是他的老师。在亲眼看到老师高超的医术后,他下决心要做一个外科医生。1958年,也正是在裘法祖的指点下,吴孟超才把处于一片空白的肝胆外科作为自己发展方向。50年来,吴孟超与老师始终保持着师生情谊。两人一起开会时,吴孟超总是跟在老师的后面,吃饭时也总是帮助裘老挑选自助餐,两位对中国的外科学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医学大家演绎着中国医学界的一段佳话。

吴孟超常说裘老师的作风非常非常的严格,非常非常的正规,像德国人,德国人就讲究这个。所以他到现在给我们写信,还要写亲笔信。他做人有四句话: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

1996年吴孟超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家”的称号,吴孟超又专程把裘法祖请到了主席台上。

裘法祖曾激动地回忆道:当时我们坐到前面,只有我和一个市委书记穿西装,其他都是将军啊。下面参加会议的还有一千多人,都是。介绍我的时候,这位是吴孟超教授的老师裘法祖。下面的人就鼓掌啊,当时我就哭了。这是作为老师的骄傲!而吴孟超谦逊的讲,作为一个学生对老师永远是尊敬的,我能够做到今天,与他不停地指导我。

这就是吴孟超,这就是一代英杰的风范。

83岁,在别人也许意味着老迈,但吴孟超院士依然活跃在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在完成大量的外出会诊、学术交流和医院行政事务等任务的同时,他始终坚持亲自查房、亲自为病人做手术。仅2004年就主刀手术312例,指导手术500余例,指导实验研究超过200小时。

吴孟超说:“只要能拿得动手术刀,我就会站在手术台上。如果能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但是,如果真的有一天我不能保证完成手术的话,也决不再上手术台,因为我不能拿病人的生命逞自己之强。”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吴孟超表示:“我是赶上了好时候。上世纪50年代向科学进军、改革开放、发展上海,三次难得的历史机遇,自己都抓住了,所以干了一点事”。

吴孟超的学生 篇五

吴老师年过半百,又瘦又小,其貌不扬。在他上任的前三天,每个宿舍的得分都是100分。看他每天背着双手,眯缝着双眼,游荡于宿舍之间,毫无建树。满怀期待的“正义之士”大失所望,惟恐天下不乱的“捣蛋分子”欢呼雀跃。班主任们听说此事,很不满意,但见宿舍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且每次都是100分,也乐得清闲。

第四天,同学们经过小黑板的时候,居然发现每个宿舍的得分都在50分以下,这件事一下子引起了轩然大波。

火烧新野

当天晚上,8个班主任不约而同地来到了公寓。吴老师面对众班主任的咄咄逼人之势,没有丝毫的畏惧。他慢条斯理地拿出一叠材料,分发给班主任。这些材料将几天以来,各个宿舍存在的问题一一列出,且具体到几日几时,几号床位,哪位同学,违反哪条规定。

众班主任看后勃然大怒,一场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开始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班主任所用的方法不同,可效果是一样的。第二天,三楼宿舍的面貌便焕然一新。他上任的第一把火,不仅把宿舍里的“顽症”烧得一干二净,且在班主任和学生中树立了威信,与诸葛亮的“火烧新野”有异曲同工之妙。

几天以后,大多数宿舍天天100分。这些可是货真价实的,不再是吴老师的“骄兵之计”了。

七擒孟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