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魏巍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课文原文(通用10篇)4-11-17

下面是编辑帮大家分享的我的老师课文原文(通用10篇),欢迎参考阅读。

《我的老师》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的语言。

2.学习写人散文的阅读方法,学习本文以事写人的技巧。

3.培养学生感恩老师的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

2.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魏巍,当代著名作家,原名鸿杰。1920年6月生于河南郑州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并勉强上了简易乡村师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不久到达延安。解放战争中,在行军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其代表作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有人说:“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他们是人梯,载着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今天我们所学的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老师正是这样一位老师。

同学们也许不止一次写过“我的老师”这类作文,请同学们在阅读本文时比较一下,你的写法与作者的写法有哪什么不同,我们能从中学到怎样的技巧。想想魏巍是一个怎样的学生,我们从中又能学到什么?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找出老师关爱我与我爱老师的内容,并将文中所写之事编上序号,在此基础上理解散文的结构与中心。

一、指导学生理解散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课堂探究:

1.请为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作精炼概括:

学生充分讨论后归结:

回忆

我——依恋——蔡老师

思念

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

2.第二部分记叙了有关蔡老师的哪七件事?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本文并记叙了有关蔡老师的七件事:

①蔡老师假装发怒(课内)

②老师教我们跳舞(课外)

③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假日)

④老师教我们读诗(平时)

⑤我们看老师写字(平时)

⑥老师排解小纠纷(校内)

⑦我梦里寻师。(校外)

前五件事略写,后两件事详写。前五件事从面上写蔡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教育、爱护和影响,由于题目是我的老师,故略写;后两件事从点上写蔡老师对我的关心及我对蔡老师的怀念,最能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思念、依恋之情,所以详写。

详与略恰当安排,既能使文章结构疏密有间,又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更能突出中心。

3.这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

讨论并归纳:

通过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贯穿起来的。记叙的七件事,始终贯穿着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4.这七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乱?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

《我的老师》 篇二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饯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在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家里和女朋友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音。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们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笑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和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前面焚起香来,把两个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安慰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鼓励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意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觉察,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那么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

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纯真的心,就是那些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的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可惜我在原校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

我的老师魏巍 篇三

【精彩段落】

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我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魏巍《我的老师》

【文章导读】

《我的老师》选自散文集《春天漫笔》,作者在原文中以一个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回忆了儿时在温柔慈爱的蔡芸芝老师身边发生的几件事,表达了对老师深切的热爱、崇敬和感激之情,突出蔡老师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了对老师浓浓的怀念。

【精读感悟】

在魏巍眼里,老师就像母亲一样,温柔呵护着自己。作者在这篇回忆性的散文里,为了能更好地表达自己对蔡老师的浓厚感情,在行文时运用了两种方法:

一、安排有序,详略得当

文章以“难忘”贯穿全文,以“回忆——依恋——思念”为情感纽带串起7件小事,按照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的顺序层层深入,步步加深感情。文章开篇就用“最使我难忘的”开启感情闸门,紧接着列举蔡老师的5件小事,虽然略写,但是却写出了老师爱学生,学生对老师的真挚情感。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写了发生在我身上的两件“小”事:老师帮我解决纠纷以及我梦里寻师。以一个孩子的感受角度去详写,表达了我对蔡老师的崇敬、爱戴。最后文末写与老师分别,与开头相呼应,表达我惋惜、依恋之情。虽然作者写得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对老师的感情却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犹如一股涓涓细流,绵长深远。

二、多种方式并用的抒情

在叙事时,融进浓烈的感情,在叙事过程中,又画龙点睛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是本文的又一大写作方法。如在叙述蔡老师为“我”排解纠纷一事后,紧接着便是一段富有哲理的抒情:“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蔡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这些抒情表达了作者清冽的爱师之情,并使意义上的师生之情得到进一步升华。在叙述“梦中寻师”之后,作者用了一个感叹句、一个疑问句,两个比喻句抒发了对老师强烈的思念之情:“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抒情时,加进了议论、心理描写、修辞方法,把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和谐自然,增强了作品的感人效果。

本文的感情波澜不是荡漾在字面上的,而是作者运用上述两种方法让感情慢慢渗进文字里,在叙事的时候步步加深。同学们可以借鉴一下魏巍的方法,也许下一个令人难忘的老师会在你的笔下生成!

【作者简介】

魏巍,当代作家,原名魏红杰,曾用名红杨树。河南省郑州市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革命道路,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解放战争中,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建国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互动思考】

我的老师魏巍 篇四

悟性,语文教学中指在感受、感染(体验)基础上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与“理解”。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与情感是水乳交融的。它不是一般的“事实判断”,而是一种价值性的领悟、顿悟或体悟。它以情感驱动为基础,广泛阅读为底蕴,纵横导读为方法,联系实际为动力,最终实现目的。

情感,是语文教学审美活动中的动因。因为它内在地蕴藏着、生成着人格各个要素协同发展的可能性,是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基础。同时,作为悟性的强大底蕴支撑,广泛阅读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能够形成“悟性闪现”这一质变飞跃的绝对量变基础。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除了亲身经历获得部分生活经验外,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来获得某种心理经验。心理经验在语文教学中往往起关键性作用,它构成了“悟性”最重要的支撑点。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教材中选取的名著节选篇目采取衔接导读的纵向方式。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红楼梦》的兴趣。再如《在烈日和暴雨下》,学生完全能够查阅原著《骆驼祥子》。读原著的目的并非单一了解原著内容本身,而是通过阅读深入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从语言、手法等多方面熏陶学生,甚至能够以某一细节、某一情境触及学生的心情甚至灵魂。其次,可以选取同类篇章进行横向类比导读。如,同是写老师的文章,魏巍的《我的老师》宛如一股清泉流入心田;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则让人由衷感慨其“展现光明”的爱;至于贾平凹的《我的老师》又另辟蹊径,犀利风趣中道出人生的哲理。还如,同样是怀念母亲的篇章,舒婷的因思念母亲而痛苦,越痛苦越思念的“剪不断,理还乱”;三毛的为家庭付出青春乃至一生的永恒的母亲;史铁生的“心里苦极了”直至喟然而逝的承受苦难的母亲。因此,正是这种纵横递进的结合方式适合了极大限度丰富学生阅读量启迪悟性的内在要求。而与心理经验相对应,联系实际,面向真实的生活,则构成了启迪悟性的坚强外部动力。生活赋予的一切是直观的、新鲜的,它对人的内心必然会产生冲击性的力量,作用于心灵并产生内心曲折,最终完成对心理经验的转换。这种阅读时所获得的经验共鸣于生活所带来的外部经验,使学生脑海中瞬间闪现某种灵性的意识,这正是极具有个人色彩的创造思维中的流星。令学生不仅掌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用以日常交际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其文学性,在心理上保持合理距离的感悟生活,欣赏人生。即将学生所固有的文艺家的宇宙观善为保留,一方面固需使其获得实际生活所需的知识,一方面更须以艺术的陶冶培养其直觉、感情和想象,使其具备文学性、诗性和悟性。

语文教学中,悟性的启迪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有机心理健康系统的形式。人才素质的提高正与悟性休戚相关。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其蕴藏量极为丰富,而这种潜在智慧必须用启迪悟性这种最佳心理驱动才能唤醒与实现。

因此,悟性的启迪正是中国古代意境学说所强调的“理”与“情”的融通,同时它又吸收现代心理学中有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辩证关系、创造性等学说,赋予一般意义上的“思维”、理解”等概念以新的意蕴。

总之,“悟性”实际上就是在情感的纽带作用下,人的思维、直觉思维、抽象思维等共同参与所获得的智慧启迪,它构成了语文教学中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点。

我的老师魏巍 篇五

关键词:指导;方法;领悟

学生能否写好作文,关键取决于作文前的指导。在学生作文前,教师适当地点拨与指导,会让学生茅塞顿开、思路畅通。

教师在学生作文前实际指导的内容有以下三点: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即明确写作目的、写作内容、写作方法。动笔前,学生面对的是这三个问题,教师要给予指导的也是这三个问题。在此,笔者以一次作文课《我的××》的指导逐一介绍。

一、为什么写(即写作目的)

为什么写,是出发点,至关重要。学生拿到一篇作文,首先必须明白为什么写,出于什么意图,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样才有兴趣写,才可能把文章写好。这就像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自己确定了奋斗目标,才会有十足的动力主动地去勤奋。

一些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往往少提了个“为什么写”。所以,每次作文时,总让学生误认为,写作文就是完成教师的任务而已。那样学生会敷衍,如何能让其写出佳作?

例如:作文题目《我的××》。这其实是个老题目,学生已在小学时就不止一次地写了,如今再让他们写这样的文章,学生可能打心底滋生一种厌倦。为了消除他们这样的心理,我首先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学生沉默了,进而萌生了热情。然后热情高涨,大谈写作原因。有说:“妈妈很辛苦,我想用自己的笔赞扬妈妈。”有说:“老师可敬,为自己有这样的好老师而骄傲……”

一言一语,学生已是蠢蠢欲动,我顺水推舟,让他们继续前进——写什么?

二、写什么(即写作内容)

写什么是取材立意的问题。写什么的问题,多半是学生写作中的第—关,是普遍感到不易跨越的一关。对于这一关的指导,教师先不忙于让学生写,不妨让学生说文章,既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又能触类旁通,激发其找到好的内容。

提到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好好去筛选材料。《我的××》虽是老题目,只要内容选择巧妙、真实,依然能大放光彩。魏巍的《我的老师》、朱自清的《背影》(已学的范文),不都百读不厌吗?

在指导写什么这一环节,我先选朱自清的《背影》、魏巍的《我的老师》作为例文。针对这两篇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认识到:朱自清、魏巍所写的内容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普通生活片断。我紧抓这一点,进一步启发学生展开讨论和联想,看看在自己记忆的深处和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一些看来普通、实际上却是很有意义的片断。很快,学生开始动情地畅谈自己的妈妈、爸爸、教师。有的说:“村里演电影,我个子小,看不着,爸爸自始至终把我架在他肩上看电影。”……

学生谈了很多,或笑或哭,那场面让我感动。我见学生思路打开了,便提醒他们,对材料注意取舍,动笔列提纲。

可怎么写呀?又有拦路虎!

三、怎么写(即写作方法)

怎么写是谋篇布局、用词选句的问题。指导学生怎么写,也委实重要。怎么写的问题,也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一关,是继写什么之后的第二道关。

学生怎么写,是作文教学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在指导中,让学生考虑到“事”怎么叙,“理”怎么说,“情”怎么表,“意”怎么达。具体写时,大到开头如何吸引读者,中间材料如何安排合理,收尾怎样才会有力,小到描写叙述时用什么词、什么句子。

怎么写,要让学生清楚,平时学习语文课本中的作品、阅读大量的优秀作文以及自己长期练笔,均可积累到丰富经验。只要学生做好做实了,怎么写这一难关也就容易闯了。

由于时间有限,怎么写的问题又是长期积累、锻炼的环节,所以,在指导《我的××》怎样写时,我只举出了学生容易犯的毛病加以分析,并集中地对人物外貌描写作一番引导。例:学生描写父母穿着时,嫌父母穿得土,就在文中让他们西装革履地去劳动,可能吗?(学生笑)这样,启发他们实事求是地去写。三个问题有了较完整的答案,学生已是笔声沙沙。

作文前指导的这三个环节,只要教师能合理引路,相信学生不会再感到头痛万分,甚至是会有所飞跃。学生文章写好了,教师也就不用再面对学生的作文本发愁了。

我的老师魏巍 篇六

一篇文章的主旨是通过具体、典型、新颖的材料来表现的,因此探究文本,寻找规律,能很快把握主旨。如何寻找记叙文的主旨呢?

一、捕捉关键句。

关键句在文中是揭示或暗示文章主旨的句子。点旨的文眼、富有哲理的警句,回环往复的复沓及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议论抒情的句子等都是文章的关键句。

1、文眼:即文章的眼睛。是理解主旨的钥匙。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高尔基的《海燕》中“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都是。

2、警句:给人以启示的句子。警句一是含义深刻隽永,二是文字精练扼要。如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中的“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等。

3、复沓:也叫迭用、反复。即反复出现的句子。有些文章为表示强调某种意思、情感,往往使某个句子在课文中出现好几次,有力地揭示了主旨。如朱自清《背影》中三次出现作者见到背影而流泪的句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4、议论、抒情句子。

议论性语句在记叙文中有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的作用。抒情性语句一般在文章中表达作者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往往与文章的主旨是一致的。在记叙文中,尤其是寓言故事,往往有一些议论抒情语句集中表现作者的用意。因此议论、抒情句往往是主旨所在。如《都市精灵》一文的结尾关于一个城市中有没有鸟、鱼、兽的议论,深刻提示了文章中心,属点睛之笔。魏巍的《我的老师》中写蔡老师批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接下便是一段富有哲理的揭示主旨的抒发:“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这些文字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师之情,并使师生情升华。

二、探究结构。

1、探究标题: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眉目”,能“传神”。是主旨的体现,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就集中体现在题目上,如契诃夫的《变色龙》,题目形象地暗示了中心。

2、探究首尾:文章的开头是全篇的序幕,起提纲挈领作用,不少文章开宗明义,开头直接提示文章的中心,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我赞美白杨树。”直抒胸臆,直击中心,读这样的开头便可把握文章主旨。文章结尾常起画龙点睛作用。很多作者把主旨放在文章最后表达。最常见的是卒章显志,点明主旨。如高尔基《童年的朋友》最后一段的抒情式议论,表达“我”对外祖母的感激,写出外祖母对我一生的重大影响和意义,点明主旨。朱自清的《春》结尾三段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对前文五幅春景图含义概括,点明了中心。萧乾的《枣核》结尾:“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画龙点睛,点明主旨。

3、探究照应。

照应又叫呼应,能使文章结构严谨,突出中心,易于把握主旨。如《白杨礼赞》中作者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就是。宋景孟的《柳叶儿》开头说“柳叶儿救过我的命”结尾“……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就让你活下去。”首尾呼应,再次抒写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点明主旨。

4、探究过渡句。

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就像桥梁,像榫头,又叫接榫句,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引领读者理解内容,探究主旨。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9段: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一段是全文的过渡段,抓住这一段过渡句,可以看出上下文中连着作者对百草园恋恋不舍的雅态和依依惜别的深情以及后来对三味书屋生活反衬的一面,因此主旨就把握了。

三、挖掘文本

1、找重点语段。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重要语段,反映文章主旨的内容是一篇文章具体记叙的主要材料。文章详写部分常常是重点语段,是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如魏巍《我的老师》详写老师为排除我们的小纠纷,突出老师“公正”“慈爱”的特点,表达“我对老师的崇敬、爱戴之情”这一中心。记叙文的主旨,往往与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紧密相关。抓住重点语段,揣摩其中的人物或事件能很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如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揣摩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描写的语段就能找到文章主旨: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2、剖析材料。写人的文章要从剖析人物入手,由“人”及“义”。如:魏巍的《我的老师》,通过从课内到课外,从平时到假期的七件事的记叙描写,表现魏老师对“我”和同学们的挚爱,抒发对老师怀念感激之情。写事的文章从剖析事件入手,由“事”及“理”。就是通过文章描述的事件,剖析理解它所说明的道理。如程海的《三颗枸杞豆》通过三棵枸杞豆写三叔一生留给我的教训,三颗枸杞豆对“我”的启示。于漪的《往事依依》,就是通过追忆看山水画、谈《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由事入理,抒写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有的文章主旨借人物语言表达出来。如秦文君的《伟人细胞》的主旨就是借爸爸之口“不做小事的人,怎么干得成大事!”来揭示文章的主旨的。写景的文章要从分析情景入手,由“景”及“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了解文章写的是怎样一种景物,抒发的是怎样一种感情,从而揣摩主旨。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就是通过描写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来赞美抗日根据地军民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分析关系。文章中的材料对表现主旨有一定作用,材料间有一定关系。因此,分析材料关系,有助于把握主旨。一是并列关系。如魏巍《我的老师》,文中的七件事是并列又相互补充的。二是递进关系。材料之间是一层进一层关系,逐层深入表现主旨。如于漪的《往事依依》,通过追忆五件往事,揭示“由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到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这一中心。这就是由“事”入“理”的递进。三是对立关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同生活的写照,对比,突出了文章主旨。

以上是介绍寻找主旨句和把握主旨的方法。有些文章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主旨的中心句,那就要求我们把有关要点提炼出来,或辩认语句间相关性,或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结尾,牵头接尾来理解主旨。也要靠我们领悟能力,善于凭语感捕捉具体内容的主要精神。

找到了规律,就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模拟训练:阅读短文,运用上述方法回答后面的问题

用切口证明自己

刘克升

小时侯,住在乡下,和爷爷在院外空地种了一片西瓜。辛辛苦苦地浇水、施肥、除草、捉虫……到了盛夏,西瓜长得硕大溜圆。

瓜太多,一时半会儿吃不完,需要卖一部分出去。我和表哥拉着一辆三轮车,到镇上去卖西瓜。虽说筐里的西瓜都是熟透的沙瓤瓜,可是到集市上人家都不相信。我切开了一个西瓜作样本,大家又说这是提前挑好的。

到了下午,我们只好推着三轮车,垂头丧气地回来。爷爷问:“你们为什么不再多切两个西瓜?”我们嗫嚅着说:“怕万一切出个不熟的西瓜来,连累了其它的西瓜,坏了所有的买卖。”

爷爷说:“明天我带你们一起去卖瓜吧。”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推着昨天没有卖出去的西瓜,一起来到瓜市。瓜市里卖瓜的很多。爷爷转了一圈,便转身拐进了镇上的一家超市,出来时手里多了一卷保鲜袋,然后拿起西瓜刀,随机切开了七八个西瓜,无一不是熟透了的沙瓤瓜。我们把每瓣西瓜都用保鲜袋裹了起来,单独出售。每瓣西瓜的切口截面,透过保鲜袋,都呈现出了正宗的沙瓤质地,在明晃晃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惹眼、诱人。

这些装在保鲜袋里的西瓜很受大家欢迎。我们高兴极了,操起西瓜刀准备再切几个。爷爷制止了:“不用了!大家已经开始认可我们的西瓜了!没有必要再把其余的西瓜都切开了……”

话音刚落,大家纷纷拥了过来,很快把那些尚未切开的西瓜抢购一空。

爷爷喜欢读书,悟禅。讲到处世,很多年后跟我重提卖西瓜的事说:“为人处世和卖西瓜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我们心中的忌讳太多,越是遮遮掩掩,越是难以让人认清我们真正的内心。当被世人怀疑,得不到认可的时候,不妨学学那天在镇上卖西瓜的方式,拿出袒露自己内心的勇气来,多给自己切两刀,学会用切口证明自己从而赢得世人的信赖。”

很多人因为过多的顾虑,对外界时时刻刻充满了戒备,缩回了自己的真诚,把它隐藏在了内心。久而久之,形成了惰性,逐渐丧失了展露自己真诚的勇气。殊不知,人的真诚就像西瓜的沙瓤,如果不是恰倒好处地切开几道切口示人,大家怎么会彻底地了解你、信任你呢?

1、应该怎样理解关键句“为人处世和卖西瓜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2、倒数第二段中爷爷的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4、题目“用切口证明自己”中的“切口”指的是什么?

5、你觉得上面四个问题都与文章的什么有关?

《用切口证明自己》参考答案

1、两者相通的是都敢于展现自己。卖西瓜时,随机切开七八个西瓜,用正宗的沙瓤质地,赢得顾客的信赖。为人处世同样要有展露自己真诚的勇气,袒露自己的内心,用真诚待人,这样,才能赢得世人的信赖。

2、议论。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3、比喻、反问。发人深省,深化主旨。

4、切口指在人和人的交往中要善于展露自己的真诚。

我的老师魏巍 篇七

1. 审题

一篇作文的好坏,审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认真审题,才能做到主题正确,中心突出,才能围绕中心去选材和记叙。如果作文没有认真审题,尽管文章写得内容具体、层次清楚、语言通顺,也算不上一篇好文章。如果选择的材料不切题,偏离了中心,就不能为文章的中心服务。

1.1 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逐字审查题目。比如命题作文写《我的老师》、《我和我的老师》。这两篇作文在内容上就大有区别。《我的老师》只要求写老师如何如何。《我和我的老师》既要求写“我”,又要写“我的老师”,还要写“我”和“老师”之间的关系。

在命题作文《告诉你我的一件新鲜事》一文时,有些学生一看题目就无所适从,是“告诉别人你我之间的一件新鲜事”,还是“告诉你我的一件新鲜事”呢?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写出的文章重点就不一样了。于是,我和学生共同研究题目的语言结构,从而明白这是动宾短语,“告诉”后面带双实语。“你”是“告诉”的对象,“事”是“告诉”的内容,而“我”“一件”又对事作出了具体限制。通过分析,学生在具体写作时无论在内容还是在表达方式上都有了具体方向。又如命题作文《雷锋精神永放光芒》和《雷锋精神鼓舞了我》,第一篇应写雷锋做了哪些好事,还要写他的共产主义高尚品质,不仅在过去和现在,对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起了一个推动作用,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还要写将来必定还会起同样的积极作用,他的精神永不过时。前者是主要的应详写。《雷锋精神鼓舞了我》,虽然也写雷锋做了哪些事,但重点应放在怎样鼓舞了我,教育我怎样做人,鞭策我奋发向上。

1.2 帮助学生从题目本身含义或寓意来揣摩、领会题意。一般来说,题目短、限制条件少而取材范围又广的文章不好写,这就应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挖掘它的象征意、比喻意。如以《温暖》为题,要求写一篇记叙文。看到题目学生马上联想到太阳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寒冷时火焰给人们带来的温暖,这些素材写成散文容易,而要求写记叙文就困难了。针对这种情况,要师生一起研究,如父母给我带来的温暖,班集体给我们带来的温暖,他人与朋友给我带来的温暖。这样题意一经审清,再写文章就会水到渠成了。

2. 选材

作文审题自然重要,但如何选材决不可忽视。因为只有选择材料典型、有说服力,才能中心突出。

2.1 从平凡的小事中提炼有意义的主题。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在校学习、出校参加任何活动,都要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表达出来,因而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放开视野,提取有意义的主题。如写《给我启迪的一件事》,先让他们想哪些印象最深,再说出原因,两者融合就可以写出一篇叙议结合的文章。

2.2 现代作家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歌颂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一主题。选择了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鲜“亲人”,为了表达这个目的,作者只写了三个内容,却把中心表达的十分突出,使读者诚然信服。

(1)一位朝鲜老大娘,在敌机封锁下挺身而出,带领全村妇女顶着打糕,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同时为了抢救志愿军伤员,她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子。

(2)小金花的妈妈,为了营救被俘的侦察员老王,她带着小金花深入虎穴,救出老王,可是自己却不得脱身,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

(3)一位朝鲜大嫂冒着危险给志愿军战士挖野菜,在前沿阵地上,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失去了双腿。

3. 练笔

生活是写作之源。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引导他们关心热爱身边的事物,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和体验。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体验感受中引出情感的浪花。当今学生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我对所教的全班学生作问卷调查:“你有哪些爱好?在这些爱好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结果人人都有自己的爱好,至少二三项,普遍感兴趣的是球类、电脑、阅读等。学生的兴趣,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就要精心培养爱护,切忌横加指责。

同学们爱写什么就让他们写什么,写作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不再感到无事可写了。学生只要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经过两年写作训练,全班同学都养成了良好的练笔习惯,他们记生活中有趣的事,记思想感受。由于多写多练,作文水平普遍提高。

我的老师魏巍 篇八

这篇文章的文字比较浅显,但就是这平实的语言,却充满了作者浓郁的感情。可以说这篇文章美就美在一个“情”上,它就靠一个“情”字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我的老师》一文的感情波澜并不是荡漾在字面上,而是蕴涵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好像一股涓涓细流,绵长而深远,文中的每一件事无不染上了浓重的感情色彩。阅读这样精美的散文,就要反复品味欣赏。

例如:“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目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好像要落下来”“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等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就足以表现出蔡老师对孩子们的深厚的爱。“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连用两个“笑”字更能让人从中看出师生之间心意的相通,感情的融洽。“狡猾”一词则是“调皮”“机灵”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

再如:“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意离开她了。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否察觉到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的漫长!”“默默”两字,没有话语只是默默观察,这是孩子表达依恋的方式,只希望能在老师身边多待一会儿,只希望能多看老师一眼。这些都写出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动作,静态的描写,浓浓的情意便胜过千言万语。“你”,一般的情况下,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了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文章有的地方则直接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真挚的情感。例如:“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就从孩子的眼光谈论老师给“我”的帮助,热情赞美自己的老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又如:“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连用了两个“怎么会不”,加强了语气,抒发了学生热爱老师的感情。

我的老师魏巍 篇九

著名作家魏巍先生在《我的老师》中这样描写蔡芸芝老师:“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这个细节,让魏巍先生记了一辈子。“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最终“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老师“也笑了”,这是作者最难忘的教育,自然也是最好的教育,靠的正是体态语的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深信,当魏巍先生用“狡猾的眼光”洞察了蔡老师的体态语是一种善意的提醒时,蔡老师的体态语足以开启他的慧心。

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实际上这已经强调了体态语的功能和地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体态语从来就不曾离开过教育。丰富多彩的体态语,可以让教育变得更美好。甚至,我常想,“最美教师”张丽莉的学识未必是全国教师中最棒的,然而她之所以被评为“最美教师”,就是因为她美在救下学生那一刻的行动,用生命爆发出了一名人民教师最棒的体态语。我深信,张老师的体态语诠释了教师天职的深意,既要教书更要育人,也触发了学生对教育真谛的深刻领悟,既要求知更要向善。

适切的体态语是教师心怀智慧的流露。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执教示范课时,看到一位个头不高的小女孩高高地举着小手,在黑板前踮着脚尖演算,她就快步向前抱起小女孩,直到小女孩演算完毕才放下。在评课时,大家都对这个“亮点”是怎么产生的很感兴趣,足见体态语蕴含的智慧多么动人心扉。她平淡地说,我们上课提问题,是在给学生搭梯<www.kaoyantv.com>子,我抱起学生其实也是在给学生搭梯子。诚哉斯言,这一教育现场中相机而生的体态语,难道不正是教师智慧心灵的折射吗?

特级教师华应龙是数学老师,写过一本书叫《我就是数学》;特级教师陈日亮是语文老师,写过一本书叫《我即语文》,这两位老师一北一南,却不约而同地认为教师就应该是所任学科的代言人。我想,这是因为他们不仅有着深厚的学科知识素养,而且有着精湛的教学技艺。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有着表现力极强的体态语――老师站在讲台上,虽然未开口说话,但学生已经领悟了教师的促发和指引。由此来看,妙用体态语,何尝不是最好的教育?这样的教师又何尝不是最幸福的教师?

我的老师魏巍 篇十

魏巍的《我的老师》,不论是选材谋篇、结构安排、详略处理,还是语言运用、情感表达,都堪称匠心独运。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揣摩和感悟,不仅能体会到文章所流露出的深厚情感,而且还能学会一些写作技巧,从而收到既训练学生读写能力,又启发教育学生的双重效果。

课堂上,这位老师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默读课文: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各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几分钟后,学生自由发言,听了三名学生的理解后,老师进行了板书概括: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蔡老师课外教我们跳舞;③蔡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④蔡老师教我们读诗;⑤我们看蔡老师写字;⑥蔡老师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我在睡梦中去找老师。

接着,老师又提出问题,哪几件事是详写?哪几件事是略写?

学生们很快举起了手,老师叫一位学生回答。这位学生回答说:前五件事是略写,后两件事是详写。然后,老师又请一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这位学生回答干脆明了:我和他的理解一样。言外之意是我赞同这个男生的理解。老师听了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位女生说:“前五件事作者写的文字少,后两件事作者写的文字多。”老师听了很高兴,还让全班同学送给她热烈的掌声表示鼓励。

随后,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文,看文中表达了什么感情?学生们读完后,七嘴八舌地开始说了:“表达了老师爱学生”“表达了我也爱老师”“表达了我想念老师”……有位学生说:“文中表达了老师爱学生,学生也爱老师的感情。”老师在黑板上也板书了“师爱生,生也爱师”七个字。

最后,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直到下课铃响。

我对这位老师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详写与略写”的做法持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本的“详写与略写”显然不到位,以“文字多少”来判断详写略写不是不可以,但是不合理,也不全面准确。文章选材的详略取决于文章表达主题思想(中心思想)的需要,与主题思想关系密切的材料详写,次要的略写。所以,要分析文章的详写与略写,应该先要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这篇散文的主题思想从文题“我的老师”不难看出,就是“通过对我与老师蔡云芝之间往事的回忆,表达我对蔡老师的爱戴与思念之情”。回过来看一看文中这七件事吧。前四件事写“蔡云芝老师爱我们”(所有学生),而不是仅仅只爱“我”一个人,主要表现蔡老师是一位尽职尽责、教育有方和富有爱心的老师,这是第五件事写“我们爱老师”的基础与铺垫,也是为后面突出主题思想作铺垫,因而都是“略写”。第六件事是写蔡老师对“我”的“爱与呵护”,是触及“我”心灵的爱,是让“我”感激又终生难忘的爱,这又是第七件事写“我梦中寻师”的缘由,也是表现和升华 “我深爱蔡老师,十分想念蔡老师”这一主题的一件事。后两件事与主题关系密切,必须详写。这也是为什么要把文题命为“我的老师”,而不是“蔡老师”“一位难忘的老师”一类的缘由。你看,如果这样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是不是更合情合理些?这样阅读文章是不是读与写同时得到了强化训练?但由于老师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刻到位,因而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与训练也就不到位。

由此看来,要想让学生学习这一名篇之后,阅读上有所获,写作上有所得,课前就应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去解读文本:1.细读课文,揣摩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探究写作目的,明确文章主题)2.作者围绕这一主题选取了哪些材料(事件)?(训练概括能力,探究选材技巧)3.这几件事,作者详写了几件,略写了几件?(学会处理详略)4.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可以随意调整这几件事的次序吗?(学会安排结构)5.仔细阅读,看作者是如何来刻画老师的形象的?(学会学法)

随着这几个教学环节的展开,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思考讨论与师生对话,通过品味感悟与作者对话,最后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就能与作者的思维达成一致,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

这样的设计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这样解读也符合语文课程的本真与特点――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这样解读与设计更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