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家长课程开课总结【通用8篇】4-15-34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习和工作中的规律,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总结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细致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8篇家长课程开课总结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家长课程开课总结 篇一

家长课程开课总结【通用8篇】4-15-34

关于对校本教材的理解。在校本课程调研阶段,学校征求教师意见时,个别教师依然认为必须有完善、成熟的教材才能开课。不错,如果有比较完善的教材,教师有本可依,可以省却好多“麻烦”。但从实际效果上看,这有悖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既然是校本课程,自己开发,从而适合于自己所处区域、学校的特色,因而没必要也不可能要求由专家、学者编写出成型的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丰富完善教学内容,探讨教材编排结构,寻找最佳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就是完善成熟教材的过程。

关于对校本课程特色的认识。校本课程的特色取决于教师的特长,而非学校领导的想法。从教师自身的特长着手,挖掘出的特色往往比学校领导“引导”、“培养”出的特色更明显。因此,要想校本课程有特色,学校管理者需要摸清教师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正所谓用人所长。我校一位教师擅长乐器,尤其擅长二胡,因此,校领导就请他设计并开设了二胡校本课程。结果,二胡校本课程一举数得,既发挥了教师的特长,使他富有成就感,也使学生学到了真本领,家长也很满意。

关于校本课程的推广。出于某种思维定式,当遇到一些实施情况良好的校本课程时,一些区域教育管理者似乎总是急于把这些课程的成果向其他学校推广。而有些学校领导,看到别的学校的校本课程做得好、做得有特色,第一感觉就是能不能把这门课程学回去,能不能把这套教材拿回去,“恨不得”这门课程明天就在自己的学校生根、发芽、结果。笔者认为,推广或学习某个学校的校本课程不是不可以,但绝不能盲目。如果仅仅寄希望于把别的学校的教材、讲义之类的资料“拿来”,听人家几次经验介绍。就算是把人家的特色学到手,并不假思索地在自己学校迅速推广。这只能说是一厢情愿式的课程实施,其结果一般也只能是半途而废。这里有个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它要求课程管理者们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多一些理性,少一些冒进。

家长课程开课总结范文 篇二

总结活动的收获,把在这一段时间的收获做整理,分析过程的好坏。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小学校本教研总结范文,请笑纳!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范文1为使自己不断提高教育理论和学术水平,增强知识更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从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适应新时期教师培训和教研的需要。特制定了个人研修计划,内容如下:

一、研修目标

在教学中不断学习,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提高业务能力,锤炼专业精神,丰富教学智慧,形成教学风格。积极开展校本教研,真正成为农村教学的业务能手。

二、研修计划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坚持不懈地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多渠道地学。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立足课堂,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

教学工作中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教学理念,反思教学的实际成效。探求成功的教学模式,思考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3、提升业务,乐于动笔,

扬长补短。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每天坚持动笔,正人先正己,育人先育己。不断丰富自己的。转化为教学的动力之源。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范文2本学期,围绕学校提出的“聚焦课堂,关注质量;张扬个性,凸显特色;规范管理,促进发展”教学工作重点,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以教研组特色建设为抓手,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核心,以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深入教学一线,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务任务,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力争以后取得更好成绩,现将学校教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与成绩:

1、规范课程设置,深化课程改革。

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坚持按规定开齐开足课程。在专职教师紧缺的现实条件限制下,本学期坚持按课程标准开足了课程。有能力的老师跨学科教学,同一学科由多位老师兼任。要求全体教师必须自觉遵守,坚决杜绝随意更换课程,不随意增减课时;坚持按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坚持按教学计划把握进度,不随意提前结束课程和搞突击教学;坚持按规定的要求考试,不准随意增加考试次数。

2、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教学管理。

落实常规检查工作。在以往教学常规检查的基础上,结合市“教学四项规范达标”要求,教导处在开学初制定了《教学常规检查方案》,就计划与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质量测评以及教研活动等五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以量分形式在全体教师中进一步加强教学“五认真”检查,并把它作为我校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各科以优化课堂教学,规范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为着力点,精心备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设计自主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注重个性教学设计形成。每次检查都认真组织,详细布置,并按要求填写相关的书面检查情况表,以供教师有针对性地改正,作为今后“五认真”努力的方向。本学期经过三次检查,评选出语文组2位、数学组2位教学优秀教师,其他老师也在检查中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继续加强教研组建设。各教研组能认真制订学期教研计划,明确研究重点任务,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一如既往地利用每周一次固定的时间(周二下午语文,周三下午数学)开展集体备课、研讨课、理论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切磋教法学法,上好课改示范课,新教师展示课,积极开展评课交流,不断总结提高。活动做到有主题,有内容。同时,引导教师自觉学习教育刊物教改经验,指导课堂教学,关心新教师成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争先创优意识。

3.立足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水平

搭建平台,展现教学风采。本学期我校与桥下一小学结对帮扶活动在本校举行,给年轻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教学新理念的平台,受到了老师们一致好评。5月份在市、县随班就读指导中心组织下,我校与温州__小学、县岭头小学举行随班就读“课堂有效教学”联谊教学活动,陈__、柯__俩位教师积极展示我校课堂教学风采。青年教师在一次次上课、反思、研讨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教学业务能力大大得到了提高。

积极参赛,凸现教学实效。本学期我校新教师柯__积极参加新苗评比,她在此次活动中脱颖而出,3人次参加优秀论文评比,全获县级一、二等奖。

4.推崇务实求真,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本学期我们努力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全面提高核心学科的书面测试成绩,提升我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全面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开学初,结合本校教学规范管理相关要求,我要求每个班级建设后进生档案,针对后20%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后进生帮扶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帮扶记录。学期中,教导处在对所有班级进行调研,及时汇总相关数据,肯定了一些进步的班级和学生,同时也指出了不足。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1、本人工作千头万绪,再加上我兼任两门主课,工作有时无法兼顾,一些工作不能及时完成,某种程度上影响学校工作的开展。

2、教研活动形式几年来一成不变,没有创新,又缺少专家的引领,活动效果不明显。

3、随着教师的“老龄化”,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4、综合实践活动已有开展,但落实不够到位。

总之,本学期,在校长的悉心领导下,在同事的支持帮助下,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蛔恪N医ν急涓铮角逃乱底鞒龉毕?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范文3一学期以来,我校在乡中心校的直接领导下,紧紧遵循教育主管部门的部署,以课改实验为契机,深入发动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以教科带动教研,扎扎实实地开展教研活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现作出以下总结

一、以教科带动教研,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本学期,我校紧紧围绕“中小学课堂教学衔接”和“小学生素质教育发展评价研究”两上课题展开教育科研工作,以这两个课题为切入点,引领教师广泛参与,每位教师有自己的研究专题,写出研究方案,定期组织教师理论学习,以理论指导实践、采用案例分析、课题中期小结、教学反思、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研究,让教师从理论上得到充实,从理念上得到更新,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外出培训学习、外出听课、外出研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拓教师的视野,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定期进行集中教研,为教师创设研究平台

为了把教研工作落到实处,我校每周定期组织集中教研活动、分学科、分时间、分地点举行。教研活动形式多样,集中理论学习,了解教研动态;观看优秀教学录相,并进行讨论评析,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开设教学研讨课,集中评课,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进教学经验。由于有了这些平台,教师可以展示处人风采,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价值的经验得以推广、研究,不完善的地方得以改进,学校教研气氛较浓。本学期我校共开设语文教研课15节,数学教研课13节,英语教研课5节。促进了教学研讨的实效性。

三、抓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管理中,我们力求向管理要质量。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定期检查教师教案及作业批改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跟踪检查,期末对教案进行归纳整理,按学科、年级分类,存入学校教案资源库,并评选出优秀教学设计,给予奖励。

规范日常巡课制度,定时巡课与不定时巡课相结合,及时了解教师教学前沿动态。建立推门听课的制度。不定时下班听课,与执教教师共同切磋存在的问题,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落实年段日常互听课制度。要求以年段教研组为单位,教研组长负责督促,每位教师最少听6节本学科教师的常态课,增强互动交流,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抓特长生培养,推进教研成效

学生的特长方面的发展,是展示教研成果的一个重要渠道。我校紧抓特长生培养,开设了“文学社”“书法兴趣小组”“数学思维兴趣小组”等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浓厚了学校的教研气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本学期,我校学生任壮、王珂在县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五年级学生王珂所写作文在现代家长杂志发表。特长生的培养,浓厚了学校的学习氛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推进了学校的教研成效。

五、开设教师论坛,促进经验交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广泛提高全校教师教研水平,我校为骨干教师创设平台、定期开设教师论坛,让优秀青年的先进教育教学成果(教后反思、案例分析、教学随笔、教育感悟)在论坛上进行交流,让先进经验得以推广,以点事面,促进共同提高,同时,评选出最佳经验给予奖励,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上是我校一学期以来的教研工作回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发扬长处,改进不足,以教研为先导,继续努力让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范文4这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校本教研实施方案的指引下,本人积极地参与到学校校本教研的活动中来。在这一学期的校本教研工作中,本人成长了不少,不论是实际的教学工作,还是理论上的提升都有进一步的提高。这学期来,通过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我们进行了理论的学习,进行课堂教学问题的交流,进行专题问题的诊断,进行了专题材料的筛选活动,制定专题教学策略,进行课例的验证。较圆满的完成了校本教研阶段性的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习理论知识

新的课题研究,必须有理论的支撑,在学期初,我们在教务处的组织下进行各科课程标准的学习,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的杂志和刊物,结合青阳教育办的校本教研理论或校本教研经验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已的理论知识,学习了新的教学方法,拓展了自已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了自已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自已更好的进行教学教研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认真做好问题单的记录与交流

学习校本实施方案和学科组教研专题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验,首先运用新的课程理念,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积极的关注课堂,及课堂教学法效率,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梳理课堂教学中的得失,捕捉教学中的有价值的问题 ,进行教学问题记录,利用教研时间或课余时间和老师进行及时探讨,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并及时的将教学困惑上传至QQ上与老师分享,为学校教研专题提供较好的题材。

三、指导新教师的课堂公开教学

为了使新教师能更快、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学期初跟新教师进行教材的学习,教案的设计,并进行跟班听班,结合课堂上出现的难点、重点问题与新教师进行探讨,给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意见与建议。

四、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及时把握课堂教学方向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本人积极的分阶段地实践校本教研中的专题策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问题让学生自已提,学生能回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已的答。

课后积极的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范文5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而课堂教学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重新审视校本教研的现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教研活动问题意识缺位,没有形成专题研究。校本教研没有捕捉教学中的问题,形成一个个专题。缺失 “研究什么”这一前提。其次,教研活动呈平推式,缺失磨炼提升过程。我们常常发现,某些教研活动研究课上了,大家也认真评了课,执教者也很认同评课者的意见,并做了反思。活动经历了上课、说课、评课、教后反思一条龙,搞得有声有色。大家各自为政,你打你的锣,我敲我的鼓,教研没有深度,达不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缺少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为了进一步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学校实践和探究“一二三”校本教研活动模式,即确定一个主题,推行一课二上,实行三个结合。

一、确定一个主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校本教研的笼统化和盲目性,我校采取教研专题化。首先征集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再根据问题的价值性(具有现实价值,通过专题研讨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共性(大多教师或学生遇到的问题)及可操作性(所选问题通过校本教研能得到解决或局部解决),最后确定教研专题。如课堂问题的有效性,低年级写字教学指导,朗读有效方法,等语文组的“一年级语文开放式识字研究”、“倡导综合性学习,拓展自主式教学”,数学组的“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英语组的“小学低段英语趣味性教学”等等。各学科组或几个学科组一起围绕自己的教研专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使校本教研由模糊变清晰,真正使校本教研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推行一课二上”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改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训练所。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课堂实践层面上说。一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和调整;二是通过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取其所长,补已所短,促进进步。所以校本教研的重点应落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上。使教师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整个过程,采取“一课二上”策略,我们称之为“初磨课”和“再磨课”,不断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初磨课:初磨课一般在学科组进行,经过“理论学习——集体备课——执教初磨课”三个阶段。

理论学习阶段。围绕校本教研主题学习理论,既为执教教师和备课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也为观察、研究、分析课例的老师提供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根据。理论学习采取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一方面各位老师各自去收集和学习与主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理论学习的负责人根据校本教研的主题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相关的理论文章,筛选一些对教研活动有帮助的材料,印发给执教老师或全组教师,供大家参考学习,并组织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形成共识。

集体备课阶段。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及教学流程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此阶段主要开展“三研”活动,即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和研究学法的过程。研究教材,要求读懂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采取三种的方式进行,即问题导读法、合作交流法、自我解读法。研究学生要求教师必须在充分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来设计学案,研究学习起点,针对个别差异和不同学情组织教学。研究学法,要求教师树立“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理念,根据班级学生具体实际,鼓励指导教师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如布障设疑学习法的模式(布障设疑——激发兴趣——探索学法)和提出要求学习法的模式(提出要求——自学探索——渗透学法)。不断提高学法指导的有效性。其流程是:独立备课——导师指导——集体讨论,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努力提高备课质量。

执教“初磨课”阶段:学科组任教教师根据确定的主题和备课过程,初次进行上课,组内其他老师进行听课。课后进行说课和评课,然后调整学案,准备上“再磨课”。

再磨课。听课者主要是针对学科大组成员,年级组成员均有分工任务,要求大组全体教师参与互动,主要开展“三讲”活动。组内一人讲磨课过程,一人讲观点报告,大家讲课后感想。

1.讲磨课过程。

可讲在备课前的学习准备,讲对教材的理解,讲磨课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讲如何对学法的指导,讲磨课的学案的前后调整等等。

2.讲观点报告。

年级组内一位老师要针对组内的主题,结合组内磨课过程与经历,做一个观点报告。

3.讲课后感想。

组织全体听课进行讨论,听课老师根据课堂展示和观点报告,发表自己的看法。可邀请专家名师加以指导,集中大家的智慧,发挥专家引领作用。

三、实行三个结合

为了使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校本教研的科研水准,克服校本教研活动的随意性和一次性消费的弊端,使校本教研不断拓展和延伸,活动实行三个结合。

1.课内和课外结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教师的发展空间,拓展教师交流反思的时空,克服校本教研受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思想互动。我们通过QQ群,教师博客等形式,让教师撰写随笔、反思等进行继续交流,使“再磨课”后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动和专家引领进一步深化。

2.教学和科研结合。

教师根据滚动式的教研活动,针对执教老师的课例及自己的亲身体会,拟写案例或论文,开展基于课例的课题研究,把教研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清晰教学实效,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与对策,使其成为下一轮主题研究的起点,并使校本教研上升到一定的理论水准,同时也提高了教师拟写案例论文和课题研究的水平。

3.校内和校外结合。

我们以汇报课的形式进行校际交流,主要采取教学观摩会、送教下乡、帮扶结对等形式,由上课的老师来展示,这既产生辐射的作用,又为教师再提供一个再实践提高的过程和机会。

我们邀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座、听课,努力促进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观念,积极探索“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手段,认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效果。

语文学科4月份邀请了著名特级教师关键刚做课《陶校长的演讲》,并做了《指向写作的阅读》讲座,5月份又邀请浙派名师陈传敏来上课《牧场之国》,独特的课堂模式给了老师很大的启发。邀请名师走进我们的课堂,聆听名师的声音,检验学生的水平,启迪老师的思维,思考自己的教学,构建语用性以生为本教学课堂。

语文学科为了初小,邀请了城西中学的教坛中坚金亦珍老师做了《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新视野》、《生活化作文序列的构建与实践》两个讲座,并与老师面对面交流。老师们畅所欲言,向金老师提出了很多困惑的问题,金老师一一做了解答。在互动中,我们了解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金老师也从老师们的提问与交流中明白小学语文教学部分目标要求。

为了幼小衔接,承接了县幼小衔接的教学研讨会任务,一年级的胡志莲老师和金玉燕上了同机关二幼的老师一起上课研讨,课后教研员、上课老师和听课老师共同讨论如何进行幼小衔接的话题。

数学教师怎样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呢?本学期数学组仍然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线,以提高教师的课堂语言为重点,努力让每位教师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努力创造学生喜欢的课堂。特邀请温州教育学院王炜老师来校指导,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在金玉燕、王云莲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大家相互讨论学习,开展五次专题研究,共上了13节公开课。其中潘晓燕、任若群在学区教研活动中分别上了《抢数游戏》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复习》,金玉燕合杨启北分别上了县级公开课《解决问题》和《小数的大小比较》。潘晓燕和谢志富老师在上了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公开课之后,延续上了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公开课,钻研精神可嘉。

家长课程开课总结 篇三

1、专题学习与课堂教学能力相结合。

我校每学期,在教研组中都要开展一个专题的学习、探讨。每位数学教师根据学习主题开一节由自己独立准备的研讨课,在教研组范围内上课后,由全体数学教师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每一节研讨课进行评课。这样使每一位教师在学习主题的研讨中,运用上课的形式发表对这一学习主题的认识和做法。而其他教师对每一节课的评课过程就是一次互相交流学体会的过程。我们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只有在实际动手做中,才能学会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外在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经验,自主构建完成数学知识的内化,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我们带来的是崭新的教学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颖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教学模式解脱了出来。为了改变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我正在尝试改变教学方式,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着重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样每一次有主体的研究课,就是促使教师不断学习的机会,不断对自己的课提出新的要求。

2、大课堂与小课堂相结合。

根据大家课堂教学中的弱点,针对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讨。开始大家认为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不容易把握,无法估计教学任务能否完成,怕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针对这样的顾虑,教研组中请有经验的老师上示范课,着力让大家认识课堂教学如何开放,如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这样的“大课堂”,让每一位数学教师意识到自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这样的“开放式”教学尝试,才符合有差异学生的需求,从而影响平时每一位教师的“小课堂”。

这样小组备课大组完善相结合,小组上课大组评议相结合,真正使每位数学教师得到了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完善和教学评论能力的提高。

3、个人特长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在教研组活动中,我们邀请在教学各方面有特长的教师为其他教师传授经验、方法。例如: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李老师给大家讲自己是如何分析教材备好课的;请计算机比较精通的杨老师给大家培训计算机课件的制作方法等等。使每位数学教师的特长成为全组教师的共享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随时总结与阶段性总结相结合。

家长课程开课总结 篇四

关键词:教师;学生;评价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其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完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根据《决定》,校本课程应运而生。我校在州教育局、省教育厅的领导与关心支持下,定为全省学校课程开发示范校。我们充分利用当地优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设置了《小学剪纸》课程。淡化课程的学科性,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实践条件,创设创新情境,成为我校校本课程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的重点。在此,形成了对教师、学生的全面评价。

一、校本课程中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的档案袋的评价制度。

教师的隐形因素(对职业的耐心、对学生的爱心、对教育的忠心)作评价。

建立教师师德档案袋包含内容如下:

1.撰写论文(论文包括学术论文、学科论文、教学管理论文、新课改思考、校本课程新观点等)、计划(工作计划、教研计划、图书计划、学习计划)、总结(工作总结、教学研究总结、图书心得总结、学结)、课件(参赛课件、讲座课件、专业课件、校本课件、梦想课程课件)、案例(教学案例、实践活动课案例)、作业批语(总结批语的创新点)、成绩(教研成果、教学成绩、各类获奖);

2.课程纲要(三级课程规划);

3.学生德育实施记录(方案、落实、实效);

4.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校园安全、食品安全、生理卫生安全教育,交往安全教育等);

5.随笔(新课改理念、教育研究、教学创新等);

6.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表、家长对教师评价表、同事互评表、校领导评价表等。

二、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

1.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学生在课程中的角色及时地给以肯定。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给学生一个客观的评价。

(1)学生要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学习和各项活动及各种竞赛。

(2)正确对待并协助老师做好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善起来,更不可能很快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关键是行动。知识只有在亲身经历中才能获得,因此,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习教学理论、课程理论、贯彻课改精神、激发和培养师生自主开发课程的兴趣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将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作用,让藏族文化与传统文化全面融合,为祖国培养出全面的新型人才。

2.以课程带给学生的喜悦程度、知识技能,结合学生对课程的接受能力为重要评价指标;将学生的参与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

三、建立尊重、激励、多元的师生评价体系

1.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对师生的评价,我们采用了过程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如,《小学剪纸》,教师将平日学生在实践中做的作品别用优、良、达标评价,期末将平日的表现加以综合,进行等级评价。除此以外,还采用了活动课参与、智力竞赛等阶段性评价。另外,建立了个人作品档案夹,以创新作品为重点,随时评价学生。

2.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评价学生。任课教师通过家长会、家访卡,让家长与教师一同评价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家长就能管好自己的孩子。

校本课程给了学校充分的空间,把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与校本课程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提供了有力保障。校本课程本身在实施的过程中充满了交流、反馈、反省、修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注重了课内外结合,多带学生亲自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但限于我校实际情况,师资情况,可供参考的系统资料太少,可供学生活动的场所太少等情况,做好校本开发还存在很多困难。相信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很多困难会迎刃而解,校本课程也必将逐步完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在学校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应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完善评价制度,客观地、科学地实现评价,推动学校课程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家长课程开课总结范文 篇五

一、提高认识,营造家庭教育良好氛围

一是提高校长的认识。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组织校长参加“山东省2016家校合作经验交流会议”“全国新教育家庭教育研讨会”和 “2016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等培训达100余人次,开阔了校长的视野,提高了校长对家庭教育工作的认识。

二是提高教师的认识。教师要想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必须给予家长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先后邀请国内教育名家王文湛、朱永新、孙云晓等来诸城做报告,培训家庭教育教师3000余人次。

三是提高家长的认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甚至是终身的老师。家长对家庭教育工作的认识,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诸城市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做好家庭教育的舆论宣传工作,提高家长的认识,让家长积极参与。

二、强化措施,推进家庭教育有序开展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基教科、职成科等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实施。每年制订印发《诸城市家庭教育工作计划》。

二是落实家长课程开课。通过“四个一”家长课程、“开学第一课”等,拓宽家长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强化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根据《潍坊市中小学家长学校课程标准》要求,认真落实一年4次8课时的家长课程,并将每学期的家长课程安排及时在网上公示,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学校将普及培训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建立必修加选修的课程管理模式,构建立志修身、活动体验等校本课程体系。

三是设立家庭教育工作总协调员。在教育局和学校分别成立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又在全市公办幼儿园和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园)设一名家教总协调员,在镇街(园区)中心学校设一名家教总协调员,主要负责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工作。家庭教育工作总协调员队伍的建立,保障了学校家庭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促进了全市家庭教育工作水平的整体推进。

四是成立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为打造区域内家庭教育专家团队,重点培育了以齐砚艳、宁忠芳等为首的四个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探寻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引领全市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

五是成立社区家委会。在学校、级部、班级三级家委会及县市级家长联合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家委会层级,整合社区资源,建立社区家委会,吸引镇街党委政府及社区领导干部加入家庭教育行列中来。社区家委会的成立,补足了农村学生假期管理的短板,确保了学生的安全管理,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社区实践与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形成了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纵横交错的家庭教育网络。

六是建立婴幼儿养护指导研究中心。0~3岁阶段的科学养护对宝宝一生的发展有关键性作用,建立婴幼儿养护指导研究中心,研究制订全市婴幼儿早期教育试行办法,着手婴幼儿早期教育团队建设与培训工作。

七是组织教师队伍培训。定期组织家庭教育工作总协调员培训班,明确家庭教育工作总协调员的职责和任务;定期组织家庭教育教师和骨干班主任培训班,提升家庭教育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同时,组织心理咨询师认证培训,动员50周岁以下的教师积极参加。

三、创新载体,丰富家庭教育活动内容

一是开设“家庭教育大讲堂”。依托诸城市电视台教育在线栏目,设立“家庭教育大讲堂”,定期邀请家庭教育名家开办讲座,向全市的家长和家庭教育工作者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根据家长需求和关注热点,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等进行公益讲座,为广大家长答疑解惑。

二是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为加强家校沟通,倾听社情民意及育子教子方法,促进教育发展,诸城市每年组织两次“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其形式灵活多样,包括实地家访、电话家访等形式。

三是组织“家庭教育农村行”活动。每两年组织一次“家庭教育农村行”,邀请全国和潍坊市知名家庭教育专家亲临农村学校,向广大农村地区学生家长传递家庭教育理念及知识。

四是开展各类征文评选活动。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我说我们的家风家训征文”“开展弘扬传统节日活动”等,提升家庭教育的影响力。

五是借助“互联网+”助推家校共育。教育局和每所学校均建立了微信公众号,班级也建立了微信群、QQ群,以加强家庭、学校和家长、教师间的交流沟通,定期推送优秀家庭教育案例及学校重点工作,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六是课题引领,示范带动。加强基于解决问题的课题研究,通过归纳总结,梳理出十大家庭教育问题,要求每校申报一个;定期组织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学校、教学能手等评选活动,提升学校品味和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督导评价,保障家庭教育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交流展示制度。建立全市家庭教育工作总结会议制度,通过总结、展示、交流,发现和培育家庭教育典型,促进家庭教育各项工作的落实,带动区域内家庭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

二是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家庭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将家庭教育经费纳入学校预算,确保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正常开展。

三是建立家长课程开课评价制度。建立家长课程学习积分制,将家长课程的学习次数、家长作业等折算成一定的学分,每学期末通过学分评选优秀家长,引Ъ页せ极参与家长课程学习。

家长课程开课总结 篇六

一、通过调整工作目标,突出完善常规教研工作。

常规教研更加规范,学科教研有新亮点。召开学科主任教研组长会议,借助大数据总结上学期教研工作,布置新学期工作,将常规教研作为教研的重点项目来抓。常规教研坚持每日两检查,老师们能自觉遵守时间要求,包组领导认真负责反馈及时;各学科组准备充分,按照教研流程工具,推进教研计划,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在教研过程中,老学科主任充分发挥经验优势,年轻的学科主任富有激情,体现出较强的组织能力。从三次督导成绩来看,组与组之间的差距极小,展现了良好的教研之风。

二、创新学科组公开课形式,九大学科公开竞技,掀起听课学习热潮。

本学期改变了传统组内公开课的做法,举行校极公开课活动。九大学科各推出一节公开课,每次相应的文理科老师参与听课,老师们备课充分,质量较高;课后各学科结合正在编写的《同步导学》进行课与案的融合进行研讨,认真填写公开课反馈记录,为推进课堂改革提供具体的案例支撑,同时也促进各学科组的互鉴互学。听课总数网络统计3435节,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多,总听课数超过30节的有7人,总听课数超过40节的有10人。

三、坚持课题研究严格管理,精准筛选,服务实际

英语学科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互联网+”高中英语阅读个性化学习指导研究》如期开题,学术委员会专家团队对课题组进行了点评,专家们一致认为课题选题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并能够充分结合学校当前教育教学的大环境。

召开市校“两级”课题开题报告会。四位课题负责人姜慧、杨新萍、吕明明、钟文秀作为代表,按照教研室所提供模板,就所申报的课题做了开题汇报。学术委员会对课题进行了点评。校长郭宏成对课题进行整体点评指导。校长提出课题概念的界定要明确,核心素养的指向性要突出,基于数据的分析要精准,以工具探路,突显思维导学是课题的主方向。

四、创新校本教研新思路,开启教研论坛

为营造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让教师培训效益最大化,让更多的教师不出校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的情况下就能学到更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先进经验,在校长提议下,开启教研论坛,本学期共进行两期。教研论坛上既有最前沿的理念,也有优秀案例,老师们反馈收获很大。

五、 工具探路,让学习可见——烟台三中第八届教科研年会

为推动我校教学深入改革,举办了主题为“工具探路,让学习可见”的第八届教科研年会。年会期间,教研室联合各部门各学科组,举办了教研论坛,微课体系大赛,市校两级课题开题报告会、学科组特色教研活动,教学设计反思叙事大赛,校级公开课,信息组读书分享展示会,青年教师演讲比赛,专家讲座等教学研究和赛事活动,以科研理论与课堂实践的对接的方式,切实提升我校教师的教育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六、因势而动,谋求教学教研向纵深方向发展

集体学习“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研究新的《课程标准》。组建“2020年高考研究专家组”,汇集集体智慧,发挥骨干力量。启动“目标导学,工具探路,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工程,共同研读《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邀请该书作者、清华大学附中校长助理房超平来校观课指导,取得良好效果。

七、一体两翼,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注重以教师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基地建设与教师培训为两翼,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本年度,政治学科组获烟台市“学科示范基地”和“课程基地”称号。语文组承办烟台市“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语文工作坊线下培训活动。物理组承办烟台市物理优质课评选活动。政治组承办烟台市2020年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思想政治复习研讨会。教师外出参加市级及以上培训或会议56次,共计120余人。刘慧娟获山东省优秀教师;曲曙光入选第四期齐鲁名师工程人选;郭宏成校长成立山东省名校长工作室并任主持人。

八、青年家园助推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本学期青年家园共举行学习活动12次。9月份,家园进行了师徒结对仪式,共组织了7次集中学习,3次比赛、交流。1次元旦联欢。家园特聘指导教师分别为年轻教师做了理想与信念讲座、进行了心理指导与教法指导。进行了教学设计比赛、读书演讲比赛、“我的教学故事”交流。

元旦前夕,青年家园组织了家园传统节目——包饺子。部分中层领导和青年教师一起包饺子,庆新年。大家彼此分享,就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人感觉到一种浓浓的归属感,体味到分享的幸福。

家长课程开课总结范文 篇七

校本课程的期待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儿童的教育问题时,总会围绕某些基本的生活能力和生活态度提出一些基本的“教育目标”。比如通过一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一些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所必须的读、写、算的生活能力以及热情、勇敢、节制的生活态度。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简便的办法是国家统一规定开设哪些课程,并组织有关部门开发相应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国家课程”的开发与管理模式由此产生。 在一个典型的“国家课程”运行机制的教育实践中,国家已经预设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其课程门类结构,留给教师的空间,就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课程”方案。 可是,在真实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在实行“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常常遭遇两种困难:有些学生在学习“国家课程”时感到困难或吃力;而另外一些学生在学习“国家课程”时虽不感觉吃力但缺乏基本的兴趣。这两者都导致学生学习倦怠。教学问题的解决,总是无法在教学内部获得。真实而深层的教学问题的化解,总是牵涉到课程的变动。如果人们对“新教学”有所期待,这种期待就不得不暂时跳出教学的视野,首先去策动“新课程”。 出于教学的需要,国家课程的改革可以走两条道路,一是在国家课程内部谋求改良,比如改变教学方式或重新调整国家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二是在国家课程之外,留出部分课程让教师和学生自己去开发。让教师和学生获得某些课程选择和开发的权利,这正是校本课程的理想。 可事实上,很多教师和学生(主要是学生家长)对这种自由和权力并不那么热心。甚至有忧虑。他们忧虑“考试”。纵使“国家课程”不被喜欢,却是中等学校或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纲要”,教师和学生家长依然会“规劝”学生以勤学苦练的姿态面对国家课程。纵使“校本课程”是学生心驰神往的,假如这种校本课程不成为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纲要”,教师和学生家长依然会像薛宝钗劝说贾宝玉那样提醒学生:在人生面临选择的关头,要明白自己应该接受什么和应该拒绝什么。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期望使“校本课程”常常居留于“兴趣”和“赶考”之间:既满足学生的期望和需要,又以“赶考”的内容“对家长和社会负责任”。一些学校开设“趣味数学”、“趣味语文”、“趣味英语”等“兴趣类”校本课程和“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就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当它考虑学生的需要时,它以“兴趣”的名义出现;当它考虑教师和家长的期待时,它以“拓展”的名义出现,比如“散文欣赏与创作”、“名著阅读与交流”等系列“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由此看来,一些学校热情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在国家课程的“边缘”做开采和发掘的工作。或者说,是在国家课程的“周围”做弥补充实的工作。 这种“趣味语文”究竟属校本课程亦或国家课程?常常成为私下的疑问。也许,某种课程究竟归属校本课程还是国家课程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课程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倘使“趣味语文”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发展,称之为校本课程自然不成问题,视之为国家课程校本化亦无不可,只要这种“国家课程校本化”之后不是用来强迫学生做他们原本不喜欢、不需要的“课外作业”。 由此看来,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并无实质性的分别,并没有校本的课程,也没有国家的课程,有的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只要课程有了学生意识,校本的或者国家的,都算是好的课程。

家长课程开课总结 篇八

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是一所地处乡镇的实验学校,历来重视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和特长培养,已经开设了开心农场、鼓号队、航模队、民乐队等多个兴趣组和社团。为进一步满足每一个学生享受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使课程本身也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发展,结合《指导意见》中有关要求,学校决定从2015年9月起实施自主体验个性化校本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课程,尝试选课走班的探索实践。为使这一课改尝试稳步科学地推进,学校作了前期调查和研究。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以本校全体教师和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47份,其中有效问卷330份,问卷回收率为99.1%,有效率为95.1%。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和访谈形式,从当前课程存在的问题、校本课程的理念和认识、校本课程的开展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评价等几个方面来编制问卷。问卷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为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校本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单项及多项选择题中设有开放式选项。

二、课程开发相关问题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开发校本课程需要解决当前课程的哪些问题?

1. 当前课程的覆盖面不广

对于“你喜欢参加学校兴趣组吗?你是否参加了兴趣组?”这个问题,调查数据显示(见图1),96.1%的学生喜欢参加兴趣组,但实际参加兴趣组的只占了学生总人数的45.3%。说明当前的兴趣课程门类较少,课时量也过少,导致覆盖面不广,近半的学生无法享受到个性化优质教育。

图1 当前学生喜欢参加兴趣组情况

2. 当前课程的内容涉及面较窄

当前学校已开发的兴趣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拓展课程(包括学科知识拓展、体艺兴趣拓展)和探究课程。其中拓展课程占总数的86.4%,而探究课程只占了总数的7.2%。在拓展课程中有64.6%的课程属于体艺兴趣课程,例如田径、乒乓球、舞蹈、绘画、书法、鼓号、班级器乐训练等;学科知识拓展占拓展课程的35.4%,例如数学、小记者、阅读、科学实验等。调查表明,兴趣课程内容涉及面较窄,类型也比较单一,缺乏本地的特色,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兴趣组”和“特长班”的水平上,探究类、思维培养类课程比例明显偏低。

3. 当前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访谈中显示,学生普遍对生活技能、科学探究、思维培养、艺术熏陶等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渴望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这说明现行的某些课程设置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更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二) 开发校本课程,教师的观念能很快转变吗?能较快适应吗?

1. 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有待加强

对于“你觉得校本课程是什么样的课?”这个问题,对教师的访谈结果显示(见图2),46.8%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就是改编、选编和拓编国家规定课程,28.4%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就是活动课与兴趣课,只有24.8%的教师理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上,97.1%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只有2.9%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可有可无。对于“校本课程由谁来开发比较合适?”这一问题,25%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可以由教师自主开发,43.9%的教师认为由教研组集体开发比较好,26.1%的教师觉得应该让学校指定专门人员去开发,还有5%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应该由专家开发。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教师虽然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和对开发的主体存在着差异,但大多能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价值的认识有待加强。

2. 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时间、精力将会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

调查结果显示(见图3),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遇到了时间、精力、经费、资料不足,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缺少专家指导等困难。其中73.5%的教师认为是自己缺乏课程开发的水平和技能,缺少相应的培训;57.4%的教师觉得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到自己开发校本课程的进度;44.1%的教师认为缺乏相关的资料;25.6%的教师则认为课程开发的硬件设施和经费至关重要。还有少部分教师对自己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估计不足,导致课程开发不能深入进行。这说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欠佳,停留于请专家来校作课程开发培训或研发编写教材,自己则简单执行的误区中。

图3 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

(三)校本课程应该如何开展实施?

在问卷设计时,我们对部分已有校本课程的指导教师进行访谈、调研。访谈结果表明,66%的课程正在建设相应的管理制度;目前还没有课程开发计划和管理制度的课程占了总课程的13%;只有21%的学科有相对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也就是说,目前至少有79%课程还没有相应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这说明目前还处于随意的、不系统的课程开发管理阶段,缺乏整体规划,系统性不强,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开发管理机制。

(四)如何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

访谈结果表明当前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主体主要以一线教师为主,以学生之间互评为辅,两项比例分别为62.3%和30.9%,其余为“专家”和“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多元化评价主体的观念正在逐步形成。

在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上,“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分别为93.6%和72.3%。这说明目前对校本课程评价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上,缺少对校本课程本身的总体评价。

在开展课程评价过程中,超过80%的教师认为缺少可操作的评价模式和理论支撑,还有部分教师认为缺乏专家的指导。这说明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难点。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对策

(一)关注学生需求,引进“自主选课平台”,科学地设置校本课程

针对当前课程开展的现状,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对校本课程的定位是:以生为本,对学生负责,为学生服务。因此,在校本课程设置时我们注重课程的教育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有趣有效的体验中学习;注重课程的启发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创新;注重课程的特色性和针对性,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情况来因材施教;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确定了“人人参与,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校本课程理念,并将课程划分为六个综合素质课程模块:A. 多彩艺术课程:含合唱、器乐、书法、美术、国画、舞蹈、古筝、陶瓷等。B. 活力运动课程:含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竞走俱乐部、阳光测向等。C. 生活技能课程:含美食制作、发饰DIY、十字绣、编织等。D. 科学探究课程:含科学实验、科学创新、航模箭模、科学小巧手等。E. 经典朗读课程:含三字经、儿童诗、英语朗诵、美文欣赏等。F. 思维素养课程:含翻转数学、数独游戏、思维训练、程序设计等。

我们将校本拓展课程集中安排于每周四下午,每个学生在半天内完成两个时段两个自选项目的学习。

在新的校本课程设置中,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以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学校引进“自主选课平台”系统,设定课程参与人数上限,创设公平选择机会。采用“走班”模式,一、二年级在年段内跨班级组班,三、四、五年级跨年段组班,六年级以原班为单位开展语数学科拓展活动。

在师资配备上,鼓励本校教师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挖掘自身潜力、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第二课程。如黄露旦老师曾在浙江省无线电测向比赛中获得佳绩,根据她的特长,学校鼓励其开设《阳光测向》校本课程。同时,结合“除了学校的老师,你还想让谁来上你喜欢的课?”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聘请、邀请学校职工、社会人士和家长义工共同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期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协调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形成学校特色课程群。

(二)转变教育观念,加大教师培训和教研力度,提升师资水平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并不单纯是一个技术性的实践,而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课程定位从“甄别人才”转向了“人人成才”,从“把一个班当一个人教”转向了“把一个人当一个班教”,从“补短式”的教育转向了“扬长式”的教育。如果教师未能转变教育观念,有效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教育折腾”。

传统的学校课程中教师只需扮演执行者的角色,按照预定的课程计划进行教学。而新的课程改革把教师推到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起课程编制者、组织者、评价者等多重角色。这种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课程开发意识与科研能力。因此,学校应加大教师培训和教研力度,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持,使校本课程真正区别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成为学校自己的特色课程。

(三)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引领校本课程规范发展

完善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校本课程开发与评价沿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发展,这也是校本课程开发与评价的质量和水平得以保障的重要基础。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校长任委员会主任,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其职能是咨询、把关、审查和提供帮助。委员会下设项目开发小组、项目审核小组及项目监理小组。教导处作为落实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行政机构,负责任务与意见的传达,如教师的选定落实,教学活动的检查、反馈和评估等。学校还尝试着制定相关制度:校本课程的申报与遴选制度、校本课程质量评价制度、学生选课制度、奖励与惩处制度、专用教室使用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等,以期从管理和制度层面引领校本课程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