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人与自然的作文15篇1-4-66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大伙儿找到的15篇人与自然的相关范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与自然作文 篇一

人与自然的作文15篇1-4-66

在从前,人类与自然是多么友好,自然界也以美好的礼物相赠:茂盛的树林,潺潺的流水,清新的空气……多么美丽的环境啊!现在,人类都去破坏自然,自然界也以“厚礼”回报:金色的沙漠,混浊的水流,灰黑的废气……多么不雅观的现象啊!可人类毫无悔意。看吧,过不了多久,人类将会自食其果!

很久以前,人类和自然界曾经有过一次对话:

人类:“自然界,我们人类的好姐姐,你比我们早在地球生根,以后得多多关照,让我们一起建造一座友谊之桥吧。”

自然界:“放心吧,我们一定会。但是,友谊是需要两个人共同建立的,只要你对我好,我也会对你好的。”

人类:“我很清楚。如果你又需要我的地方,我一定会尽力而为的。”

自然界:“你能做到的。我的要求不高,只要你能确保地球上有一定的绿色植物,你需要什么,就尽管取吧。”

……

地球母亲看见了,露出欣慰的笑容。

几万年过去了,人类和自然界一直遵守着他们的诺言,做着一对快乐的姐妹。可是,他们的后代却有另一番对话:

人类:“自然界,你们怎么繁殖如此地慢?我根本无法得到充足的木头为我们效命!”

自然界:“哼,可耻的人类!亏你们还好意思说出口,你们的大量砍伐,已导致我失去了大量亲友,你还有脸责怪我们?”

人类:“哼!我们人类才是地球上的主宰,你们只不过是背景,我们的奴隶!”

自然界:“你们如此傲慢,我会让你们得到应有的惩罚!”

……

地球母亲看见了,留下了伤心的眼泪。

人与自然 篇二

关键词:恩格斯;人与自然的关系;客观规律;天人合一

Abstract:Theenvironmentproblemhasinitiatedtheglobalcrisisgradually,andmenarefacedwiththesurvival,itiscriticaltodefine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Asearlyasmorethan100yearsago,Engelshaspointedoutthathumanistheproductofnatureandreliesonthenaturetosurvive.Forthemutuallydependentandmutuallyrestrictiverelationship,humanshouldlocateproperlyitspositioninthenatureandabidebythelawofthenaturetorealizethereconciliationbetweenhumanandnature.Itisessentialtorealizetheprivateownershipistherootcauseofecologicalcrisis,andthussocialismmustbeestablished.AsanimportantpartofMarxism,Engels''''thoughtconcernedwith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isofgreatsignificancefortheresolutionofenvironmentalproblems.

Keywords:Engels;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objectivelaw;syncretismbetweenheavenandman

一、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恩格斯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它不依赖于人的精神而客观存在。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客观基础,自然界先于人,先于人类社会,而“生命是整个自然界的结果”,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是从动物中经过长期劳动实践进化而来,人和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界自身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离开了自然界也就没有了人的存在。他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32自从地球有了人类以后,人类便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参与整个自然界的发展。不管今后人类还有怎样高级理性的发展,人始终是自然界中的人,必须依靠自然界生活,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因此他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2]518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唯一的外部环境,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都离不开自然,保护好自然就是保护好人类自身。他批判把人类与自然界对立起来的反自然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界的一致性,认为人类实践得愈多,便“愈会重新地不仅感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2]518。无论人类多么高贵、能干,始终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离开自然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

人类与动物本质区别在于人在自然界中具有主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2]517,而动物是单纯地适应自然。因此,“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2]517,即人能够依据自己的目的,能动地作用于自然使之为我所用。恩格斯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是通过劳动即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形成的,通过劳动人类从动物之中提升出来,并使自然界的面貌和人类社会的面貌都发生根本的改变。人作为能动的、社会的人,能够认识自然界的本质,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来为人类自身服务。他反对自然主义的历史观,认为:“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2]384他强调人在环境面前具有主动性,人对自然环境有积极的能动作用。但是,他同时也强调指出了人类的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以自然规律为前提,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具有受动性。人类不能过于自负,盲目地以为自己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而滥用人的实践能力。恩格斯针对当时已经出现的一些生态失衡现象,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3]159恩格斯举例说,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还有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同一种树林砍光用尽时,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给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可见,如果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只注重眼前的明显利益,而不考虑由此可能产生的较远的影响,那么,人们很可能会得到对自身不利的并远远大于既得利益的结果。因此,人类的行为要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违背了自然规律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在当人类行为没有超出自然界所允许的阈值时,自然界通过自我的调节,能恢复原有的自然平衡状态;而一旦超出了大自然所能“忍受”的限度,自然界就会以“报复和惩罚”的方式来否定人的行动。

二、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合理利用科学技术

自然界本身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时,必须使自己行动建立在对其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只有对自然规律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减少我们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的盲目性,为我们的行动提供最可靠的思想保证。恩格斯认为,人类需要经过长期的劳动才会稍微学会估计生产行动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虽然人类比其他一切动物强的地方,就在于人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然界进行改造,通过改造自然界的物质形态来使自然界适合自己的需要,“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2]516。但由于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局限性,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对于一些更深层的结果和影响往往难于发现,以致人们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都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结果,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2]517因此,人们只有学会正确地理解和利用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而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才能增强自己行为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减少行为的盲目性和负面影响,从而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要使人类社会协调、持续、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根据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从全人类共同的、长远的利益出发规划生产,发展经济。恩格斯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2]518人类“统治”自然界的本质,总是在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的,从而使人的有机生命与自然更好地融为一体,真正展现人类所具有的比其他一切动物强大的创造活力。因而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必须以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为前提。不尊重自然,不以自然规律为指导的人类行为必然会带来对大自然的破坏,要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就必须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它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他在批评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时就曾指出:“这种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自然界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界条件到处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4]329因此,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受到周围自然环境的制约,因而要尊重和服从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人类又通过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界,创造出“人工自然”,改善人类的自然生存条件。“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蒸汽机制造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革命化。”[4]385科学技术的使用,使“我们在最先进的工业国家中已经降服了自然力,迫使它为人们服务;这样我们就无限地增加了生产,使得一个小孩在今天所生产的东西,比以前的一百个成年人所生产的还要多”[4]458。尽管科学技术的进步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由于它在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已使它成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力量。恩格斯说,例如“欧洲传播栽种马铃薯的人,并不知道他们也把瘰疬症和多粉的块根一起传播过来了”[3]160,“但是和工人的生活降到吃马铃薯这一事实对世界各国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所发生的影响比起来,瘰疬症算得了什么呢?1847年,爱尔兰因马铃薯受病害的缘故发生了,饿死了一百万吃马铃薯或差不多专吃马铃薯的爱尔兰人,并且有两百万人逃亡海外,和这种饥荒比起来,瘰疠症算得了什么呢?”[3]161同时他又指出,由于人类在自然界中具有主动性,“能够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因而科学技术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对自然规律的把握程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少。虽然科学技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我们没有预料到的环境问题,加速了自然资源的消耗,造成了污染,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这种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可能正是因为我们的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对于我们的行为没有正确的预测。没有科学技术,人类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振奋人心的历史阶段,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的希望都在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之所以敢于妄称征服自然,就因为人能够认识自然规律;而人之所以不仅未能征服自然,反而屡遭大自然的报复性惩罚,又正因为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从根本上讲,环境问题的解决要依靠科学技术。我们要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增强行为的合理性,减少盲目性,防止新的污染的产生;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科学技术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手段。

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必须合理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即“变革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环境问题既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治理环境不但是个认识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恩格斯不仅强调人的认识的改变,同时还指出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途径是从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入手。他说:“要实行这样的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用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共产主义社会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以实现人和自然环境,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2]519恩格斯在这里提示了引发环境问题的社会制度背景。我们深入地思考环境问题,就会发现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技术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其更深的层次上,它是一种社会问题,是由于社会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导致的,人们只着眼于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而忽视了长期的社会影响。正如恩格斯所说:“到目前为止存在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2]519

恩格斯还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的”[2]35,资本主义虽然造成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自然的先进的占有,但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尖锐的对立,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环境危机的根源。他说:“在西欧现今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一个一个的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行为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不仅如此,甚至就连这个有益效果本身——只就所制造的或交换来的商品的效用而言——也完全退居次要地位了;出售时要获得利润,成了唯一动力。”[2]519-520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不断地追求高额利润,而不是满足人民的实际需要。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追求剩余劳动的极大化,其结果既使生命力(雇佣劳动者)遭到摧残,又使自然力(土地、资源、环境)遭到破坏。由于资本主义的这种生产方式处于无政府状态,资本家以利润为动力,这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根本对立的。他们所关心的只能是眼前的最近的直接效益,他们不可能自觉地掌握自然发展规律,更不可能考虑长远的社会效果,因此“只要获得普遍利润,他就满意了,而不再关心商品和买主以后将是怎样的,看待这些行为的自然影响也是这样。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以为木炭作为肥料足够最能盈利的咖啡树施用一个世纪之久,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冲毁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这同他们又有什么相干呢?”[3]161这样,资产阶级对于自然界的资源、能源的索取是掠夺性的,资本主义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恩格斯因此得出结论,要根本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即从根本上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制度。他认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将被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人们能自觉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有计划地、合理地组织社会生产,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自觉地调节生产活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是,恩格斯的这一结论鉴于当时历史的原因,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以为只要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事实上,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出现过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片面地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等现象,结果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可见,造成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根源,并不是生产实践或科学技术,而是对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的发展起导向作用的传统的发展观。与其说是技术的发展及工业化、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生态环境的危机”,还不如说生态环境的危机是由于只从追求利润的功利主义观点出发而采用新技术。罪魁祸首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是站在它后面决策和使用科技的人及其错误的自然观、发展史观。

四、结语

既然人类与自然休戚相关、生死与共,人类就应该像善待自己一样去善待自然界,任何对自然界的破坏和掠夺行为都最终会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保护自然界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历史的、具体的人是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离开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而谈保护自然不具备任何现实意义和可能性。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几十年来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与西方国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势。中国是否误入了西方人走过的“技术治国论”而正在重蹈西方资本主义在工业化发展中走过的发展经济而最终破坏自然生态的覆辙?而几千年来,中国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推崇“天人合一”思想,要求建立主体人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的“伙伴”关系,这种以太极图为文化象征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使国人从这种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中获得一种社会的真实进步和人类主体自身的解放,没从内封闭的自然经济中走出来,有效发展物质生产力,实现民族的经济现代化。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是环境问题的解决都要靠科学技术。加快科技创新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使自然界向有利于人类方向发展的手段与途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范文 篇三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繁衍,主观地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占据着主体地位,具有主体性,人类可以任意对大自然采取任何措施来发展自己。到后来人类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在社会科学不断发达的情况下,人类意识到自然在这个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会以一定的形式反馈给人类它们的情绪,出现自然灾害,天气异常等等。到后来,人类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把自然作为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从一个极端来到了另一个极端,也不能合理科学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直到二十世纪末,人类意识到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与伦理道德密不可分,便开始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严格遵守一定的伦理道德来处理这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时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

一、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

在原始社会里,人类生产生活水平落后,生活质量低下,对于生活的各个要求得不到满足。而自然界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资源,人类便萌发了到自然界中索求资源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思想。于是人类开始大力的开采,砍伐。但由于那时的人类的需求尚未膨胀,在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之内,所以并没有产生自然界对人类的恶性反馈。后来随着人类不断发展,改造和征服自然界的欲望不断增加,自然界的压力不断增加,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开始出现。一开始产生的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主义思想开始动摇,人类开始研究自然界,试图把握自然界的规律,并且意识到自然的愠怒和报复,开始树立以自然界为中心的自然中心主义。一切以自然界的原生态发展为前提,尊重自然,合理的控制人类自身的欲望。

在这个时段,产生了自然即神的思想,认为自然界由神统治着,人类的不合理利用触怒了神,所有的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都是神对人类的惩罚。这样,人类从人类中心主义这一个极端走到了自然中心主义的另一个极端,人类大肆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情况有所收敛,但人类自身的发展开始裹足不前,生产能力开始下降,历史的车轮缓慢前进。直到十九世纪末,人类利用辩证的唯物主义观念来剖析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利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来看待两者的关系,人类才意识到,人类尊重的不应该是自然本身,而是自然所呈现出来的规律,并且在这个规律的制约之下最大限度的发展自身,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在这个关系之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没有被上升到伦理道德价值观的高度,没有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待这个关系,并且从中得到某些处理这段关系的先进的方法措施。

二、人与自然的伦理道德观念

人与自然的伦理道德观念体现在和谐发展上面。伦理道德观念本是用来约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在人与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引进伦理道德观念来进行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更能容易地看清它们之间的各种转换和融合。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道德观念有两层意义,一是自然环境是伦理道德的“物化”结果,是从人与人之间关系中得到的启示;二是伦理道德价值观是自然环境发展状况和潜能的外在表现,它标定了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衡量自然发展的情况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健康程度。

首先,从古代社会中形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人类一直强调的就是人与自然应该是统一的整体,双方不可分割,不可战胜,不可改造,应该相互敬重,在看清各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做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决定。这和现今的伦理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便是要求自然的发展成果,人类自身的发展都以伦理道德的理念来表述。这种表述方式的提出,其重要的意义在于人类从另一个发展着的,已经成熟的角度来考量两者之间的关系,遏制目前普遍存在环境问题,气候问题,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个广角的视野来解决相关问题。

其次,自然环境的恶化,恶劣天气的出现等这些状况免不了会从人类自身去寻找原因。这种情况下,伦理道德观念的引入给环境问题的评价机制提供了一个更加合理的方法。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仅是评判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好坏,也同时也反映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健康状况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发展现状。更可以从道德方面,以大众的道德尺度来衡量自身的发展的可行性,从社会舆论的层面来衡量社会和自然发展的健康程度。

人与自然的作文 篇四

[关键词] 《老人与海》;自然主义;精神;思考

一、影片《老人与海》概述

影片《老人与海》改编自海明威的同名小说,是作家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创作,先后获取1953年的美国普利策奖及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作家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可谓是海明威的巅峰式作品。1990年,美国导演裘德・泰勒执导,年逾75岁的老演员安东尼・奎因主演的作品,再现了海明威作品中的理念与精髓。影片讲述了老渔夫桑提亚哥连续84天没能在海上捕到鱼,在第85天将船划出更远的海面,意外地钓到一条体型比他的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渔夫与大马林鱼周旋了两天两夜,终于将其制服,但在航途中,大马林鱼被刺死散发出的血腥味又引来一大群饿极了的鲨鱼,老渔夫奋力与汹涌而来的鲨鱼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只留下一具光秃秃的鱼骨架,老人带着遍体鳞伤,将鱼骨架拖回海港,他坚强不屈、永不言败、视死如归的精神受到人们的赞誉。这部影片延续了海明威式的思想与精髓,彰显了作品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对大自然不吝笔墨地大加赞美。该片不仅关注了自然的价值,还关注自然本体,影片再现了作家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在美丽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渺小而无奈,人无法主宰大自然,但人并不因此成为自然的奴仆,人与自然应当互为对手、朋友、兄弟、伙伴,作品很好地阐述了作家对自然主义的理解。

影片的原著作家海明威是一位著作颇丰的美国著名小说家,其代表作品有《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海明威以简练生动、凝重深厚的写作风格,以“文坛硬汉”著称的笔锋,在美国文坛上独树一帜,为美国文学乃至20世纪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电影中表现出来的自然主义精神并非是原著作家的心血来潮,纵观作家的诸多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海明威在众多作品中均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强烈热爱与崇敬,例如《老人与海》中的大海,《永别了,武器》中的蒙特尔山林、非洲的青山、《最后一方净土》中的原始森林、《丧钟为谁而鸣》中的森林,作家终其一生保持着与大自然接近的活动,他从葱葱郁郁的大山、波涛汹涌的大海、苍苍莽莽的森林等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的源泉,并将自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二、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方法之一,作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摒弃浪漫主义的想象、抒情、夸张等主观因素,用现实的眼光观察社会,以客观、科学的方法描摹自然、记录现实生活,以自然规律解释人与社会。自然主义19世纪末兴起于法国,继而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波及美国,产生了美国特有的自然主义文学。美国自然主义文学深受达尔文及艾米尔・左拉的影响,达尔文在其著作《物种起源》和《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中提出了适者生存及物种递变的理论,他指出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都是逐步进化改良而来,人与一般动物有着相同的起源,同样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这一进化论思想颠覆了传统神学关于“人类是上帝最高级动物”的论调。而有着自然主义文学鼻祖之称的艾米尔・左拉则构建了自然主义的小说理论,他在强调生物决定论的基础上,认同人的行为受到自身生物本能的支配,同时他又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在他看来文学的生命是真实,他主张以科学的视角认识文学,在文学创作中应注重参考资料的翔实及客观描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从左拉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到文学作品中的自然主义具有如下特征:流露自然、表现自然、方法科学、生物学决定论。

三、影片《老人与海》中的自然主义

(一)作品对自然的表现与赞美

影片《老人与海》再现了原著小说的风格,热情地赞颂了大自然的美丽。首先是静谧迷人、五彩缤纷的大海,海水的颜色是深蓝色的,海面时而平静,时而随着流水打个旋儿,海面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奇异的光彩,海水中穿梭着红色的浮游生物,还可看到发白的黄色马尾藻以及紧靠船舷浮动的具有彩虹般色彩的僧帽水母。主人公就是在这样美不胜收的自然中过着自由舒坦、纯真古朴、恬淡自然的生活,从未感到孤独,也没有烦恼。作家借由对大自然的表现与赞美,揭示大自然的特性,对人的品格节操与道德素养产生一定的观照与比拟效果。其次是展现出生命的力量与壮美的大海生物:飞鱼在早晨来临时浮出水面,发出颤抖的声音,而夜幕降临时它们伴随着“咝咝”的声音展翅飞翔;军舰鸟在空中盘旋、飞翔,时而猛然从空中俯冲而下,时而从海里跃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掠过海面;而老人捕获的那条大马林鱼在他看来是姿态万千、风度优雅的,当它在水底潜游时是一抹巨大的黑影,当它跃出海面,它银光闪闪的皮肤及其从容不迫的姿态令人着迷;老人眼中的灰鲭鲨有着漂亮光滑的鱼鳞、银色的肚子以及令人望尘莫及的游水速度;甚至是凶恶的大鲨鱼,也是美丽且勇敢的代表。影片中对浩瀚美丽的大海及其表现生命的力量与壮美生物的赞美,正是其自然主义的有力佐证。

(二)影片揭示自然主义的精神价值

人类在广袤的大自然面前,显得渺小又无奈,而且人类身处的社会环境与大自然一样,都有着高深莫测的力量,主宰着人类的命运,人类终其一生,需要不断跟各种与自身命运息息相关的因素进行抗争。影片采用象征的手法,以大海为背景,以大自然中的种种象征着老人的生存世界,大海是变幻莫测的人类社会,马林鱼是老人人生的理想,鲨鱼则是无法摆脱的邪恶力量,文中一再出现的狮子意象则是老人坚强不屈之毅力的佐证。故事中的老人,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显得极为弱小,老人了解大海,热爱大海,同时又敬畏大海,面对变幻莫测的自然时他凭借着自身的头脑及意志,迸发出强有力的力量,他以衰老的身躯,一次次深入大海,以期在大海的怀抱中得到帮助,感受大海给予的心灵上的力量与温馨,他连续85次出海,均一无所获,然而他永不言弃,向着大海的更深处挺进,他以不可征服的强大意志和精神,与巨大的马林鱼激烈对峙,与鲨鱼群拼死相争,他自始至终没有向大海、巨大的马林鱼、凶恶的鲨鱼屈服,这一系列的搏斗不仅仅是人类与自然的抗争,更是与命运及其一切外在的邪恶力量的抗争。这样的抗争,重点不是成败,而是那份无法被摧毁的意志,那份竭尽所能的对抗以及自身尊严的存留,这正是自然主义的精神价值所在。老人在抗争中失败了,他拼尽全力甚至将生死置之度外,也未能保全自己捕获的马林鱼,但他永不服输的精神在大海中得以永生,他将马林鱼光秃秃的鱼骨架带回海港,其实是将尊严带回,他的精神在抗争中得到超越,他怀抱着与大自然抗争的信念,不断战胜自然、战胜自我,最终获得生命的自由与尊严。原著作家海明威一生都极其迷恋大自然,从他的诸多作品的多次以自然命题可见一斑,他将雄壮崇高美丽、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述之笔端。而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只有具备崇高的道德与精神力量,才能与之抗衡。在这部影片中,大自然激发了年老体衰的老渔夫桑提亚哥抗争的力量、意志与勇气,影片借由老人与大海、人类与自然的纠结抗争,展现老渔夫的顽强与刚毅,塑造出一个战胜大自然的强大硬汉角色。

(三)影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影片中的老渔夫桑提亚哥无依无靠,以捕鱼为生,在海边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与大海、自然相依相伴,即便是他一个人在海上,也永远不会感到孤独,因为大海就是他的朋友,他的兄弟,这体现了作家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自然观。影片《老人与海》中暗含作家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诚然,人类与自然是冲突的,这需要人类不断地抗争,以巨大的精神力量获取生命的自由与尊严,存在于自然之中,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也映射了二者的矛盾与统一。人类只有与自然进行抗争,才能充分体现人类的精神力量,然而与自然抗争又注定了必然性的悲剧结局。在影片中,海明威将人设定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他主张积极、主动地回归自然,找寻生命的本真,以对抗现代文明下的颓废与虚无。作品中的大海是大自然的杰作,它是神秘、美丽、威严的,老人热爱大海,与大海相依为命,他将大海比喻为女性,认为即便她作出任性的事情,那也是身不由己的,大海的变幻莫测暗示挑战的严峻,大海的女性化暗示自然的魅力,大海的深不可测暗示着种种可能性,包括死亡。老人将海里的生物视为他的朋友、伙伴和兄弟,他为柔弱的黑色小燕鸥伤心难过,替所有被人们杀死的海龟担心,将大马林鱼视作朋友一般的竞争者,对马林鱼大加赞美,认为这条大马林鱼是他见过的最庞大、最美丽、最沉着、最崇高的东西。老人给予马林鱼朋友一般的尊敬,甚至不在乎与马林鱼的争斗中谁是胜者,就连凶恶的鲨鱼,在老人看来也是值得钦佩的,他赞赏鲨鱼们健壮且武器齐全,游水速度飞快,所向无敌。电影对这一系列都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表现了人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这一理念,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伙伴与朋友、兄弟的关系,这表明大自然中的生物是出于同一个生命层次,人与其他生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智力及形状大小之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对立面,但同时也需要平等共处,互为环境的。人类并非生态环境中的惟一中心,要区分人类或是其他自然物是否处于中心位置需要根据其各自的环境,人类在开发利用大自然时,只有依照客观规律办事,尊重大自然的权利,才能真正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电影中主观性的情感及倾向被隐藏起来,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内心世界得以客观及冷静的描绘,导演试从自然主义的视角,塑造了凡人中的英雄与硬汉,而并不是站在浪漫主义的高度去塑造神话式的英雄人物,这一点正切合了自然主义观点的人物审美原则。人类始终受到自然这个大环境的制约,正是这种无所不在的制约激发了人类本能的冲动与理想诉求。老渔夫依赖大海生存,热爱大海,敬畏大海,但连续85天一无所获激发了他向大海更深处挺进的诉求,而他在深海里捕获到巨大而尊贵的马林鱼又将大海激怒了,遭受到大海的报复,老人与大海的关系非常形象地再现了孤独的人类在同强悍的外界势力的斗争中已经注定失败的命运。文中的马林鱼同时象征着大自然的美丽与雄壮,老人为其散发出的强大、奇特、高尚的力量所折服,他崇尚马林鱼,一如他对强者乃至对自然的崇尚,他认为谁都不配吃这条体面的大鱼,将其弄死的老人心里背负着深深的罪恶感,这条巨大的马林鱼似乎披上了崇高的光彩,有着一种人类无法超越的神性,然而他从未放弃过征服马林鱼的决心,在老人看来,只有战胜强者、战胜自然,才能体现自己的骄傲与尊严,这也显示了人类在征服自然上表现出的巨大威力与坚强意志。

[参考文献]

[1] 张祝祥,杨德娟。美国自然主义小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 吴兆芳。海明威的创作方法与艺术风格[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2).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范文 篇五

关键词:生态生产力 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211

1 和谐社会中的生态生产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美好社会,我们党和国家在解决温饱问题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的时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应运而生了。建设一个和谐、协调、稳定的社会是人人所向往的,随着社会本质的认识一步步的深化,和谐思想的内涵也进一步得到深化。

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1]和谐社会的这几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是要求人的和谐,而且还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生产力从生态化的角度出发,确立生态系统对于生产力的基础性地位,把人类的生产过程纳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过程;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目标,最终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生态生产力在这个层次上可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实现城乡、区域之间的互动和协调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2 生态生产力的提出

生态生产力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发展生产力,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活动的全部。根据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可以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原始文明社会、农耕文明社会和工业文明社会三个阶段。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是生产力发达的重要形式,但是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富的增加,更带来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最终也在一步步地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在对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反思中,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应运而生。生态生产力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政治、精神的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 政治和精神等方面的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社会自身就会陷入生存危机。五位一体的发展凸显出发展生态生产力的要求,恩格斯说:“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蓄和储存水分的中心。” [2]马克思把人、自然、社会作为统一的有机联系的大的生态系统予以探讨,立体呈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然、社会三个方面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

3 中国发展生态生产力的路径

第一,转变发展理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战略。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发展生态生产力,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人与自然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为此,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开展全民节能减排,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第二,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同时要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发展利用体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第三,要加大环保投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第四,加强对被破坏的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恢复。

第二,提高科技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于生产力提高的作用越来越大,把科学技术应用在生态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着眼于科学技术在生态中的发展,不但可以使科技获得合理进步,而且可以提高生态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社会的和谐。在追求生态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降低生态技术的使用成本,做到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企业是科技发展和应用最紧密的地方,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在实现利润和生态生产力的发展中找到平衡点,绿色生产、营销。

第三,生态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一种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有与之适应的上层建筑。当制度法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起反作用。上世纪国外倡导的“绿色GDP”被引进到国内,将环境和生态指标量化后并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中,以此衡量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水平,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态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客观上就是要求做好生态生产力的发展。

4 总结

和谐凝聚力量,生态文明建设铸就伟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生态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人民出版社,2006:88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M].人民出版社,1971:519.

人与自然作文 篇六

“呼啦啦,呼啦啦,呼啦呼啦叻,我是清澈的小河啊……”小河一边奔跑一边唱着歌儿。“嘿,小河兄弟,帮我把大家召集在青青草原开会”大象会长在那叫道,“森林出大事了!”小河听了,点了点头,然后,快马加鞭的到了青青森林。

这时,动物们都处在祥和之中。“臭猴子,你给我站住,别跑”兔子生气的说。猴毛拿着菲菲兔的蛋糕说:“我就不。”菲菲兔的脸都气红了。再看那蜜蜂熊正在那里准备着今天的中餐:有蜂蜜、蛋糕、青草汁、还有可口的水果……看着让人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啊!看天上:一个蝴蝶风筝和小鸟风筝线打结了,笨笨熊和花花鹿着急死了“笨笨熊你往左边一点啊”花花鹿急着说“唉唉,不好了”话音刚落,两只风筝线“噼叭”一声断了,“你看吧,笨笨熊你啊,太笨了”花花鹿一脸埋怨的说。笨笨熊半天才反映过来,低声的说道:“这个怎么能全怪我呢?你自己也有错啊……”“你在那咕噜咕噜说些什么呢?快走啦去吃中饭了”花花鹿在远处招手说道。笨笨熊一听到有东西吃了,说了一句:看我的‘轻功水上漂’”然后,像风一样从山顶滚了下去……花花鹿见了,捂住肚子滚到了地上大笑起来:原来,这就是你的绝学‘轻功水上漂’啊,哈哈哈哈哈哈……”这时,美美猫采着蘑菇回来了,“嗨,我回来啦!”大家已经归位了“你们怎么没等我这个最佳女主角就开始了,真是的”美美猫生气的说。“是你自己来晚了,大小姐”笨笨熊嘟着嘴说,“你个配角,走一边去”美美猫不屑地说。“好了好了,别争了,快开吃吧”蜜蜂熊说道。这时,小河过来了,“嘿,动物们。”“河大哥”动物们异口同声的说道。“有什么事吗?”“嘟嘟象会长召集大家去青青草原开会,我还有事,就先走了”小河说完就走了。大家心里都很好奇:今天又不是什么重要的日子,为什么大象会长会开紧急会议呢?

大家带着无限的好奇来到了青青森林。一来到青青森林大家就发现青青森林与平常不同了:参天大树都变成了一条条的“小矮凳”,花花草草都没了踪影,这里的小河们也变成了“黑人”,地上也都是一些“陷阱”,这里的动物居民也都“迁徙”了,这到底是怎么了?菲菲兔见了大哭起来:“呜呜呜……我以前最喜欢来青青森林来玩了,还有花花草草来陪我,我还在大树爷爷的怀抱下休息、睡觉。可是现在它们都不见了,呜呜呜……”平时骄傲自满的美美猫也叹着气说:“平时我都是在这里办演唱会,跟大叔爷爷和花儿们说我的‘怪事’可是现在呢?”

正在大家叹气的时候,细心的毛猴发现树桩旁还有一朵奄奄一息的黄花,“嘿,大家别叹气了,快过来看看啊。”大家听到了毛猴的声音,立即停止了哭泣,跑了过去,大家望着奄奄一息的小黄花,小黄花慢慢睁开了眼睛,有气无力的说道:“昨天,森林里来了一群人类,还有许许多多的刀子,他们无情的把大叔爷爷的身躯砍掉,还用他们所说的‘车子’把我们无情的扼杀,还把我们丢向大海被鲨鱼吃掉,我是唯一一朵不被丢向大海的花朵。”小黄花说完就枯萎凋零了,“人类真可恶,气煞我也。”平时呆呆的笨笨熊说道,“咦,大象会长哪去了,不是他叫我们来开会的吗?现在他人呢?”毛猴好奇的说道,“不好,大象会长肯定出事了。”话音刚落,不远处就传来了大象会长的声音:“救命啊!救命!”大家听到了声音立即跑了过去,大家躲在草丛中观察……

“你们这群可恶的人类,快点放了我,救命。”大象会长厉声呵斥着。“放了你,我可舍不得呢,你很值钱的,哈哈哈哈……”那个头子说道。动物们一看,情势不妙,立刻离开,回去从长计议。

“这可怎么办啊?”大家在房里来回度步,这时,聪明的蜜蜂熊灵光一闪,有了办法,把大家叫了过来:“我们先……然后再……”

第二天,大家把草原上所有的动物都召集在河边。这时的河边热闹非凡,脸河里的小鱼小虾都汇聚在里一起“各位乡亲们,我们的家园被受到了侵害,我们要齐心协力主动反击。我有个计划,不知大家想不想听听啊?”“说说吧,说说吧。”动物们异口同声地说。“我的计划是这样的……”蜜蜂熊开始严谨的说着计划过程,说罢,大家都照计划行事去了。

人与自然作文 篇七

现在我们都倡导和谐社会,不仅仅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我们和大自然之间也要和谐相处,因为我们都知道大自然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人永远无法战胜自然,我们如果尊重自然,自然也会尊重我们,给予给我们一些大益生存的资源和环境,但是如果我们不尊重,他们也会给我们应有的惩罚。所以我在这里希望我们人类能够和大自然和平相处,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就是要让我们人类尊重大自然,不能做一些对他们很有危害的事情。比如现在在某一些地方,有的伐木工厂,会在森林里面大面积的砍树。把森林大量的破坏了大量的树木也都被砍伐了,在森林里面有一些小动物,他们都是在森林里面生火的,也就是说那些森林就是他们来源于生存的生存环境,所以如果我们将树木都砍得很少了,他们生存在森林里面的小动物也就无家可归了,而且整个森林的生态环境都会不会破坏,这就是不尊重大自然的行为。而我们都知道森林对我们是非常有益处的,森林不仅仅可以净化空气,还是我们生物群里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尊重大自然,尊重森林环境,如果我们不尊重这里的环境,他就会给我们惩罚,还有一些地区,特别是容易发生洪水和海啸的地区,他们大量的砍伐森林,森林的削弱洪水的作用就减少了,受伤的永远都是人类。所以发生了一些自然灾害,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还有一些地区,他们非常的不尊重和刘他们在河流里面乱扔垃圾,导致河流的生态环境变差,里面的鱼类受到了危害,生活不小心减少,然后他们也要用河流的水进行灌溉,其实到最后这些被灌溉的蔬菜和水果都被知道了,人类的肚子里面。所以最后危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人与自然作文 篇八

一、文艺可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首先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人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超越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人应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利用和开发自然,促使自然与人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如若过分强调了人类力量,特别是现今社会对自然界的不合规律的“征服”即无序乱开发,必然引发自然界的报复,它要求人类采取符合科学有规律地运用自然界来为人类服务。这正是文艺所要关注的生态美学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文学艺术描绘的自然美提醒人们,注意人与自然相处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美学原理,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审美境界。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带给我们美的愉悦感。如果我们经常地吟诵中国古代诗词中那些歌颂自然美的精彩篇章,欣赏齐白石等老艺人留下的虎、鱼、虾、竹、松、梅等描绘生态和谐的优美画卷,从中感悟到人与自然和谐所形成的审美境界,我们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大自然的优美壮丽。文艺作品以独特地、具体感人的审美形象来寓教于乐,怡情养性,于潜移默化中起到不可估量的审美教育手段,它可以使人在自然美的感受之中,更为深刻地领悟到生态学的和谐原则,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人与自然同在共生的关系,让大自然更加美好。

二、文艺可以促进人与社会(他人)关系的和谐

人的自由全面地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根本标志,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的重要表现。只有当每一个体与他人所组成的社会的对立被超越,在社会实践之中形成了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高度统一,每个人才有了真正的自由,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生活实践之中,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构成了人与社会(他人)的和谐关系,从而构成人对社会(他人)的审美关系,才有了形形的社会关系的美。

文艺正是通过人们现实社会关系来表现人的审美形式。一方面,文艺可以直接表现现实生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形象地显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让人们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形形的社会关系的美,从而自觉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作品中就出现了许许多多这样的小说、散文、戏剧、影视作品,像《白求恩》、《张思德》、《美丽的田野》、《任长霞》、《郑培民》、《中国男孩》――它们不仅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塑造了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典型人物,而且形象地显现了我们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审美动力。另一方面,文艺也可以反映和表现我们现实生活之中的不和谐现象,并与之进行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省委书记》、《但愿人长久》、《惧风行动》、《反差》等反腐题材的小说、戏剧、影视作品,不仅可以起到督促、警示的作用,而且对于遏制、消除现实生活之中的丑恶现象和不和谐现象也是大有裨益的。另外,《三子争父》、《三个媳妇》、《超生游击队》、《卖拐》、《相亲》等一些带有幽默、滑稽、讽刺意味的文艺作品,可以调节一定社会关系中人们的心境,让人们在笑声之中反思社会生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近。

三、文艺可以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作文 篇九

在各民族文学史中,生态都是其中重要内容。当代生态灾难的加剧彰显了生态文学及其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性、必然性和紧迫性。在美国文学中,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批评理论,即从生态视角研究文学,探讨自然与人类相互关系的生态文学批评。“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1]在这些方面,美国的生态文学及其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以其数量众多、思想深刻、影响广泛而处于当代世界生态文学的领先地位,主要表现在它对传统浪漫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扬的同时,又从现实主义和实证的角度开创了生态文学的新视角,将传统生态文学的一元性直接拓展为二元性,完成了现代生态文学双重价值的建构。走出生态文学一元化情感的困境,实现二元化的转变,是解救当今生态文学研究的出路,也是认识和发展未来生态文学的必由之路。

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兴起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描写和歌颂大自然。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宗旨是回归自然,将自己的理想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想的美好。作为一种文艺思潮的现实主义,一般是指19世纪30年代后在欧洲兴起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要求文学艺术真实地反映客观生活,以冷静的目光来观察和评价现实,真实、客观地描写日常生活,并从剖析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中揭示造成种种罪恶的社会根源,并竭力揭露和批评现实呈现和隐藏的问题。

二、美国生态文学思想二元性的根据

从整体上说,西方主流文化信奉的是人类中心主义,颂扬人类征服、控制、改造与利用自然的思想,但其生态文学也有着深远的思想根源。在文学意义上,浪漫主义被认为是生态文学的一个理论源头,回归自然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宗旨。浪漫主义先驱卢梭提出应遵守自然规律和把人类的发展限制在自然所能承载的范围内。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库珀是最早关注生态破坏的作家之一。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华兹华斯、梭罗等对生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其实,这一时期的生态文学,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是对自然内在价值和相互依存关系的赞美;在内容上主要是通过各种生态要素,如山川河流、动物与植物等,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之爱、对异化文明的焦虑、以及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想,主张回归、融入与感悟自然,这种生态情感体现了生态人性的内在性和主动性特征。浪漫主义运动作为整体的定义性标志之一就是鼓励一种前所未有的对自然界的尊重和评价。从文学的历史性和哲学性的角度看,它主要表达这样一种观点: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内在根据,是人类许多真实价值的生成之源,人类的行为应该是这种内在人性和价值的外化,自然存在与人的存在构成完整和谐的统一体,因为“世界上所有的人,作为生命个体和普遍生命总是具有一种内在的统一性,在本质上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类正是在生命的运动中实现着个体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自古以来,在人与自然之间就始终维系着这种和谐的关系”。[2]这正如浪漫主义先驱卢梭所言,“带着滋味无穷的迷醉消融在他自觉与之浑然一体的这个广袤而美丽的大自然中”。[3]在浪漫主义作家的眼里,自然是神秘、可爱而有灵性的有机整体,他们讴歌自然,崇尚自然,他们的整体自然观代表了其精神追求和内心向往。近代以来,由于人类的工业化进程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把人的理性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个人的情感与信仰则受到了普遍的压制,使人与自然之间发生了一种二元分离的倾向,人不在自然之中了。在对工业文明的憎恶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声中,英美一批浪漫主义作家与生态文学家创作了大量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及其文学作品。其中美国最伟大的生态作家梭罗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自然生态恶化的忧虑及他对自然生命依念、沉醉、感激、敬畏的情怀,并完美地表达了他对大自然最为亲近和细致的了解,把浪漫主义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理念进一步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因而,英美生态文学的浪漫传统在后工业化时代,依然凸显浓厚的时代主题,是文学和文化研究所不能忽视的。我们认为这种生态文学思想是对人类生态文化传统的一种继承,属于传统的生态文学形式,是现代生态文学的一个自然源头,它具有完全的信仰性,成为生态文学的精神之元。它的根基是人源于自然,人与自然不可分,在人的本性中,人应该承担对自然“善”的责任和义务。传统生态文学在人类保护生态的历史上、在人类精神家园的建设中曾经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当今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看,传统生态文学的价值正在逐渐地被颠覆和破坏,虽然从逻辑上看它可以从源头上厘清生态文学的历史,可是它没有脱离传统生态文学惟信仰之槽臼,不能解释历史上的生态情感变异问题,也不能解释当代人的生态情感问题。

它所倡导的人类的生态情感正在被人类的物质利益所替代和挤压,造成了人类精神家园的缺失。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笔者认为一是传统生态文学所坚持的生态情感在价值上是有其局限性的。人类的价值体系也是一个随环境和条件变化而变化的体系。传统生态文学所秉持的部分生态信仰和情感价值等已被现代科技和社会“袪媚”了。二是在新的价值世界里,生态文学必须有一个新的源头———现实主义,以开创人类精神家园的新领地,弥补传统生态文学表现形式和内容上的不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复媚”人的生态情感。这是生态文学的另一个源头,即现实之元。它具有实证性和知识性,属于非完全信仰之元。它的根基是通过科学知识实证产生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揭露并痛恨人类灵魂深处的“恶”及其反自然性,实现人类生态情感的进化与转向,由传统的人对生态主动的“善”和“爱”转向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人的“怒”和“恨”。当代生态文学和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虽然没有必然的承继关系,在方法和内容上也相去甚远,但在目的上是相同的,其批判性是一致的,都对现实生活中的丑与恶进行揭露与批判,警示人是如何破坏生态环境的,旨在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蕾切尔•卡逊正是从现实的、批判的角度开创了这个生态文学思想的新源头、新形式。1962年,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用触目惊心的案例、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与环境产生的危害,深刻揭示了人外在于自然的危害,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从《寂静的春天》开始,“卡逊为当代生态文学创作树立了以揭露、批判、警告和救赎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为写作主旨的典范,很多作家沿着她开创的道路,通过对生态灾难现实的揭露和无情批判,使生态恶化的现实和令人忧虑的远景无所隐匿地呈现在大众的眼前。”[4]35卡逊从现实的、批判的角度强调了自然必须成为人类新的对象,人类必须以新的方式敬畏自然,因为在她看来,自然是有限的、非万能的,人与自然非一体了,自然已经成为人类破坏和驾驭的对象,如果不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自然必将遭到人类的毁灭。卡逊发现、揭示了人类生态人性的新内容与新形式,即被人类由物质欲望而引起的对生态破坏行为和结果所逼出来的一种新的生态情感,唤起了人类另外一种形式的生态人性。传统生态文学的目的是唤醒人类自发地产生热爱生态的一种良知,是从人的生物本性提升而成的人的一种主观境界;卡逊又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在人类物质目的的作用下生态的脆弱性和危险性。她说“具备了无限能力的人类,如果继续不负责任、没有理性、缺乏智慧地征服自然,带给地球和他自己的只能是彻底毁灭。”因而她的生态人性是源自于对自然的哀怜和对那些破坏自然的人的愤怒和鄙视,从文学情感的表达方式上看是“恨”、“哀”和“怒”的一类,具有外在性和被动性。与传统生态文学相比,在创作方法、内容和情感上,卡逊的生态文学具有显著的差异,所以我们认为把卡逊的文学生态观并入传统的文学生态观来认识是不合理的。卡逊的生态人性是客观的、有根据的、不容选择的、不可替代的,应该是当代生态文学研究和发展的另一个必然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