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这里是高考家长帮编辑醉清风给家人们整编的5篇新高考改革方案。
新高考方案 篇一
在思考着教学改革何去何从之间,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笔者从构成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教材、教具、实验实践和电教设备等)进行探究,认为当前教师要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和高考备考的效益,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熟悉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明确新高考的趋向,较为全面地把握高中教学、高考备考复习方法的特征和规律。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与传统思想政治课程相比,其基本理念与具体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标》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部分组成,其设计的思路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内容。其中,“必修课”内容分别围绕当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这些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共为四个模块。“选修课”内容则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共六个部分。着就抛弃了传统课程过于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的弊端,代之以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生活与消费、投资与创业、公民的政治生活、文化与生活、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等作为课题或课程。《新课标》更为旗帜鲜明地定位思想政治课的政治性与思想性特征的功能,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洋溢着浓郁温馨的人文关怀色彩,凸现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统筹教学内容并积极体现和反映时代特征。
而对于新高考的具体实施,《广东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考改革方案》指出:“着重从现阶段我省社会发展现实,高考制度改革规律,以及高中课程改革提出的跟以往不同要求为出发点,以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完成规定的教学安排,通过正常学习高中学生已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高中毕业水平为前提。既考虑到高考对基础教育的重要引导作用,也考虑到教育改革实验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学校、学生和教师对课程改革需要逐步适应,逐步转变,作为与课程改革配套的高考改革方案应在充分反映高中新课程要求的同时,与现行的高考方案有一定的延续性,并且可随课程改革的深入逐步调整完善。”
由此可见,新课程、新高考具更浓郁的时代气息,我们广大教师必须知道这气息、利用这气息,在这气息中自由地呼吸,大胆地畅想,以期吐旧纳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确方向,认识规律,立足现实,掌握利器,提升教学质量。
二、树立正确师生观,塑立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劳动对象主要是学生。要使学生听从指导、进行交流、乐于合作、主动创新,教师首先就得处理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传统的师生观和教学观过于倡导师道尊严,师生没有平等的关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新课改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教师应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热情,最优地实现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孔子门下弟子三千,教育活动富有成效,教育言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有人对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进行研究,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他的私学最为动人而显著的特点,这也是他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孔子提出“爱人”(《论语•颜渊》)、克己、崇德三类观点,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就是教师要爱学生,要克制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要修身立德为人师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孔子对处理师生关系的重视。孔子尚且如此,难道我们不能从中得到某些启发吗?
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正确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高中政治课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新高考,教学工作有成效,就必须做到:
1、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落后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这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生活上的益友,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是教育活动中的合作者,教育科研上的专家。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教师,不仅有些人没有处理好师生关系,摆正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位置,没有积极改革与创新,因循守旧,而且有些人太过计较个人得失,出现重利益、轻责任的倾向,特别在我们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教师自认工资不高,抱怨社会对自己不公,因此在工作上消极情绪很多,要么马虎应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要么冷漠无情,只把工作换工钱,几近没有了对教育对学生的爱和责任。所有这些思想,都是有害的。
没有爱,没有责任,没有方法,还有了教育吗?毫无疑问,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勇于承担责任,敢于付出爱和关怀,善于变革与创新。这是新时期对我们教师职业的要求。唯有这样做了,我们的教育才有更大的希望,更高的辉煌。
2、与时俱进,积极关注现实生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处于社会变革时代的中学生思维敏捷,善于接受新事物,求新、求异意识强,他们对于空洞的说教和脱离现实的照本宣科容易产生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而这也正是《新课标》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统筹教学内容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与时俱进,善于接受新事物,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积极关注现实生活,尤其是关注社会热门话题,与学生坦诚探讨,努力实现“教学相长”。这样,才能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思想政治课焕发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例如,在复习高一必修1《经济生活》有关外汇和汇率的知识的时候,适逢2006年7月底,我就准备从当时总理刚发表的有关“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汇率机制改革”切入,进行教学,但对于什么是“一篮子货币”还只是一知半解。我不能回避它,也不能不懂装懂,为了讲好这个知识点,我找了很多书籍,但找不到相关解释。后来,灵机一动,向别人借了台电脑用用,终于通过互联网找到了相关内容的详尽的解释。我高兴的不得了,后来终于全面的对学生讲述了外汇和汇率的知识。就在那一天,我在讲台上与我的学生共同分享了我的快乐。
我之所以如此快乐,不仅是因为这节课讲得好,而且是因为我获得了新的知识,我进行了辛勤的劳动。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环节,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则是教师改进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中,教师要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才能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之以法,克服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欠缺吸引力的现象。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
首先,强化以人为本意识,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我国过去以知识本位论为主,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变成了知识的奴隶。在深刻反思旧课程弊端的基础上,《新课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调整,以学生密切相关而又相对熟悉的生活主题来组织知识模块,旨在使学生掌握那些现代社会最需要、最有用、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新课标》的这种变革昭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新课标》的上述特点,积极采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通过各种服从和服务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措施和手段,把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还给学生。
要把主动给学生,就得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把各种可行的方法教给学生。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过:“具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近几年来,诸多见之于报端的譬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点,就是坚持这种理念。由此可见,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主要是倡导学生理解、掌握和灵活自如地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科学运筹时间、学会阅读、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会独立思考、建立科学的学习程序、选择学习环境、掌握本学科特有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等方面进行努力。
其次,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
高中政治课教师面对的是高中学生,一定要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高中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同时,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阶段,因而政治教学如果过于肤浅或者太过理论化,就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兴趣或者在认知上产生障碍。教师在教学中要在继承传统优秀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一式为多样性,既深入浅出地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又巧妙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学习和创新过程。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明确指出:“教育即生活。”事实上,贴近社会生活、把小课堂融进大社会这本身也是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焕发应有的生机与活力的客观要求。所以,高中政治课教学要求教师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做到理论生活化,生活理论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例如,本人在组织必修2《政治生活》有关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教学过程时,当时刚发生了一个重大国际新闻:2006年10月9日,朝鲜成功进行核试验震惊了整个世界。经过几天的沉默之后,朝鲜宣布愿于近期重返六方会谈的谈判桌同样让世界瞠目:中国的沉默外交效率惊人!中国为六方会谈所进行的成功努力赢得了全世界的赞同。同时这一会谈又涉及到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几个国家的关系。涉及到当今时代最敏感的核武器问题。我就把这个时政材料设置为一个情境,让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立场,为什么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叫他们当场讨论。结果很多同学发言,就在讨论和老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理解了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高考方案 篇二
关键词:高考改革;英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2014年新高考方案的提出,立即成为当前热议的话题。在高考中是否考英语、怎样考英语以及英语考试占多少分会极大地影响着大学以下各级学校、特别是高中的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而影响着大学以下的各级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因此,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下,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探讨无疑是一个重要并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英语高考改革方案解读
高考改革一直是考生和家长关心的话题。自2014年7月8号正式颁布的《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以来,社会各界热议不绝于耳,该方案其总体上是要适当减少高考考试门数和改变高考考试方式,其中英语逐步转变为社会化考试,实行一年两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计形式计入高考成绩,高校在录取时将对英语等级提出要求。这次改革释放出的理念,众专家认为,是在与西方教育的招生选拔体制相靠拢。“一年两考”是在增加英语考试的频率,弱化“一考定终身”的偶然性,把英语考试从“应试性”推向“应用性”。而有的专家认为,英语采取社会化考试,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一年能有两次考,是否会鼓动学生因为要得高分而反复去“刷分数”?诸如此类的问题产生了。
二、新高考改革方案下现行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忽略了高中英语教学同初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提高的过程,因此目前英语课程在小学、初中教育阶段都得到了广泛开设。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以英语语言的启蒙为主,而且在教学方式和考核形式上日趋多元化,出现了很多新颖的教育方式,旨在充分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奠定英语学习的基础,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但在高中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是依据教学大纲选择教学方式,导致目前的英语教学,越往上走越趋向于应试教育。
(二)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相对落后,如有的教师只有是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且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词汇、语法等环节,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这种相对落后的教学模式,导致英语课堂的教学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听”英语,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却不是很多,甚至造成很多学生丧失了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重传授,轻培养”的现象比较突出
由于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主要还是以高考成绩的提高为导向的,所以大部分英语教师在选择英语教学的方法时,主要还是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上,这使得很多高中生丧失了英语学习的乐趣,导致高中英语课程的整体教学处于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氛围,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不利于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新高考改革方案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建议
新高考改革方案的颁布,明确英语高考改革的发展方向,因此现阶段的中英语教学,也应当结合英语高考改革中的变化,对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
(一)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
改革英语,并不意味着英语不重要了,恰恰相反,在目前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英语已有强烈的外在需要――已经成为国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高考改革就是要改革应试教育体制下英语的考核办法,着眼于学生英语的表达与应用能力,将英语实实在在地学成一门可以运用的国际语言,学生不再是只会做书面试题的英语哑巴。因此,高中英语教师需要紧跟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
(二)拓展考查的英语教学内容
英语高考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高中英语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要拓宽测试与考查的内容,实现教学题材和测试体裁的多样化,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更加图书知识化、生活化和国际化,提高英语教学的时代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做到既与高中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多涉及当前的一些热点话题,又为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强化自主合作的英语教学方式
高考英语变革,导致英语教学将面临新的挑战,学生英语整体水平可能会下降。又因不同省份英语高考政策差异化,学生间的英语水平差距会加大,尤其体现在城乡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差异。针对这些变化,高中英语教学要进行配套改革。例如构建以“通用英语、通识英语、通用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为主的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继续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实现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丁丁。对高考英语改革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新高考方案 篇三
虽然每年的高考时间是固定的,但是每年的高考政策可能是存在差异的,我们一定要及时了解高考的政策方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新高考政策及改革方案,希望对你有用,仅供参考!
8省份新高考采用“3+1+2”模式
2021年,8省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实行“3+1+2”模式,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为750分。
“3+1+2”模式包括国家统一高考语文(汉语)、数学、外语(含笔试和听力)3门科目,及考生自主选择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3门科目。其中,选择性考试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6门科目,考生首先在历史、物理2门科目中自主选择1门作为首选考试科目,然后在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地理4门科目中自主选择2门作为再选考试科目。
据了解,统一高考科目试题由教育部命制,选择性考试科目试题由各省份自主命制。
此外,统一高考科目的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均按原始成绩计入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选择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100分,首选科目物理、历史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按等级赋分后计入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
2021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八省新一轮高考将采用“3+1+2”模式,根据计划,八省新一轮高考将采用“3+1+2”模式。其中,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采用国家试卷,考试时间为2021年6月7日至8日;物理、历史、化学、地理、思想政治、生物六门科目由各省组织,考试时间为2021年6月8日至9日。
高考将于6月7日开始,持续3天,8个省的高考将于2021年6月7日至9日持续3天。
其中,语文科目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数学和外语科目考试时间为120分钟,选修科目考试时间为75分钟。8省市公布2021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据悉,统一高考科目考试时间计划为语文9:00—11:30,数学6月7日15:00—17:00,外语6月8日15:00—17:00。选修科目考试时间为6月8日9:00-10:15物理/历史;6月9日8:30-9:45化学、11:00-12:15地理、14:30-15:45思想政治、17:00-18:15生物。
同时,各省提醒考生,统一高考科目考试时间以教育部公告为准。如有调整,省内选拔考试科目考试时间将相应调整。
自2021年起,广东省、福建省、江苏省等省高校将以“高校专业群”为志愿填报单位。一个学院将被分成几个学院专业组,一个学院专业组是一个志愿者。
据了解,“高校专业群”是高校招生专业的组合,是考生填报志愿、报考录取的基本单位。每个学院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学院专业组”,每个“学院专业组”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专业。同一高校专业群中各专业的选课必须相同,选课要求不同专业设置高校专业群。
此外,各省、自治区教育厅提醒考生,增加选课后,考生必须符合学校选课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能填报。
新的高考秩序将从2021年1月到4月在部分省市顺利实施。具体测试时间为2021年1月23日至25日。演习将模拟从考试组织、阅卷到招生计划、志愿填报的全过程,帮助考生了解新高考的考试方式,熟悉新高考的录取规则。
新高考填报志愿需要注意的事项
新高考录取模式下的平行志愿,新的录取投档模式还是遵循平行志愿,分数优先的原则,那么考生考了多少分,全省的排名就至关重要了。平行志愿的一个原则就是分数优先,按照分数高低,从高到低开始录取。
填报志愿的浙江模式-专业+院校模式,浙江模式的本质是选专业重过选学校,这种选择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高校的每个专业或专业组作为志愿,你可以选择不同院校的同一个专业,也可以选择同一高校的不同专业,分别都是不同的志愿。
新高考方案 篇四
教育部2007年新课标高考大纲已于日前出台。“体现多样性选择性,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体现新课标能力要求,这是今年新课标高考大纲的基本原则。”日前,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2004年首批进入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即将迎来新课程的首次高考,4省区的新高考方案也陆续通过了教育部的评审。
考试中心负责人指出,多样化、选择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是这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亮点,而新的大纲在维护统一考试的前提下,尽可能反映新课标教学中倡导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前考试大纲要求所有题目都是必做题,现在新考试大纲增加了选考内容,考生可在选考范围内选做部分题目,只要必考与选考的分值总和达到规定即可。新考试大纲的选考模块原则上对应新课标教学的选修模块,选考内容基本上在选修的范围内,但选修与选考并不是完全对应的,有些内容虽是选修,但如果很重要的话也列入必考范围。
新大纲被规定在新课标的范围之内,而各省区的考试说明以及考生选考的科目又在新大纲范围之内。新大纲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尽可能地减轻学校、学生的负担,可考可不考的内容不考。
这位负责人说,新考试大纲吸收了新课标的能力要求。新课标提倡探究性学习,新大纲在试题设计中注意发掘考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考试大纲的能力层次要求是最低的要求,具体到各省的考试说明的要求,可以在最低要求之上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如何处理新大纲与新课标的关系,这位负责人说,从教学的角度看,新课标教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而高考要体现区分度、体现选拔性,要为高校选拔合格的新生。新课标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有很多方面,高考也是一个重要的检验标准,是否能经得起高考的检验是衡量新课标是否成功的重要方面。
新高考方案 篇五
由于高中新课程各科内容都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所以各省份新高考的统一考试内容也都包括必修模块与部分选修模块,且以必修模块为主。尽管各地选修课程开设情况不完全一致,但目前被纳入高考范围的选修模块都属于选修Ⅰ课程系列。除了*省2009年高考暂时对选修课程指定必考外,其他省份基本上都采取了选修、选考的命题方式。
共同点之二:统一考试科目的设置都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主体
“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含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含物理、化学、生物)”是近年来我国各省份高考统考科目设置的主流模式。由于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本着积极、稳妥的改革方针,20*年*、*,2009年*、*、*、*与*的高考改革方案都保持了原有高考模式的延续性,即将统考基本科目都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省的文史类考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理工类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也是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基础,只不过把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所含的学科分开考试而已。*省20*年~2009年高考方案中的文科基础(政治、历史、地理占70%,物理、化学、生物占30%)与理科基础(物理、化学、生物占70%,政治、历史、地理占30%)则是对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的拓展,但2010年*省又将回归到“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模式。
共同点之三: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逐步构建高校招生录取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为了体现多元评价的特点,*、*、*、*、*、*与*等省(市、区)的高考改革方案都无一例外地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了高校招生录取综合评价体系,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依据。如*省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方面评价,以学生主要行为表现的实证材料为依据,综合评价结果及其实证材料进入考生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的不同点
不同点之一:*省、*省、*省的考试科目有自己的特点
*省自20*年高考开始,增加了一项基本能力测试,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试卷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题考查必修内容,选做题考查选修内容。
*省20*年高考采用“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式,与其他省份相比较为复杂。其中的“3”指语文、数学、外语统考科目(语文、数学每科160分,外语120分,总分440分。包括语文、数学各设附加题40分),“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选修测试科目两科与必修测试科目5科。
*省2009年高考则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第一层次招生院校、专业为全国重点本科院校(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高校等),统考科目在“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基础上,加试自选模块;第二层次为普通本科院校、专业,统考科目维持了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第三层次为高职高专院校,统考科目只测试“语文+数学+外语+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考生自主选择报名和参加考试的相应类别,分批填报志愿,分批录取。
不同点之二:各地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和对其成绩的运用方式不同
*、*、*等省市实施全部科目考试,考试科目覆盖了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等11个科目,基本上都采用A、B、C、D等级制的方式来呈现考生的成绩;其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时的参考依据。其中,*省2009年高考还明确要求应届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C等级或补测合格,方能被二本及以上院校录取。大多数省份都鼓励高校在高考分数相同的考生中,优先录取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A等级多的考生,而*、*等省的学业水平考试则实施部分科目测试。
*省的学业水平考试称之为基础会考,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实行文理科“反向考试”。文史类、艺术类的考生须参加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会考;理工类、体育类的考生须参加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会考。其成绩折算为10%的分数(满分40分)计入高考总分。
*省20*年的“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7科,其中选修测试科目两科(文科必测历史、理科必测物理,再从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一科),剩余的5科为必修测试科目。不同类别的高校在录取时对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设置不同的等级要求,且7科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6A且技术合格的考生增加10分投档。
不同点之三:各地高校招生录取方式各有特色
除了*省20*年高考针对不同类别的院校设置不同的学业水平测试等级门槛、*省2009年高考实行分类测试与分批选拔之外,*省2009年高考积极探索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在将高中毕业生的综合评价结果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的同时,还积极开展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经批准试点的高校,可划出一定招生比例,试行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高校测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的选拔办法;符合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确定适当招生比例,依据考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与院校测试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招生选拔模式的改革。
*市2009年高考方案规定:“本市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试行自主招生,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试行自主招生学校(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学校以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实施录取工作;被试行自主招生学校(专业)录取的考生可以不参加高考。”
教育部指导意见为高考改革明确方向
20*年1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是各省份制定与调整高考改革方案的基本依据。该指导意见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主要任务界定为:“促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促进国家统一考试改革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相结合,促进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
具体地说,该指导意见将本轮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明确为以下三项:
首先是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
各地要加快建设在国家指导下由各省份组织实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且切实做到可信可用,逐步发挥其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对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评价,以及为高校招生选拔提供参考依据的作用。
其次是进一步深化统一考试内容改革。
考试内容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再其次是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选拔录取模式和方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