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里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小月月帮大家整编的分数的意义说课稿【精选10篇】,仅供借鉴。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篇一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一课。
一、教学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将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二、教材结构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在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们确立该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这是第一项目标也是基本目标;借助为分数配图,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对美的体验与欣赏;揭示分数的产生,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这两项目标是在第一项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拓展。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中拟订教学的重难点为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在深入剖析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全课以"谈话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其中动手操作,创造分数这一大环节包括动手操作,感知意义;师生互动,理解意义;深化整体,总结意义;巧妙练习,强化意义四步。设计了如下一节课:
(一)谈话导入,唤醒已知
轻松谈话:"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你们知道哪些与分数有关的知识?"在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学生可能会谈到(课件)教师适时小结一个苹果、一张饼都称之为一个物体,一米长的绳子把它叫做一个计量单位,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我们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当学生已经把所相关的知识说充分了,教师适时走进去"老师知道它也和分数有关,你们看(课件)这是10个小朋友,当我们把它看作一个整体的时候,还可以说是一群小朋友,这一群小朋友也可以被分,分得的结果用分数表示。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借助集合圈渗透一个整体的同时,让孩子们感知到当我们把很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的时候,我们也可用自然数1表示。它也可以被分,分得的结果也可用分数表示。为下一环节的动手操作指明了道路。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包括一米长的绳子、一张纸、六块饼干、12个小方块……(课件)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都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在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课件)学生是在感知、理解中总结意义,掌握新知的。
接下来通过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再优美的乐曲中大显身手。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作品。(课件)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 篇二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况,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
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 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
2+3怎么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50=?反应太快了!怎么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 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习,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篇三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标指出,我们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运用已有的数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要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既依赖于学生的数学认知状况,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措施。只有加强概念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各种数学能力。
本课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学习活动,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了学生,让学生小全员参与,共同探究。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概念的引入和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他们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说教材:
知识基础:学生在二年级时学习了平均分,对于平均分及除法已经深刻理解并掌握。在三年级上的时候,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加减简单的同分母分数。
《分数的意义》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的第一小节60-62页分数的产生 分数的意义,属于数与代数的领域。这个单元包括六个内容。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本节教材由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三段,即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能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本节课是这部分知识的起始课。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的从分数的产生,从份数与除法
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技能。对于小学生而言,分数比较抽象,目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分数也不多,因此理解和掌握是比较困难的。教材的编排比以往更重视用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体会、理解有关知识。
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题时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内容,尤其是理解分数的意义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只是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说学情:
既然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认识了分数,那么到了五年级,他们对于分数究竟还知道些什么?这节课的起点应该在哪儿?带着这个问题我对学生进行了一项前测:
要求:一个分数 ,用你喜欢的方式说明它的含义(画图、文字叙述等等)。 情况如下:
结果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画图的方式,用一个实物,如一个苹果,一块面包或者是用一个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个别1个孩子选择了线段图。事实证明学生掌握了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通过以上分析,孩子对于分数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准确地描述把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得到一个分数。那么本节课的教学中应注意些什么呢?这引起了我的思考。思考一:为了比较完整的建立起分数的概念,应该利用三年级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为基础,提供平台,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主动获取知识;思考二:要找到把许多物体组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与把一个物体平均之间的内在联系,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并强调单位“1”的概念,揭示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思考三:另外根据五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并且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既要对学生的形象思维给予支持,也要
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可以发展的空间。学生只有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并且去操作,去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这一抽象概念。
说目标: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对高学段的要求及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体会单位“1”的 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子、分母及分数单位的含义。
2.在分析、比较、辨析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能力。
3.在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单位“1”的理解
教 学 方 式: 体验、探究式学习
教学手段说明:以大量学具为载体,引导学生想一想,动手画一画,分一分,亲身体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积累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说流程:
见课件
说教学过程:
第一大环节:本课的开始通过分一个月饼,产生引出在分物或测量时,在分物或测量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是:
第二大环节:
第一层: 回顾旧知:教师为学生准备学具,一个苹果、一个月饼、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表示四分之一,并说明自己所分图形表示的含义。
观察我们刚才分的这些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分的都是一个物体)最后引出小结:我们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
以用分数来表示。
设计理念:引领学生感受分数的产生,通过分一个物体,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让学生初步感受分数的含义。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伊始,在轻松的聊天环境中,引入分数,勾起学生对分数已有知识的回忆。在接下来的一系列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可以把什么平均分,“在生活中”还可以把什么看做单位“1”。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将抽象的分数具体化。
第二层: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扩展单位“1”
1、 通过分一些物体4块月饼,8块月饼,20块月饼,一大堆月饼的四分之一,
让学生观察,教师小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设计意图:数量逐步递进的月饼的设计就是对于单位“1”扩展的一个考虑,学生感到自然,易于接受单位“1”的概念,
2、 同时让学生观察都是四分之一,有什么相同和 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逐步体会到用分数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单位“1 ”
设计意图:扩展对单位“1”的认识,能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感知分数与平均分什么物体及物体的数量无关。
第三层 :动手操作分6个月饼,体验分数得到的过程,丰富对分数的认识
通过把六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3份、6份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分月饼,表示每种分发用分数表示,并得出每种分法相对应的数量,从而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探究,教师监控:为什么同样是平均分、同样是一份但是分得的结果却不同呢? 小结:同样是把6个月饼看成一个整体,可以平均分成二份,也可以平均分成三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六份,有不同的分法,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每一份也就不同。
设计理念:《课标》中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本节课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数学开放,把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努力探索新知,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的纳入到学生
的直接体验中体会单位“1”相同,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分数也不同。在此环节中学生自己动手去分一分,兴趣高涨,真正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由具体感知到形成表象,再逐步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第四层:概括分数的意义
1、让学生观察这些分数都是怎样得到的?
预设: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监控:若干份指的是什么?(分母)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什么?(分子)
小结:我们在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基础上,今天又知道了可以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进一步认识了分数(板书: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拓展对分数的认识。
第五层 揭示分数单位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分数(指着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三分之一??)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预设:分子都是1,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
得出:像这样表示一份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单位。(板书:分数单位) 第三大环节:分层练习,深化提高:
练习1,的设计意图:借助直观展开练习,发散学生的思维,巩固分数的意义。选择不同的单位1
练习2,三个猜一猜的练习更加深学生对于分数量、率对应关系的理解,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练习3,是一道开放题,拓展学生思维,数学课是思维的体操,让学生充分动脑。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课的设计特点:
1、能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进行教学。
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对一个五年级学生来说,“分数”的知识决不是一张白纸。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准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篇四
我说课的内容是《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本课计划用一课时进行教学。下面我就这节课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与大家交流交流。
一、教材分析: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本课时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应该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百分数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可能已经认识百分数,并且能够正确读出百分数,但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还不十分准确。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百分数建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重点、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四、说教法:
自主发现,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节课主要通过几个例题让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理解百分数的读、写法,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进一步深化百分数的意义。
五、说学法:
通过学生自主发现、学生交流、独立学习、合作交流,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举例说明,引入百分数
课件出示近视率的统计、学校兴趣小组情况、产品合格率、饮料及毛衣的成份等图片,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百分数。然后让学生交流在生活中发现的百分数,说说是从哪里收集的。由此引出课题举例并板书。
例题1:某两家养殖公司养殖鸭子的成活率情况,如下:
养殖公司成活鸭子(只)养殖鸭子(只)成活鸭子占养殖鸭子的几分之几(成活比率)
A 21 30 7/10 70/100
B 17 20 17/20 85/100
我提出问题:哪个养殖公司的成活率高呢?学生很快用通分的方法,把这些成活比率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比较出结果:B公司的成活比率高,选B公司。
例题2:增加C、D两家养殖公司,如下:
养殖公司成活鸭子(只)养殖鸭子(只)成活鸭子占养殖鸭子的几分之几(成活比率)
A213070%
B172085%
C354087。5%
D29530098。3%
我提出问题:现在哪个公司的成活率高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如果还用通分太麻烦了?思考了一下:把这些分率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引领学生把表格中的分率进行转化,很快比较出了结果:选D公司。老师乘机揭示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二):自主发现,学生交流。
1、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首先老师引领学生说一说举例2里的98。3%、85%含义,做出示范和指导;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百分数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搜集来的调查资料,说一说其中的百分数的表示什么意思。引导他们说出什么占什么的百分之几。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
2、学习百分数的读、写法
让学生先自由看书,再小组交流百分数的读写法。汇报百分数的写法,学生容易把百分号写不好,这里老师要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做示范。重点指出分母是100的分数的读法与百分数的读法两者的区别,并出示不同的百分数让学生读法。
(三):巩固基础,拓展提高。
1、展望北京2008
2000年悉尼奥运会
中国获取金牌数约占金牌总数的9。1%
2004年雅典奥运会
中国获取金牌数占金牌总数的10。3%
2008北京奥运会
中国体育健儿获金牌总数将占金牌总数的()%
2、我是小小设计师。这是一个拓展活动。发给每位学生已标明百分数的方格纸,让他们用涂色的方式设计出喜欢的。图案。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四)自我检测
1、说出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1)一件羽绒被含鸭绒97%。97%表示()
(2)我们班有50%的女同学。50%表示()
2、读数。
131% 3。4% 88%
3、写数。
百分之九点零三百分之九十九
百分之二百五十百分之百。
[自我检测以学习目标为依据,以学习的基本内容为测试内容,可以检测学生本节课掌握的情况即目标的达成情况。]
七、全课小结:
师:你能用一句含有百分数的话说一说你对今天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或者这节课的心情吗?
八、作业:(略)
九、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百分率百分比)
例题1、2
写作:85%读作:百分之八十五
写作:98。3%读作:百分之九十八点三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教学过程,使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有了进一步更深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已有相关知识概念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特别是分数相关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引入课题时和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通过课前对百分数的收集,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载体,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并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学以师生困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突破口,通过自学、合作、交流等形式实现“新知”的建构,充分再现和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中心地位”下移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问题解决的组织者、引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生活实例来引出百分数,学以致用——通过解读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含义,升华学生对百分数在生活中作用的再认识,同时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拓宽学生学习数学的视野:学数学不仅仅是为知识而学,更重要的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篇五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主产生,理解单位“1”,理解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
2、理解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应用意识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分数意义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
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依据: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课程标准关于“数与代数”内容安排上,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会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知识,学习好了本节课知识为以后学习分数的运算、性质等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与代数知识。教材编排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帮助他们感受单位“1”,理解分数单位,所以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学习,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分数,在教学时与相关的知识相结合。而本节课是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是一节概念性质的课程,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分数的意义概念教学时,创设生活情境,化抽象为具体、直观,调动生活已有的经验来理解分数的意义。
也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分数的意义”,由于学生第一次学习分数的本质意义进行学习,因此,我将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单位1,认识分数单位。”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本节课我的教法以启发探究和引导发现法为主,教会学生用语言表达分数的意义,并在生活中得以运用。
三、说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由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计算、推理”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的学法指导让学生采用自主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实践突破难点。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新知。
1、通过橡皮泥的合成与平均分,让学生用不同的数来表示。
2、交流分数的产生及生活中的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事物,为学生创设智力陷井,激发求知欲望。同时,对分数的各个部分的名称进行了一次再现的过程。再次为下面学习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做好铺垫。学生从历史、现实的生活中,初步了解分数的产生、应用的广泛性,呈现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合作探究,理解分数的意义。
1、分组合作,操作研究;
2、反馈交流,汇报自己的
(设计意图):在三年级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表示,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整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为概括分数的意义做好准备,同时为理解单位“1”做好铺垫。
3、归纳定义,认识单位“1”;
4、认识分数单位,深化单位“1”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的异同之处,使学生透过表象发现本质,再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得出分数的意义,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单位。
(三)拓展延伸,强化认知
1、创造分数:9个橡皮泥,第一个同学取它的,第二个同学取剩下的,发现什么?
2、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图形,只露出了一部分,我只知道是这个图形的,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还能知道这个图形是什么样的吗?画画看。(一帆风顺)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画隐藏的图形,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四)数形结合感情数学之美
老师这里有个图形,你们能用分数表示出阴影部分的大小吗?(八卦图、椭圆)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审美观念。
(五)总结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新知,谈收获,给学生再次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相互提醒,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通过直观的图形展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感悟数学的价值,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五、作业设计:
完成课本的“做一做”。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 篇六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折一折、涂一涂等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3、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4、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材料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让学生用这些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表示1/2。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2次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概括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四、说教学程序
(一)展示资料,了解分数的产生
通过谈话自然引入,让学生通过调查、把自己知道的说给大家听。使学生有满足感,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唤醒已知、探究未知
1、通过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作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第一次动手操作理解单位“1”的含义。
(1)教师提出:1/2除了可以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还可以表示什么呢?为了便于同学们研究问题,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材料(8颗围棋子、1米长的绳子、一张圆形纸片、一幅熊猫图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用这些学具试着表示1/2。
(2)集体交流、共享成果
各组选派代表到实物投影仪前,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及成果。
(3)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予以突破。
如:学生用8颗棋子、6只熊猫表示1/2这个分数后,教师出示课件,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4)引导归纳,通过比较相同与不同,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究,体会、理解单位“1”并结合实际谈单位“1”,体会生活中的`单位“1”
2、再次操作,领悟分数意义
(1)再次操作,让学生用学具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在操作中让学生体会到同样是这些学具却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数,从而得出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分数也就不同,为概括分数的意义作准备。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引导学生试着概括分数的意义
(3)阅读课本86页什么叫分数,自学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
(4)5/73/8”为例,巩固分数的意义和分子分母的含义。
(三)反馈练习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篇七
一、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三个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安排了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的读写两部分内容,教材一开始就出现四幅与百分数有关的生活情境图,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意义,感受百分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接着让学生结合已有的或自己收集的百分数,说说它们的具体含义,从而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最后安排了百分数的读写。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意义及其应用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又是后面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已系统学习了与分数有关的知识,知道分数表示的意义,会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了探索百分数的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学生对百分数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衣服的标签上、牛奶的包装盒上等等。本节课的学习应有效的唤醒学生已有的分数知识,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理解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是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它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为了使课堂教学能顺利完成,还需做一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是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四、说教法与学法
接着我来谈谈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在教法上,我充分发挥“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理念。通过创设情境引入,让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大胆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整体感知教材内容,通过自学初步感知百分数的意义,唤醒原有的知识结构,再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中,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可独立思考的、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生成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
1、情境引入
学生们对于篮球是非常熟悉的,利用学生熟悉的篮球运动员,来质疑:谁的投篮水平高?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百分数吗?让学生说说在哪儿见过,看来生活中的百分数应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百分数有关的知识,揭示课题。
2、根据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想学习哪些与百分数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背景,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说一说在哪儿见过百分数,可以唤醒学生头脑中积累的百分数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紧接着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既达到了以问促学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1、带着问题自学课本P77—78的内容:
(1)什么是百分数?并结合主题图说说百分数的具体含义。
(2)怎样写百分数,要注意什么问题?
(3)百分数与分数的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2、小组讨论,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交流学生自学后的收获。
(2)交流不明白的地方,请其他学生解疑。
(三)、合作交流精讲点拨
1、百分数的意义: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叫百分数?然后结合情境图说说百分数的意义。
2、让学生把收集到的百分数写到黑板上,说说写百分数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选一个百分数说说它表示的含义。
3、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让学生先说说他们找到的不同之处:分子不同,分母不同,写法不同等。学生讨论:
一只铅笔长17/100米,可不可以说“一只铅笔长17%米”?
一只铅笔用去了它的17/100,可不可以说“用去了它的17%”?
引导学生思考:分数不仅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而且能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百分数只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因此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
辨析: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究分数的意义之前,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交流展示的基础上,老师找准知识的生长点,适时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分数的意义教案 篇八
学习内容:
教材104页例1、例2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1、 我能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我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 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学习难点:
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准备:
圆纸片
学习过程:
一、检查课前学习,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学教材104页例1
(1)我得到的数学信息
(2)求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我写的算式
(3)我是这样想的,得出结果
(4)通过解答,我发现
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的含义( )
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 ),分子( )。
2、小组合作学习例2
仔细观察,根据问题,写出算式。
我是这样想的,得出结果:
从计算中,我发现分数减法含义与整数减法含义( ),计算同分母分数减法时,分母( ),分子( )。
3、小组展示,汇报。
4、观察例1和例2,我发现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 ),分子( )。计算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应该( )。
5、我能行
完成105页做一做第一题。
优秀小学数学说课稿及课件 篇九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角。
教学难点:正确画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
2、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什么?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1、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什么?
2、小组活动:找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请几个学生上台指)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学生活动)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再一次请同学上台指)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 ),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
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三)小组合作,折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有角吗?
生:没有。
师:怎样才能折成一个角?(师生折角,生高举角展示)
师:这里面有好多小秘密,用这个尖尖的扎扎手,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两边,有什么感觉?
谁能给这尖尖的取个名字?谁能给这两条直直的取个名字?
师:像这样从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的图形,就可以说它是一个角。谁能告诉大家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同桌互说:自己折的角的顶点、边在哪里?
(四)动手操作,演示活动角
1、师:(出示活动角,两边重合)
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跟老师一起做(师让活动角慢慢张开)
你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师:请你跟我这样做。
你又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知道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跟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边叉得越开,角就越大。
2、魔术
师:同学们表现真好,老师送你们一个魔术。(抽动活动角)
你看到什么?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师: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比较角的大小
师:(课件出示)猜一猜,下面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
师:怎样验证?(打开p40,用三角板验证)
你发现什么?
(课件演示:两个角重合)
(五)体验感悟,画角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把角的样子画在纸上。(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试一试)
2、展示学生画的角
师:画得怎样?
3、师示范画
师:想知道怎样画又快又美观吗?
4、请用正确的画法再次画一个角。
[评析: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机会,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在探索和自主体验过程中,学生获得体验]
(六)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拓展(游戏)
1、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老师奖励你们做游戏,好吗?(好)同学们喜欢爬山吗?(喜欢)今天咱们就来做个爬山游戏。看,这就是那座山,在通往山顶的路上,设了这样几个关口,只有顺利闯关,才能到达山顶。哪组同学愿意带领大家率先闯过第一关
电脑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2、师:现在继续闯第二关。电脑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3、师:第三关最难,谁有信心继续闯关?电脑出示:下图中有几个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内容贴近儿童,教学设计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整体思路,是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性。如授课伊市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图入手,引导小组讨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角?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同时初步感悟到角的基本特征。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我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本节课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体现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篇十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分数的意义》是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第1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简单了解分数产生的过程,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在小学数学里,认识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单位“1”和分数单位是本节课两个重要的新概念,是理解分数意义的核心。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理解分数、学习分数运算和运用分数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所以必须切实理解。
如何在40分钟时间里引导学生提升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建构分数的概念?“1”的扩展是学生理解分数意义的支点,我从“1”入手,以1/4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直观演示,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难点,力图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帮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感悟,自己建构分数的意义,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就是学习的领袖”。具体设计如下:
一、巧设情境孕育核心
孩子们从热闹的课间回到课堂需要一个动力系统兴奋学生的大脑,帮助学生激活思维,“有效的情境”无疑是最好的助燃剂。分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现在开始将开始一段全新的学习征途,为此课始我在黑板上大大写下一“1”,看到“1”你想到了什么?哪些事物可以用“1”来表示?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集中起来了,单个物体可以用1来表示,这是我们以前都知道的,“我们68个同学可以用1来表示吗?”“能”、“不能”在学生的争论中学生渐渐明确“我们68个同学组成了一个整体——五(1)班,可以用1来表示,不仅如此,上课到场的同学、家长和老师也可以用1来表示”,此时教师适时介绍“当我们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休时我们通常用集合圈把这些物体圈起来,在数学中我们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都叫作单位1。”由此拓展学生对“1”的认识,为后面顺利建构分数的意义打下伏笔。
二、先学后教以点带面
1、有机整合学案导航
本节内容是对三年级时建构的分数的一次扩充,教材大篇幅集中展示了三个知识点:分数的产生背景、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只有贴合学才是有效的。分数的意义同属概念教学,很多知识是不必花大气力去探究的,为此我结合教材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之前设计了一个“先学”的环节,先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是学生茫然的,老师必须帮学生指明,针对本节课我设计了:“(1)分数是怎样产生?(2)请结合具体例子说出1/4的意义?(你有几种不同的表示方式?)(3)说一说什么叫分数?(4)什么叫分数单位?自己说一个分数并写出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这四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这4个问题是学生学习的拐杖,帮助他们初次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开展自学的过程中,老师在学生间穿行,或指导或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看似随意,实在为后面有效地讲解收集信息。
2、抓住本质凿深凿透
分数的产生是一个了解性的知识,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以课件的形式呈现了三幅图画帮助理解,同时呈现小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分数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的受国热情和学习兴趣。分数的意义是重点,“你是怎样表示1/4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示方法,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四份,表示了其中的一份;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8份,表示了其中的两份;有的把4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表示了其中的一个物体;有的把8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四份,表示了其中的一份(2个)……“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每人就有两种思想”这就是交流的魅力,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利用4颗、8颗、16颗、32颗、64颗、128颗……糖引导学生表示出1/4,“为什么都能表示出1/4?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通过这两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至此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已由感性迈向了理性的门坎儿。然后再次呈现人体中的分数和班级中的分数引导学生在说一说每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的活动中强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不仅可以表示其中的一份,还可以表示其中的若干份,最后抽象出“什么叫分数?”帮助学生建构分数的概念。数概念的建构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展示交流、相机点拨是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核心环节,教师顺应学生在让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适时引导提升,化“灌输”为“对话”,变“说教”为“点化”,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以导为辅”。
三、游戏展示升华理解
训练是数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本节课的展示环节设计了两个“摸一摸、猜一猜”的小游戏,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再次感悟单位1与每份所表示的物体个数及分数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分数意义的认识。题目少而精,且富挑战性和趣味性,把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放在练习的首位,摒弃了以往大量的题海战术的做法。
总之,整节课我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以“创境引入——先学后教——展示反馈”为基本模块引导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老师在重点处、关键处进行适当点拔、讲解,提升学生的思维,真正把老师从繁复的课堂讲解中解放出来,把学生推向课堂前沿,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变成学生的“舞台”,让质疑、争辩、补充、修正充盈其中,让分数概念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中生成、建构。
我们经常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其实,数学教学无需贪多求全、每一节课都有一个核心,只要找准支点——数学知识的本质,简简单单就能撬动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