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塞,出塞王昌龄,出塞的意思,出塞赏析 -诗词大全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下是高考家长帮美丽的小编帮大伙儿分享的《出塞》教案【优秀9篇】,欢迎参考阅读。
《出塞》教案 篇一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要个性化。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品读吟诵、拓展想象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感悟,读中欣赏,激发学生热爱我国古老、灿烂的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板书课题:
出塞
王昌龄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板书:秦 汉
(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板书:人未还
(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联想战争的残酷。
(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
(5)朗读前两句: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
③同学间互相评读。
④想象画面朗读。
⑤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
(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板书:但使
(4)小组讨论后,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指名朗读,教师平读。
(6)学生带着对飞将军的崇拜之情读文。
(7)教师激qing引读。
(8)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读体会作者赞颂汉将李广,渴望平息战事的理想和慨叹边将无能,朝廷无能的悲痛。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学生自由组合朗读全诗。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个性,配乐朗读全诗。
3、在教师的引导下试背全诗。
4、观看课件背诵全诗。
五、展开想象,入情练笔。
1、师:人间最难过的是离别亲人,远征战场。作者面对荒凉的关山,举头望月,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用你的笔描绘出当时的悲壮景象好吗?
2、练笔。
3、全班互相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边塞的诗歌,比较、赏读、摘抄下来。
2、结合自己的感受,试创一首古体诗。
板书设计:
10 古诗三首
出 塞
秦 人 但 不
汉 未 使 教
还
《出塞》优秀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4、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的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题目的意思。板书课题:出塞 王昌龄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板书:秦汉
(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板书:人未还
(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联想战争的残酷。
(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
(5)朗读前两句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
③同学间互相评读。
④想象画面朗读。
⑤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
(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板书:但使
(4)小组讨论后,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指名朗读,教师平读。
(6)学生带着对飞将军的`崇拜之情读文。
(7)教师激情引读。
(8)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读体会作者赞颂汉将李广,渴望平息战事的理想和慨叹边将无能,朝廷无能的悲痛。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学生自由组合朗读全诗。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个性,配乐朗读全诗。
3、在教师的引导下试背全诗。
4、观看课件背诵全诗。
五、展开想象,入情练笔
师:人间最难过的是离别亲人,远征战场。作者面对荒凉的关山,举头望月,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用你的笔描绘出当时的悲壮景象好吗?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边塞的诗歌,比较、赏读、摘抄下来。
《出塞》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背诵并默写古诗。
2.朗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3.了解边塞诗的风格,体会全诗慷慨激昂,豪迈悲壮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感悟、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课件、背景音乐。
基础知识:
1.多音字:
塞 sài(塞外) sè(堵塞) sāi(塞车)
还 hái(还是) huán(归还)
将 jiāng(将来) jiàng(将领)
教 jiāo(教书) jiào(请教)
度 dù(度过) duó(猜度)
2.区别字:
秦( ) 奏( )泰( )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范读古诗(配乐),注意生字与读音。
2.以小组为单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二、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通过预习,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还没有解决,需要大家帮助的?
2.小组同学交流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和感悟诗意的?
(1)反复诵读。
(2)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
(3)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4)通过课文中的注释感悟古诗。
(5)查找相关书籍等。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味,学生要做到熟读成诵。
四、作业:
1.写生字和古诗。
2.把古诗改编成小故事,讲给别人听。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出塞》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学习阅读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3.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习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学习难点:“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的写法。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搜集边塞诗,并朗读;搜集中国现代国防知识。
2.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古诗接力。
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古诗接力,怎么样?每一个小组一个同学先背诵,第二小组任意一位同学紧跟上,接不上算输。
二。导入新课,交流学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出示视频范读)
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它?
三。按学生的意见,先交流预习中所思所疑。
1.指名一学生读这首古诗,注意读音。
2.自由读诗,小组中交流自己在预习中理解的内容,向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小组中无法解决,便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捕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深入进行研究。
3.交流中解决诗中重要的问题,如:飞将,匈奴人为什么称李广为“飞将军”?“但使”是什么意思?
4.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
“秦时明月汉时关”
猜测:作者是想说:
1.在边塞看到了秦代的明月,汉代的边关。
2.在边塞看到了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3.在这边塞上,明月还是那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那秦汉时的边关。
四。在小组中边起来说说诗意,集体交流。
五。进一步朗读、理解。
1.读诗,怎样朗读才能更好地体现感情?
2.再读后,你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收获?
3.思考:(选择自己能解决的难度系数)
一星级:从“万里长征人未还”感受到作者怎机关报感情?
二星级:你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看出作者还想说什么?
三星级:“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作者的一种愿望,因为:
又是作者的一种感慨,因为:
六:背诵古诗。
七:创情境说话。
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看一段动画,组织语言,再次看的时候,当一名小小解说员。
播放flash动画,使学生进入《出塞》这首诗的情境中。
再播放动画,谁愿挑战这个任务?
八。交流边塞诗。
你在课外还读过哪些边塞诗?能读给大家听吗?(会背更好)
教师出示《塞下曲》《凉州词》,学生齐读。
九。交流中国国防知识。
诗人们写边塞诗,往往充满了忧愁和伤感。国力强能给人民安定和平的生活,国力衰弱,人民便会饱受战乱之苦,今天的中国,国防实力又如何呢?
交流资料,教师补充资料(关于美国飞机在我领空与我战士王伟的飞机相撞的资料、中国最先进的武器图片,最好是能搜集到建国五十周年阅兵式的资料片)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我国军事实力如此强大,有什么感想?用你们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吧。
十。模仿创作。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你们有没有信心写出一首关于现代国防的诗来?
友情提示:
1.可以改动诗句中的一些词。
2.可以将几首诗中的句子改装合并。
3.借古诗句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4.别忘了至少要二、四句押韵。
交流创作成果。
再读《出塞》。
十一。作业超市:
选择你最喜欢的作业。
1.默写《出塞》
2.继续搜集和背诵边塞诗。
3.继续搜集和交流中国国防知识。
4.预习《草船借箭》,并到《三国演义》中了解本故事前后的内容。
《出塞》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掌握感悟古诗的方法。
3.会写1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诗人王昌龄的资料。
2.收集和阅读其他的边塞诗。
(二)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并且通过课后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感悟古诗的几种方法,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具体建议如下:
1.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体验诗的语感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指导其读出节奏和韵味。
2.理解感悟古诗。
古诗教学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体会诗的意境。可安排下列内容:
(1)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体会诗意。
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利用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是专指秦汉时期的明月和山关,而是用来说明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争一直在无休止地发生。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可见战争是无情的,带给人们无尽的苦难。“但”是“只要”的意思。“飞将”指
汉代名将李广,由于他英勇善战,威震龙城,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这里
是化用典故,指扬威北方边关的名将。后两句诗抒发了作者的心中的感慨和希望:
如果有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驻守边关,绝对不会让敌骑越过阴山。
(2)体会意境。
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本诗的深远意境。“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但在这两个词之前加了“秦”和“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3.阅读教学
(1)整体感知诗的内容。结合书后注释,熟读课文后,小组同学讨论感知大意。
(2)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诗的意思;根据诗句,理解诗的意境,并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查找王昌龄其他的边塞诗,讨论研究他的诗作风格和爱国情怀。
4.活动提示
(1)“把古诗改编成小故事”。这道题是要学生在深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看画面写诗句,再讲一讲这几幅画”。这道题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根据自己对画面内容的理解,写上相关的诗句;二是讲一讲这几幅画。这道题是想通过一条从诗到画再从画到文的训练途径培养学生阅读、联想、表达的综合能力。教学时,教师可用书上的原题引发话题,也可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其他形式组织教学。
(3)“古诗的感悟”。这一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向学生提供几种感悟古诗的途径与方法:①上网查找资料;②反复诵读进行感悟;③利用插图进行感悟;④利用课文中的注释进行感悟;⑤查阅辞典。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如果飞将军李广今天依然在世,就绝不会让胡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汉朝的将士们把胜利的旗帜插满了阴山,将士们决心保卫边关,全歼敌人,连敌
人的一匹马都不让活着回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将士们在大漠黄沙中身经百战,盔甲都已经磨穿了。可是他们报国的斗志依然不减,发誓不攻破楼兰,不歼灭敌人决不回还。
(4)“积累”。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更多的边塞诗。选入的是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这是一首充满战斗生活气息的诗,描写了守边的将士黑夜追击敌军的情景:侵犯边疆的敌军趁着黑夜没有月光,偷偷逃跑,惊飞起大雁,将军一声令下,战士们个个斗志昂扬,骑上战马,刀出鞘,箭上弦,此时此刻,大雪弥漫,刹那间飞雪将弓箭和大刀全都覆盖上了。
课文中的注释很多,学生可能还不习惯阅读注释,要教给学生充分利用注释,用“代入法”学习古诗,让学生结合书后的注释、利用工具书去自学古代诗词。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教学中,学生对于后两句诗的历史性意义理解上会有些困难。为什么如果李广将军健在,绝不会让匈奴兵马越过阴山呢?这就要求教师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加以介绍、讲解,来体会诗人借古讽今的写法以及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情怀。
相关资料
王昌龄(约698—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的诗人。他中进士后授汜水尉,后中博学宏词科,官校书郎,出为江宁令,晚年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他的诗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成就,当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享有盛誉,现存诗一百八十首。
龙城:为匈奴祭天之处,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或解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记•李将军列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
不敢入右北平。”后一解释较合理。
《出塞》优秀教案 篇六
通过学习《出塞》,理解诗句大意,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味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簸”字,会写“昌”“龄”“簸”3个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古诗《出塞》。
3.理解诗句大意,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味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诗句的意思,展开联想,体会古诗意境。
教学准备:
1.整理已经学过的边塞诗。
2.挂图、古诗朗读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中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一首边塞诗吗?
(学生背诵古诗,可以稍微提示一下:边塞诗是指以边塞自然风光或边塞战争为题材的古诗,如以前学过的王翰和王之涣的'同名诗《凉州词》等。)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盛唐诗人王翰的著名诗句,反映了人们对边塞战争生活的厌倦与无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千古名篇——王昌龄的《出塞》。
板书课题:出塞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范读古诗,了解诗人,老师边板书边指导书写诗人名字——王昌龄。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当时所作七言绝句成就最高,人称“七绝圣手”。这首《出塞》曾经被后人推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
《出塞》是唐代边塞诗常用的题目。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通读懂。
3.借助工具书、注释,和同桌合作理解古诗大意。
4.指名诵读,给多音字正音。
“教”字读去声,“还”读“huán”。
5.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这里的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是虚指。
但使:只要,要是。
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不教:不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6.指名说全诗大意,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补充。
大意归纳: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远征万里之外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要是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阴山。
三、品读感悟,体会意境
1.无奈与悲愤。
①指名读前两句古诗。
②“秦、汉”二字说明什么?(连年战争)“万里”说明什么?(征战之苦)
③“人”为什么“未还”?战士不想回家吗?结合“古来征战几人回”谈谈你的理解。
④面对国家连年征战,生灵涂炭,诗人的心情怎么样?(引导学生揣摩诗人的无奈与悲愤。)
⑤带着你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句诗。
2.怀念与希望。
①齐读三、四句。
②怎样才能使人们摆脱战争的侵扰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③通过对汉代名将李广和往日边塞平静生活的怀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方面希望唐王朝也能起用得力干将来抵御胡马的侵扰;另一方面也饱含着战胜敌人、保卫祖国的信心。
④指导朗读。
四、总结方法,指导背诵
1.根据本节课和以往的学习方法,试着总结古诗的学习方法。
2.复述全诗大意,指导背诵。
五、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六、作业
搜集四首边塞诗,自主积累古诗。
板书:出塞(唐·王昌龄)
秦汉人未还无奈与悲愤
但使不教 怀念与希望
《出塞》教案 篇七
[教材解读]
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其七绝诗堪称唐边塞诗中“神品”,尤以《出塞》为冠,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是一首怀古伤今的感时之篇,它通过月照边关时戍边士卒思慕良将的强烈感情和报国建功愿望的抒发,抨击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边将无能,致使边衅四起的现实,表现了诗人诚挚的爱国热忱。“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大意是一轮明月挂在边关上空,令人不禁想起国力强盛、边防巩固的秦汉时代。然而,现在明月如故,雄关依旧,边塞的形势却今非昔比,只看见部队不断开往塞外,却不见他们凯旋归来。这两句诗想象雄奇,给人以纵横开阔的时空感。“秦”、“汉”二字,足见诗人“思接千载”的艺术功力;家乡、边关那“万里”空间距离的“视通 ”,又把天地的变迁、山河的易主,一同摄入笔端,交织成一幅现实与历史、现实与愿望和谐融合的阔大悠远的境界。透过历史的天空,静心品读,我们会发现,诗的背后包蕴着作者对于所有生命的尊重与关爱。而这一点,正是唐诗的主旋律——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礼赞生命。这是博大的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伟大人文精神,在今天,它依然彰显着非凡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古诗新唱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听你们读古诗、唱古诗,是一种享受。还记得本学期我们课内学过的古诗吗?
齐背《凉州词》。
能说说你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
生1:我体会到大漠非常的荒凉;
生2:我读懂了边关将士非常的孤独寂寞;
师:很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
(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
指导读题:轻轻地读——
响亮些——
再自信些——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的预习可以使课堂上的你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的背景,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
预设:
生1:我知道,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
师:你很善于归类总结,有做学问的潜质。
生2:我知道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师:是的,呆会就要了解为什么称为“压卷之作”。
生3: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奴和中原之间的战争从秦朝开始,到汉朝,到唐朝,一直没有间断。
师:你也是做历史学家的好苗子。
谢谢你们的资料,这对我们理解古诗很有帮助。
三、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接下来,请大家亮开嗓子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生1读
师:也许你不是读得最动听的,但你是这个教室里最勇敢的;
生2读
师:字正腔圆,向你学习;
生3读
师:很有自信,继续发扬。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韵味来。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
指三名学生读。
师相应评价:这是一个含蓄深沉的王昌龄;
这是一个激qing澎湃的王昌龄;
这是一个从容平和的王昌龄。
3、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多读几遍,意思也会渐渐浮出水面的。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师:谁先来?
生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的明月依然照亮着边关,)
师:这里明明说的是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呀?怎么?
生: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师:你真会读书(板书:互文 明月 边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秦朝时期明月照着边关,汉朝时候明月依旧照着边关。接着讲——
“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征边塞的士兵,至今仍没有回家。
师:士兵,就是诗中的——
但使龙城飞将在——假如有李广将军来戍守边关
师:李广将军就是诗中的——龙城飞将
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定不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南下入侵
师:你从哪个词中读懂了“匈奴的军队”——胡马
再请一个同学连起来说说看。
师:读着读着,说着说着,老师想了解边塞、走近边塞的心情便越来越迫切了。来,用眼睛去看,用我们的心去感觉——
四、诵读涵咏,体味感情
(一)想象画面,触摸凄苦
1、出示课件,配乐:看着看着,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
生1:我感觉大漠非常的荒凉。
生2:我想起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非常的雄浑苍凉。
师:美,却美得有点残酷。
生3:我觉得边疆战士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非常艰苦;
生4:我想起了王昌龄的另一首诗: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师:寥寥几笔,比画面更显凄苦。
2、师:环境恶劣,生活艰苦,这就是征人们的生活!
他们不由得发出感叹(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轻轻地读一读,看看这两句诗中哪个词最牵动你的魂,最让你遐想联翩?
生1:明月。
师:是啊,明月从来都是思念的代名词——“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生接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接背)明月夜夜照边关,征人哪夜不思乡啊!请你仰起头,读读这两句。
生2:关,边关
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连春风都不能到达的边关,也阻隔了家人的一切消息,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请你代征人诉说内心的委屈吧!——生读诗句
生3:长
师:你能想象有多长吗?让老师来告诉你,从秦朝,到汉朝,到诗人所在的唐朝,一千多年的历史啊!在无休止的战争中,征人们都会遭遇些什么?闭上眼睛,说说你都看到些什么?
——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个性朗读
生4:未
师:“未还”——是还活着仗没有打完不能回呢?还是已经战死沙场回不去了呢?一个“未”字,饱含了多少辛酸与失望啊!
师:听着听着,我们的心越发变得——
生1:沉重
生2:凄凉
生3:悲哀
师: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啊!让我们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人未还,心相系。同学们,当征人们经历了战争的生死考验,幸存下来,渴望着回家的时候,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板书:亲人)
出示: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
征人稚嫩懵懂的孩子……
(生发挥想象,表达感受,完成练习)
师相机引用诗句:老母倚窗望,风萧叶又黄;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4、引读:此情此景,征人们能看见吗?对,他们可以想象到,他们的心可以感受到。因此,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回家,只可惜——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是多少人的愿望?这征人不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是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征人啊!他们苦守着边关,守望着明月,一遍遍嗟叹——万里长征人未还!
千百年来无数的白发双亲老泪纵横地说——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千百年来无数可怜的妻子在哀怨——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千百年来无数孤苦的孩子在哭喊——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这该死的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你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
生1:——还有痛恨;
生2:愤怒!
师:让我们站起来,手指向那该死的战争,控诉它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拓展延伸,感受期盼
1、原来,王昌龄这首诗是“字字有泪,句句含悲”啊!同学们,你们希望征人们早日平安回乡,和家人团聚吗?幸好,征人们还有些指望,请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示后两句诗)
2、 关于“龙城飞将”
出示资料:
师:李广将军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夸夸他吧!——一生读一句。
他,是西汉著名军事将领。他射得一手好箭,以打硬仗而闻名。他一生皆在边关御敌,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他曾经与匈奴交战七十多次,每次制敌先机,匈奴称他为“飞将军”。武帝在位时派他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来了,都畏惧得争相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内。他一生为人清廉,爱兵如子。他每得赏赐就和士卒共享。士卒不尽饮,他不近水边;士卒不尽吃饱,他决不先食……他,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历代的边疆士兵中都有着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气天下无双”的将军。
师:他就是——“飞将军”李广
3、了解了这些,你再读读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生:士兵怀念西汉的李广将军
师: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
生1:不敢度阴山
师:要是李将军在,边关——
生2:就会有安宁
师:要是李将军在,将士——
生3:就能回家乡
师:要是李将军在,国家——
生4:也会更太平
引读:要是李将军在,多好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4、对比:但事实上,李将军早已不在人世,现在的将帅是怎样的呢?——
出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当战士们在奋勇杀敌的时候,将领却在寻欢作乐;
生2:他们在醉生梦死,完全不顾征人的死活——
引读:多么残酷的现实啊!
这个时代没有像李将军那样的贤将,所以他们殷切的呼唤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个时代的将帅完全不顾征人的死活,所以他们只能失望而无奈的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师:读着读着,我们终于明白了,征人们哪是在盼李广将军啊,他们是在渴望——
生:现在也有像李广这样的良将
板书:思良将
师:可是,现在的将帅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啊!那就这样一年一年地打下去,一年一年地耗下去吧!总有一天可以回家吧!征人们回家有望吗?让我们从众多唐代诗歌中去寻找答案吧!
出示:
师引读:
李白写的也很直接: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李白《关山月》
李颀也无奈地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如汉家。 李颀·《古从军行》
曹松更是一针见血: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已亥岁二首》
王翰更是无奈地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张藉也眼睁睁地看见: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 唐·张藉《关山月》
师:读着读着,你明白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战争真的很残酷
生2:我明白了征人们十有八九都回不来
6、师:是啊!就算是侥幸没有死在战场,那也要“十五从军征”熬到“八十始得归”呀!那个时候,迎接征人的还是家吗?——
生齐:不是,是冢!是坟墓!
师:同学们,读着读着,我们的心又添了几分沉重,对战争又添了几层——
生:痛恨!
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不仅仅是征人的希望,这还是谁的希望?
(亲人、诗人、我们、大家、中华儿女)板书:人民
师:是的!痛恨战争、渴望和平是每一个人的心愿!(板书:盼和平)让我们齐读全诗,把心愿传达——
五、激qing诵读,升华感情
国难思良将!所以诗人会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可是难道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一定能够平息、就会有和平吗?
生:不是
师:是什么导致了战争?
生1:人的贪欲
生2:人的野心
师:是的,哲人们早就看透了战争的真面目,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出示:关于战争的名言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
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
在战争中死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此多的牺牲还没有换来和平 。
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
指生一句一句地读,再交流感受。
师:同学们,你们听见了吗?齐读这些名言
师:你们记住了吗?同学们,不要忘了战争,不要忘了那些征人,不要忘了人类苦难的历史,不要忘了这首诗,不要忘了王昌龄,不要忘了这节课!让我们把这种豪情壮志通过诗,通过背诗告诉全世界!
(齐声背诗)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出塞》;
2、积累、赏析边塞诗,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出 塞
王昌龄
边关 明月
征人 亲人 人民
思良将 恨战争 盼和平
《出塞》优秀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教师印发诗歌《和平颂》,课后自学,朗诵。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一课的教学,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2、创设意象、营造意境。诗歌是一门艺术,对于诗歌的意象的创设和意境的营造,本节课做了一些尝试。如本课的导入,借《静夜思》导入,抓住睹月思乡中的明月,联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节课创设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征人望着那从秦到汉一直高悬的明月,心中当作何感想?再如,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愿望回家后,教师再引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4、以诗解诗,促进感悟。《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补充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但本课的教学,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有拖沓感。例如第一句诗的教学,教学环节过于繁杂,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不足。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出塞》教案 篇九
学习目标:
1.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学习阅读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3.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习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搜集边塞诗,并朗读;搜集中国现代国防知识。
2.教师: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学习过程:
一。古诗接力。
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古诗接力,怎么样?
二。导入新课,交流学法。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了解“塞”的意思(板书:边关)介绍王昌龄(出示幻灯片)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2、学生全班齐读古诗。
三、结合注释,理解古诗,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⑴读一读。
⑵想一想。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古诗描绘的是哪个时期的情景?
诗中的边塞在哪儿?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⑶说一说。同一时间在边塞看见到的景象,怎么月亮是秦朝的,而关塞是汉代的呢?
⑷学一学。想象:同学们,如果你是边塞的一名战士,白天不知生死而疲劳作战,夜晚孤独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呢?
⑸叹一叹。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⑹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可是征人们回家有望吗?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⑴学生读诗。把古诗中隐藏的名将找出来,想想匈奴人为什么称李广为
“飞将军”?“但使”是什么意思?
⑵作者在这里假设了什么?介绍李广。
⑶学生汇报,教师引读。从这种假设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关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⑷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教师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⑸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
(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六:屏幕出示《出塞》全诗理解(课件),学生齐诵全诗。背诵古诗。
七。交流边塞诗。
你在课外还读过哪些边塞诗?能读给大家听吗?(会背更好)
教师出示《塞下曲》《凉州词》,学生齐读。
八、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这首古诗不仅反映远离家乡的士兵为抵御外侮而长期戌边“万里征战”的艰苦生活,而且表达消除边患,使人民过上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样把个人安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是此诗的难能可贵之处。全诗写得悲壮而不凄凉,畅明而不浅露,体现了王昌龄七言绝句的特有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