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方寸之间教案 方寸之间教案最新14篇5-12-34

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首席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14篇方寸之间教案。

方寸之间教案 篇一

关键词:工程图学 形象思维 教学手段 三维CAD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b)-0189-03

《工程图学》是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工程界的语言,对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很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精选教学案例,优化教学手段。另外传统的工程图学内容以生成二维图为输出,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很多企业内设计与制造过程实现了无图纸化。结合多年的教学过程,该文将围绕三维CAD软件在教学过程中的部分应用展开阐述,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本课程,并对行业中工程图绘制手段有初步的认知。

1 基于立体建模的组合体绘图法

组合体知识的学习是在基本体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较复杂形体的阅读与绘制来训练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为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学习奠定基础。传统的教学中按照组合体的各种组合形式、组合体的绘制方法、组合体的分析方法、组合体的轴测图、组合体的尺寸标注等知识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在知识点上有内容重复,耗费教学课时较多。教师课前做好三维模型,利用Pro/E软件对操作步骤的查看和编辑功能,将三维立体的生成过程直观的交互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下轻松学习。研究者在Pro/E平台下以轴承座为例来阐述组合体的教学内容安排。

将拉伸的定义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形状特征视图有直观的认识。拉伸的要素是绘制形状特征的截面加上拉伸高度的位置信息,从而学生能够明白看图要找出结构的形状特征和位置信息及其所在的投影面信息。

将轴承座分割成五个基本体,分析基本体之间相互位置关系、主次关系、表面连接关系,选择主视图的摆放位置和投影方向、确定好绘图基准,按形体逐个绘制形状特征视图和其他视图,在形体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下注意细节的线条处理,从而完成三视图的绘制。

同理按照形体分割的步骤逐个标注每个形体的定形尺寸和定位尺寸,注意定位尺寸和尺寸基准的合理性。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讲解各形置关系,表面连接方法,形体分析法的概念、画组合体三视图的步骤等知识点,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基于动画演示的机件表达法

三维软件的动画仿真模块可使用关键帧建立基本动画设计,把三维模型的不同角度和剖切的照片用快照的方式捕捉,并加入关键帧形成时间序列,进而完成动画制作。在机件表达中运用动画演示法讲授知识点,翻转了传统的图示讲授法。

采用三维软件完成零件或组件建模并生成其剖切动画,将全剖视图、半剖视图、局部剖视图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动画中总结剖视图的概念、剖视图的分类和剖切面的分类这些基本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各类剖视图生成的过程。结合教师引导性提问,观察三种剖视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总结三种剖视图的使用场合和画图方法。

基于动画演示的机件表达法打破传统静态图解法,给学生直接的感观认知,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和效率。

3 基于装配仿真演示的装配图学习法

以减速器为例完成减速器三维建模并运用三维软件的动画设计模块完成减速器拆装演示让学生了解装配体、零件和组件间的关系;运用机构仿真模块完成齿轮啮合的机构运动仿真让学生了解装配体的工作原理,结合实验室减速器拆装实验,为装配图的知识点学习提供铺垫,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动画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有效地完成该知识点的学习。

4 结语

在教学中引入三维CAD软件,结合知识点的讲解要求,打破枯燥传统方式,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从教学反馈显示,运用三维手段辅助教学,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提升了教学效率,将缩短的课时拓展到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及早接触现代设计手段,深入了解先进的制图技术,提高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涂晶洁。机械制图(项目式教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 刘苏。现代工程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 二代龙震工作室。Pro/ENGINEER Wildfire 5.0工程图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方寸之间教案 篇二

关键词 理论与实践 纳米材料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27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of introducing the nano-scale concepts into theory-practical course for our undergraduate learners’ understanding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of a given substance and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from the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in nanomaterial and nanotechnology of our research group, we point out how to help students really establishing clear nano-scale concept in the “Instrumental Analysis Ⅱ” (bilingual instruction) courses, which will combine theory and practice better.

Keywords theory and practice; nanomaterial; reform in education

目前全国高校的本科生已有很多的理论结合实践课程,而就化学专业尤其是分析花絮专业的学生而言,仪器分析类课程是必修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不论是教学中还是毕业后走上就业岗位,很多学生面临着接触或从事仪器类尤其是对材料进行表征类仪器有关工作。

早在150年前,微米成为了新的精度标准,这样的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也奠定了世界工业化的基础。但是,随着人们对提高材料的性能、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的需求不断增长,各类材料的制备技术和表征技术也在日新月异。自1861年胶体化学建立后,科学家们开始对小尺寸的粒子(1~100 nm)展开研究,由此引出了“纳米”这一新概念。纳米(nm),又称毫微米,是长度的度量单位,1纳米=10-9米。纳米颗粒一般也就是指直径在1~100 nm范围的粒子。能够对纳米颗粒的尺寸、形貌、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的仪器有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等等。①而今本科教学课程中所涉及的这些显微技术虽然在学生实验室中常见,但因缺乏纳米尺寸以及原子概念的教育,所以仍有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这样的尺度概念时理解不清晰,这也引发了许多教学工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思考。②③④

1 在本科教学中引入纳米概念的必要性

在本科学习阶段,本科生是否有必要对纳米这样极小尺寸甚至原子理论这些抽象概念进行了解呢?其实很有必要。因为不论在何种材料中,其最小基本组成(原子或分子)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化学概念。即使是对头发这样已知并可见的物质,本科学生不一定能准确回答其尺寸大小是多少或者什么数量级。教学实验中的常见光学显微镜虽然可以用来检查物体的轮廓及细节,但只有当该物的尺寸比光的波长还要大,才能观察到该物质,而小到几个纳米甚至原子级别则无法达到可视化。

在《Instrumental Analysis Ⅱ》双语课程中有一章节将库伦分析法这样的电化学方法理论知识与纳米级别以下的原子数目建立了关联。原题是这样描述的:“A monolayer (single layer of atoms) of Cu on the crystal face shown in the margin has 1.53 x 1015 atoms/cm2 = 2.54 x 10-9 mol/cm2. Question: What current can deposit one layer of Cu atoms on 1 cm2 in 1 s?”这个题目在问:当电流和时间一定时,在面积为1cm2中能够沉积铜原子的数目(图1为“100”晶面排列的铜原子在1cm2的个数示意图);或者一定数目的铜原子在一定的时间里能够沉积满一个单原子层/1cm2则需要的电流为多少?由于发现本科生对纳米以下的原子概念理解甚少,所以对这一量化计算显得茫然。为了培养我们的学生能够成功塑造完整的知识面和知识体系,达到学科不断发展的需要,教学人员决定在《Instrumental Analysis Ⅱ》这门课程中引进纳米以及原子尺寸的概念。

2 引入纳米概念的教育方式

如何在教学中能够引入抽象的纳米概念,又能激发本科生对此概念的兴趣,是成功展开这方面教育的一个重要开始。普遍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可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那么关于纳米的尺寸虽然小之又小,但是从人们所熟悉的头发可以引起一个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最小尺寸概念。在课堂中,首先让本科生思考“细如发丝”的问题:头发到底有多细?直径大约在哪个数量级?这一问题的抛出,引起了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热闹讨论。结果有这样几种答案:0.1-0.01毫米、1-10个微米、10-100个微米。那么在《泰山医学院学报》上的《国人头发直径的调查》⑤中一文指出:“显微镜目镜测微尺对571人的4272根头发的直径进行了测量,发现其平均直径为84.01?3.07微米。”答案揭晓后,学生们对微米概念显得饶有兴趣,并对人体眼睛的分辨率有了一定的了解。

此后,再次以学生们所熟悉的足球为例,让其讨论一个足球的大小,结果学生们很快就能给出正确答案:十几个厘米。当这个简单问题回答后,立即让其讨论我们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地球直径是多少。这样的例子对于本科生并不陌生,却又难以捉摸正确答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课堂的本科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希望能够获知答案。对于这一现象,教学者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将此问题上升为:如果将足球扩大上亿倍,将接近地球的尺寸,此时,本科生们对“一亿”这样的数量级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

实际上,一个地球的尺寸缩小一亿倍,接近一个足球的尺寸,而一个足球同样缩小一亿倍,将是一个纳米的尺寸。当这一概念在课堂上给出后,本科生们觉得震撼,深切感叹纳米尺寸的渺小同时体会到纳米尺寸的发现、发展的不易,以及对发明纳米尺寸表征技术的仪器创造者们表示由衷的敬佩。

3 对纳米概念的巩固

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中介绍纳米尺寸后,进一步对原子概念进行阐述。纳米粒子也是由原子构成的。但一纳米相当于多少个原子的直径总和这一问题要结合元素周期表中具体原子的大小等因素来考虑,因为不同的原子大小不一。通过概念讲解前的提问引发本科生们的思考,再经过由大到小的尺寸数量级概念演变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之后为了对新鲜知识的巩固,我们又设计了一些涉及到纳米及原子尺寸概念的问题。我们发现通过这些练习使得学生们对纳米尺寸和原子尺度概念的感知有了显著的改善。

4 结束语

总之,我们已经在《Instrumental Analysis Ⅱ》双语课程中引入纳米尺寸和原子尺寸,使得本科生对尺度概念有了新的认识,为日后的科研和工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学生们在本科教学中掌握了纳米尺寸和原子尺度的概念将会对其未来的探究性学习和实验活动有所帮助,同时也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好习惯。我们鼓励将本科生纳米概念教育的方式引入到教学中来。

注释

① 任庆云,王松涛,张大飞。纳米材料的结构表征方法[J].广州化工,2014.42(5):34-35.

② 李明,张晓波,李洪俊,刘亲壮。《纳米材料》课程设计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3:145-147.

③ 王燕民,潘志东。本科生纳米技术的工程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2010.6:12-15.

方寸之间教案 篇三

1

2009年3月的一个黄昏,长发披肩、双手抱着厚厚一叠教案的闵洁正穿行在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一幢办公楼后的回廊里,迎面擦肩而过的校领导陡然冒出一句话:“闵老师,世博会门票设计说明会你咋没参加呀?快去办公室拷一份资料,说不定你的设计能入围呢!”一直看好她的校领导对闵洁寄予厚望。

“世博会门票设计?”闵洁细长的眉毛忽地往上一挑:这可是中国首次举办世博会, 门票的意义已超出了它的功能,它将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它是一张中国的名片,也是上海世博会的第一扇窗。尽管只在方寸之间,但要传递的信息和要素很多,不仅要考究排版设计,还必须展现国际化语境。

太具挑战性了!想到这里,对各种设计赛事从不在意的闵洁,头一次有了莫大的兴致。那天,从同事电脑上拷来资料后,已是晚上十点多,但闵洁没有回家,而是坐进四楼办公室,冲上一杯浓浓的咖啡,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工了。

查阅大量资料后,仅用了两个小时,闵洁就拿出了两套设计方案。遗憾的是,小样打印出来后,她横看竖看都不满意。思路陷入僵滞,闵洁一连灌下两大杯咖啡,起身踱步到窗前。

尽管已是午夜,窗外灯火仍然繁华,一点点,一条条,一块块,五颜六色,变化万端,把夜上海勾勒得比白天更加美丽、生动,俨然光与影的海洋。

这些闪烁的点状、块状图案,不正好与我们的城市生活息息相关吗?它们不仅代表了高科技和新技术,也体现着现代生活的节奏,而图案的跳动闪烁刚好展现了城市生活的繁华。

“我不正好可以通过圆、点这些抽象元素,把城市的概念融入到设计中,来表现信息社会和数码时代的特征,点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会主题吗?”趴在窗台前托腮凝视的闵洁越联想越起劲,大脑皮层渐渐进入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

回到桌前,望着一张张草图上随意勾画的图形,3和7的图形变得特别醒目。一个大胆而奇特的创意灵光乍现:世博门票设计参赛者很多,图形语言却能让人一目了然,3和7的阿拉伯数字直观明了,刚好可以表示世博会三次票和七次票的含义,再结合圆点和色块的交错,打造这次设计的创新亮点……

一丝得意浮上她的嘴角,转身回到电脑前,一套别具一格、巧夺天工的设计方案一气呵成:手指代表指定日、太阳代表平日、月亮代表夜晚、3和7等数字代表次数;黄色代表阳光、紫色代表夜晚、蓝色代表规范、绿色代表亲和、红色代表欢乐等,并以此加以分类;运用版式的横竖及细节处理来区别票种,不仅美观,而且便于门票的查验……

2

这一创意打动了专家和评委,闵洁的设计方案在上海世博局监察审计部的督察下从国内外海量方案中脱颖而出,顺利入围六强。此后的五个月,在激烈的竞争和较量中,一路过关斩将。

虽然修改过程繁琐而艰辛,但每修改一次,闵洁对设计方案的把握就增加一分。她说,设计如同做菜,就是尽最大努力让作品来适应大家的口味。自己做的菜自己总是爱吃的,但对于公众未必如此,是否是好的设计,应该让大众来评判。所以,修改的次数越多,说明做的菜离大众的口味越近,添加的佐料越精准,成功的机率也就越大。

闵洁签订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保密协议。设计的图纸、文字都要妥善保管,为防止黑客盗图,存有票样图片的电脑甚至都不能上网。她也不能对外透露任何关于门票的内容,哪怕自己的家人,“那时,我的家人只知道我在设计门票,至于设计成什么样,评选进入到哪个环节一概都不能说。”

原先,世博会指定日普通票上有一个“手指”指向标志。专家评审时,指出部分国家和地区可能对这一手势有不同理解,让闵洁回家好好修改。那天中午回到家,闵洁一边做菜一边绞尽脑汁地思考解决的途径,结果一盘土豆丝炒得水准尽失,丈夫和孩子一点食欲都没有。

“宝贝,你看妈妈这土豆丝个头儿切得真大,像个大箭头一样。”丈夫打趣地在餐桌前逗孩子。

“妈妈还忘了搁醋呢!”孩子和父亲一唱一和。

“箭头?”闵洁猛地一拍脑门,她想到了“手指”的替代物。顾不上吃饭,闵洁马上打开电脑,将设计方案中的手指变成了箭头。这样,就不会产生歧义,世界范围内都适用。

一个月后,专家和评委再次全面排选。六选三,三选二。随后,闵洁的设计方案被送往总理的案头。

二选一!没有任何悬念。闵洁的设计方案最终被正式拍定,一锤定音。更为巧合的是,当闵洁的方案放到负责防伪的“中钞”专家面前时,专家们眼前一亮,说点状、数字应用及留白在功能上非常有利于防伪工艺和印刷,这让完全不懂防伪技术的闵洁又惊又喜。

3

世上真有灵感吗?闵洁一语道破天机:功夫在诗外,我的灵感来自我内存的积累。

1998年7月,大学毕业不久的闵洁在一家外资企业担纲设计一个抽纸盒的方案。极富想象力的她由手中纸巾的干净和柔软联想到了头顶上的蓝天和白云,三下五除二地就把方案提交到了领导办公桌上。很快,闵洁被提拔成了设计部主管。一年后,她又被点名担任艺术总监。

就在她的收入和事业都“步步高”的时候,闵洁出人意料地提出了辞职。领导高薪相留,她不为所动,决意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天空。

她选择了旅游,先后去了亚洲、非洲和欧洲各国。不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她都带着那台索尼相机。每一个有特点和创意的地方,都被她“咔嚓”一声定格。

有好几个黄昏,背挎旅行包、脚蹬旅游鞋的她来到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牛津城里楼房的尖塔在烟雨蒙蒙中若隐若现,高高的石墙上爬满老藤,稀疏的绿叶中绽放着红红的花朵,全部成了她寻找创意的实物;剑桥大学里徐志摩诗中康桥边“那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都成了她“当时用不上,以后肯定用得上”的宝贝,一一收纳囊中。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饱览古今中外著名设计的闵洁渐渐顿悟:世界上很多事物其实是相通的。要想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不露痕迹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而要创造出这样的设计来,就必须向最有名的大师请教。

她决意在英国求学,潜心深造。

这年8月,闵洁兴冲冲拿着自己的作品报考英国伯明翰设计艺术学院有名的设计管理专业。没想到,因为雅思成绩不够高被拒绝。就在她垂头丧气准备离开时,“Miss Min!”一声纯正的伦敦音叫住了她。原来是系主任一眼看中了她的作品,要求亲自面试她。

“可是我的雅思成绩不过关。”坐在系主任面前,这个东方女孩不自然地低头摆弄着裙角,很没有信心。“没关系,我们为你降点分数,你就可以通过了。”那个和蔼的老先生笑着给她开了后门,“像你这样专业成绩突出的学生不录取,太可惜了!”

硕士毕业、在设计界已达相当深度的闵洁敏锐地察觉到,随着十多亿中国人民近三十年的努力,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Made in China”遍布世界各地。但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并没有赚到利润大头,反而成了廉价劳动力的输出国。究其原因,乃是没有自主研发的能力,国人只不过拿着人家给的模板当蓝图进行制造加工而已。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中国应该迎头赶上,闵洁深信,“Made in china”向“Design in china”的转型势在必行。于是,她选择了回国,回来培养本土设计师。

方寸之间教案 篇四

一、测绘实训前的准备工作

(一)根据学生和专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

好的教学形式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零部件测绘实训的教学模式有多种类型,可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课时量多少以及现有模型的不同进行选择。如课时量比较少,可选择零件测绘和部件测绘同时进行,零件测绘所取的对象则来自于所要测绘的部件本身;如课时量充足,则可选择零件测绘和部件测绘分开进行,选择自己的测绘对象,零件测绘中选择典型零件作为测绘对象绘制零件图,部件测绘属于第二次实践训练。

(二)典型零部件的选择

为了克服以往教学模式脱离生产实际的弊端,测绘部件应采用生产实际中常用的含有多种机械零件的齿轮泵、一级齿轮减速箱等,而典型零件则可选择轴、端盖、叉架和箱体等四类。应尽可能使学生测绘到每种不同类的零件,每种零件的选取要考虑结构上具有代表性,复杂程度适中。

(三)制定实训大纲以及任务书

实训之前拟定好实训大纲,内容包括测绘实训内容、任务、课程进度安排以及考核方式,同时应给学生下发相配套的指导任务书。任务书里内容应包括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过程的分阶段安排以及考核方式等。

二、测绘过程的具体实施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测绘任务,在正式测绘之前需安排两个学时集中讲课,讲解测绘实训的内容安排及方法步骤。以一个典型零件的测绘为实例,从了解零件结构功用到零件草图的完成,给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零件测绘过程的实施,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对任务的实施更加明确。

在一周的实训时间内,可安排测绘内容为一个典型部件,如齿轮泵或机用虎钳。采用零件测绘和部件测绘同时进行的教学形式,将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5-6名同学完成一个测绘对象。完成测绘部件的步骤是:(1)了解测绘对象;(2)拆卸部件;(3)绘制所有非标准零件草图;(4)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完成零件测绘的步骤是:(1)了解和分析测绘对象;(2)确定表达方案;(3)绘制零件草图;(4)根据零件草图绘制零件图。要求一组学生必须完成一张装配图和所有非标准零件图的绘制,每个学生至少独立完成一个零件的测绘任务。

三、测绘辅导过程中应该注意事项

(一)测量尺寸要准确

测最尺寸是零件测绘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尺寸测量正确与否,直接影响零件的制造质量以及机械的装配和工作性能。因此,测量尺寸要谨慎,要注意教导学生测量工具的正确选用、测量基准的合理确定和测量方法的准确性等。

(二)如何确定零部件最佳表达方案

在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过程中,如何确定零部件的最佳表达方案是一个难点,它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画零件图时,在选择视图之前,应首先对零件进行归类,判断是属于轴类、盘盖类、叉架类还是箱体类,然后进行形体分析和结构分析,了解零件的工作和加工情况:其次是主视图的选择。主视图选择应从下面三个方面考虑:主视图与工作位置一致;主视图表示零件的加工位置;主视图应尽量多地反映零件的结构形状特征。主视图确定以后,对其表达未尽的部分,再选择其他视图予以完善表达。所选视图应具有独立存在意义及明确表达重点:根据零件复杂程度、结构特点和表达需求,将各种表达方法加以综合运用,恰当重组,要求学生表达正确、完整。而装配图的表达方案与零件图有所区别,装配图的主视图选择应符合装配体的工作位置,尽可能反映部件的结构特征,能反映装配体的工作原理和主要装配线,以及零件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上。抓住装配主干线,一股画成剖视图,而其他视图则补充主视图尚未表达清楚的地方。

(三)尺寸标注的正确、完整、合理性

零件图的尺寸标注和装配图有所不同,学生住绘制图形时必须注意,在正确对零件进行测量以后,标注图样尺寸时必须遵循正确、完整、清晰、合理的原则。首先所标注尺寸必须为零件真实所测得的尺寸,其次需标注完整,能够反映出零件所有结构的定型和定位尺寸,最后标注尺寸要有合理性。

四、改革考核方法

方寸之间教案 篇五

[关键词]机械加工;夹具;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29-0032-01

作者简介:万义梁(1983—),男,江西省南昌市人,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机电系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机械加工制造杨林(1985—),男,江西宜春市人,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机电系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机电制造加工

一、夹具设计的步骤

(一)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夹具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在夹具设计之前,一定好做好夹具设计准备工作,准备好夹具设计的相关资料。在夹具设计前,一定要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仔细地去阅读和研究夹具的设计任务书。在设计任务书中,很多内容对夹具的设计都有一定的帮助和制约功能,对学生以后的设计非常有帮助。例如,夹具设计中的夹紧方案、基准的定位和对整个设计的一些要求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提高学生对夹具设计任务书的重视程度,做好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二)设计夹具结构方案

在夹具设计的过程中,夹具结构方案的确定是最重点的工作,学生在设计夹具的结构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夹具的设计任务书进行。在高职院校中,培养的人才多为应用型的人才,学生在确定夹具的结构方式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所以学生在设计之前要收集批量生产资料。在大批量的生产中,一般是采用机动夹具,例如,液压、气动夹具等。在大批量的生产中,自动化程度较高,需要数量众多的夹紧,机动夹具的结构也比较复杂。但是在中小量的批量生产中,一般是采用结构比较简单的通用夹具。所以学生在设计之前一定要严格按照实际生产的需求来确定。在分析完批量生产的资料之后,就下来就是自动零件图和工序图,这也是夹具确定结构中最重要的一步,直接影响夹具的结构和生产形态。在制作工序图的时候,应该正确标注工序的尺寸和基准等,对工序加工的精度和表面精度等也要详细准确标注。在制作零件图的时候,工件的尺寸和位置也要正确标注。只有这两种图都绘制准确,才能大大提高夹具设计的效率。学生在确定夹具结构方案的时候还应该对夹具的典型结构以及相关的标准作一定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设计素养,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更加顺手。在做好了这些工作之后,就可以顺利地完成结构的方案了。设计夹具的结构方案本身花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在做好方案设计时,必须具备雄厚的夹具设计的理论知识。

(三)绘制夹具图

在设计好夹具的结构方案之后,接下来就是绘制夹具图了,夹具图的绘制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在绘制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审查和绘制。在绘制的过程中,为了省去不必要的工作量,减少不必要的视图数目,绘制的夹具总图,夹具上的任何一根线都尽量不要和工件的轮廓线有相交或者干涉,为了有效地区别出外轮廓线和内轮廓线,可以用黑色的双点线来表示外轮廓。在绘制夹具总图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采用1∶1的比例,局部结构的视图没必要绘制过多,但是应该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局部结构图。

(四)标注

标注是夹具设计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整个过程中最难的一个步骤,所以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正确标注夹具图中的尺寸,掌握技术要求。在标注过程中,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指导和督促学生,如果最后一个步骤没有做好,那么整个设计过程都浪费了,最终得到的夹具是不能投入到实际生产中的,不仅造成了材料的浪费,同时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在学生标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查阅一些技术手册,同时多参考成功的范本。

二、夹具设计中的尺寸确定

在夹具设计的过程中,如何获得精准的尺寸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可以使用实物模拟实验法来确定,在实验模拟过程中,首先要准备好3个以上的零件套筒和钻头为Ф8的钻套模,假设套筒零件其他的部位已经加工完了,现在要钻孔Ф8,同时要求保证钻孔Ф8的中心到最左边端面A的距离为60±0.03mm。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指导学生调整钻膜的定位元件和钻膜的中心尺寸,满足尺寸60±0.03mm的要求。调整的步骤为:夹具上定位A点到钻套中心的距离为中间值60.00mm,在钻床上夹紧工件,要求学生测量出套筒零件的尺寸60±0.03mm,这样就完成了夹具设计中的尺寸问题了。加工夹具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这个机械的安全性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注意,夹具的设计水平会直接影响零件的加工精度。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零件加工精度,就要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夹具设计,真正培养出技能型的人才,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雎军。斜孔加工的夹具设计[J].金属加工:冷加工,2014,21(3):44-45.

方寸之间教案 篇六

建筑师不必从一开始就拘泥于方案的结构可行性,甚至可以为维持和实现最初的构思或造型在结构上不择手段。这也需要一定前提,即建筑的尺度不能太大,建造的经费不能太多[1]。为平衡各种抗力而作的努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特殊性能共同造就了一种特别有生命力的结构形式。这种形式唤醒了建筑的快乐[2]。

1外墙的材料选择与构造表达

外立面作为建构的一项基本元素,除了本身构造上的逻辑性,还背负着文化表现。建筑的创作要体现出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3]。徽州的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在青山绿水间,隐约可见高高低低的深色屋檐,片片白墙和青黛小瓦。在建筑艺术馆设计中,建筑师在规整的立面开窗下,利用构造的不同表现出徽州建筑的轮廓线。规整的长条窗,统一的窗洞与窗间墙尺寸,利用外墙不同的凹凸进深尺寸,描绘出徽州建筑的轮廓线(图2)。

构造推敲

(1)洞口尺寸(窗洞、窗间墙)。假定建筑柱跨(单位:mm)9000=A、7500=B、5100=C、3000=D,得到下面的尺寸韵律。北面的尺寸韵律:A-D-B-B-B-D-B-B-A;西面的尺寸韵律:A-D-B-B-B-B-B-B-B-B-C-B;南面的尺寸韵律:A-B-B-D-B-B-B-D-A;东面的尺寸韵律:B-C-B-B-B-B-B-B-B-B-C-B。为了营造均等的窗户与窗间墙分隔,窗户与柱子不相交,且一个柱跨能有2个窗户:将尺寸调整为窗户+窗间墙———750+975,窗洞竖向高度由地面至梁底。

(2)墙体凹入尺寸(水平尺寸、倾角)。建筑需要窗洞尺寸保证宽度一样,玻璃材料处同一垂直线,凹入部分的倾角将占用975mm的窗间墙,假设凹入部分真实尺寸为c,x轴尺寸为a,y轴尺寸尺寸b,c与a形成的倾角,假定为α。尺寸间关系为:a2+b2=c2。剪影的连续感需要玻璃材料的连续性,凹入的窗户需要以幕墙的形式出现,柱子尺寸为600×600,凹入墙体贴柱外边,外侧墙体偏出轴线500,衡量不同数据组合效果,建筑师最终确定b=300,α=60°。建筑利用悬挑出去的筒状来明确剪影的结束点。截面为正方形的中空筒状体,材料厚度为100,长度定为1200,伸出外墙之外700,筒体外截面尺寸为900×900,内截面尺寸为700×700。

(3)墙体细部构造。在建筑平面图上,-1F、1F为平直的外墙线条,2F、3F是凹入与平直线条的连续组合,3F~6F是凹入的窗洞线条逐渐减少,平直的外墙与窗洞逐渐增加的变化过程,7F屋顶层又恢复为平直的的外墙线条。结构上外部的框架梁全部齐柱内皮平。外墙均由梁挑板承担重量,在部分凹入窗洞部分的直角转角处设置构造柱,增强结构稳定性能。

(4)施工过程中设计修改。墙体的施工过程为,浇筑梁柱-预留构造柱钢筋-砌筑墙体-浇筑构造柱-外饰面。砌筑墙体的蒸压轻质砂加气混凝土砌块[4],尺寸为600×200×200,其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由于施工不便的原因,无法实现斜角砌块,于是修改为构造柱,取消凹入窗洞部分直角转角处的构造柱。修改后,200厚的砌块需要增加20mm玻化微珠保温砂浆。最终选用灰色细颗粒真石漆[5],在素色的外墙背景下隐现出徽派建筑的轮廓意向。为防止因温湿度变化和覆盖材质不同,而出现开裂,网格布和外墙的保温需要铺满整个立面。外墙构造措施如下:蒸压加气砂砌块—界面剂—耐碱玻纤网格布—抗裂砂浆—玻化微珠保温材料—界面剂—耐碱玻纤网格布—外墙真石漆。

2内墙的形式选择与构造表达

传统的内墙只是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留出必要的设备洞口以及交通门洞。建筑艺术馆中教学用房属于公共活动空间,对于空间私密性的要求较低。封闭的墙体隔绝潜在的更多交流,建筑而可以营造开放的大空间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欲望。

设计师希望在教室的内墙加入部分透明质材料以增加交流的可能性,提出2种方案,一是水平方向上分隔,二是垂直方向上分隔。在很多大办公空间中,经常能看见类似方案一的开放式隔断,而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学生都会用画板或报纸来加强隔断,保持一定私密性,最终违背了设计初衷。设计师更倾向方案二,在教室与通道的分隔墙体中,使用600长的玻璃隔断,位于柱子的两侧凹入墙体,在允许视线交流的同时,也保留一定私密性。门洞也同样手法处理,在平直走道空间加入活跃元素,以空间突变,提示活动的可能性。

3细节决定成败

方寸之间教案 篇七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教学改革;多维教学

一、人体工程学的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是根据建筑设计原理并结合物质技术手段,创造功能完善、舒适宜居的环境,以满足人们在居住环境方面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人体工程学则是一门帮助学生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中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的重要学科,它具有综合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体系中,它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是对前导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等知识的理论概括与总结,而后续课程包括建筑装饰CAD、3DMAX/VRay、住宅室内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等,它们则是基于人体工程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来展开实践操作训练,所以它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毋容置疑。此外,通过调查研究表明,高职院校的老师和学生普遍认为人体工程学难教、难学。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体工程学本身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和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体工程学精品教材缺乏,或者存在书本内容的专业针对性弱及书本内容僵化、落后等问题。总而言之就是教师认为不好展开教学,往往只能在课堂上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然后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效果差。即使掌握了人体工程学的数据尺寸等理论知识,常常也是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在之后专业课程的实际应用操作中,频频出现类似于忽视尺寸数据,或者尺寸差值大;忽略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存在严重缺陷,不能制作和使用等情况。因此面对以上情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体工程学课程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二、人体工程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面对人体工程学课程的现状,我们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及人才培养方案,有的放矢地对人体工程学进行课程改革和实践,要让教师把人体工程学从独立授课,变成具有专业针对性的综合性授课,将它与专业的前导后续课程联系起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让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所以改革的关键在于,优化人体工程学的教学设计方式。下面,我以课堂实践教学设计为例,列举了几种主要的教学方式。1)“问题式”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学科知识,必须将理论讲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教学过程中采用先理论——再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的循环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否则,老师讲的再好,对于学生也只是纸上谈兵,或者只能生搬硬套所学知识。下面,我以实际课程为例,讲解“问题式”教学设计。在人体工程学的第一节课,我为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人体工程学,在开始的导入教学中,选用了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椅子为例,先告诉学生一般椅子的尺寸规格,再抛砖引玉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椅子的多媒体案例。问题包括:椅子为什么是这个尺寸,分析这个尺寸的由来,针对实际情况的不同,椅子设计尺寸变化的依据及原则。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相关的知识成果,回答上述问题,我再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椅子的设计依据及原则,并提出人体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机——环境三者关系的学科。这样的“问题式”教学方法,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力,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设计思维及能力。否则,椅子的设计尺寸对于他们就只是一串数字,很快就会遗忘,也就不能体会到设计的真谛。2)“合作式”教学设计。“合作式”教学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建立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过程设计,原则上没有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所以,课堂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但是对学生来说具有惊喜感,让他们在“学中做,做中学”,这样有助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组织合作能力的提升。“合作式”教学过程设计,具体来说是教师设置一个课程项目目标,学生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根据教师提供的项目任务大纲,自行制定相应的工作程序及任务分工,然后合作完成任务目标。同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密切注意学生的项目进展情况,对于他们常见的问题,有预见性的进行提点,对于突发状况从旁起引导和督促的作用。另外,在最后教学成果验收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归纳项目成果及形成过程中的问题,这是为了帮助学生多维度、多方面地了解项目实施的实际效果,培养学生形成以设计大局观为主,同时注重设计细节的良好设计思维,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3)“场景模拟”教学设计。人体工程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模拟及思考,有助于改善因为学生自身的局限性,对生活多样性体验经验的缺乏,导致做出的设计具有不合理性的问题。此外,通过不同场景的模拟演练,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设计中,我一般是根据人体工程学章节内容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场景模拟练习。首先,我通过案例讲解示范“场景模拟”的主要内容,并设定项目任务目标。而且场景模拟主要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力求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感。例如在讲述“室内设计与人体工程学”时,我设定模拟在装修公司业主与设计师之间的对话场景。首先让学生四人为一组,两个人为一方,轮流扮演业主与设计师的角色。如果学生是业主,那么站在业主的角度提出自己对房屋设计的问题及设想,有助于学生了解业主的需求,以及对设计师的期望;如果学生是设计师,那么如何应对业主提出的各类问题,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沟通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到设计师的职能及素质要求。并且这样的沟通对话也是以后室内设计师的职业内容之一,所以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职场体验方式。

三、总结

以上是我以市场导向为原则,以实践加理论的教学模式为基础,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而提出的多维教学设计方案。通过课堂实践证明,多维教学设计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改变目前人体工程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钝化现象,更快更好地推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果、王栋、郭媛媛。《人体工程学》.吉林大学,2016

[2]李达。《人机工程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3]刘盛璜。《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刘怀敏。《人体工程学应用与实训》.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方寸之间教案 篇八

在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对学生说,不管是室内设计还是景观设计,设计师都要建立正确的尺度感。对于刚接触室内设计专业的大一新生,建立良好的尺度感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良好尺度观念的建立是室内设计的基础,没有尺度意识便没有合理的设计。

一、尺寸、尺度和尺度感

尺寸是关于量的精确表达,有明确的测量的对象,它只是表示尺度感上的物理数据。尺度有具体的尺寸界线,空间的大小显而易见。但尺度又与真实的大小相区别,它并非真实尺寸的大小,而是指室内空间的整体或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尺度感是人们在室内空间中以自己的身体为参照,通过对建筑内部空间各形体的尺寸进行比较后所产生的感受。室内设计的尺度感,是来自墙面、顶棚、地面所形成的一个有限空间,它有具相对性,涉及到美学和人体工程学。体现一个设计空间或建筑物是过大还是过小,更多是人们面对空间作用下的心理,以及更多的诉求。

空间是室内设计的基础,的设计往往建立在空间形态的基础之上。能否营造一个合理、舒适的空间尺度,决定了该景观设计方案的成败。因此成功的室内设计作品应该根据其使用功能、建筑技术等因素,确立一个最合理的,符合人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需要的尺度。

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学生尺度观念缺失的问题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某些学生由于没有建立良好的尺度感,学习中无法深入推进自己的设计思路。高职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考入大学前基本都是艺术类考生,他们的优势是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和审美修养,但其弱势在于他们在专业学习中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较为感性。在设计方案中往往用感性的审美代替现实中的空间设计。由于尺度意识的缺失,学生设计出的方案经常存在好看而不合理的问题,甚至脱离了实际空间,成为纸上谈兵,这成为学生学习景观设计课程的“瓶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深刻认识到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弱点,系统地建立起空间组织中尺度设计的方法及理论,以提升设计者的尺度意识。将课程教学同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尺度感,才不会导致学生在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中出现偏差。

三、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尺度感

设计师建立良好的尺度感有一个较为漫长的积累过程,不可速成。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尺度感对于专业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做有心人,随时留意身边的尺寸和尺度感。下面笔者将从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和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尺度感的角度,来探讨“尺度感”的概念。

(一)日常生活中感知室内空间尺度

把握空间尺度感首先要从感知空间入手,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培养尺度最好的训练,要做到四多:多观察、多画、多测量、多实践。多观察,观察的对象包括清水房、尺度感良好的样板房设计、尺度感差的设计案例。多画,是指养成按比例绘制草图的习惯,如此,对比例的把握才不会脱离真实。画图的过程中对每一条线段代表的实际长度都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单纯地进行线条的拼凑和组合。做到这一点,至少在尺度感的把握上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多测量,是指在生活当中,多留意身边的尺寸。例如随身携带一把卷尺,用它量一下自己的家具、房间、楼梯的尺寸是多少,甚至是走到哪量到哪。当然也可以在自己身上找一个标尺作为参照,例如:自己手的中指和拇指张开的长度差不多20厘米,这个方法可以不用随身带卷尺便可测量,十分方便。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融入到真实的空间中,深刻体会空间。再回到设计中完成具有实践性的方案,培养良好的尺度观念和设计意识。

(二)掌握并运用人体工程学理论

人们往往通过自身的尺寸为基本参照来体验尺度感,而人体尺寸正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数据之一。要营造一个符合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需求的尺度,需要掌握并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基础理论。

首先,在设计的过程中以人体的静态尺度为基础。人体静态尺度是建立在人体尺寸和比例的基础上的,例如门洞的高度和宽度、踏步的高度和宽度、家具的尺。其次,在设计的过程中合理分配动态活动尺度。人在使用室内空间时需要在空间内走动或进行各项活动,这就牵涉到人的各种动态所需空间尺寸和尺度的分配。从而得出最小和最佳的空间尺寸和室内的行动路线图,为设计者确定空间范围提供有效的依据。例如人在工作时常用的姿势为站姿、坐姿、跪姿、躺姿。根据四个常用的姿势我们将人体作业域又分为水平作业域和垂直作业域。而水平作业域中又可以分为最大作业域和通常作业域;垂直作业域则决定了摸高和拉手。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人体动作域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它可以用于确定空间中各种工作台面的大小、高低;各种贮存家具的放置及安装位置;各种控制装置的安装位置等等。

(三)运用辅助手段直观地建立尺度感

在室内设计的课程中包含部分设计表达的课程,例如《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3dmax基础建模》、《skechup草图大师》、《模型制作》等。这些课程都对学生建立良好的室内空间感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模型制作的课程,因为3dmax、sketchup在运用的过程中可以滑动鼠标自由地放大缩小。而模型制作却不行,学生必须按照设定好的比例,按照比例对所有的尺寸进行缩放。需要注意的是,在室内设计的模型制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尺寸参照,从而提醒学生,加强其尺度观念。例如,按照模型的比例做一个1000毫米X1000毫米的矩形或500毫米X500毫米的矩形等,其它的家具、设施、铺装等都以它为参照。

方寸之间教案 篇九

【关键词】机制工艺;教学方法;教学探讨

【Abstract】For the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course in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of different content and features,divided into four modules on-site teaching,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methods and heuristic approach and the analogy of teaching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

【Key words】Handicraft chain coax Po;Logo Page New rules method; Logo Page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10-0003-01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分离现象,不能很好地解决该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本人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知识、机械加工质量、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装配工艺等四大模块,并根据每一模块的内容、特点以及教学要求,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实施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四大模块分别谈谈具体的教学方法。

一、“基础知识”模块――现场教学法

《机械制造工艺学》基础知识模块包含的内容有机床与工艺装备、毛坯选择与加工、热处理方法选择及工序安排、机械制造工艺常用数据的查阅、工艺参数的选择等等。这些内容比较松散,相互之间又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掌握好工艺基础知识,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现场教学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如在讲授机床结构与刀具时,将学生带到机加工车间现场,在各类机床前分别介绍其结构和作用、各种刀具以及用不同刀具来加工零件的不同表面。这样学生有个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比较容易掌握基础知识。如果没有条件参观加工现场,可采取视频演示的办法。对于热处理方法选择及工序安排的知识内容,可预先准备一些未经热处理的材料:如45 钢、高碳钢、低碳钢、低碳合金钢等; 还准备一些经热处理的材料:如淬火后的45 钢,经渗碳、渗氮后的低碳合金钢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在车床上加工,感受不同材料的加工工艺性,包括切削加工难易程度和表面质量。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后,教师就可以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这样现场教学基础知识,容易被学生所掌握。

二、“机械加工质量”模块――行为引导型教学法

零件的机械加工质量包含两方面内容: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在这一模块中加工精度是教学重点内容,加工误差是难点内容。由于引起加工误差的因素很多,加上内容抽象,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进行教学,在完全吃透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课堂设计,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教学形式,保证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在分析细长轴加工过程出现的中间大、两头小的腰鼓形( 或出现中间小两头大的马鞍形) 圆柱度的误差原因时,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探讨,发挥每位组员的作用,要求每一组寻找出造成这种加工误差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加工误差。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中心作用,授课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探知过程,并适时加以引导。经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后,各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将结果汇总分析。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地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模块――启发式教学法

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涉及知识面广,内容抽象,对于缺少生产经验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化难为易,便于学生掌握。

例如编制盘式齿轮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首先分析零件的技术要求和结构特点,寻找出零件由哪些基本表面和特形表面组成。对于盘式齿轮来说,把它分解成外圆表面、端平面、内圆表面和渐开线齿形表面。在开始编制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之前,首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拟定单一的外圆表面、平面、内孔和齿面的加工方案。对于单个表面来说,拟定加工方案比较容易做到,教师要做的是如何启发学生将这些单一的表面的加工方案合理地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盘式齿轮的加工路线,解决了编制盘式齿轮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的主要问题。对于编制机械加工工序卡,工艺尺寸链是比较重要的内容,也是最难教、最难学的内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工艺尺寸链部分内容分解成三部分:工艺尺寸链的建立、判断各环性质和工艺尺寸的计算。对于工艺尺寸链的建立,将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在一起,将实际生产的零件作为教学例子,针对零件某一方向的尺寸进行设疑:如果要加工该零件,将如何加工?按什么样的加工顺序进行? 加工每一个表面的定位基准选在哪里? 每一道工序的尺寸是如何确定的? 这样按照生产实际过程,一步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

四、“装配工艺”模块――类比教学法

方寸之间教案 篇十

关键词: 体育教师 电子备课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1.引言

电子备课是综合了计算机、图像处理、影视艺术、音乐美术、教育学、心理学、人工智能、信息学等众多学科与技术的一门学科技术,它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动画等各种信息于一体,是一种先进备课手段,它能对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可以随时从学校庞大的素材库中调用自己所需的素材,或者从网络中撷取有用的资料,为我所用。然后加以整合,把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集成在一起,它的内核是信息数字化,关键是用得适时、适处,将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备课对于教学者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要是教师,你从走上三尺讲台之日起就与备课结下不解之缘。因为教师要想把课堂教学组织好,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因此,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样的课程改革,教学管理者们都不会忘记对备课的研究,并对老师提出不同的备课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欲知天下事,点击Internet。“电子备课”这一新生事物也就应运而生,许多教师聪慧灵巧地接受和应用着这一新生事物,并尝试建立自己的电子备课,这是广大教师从“纸上谈兵”转为“运筹帷幄”的一次飞跃。

2.我校体育教师实施电子备课的现状

2.1体育教师拿着电脑里保存的以往的电子教案,每周固定上传几篇到电子备课系统,也就10来分钟。

2.2很多体育教师根据学校和教研室的要求(因为分表格式和文字式),把内容复制粘贴,应付学校和教育局的“六认真”检查。根本没有仔细研究教材,甚至出现今天上什么内容都不知道的情况。

2.3学校组织的检查也是只注重形式,单纯看你有没有上传,有没有按教学进度进行上传。因为人手少和工作量相对较多,没有给予内容以过多关注。

3.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1这些年,体育教材不断变化,资源库建设已逐步失去意义。由于教材编排体系和版本的不断变化,过去的老教材教案,现在已全部失去使用价值。

3.2由于电子教案,很容易复制与粘贴,有些体育教师只是简单地复制一些所需要的教案,应付学校检查,而不是相互学习,取其精华,去设计适合自己教学所需的教案。

3.3从管理层面讲,对体育教师电子备课的评价与检查难度很大。

4.几点建议

4.1每单元选择典型内容,将其确定为集体备课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其余内容,备课形式多样,可充分利用现成的优秀教案,在上面作适当修改;也可在备课本上自己设计简案;还可以在课本上勾勾画画……

4.2被确定为集体备课的内容,几个任课教师做好分工,每一个集体备课内容,主备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并打成电子文稿,以便集体交流时研讨、修改。

4.3每周拿出两个小时让不同年级的体育教师集体备课。主备教师先阐述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设计以及设计理念,然后其他教师充分讨论,提出修改建议,最终完成代表集体智慧的电子集体备课文稿。

4.4加强电子备课管理,做到“实效性评价”。一是加强二次备课的检查。教师在“共享预案”下载后,至少要对三分之一的教学环节进行改动或添加个人的教学设计,否则视为无教案。二是用“随机听课”督促检查。教导处要主动开展不定期“随机听课”活动,每周至少进行两节的听评课,充分利用周前会、教研活动时间等反馈指导备课使用质量。要把听课评价与教师业务考核挂钩。三是加强电子备课使用管理。要加强教师的备教管理,防止“备教两张皮”,如果每学期出现两次以上(含两次)备教不统一,或出现一次不带电子教案打印稿授课,就应终止其电子备课的使用,重新进行手写备课,并作为“教学事故”在全校进行公示,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四是分级管理,区别对待。对于新分教师(2年内)或第一年承担本学科的教师,学校可以灵活要求,原则上至少有本学科半学期的手写备课。目的是使教师尽快熟悉学科备课教学模式,掌握学科标准,着眼教师的专业发展。

4.5是用活动促进电子备课的使用及管理。比如,每月末一次教师“二次备课”展览;每学期一次“二次备课”优秀案例评选;每学期一次“二次备课”有效课堂评比等。通过“活动开展”提高教师的二次备课质量。教导处可在每学期期中进行一次“优秀案例”评选,学期末进行一次课堂评比,活动结果纳入学校量化。

5.结语

5.1抓住重点,避免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必然会导致肤浅”。我们抓住每单元的重点,引导教师围绕重点,去做深刻探索与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是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与剖析,由此所带来的,是课堂教学的深邃与高效率,更是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5.2顺应了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的各项工作,都离不开合作。合作,更是高效探究的基础。这样的集体备课,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个人思考的流露,又有集体智慧的交融。这样的电子集体备课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完美的教案,更是对现代人的一次次锻炼与考验。

5.3为老师们深入研究创造了条件。传统的备课,要占去老师们好多时间,每天至少一个多小时的书写,一学期下来,总要写满几个备课本。而推行电子集体备课,因为有了分工,老师们备课量明显减少了。他们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去上网学习,去钻研教材、研究教法。

5.4为老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舞台。一次次的集体备课,就是一次次思想与心灵的交流与碰撞,由此产生的好多深层次的话题,激励着我们去深入研究与分析。每次集体备课之后的许多思考,我们都应认真记录,并加以分析和阐述,便成了很好的文章,经常发表于报刊之上。

方寸之间教案 篇十一

一、尺寸链解算在数控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工艺规程的制定是数控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知识,而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更是机械加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当前技工院校仅数控专业的专业课程中,有《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数控加工工艺学》、《机床夹具》等多门课程都包含尺寸链解算的教学内容。

从我校教学实践来看,在历年的市级、省级、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理论试题中,尺寸链解算是必考内容。当前,中职学校纷纷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通过参加各类技能比赛来促进教师队伍成长、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尺寸链解算的相关知识也成为赛前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综合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历届技能大赛试题,对有关尺寸链计算方面的内容加以整合梳理,以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该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能够熟练应用。

二、如何开展尺寸链解算教学工作

作为中职教师,我们面对的学生普遍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不一,知识水平差异较大。用尺寸链的方法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公差,涉及到较多专业术语及工艺基础知识,比如各种基准的含义、加工余量的确定、工序的划分、工件定位基准的选择原则等等。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先行知识储备,并且有一定的加工经验,能分析零件加工工艺,这样才能确保对尺寸链概念的深刻理解及正确应用。这对中职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如何让学生在繁杂的工艺知识学习中对机械加工有较全面的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尺寸链解算确定工序尺寸及公差,进而制定工艺规程,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在近些年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一些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补充相关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用尺寸链解算工序尺寸及其公差,关键是基准是否重合。这里涉及到的设计基准、定位基准、测量基准、工序基准等名词术语,学生极易混淆,只有及时结合实例将其详细解释,后面的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又如,图示零件,A1、Aε为图样标注尺寸。

当以调整法加工C面时,为使定位稳定可靠并简化夹具,仍以底面A为定位基准,由此引出相关尺寸组成的尺寸链。

此处,及时补充“表面间距离尺寸精度的获得方法”即“试切法”、“调整法”加工等相关知识,否则恐怕很多同学连题意都不理解,更别提进一步学习尺寸链的有关知识了。

如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贪多、不求快,基于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及理解能力,善于捕捉学生课堂上的细微反映,结合教材设置的实际情况,将学生未学或未懂的基础理论知识耐心补充、回顾,结合实例讲解,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2、以任务引领安排教学内容,引发学生思考问题。

工艺尺寸链的计算并不复杂,但在尺寸链建立中,封闭环的确定是关键。其确定方法之所以难,是由于它是随着零件加工方案的变化而变化。

中职学生大多基础知识薄弱、理解力较低,如果直接引入概念、理论,往往接受情况不好,兴趣降低。

在教学中针对数控专业的学生,直接提出任务实例,以轴套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入手,往往能吸引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例如,如图所示零件。加工方案1:以表面3定位车削表面1,获得尺寸A1,再以表面1为测量基准加工表面2,获得尺寸A2,则间接获得尺寸Aε为封闭环。

加工方案2:以加工过的表面1为测量基准直接获得尺寸A2,然后调头以表面2作为定位基准,采用定距装刀法加工表面3,直接保证尺寸Aε时,则尺寸A1因属间接获得而又成了封闭环。

由此得出,在确定封闭环时,要联系零件加工的具体方案,紧紧抓住“间接获得”这一要领。

3、实例的选择由浅入深,适当扩展,加深理解,引发兴趣

方寸之间教案 篇十二

《工程图学》是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工程界的语言,对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很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精选教学案例,优化教学手段。另外传统的工程图学内容以生成二维图为输出,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很多企业内设计与制造过程实现了无图纸化。结合多年的教学过程,该文将围绕三维CAD软件在教学过程中的部分应用展开阐述,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本课程,并对行业中工程图绘制手段有初步的认知。

1 基于立体建模的组合体绘图法

组合体知识的学习是在基本体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较复杂形体的阅读与绘制来训练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为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学习奠定基础。传统的教学中按照组合体的各种组合形式、组合体的绘制方法、组合体的分析方法、组合体的轴测图、组合体的尺寸标注等知识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在知识点上有内容重复,耗费教学课时较多。教师课前做好三维模型,利用Pro/E软件对操作步骤的查看和编辑功能,将三维立体的生成过程直观的交互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下轻松学习。研究者在Pro/E平台下以轴承座为例来阐述组合体的教学内容安排。

将拉伸的定义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形状特征视图有直观的认识。拉伸的要素是绘制形状特征的截面加上拉伸高度的位置信息,从而学生能够明白看图要找出结构的形状特征和位置信息及其所在的投影面信息。

将轴承座分割成五个基本体,分析基本体之间相互位置关系、主次关系、表面连接关系,选择主视图的摆放位置和投影方向、确定好绘图基准,按形体逐个绘制形状特征视图和其他视图,在形体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下注意细节的线条处理,从而完成三视图的绘制。

同理按照形体分割的步骤逐个标注每个形体的定形尺寸和定位尺寸,注意定位尺寸和尺寸基准的合理性。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讲解各形体位置关系,表面连接方法,形体分析法的概念、画组合体三视图的步骤等知识点,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基于动画演示的机件表达法

三维软件的动画仿真模块可使用关键帧建立基本动画设计,把三维模型的不同角度和剖切的照片用快照的方式捕捉,并加入关键帧形成时间序列,进而完成动画制作。在机件表达中运用动画演示法讲授知识点,翻转了传统的图示讲授法。

采用三维软件完成零件或组件建模并生成其剖切动画,将全剖视图、半剖视图、局部剖视图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动画中总结剖视图的概念、剖视图的分类和剖切面的分类这些基本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各类剖视图生成的过程。结合教师引导性提问,观察三种剖视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总结三种剖视图的使用场合和画图方法。

基于动画演示的机件表达法打破传统静态图解法,给学生直接的感观认知,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和效率。

3 基于装配仿真演示的装配图学习法

以减速器为例完成减速器三维建模并运用三维软件的动画设计模块完成减速器拆装演示让学生了解装配体、零件和组件间的关系;运用机构仿真模块完成齿轮啮合的机构运动仿真让学生了解装配体的工作原理,结合实验室减速器拆装实验,为装配图的知识点学习提供铺垫,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动画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有效地完成该知识点的学习。

方寸之间教案 篇十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12-02

篆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迄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篆刻艺术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无论是自篆自用、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人们都可以从篆刻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为让篆刻艺术之花在校园里怒放,从事美术教学的笔者从1989年始在学校成立篆刻兴趣小组,组织部分学生写篆字、学篆刻,参与兴趣小组的学生都非常喜爱这门艺术。

实施新课改后,每所学校都在探索走特色内涵发展之路,篆刻艺术成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内容。篆刻艺术教学让学生经历“观察—绘形—雕刻—欣赏”这一基本过程,完全符合《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学生感受、体验和游戏性,把学生的看、画、做、玩融为一体,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体验到美术活动的兴趣,产生对美术的持久兴趣。”篆刻是将书法、文学、雕刻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对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有很大的启发与促进作用。篆刻是实用性很强的工艺美术,能将美育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篆刻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锲而不舍的精神都有潜移默化之功。在此,本人就在中小学开设篆刻艺术校本课程的意义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篆刻艺术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篆刻艺术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质材之上雕刻篆体文字的艺术,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读”不懂印章,学习篆刻便如无根之木。所以教学篆刻艺术之前先要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即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为了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在篆刻课堂上往往提供大量感性资料,如:名家篆印图片、书法素材幻灯片、本人篆印实物等等,让学生仔细研读、彼此交流。学生的观察是多角度的、无束缚的,同时以主动思考为依托、以“找到最感兴趣的东西”为任务,于是观察过程就成了积累感性认知、全面理解事物的过程。当这一过程逐渐叠加时,学生就会练就很强的观察力,也就“读”懂了印章讲究图案的色彩艳丽、字迹的笔锋劲美,进而能依循篆刻之固有规律动手制作。

为方便学生练习,我专门印制了3∶2的长方形格写字纸,供学生使用。并教给学生刻小篆的口诀“横平竖直,转角弧形;左右对称,上紧下松,字体修长;起笔收笔圆,上下左右顶格”。在熟读口诀的基础上再用PPT演示篆写,对难写的字重点放大书写。等学生书写过关了,再教他们篆刻知识。

最初,篆刻课程既无教材,又无教参。从教三十多年来,本人系统地自学了《中国书法大字典》、《清人篆隶大字典》、《说文解字》、《篆刻学》、《篆刻艺术》、《怎样刻章》等书籍,完成了《篆刻》十多册的书法练习,同时收集了很多与篆刻有关的资料,结合学生的实际,系统地编写了校本教材。在多年的实践中,本人发现,教学生篆刻,写好篆书是刻好印章的基础,所以学刻先学篆,这样既合乎篆刻规律又符合学生观察规律。

上课时,为了拓宽学生的观察视角以及丰富学生的篆刻素材,本人把平时搜集到的许多美术字、装饰画、漫画甚至墓碑刻字等作为教学资料,把它们融入美术教学中,学生经过观察、分析、综合,从中汲取有参考价值的东西迁移到篆刻中来。为此,本人编写了许多通俗易懂的教案,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还采用了“请进来”(请有经验的画师到学校上课)、“走出去”(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大型活动)等方法,丰富学生学习篆刻的生活素材。课堂上,将思想教育、美术欣赏、绘画技巧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经历技法训练。这一系列教与学的实践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专心做事的品质。

二、篆刻艺术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们在头脑中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会想象才有创造新事物的可能,所以具有想象力是创造的条件。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因为篆刻特别需要有立体空间感,可使学生在学习篆刻的过程中开发想象力。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反复观察和揣摩已有的各种印章,找寻不同印章之间的共性美,这种训练可以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为适应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本人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地制订了教学内容。第一阶段(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主要学习书法篆刻艺术的基础知识,进行书法的技法训练,执笔与运腕的训练,用笔训练,笔法训练,墨法、汉印的艺术特点赏析,汉印的临摹方法简介,白文铸印和朱文铸印的欣赏与临摹等。第二阶段(七年级到八年级)主要学习汉玉印的欣赏与临摹、汉凿印的欣赏与临摹、书法练习与名作欣赏、章法与书法创作练习、篆书书法考核、汉印形式的印章创作方法、创作练习、篆刻考核等。

在这两个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本人实践并确立了篆刻教学的课堂结构:欣赏感知美—审美发现美—创造体验美—欣赏升华美。在这个结构中以审美欣赏教育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为核心引导学习,以创造美和感受美为目的发展个性。每教学完一个内容,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学生们彼此启发、共同发现,为其想象奠基。

良好的思维习惯、灵活的思维方式形成后,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提高。因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事物之间联系间接、概括的反映,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所以本人在教篆刻时特别强调让学生的思想不受到陈规的拘限,热情地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设计富有自己个性的字、画。比如常常组织学生集体外出画画,学生的画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大家相互讨论、分工观摩、指正修改、取长补短。在切磋磨合的过程中,他们舒展想象的翅膀,以孩子特有的思维而想象出新奇的形象,制作出了不少立意较高、构思巧妙又富有童趣的作品。

方寸之间教案 篇十四

胡兴松,先后执教过小学、中学和大学,但对中学教育情有独钟。1997年毅然走下大学讲坛,到深圳当了一名“孩子王”,先后被评为特级教师、广东省名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全国思想政治优秀教师、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和劳动模范,获“感动深圳教育人物”提名奖。

胡兴松的最大特点是:做事执着,追求唯美;为人诚实,上善若水。最大嗜好是:买书、读书、教书、写书及上网,被儿女及夫人戏称为“书虫”和“网迷”。

从教以来,他主持和参与10多项国家和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出版8部教育专著。其专著《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论》成为了“思想政治学科领域的拓荒之作”。

1994年~1997年,胡兴松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推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十论》、《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续论》和《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再论》。该刊在“编者按”中指出:“胡兴松先生在学科教学艺术研究领域的拓荒之作……促进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和高师政教专业思想政治学科教材教法课程改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000年,胡兴松撰写的专著《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为广东省优秀教育专著出版基金资助、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国家教育部小学思想品德和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铎先生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胡兴松将多年心血凝聚而成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付梓出版,是对思想政治课课程建设的重要贡献。”

1998年~2005年,胡兴松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发表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首论》、《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续论》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再论》三组系列论文。该刊3次刊发“编者按”,对这一系列新型教学方法的研究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既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以其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实践上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以及语言表达的个性魅力,再次在全国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受到了一致好评,甚至为许多教师所仿效和实践。这一研究成果,既丰富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理论研究,又促进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

2012年,胡兴松撰写的专著《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论》正式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韩震教授为该书作序,指出:“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大胆探索、潜心研究教学艺术与教学方法,且撰写、出版两部思想政治学科领域的拓荒之作,确实值得赞赏。”

在植根学科研究的同时,胡兴松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路。他主持了深圳市教育科研“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的研究》和深圳市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思想政治课互动式主题教育网站的个案研究》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积件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工作,该课题研究成果荣获广东省第六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此外,胡兴松还在“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上建立“个人专辑”,其点击率名列政治学科第一名。2009年10月30日,在新浪网开辟“胡兴松教育博客”以来,撰写博文400多篇,博客访问人数和关注人气直线飙升,有数十篇博文被“新浪草根名博”首页推荐,5篇博文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精彩博文”栏目公开发表,并被评为年度“最具学术影响力的文章”,登上了“新浪草根名博”的“时评类新人榜”。对于开博的价值和意义,胡兴松的回答是:“让思想在这里启航!”

至今,胡兴松主编和参编出版30多部教育类书籍,发表300多篇教研论文,被誉为“学者型教师、实践型专家”。

胡兴松,一个普通的教师,在教育路上,不知疲倦地带着自己的思想前行,留下了十分可贵的印迹。

教学是教师成长的发源地,课堂是教师生命的舞台。多年来,我立足于教学,将教学研究的触角伸向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思维等领域,突破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定律,取得了教学与研究的双丰收。

教学艺术的探索

成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可缺少教学艺术。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且完全可以成为一名教学艺术家。我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的研究主要体现在:

1.学科创新。从思想政治课学科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来看,独立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的只有“中学德育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等学科,“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一般包含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之中。拙著《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的意义不仅仅因为它是一部学术专著,而是因为它涉及了一个新兴学科的创建。该书提出: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应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完整体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这一观点在全国属于首创。

2.体系创新。无论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从教学艺术理论和教学艺术实践方面的分类,还是将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视为“教”的艺术和“学”的艺术,以及将教学艺术划分为课前准备艺术、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后延伸艺术,将课堂教学艺术划分为宏观教学艺术和微观教学艺术,这一体系的建立尚无先例。我将教学艺术划分为:

——思想政治课课前准备艺术,主要包括标准把握艺术、教材钻研艺术、学生研究艺术、教案编写艺术。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艺术,主要包括宏观教学艺术和微观教学艺术。课堂宏观教学艺术主要有:系统优化艺术、信息交换艺术、教学控制艺术、目标制定艺术、结构构建艺术、模式选择艺术、方法组合艺术、媒体应用艺术、教学评价艺术、语言表达艺术、机智应变艺术、教学幽默艺术、节奏调谐艺术、气氛烘托艺术、思想教育艺术、创新教学艺术、思维启迪艺术、情感交流艺术、心理疏导艺术。课堂微观教学艺术主要有:新课导入艺术、高潮创设艺术、教学小结艺术、课堂练习艺术、启发讲解艺术、课堂提问艺术、板书设计艺术、讨论组织艺术。

——思想政治课课后延伸教学艺术,主要包括课后辅导艺术、测试命题艺术、活动组织艺术、后记书写艺术、教学研究艺术。

3.内容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内容的创新,既要有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全局的科学审视,又要有对思想政治课主要教学细节进行缜密的思考,对主要的教学艺术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操作策略、运用技巧等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

【教学案例】在教学“真理是有条件的”时,学生对这一抽象的哲理总感到一头雾水。《思想政治④:生活与哲学》中列举了一则实例:“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做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由此,人们关于空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对于这一实例,我是这样来讲述的:首先提出问题:“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多少?”在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180°”后,我追问:“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是否存在条件呢?”有学生回答:“是在平面几何中。”我问:“那么,在非平面几何中,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多少呢?”在学生不能做出回答时,我展示图片:花瓶。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在这个花瓶上,球面空间(即球形凸面)上的三角形则大于180°,双曲空间(即球形凹面)上的三角形则小于180°。“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只有在平面几何中才是真理,超出了“平面几何”这一条件,这一定律则是谬误。因此,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论。

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化,是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应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多少”,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只学习过平面几何,只知道欧氏几何,而不知非欧氏几何。因此,通过图片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意象,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它有利于形象、直观地说明“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一真理的条件性。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难在创新。针对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厌学的状况,我将古今中外著名的教学方法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并探讨与实践了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系列新型教学方法。多年来,我研究了思想政治课的启发教学、目标教学、发现教学、暗示教学、程序教学、案例教学、范例教学、问题教学、图示教学、实验教学、优化教学、学导教学、创新教学、愉悦教学、情境教学、引探教学、参与教学、网络教学、点拨教学、活动教学、概念教学、原理教学、研究性学习。对上述每一种教学方法,既有理论分析、历史溯源、趋势展望,又有功能意义、一般原则、主要特点的阐述,还有操作模式、运用程序、具体方法的指导,更为突出的是力求揭示这些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特殊性,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依据与指导。

我认为,在教学领域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是重中之重。然而,审视现实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我们百感交集,欣喜之余难免忧心如焚。伴随新的课程改革,理应诞生更多切合学生实际、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然而,教育期望与现实存在仍然具有较大差距。时至今日,我们似乎可以说:教学方法改革仍是思想政治课教学领域的一道“哥德巴赫猜想”。当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应首先明确和解决以下问题。

1.教学方法改革的立足点。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立足点。因为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其实施者也是人,以人为中心或以人为本应是教育的题中之义。然而,翻开人类教育史,我们看到的是一部教育“非人”的历史。在政治挂帅的时代,教育被政治化,成为了某一阶级或政党实现一己之利的工具;在人们重视发展经济之时,教育似乎又从属于经济,为经济服务。

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是立足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是升华人格,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无法回避而必须首先解决的现实课题。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必须转换视角,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素质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命质量。

将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立足点,是由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所决定的。思想政治课既具有“智育性”,又具有“德育性”,且两者是兼容的,我们要跳出德育与智育相克的“怪圈”,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使之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学校不是生产机器的工厂,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也不是生产机器设备的工艺技术,而是一条生命“绵延”的思想之河。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命冲动”,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我们的学生既是具有七彩梦想、稚嫩生命的人,又是处于生命发展过程之中和具有极大可塑性的生命有机体。为了让学生的生命亮丽起来,在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中,我们应当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生命冲动”,放飞生命的希望与梦想,促进稚嫩生命的成长,促进鲜活生命的发展。

2.教学方法改革的时代主题。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必须适应社会,紧跟时代。教育事业是未来的事业,我们应教在今天、想到明天。

当今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要反映当今时代主题,就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是停留于一种理性的说教,更需要一种教育情境,让学生增强感性的体验。我们要注重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经历不同层面的实践活动,使其创造性得以升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规定性课程延伸到选择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从教室延伸到校园,从校园延伸到社会;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获取间接经验延伸到直接体验;从知识学习延伸到道德修养……这可以使学生在各方面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实践情境中获得创新意识的培育,在经历创造性劳动的体验中获得创新精神和品质的培养,从多种维度共同构筑丰富多彩的实践情境,并从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教学案例】教学伊始,我播放了“中国银行信用卡”的一则视频广告。

解说词:是什么,让方寸之间蕴涵无限精彩,尽情享受无界生活,兼顾收获更多惊喜?是大千世界尽收眼底,也是释放真我的轻松惬意;是选择一种生活姿态,更是丰富你的人生精彩。方寸之间信用无限,中银信用卡。

字幕:庞大商家优惠无限、积分回馈缤纷礼品、海外支付无忧刷卡、多种渠道便利还款、分期付款轻松悦购。

在播放完视频后,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视频中字幕所显示的上述内容,然后分析说明信用卡的优点与特点。

思想政治课教学最忌脱离现实生活,空洞说教。这则视频短小精悍,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播放这则视频,用时不多,可形象生动地展示信用卡的优点与特点,是一则较好的“整合”资源。

3.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综观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它既受到了一般教学方法改革发展的影响,也显示了学科教学方法改革发展的特色。具体而言,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为:课程改革逐渐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直接背景;现代系统科学逐渐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研究成果逐渐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前提;继承、发展与创新逐渐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原则;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主旋律;学习方法研究逐渐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居于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逐渐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视点。

教学手段创新

在人们的印象中,政治教师好像全凭一张嘴,只要会讲就行了。我认为,当今社会,教学手段创新应该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没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其核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目前,教学课件的开发与应用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教学积件也开始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网络教学的应用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通过多年的研究,我形成了自己关于教学积件的思想,制作了相应的教学积件并运用于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1.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从要素系统而言,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潜件(教学观念等潜在的教师素质及教学过程中的潜在影响因素)、软件(课件、积件和网络)及硬件(计算机设备等)三者的有机结合,其中至关重要的是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从主体系统而言,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既涉及教师的“教”,又涉及学生的“学”,是二者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既要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更要有利于学生自由、自主性地“学”。

从操作系统而言,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是多媒体课件、积件和学科专业网络三者的协调发展。

从动态系统而言,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但重点与核心应该是课堂教学过程。

2.教学积件的开发与应用。20世纪70年代,课件引入我国后,对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发挥了积极作用,显示了其特有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课件所具有的先天不足和缺陷,也越来越凸显出来。目前,教学积件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未真正进入实际应用。在教学软件市场上,教学积件产品还相当匮乏,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积件产品则为空白。

教学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处理策略的教学软件系统或工作平台,是一种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指导作用的先进思想、观念和理论,是一种多媒体教学的新模式。教学积件是一种非线性结构,便于教师进行组合运用和学生自由、自主学习,可活化教学过程、实化教师施教的创造性、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积件开发与应用的直接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及主要目标见上图。

——教学积件的构成要素:教学资源素材库、微教学单元库、教学策略库、资料呈现方式库、网上资源库、组合平台。

——教学积件的主要特点:主体的能动性、内容的可积性、形式的开放性、过程的互动性、成果的共享性。

【教学案例】在教学“矛盾的特殊性”时,我拼凑了一组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以PPT的形式播放,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性的手法之一,就是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这组图片的运用,风趣幽默,其中又蕴涵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矛盾的特殊性。世界文化的共性正是蕴涵在这种各国文化的个性之中,世界文化的普通性就是通过这种各国文化的特殊性来表现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高妙,并不在于教师的长篇大论,而是在于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并配之以精辟的分析。

教学思维激活

人类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善思、会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义务。

我对教学思维激活的关注,源自学生寄来的一张“贺卡”。有一年教师节时,我所教的一名学生从大学里给我寄来了一张贺卡,除感谢、祝福之外,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高中三年,我从您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尤其是您的思维方式,它将使我终生受益。”

看到学生的成长,我感到非常欣喜,学生的话使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充满智慧的大脑,都具备有待开发的思维,而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提高其生命质量。无论教学艺术创造,还是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更新,都不是要以激活学生思维为目的和归宿吗?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而创造教育的核心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教育事业是未来的事业。思想政治课要教在今日,想到明天,自觉思考时代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呼唤,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出超越性的选择,把发展学生思维放在重要位置。

当前,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能力是一个复杂系统,学生的一般能力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核心。因此,发展学生能力最核心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想政治课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必须坚持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启发”虽然不能等同于“启发思维”,但它的根本内容或关键是启发思维或激活思维。在课堂教学的任何环节,如果没有学生思维的启动、激活、撞击,那么,课堂教学只能是死水一潭。激活思维,点亮智慧,是思想政治课乃至所有学科教学的命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是无处不在的。凡是有教学活动的地方,就会有问题,有情境,也就会有思维激活。一堂课如一池春水,一个精彩的教学设计犹如一粒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激活学生思维的材料是随处可取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做有心人。处处留心皆学问,妙手剪裁皆文章。

2010年,我游览北京故宫时,将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了“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的匾额。后来,在教学《思想政治③:文化生活》时,我将这一组照片用于讲授“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故宫三大殿的名称,是中国传统“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太和”语出《周易》,“太”是极大的意思,“太和”是“阴阳会和,冲和之气也”,即指太虚(天地)中阴阳二气处于和谐圆满的状态,强调天地之和谐;“中和”语出《礼记·中庸》,意即凡事执用其中,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保和”出自《周易》,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意为只有神志专一、内心和谐,才能保持万物和谐,福寿安乐,天下太平。当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不正是这种“和”文化的延伸与放大、发展与创新吗?

可见,激活思维与教学活动的外延相等。开启学生的双眼,点燃学生的头脑,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是教师神圣的天职。为此,我们必须在“激”字上做文章,在“巧”字上下工夫,在“新”字上显精彩。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思维火花的碰撞与闪亮,那么,即使再好的设计也会黯然失色,再美丽的笑容也会失去原有的灿烂。

课堂,是学生和教师思维的训练场。我们要想方设法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一句句发自学生肺腑的语言在课堂上流淌,一个个充满个性的思维火花在课堂上迸射,让思想与思想真实碰撞,使课堂因灵动而精彩,因思维而美丽。

一个人的思想有多远,他就能走多远!思想,是成就名师的灵魂。一位教师一旦有了自己的思想,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一个人真正的生命,是一个人的思想。我们不奢望成为思想家,但至少我们应该成为“实践的思想者”和“思考的实践者”,以灵魂唤醒灵魂,以思想孕育思想,做一个真正的教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