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勤劳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理的网络舆情监控及处置方案优秀5篇。
网络舆情监控及处置方案 篇一
[关键词]高校 网络舆情 思政教育 引导
[作者简介]吴建强(1973- ),男,江苏句容人,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镇江 21200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057-02
一、高校网络舆情特征
近年来,网络获得了空前发展,在反映社会舆情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网络舆情也因此走进人们的生活,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所谓网络舆情,即网民以互联网为载体来表达自身或从外部接收的一系列信息的总和。在载体方面,网络舆情是特殊的,因而也有着自身的鲜明特点。
1.开放性与虚拟性。在形式、内容以及技术方面,网络几乎是无限开放的。网络交往、沟通中,网民能够轻而易举地隐藏或改变自己的真实社会属性。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舆情也继承了网络的这两大特点,是开放的,又是虚拟的。
2.复杂性与多元性。网络舆情的内容可称得上是包罗万象;网络舆情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视频。网民素质有高低,立场有不同,所以,即便面对同一个问题,也存在多种看法,表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这种属性给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以及引导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3.即时性与交互性。相较传统媒体而言,网络舆情更具即时性,也更具交互性。只要点开网络,大学生便可获悉当下的热点新闻,并可立即针对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波动性与非理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在网络上,匿名发言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所以,网民言论通常很难得到有效的限制及监督。有些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一些负面消息,如制造谣言、揭人隐私、毁谤他人等,这样的非理性言论在网络上并不少见。
二、网络舆情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现阶段,各大高校都在致力于信息化、网络化的校园建设,并在硬件配套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此同时,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个人电脑。另外,在3G网络不断发展的推动下,手机上网这种方式也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青睐。在此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在传播方式、速度、广度上,均有了质的变化。这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1.网络具有双面性。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能给人们带来实惠和助益,也能给人们带来损失和伤害。部分辨别能力有限、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会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从而犯下错误,严重情况下,甚至出现“三观”的扭曲。
2.传统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教师的权威地位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明显和稳固,学生在畅游网络的过程中,自我意识增强,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评判标准。受此影响,以灌输式为代表的传统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学生的实际需要。
3.网络为各种思想提供了展示和争斗的平台。各种思想均试图获得更多人的接受和支持,在此过程中,网络舆情发挥着前沿阵地的作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深厚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在世界网络领域中取得了话语霸权,并控制舆论导向,所以,网络舆情存在一定的失真、失控问题。
4.网络具有十足的诱惑力,已经发展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相较现实交往而言,一些学生更喜欢网络上的虚拟交往,然而,一旦受到伤害,便会将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带到实际生活中去,甚至形成心理障碍。目前,相关法律及技术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短时间内还无法对那些错误思想及言论进行有效监管,这也会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以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三、网络舆情下高校思政教育引导措施
现阶段,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各大高校应充分考虑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影响,采取合适的引导措施。
1.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站。高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致力于校园网站的建设,并以此为根据地,宣扬正面、积极的思想,应对负面、消极的思想,从而为自身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积极的网络舆情环境。一是内容上强调导向性。网站内容应以先进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为主,应以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为主,应以正确价值观的系统构建为主,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平台。与此同时,可将一些知名度高且极具价值的理论著作或影视作品挂在相应版块,并组织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并将那些先进的观点、优秀的总结放上去,使主流意识、健康思想能够在虚拟网络中成为主旋律。借助网络宣传阵地,将更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二是形式上呈现多样性。首先,创建校园网站,并使其成为学校对内、对外的一个平台;其次,设置热点专栏,就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舆情展开深层次的剖析,从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事情的本质;再次,积极开展国防教育,让学生们了解国情和国际形势,如果有必要,还可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以网络课堂的形式答疑解惑;最后,对评论进行严格管理、正确管理,一旦发现错误言论,应予以纠正。
2.建立监控预警机制。网络具有双面性,给人们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埋下了各种安全隐患,如在有心人的刻意操纵下,网络信息可能会失真,甚至朝着不良的方向发展,这种网络信息所形成的舆论导向一旦成为主流,则有可能给高校以及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基于此,高校应建立监控预警机制以实现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控和有效引导,为思政教育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一个有效的载体。首先,应建立一支校园网络舆情监控队伍,并提供相关支持,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其次,应做好高频词语或热门词语的检索工作,由此确定校园当下的焦点问题。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发展及走势予以密切关注,如果发现错误的观点和言论,应予以正确引导和教育,情节特别严重时,还应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总之,要将这些负面的东西扼杀在萌芽阶段。最后,应建立健全网络监控制度体系,使网络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如建立用户实名登记制度。在致力于校园网络舆情监管的过程中,应对网络舆情展开深入而有效的分析,这样做不仅有助于预防网络不良事件,而且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引导的高效开展。
3.锻造专业网络政工队伍。高校应致力于网络政工队伍的建设,从而更加突出思政教育的引导功能。该队伍对其组成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拥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而且要熟悉当前的网络环境,能够借助不同的网络工具(如QQ、论坛及微博等)开展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监管工作。高校应鼓励学生在辅导员的帮助和指导下,建立班级网站,并通过它展示班级风采,如此一来,不仅有助于学生网络知识的增长,而且有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借助这种形式,思政教师可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由过去的管理者转变成现在的引导者,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自然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网络舆情信息铺天盖地,让人眼花缭乱,给部分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所以,他们更加需要“舆论领袖”予以积极引导。所谓“舆论领袖”,指的是那些在网络舆情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那些人,他们的见解深刻独到,得到了大部分网民的认可,号召力十足。所以,在锻造专业网络政工队伍的同时,学校还应该挑选一批合适的学生,引导他们朝着“舆论领袖”的方向发展,以他们为媒介,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4.处置突发的网络舆情危机。目前,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由于处置经验不够丰富,应急机制不够健全,常常造成信息公布迟缓的局面,这给一些谣言提供了滋生的时间和空间,形成负面、消极的网络舆情,最终给高校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所以,建立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的应急机制,便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了,这也是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引导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
首先,建立应急机制。高校应建立健全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的应急机制,从而规范该类事件的处置流程,避免过去那种无序处置状态。在此过程中,还应借助网络政工队伍的力量,到网络上主动披露真实情况,让那些虚假的负面网络舆情“站不住脚”,从而突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其次,编制应急处置预案。高校应针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这一问题编制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各个部门,甚至每个人的权责。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启动针对性的处置预案,避免事态的恶性发展。
最后,强化正式渠道的信息披露。在处置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的过程中,高校切忌采取单纯封堵的办法,而应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落实网络舆情危机响应机制,对一些事实进行主动澄清,使真相大白于天下。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有效遏制谣言的散播,另一方面能够获取公众的信任以及师生的支持。高校应借助一系列网络思政教育模式,重点强化大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好坏的能力,使他们养成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的习惯,最终营造一个满足高校思政教育引导要求的校园网络舆情环境。
四、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此为基础的网络舆情将会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高校也不例外。网络舆情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良机,也制造了诸多麻烦。网络舆情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渗透性,还是影响力,又或是吸引力,均取得了明显改善。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如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理念上的转变以及模式上的创新已经迫在眉睫。有鉴于此,本文针对网络舆情下高校思政教育引导措施展开了积极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站,建立监控预警机制,锻造专业网络政工队伍,处置突发的网络舆情危机等,以期为各大高校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纯柱,敖永春。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传播及引导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程艳。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校园媒体舆情引导[J].中国报业,2011(24).
[3]杜坤林。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7).
[4]季国叶。网络化背景下高校学生舆情引导研究[J].学习月刊,2011(4).
[5]秦秀清,刘婷。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引导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4).
网络舆情监控及处置方案 篇二
关键词:高校;互联网;舆情;监控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86-03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智能终端集中,智能终端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众多网民中,高校学生由于数量较大、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成为所占网民比例非常大、影响也极为广泛的一个群体。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速,网络已经渗透到高校各个角落,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留言跟帖、BBS论坛、博客,到后来兴起的QQ群、微博,再到最近兴起的微信群,各种互联网媒介层出不穷,作为新兴的交流工具走进了普通民众特别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个人言论自由权利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特别近年来,手机、即时通讯软件迅猛发展,使得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信息交流和观点发表变得即时、方便甚至时尚,因而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追捧。即时通讯工具的便捷、互联网媒介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乐于表达意见,由此形成的网络舆情成为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力量。因此,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研究,成为当前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学生主管部门以及信息技术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1.网络舆情的含义
王来华[1]在《舆情研究概论》中,对舆情的定义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社会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言之,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还有观点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2]。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表达意愿、诉求机制的不断完善,舆情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宽泛,不仅局限于社会政治、国家方针、政策措施,同时对自己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通过各种媒介进行表述。
2.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对政治以及社会事务抱有极大的热情,参与性强[3],往往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热点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互联网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使得大学生表达情感、意见、建议更加便捷,以上因素形成了高校网络空间中的舆情。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可以理解为在高校网络这一特定的空间中,高校学生对自己关心或者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态度、意见、建议的总和。
一是表达的自由性。互联网颠覆了关于传统表达的理论,由于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技术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得他很难使用传统法制进行规范和限制。互联网作为新型媒体,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接受者。高校学生可以利用门户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自由地表达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互联网让高校学生的舆情表达变得自由与直接。
二是表达主体的隐匿性。在传统的舆情表达中,人们考虑到自身角色和言行之间的关系,往往在舆情表达上受到了限制。网络提供给人们的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舆情表达主体往往以匿名或者化名的身份出现。因此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的信息表达可以摆脱身份、性别、年龄、学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不能通过传统方式表达的意见、建议、态度、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这种充分表达的背后,一方面体现了表达主体的隐匿性,另一方面,使大学生群体摆脱了道德的束缚,很容易导致舆情表达的非理性。这种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很容易在网络上蔓延,非理性的表述,也很容易在网络上进一步失真、放大。
三是影响的扩散性。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加上高校学生在网络中表现活跃,使得高校网络舆情表达呈现出传播速度快、影响广泛的特点。由于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和信息的传递者,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会呈现出时效性强、信息渠道广泛、信息量庞杂、影响广泛等特点。但高校网络舆情影响持久力低,如能早期发现则相对易控制[4]。
三、高校舆情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
单纯依靠人工从海量的舆情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有效利用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以实现舆情信息的自动收集、分类、分析、预警。
1.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舆情监控系统共同的特点:基于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按照话题组织内容,将众多话题自动分类、分析,并进行动态展示、跟踪、评估其发展趋势。系统实现对各大搜索引擎、新闻门户、博客、论坛、微信公众号等多种信息载体的监控。实现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危机事件、民众诉求、正面报道等的监控。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高校舆情监控系统采集数据的覆盖范围不够,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海量的数据是其最大的特点,大部分舆情监控系统对主流的网站进行监控,但网络中每一个区域都受到不同人的关注,任何一个空间的缺失都将导致监控失败;舆情深度加工与智能处理不足[5],舆情监控系统收集的信息无法直接使用,必须经过大量的人工处理、分析才能形成可用的舆情简报。同时无法对舆情发展趋势给出可用的参考信息; 舆情主题中垃圾信息太多,由于汉语语法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语义多议性,导致在某一监控的主题中不相关的垃圾信息过多,增加了人工处理的成本 ,基于中文信息处理和文本挖掘的热点发现算法需要进行一点提高完善。
2.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主要功能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涉及海量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单纯依靠人工无法完成,因此使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是高校舆情监控部门的重要技术手段,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主要由采集子系统、分析子系统、检索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通过使用网络舆情系统,能够对事件的来源、热度、传播范围、传播趋势进行准确的分析。
舆情分析技术是用于舆情信息分类和判断,按照关注的人物、地域、单位、事件、主题等要素进行舆情分类,并对敏感舆情的传播情况包括传播源头、人、传播媒体、传播内容、传播路径进行抽取和分析,提供各类统计数据和图表,掌握舆情事件在网络中传播的全貌。
(1)分类技术:系统内置一套较为科学和完整的舆情分类体系,通过自动分类技术,对用户关注的敏感信息和国计民生的各个重点领域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负面、有害信息。
(2)敏感信息分析技术:负面敏感信息分析是本系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通过预警功能在第一时间将负面或敏感信息告知用户。支持对负面信息分等级预警,参考关注度和负面内容来划分四个预警等级(初级、中级、高级、特级)。系统还提供对有害信息原始网页快照存留来提供证据存取。
(3)热点发现与跟踪热点自动发现:自动识别热点新闻事件,发现网民的关注焦点和热点,提供1天、3天、7天等时间序列的符合用户精确度要求的分类热点排序。
(4)热点自动追踪:对热点信息进行持续追踪,通过趋势分析图和传播路线图等技术展示热点事件的传播趋势。
(5)专题分析技术:专题分析技术用于分析舆情事件或热点事件在网络中的传播情况。根据用户设定的专题条件,自动聚合该专题的相关信息,并对传播媒体、每日传播情况、传播全过程进行分析。
(6)炒手分析技术:通过对者网络发言倾向、发言的网友关注情况和媒体关注情况的综合分析,对人进行打分,分析出疑似炒手和关注炒手。
(7)导控技术:导控技术又称为信息探针,用于追踪舆论的传播影响力和检验处置结果。传播影响力的指标包括:各时段点击数增减情况、各时段回复数增减情况、转载量、搜索引擎快照搜录情况;处置结果检验包括原文删除、快照删除。
(8)趋势分析及预警:根据结构化信息分析关注热点话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社会的关注程度,对舆情事件多维度的综合分析,以多种方式展现主题事件关注趋势,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并以此为基础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
(9)提供实时信息预警机制,可将短时间内发生的突发热点事件以及敏感新闻通过短信、邮件或者弹窗方式通知用户,并帮助用户快速制作出关于此热点事件的统计简报。
(10)舆情统计分析动态生成日报、周报、月报,同时为用户提供强大的自定义统计报表,可自己定义监测范围、监测时段、监测对象、图表显示方式(可定义横坐标、纵坐标以及图形)等,以生成不同报表满足多种个性化需求。
四、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除使用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外,高校还应配套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工作制度。二者相结合才能快速妥当处置高校突发重大网络舆情,有序引导网络舆论,减少和消除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营造建设和谐稳定校园和推动高校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网络舆论环境。
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包括舆情安全防御体系架构图(如图2),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同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及早防范的原则,制定处理程序及办法。建立以网络舆情工作小组为核心的网络舆情安全防御体系,处理各种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其中管理部门包括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保卫处、后勤管理处、信息网络中心、学生管理部门、校团委等。院系包括各院系主管领导、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技术处理团队包括舆情监控人员、IT学生助理、校内论坛站务。技术处理团队负责日常监控、研判预警,结合使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发现舆情信息后立即上报网络舆情工作小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根据信息涉及到的范围具体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和院系处理,并根据情况由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进行安抚,由技术团队进行网络舆论的引导。网络舆情工作小组将事件过程定时向领导层汇报以提供决策支持。
五、结束语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应深刻认识到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同时高度重视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服务学校全局和学生工作的思想。学校管理层可通过网络舆情分析,准确了解学生的呼声和要求,为学校制定管理制度与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保障学校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王玉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10-20.
[2]刘毅。网络舆情信息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天津外国语大学,2007.
[3]董亚倩。高校网络舆情演变规律及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2.
网络舆情监控及处置方案 篇三
关键词 涉检网络舆情 应对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一、涉检网络舆情的概念、类型、特点
(一)涉检网络舆情的概念。
涉检网络舆情是指围绕检察工作相关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在网络上形成及传播,民众通过网络对涉检问题和检察工作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并对检察机关的工作及形象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二)涉检网络舆情的类型。
涉检网络舆情划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涉及检察机关所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相关的网络舆情。这些职能涵盖了反贪污贿赂、反渎职侵权、侦查监督、刑事诉讼监督、监所检察、民事行政检查等职能;一类是涉及检察机关及检察人员本身的执法执纪情况、作风情况的网络舆情。
(三)涉检网络舆情的特点。
1、隐蔽性。由于网络虚拟、隐蔽的特点,网民对检察机关的不满情绪会在网络上任意宣泄,甚至恶意谩骂和攻击检察机关,质疑检察机关的办案公正性,这种现象严重影响着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
2、突发性。涉检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的意见声势。
3、发散性。依托互联网开放的天性和无可比拟的传递速度,网络舆情具有强大的放大效应和扩散效应,容易形成巨大的舆论“泡沫”。
4、难控性。互联网匿名传播的方式使得一部分网民在发表言论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小范围的舆论一旦在大范围的民众中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检察机关对这种现象很难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
二、涉检网络舆情的成因
1、互联网络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网民数量大幅度增加。目前,我国网民数量迅猛增长,互联网已完全渗透到民众的社会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众通过网络表达意愿已成为常态。
2、民众不满、泄愤。部分民众可能受到某些方面的压力,无法表达心中的不满,就会把网络当作发泄情绪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一些主流网站以及当地政府网站贴吧、博客等网络平台进行留言,诋毁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
3、检察机关执法办案中的失误与瑕疵成为民众在网络上关注的焦点。由于在办案实践中少许失误和瑕疵,被个别人在网上快速放大和炒作,从而严重损害到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4、检察队伍建设中负面性的人或事成为中伤检察机关良好形象的软肋。检察队伍整体上是一个公正的执法群体,但由于个别干警觉得自己有一些特权,在外办事说话蛮横、不讲理,滥用检察权,给检察机关带来负面社会影响。而在处理这些事情上,由于事情的真相得不到媒体的正面引导,引起不明事情真相的网民在网上高度关注,甚至炒作,放大。
三、处置涉检网络舆情的现状
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现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四个层次的问题:
(一)对涉检网络舆情重视不够。
由于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检察机关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特点及规律,影响力认识不够,从而导致缺少主动出击,抢占先机的意识,不能有效引导和预防网络的发生。对可能引发涉检的事件缺少敏感性,对处置突发性事件没有预案,一旦发生网络舆情情况,不知如何应对。
(二)舆情收集和分析工作滞后。
舆情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是应对网络舆情的基础,在处理舆情事件时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建立由专人负责对涉检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分类、分流等制度,这就很难通过跟踪分析和研判进而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常常是无从下手,收集到的涉检网络舆情信息不能发挥作用。
(三)应对机制不健全。
网络舆情的处置机制还未有效建立,在如何应对和处置涉检网络舆情危机方面显得相对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对策和措施,处置机制不健全,不能适时果断处理危机。如缺乏预警处置预案、正面引导机制未形成、如何与网络媒体打交道引导网络舆情走向等现象普遍存在。
(四)处置方法技巧缺乏。
基层检察机关及时反映、有效应对重大舆情的能力不强,缺乏危机意识和处置网络舆情危机的方法技巧,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在处置网络舆情时,手段比较弱、水平比较低,出现诸多失误,引发群众不满,导致事态升级。具体而言,包括瞒,即不积极主动处理,企图瞒骗到底、蒙混过关;蛮,或不根据事实认真分析而草率作出结论,或不虚心接受批评、认真整改,在行动和证言上蛮不讲理,与当事人、网民针锋相对等;慢,即权威信息公开不及时,没有在第一时间和网民直接交流而错过事件处置的最佳时机。检察机关之间亦缺少涉检网络舆情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运行机制。
四、涉检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一)正确对待涉检网络舆情。
舆情是民意的综合反映,涉检网络舆情也是如此。正确看待民众意愿的表达,正确对待涉检网络舆情,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理念,切实提高执法公信力,主动把检察职能向社会延伸,贴近群众,
(二)建立应急预警机制。
通过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的优势,建立与检察机关有关的热点敏感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和涉检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及时主动做好正面舆论引导,做到检察舆论引导不缺位,切实掌握网络信息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既要重视用好平面媒体,更要重视发挥网络媒体作用。“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并建立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及时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作出快速反应,及早通知相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三)建立网上舆情研判机制。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不能只埋头于机关内部事务,而应同时关注执法办案的社会效果及自身形象的社会反映,尤其是网上舆情的反应。考虑人员不足等问题,可以是由指定的部门来承担这项职责,例如由控申部门或案件管理部门为主,信息部门协助承担等。根据当前的政治形势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研究判断网上舆情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及队伍建设的评价和反应。定期向领导机构提供网上舆情监测报告,为领导机构决策和防范网上舆情风暴提供材料和依据。
(四)建立信息及新闻媒体沟通机制。
首先,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要建立正确权威的信息平台,例如,可以建立检察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顺畅规范的新闻渠道沟通机制,检察机关就保证了正确信息的流通性,在最短时间内使猜疑和虚构的事实不至于大面积散播,形成虚假的舆论导向。及时对事件作出客观报道,杜绝小道消息和杜撰新闻占据舆论空间。
(五)建立涉检网络舆情的逐级上报制度。
在充分利用较为完善的内部网络平台,做好网络舆情的共享和快速流转的同时,对重大涉检网络舆情应当制定及时上报制度。对于其他检察机关的一些紧急的网络舆情也应当给予有力支持。同时,应当加强和公安机关网监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合作。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市人民检察院)
参考文章:
网络舆情监控及处置方案 篇四
【关键词】网络涉腐;引导舆论
一、网络涉腐舆情的利弊分析
(一)影响范围比较广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网民已经突破5亿,手机网民也达到了3亿多人。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矛盾集中,传统的民意表达渠道不够畅通,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一个不太大的事情,经过网络发酵放大,都可能演变成一个大事件。”原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在交通事故现场的面含微笑被人拍照上网,在热议中不断被爆料和“人肉搜索”,相应获得“表哥”、“皮带哥”等称呼,在一片争议中,陕西省纪委介入调查,杨达才被,又一个违法违纪的官员在网民大众“一丝不苟的拷问之下,无所遁形”。
(二)信息比较便利、及时。只要具备一定操作技能的网民都可以用电脑、手机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尤其是将有关政府官员违法乱纪的事情公之于网上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就会获得众多网民的声援,从而在短时间里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和舆论攻势。正因为可以非常便利并且随时随地就可以自由地发表关于对腐败现象的看法、意见,并在第一时间里关注、监督事件处理动态,从而极大地激发了民众参与网络监督的热情。
(三)公平性、隐匿性和透明性。受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影响,多数人对现实中的腐败现象是敢怒不敢言,缺乏举报和揭发的勇气,但是在网络里,个人身份、地位被隐藏,在很大程度上使举报人在心理上祛除后顾之忧,保护了举报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人身安全,使得网民可以畅所欲言。
二、当然, “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还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它对舆情的推波助澜使得网络反腐具有两面性
(一)对他人隐私的侵犯及诽谤。有些人仅仅因为个人的喜好或利益,故意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恶意诋毁、造谣,但却借着网络的广泛传播性,导致一些别有用心的舆论具备巨大的“杀伤力”,使网络舆论价值发生偏离,结果对无辜人员造成比较大的伤害,甚至演化上升为“网络暴力”。
(二)影响涉腐案件的查处及判决。网络举报是一个公开的形式,而反腐案件侦查取证在很多时候都是秘密进行的,但因为举报信息过早并且及时公布在网上,为被举报人销毁涉腐证据敲响了警钟,无形中导致案件查处难度及成本都大幅增加;同时,对于一些案件,虽然法律上有相关规定,但更多人还是从道德、个人情感等方面看待某些事情,当网络上对这件事情的众多声音形成一种“民意”的时候,司法机关在判决时就需要考虑到这些民意,否则,就会引起网民的声讨,这就导致反腐败案件的处理受到影响与干扰。
此外,当前对网上举报、网络监督、网上反腐等缺乏一套成熟的、规范的、系统的法规或条例,导致网络涉腐舆情出现时未能有规范的运作程序、工作流程及接纳和回馈机制,使得当前应对网络涉腐舆情的形式比较简单。
三、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
近几年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从湖南屡发“火箭提拔”,多位官员子女简历空白被一再提及到受贿、案在网上的全程跟踪报道等等,“人肉搜索”成为网民投身监督的一把利器。这些现象充分说明网络涉腐舆情越来越成为从政府到网民所关注的焦点之一,而这也标志着我们的反腐工作逐步迈入信息化时代。虽然,这一新兴的反腐形式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受到方方面面的质疑,但是“网络反腐作为舆论监督的广阔平台已是大势所趋……网络反腐的积极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的体现。”
(一)提高认识,加强引导,维护网络健康环境。一是加强对各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及技能培训,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识别能力,控制和引导网络虚假信息和网络舆论,全力向大众提供真实、快速、全面的信息。二是广大网民要切实提高自律意识,在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不能肆意侵犯他人合法权利,更不能逾越法律底线。同时,要不断提高鉴别力,对部分涉腐舆情要有自己独立慎重的分析、判断,根据事实理性发言,不能只是“跟着感觉走”,更不能捕风捉影、污蔑陷害。三是政府有关部门应适时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对网民群体在公开网站系统性地开展法制、道德和责任意识教育,增强广大网民发表网络舆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从而减少负面舆论的产生,不断提高网络涉腐舆论质量。
(二)整章建制,规范监督,强化网络反腐的制度化与程序化建设。 一是结合现有互联网管理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反腐方面的法律法规,如网络民主监督制度、信息回馈制度及奖励制度等,为网络反腐规范化、程序化提供制度保障,使网络反腐能够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有序进行。二是建立完善的网络反腐制度平台,切实加强廉政相关网站建设,不断加大政府网站透明度,提高网络舆情应对速度,充分保证公众参与权与知情权,保障举报信息能及时处理与反馈,并及时公布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动态,把廉政网站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廉政文化教育警示平台。三是充分利用网络舆论监控系统加大对涉腐舆情的收集、分析力度,推动政府部门及时掌握舆情动向,制定合理决策。
(三)尊重事实,纠正心态,正确对待网络涉腐舆情。舆情是民意的综合反映,网络涉腐舆情也是如此。一些政府部门尤其是国家公职人员无法正确看待网络舆情,一有此类信息要么是全面封杀要么是不闻不问,结果是政府的公信力逐渐在丧失。因此,各级党委及政府部门应当纠正心态,正确看待网络民众意愿表达,正确对待网络涉腐舆情,敢于并乐于接受广大网民的监督,坦诚客观面对已经披露的涉腐舆情,及时找准问题根源与关键,客观分析并在事发第一时间内主动阐明立场,从源头上控制舆情的进一步扩散。
(四)加强沟通协调,确保网络涉腐舆情能够得到及时处置。对网络涉腐舆情的处置归根结底必须有体制内的积极跟进和对接,一旦出现相关舆情,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应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根据舆情性质、涉及范围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查清事实,该追究责任就追究责任,并及时通报相关事情处理情况。
网络舆情监控及处置方案 篇五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上的公开化和自由化的环境下,一些网络问题过度发展后形成网络舆情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因而加强对网络舆情问题的监督成为网络管理者、组织部门工作的重点。鉴于此,本文从网络舆情问题定义、特点和舆情处理的挑战入手,分析我国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问题的对策方式。旨在提高党务组织部门解决网络舆情问题的效率,推动网络世界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组织部门;网络舆情;对策
目前,网络成为人民群众表达情感意志的最重要的渠道,已然成为人们参与时事政治的重要方式。而网络舆情问题是网络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的表现之一。相关组织部门采取及时、有效的方式解决网络舆情问题,能够使网络舆情仅仅成为一个八卦事件,对于党的执政地位不存在影响。而当网络舆情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处理时,不断发展扩大的网络舆情将会给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阻碍。因而组织部门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和处理具有重要意义。[1]
一、网络舆情问题的相关内容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网络舆情问题主要是指在网络上广泛宣传的可能会影响到社会及组织目标和利益的突发事件。这类事件同时能够引起公众对其产生评论和意见,从而导致更大的网络影响力,最终形成能够改变社会和组织原本发展趋势的信息力量。通常情况下,网络舆情问题最终会发展成为社会公共危机。[2]
(二)网络舆情问题发展的特点一是网络舆情危机问题形成具有预警性特点,即网络舆情事件是由一件普通的社会公开事件经过四个阶段发展成为网络舆情问题的;二是网络舆情危机迅速扩张性特点,主要是网络舆情中过激的言论意见具有快速传播的功能;三是网络舆情危机具有扩大范围的特点,即当一项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将会引申到相关或相似的事件中,并且拥有持续不断的后续报道,持续引发公众过激言论的产生;[3]四是网络舆情主体情绪的极端化发展,当网络形成消极意见集聚时,部分网民陷入极端情绪当中,从而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三)组织部门处理舆情问题遇到的挑战一是未能把握好舆情问题处理的时机,导致舆情问题处理的效率低,效果不明显,造成不能弥补的社会消极影响;二是在面对网络舆情问题处理时,相关部门和机构往往采取不正确的方式进行网络舆情控制,不仅没能有效控制舆情发展,反而更加激化了事态的扩大。
二、组织部门处理网络舆情问题的方式
(一)组织部门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网络舆情危机具有预警性特点,所以一方面要求组织部门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在网络舆情危机还未产生,并还未对社会发展造成影响的时候,就采取合适的手段,杜绝该网络舆情的后续发展。例如,2007年开始,河北石家庄王丽亚伪造学历证明和任职证明,先后成为河北石家庄市储备干部、鹿泉市开发区党委书记和石家庄团市委书记,在发现其伪造的个人信息之后,组织部门采取了相关措施对涉案人员进行警告和的处分,组织部门在处理该事件的时间把握上效果甚微,事件经过2003年~2007年四年的时间,导致爆发了严重的网络舆情。通过这件事,组织部门正确认识到了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的重要性,即要求从选人、用人的本质入手,并在事件未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之前就要展开相应的措施。
(二)组织部门要构建与群众畅通交流的渠道网络舆情危机的发展不仅影响组织部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其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所以要求组织部门在传播途中就要杜绝网络舆情问题的发展。可以采取的方式有加强对公民公共责任意识等的培养,通过构建公开的党民交流平台,为网民提供合法、合理、高效的沟通渠道,实现党务组织部门与媒体展开合作的方式杜绝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三)组织部门要拥有接受监督的意识杜绝网络舆情问题最根本的方式在于从根源上杜绝公共危机事件的产生。即要求政府相关部门等干部在行事作风上符合法制法规要求,提高其行事的效率,减少工作中误差的产生,从而归还给公众轻松自在的网络环境,减少公共危机事件的产生。同时还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健全公开透明的网络舆论监督体系、政府部门工作监督体系,从而从根源上杜绝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
(四)组织部门要严格按照相关原则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组织部门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原则,如抢占先机原则,即在网络舆情发生的初期就由组织部门掌握舆论的发展方向;正确导向原则,同样在网络舆情发展的萌芽期,对舆情进行引导发展等,这些原则都是利用在舆情的发展萌发期对舆情的总体走向进行引导,从而控制舆情发展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给公众自由发言的机会,避免产生的网络舆情危机破坏社会的和谐。另外在网络舆情危机已经出现时,要通过公正、透明的第三方进行舆情的导向,从而使网络舆情回到正常的范围内。例如,2009年的行贿买官案中,河南省许昌市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国华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1259.4万元,经过纪委部门的查处后,王国华和相关涉案人员得到了相应的处置,在这一网络舆情实践中,组织部门处于主动的局面,并采用积极主动的方式高效处理该案。通过这一案例可以说明,组织部门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时,要依法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法规办事。
三、结语
总之,网络舆情的发展具有双重性特点,这大大加深了网络舆情危机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的程度。同时,网络舆情的阶段性特征又给予组织部门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和正确引导的机会。通过建立网络监督体制,加强对萌芽期的网络舆情的控制;通过提高相关部门的自我素质,避免公共危机事件的产生,提高公民的公共责任心,杜绝极端情绪的产生。最终得以避免网络舆情危机给社会发展带来挑战。
参考文献:
[1]秦亚欧。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问题的策略分析[J].领导科学,2011(06):41-43.
[2]梁春阳,李习文。论党政部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