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信息通信 信息通信技术【最新8篇】7-9-67

以下是爱岗的小编给大家整编的8篇信息通信技术,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信息通信论文 篇一

绿色移动通信网络的主要目标是在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的基础上,通过降低网络体系的耗能,来有效的节约资源。因此,要不断的完善网络构架,使各种网元结构达到最优的效果。通过合理应用移动信息通信技术,节能幅度将达到70%以上,也将推动整个信息通信网路节能化发展。电信营业商作为一个特殊的环节,它的生产经营影响着上游设备供应商和下游用户。将运营商与客户之间的一种业务服务过程以及通信设备的信息供应商的技术合作,就能够有效的实现移动信息通信的绿色化。信息通信网络的运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联系着用户、运营商、政府机构、以及一些相关的行业协会。这些部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最终能够形成一条闭合的网络运营链条,通过一定的技术应用,以及有效的沟通实践,能够实现通信网络技能减排这样一个目的。

2绿色通信设备的状况

1.1硬件平台

通过选用精简指令集CPU作为硬件平台,不仅仅能够降低运营成本,还实现闪存,在保证设备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设备的耗能。

1.2物理层

近几年来,物理层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将光子技术应用到移动通信设备中,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设备的信号,还能够降低设备的耗能。

1.3信息处理层

将SDR技术应用在信息处理层中,能够不断的强化3G网络信号,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1.4软件平台

随着移动电子业务的不断发展,移动设备在硬件水平上有很大的提升,为软件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近几年来开源系统逐渐在市场上普及,降低了通信设备的开发成本,促进了手机智能化的发展速度,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总之,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绿色通信设备在逐渐的成熟完善,但是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要不断的优化绿色通信设备的各个环节,促进绿色移动信息通信网络不断的完善。相信在IT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绿色通信设备将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

3绿色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3.1功率放大器与截波关断

在现代化的大城市中,人们会自然而然的形成统一的生活规律也就是潮汐效应,这种效应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在工作时段大规模的客户终端就会涌现在商务区,商务区变成了客户端密集区,在下班之后,生活区就会变成客户端密集区。因此,要想建立绿色移动通信网络系统,就必须对基站设备进行必要的智能化的处理,通过使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来实现基站开关智能化处理,能够根据时点的不同对相关的设施进行智能化的操作。基站设备要按照人们生活的规律来设置关断控制技术。以基站控制器为例,它应该根据载频板的相关话务情况进行判断,如果空闲时长超过了某一具体的标准就应该将话音载频板对应的PA工作电压关掉,当话务的负荷不断上升时,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BSC就应该及时的将断开的TRX激活。BSC要能够根据载频板的话务情况来判断,如果空闲时长超过了相应的标准就应该将PA电压予以关闭,如果话务增长,就应该将偏置电压打开,充分的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样一方面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移动通信的低耗能化。

3.2分布式的基站技术

分布式的基站是采用的射频处理单元与基带处理单元,进行分布式结合的一种设计。将射频处理单元和基带的处理单元用光纤结合在一起,在机房内放入基带处理单元和无线网络,并用光纤进行连接,这样就能够实现网络的全覆盖。这种方式不仅仅能够提高网络的覆盖程度,还能够提高空间域内地理空间使用率,有效的降低了相关配套设施的耗能,促进整个单元模块的快速升级。

3.3高压的直流电源

接入机房和基站的电源一般都是高压直流电源,这种电池与直流电源的输出模块连接在一起,为设备提供电。这种方式与传统的供电方式相比具有很强的优越性。首先,这种供电方式能够对能源给予有效的保护,实现了一种不停电的割接。其次,避免了电源谐波的耗能问题,在直流的输入过程中不会存在频率及相位的问题。最后,模块化的直流高压系统是一种标准的电气设备,能够有效的提高电源的安全性和转化效率。

3.4通信运营的相关设施建设

通信运营的楼宇一般由建筑用房构成,其中包括营业厅、办公室、生产机房等,要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在建设运营楼宇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贯彻节能减排这一理念。全面的考虑室内外的环境、建设场地、能源利用等多个因素,在整个楼宇的建设过程中要对各种建筑材料、各种能源进行控制,对空间进行科学的设计,对整个流程进行详细而周密的计划,尽量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4小结

绿色移动信息通信的核心目标就是在不降低服务性能的基础上,不断的降低能源的消耗。随着我国移动信息软件和硬件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移动信息产业也将会有很大的提高,相信未来社会也会实现绿色化。

信息通信论文 篇二

光纤,是光导纤维的简写。光纤是由玻璃或者塑料为材料制作而成的纤维,具有传播光的功能,如下图1所示。光纤中光的传播利用的是“光的全反射”原理,借助发光二极管等装置将光脉冲发射到光纤当中,光纤的另一端则依靠光敏原件检测脉冲以结束传输信息。在光纤当中,光的传播损耗是非常小的,而电信号在电线中传播的过程中,由于电阻等因素的影响,将带来大量的损害,这就使得光纤较线缆更有利于信息的传输,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光纤通信,就是以光波为信息载体,利用光纤进行信息传输的现代通信技术。光纤通信的实现,需要借助于光纤、光源以及光检测装置。1976年,美国亚特兰大贝尔实验室正式开通了全球第一条光纤通信线路,以44.736Mbps的速度进行数据的传输,距离为10km。该线路的开通,标志着人类光纤通信的诞生和使用,开启了光纤通信技术时代。到1977年,美国芝加哥市实现了全球第一条商用光纤通信系统的建设和使用,光纤通信技术逐渐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普及。我国最早于1973年开始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并且在1999年在青岛、沈阳和大连开通了光纤通信系统,光纤通信系统正式在国内获得使用。到目前为止,我国光纤通信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光纤产能达到了1亿2千万芯公里,满足了国内光纤通信系统的建设需求,并为全球多个国家光纤通信系统建设提供可靠支持。

2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光纤通信技术是光纤通信技术的进步,能够促进光纤通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降低光纤通信过程中能量的损耗,实现光纤通信应用范围的不断延伸。光纤通信技术有以下两种。光纤接入技术即光纤到路边(FTTC)和光纤到户(FTTH)的宽带网络接入技术。光纤接入技术所带来的影响更为深刻,主要原因在于光纤接入技术的影响要更加广泛。随着光纤通信的应用和普及,光纤通信已经成为电信通信技术的重要替代,满足了现代信息的传输需求。但是,目前光纤通信技术依然以双绞线铜线为主,原始落后的模拟系统导致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使光纤通信发展陷入瓶颈。利用光接入网,是提升光纤通信水平的关键。光纤接入技术作为目前最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光纤接入技术最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光纤接入技术能够最大化地应用于企业和家庭当中,满足人民群众对信息通信质量和效率的需求。光纤到户(FTTH)提供全光的接入,在充分利用光纤宽带特性的情况下,用户能够获得更为良好的光纤通信体验,能够不受限制地进行信息接收,以充分满足自身的宽带接入需求。我国从2003年开始,便逐渐开始了对FTTH的推广工作,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30多个城市建立了实验FTTH网络,该网络覆盖了企业、居民、网吧等区域,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光纤通信技术。波分复用技术(WDM),即充分利用单模光纤低损耗区来最大化地获取宽带资源,如下图2所示。在光纤通信过程当中,由于光波频率的不同,光纤低损耗窗口能够划分为多个通道,在波分复用器的作用之下,能够将不同规定波长的信号光载波合起来,依靠一根光纤实现信号的传输,以减低信号传输中的损耗,提升光纤通信质量。当信号抵达之后,利用波分复用器对光波不同信号的光载波进行区分,以达到信号传输的最终目的。波分复用技术作为一种尖端光纤通信技术,波分复用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光纤传输系统的整体承载量,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青睐。对于信息传输来说,传输过程中的损耗问题尤为受到关注和重视。传统的电信通信技术下,信号以电的形式发出,在媒介当中会造成大量损耗,不但造成资源上的浪费,也导致信息质量的下降。波分复用技术的出现,不但对电信通信技术进行了有效替代,更解决了部分光纤通信技术所面临的难题。目前,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是在波分复用技术的基础上所研发出来的新技术,使光纤传输容量进一步的增加。目前,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已经成为光纤通信的核心技术,将光纤通信距离和传输容量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3光纤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3.1超高速传输

超高速传输,是未来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一般来说,传统光纤通信数据传播过程中,信息传输效率每提升4倍,信息传输所消耗的成本则相应的下降30%~40%,在这一规律之下,光纤通信速度在发展过程中速度不断提升,20多年的时间里提升了2000倍甚至更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光纤通信的速度还将会出现全新的发展速度,集成度更高,传输效率更高,以满足人们对更高的信息传输速度要求。

3.2高性能光纤

高性能的光纤,能够给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而高性能光纤的研制,将成为主要的研究领域。随着IP业务的不断上升,对光纤产品的要求也更高,传统的光纤产品已经难以适用于超距离乃至超长距离的信息传输,高性能光纤的开发成为必然趋势。到目前为止,为满足不同干线网和城域网的需要,已经先后开发出非零色散光纤和无水吸收峰光纤两种新型光纤产品,而在未来,高性能光纤产品也将会更加丰富,按照光纤通信领域和环境的不同,高性能光纤的作用也将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4总结

光纤通信技术,作为重要的现代通信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普及,成为最为主要的信息通信手段。光纤通信自身所具备的诸多优点,使得光纤通信技术已经逐渐替代传统的信息通信技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信息数据传输的实际需求。目前,经过了三四十年的发展,光纤通信技术已经获得了长足发展,从性能、效率和能耗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这也体现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度和创新能力。在未来,光纤通信技术将会创造更多价值,对各个行业和领域带来更大影响,以适应不断提升的信息通信要求,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支持。

信息通信的概念 篇三

[关键词]面向主题 Web信息融合 模型 技术

[分类号]G354

1、引言

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企业运作日益向Inter-net扩展,企业Web信息的容量和多样性呈爆炸式增长,Web信息日益成为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由于Web信息具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特征,Web信息的急剧增长在为人们获取所需信息和知识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传统搜索引擎的性能已达到极限,其基于关键词匹配排序来检索Web信息的工作原理存在检索结果信息冗余和不精准的问题,无法满足用户基于主题查询的需求,更无法适应企业决策的需要。信息融合借鉴人脑的工作原理,利用计算机对具有相似或不同特征的多源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为用户提供统一的信息视图和可综合利用的信息。信息融合技术已在生物、经济和军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信息融合技术为Web信息处理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其研究成果主要针对结构化数据。

现有Web信息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多源Web信息检索融合和多Web文档的知识融合两方面,对应于传统信息融合中的数据级融合和特征级融合,不支持信息的多维度和多粒度查询与综合分析,远远不能满足用户从Web有效获取信息进行决策的需要。

2、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信息检索融合

信息检索融合将多个搜索组件的文档结果集视为多源证据,综合利用和声效应、撇取效应和/或黑马效应,基于综合评分或排序对多源结果集中的文档进行优化组合,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搜索结果。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

2.1.1 基于统计的方法 分为评分融合和排序融合两类。评分融合算法根据各源(即搜索组件)的性能赋予其权重,用线性组合计算出现在多源结果集的文档的综合评分,将综合评分最高的N个文档返回给用户,如WebFusion算法。基于排序的融合算法对多源结果集按相关度排序后采用轮循的方式从结果集抽取文档返回给用户,如SR融合算法。

2.1.2 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 主要是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文档聚类与模式识别。如文献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自组织映射(sOM)算法对Web网页进行聚类,识别各类主题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搜索结果的聚合。

2.1.3 基于统计和人工智能的混合方法 基于统计的方法中文档评分函数的形式,文档的内容、链接和结构三方面各自的权重,以及各搜索组件的权重对融合结果有很大影响,通常结合人工智能的方法确定,如文献采用模式识别和启发式学习调整搜索源权重。

2.2 基于多文本的知识融合

基于多文本的知识融合将搜索结果集中的多个文档视为多源证据,主要利用语义本体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多个文档,利用基于逻辑的规则、基于本体的映射与合并消除其中的知识冗余、知识不完整性和知识冲突,为用户提供具有一致性的知识。根据处理对象的结构化程度可分为半结构化文本的知识融合和非结构化文本的知识融合。

2.2.1 半结构化文本的知识融合 主要对XML格式的信息进行融合。如文献采用语义本体技术构建了面向半结构化信息(XML格式)的知识融合模型,文献提出了一种将融合规则与知识库相结合的对半结构化信息进行融合的方法。

2.2.2 非结构化文本的知识融合 主要对HTML格式和其他文本格式的信息进行融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Web的本体学习,从网页学习本体概念及概念间关系、获取概念属性和填充本体实例;二是多文档的自动摘要系统,核心问题是摘要旬的抽取与融合。

2.3 面向决策的信息融合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少。中国科学院Yu L等人提出面向Web挖掘的信息融合工具――Web仓库,设计了Web仓库体系结构和EFML处理模型,在信息的融合上采用中介模型。但作者的讨论仅限于Web仓库的概念模型与工作机制,没有深入讨论具体的信息融合模型与方法。

2.4 研究现状总结

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Web信息检索融合的研究成果相对成熟。由于半结构化文本实现模式(Sche-ma)映射相对容易,结合融合规则和知识推理可以获得较好的半结构化文本知识融合效果。较困难的是非结构化文本的知识融合,原因在于机器理解自然语言仍有难度,目前的自动摘要系统会产生较大的信息损失。基于文本的语义标注进行知识融合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现有Web信息融合算法基本上都是面向Web查询设计的,不支持多粒度与多维度查询,无法满足决策支持的需要。面向主题的Web信息融合模型与技术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面向主题的Web信息融合模型设计

面向决策的信息融合必须支持信息的多粒度与多维度查询和分析,其关键基础是多维信息模型的构建,并通过维度的分类关系(即对维度继续细分得到新的子维度)反映信息的多粒度特征。由于Web信息融合的对象,即Web信息,具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特征,无法直接用于决策支持,其关键是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根据决策主题对相关Web信息进行融合且融合的结果能按多维信息模型进行组织,同时在多维信息模型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进行信息的多粒度、多维度融合,以满足决策支持的需要。基于上述原理设计的面向主题的Web信息融合模型如图1所示:

3.1 Web仓库模型

包括Web文档本体模型、Web仓库信息结构模型、基于代数的操作语言三个方面,具体原理如下:

3.1.1 Web文档本体模型建立Web文档本体元模型,设计包括Web文档本体元模型、Web文档概念层、Web文档属性层(包括概要属性、链接与结构属性、内容属性和信任属性)、Web文档实例的四层结构框架模型,为非结构化信息向结构化信息的转换提供语义范式,并利用该本体的元模型机制实现面向不同主题的扩充。

3.1.2 Web仓库信息结构模型 采用多维信息模型组织信息,以本体概念为中心,将本体的属性映射为维度,将本体概念的继承与包含关系映射为维度的分类关系,设计Web模式,构建事实表和多个维表的星型结构。利用语义模型到多维信息模型的映射关系将Web文档本体实例装载入Web仓库。

3.1.3 基于代数的操作语言 利用语义模型到代数系统的映射将基于语义的查询转换为面向关系模型的查询,设计基于代数的操作语言和映射算法将基于语义的查询等操作映射到代数系统的集合操作;设计基

于一阶谓词逻辑的概念和属性约束,用一阶谓词逻辑的子句归结方法判定组合约束的真假实现选择运算。

3.2 Web信息融合功能模型

该模型为具有反馈优化机制的“信息检索融合――属性级融合――概念级融合――决策级融合”的四级融合功能模型,基于Web仓库实现Web信息的多粒度与多维度融合。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首先利用面向主题的信息检索融合技术检索Web网页,利用本体学习技术从Web网页生成本体实例,并装载入Web仓库;然后根据用户的查询分析需求,在Web仓库已有多维度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本体概念的多粒度关系和本体实例的合并消重算法,在属性层级、概念层级或综合概念与属性层级实现信息的钻取、切片、切块和旋转等操作,实现Web信息在属性级、概念级、综合概念与属性的决策级进行多粒度、多维度融合,以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融合结果。

3.2.1 功能模型 具有自我优化机制的闭环结构信息融合功能模型,定义各级功能实现的输入输出及各级功能的依赖关系,具有基于评估反馈的自我优化机制,能够分析评估反馈结果与各级融合参数和融合规则的关系,并能根据评估反馈结果实现融合参数和融合规则的自动或半自动调整。

3.2.2 主要算法 主要包括与功能模型相对应的各级融合算法以及本体实例填充算法。①与功能模型相对应的各级融合算法:在已有信息检索融合算法的基础上引入信任评价机制,综合信息源信任度、文本相似度和搜索组件权重三个方面的信息检索融合算法;基于多文档的相同概念相同属性的属性值归并融合算法;基于本体概念上下位关系的属性级多粒度融合算法;基于本体属性合并的概念级多粒度融合算法;基于图理论、本体概念合并、本体属性合并和本体实例消重的决策级融合算法。②本体实例填充算法:把每个文档视为本体实例,重点解决本体实例概念和属性的学习问题,其中概要属性如所在站点、创建时间等概要信息通过URL和HTTP响应信息获取;链接与结构属性通过文本分析器分析获取;信任属性由人工赋初值后基于反馈机制调整;设计基于SOM和层次凝聚的聚类算法获取实例概念及概念间关系,设计基于文档模板匹配和句法模式分析的算法获取内容属性。

3.3 人机交互接口

负责用户与融合功能模型层之间基于语义进行交互,其实现形式是语义浏览器。语义浏览器以图形化的方式显示本体,用户通过对本体进行操作来表明面向主题的查询与分析需求,用户请求被封装成基于语义的形式后提交给融合功能模型层,融合功能模型层返回查询分析结果给用户并且可以让用户追踪到融合的相关原始Web信息。

4、原型系统实现

面向服装行业企业主题,满足服装行业按企业和产品进行综合分析决策的需要,构建Web信息融合原型系统。该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主要包括数据中心、融合功能、系统管理、应用开发接口和用户接口五个部分,信息源为Web文档。整个系统基于Tomcat+MySQL+Jena实现。Web文档模型本体和服装本体采用Protege工具构建并存储在MySQL数据库中,通过Jena的ARQ查询引擎采用SPARQL查询语言进行查询;融合规则的前项和后项以数据表的形式存储在MySQL数据库中;Web仓库则采用MySQL数据仓库引擎InfoBright实现。Web仓库模式依据服装本体的“概念――属性”关系建立,目前根据“企业”和“产品”概念建立了两个事实表,并分别根据“企业”概念和“产品”概念的属性建立了以事实表为中心的维表,实现了本体实例填充算法和基于概念上下位关系的多粒度融合算法,用户能够根据不同概念和属性粒度实现融合结果的查询。按产品分级(服装产品――男装――休闲衬衫)检索的融合结果如图3所示:

信息通信 篇四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应用

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及科技不断发展,为电力事业带来了新的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有线通讯方式,逐渐取而代之的是无线技术及光纤,同时,智能电网建设规模也进一步扩大。如今,智能电网的建设持续进行,也不断在完善,而在这过程中,电力通信技术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智能电网及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探讨电力通信信息如何正确应用于智能电网的建设之中及其所起的作用。

一、智能电网与电力信息通信

(一)智能电网智能电网的主要功能在于整理、搜集和分析信息,这些信息将形成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内容主要包括电力系统在输电、配电、发电等过程中形成的信息。同时,智能电网能够掌控电力系统的运作,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适当进行调整和改进,最终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保障。(二)电力信息通信将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中,能够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高效性。[1]在电网的运作过程中,例如配电、输电等环节,往往存在一些难以觉察的细节,如果没有对着这些细节加以管控,容易导致电力输送出现问题和障碍,因此,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在建设智能电网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在智能光纤通信网络建设中,起到基础性作用。随着社会对电力系统的要求不断提高,系统通信中的数据量与日俱增,传统的光纤通信技术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因此,为了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应当对网络智能化技术加以利用,来建立起一个高效的智能的光纤通信网络。(二)在电力通信接入网建设过程中,起到基础作用。通常来说,智能电网需要与用户端连接以提供电力资源给客户,也就是说,用电客户与智能电网系统之间需要实现通信,这就需要通信系统来帮助实现。[2]

三、智能电网时代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

智能电网建设是个复杂、庞大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电力信息通信技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能够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高效性,还能进行规划、协调工作,保障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转,最终实现电网的顺利建设。(一)在用电领域的应用。客户是电力传输的终端,是实际的用电客户。而客户对用电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工作人员应当利用搜集到的相关数据及信息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调节。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应用电力信息通信技术,提供巨大的数据库,将有用的用电信息予以分析和研究,实现用电客户与智能电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建设高效的运作系统,从而推动智能电网的持续发展。(二)在输电领域的应用。在输电领域中,我国电网尽力实现大范围覆盖,因此,许多电力输送的距离都比较远,必然导致较多的损耗,如何减少这种损耗和运输成本,是如今重要的问题之一,亟待解决。因此,我们应当将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到输电领域中,使其满足远距离输电的要求,同时进行深入研究及分析,通过利用创新技术将输电过程中的损耗降低,最大限度地减少损耗。除此之外,还应对输电过程进行及时、全面的监控,查漏补缺,及时处理问题,提高输电效率。(三)在配电领域的应用。在配电领域中应用电力信息通信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配电网络的效力和安全性,是电力网络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同时,应用电力信息通信技术,能够及时地发现电网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方便工作人员处理,以此来提高供电质量,促进配电系统的集成化和兼容化。(四)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能源根据是否可再生的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能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能源。在智能电网的建设发展进程中,主要任务在于用可再生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能源,以此来保护不可再生能源。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对能源领域加以研究,逐步实现新能源的并网。在新能源接入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有关需求和研究其科学合理性,保证电能质量、功率、电压能够自我调节。[3]因此,在新能源领域,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应当实现对功率、电压等调节的功能,并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构建起新能源管理体系。

四、结语

总之,在智能电网时代背景下,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智能电网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对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和探讨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我们应当积极、正确、合理地应用电力信息通信技术,不断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顺利发展。

作者:刘洋 李新 滕子贻 单位:

参考文献

[1]卢彦飞。试论智能电网时代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和研究[J].电子世界,2017(1):118-119.

信息通信的概念 篇五

[关键词]概念模型 信息系统 用户 理解 沟通 实验室研究

[分类号]N945.12

概念模型通过一套正规化的符号语言描述现实世界,是信息系统开发中记录系统需求的重要工具,如E-R图、数据流程图、UML等。记录的系统需求成为项目中各方沟通的媒介:系统分析员与用户沟通以确认系统需求;系统开发人员间沟通开发细节。显然,两方面沟通均有效才能保证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应用系统。而以往研究多关注系统开发人员间的沟通,忽视了与用户的沟通。

当前,用户参与需求分析愈加被重视,有效的用户参与被认为是系统成功和用户满意的有力保障。Davies等人的调查表明,与用户的沟通有效性超出其他技术和管理因素,成为概念模型使用中最重要的问题。然而还缺乏直接的研究和证据解释概念模型在与用户沟通中的作用机理。

鉴于此,本文将以概念模型与用户沟通过程中的认知特点为基础,分析和解释概念模型影响沟通效果的作用机理,并通过实验室研究方法获得数据支持。

1 文献回顾

1.1 概念模型的沟通有效性

基于概念模型的沟通效果本质是阅读者正确理解模型中信息的程度,可以定义为阅读者正确掌握的信息量与模型全部信息量的比率。但信息本身具有不同的类别,近年来研究中多依信息类别将理解效果划分为不同的维度,以深入分析模型对沟通有效性的影响。如Agarwal等根据信息组成分为简单信息(仅包含基于结构的或基于过程的信息)与复杂信息(包含两类型信息),研究发现开发人员使用面向过程的概念模型理解复杂信息显著优于面向对象的概念模型。而在简单信息理解方面无显著差异。

理解效果的维度,即信息类别的划分不存在统一的标准,主要依研究目的而定,如上述研究中的信息分类是为了寻求信息结构与模型结构的匹配。

1.2 概念模型理解效果研究

阅读者理解模型中信息的过程是概念模型与阅读者个人交互的过程,因此分别受到模型特点及个人特点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图1所示:

对于模型因素,以往研究发现了一些好的品质,如信息完整性、清晰性等。满足好品质的模型能够提升理解效果,如Gemino等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本体论语义更清晰的模型更利于理解。

个人特点中的因素关注较多的如个人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知识储备越充足,个人理解效果必然越好。如Khatri等的实验室研究验证了开发人员所具有的模型技术知识以及应用领域知识对阅读效果的影响作用。

然而,这些研究能够回答的现实问题很有限。首先,用户具有高的应用领域知识水平及低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现有研究对这样的复合因素组合的情况难以解释。此外,除了模型特点中的“好品质”,不同的模型仍然存在其他差异影响阅读者理解过程,但作用效果可能因人而异。如有研究发现相对于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面向过程的模型更利于开发专家全面识别信息,而对开发新手不存在这样的差异。因此,本文将根据用户整体的认知特点分析其与概念模型特征的交互关系。

2 理论与假设

2.1 用户阅读的认知过程

概念模型主要的呈现形式是图形,为了更深入认识用户阅读概念模型时的认知特点,可以借鉴图形理解的相关理论:感知理论与认知理论。

感知理论解释了阅读者将所看到的图形信息放入短期记忆的感知过程,包括三步:辨识图形中各符号对象;根据模型中符号的空间布局对符号进行分组及确定层次关系;对符号初步组织并放入短期记忆。专业的训练和实践能够使开发人员具备组织图形信息的技巧;而用户未接受过培训,只是按照阅读文本时的习惯策略从左向右、自上而下地组织模型信息,因此放入短期记忆中的信息基本是按照模型的信息组织方式。

认知理论解释了信息放入短期记忆后的认知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搜索长期记忆中的相关知识;对图形信息进行解释并与长期记忆整合。影响认知效果的根本因素是认知计算量。对用户来说,主要依靠搜索长期记忆中关于业务环境等的知识来解释图形所传达的含义。根据认知匹配理论,当放人短期记忆的信息结构与用户长期记忆中的知识组织方式一致时。搜索相关知识的效率将提高,整合新知识时也减少了结构关系的转换计算,使得总的计算量降低,因此认知正确性将提高。

综上所述,概念模型的信息组织方式与用户长期记忆中知识结构的匹配程度是影响认知过程正确性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以面向对象与面向过程的概念模型为例,验证上述分析。两类模型对信息的组织方式显著不同:面向对象的模型将信息分类、抽象为对象,以对象为中心组织与对象相关的属性、行为、通讯等信息,如用例图中围绕各角色的行为活动(即用例);而面向过程的模型将信息抽象为信息流,通过信息处理流程中的前后衔接组织信息,如数据流程图中“处理模块”的输入和输出“信息流”。

认知心理学中众多研究结论显示出人们的自然思考方式首先是分类,这正是面向对象思想的基础。因此可以说,面向对象模型的信息组织方式与未接受过专业学习的用户脑中的知识组织更加匹配。由此判断,与面向过程的概念模型相比,采用面向对象的概念模型更利于用户理解。

假设1:描述同一系统信息时,用户使用面向对象模型的理解效果显著高于面向过程模型。

2.2 基于语义网络理论的理解效果

语义网络理论对人脑中的知识组织方式作了很好的解释:人的长期记忆中,知识是通过节点互联的网络来组织的。节点代表任何实体、抽象类、属性等概念;节点间的连接表示概念间的某种关系。一条信息可能包含一个、两个或多个节点,而多个节点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直接关联,或是通过某些节点间接关联。

显然,当信息包含的节点数较少、节点间的连接较少时,认知过程的搜索和整合计算量都更小。因此,为了进一步分析用户认知特点与概念模型的交互作用,本文根据信息中所包含的节点数及连接关系的复杂程度,将理解效果分为简单理解与复杂理解。

有研究曾发现,不熟悉概念模型的阅读者在使用用例图和使用数据流程图识别单个信息点的完整性上没有差别。这是因为,理解简单信息时的认知计算量很少,面向对象模型信息组织的优势不显著;但随着信息复杂度增加,两类模型认知计算量的差异将显现出来。

假设2:描述同一系统的简单信息时,面向对象与面向过程概念模型的用户沟通效果无显著差异;

假设3:描述同一系统的复杂信息时,面向对象概念模型的用户沟通效果显著高于面向过程模型。

3 研究方法

3.1 实验对象及实验过程

本文采用实验室研究方法收取数据。实验在大学课堂道行,选修同一课程的管理学院各专业学生自愿参加,最终参加学生41人。实验中学生被随机分为两组,依次完成三项任务:阅读描述同一系统的系统需求说明,两组的阅读材料不同;回答关于系统理解效果的测试问题,包括简单信息及复杂信息;填写个人经历以及实验感受的问卷。

3.2 实验设计

3.2.1 实验情境 待开发的系统是一个校友录系统。大学生对这样的系统较为熟悉,符合学生作为系统用户的角色。实验人员在实验开始时将以系统开发者的角色进入,并说明实验参与者将作为该系统的用户,实验目的是使用户理解系统的构建内容。

3.2.2 需求说明 两组阅读的需求说明分另0由用例图(Use Case Diagram)与数据流程图(Data Flow Dia-gram)来描述,两者是当前使用最广泛的概念模型,分别代表面向对象与面向过程的概念模型。两组模型描述了相同的系统内容,所传达的信息量一致,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由于实验时间的限制,所描述的系统只具备简单的功能。

3.2.3 理解效果 用户的理解效果通过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来反映。所有问题均为判断题,共14题:关于简单理解的问题共7题,只涉及需求中两个概念及直接连接关系;关于复杂理解的问题共7题,涉及三个以上概念及其关系。所有14道问题的正确率反映用户的整体理解。

3.2.4 实验后调查问卷 问卷主要通过五点量表测量实验中的假定条件以及控制变量。包括三个问题:阅读者对概念模型的学习程度、阅读者对校友录系统背景的熟悉程度(这两者用来保证学生作为用户角色的有效性)以及阅读者感知的模型阅读难度。感知的阅读难度也是影响模型使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本研究中作为控制变量。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实验数据剔除

实验收集到数据41份,首先剔除回答不完整的数据1份,然后对实验的前提假定进行检验。统计阅读者的模型知识表明所有参与者都没有学习过概念模型知识,同时95%的参与者较熟悉或非常熟悉校友录系统。为进一步保证实验的有效性,根据参与者对系统背景的熟悉情况剔除了解很少或完全不了解的参与者数据3份。最终获得有效数据37份,其中用例图组19份,数据流程图组18份。接下来将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假设。

4.2 模型对用户理解的影响

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方法验证两概念模型组阅读效果的差异,并将用户感知的模型阅读难度作为协变量以控制其对因变量的影响。两组用户的简单理解效果没有显著影响(显著性=0.617),支持了似设2;复杂理解效果方面,用例组(均值=0.722)显著高于数据流程图组(均值=0.579),显著性=0.007,支持了假设3;总体理解效果方面,用例图组(均值=0.726)也显著(显著性=0.043)高于数据流程图组(均值=0.643),支持了假设1。如表1所示:

4.3 用户不同层次的理解效果

通过对同一用户简单理解效果与复杂理解效果的配对均值检验来反映前文中关于理解划分的认知基础。用户对简单问题的理解效果显著高于对复杂问题的理解(显著性=0.045),如表2所示:

4.4 讨论

4.4.1 用例图组用户的总体理解效果显著高于数据流程图组(假设1) 基于前面的分析,该结论在理论上验证了影响用户理解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模型因素――模型信息组织结构特征,该因素与用户知识组织结构交互影响用户理解效果,即使用与用户知识组织结构更相近的概念模型得到的用户理解效果更好。这为概念棋型的选择和评价提供了一个较可靠的一般性的依据。该结论为实践中而向对象的概念模型在用户沟通方面的意义提供了证据支持,为开发项目选择概念模型提供了直接的参考。

本文基于认知特点的分析认为用户与开发人员在理解概念模型时(无论是感知过程还是认知过程)具有显著差异,对比以往研究中面向过程的慨念模型更有利于开发人员理解的结论,本实验室研究的结论间接证明了用户与开发人员认知特点上的差异。

4.4.2 用户对不同复杂度信息的理解效果差异显著

用户对简单问题的理解效果显著高于复杂问题;且用例图/数据流程图在简单和复杂信息理解效果方面的表现显著不同(假设2,假设3)。这些结论验证了认知复杂度是用户理解效果的本质影响因素,进一步解释了具有不同信息组织特征的概念模型是通过影响用户认知计算量影响用户理解效果的。

同时,该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可以对以往一些研究结论进行解释:即由于所设置的信息过于简单或没有选择对用户认知计算量有影响差别的概念模型,以往研究可能获得概念模型对用户沟通效果无影响作用的结论。这再次肯定了该领域研究中以用户认知特点为基础的重要意义。

5 结语

信息通信论文 篇六

企业信息化模式也就是企业采纳何种信息化软件系统以及如何采用,也指代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历程中选取的技术型态及管理模式的行进轨迹[12]。企业信息化模式包括传统信息化模式与网络时代的信息化模式,前者包括购买模式、购买+开发模式、定制化设计模式、外包软件模式,后者包括应用服务提供商模式、云计算模式。企业可以选择以上的某一种适合企业的单一模式,也可以整合多种信息化模式,选择多种模式结合的复合模式。(1)购买模式。企业在实施信息化项目的过程中,采用的软件全部是从市场上采购的商品软件及基于其上的二次开发,并未进行独立研制。专业的商品软件供应商向企业提供商品化的通用软件,并且为客户企业派驻以咨询顾问为主体的项目小组,主导信息化项目的全程实施。(2)购买+开发模式。由企业内部团队为主导根据自身需求、条件,选择外部的合作资源完成信息化的具体实施。(3)定制化设计模式。充分调研并考虑企业业务情境及复杂需求意愿,除了成本会计等范式性模块,排除现成的商品软件简单上线之快餐式方案,为企业专门订做最为适宜的信息化软件平台。(4)信息化服务成套外包模式。在战略规划层面上,企业利用更为广泛的外部服务商的专有技术、人才要素及服务网络等,以高效替换并解放企业自身的员工,在企业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的基础环境下,提供企业层面的流程优化运作、业务支撑及系统维护等各类信息化实践服务。(5)应用服务提供商(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ASP)模式。规模较小企业借助网络租赁应用服务商服务器上的网络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企业管理计算服务的一种管理信息化运作模式。该模式的实现环境是网络化的,无论服务交割还是客户享有。(6)云计算模式。在Internet环境下的高级运算制式,分解海量计算到分布式网络中,企业及数据中心以Internet为载体,信息化需求驱动企业适度调用云端个人电脑PC及存储资源[13-14]。

1.1企业信息化模式选择主要影响因素

提炼出影响信息化模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见图2。(1)信息化需求。企业的信息化模式选择应以需求为先导,这要在企业内部从高层、中层到基层都达成共识,各层面都应提出清晰化需求,涉及各种业务的信息化需求、合理化建议、信息管理系统模块化使用需求等。以避免模式选择的混乱及盲目。(2)竞争因素、供应商能力及内部现实条件的联合作用。企业的竞争定位、绩效及其战略意图决定其信息化模式的抉择以及信息化水平。当信息化供应商能力缺乏,企业满意的信息化软件缺失,或者信息化外包商胜任力不足,企业只好独立开发所需的信息化产品。随着供应商能力增强,购买模式及外包通过外部力量解决信息化的模式,其便捷性及经济性更受青睐。企业信息化过程的每个重要时点的信息化模式都承载于当时企业的内部资源条件以及以往成功模式,不可盲目追新或好高骛远,否则会事倍功半[15]。总之,适宜的信息化模式必须全盘考虑外部竞争及供应商因素、内部现实条件动态选取,尽量在选定模式中达到内外匹配的理想效果,见图3。(3)生产类型。根据产品性质、生产工艺、批量和品种的差异,能划分出各种生产类型,其生产经营方式会影响信息化模式的选择,见表1.减少库存成本的生产方式对网络化运作的依赖性较高,并行工程符合其低成本运作的战术要求,因此成本下浮空间较大的外购、外包及网络时代信息化模式自然适宜于这类企业。大规模定制(MassCustomization,简称MC)为了满足海量个体客户的需求,对标准件实施个性化组装而产出定制化产品及服务,定制化设计模式也就受到MC企业的欢迎。(4)规模及治理结构。不同规模的企业,其治理结构不同,信息化软件体系的整合性、功效、落地复杂性也都有很大差别。通常,随着规模增大,信息量不断膨胀,业务流程及治理结构会更加复杂,对信息化软件的能效就提出更高要求,软件系统落地的复杂性也被非线性地加大[16]。因此,软件能支持的规模成为系统选型的重要因素,见表2。(5)企业生命周期的影响。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差别较大,信息化需求发生动态变化,模式也不能自始至终拘泥于单一类型[17]。初创期因业务的多变性、问题多发性及环境的模糊性,应选择投入较小的网络时代诸多模式或外购小型软件,信息化应用可尝试在若干单元或部门层面,从而规避信息通信技术高额投资的不确定性巨大风险;成长期就能考虑引入ERP等大中型成熟软件、定制设计或对通用软件实施二次开发,用以规范管理流程及行为,增强管理能力,提效降耗,维持并增强企业竞争力及业务垄断势力;当业务或市场出现衰退迹象时,企业被迫选择撤退战略,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信息化投资应更加谨慎或逐渐地适度缩减,此时ASP的租赁模式更为恰当,通过有节制的信息化服务租赁开支,改善进销存链条中薄弱节点的运作绩效,确保供应链关联部门层面的信息化应用效益,这一阶段尤其要追求满意的投资回报率[18]。(6)总体拥有成本(TotalCostofOwnership,简称TCO)分析。可用以下方法估计信息化软件的TCO:首先,粗略估算TCO;其次,确定成本归类标准;接着,从显性及隐性两个方面搜集成本信息;第四步,审核成本信息的真实性;第五步,对各种实际成本归入不同类型;第六步,检验数据效度;第七步,进行数理建模并分析成本;第八步,评价计算结果;最后,生成TCO报告,支持信息化项目决策,建立最低TCO的信息化实现模式。

1.2多维度视角下的企业信息化模式选择

评判信息化模式往往考虑若干关键参数,如TCO、项目周期、柔性、延展性、维护及升级难度、运行风险、定制化程度、信息保密级别、信息化质量标准、适用的经营规模等[19],几种信息化模式各有优劣势、特点与适应对象[20],见表3.购买模式的优势是企业可以充分借鉴和利用系统中包含的先进管理思想与方法,项目实施后效果明显,但仅适用于管理基础好、流程运作规范的企业;购买+开发模式的优势是既能借鉴先进的管理方法,又能尽量保持企业特有的业务运作特色,企业变革较小,项目容易实施成功,但只适用于具有独特业务流程优势的企业或者流程复杂而不能在市场上找到满足需求的商品软件的企业;ASP模式的优势是投资少、实施迅速、见效快,适用于大部分企业,但对于具有一定信息化基础且信息化要求较高的中型企业,采用ASP模式有较大局限性。企业信息化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必须以动态变革的眼光审视其模式;行业环境、生产类型、规模、组织性质或生命周期阶段性异质的企业,其信息化目标及重点需求存在差异,不能简单复制别的企业的信息化的成功模式。另外,信息通信技术和管理实践的进步,也促使企业信息化模式更新换代。

1.3三方互动共赢的企业信息化模式创新

选择适合企业特点的软件是企业信息化的重中之重。软件商作为信息化供应商,其实战经验、开发水准、商誉、服务能力都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可能。只有得到实力强的信息化软件商的鼎力协助,企业信息化所需的信息通信技术、硬件基础、信息内容及服务才有保障,信息化工程的效用才能彰显出来。对于信息通信技术/信息化提供商不仅要重视为企业提供高性价比的信息通信技术/信息化软硬件,还要重视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培训服务,方能比同行更懂得如何满足客户企业对信息化项目的全方位复杂需求[21]。致力于深度信息化的企业可结合定制开发模式与购买模式这两种主流模式的优点,重视管理咨询公司作为第三服务方的作用,形成一种全新的企业信息化复合模式———三方互动共赢的企业信息化模式,如图4。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及其衍生工具的突破性进步,信息化集成应用、系统实时运维等新兴的信息化咨询及诊断服务在市场上一枝独秀,管理咨询商成为企业信息化道路上的关键角色,它在改良内部管理机制、提升企业活力、优化外部产业环境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化的良性发展渴求专业化的第三服务方,发挥其对企业与ASP进行组织及调和的作用,协助企业完成信息化可研分析、一揽子规划、招标评标、监理仲裁、价值评估、审核验收等一连串信息化项目作业,确保实现企业在项目投资上的预期收益,并提高企业信息化投资成功率[22]。

2相关对策建议

2.1政府支持

政策因素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政府通过宏观战略引导及持续财政投入加快建设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为企业信息化落地提供了完善的物质基础及健全的网络环境。而且,政府为信息通信技术研发及扩散制定的强力振兴政策及宽松法律法规会促进信息化在企业群中的广泛应用。3.1.1促进企业信息化生态系统良性成长企业信息化生态系统就是囊括人才、技术、信息、过程及实践等,实现组织信息与组织架构之间交互影响、彼此促进、有机联系的集合体,也指大量信息化运作实体机构相互影响并且共同发展的产业环境,包括上游通信制造商、软件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商、ASP、中游咨询公司、中介组织、外包商、下端客户企业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等等。运营商与软件商将软件资源出租给ASP、集成商或外包商,ASP与集成商等企业又将租用的信息技术平台资源、软件资源与增值服务整合之后销售给客户企业,为企业上线信息化项目,企业信息化生态系统中的各类企业都要接受政府部门的管控,如图5所示。要想加快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单纯增加软件商、运营商和外包商数量、扶持弱小企业等方式还不够,政府主管部门需要整体思考信息化生态系统的建设,出台相关措施,对企业信息化生态系统的各个主体企业加强组织协调与政策支持,不仅对基础运营商、软件商、集成商,而且更要加强对中游集成商、ASP等增值服务企业以及下游中小型客户企业的引导与支持,保障企业信息化有效、平稳、快速发展[23]。在国内企业信息化实践中,以ASP为代表的增值服务企业这一环节明显薄弱。而这一薄弱环节又会影响整个企业信息化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政府主管部门应采取政策倾斜,限制上游运营商、软件商跨界经营行为,有助于企业信息化生态系统各环节的均衡成长。除了扶持政策,政府还应尽可能放宽准入资质,拓宽信息化服务类企业的经营申请条件,允许更多的企业经营企业信息化服务业务,保证企业信息化生态系统的各环节能够形成切实有效的竞争态势。3.1.2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政策倾斜目前中小企业数量在我国企业总数中占绝对优势,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全国企业总体信息化发展演化进程,然而,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融合方面的人力资源和资本投入量严重不足。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采取“政府主导,惠及中小型企业信息化”的扶政策及攻坚克难的务实举措,加强专属于中小型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政策倾斜力度,包括优惠政策(除资金以外,还包括财政、税收、土地、人才、技术、招商等)、网络平台建设、宣传推广等,切实降低中小企业在参与信息化进程中的非必要开支,激励更多有胆识、有前途的中小型企业积极投身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创新中,通过政策杠杆使这些企业真正响应及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3.1.3扶持信息化起步晚、水平低的企业我国当前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从国家层面来看,要实现企业高度信息化的目标,不但要培育和支持信息化水平高、较早成功建设信息系统的一流优秀企业或行业领导者,更应该重视信息化起步晚、水平低的企业,着力引导它们向高级信息化应用阶段迈进,帮助它们扫清信息化创新障碍、克服困难,确保信息化应用的普遍化、均衡化。政府应选取部分优秀的信息化建设企业,构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交流渠道及平台,邀请知名咨询专家为落伍企业的信息化提供诊断指导,引领这些企业选择最优的信息化模式并走上信息化创新捷径,使其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从而切实缩小信息化应用的鸿沟。

2.2对企业的建议

坚持效益的前提下,企业信息化实施应在经济、技术、整体规划和企业自身改革四个方面采取相应策略,从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企业通过对自身信息化阶段的判断,有针对性地建设信息化,选择重点领域、内容及策略,重点关注信息通信技术部门组建及运行、信息化培训及信息化建设计划三项重要工作。企业还务必紧抓信息化项目的过程管理。其一,重视中高层领导的支持;多渠道学习信息化知识与经验;重视信息资源管理的规范性建设。其二,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前的相关策略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相关策略。

3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对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信息技术从一般业务应用向核心业务渗透,实现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本文回顾了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发现我国企业信息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企业信息化深度和广度,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梳理了企业信息化模式,包括:购买模式、购买+开发模式、定制化设计模式、外包软件模式、应用服务提供商模式、云计算模式;指出企业作出信息化模式选择方面,需要综合考虑信息化的目标、技术、范围、重点等各个要因,综合信息化需求、信息化现状、生产经营方式、企业规模与组织结构、外部环境与自身条件、企业发展阶段等影响因素后考虑总体拥有成本,选择适宜的信息化模式;提出了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应用服务提供商三方共赢的信息化模式,并从政府及企业两个角度提出推进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对策建议,政府需要促进企业信息化生态系统良性成长,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政策倾斜,扶持信息化起步晚、水平低的企业;企业自身需要采取与信息化相应的配套措施、有针对性地分步实施信息化项目的过程管理。

信息通信的概念 篇七

关键词:财务信息元素;元组;维度;形式化

一、 引言

自美国注册会计师查尔斯霍夫曼Hoffman等(1999)开创性的将有丰富语义表达能力的XML技术应用于财务报告,并逐渐形成了可扩展的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XBRL)的概念以来,XBRL在全球范围内实践和发展已经经历了十五载。

在XBRL财务信息元素理论(张天西 (2006))的研究中,“财务信息元素是构建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以下简称XBRL-FRT)的基本单元”已成为许多研究者的共识(杨周南and 赵秀云,2004;Graning等,2011;张天西等,2011;Kim等,2012;Vasarhelyi等,2012)。对于格式固定的财务报表类信息的确如此,然而财务报告的附注中还存在大量格式可变的多维表格,它们也是以财务信息元素为构建XBRL-FRT的基本单元吗?

目前,财务报告附注中多维表格的构造模式可以分为元组模式和维度模式。本文在深入剖析多维表格不同微观模式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了形式化描述,提出了在构造多维表格信息时,元组模式中财务信息元素是构建XBRL-FRT的最基本单元;维度模式中表信息元素、轴成员信息元素和项目概念信息元素是构建XBRL-FRT的最基本单元;由轴成员和项目概念信息元素构造了影子财务信息元素。对现有的XBRL财务信息元素理论进行了细分和扩展。

二、 微观模式

1. 元组模式。

元组(tuple)是一种组合信息的建模技术,其中既可以定义财务信息元素,也可以嵌套定义其他元组,对于采用元组技术建模财务报告附注中的多维表格的方式,可称其为元组模式。财务信息元素是元组模式中构建XBRL-FRT的最基本单元。在表达数据表格信息时,元组模式直接定义和引用了财务信息元素的标签、来源、表达和计算等关系,构成XBRL-FRT的模块。中国采用元组模式的XBRL-FRT有:上交所制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类标准”、“金融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类标准”、“基金公司信息披露分类标准”、深交所制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类标准”和证监会制定的“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分类标准”等。以上交所制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类标准”表达财务报告附注中的货币资金明细表为例,货币资金明细表元组中直接定义的财务信息元素有:货币资金外币币种、货币资金外币金额、货币资金外币汇率和货币资金外币折合人民币金额等。通过分析货币资金明细的XBRL语法的定义,可以得出货币资金明细的语义层次结构图如图1。

图1可以看出,元组模式下,财务信息元素是构成财务报告附注明细表信息的最基本单元,财务报告附注中的多维表格由财务信息元素集合直接构造而成,企业通过直接定义新的财务信息元素来扩展财务报告附注的多维表格。

2. 维度模式。

由轴和项目构造的维度也可以建模财务报告附注中的多维表格,可称其为维度模式。维度(Dimension)是由轴、成员、项目、概念和事项等原子概念构造而成(Hoffman,2012),其中:表由行(轴)和列(项目)构成,用于构造表格类事项信息,用Table表示,表中的轴可以是一维也可以是多维,但是项目只能是一维的;轴描述了财务报告中经济事项的特征,用Axis表示,成员是轴的可能取值,用member表示;项目描述了财务报告中经济事项的概念,用Line items表示,概念是项目的可能取值,用concept表示;事项定义了财务报告中可观测的和可报告的信息片段,用fact表示。

维度模式基于多维表格的微观结构特征,将表格类信息拆分成轴成员(行)和项目概念(列),其所表达的信息内涵由轴成员和项目概念共同决定,即:通过维度的行集合成员和列集合成员的笛卡尔乘积间接构造了财务信息元素,该财务信息元素并未在XBRL-FRT中直接定义,而是通过轴成员和项目概念的定义构造而成。为了与直接定义的财务信息元素相区别,可以将该模式下形成的财务信息元素称为为影子财务信息元素。中国采用维度模式的XBRL-FRT有:“通用分类标准”;“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扩展分类标准”和银监会“银行监管报表 XBRL 扩展分类标准”等。

多个行集合和一个列集合的组合建模可以构造一个n*1型维度。最简单的情况下,一个行集合和一个列集合的组合建模可以构造一个1*1型维度。以通用分类标准①金融工具列报模块(CAS 37)中的货币资金年初期末余额表格(参见表1)信息为例,该表格信息采用了2*1型维度建模方式构造(参见图2)。

该维度模式的第一个轴元素集合反映了货币资金类别,其中包含了三个成员: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第二轴元素集合反映了货币种类,其中包含了三个成员:人民币、美元和欧元;唯一的概念元素集合中包含了三个成员:原币金额、折算汇率和人民币金额。通过对上述两个轴元素集合成员和一个概念元素集合成员进行笛卡尔乘积,可以得出该2*1型维度可以构造出27个影子财务信息元素【3*3*3】。例如,可以用它来构造库存现金美元原币金额、银行存款欧元折算汇率和其他货币资金美元人民币金额等影子财务信息元素。

图2可以看出,维度模式下,表、轴成员和项目概念信息元素是构成财务报告附注明细表信息的最基本单元,维度中的影子财务信息元素由轴成员信息元素集合和项目概念元素集合间接构造而成。企业通过扩展轴成员和项目概念中的信息元素来间接定义新的财务信息元素,形成了对财务报告附注明细信息的扩展。

三、 财务信息元素理论的扩展

黄长胤 (2012)通过集合论的方法对财务信息元素、实例的财务信息元素空间和分类标准的财务信息元素空间进行了形式化表达。即:分类标准的财务信息元素空间可以形式化为:

Φ={ej|j∈J},?摇(1)

式中:j用来指定某个报告主体的财务报告中某个具体的列报项目,j∈J,J是列报项目集合。该形式化没有对财务报告中的信息元素进行细分,通过上节对财务报告附注微观结构的解析可知,构造财务报告附注多维表格的模式有元组和维度之分。我们将财务信息元素理论做如下扩展。

信息通信 篇八

关键词:排序优化算法;信息加密;信息储存;区块链节点

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互联网的情况下,用户的信息也存在着被泄露的威胁,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排序优化算法就是指,将一串记录,按照所要求的排列方法,通过记录中的某些关键字的大小来进行排序。在大数据方面,一个优秀的排列算法,可以节省下大量的时间及资源[1]。所谓存储加密,就是一种数据库的安全技术,在主程序进行加载拓展插件时,将数据信息存储前进行加密,从而实现信息的加密存储。

1通信信息加密储存方法

运用排序优化算法实现通信信息加密储存主要从通信区块链通信帧量、排序区块链信息、信息加密存储密钥三个方面进行,如图1所示。1.1明确通信区块链通信帧量在排序优化算法的作用下,在通信信息加密存储的过程中,数据库整体结构会不断地被原有的存储值域进行扩充。但在一般情况下,初始化操作之后,通信信息还处在缓存的阶段,为了满足数据库对信息的调取需要,在这个阶段还会继续消耗表单。少数的表单会与周围的通信信息完成物理结合,会按照区块链节点的位置,以此来形成满足加密存储条件的数据库结构[2]。在通信信息传送通道中就不再存在表单结构。所以,明确通信区块链通信帧量,可以避免数据库由于信息存在不足,而导致误差存储加密的行为。为了弥补数据信息不足问题,通信帧量就会通过不断地优化衍生,计算区块链通信帧量的值域范围,计算公式如下所示。在式子(1)中,r表示信息存储条件数据库的上限数值;l表示信息存储条件数据库的下限数值;y表示数据库中的表单数;i表示在传输节点上的位置参量;α表示在通信信息加密存储中在区块链上可传输的最大物理量。1.2排序优化算法排序区块链信息使用排序优化算法对信息进行排序时,就是按照信息的关键词数据的大小,根据排列要求,递增或者递减地将数据进行排序。对通信信息进行排序可以分为内部与外部,若通信信息数据量小时,则采用内部排序,直接在内存中运行排序,若通信信息数据量大时,选择采用外部排序。这种排序方法可以使得数据库内存进行最优化运行。在内部排序中,冒泡排序和插入排序是最稳定的排序方法,且两者平均时间复杂度、好坏情况、空间复杂度都较为一致。冒泡排序是一种排序算法,对所有数据重复走访,一次比较两种信息,若两种信息排列错误就会进行重新排序交换,重复走访所有信息,直到没有再重新需要排序的信息,说明信息排序已经完成[3]。在程序运行期间,若排序中,不存在交换元素,则此排序结束。在进行下一次排序时,则选择从有交换元素的位置进行重新排序,这样可以更加优化程序,使得区块链信息得以快速进行排序。在外部排序中,需要应用的为归并排序、计数排序以及基数排序。1.3生成信息加密存储密钥构建通信信息加密存储密钥,采用的排序优化算法进行数据库信息的自动适应分类以及设计向量化编码,且在此密钥中引入随机数,增强该密钥安全性能。下列式子为加密样本映射表达式:其中,yi表示数据库通信信息加密特征序列样本分布空间,。基于排序优化算法,我们将密文分组长度设为64bit,将密文分成两组,每组32bit数据,对每组32bit数据进行16组函数计算,可以得到16个子密钥,计算公式如下列公式(3)所示。为迭代运算轮次,取值为;Ej表示为左32bit数据串;Tj表示为右32bit数据串;按照上述公式(3)生成信息加密密钥。再根据排序优化算法,建立通信信息存储密钥,我们还是将密文分组长度设为64bit,将密文分成两组,每组32bit数据,对每组32bit数据进行16组函数计算,可以得到16个子密钥,计算得出信息的存储密钥。1.4设计信息加密存储方法在信息的传输过程中,缓存的数据,会根据区块链节点的位置自发集合,需要保证区块链的通信帧量不能出现物理性的偏差。之后将整体较为散乱的信息整理成为数据包的形式进行传输。数据库的值域范围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我们需要避免的是存储空间进行整体闲置。在通信信息加密存储的过程中,首先一定要对通信信息进行冗余信息处理,而后进行存储,在进行冗余信息处理后才可以写入需要加密的通信信息。在加密时,一共使用16个密钥,进行加密扩展运算。每使用一个密钥加密后,需再使用另一个密钥加密,直至16个密钥被全部使用,达到通信信息的加密处理。整合上面论述的所有理论依据,完成基于排序优化算法的通信信息加密存储方法的设计。

2实验论证分析

为了科学、直观地测试基于排序优化算法的通信信息加密存储方法的有效性,本文设计对比实验,进行加密方法性能测试,记录使用两种加密方法的加密耗时。将本文方法设置成实验组,将传统方法设置成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实验,在通信信息相同的情况下,对比完成信息加密所消耗的时间。本次实验进行20组测试,下图为20组测试时间对比图。j(1,2,3......16)如图2所示,本次实验进行20组测试,对照组,通信信息加密上所耗时间在2s-3s中间,且波动性较大。实验组通信信息加密上所消耗的时间均在1s左右,比对照组所消耗的时间快了一倍左右。表1为此次20组实验时间消耗统计表。根据表1中的数据发现,对照组的第19组和第20组出现了没有数据的情况,经实验人员查探,发现在进行第19组通信信息加密时,设备内存出现故障,导致后两组没有结果,我们将实验组去掉第19组和第20组进行比较。通过计算统计,实验组前18组测试通信信息加密的所耗平均时间为1.033秒,而对照组信息加密所耗平均时间为2.671秒。对照组比实验组所耗的时间增加了1.638秒。综合上述实验测试结果可知,基于排序优化算法在进行通信信息加密上所耗时间少,此方法比传统方法性能更好。

结束语

本文基于排序优化算法对通信信息加密存储方法进行了设计,本文的设计方法比传统的方法在进行通信信息加密上更为优秀,在相同条件下,本文方法在通信信息加密上所消耗的时间最少。但本文没有考虑到在排序上存储数据成份模糊的因素,今后需参考多种因素进一步进行实验探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数据安全提供新的思考路线。

参考文献

[1]李彦儒,胡晓兵,陈应飞等。基于实例-排序推理算法的FMS专家优化设计系统[J].机械,2020,47(12):28-35+73.

[2]郭丹丹,王菲。云计算环境下海量通信信息无损加密方法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2020,37(0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