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高考家长帮爱岗敬业的小编醉清风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14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内容:左右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左右的意义。
2、使学生建立有关上下、前后、左右的`的初步空间念。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5样学具。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参与。
教学过程:
一、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1、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2、我们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3、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你身边还有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要求摸着说。
4、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要求: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学生做,老师评。
二、理解左边与右边。
出示摆一摆教学图。
1、请大家也来摆一摆。
2、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
3、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4、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5、有不同的意见呢?
演示练习:
6、请你们打乱学具摆一摆,说一说。
三、体验相对,并加深理解
1、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举起右手)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2、请你们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来的是不是右手。
3、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4、做游戏:我们一块儿举左手,看谁举得快又对。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各题。 2、分析、评议。
小学数学基础的示范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能准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数、剪、拼等动手操作活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准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与过程。
教学准备:裁剪的平行四边形、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精美的图片,你们想看看吗?你从中发现了哪些学过的平面图形。老师也想参与到绿化工作中,但是遇到了一个问题,大家愿意帮助老师吗?这两块土地,一块长方形,一块平行四边形,老师想选块大的,怎么选?引导能否得到准确的结果?没有数据能求面积吗?(用方格纸)把这两块地抽象到方格纸上,下面我们就借助方格纸来数一数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数学课应源于生活,由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自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本环节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中无法通过计算来比较两个花坛面积的大小,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进一步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比较发现,猜测公式
1、拿出学习单,读一下学习要求。
学习单:仔细观察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数一数,把表填完整。(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汇报:你是怎样数的?
数长方形(完成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
平行四边形,怎么数的?我们再来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根据表格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面积有一定联系。表格中,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有的同学就推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甚至有的同学推测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那么是不是这样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
3、验证
如果我们现在真的要去测量一块很大的平行四边形的田地,你认为数格子的方法好不好?那怎么办?想一想,我们刚才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谁有关?所以我们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再来计算。
【设计意图:】数格子的方法是探究图形面积的一种简单方法,学生轻松地理解,重在让学生对这两种图形相对应的量进行分析,在学生的脑海里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这个时候他们的面积就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等于底乘高。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操作探究,验证猜测
(一)出示学习导航,读一读。
(二)学生同桌合作动手操作,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三)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方法一:
1、 学生展台:沿着从顶点向底边做的高剪开,然后平移,就可以得到长方形。
汇报: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提问: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
2、到黑板结合学具来讲解剪拼的方法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3、要求大家同桌互练。指名一生完整的说一遍
方法二:
学生黑板上讲解演示(完整描述)。(沿任意一条高剪开)
方法三:
展台:在平行四边形的两条斜边上,取两个对应点,分别向底做高,剪开,平移,就得到了长方形。
(四)发现共同点,渗透数学思想
小结:同学们,看来我们用不同的割补方法最终都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师小结: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转化)学习时,我们把要探讨的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进而解决问题。
(五)字母公式
我们通过转化推导出了平行系边形的等于底乘高。如果用s表示面积,用a表示底,用h表示高,那么,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就是( )
(六)教学例1
一生板演,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个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关键环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让学生验证公式,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调动自己的数学思维,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碰撞出了数学思维的火花。
四、巩固练习
花园小学徐春丽 数学学科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69页例题,第70页想想做做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又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乘式的积。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基础上认识几个几相加,从而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15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春天到了,天气真好!瞧!小动物们三三俩俩的来到了小河边,在草地上觅食、玩耍。
师:草地上有哪些小动物?
(小白兔和小鸡)
二、看图、操作列加法算式,归纳发现几个几相加
1、观察例1,初步感知几个几
(1)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 6只。
师:你是怎样数的?(2个2个地数,2个2个圈出)
师:算式怎么列?
板书:2+2+2=6(只)
师:仔细观察这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加数都相同。
师:加数都是几?
师: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算式里有几个2。(师生齐数)
师:3个2加在一起也可以说是3个2相加。
板书:3个2相加
师:3个2相加得几?
板书:3个2相加得6。
(2)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小鸡?12只。
师:你是怎样数的?(3个3个地数,3个3个圈出)
师:算式怎么列?
板书:3+3+3+3=12(只)
师:仔细观察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是几个几相加得12?
板书:4个3相加得12
师:你怎么知道有4个3?请一个小朋友带大家数一数。
指出:刚才,小朋友们从图中和算式中,都找出了几个几相加。
2、操作感受几个几
师:下面,我们来操作学具。15个圆片,要每堆摆的同样多,摆摆看。
师:你是怎么摆的?
3个3个、5个5个。。。
师:我们来数一数有几个几。
师:哎!这种摆法很奇怪(展示),老师也用圆片摆一摆。
* * * * *
* * * * *
* * * * *
师:同座讨论讨论这种摆法怎么看?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看的?
横着看,每排有5个,有3排。
师:是( )个( )相加得( )。
板书:5个3相加得15
师:加法算式怎么列?
板书:3+3+3+3+3=15
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竖着看,每排有3个,有5排。
师:是( )个( )相加得( )。
板书:3个5相加得15
师:加法算式怎么列?
板书:5+5+5=15
师:这两个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都能算出圆片是15个。仔细比较这两道算式, 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3个5相加与5个3相加的得数相同,都是15。
三、联系实际、认识乘法
1.引入乘法。
(1)师:过几天要春游,每人交3元车费。请你们跟老师一起算一算全班一共要交多少元?加法算式怎么列?
板书:3+3+3+3+3
师:这样列下去繁吗?
师:繁!我们就得想一个办法解决它。谁知道的?
生:乘法(板书课题)。
(2)小组讨论,归纳发现共同特征几个几相加
师:怎样把它们改写成乘法呢?我们研究研究这类算式的特点。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讨论。
(学生可能回答:都是连加算式,每道算式的加数相同,都是几个几相加。)
师:对了,大家都注意到了,这些加法算式都是几个相同加数在连加,都是几个几相加。具有这样特点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
师:根据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数学家们这样设计了乘号(演示:将+旋转成)。
2、教学例2。
(1)师:下面我们就来用乘法解决这一类数学问题。看动画。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么想的?
(可以数一数,也可以算一算。)
师:怎么数呢?
这样数得的:2、4、6、8。一共有8台。
师:算式怎么列?
板书: 2+2+2+2=8
师:有几个2相加?
板书:4个2相加
师:4个2相加,可以写成几乘几?
板书:24 或 42
师:2表示什么?从哪儿来的?
4表示什么?从哪儿来的?
指出:2就是这个加数,4表示2的个数,有4个。
4个2相加,可以写成24 或 42
师:等于几?
板书:=8
(2)介绍乘号、乘数和积等名称以及另一种写法。
师:下面我们来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师:这个符号叫乘号(书空),读作乘(板书)。这道算式谁来读一读?多请几人读。
板书:24读作2乘4。
师:4和2的名称是乘数(板书),8的名称是积(板书)。
(3)说出24=8这道算式里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师:2和4叫什么?8呢?
师:谁会读?
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乘法,4个2相加,可以列成24或42,24或42都可以表示4个2相加。
3.感受乘法的简便
(1)师:你会不会将刚才我们列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师: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2)教学试一试
师:操场上,上体育课的小朋友们正在跳长绳,谁来说一说图意?
师:加法算式你会列吗?乘法算式呢?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指名读题。
师:哪种写法简便?
师:今后要求几个几相加,你会怎样列式呢?为什么?
指出:有几个几相加,乘法算式是几乘几。
四、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1、想想做做1
(1)(看动画:钢笔图)
师:有几盒?每盒有几支?
师: 一共有几个2枝?
师:列出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师:集体订正。怎么想的?
指出:有3盒,每盒有2支。一共有3个2枝,乘法算式是23=6或32=6。
(2)(看动画:鲜花图)
师:有几束花?每束有几朵?
师:一共有几个5朵?
师:列出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师:集体订正。怎么想的?
指出:有2束花,每束有5朵。一共有2个5朵,乘法算式是52=10或25=10。
2、想想做做2
(1)师:先用圆摆一摆,再写算式。每堆摆2个,摆4堆。
师:填算式。
师:集体订正。说一说怎样想的?
(2)师:每堆摆4个,摆2堆。
师:填算式。
师:集体订正。说一说怎样想的?
指出:有几个几相加,乘法算式是几乘几。
四。 游戏
师:下面我们来玩找朋友的游戏。
游戏规则是:
小朋友们问老师:几个朋友抱一抱?,如果我说2个朋友抱一抱。那么台上的小朋友就要两个两个的抱在一起, 台下的小朋友就要说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听明白了吗?
开始游戏!先选6人上台,2人抱;再加2人,4人抱;再加1人,3人抱。
五。 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师: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
学习6——10各数,知道“几”和“第几”。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第几个的含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挂图田字格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6-10的认识,会读、写这5个数字。教学几、第几,“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某事物排列的顺序号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几、第几个的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学了很多数,你们愿意学吗/我们今天再来继续学习,我看谁的表现最好。
二、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老鹰捉小鸡游戏、赛跑、观看的小朋友)
2、跑步的有多少人?树、吊环、向日葵、足球各多少?
跑步的有6人,树有7棵,吊环有8个,花有9朵,足球有10个。(师板书各数)
三、学习“几”和“第几”
1、认识“几”。
(1)“图上当小鸡的一共有几个人?”(先让学生自己数一数,再请一位同学上台前来数一数,其他人看他数的是否正确)
(2)你能数数跑步的有几个人吗?在一边看的小朋友有几个?
(3)练习:数数我的手中有几枝粉笔?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有几扇门?有几扇门?
2、认识“第几”。
(1)在这幅图中,扎辫子的小女孩排在第几?
“看看在这副图中谁排在第2,谁排在第5?你怎么知道的?”(请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数一数,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都是从右向左数的,那么,有没有其他数法?”(全班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数第几时要注意方向性,教师强调:按常理,排队应该从前向后数,在图中就是从右向左)
(3)从这幅图中你还能说出什么?
3、小结:我们在数数时,要把所有物品合起来,数第几时,要先确定从哪个方向起,然后再数。
4、跑步的那个小朋友身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
表示6号,谁还能说说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数?使学生明白有的数只是表示事物。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排在最后?戴发卡的同学在第几?)
6、知道其他同学排第几吗?(互相说说图中的每个人排第几)
7、点拨:前面我们学习的1、2、3、4、5表示物体的个数,那么第几又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数的顺序)
所以:1、2、3、——10可以表示第1、第2、第3——第10
四、指导学生写6——10各数
学生观察6像什么?
教师板演:
6占左半格,由一笔写成,半圆要写圆滑
学生书空,描红练习。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7——10各数。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的“写数字”
五、拓展:同学们请仔细看看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没关系“问题口袋”等着我们呢?
六、巩固练习。
1、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学生先观察,然后比一比谁涂的最快最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说说你在小组里座第几个,自己站队排第几个。
七、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所学过得数数数,并学会了6——10各数的写法,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灵活运用。
作业设计:
你掌握了吗?那我们一起数一数家里的东西吧
小学数学基础的示范教学设计 篇五
一、班级情况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从课堂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能力。但部分学生思维不够敏捷、接受能力有明显障碍的学生,应该给与更多的关注,在教学中,要想尽办法通过创设愉快的情境,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逐步引导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十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有:方程、公倍数和公因数、认识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有:确定位置、圆。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有:复式折线统计图。还有就是找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上述四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4次实践活动,教学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考虑了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知识量比中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比中年级强。教材适当调整了编写体例,设置了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练习等栏目与板块。例题教学重要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试一试”安排在各道例题之后,在简单的情境中再现或应用例题中的知识,起消化知识的作用。“整理与练习”在回忆中突出基础知识,在整理中建立认知结构,在练习中灵活应用知识,在探索与实践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我评价中反思学习过程与收获。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正确理解一些知识的形成,牢固掌握公式和方法。
2、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本学期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了解方程和等式的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关系,会求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和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分数与分数、分数与小数间的`互化和大小比较。
4、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约分和通分的含义,灵活运用比较大小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5、探索和发现简单覆盖现象中的一些规律。
6、知道“行”与“列”的含义,用数对表示,能借助数对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以及简单的图形变化过程。
7、认识圆及其特征,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初步掌握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思考方法。
8、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
情感与态度方面:
1、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2、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4、创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借以激发和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努力实践“互动课堂 学程导航”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2) 激发学习兴趣,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以基础知识切入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3)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4)切实做好“培优补偿”教育工作,特别关注后进生和优秀生,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5)教学中要注意知识面的扩展,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
(6)注意和学生家长联系,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7)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加以弥补知识缺陷。
(8)培养学生合理运算的意识,并注意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体验计算教学的开放性。
(9)加强验算检查,养成习惯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六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去理解掌握8和9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3、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8和9的组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教具、学具准备
8个小五星,9个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问: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数?
2、师:请你打手势表示下面各题圆圈中该填什么符号。
7○88○98○69○5
3、猜一猜。
①一个数比9小,这个数可能是几?
②一个数,它既比9小,又比7大,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
4、揭题。
师:上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8和9,而且还学会了8和9的写法。这节课
就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8、9,了解8和9分别是怎样组成的。
(板书课题:8、9的组成)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㈠教学8的组成。
1、创设情境。
一天,老师买了8个小西瓜,可是用一个网兜又装不下,于是呀,老师就把它们分别装在两个网兜里。你知道老师可能会怎样分装这8个小西瓜吗?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师:请你拿出8个五角星来代替8个小西瓜,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分分看,看看可以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①同桌合作,并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②学生汇报,教师板书8的所有组成。
③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分五角星,知道8的组成有这么多,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上8的组成,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减少一些记忆的内容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看到
师: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我们可以由l和7组成8,想到7和l组成8,由2和6组成8,想到6和2组成8,由3和5组成8,想到5和3组成8。我们只要记住1和7组成8、2和6组成8、3和5组成8、4和4组成8就可以了。你们觉得这样记忆好吗?请同桌互相合作一下,试着用这个办法来迅速记住8的组成,看谁最先记熟。
④请几位最先举手的小朋友来背8的'组成。
㈡教学9的组成
1、让学生自己试着将9个小圆片分成两堆,并根据自己动手实践,将书上
9的组成补充完整。
2、指名反馈,教师板书,集体订正。
㈢看书答疑: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在书上52页,请同学们看一下,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反馈练习
1、师生举数字卡片来对8、9的组成。
2、同桌两人打手势来对8的组成。
3、完成课本第52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练习
练习八的第4、5题。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努力,找到了8是怎样组成的,并且学会了只要记住一组,就会联想到另外一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篇七
1.教学内容解析
教学内容主要指“课标”的“内容标准”中所规定的数学知识及其由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学内容解析的目的是准确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做到教学的准、精、简。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内容解析要做到:
(1)正确阐述教学内容的内涵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阐明其核心,明确教学重点;
(2)正确区分教学内容的知识类型(如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等);
(3)正确阐述当前教学内容的上位知识、下位知识,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
(4)从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角度分析内容所蕴含的思维教学资源和价值观教育资源。
2.教学目标设置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和安排师生活动方式的依据,是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的依据。清晰而具体化的目标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要做到:
(1)正确体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在“课标”的“总体目标”和“内容与要求”的指导下,设置并陈述课堂教学目标;
(2)目标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
(3)目标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避免抽象、空洞;
(4)要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学生在学习后会进行哪些判断,会做哪些事,掌握哪些技能,或会分析、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5)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具体内容,避免泛化。
3.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的核心是学习条件分析。学习条件主要指学习当前内容所需要具备的内部条件(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外部条件。学习条件的分析是确定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材料的前提。鉴于学习条件(例如,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复杂性,本标准着重强调如下要求:
(1)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基础(包括日常生活经验、已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等);
(2)分析达成教学目标所需要具备的认知基础;
(3)确定“已有的基础”和“需要的基础”之间的差异,分析哪些差距可以由学生通过努力自己消除,哪些差距需要在教师帮助下消除;
(4)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教学难点,并分析突破难点的策略。
4.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策略是指在设定教学目标后,依据已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为解决教学问题而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策略分析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从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教学策略分析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并做到具体且针对性强:
(1)对如何从学与教的现实出发选择和组织教学材料的分析;
(2)对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情况选择教学方法的分析;
(3)对如何围绕教学重点,依据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规律,
设计“问题串”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的分析;
(4)对如何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和适当帮助的分析;
(5)对如何提供学生学习反馈的分析。
5.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数学学习活动,包括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实践两个方面。从操作层面看,教学过程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指导的学生数学学习的活动步骤和方式。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注意说清设计意图。
对教学过程的要求是:
(1)根据不同知识类型学习过程安排教学步骤,包括: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已有相关知识和学习兴趣,呈现有组织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开展主动理解、探索知识的数学思维活动,通过练习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提供应用性情境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等;
(2)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正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突出,把主要精力放在核心内容及其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保持知识的连贯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易错、易混淆的问题有计划地再现和纠正,使知识(特别是数学思想方法)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
(3)学生活动合理有效,教师指导恰时恰点: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使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全体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思考;
(4)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机智运用反馈调节机制,根据课堂实际适时调整教学进程,通过观察、提问和练习等及时发现学习困难并准确判断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教学,为学生提供反思学习过程的机会,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检查学习效果;
(5)设计的练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既起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查漏补缺的作用,又在帮助学生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学习习惯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6)恰当运用学习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
(7)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恰当选择和运用包括教育技术在内的教学媒体,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以更好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八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速度 时间 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
(板书:同时 相对 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走的时间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2分
3分
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走的时间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70
60
130
2分
140
120
260
3分
210
180
390
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 70×4=280(米)
60×4=240(米)
280+240=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 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 70+60=130(米)
130×4=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类推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估算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猜数引入
老师想了一个数,它是个两位数,你们猜它是几?(随着学生的猜测,教师用“大了”和“小了”提示)
回忆刚才我们猜数的时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呢?像刚才这种在老师提示下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叫估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计。
二、感受估计的需要
1.今天的课堂上,除了老师和你们外,还来了你们的一些老朋友呢!(课件呈现8只机器猫)来了多少只机器猫?(当数量少的时候,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了)
快数一数,这里有多少?(课件呈现满屏幕的机器猫,造成学生数不清的困难)
2.这么多,一下子数不清,我们可以估一估呀!(学生第一次估的差距比较大,有1000、100、500、200等)
师:怎样估计能精确些?
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后再看有这样的几份。
生2:给这些机器猫排排队。
3.课件给机器猫排队,排成8行。(按先估每行大约有几只,然后乘8的方法估一估)
4.师:机器猫每行有29只,排成8行,大约有多少只?该怎么列式?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
1.29×8大约等于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
2.交流展示学生的估算方法。
A.29×8≈240,把29看成30。
(师介绍约等号的含义、写法和读法,并与等号进行比较)
B.29×8≈160,把29看成20。
C.29×8≈290,把8看成10。
D.29×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3.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4.同样是把因数看成整十数,但估出来的结果差距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啊?
5.通过交流明确:应该把因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估算。(去掉29×8≈160)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设计】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分数。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我适当改进教材内容,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提供比较感兴趣、比较贴近实际的材料,从生活常见实例出发,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去学习百分数。通过比较得出百分数的概念,即"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然后通过学生的有针对性的自学讨论,补充完善对百分数的认识。要特别注意的是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相比的一种关系,不表示一个数值。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带单位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这就是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所以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教学中,我注意孕含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思想,可通过让学生分析一些百分数表示谁与谁比,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并抓住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资料,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练习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层次性和针对性,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读写百分数,初步认识百分数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激发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
教具:多媒体
学习准备: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填写到调查记录单上。
教学过程:
里庄是个篮球之乡,村村都有篮球场,是不是?同学们爱篮球、画篮球、更爱玩篮球。谁能告诉我班里谁打篮球?前阶段举行的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上,知道男篮和女篮冠军都给哪个队拿走的吗?(解放军队),我们江苏获得多少块金牌?
一、报道引入,揭示课题
(出示)10月23日,全国十运会在江苏南京隆重闭幕。我们江苏队获得56块金牌,占了金牌总数的12%,解放军队获得的金牌数是金牌总数的9%,广东队获得的金牌数是金牌总数的10%。
同学们,这三个队中,你们知道哪个队获得的金牌数呢?然后呢?的又是哪个队?
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具体说说看吗?如果把金牌总数看作是100份的话,江苏队就获得了——12份,解放军队?广东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板书:百分数的意义)
二、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理解意义
老师在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带来了吗?
(1)从生活中的百分数引出意义
A、实物投影学生收集的百分数。说一说,这个百分数是谁与谁比的。
板书:是的
B、像这样,请同桌交流你收集的这个百分数的意义。
C、我们现在已经接触了各种各样的百分数了,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就能把它叫做百分数了呢?
板书: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2)巩固对意义的理解
老师收集两条信息。
(出示)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5%,人口却占世界的20%。目前,我国的耕地面积由于沙漠化、开发等因素,还在不断减少。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而日本却高达60%。尽管如此,日本却从中国大量进口一次性筷子,很少砍伐本国树木。
问:这条信息中的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看了这句话你还有什么想法?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百分数的意义?你还知道有关百分数的什么知识?
那你还想知道百分数的什么知识?
(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有顺序的板书:读写法、用途、和分数的区别……)
三、自学课本,探究交流
1、自学是我们高年级同学常用的有效方法。看书P89-90
要求:默读、划出重要地方——思考所提问题——自由交流,看能解决其中的哪些问题?或者你还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生默读后,引导自由交流)
全班交流,解答问题。
(1)读法:读黑板上的百分数。
写法:请学生上来,大家一起边说边写。
(2)用途:便于统计和比较,因为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
是吗?让我们来试一试,能不能用刚学到的百分数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哪组是投篮组。
组别投球数投中数
甲组5043
乙组200180
丙组300252四人小组分工计算,请其中的一个同学汇报。
汇报,我们一下子比较选出了投篮组了。
(3)和分数的区别
我们还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吧!
(出示)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为什么?
一堆煤97/100吨,运走了它的75/100。
23/100米相当于46/100米的50/100。
(口答)
因此我们知道,百分数只能表示……,而分数呢?
现在,你认为分数和百分数在意义上有何区别?
(出示)“一堆煤97/100吨”不能改写成97%吨。为什么?
小结:通过我们的自学交流,我们已经掌握了百分数的(指读)意义、读写法、用途以及它和分数的区别。下面,我们就通过练习检查一下同学的掌握情况。
四、走入生活,实践运用
1、填一填:P91第4题
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2、根据这些读法,写出百分数
出示:百分之五十
百分之三点五
百分之一百
百分之二十四点七
百分之一百三十
百分之零点六五
百分之一
百分之五点七
百分之二百八十点三
百分之七十
学生动笔书写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笔。
A、你写好几个,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几?
B、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一百的举手(展示评价)
C、请同学们读出其中的一个百分数,的、等于1的、等于二分之一的。
3、辩一辩:
1、分母是100的分数就叫做百分数。
2、我们羊毛衫厂的产品质量特好,一件羊毛衫中的羊毛含量可达200%。
3、下周一大扫除,各班派10%的同学打扫,那每班派出的人数一样多。
4、一根绳长50%米。
五、小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
愉快吗?
问题?
你的收获是什么?(交待:……知识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满意吗?满意度可以达到百分之多少?
2、老师送大家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3、课外作业:收集一段含有百分数的资料,分析这个百分数的意义,谈谈感受,写成一篇数学小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实际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设计如下:
1、重视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
沏茶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当教材呈现小明帮妈妈烧水给李阿姨沏茶这一情境时,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解决如何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的问题,而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帮助小明解决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的问题打下基础,使学生处于主动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次为学生提供探究新知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例如,帮小明设计沏茶方案;讨论各小组方案的合理性;各小组展示设计方案。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从中明白节省时间的道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工序图卡片
学生准备:沏茶的六道工序图卡片
教学过程
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北宋年间,有一年皇宫里发生了火灾,一夜之间整个皇宫被烧成了一片废墟。当时的皇帝是宋真宗,他决定在原址上重建皇宫,便找来大臣丁渭负责这个工程,并限期完工,如不能按时完成,就要把他杀掉。丁渭到现场看了一圈,发现有三大难题需要解决:第一,造房子要用很多新土来烧砖,这些土如果到郊区去取,路程太远;第二,运输木料、石料等材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三,被烧毁的废墟上有大量的垃圾以及施工产生的废料要运到远处倒掉,也很浪费时间。以当时的施工条件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按期完工的。丁渭反复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施工方案:首先,丁渭把皇宫前的一条大街挖成一条大沟,用挖出来的土烧砖,与此同时,再将附近汴河的水引入沟内,形成一条临时的运河,可将需要的建筑材料用船直接送到工地,所需材料都备齐之后,再将水放掉。一边施工,一边把工地上的垃圾及时填进沟中。这样,等皇宫重建完成时,垃圾也填平了皇宫前的那条大街。丁渭不仅提前完成了工程,避开了杀身之祸,还为当时的朝廷省下了几十亿两白银。
师:大家说,丁渭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踊跃汇报)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用丁渭的方法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在家里你们是怎样招待客人的呢?周末,小明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请小明帮忙为客人烧壶水,沏杯茶。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做这些事才能使客人尽快地喝上茶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出示沏茶的六道工序图卡片)一共需要做六件事,要想知道怎样做花费的时间最少,就需要我们合理地安排一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板书:沏茶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听故事”导入新课,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解决“怎样节省时间”这一生活问题打下伏笔,同时让学生体会本节课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明确沏茶顺序。
(1)设疑:家里来客人,要沏茶时,通常需要做哪些事?(生自由回答)
(2)课件播放沏茶情境图,请学生边看边读:烧水:8分钟、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
(3)沏茶需要做这六道工序,你认为先做哪件事比较合理?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
2、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
明确设计要求。(课件出示)
(1)将设计方案展示出来,要让别人知道每道工序用了多长时间。
(2)最后计算出整个过程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和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有趣的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师: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周末到了,小红的班上要组织一次游乐活动,她想邀请大家去参加,你们愿意吗?不过小红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帮助她。
师:既然是参加游乐活动,就要穿的漂亮一些,小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
小红的衣柜里放着六件衣服(出示衣服图片),她可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活动策略:
①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
②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连线法。)
③组织学生讨论:上装的件数和下装的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
(2)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丰盛的早餐:
饮料有:牛奶、豆浆
点心有:蛋糕、油条、饼干
如果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小红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学生活动策略:
(1)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连线的方法自己找出不同的搭配方法。
(2)全班交流。
2、智闯五关。
第一关:帮小动物组数
教师出示三只小动物手拿数字卡片的画面,提问:用数字卡片4、5、6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策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中摆一摆,并作好记录。
(2)各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组数的规律。
第二关:走路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两条路可走,从少年宫到动物园有C、D、E三条路可走。提问: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几条路可走?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的线路图,自己用笔画一画。
第三关: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亚洲杯A组有4个球队参赛,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学生活动策略:教师请学生用字母A、B、C、D表示四个球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比赛场次清楚、形象地表示出来。
第四关:握手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画有四位小朋友的图片,提问: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四个人一共握几次手?
学生活动策略:每个小组选出四位同学实际做一做。
第五关:佳佳的密码箱。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佳佳的密码箱中的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左边有数字1、2、3,右边有数字4、5、6。可佳佳把提前设好的密码给忘了,她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四、机动练习
如果老师想给今天这节课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照一张合影,请同学们思考,三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如果老师也参加进来,四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同学们课下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老师请大家带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器,谁来说说你所带容器的容量是多少?
(指名交流)
2、谈话:像这些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做单位,毫升可以用符号“ml”表示。(板书)
二、学习新课。
1、谈话:饮料瓶的容量是500毫升,钙奶瓶的容量是100毫升。那么1毫升是多少呢?
(让学生来简单描述,或上来倒出认为是1毫升的水。)
2、认识1毫升。
出示:25毫升量筒。
谈话:这是一个25毫升的量筒,里面盛的水是1毫升。
(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感受1毫升有多少。)
我们再用这个滴管来滴1毫升的'水,数数有这样的几滴。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数数。
4、谈话:你觉得1毫升的水怎么样?
(让学生体会1毫升是很小的计量单位)
5、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升和毫升都是容量的计量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进行猜测,可能有学生已经知道其中进率。)
6、出示:图片
谈话:你能看着刻度说出每个容器里有多少毫升水吗?(指名交流)
7、出示1升水,与500毫升的水比较,估计1升水有多少毫升?
(1)学生估计交流。
(2)实验证明。
板书:1升=1000毫升。
8、练习,“想想做做”第4题。
4升=()毫升2000毫升=()升
9升=()毫升5000毫升=()升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校对,及时纠正错误。
三、巩固应用,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1)学生审题后估计各容器里有多少毫升。
(2)出示数值,全班读一读。
2、第3题。
(1)学生审题,指名说出每种饮料的容量。
(2)学生独立思考。
(3)指名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阅读“你知道吗?”
四、课堂小结。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第9页。
3、课外作业:到超市看看,哪些物品是用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升?哪些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
4、有时间介绍一下节课量器的做法,并允许学生在家里试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十四
教学内容:
神奇的扑克
教学内容:
在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季度的概念后,寻找历法与扑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阳小王=月亮红=白天黑=夜晚
3、A=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13大王=1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5、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
6、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7、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有13个星期
三、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请大家都要学会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