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小编征途给大伙儿整理的6篇初中数学说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数学优质课教案说课稿 篇一
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经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过程,初步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结合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皮衣学生的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言之有理的习惯。教学重点
1、平行线性质的探索和对性质的理解
2、应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写出推理的过程。课前准备 :预习课本
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板 教法
:引导、探究、学法
:研讨、探究 教
学
进
程 情景导入
(一)动手操作:(1)利用一块三角板和一把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a、b;(2)画直线c使它与直线a、b均相交;
(3)写出一组同位角、一组内错角、一组同旁内角,并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度数;
(4)观察各组角度数的关系,你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
(二)交流、探究 观察发现,得出结论: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请你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说明成立的理由。如图 因为a∥b,所以∠1=∠2 又因为∠1与∠3是对顶角 ∠1=∠3 所以∠2=∠3 类似地、请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说明
“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成立的理由,并与同学们交流。学生画图板演 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
(三)应用、提高 如图AD∥BC,∠A=∠C,试说明AB∥DC 解:因为AD∥BC 所以∠C=∠CDE
又因为∠A=∠C 所以∠A=∠CDE 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可以知道AB∥DC 练一练:
如图a∥b∠1=
55、∠2=68,求∠
3、∠
4、∠5的度数
(四)总结升华
老师画了一个△ABC,他问同学们∠A+∠B+∠C等于多少度? 你能有几种方法得到结论、画图并简述你的理由。
(五)布置作业:P23、(3、4、5)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是这样处理的 1.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组织合作交流,营造探究氛围。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思,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尊学生需要,关注学习过程。,更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去作、比较、争论、分析归纳,课堂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4、在练习的设置过程中,从简到难,由简单的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到平行线性质两步或三步运用,学生容易接受。课后反思:这节课存在的问题:
1、在上课过程中,担心学生由于基础差,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所以新课教学时间过长,学生练习时间短。
2、由于课堂练习时间短,所以学生在灵活运用知识上还有欠缺,推理过程的书写格式还不够规范
初中数学优质课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线的性质》是人教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它为今后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运用。
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推导及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二。目标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从而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平行线的性质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三。教法、学法 教法: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节课我选用下面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多媒体、导学案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配合导学案,学练结合,加深学生的印象。
3、鼓励和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并指导学生进行验证,对学生的观点多加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法指导: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测量、猜想、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
在汶川大地震当中,一辆抗震救灾汽车经过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也就是拐弯前后的两条路互相平行。第一次拐的角∠B等于142°,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也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设问: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平行线的判定来引入新课的目的,一是温故而知新,促使学生实现知识思维的正迁移;二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比较性质与判定的不同。
2、探索新知
(1)画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找出哪些角是同位角,哪些是内错角、同旁内角,并用量角器量一下同位角,确定它们的大小关系。猜想同位角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画平行线的这个过程主要让学生明白确定平行线性质的前提是要两条平行线,帮助学生区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2)讲解平行线的性质一。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的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这一知识点,为推导出下面两个性质打好基础。
(3)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独立思考后得出推导过程,小组内会的辅导不会的同学。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之间的联系,还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测并通过推理验证所猜测的结论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帮助。(4)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5)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区别:
要强调“平行线的判定是知道了角的关系来得出平行,而平行线的性质是知道两直线平行得角的关系”
3、知识运用
(1)解决引入时提出的问题
(2)利用所学的知识小组交流20页例题
(4)完成导学案上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性质的用处,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此处知识点更加熟悉。
4、回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这节课得到的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们能区分清楚吗?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将本节课学的知识与前一节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整理。有利于学生加以区分和为以后的应用打下基础。5.课堂检测
完成导学案上课堂检测习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一方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及时了解课堂掌握情况,为课外辅导做好准备。
6、作业设计
P24第4、12题
【设计意图】:本题是让学生补充完整解答过程,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不但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同时也让学生了接逻辑推理的步骤,培养学生推理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
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 例题: 练习:
性质2:
性质3:
2.平行线的性质与
判定的区别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板书,既简洁明了,又突破了重难点,使学生很容易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便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初中数学说课稿 篇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高元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有重要意义。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已有的知识经验,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主要体现在:
知识与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会根据具体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建模的分析、思考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做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要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而概念的教学又要从大量的实例出发。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鉴于学生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较弱,因此把由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方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法教学。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数学模型-----概念归纳”的模式。但是由于学生将实践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能力有限,所以,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与演示,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方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所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通过微机演示课本中的实例,并应用微机对其进行分析,充分显示微机演示中的生动性、灵活性,把图形的静变成动,增强直观性;同时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能力。情景分析中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学过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篇三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是来应聘小学数学教师的考生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数的加法与减法》,以下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小数加法与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版)五年级上册第++页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过了小数的性质以及整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这部分内容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后面的相关内容积累了知识经验,并且在今后的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有广泛的运用。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材提供的素材,是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小数加法与减法》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数位对齐的道理。
二、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地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他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且他们开始有意识的主动的去探索周围未知的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写一些关于学生的特征)根据他们的这些特征,我设计了创设情景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等数学教学方法,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亲自体验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此,本课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验证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其他的都差不多,就是说教法那里要加上学情的分析,还有就是有一些新理念好的。
在这一过程中,我将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有一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这个环节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让学生通过……等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
归纳总结方面,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巩固,突出本课的重点,构建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并且通过学生自己回答,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体现了新课标评价的多样性,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
最后关于探索方面的,入第二个环节是自主探索,感悟新知,你可以借用这句话,布鲁纳提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的学,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100页的“用计算器计算”及相关练习。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计算器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给人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同时为探索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接触和使用了计算器。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机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编排突出以下三个特点:①注重计算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②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③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生活经历及学生的学情发展方面出发,我拟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①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
② 能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计算中体会计算器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③ 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4、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按主次轻重处理好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初步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熟练地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的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三、说教法、学法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新的教学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观察,勤于动手操作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从小能博采众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之初步建立起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节课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课始时多媒体课件情境引入。教师根据课件加以叙述,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佳境。
2、动手操作,互动合作法。
让学生在“试一试”“想想做做”等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中体会到计算器的优点。还让学生在“找一找”的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找出规律。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和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3、激趣法。
根据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本课设计了“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我设计了下面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生答)咱们今天再去逛一下金江的百惠超市,好吗?
2、出示收银情境。师:这位收银员是小丽阿姨,她每天要收上千人的购物款。你们看小明买了4支铅笔。(出示小明拿了4支铅笔,并标明每支2元),谁能帮小丽阿姨口算一下,小明应付多少钱?指名回答后,一位叔叔买了一部电视机2859元,一台电冰箱2507元,一个消毒柜628元)师问:谁又能口算出这位叔叔应付多少钱呢?(让学生稍做思考,体会口算时的困难。)师紧接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用计算器计算)
(以上导入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出生动的画面,从而把学生带入到生活的情境中,这样既能吸引了学生,又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认识、使用计算器。
1、师:大家认识计算器吗?你们知道计算器面板上有什么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情况,适当小结:计算器面板上有显示器和键盘)
2、师: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键盘上各个按键是做什么用的?(学生介绍后教师和学生一起重点认识:开机、关机、清除、数字、运算符号等按键。)
3、师:你们知道计算器有什么作用吗?会使用它进行计算吗?
(三)梯级练习,巩固提高
1、“试一试”
765+469 3028-2965 589×76
41600÷128 765+469-296 816÷68×27
然后说一说: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准确、快捷)。
(这一活动,放手让学生单独练习,使他们在操作中熟悉键盘,在操作中养成技巧,并从中体会到计算器在计算中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小就有使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意识。)
2、比一比:课文第101页的第32题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防止学生情绪冷却和学习疲劳,又达到逐步熟练使用计算器的目的)。
3、找一找。
①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式子。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
× =
②小组讨论找出式子的规律。
(以上题目,让学生通过利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比较得数找规律填第六个式子。既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来参与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扩展延伸。
①回到情境引入的最后一道题(多媒体展示)
②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用计算器帮小丽阿姨算一下,买电视机、电冰箱、消毒柜的这位叔叔应付多少钱?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明白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体会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也回应了开头的引入。)
(四)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
(这样的总结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显示器
例题:38+27和30×18
面板构成开机键(ON)
关机键(OFF)
键盘
清除键(CE)
数字键
运算键
优点:准确、快捷
(这样的板书设计让人一目了然,耳目一新。)
总的来说,这堂课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通过反复的操作使学生逐步熟练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整节课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我在学生学习时只是给予适可的帮助,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节课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发挥,进行表现,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使学生学而不厌,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体验学数学的美。
初中数学说课教案 篇四
初中数学说课教案:《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张平
一、说教材:(我对教材的认识)
1、说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及课程标准:
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学有用的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思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动手探究问题的能力与协作精神作为指导设计本课教案。
2、说教材地位、特点、作用。
本册书的数学问题基本都来自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本课内容“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之后学习,这一部份内容又是后继学习的基础,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非常重要。本节内容共3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3、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比较的活泼,参与的意识较浓,对于解一元一次方程较为熟练;
但在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对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转化能力——建模思想较差。
4、说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原因,参照新课标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a知识目标: ①能够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具有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②进一步体验不等式的解法;
b 能力目标:①发展学生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②培养学生对一类问题建立一种数学模型,类比以及分类的数学思想。
c 情感目标:①强化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活
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②通过探索数学问题,增强学生之间的配合,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重点:①由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②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列一元一次不等式描述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1、说教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实际情况,我采取了①观察,分析讨论——师生互动,②在解法探究中采取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灵活运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讨论活动的开展。
2、学法指导
学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模型来解决问题,鼓励努力克服困难;多角度认识问题,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1、提出问题,分组讨论,交流(我把这一活动分解为4个小问题)(大约15分钟)
2、由上面的问题出现的不等式而探究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总结不等式的解题过程(约5分钟)
3、巩固解题方法,给出2个简单的不等式,让学生在黑板上来做(约5分钟)
4、拓展与发展,给出问题2(第三个活动)没有分解成小问题(指导学生先独立,后合作探究)建模的思想(大约12分钟)
5、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和收获(大约3分钟)
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识,我将作恰当的补充。
让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升华——克服困难的品质。
四、说板书
我把问题1的解题过程分步书写,让学生能从中体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知识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说作业:P1401—4,9 评价上课效果,对本课的内容巩固,反馈作用
初中数学说课稿 篇五
关于>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
首先,是我对本节教材进行的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年级数学版教材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学习本节为以后的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是重点,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1:“读(看)——议——讲”结合法2:图表分析法3:读图讨论法4:启发式教学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其理论依据是:我始终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来理解课堂中的理论知识。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所以教学方法的选用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另外,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下面我再对学情进行简要分析: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
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学习、动机和兴趣上:
许多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对旧知识出现遗忘现象,所以应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全面系统的去讲述每个知识点。在学习难点方面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明确的学习目的,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接下来我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采用了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探究活动、点拨提高、课堂练习、反思小结、布置作业7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1、复习提问:对前一节内容进行简要复习,多以提问式、概括式进行检查;例
2、导入新课:根据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情境导入、提问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探究活动导入)
3、探究活动:学生活动探究,以启发式、发现法进行教学
4、点拨提高:解答疑惑,总结方法、规律
5、课堂练习:以学生为主进行练习
6、反思小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7、布置作业:针对性提出作业要求:基础知识巩固、理论联系实际、探究拓展
五:板书设计及时间安排
板书设计:我分为主板和副板,主板用于知识点的讲解,采用序列式、强调式罗列出本节知识点;副板主要用于例题的讲解和学生课堂练习。
时间安排:复习提问1-2;导入新课2-3;探究活动5-10;点拨提高5-10;课堂练习10-15;反思小结2-5;
六:教学效果评价及反思
在本节课结束后,及时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总结经验,为后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准备。
初中数学说课稿 篇六
初中数学说课稿-《数轴》
各位领导、各位教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数轴”
我用的教材是鲁教版六年级上册教科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最后综述等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不妥之处,敬请指教。一:教材分析:
《数轴》是鲁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3 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六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过程与方法: 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
依据本节重点,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学生采取自主式、合作式、探讨式的学习方法。教学
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学生能较快的找到解决疑问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本节课我为了体现学生为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原则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具体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七个教学环节:
三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B、C、D、E、F、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
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