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长江大桥上惊现可怕一幕 《桥》第二课时(3篇)7-3-68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里是勤劳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理的《桥》第二课时(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桥》第二课时 篇一

导入  新课

请同学们听读《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话,该段话介绍的是赵州桥的特征。“(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听后请同学们画出该桥的示意图,并体会加点词的准确性。(准确的介绍了大拱的形状和小拱的数量及在大拱上的位置。)然后明确本课的素质教育目标。

(一)明确目标

1.复习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2.体会本文运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

3.学习作者治学态度的严谨。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感受文中的语言特色,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语言特色:简朴。简朴在遣词炼字方面很突出。如介绍赵州桥的成就,用“最伟大”;介绍其历史,用“最古”;说明其外形,用“横跨”“雄伟”“雄姿”;介绍其施工技术,用“巧妙绝伦”,无一字不自然贴切。简明朴实而妙趣横生,绰约多姿,准确和严密,这主要表现在运用词语、造句和组织句群上。关于运用词语,如在第一段的三句话中,分别用了“桥”“拱桥”和“石拱桥”这样三个范围大小不同的词语。在列数字说明时,数字准确,语气肯定,毫不含糊,这是准确的表现。文中也用了一些“概数”,如“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路面平坦,几乎与桥面平行”,这些句中的“左右”“大约”“几乎”是表示约略的词语,用上这些词语反而起到了准确说明的作用,也正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关于造句,如说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在这个句子中,用“可能”表示估计,用有记载表示确实存在,用“最早”表示程度,使全句的意思既准确又严密。再如说赵州桥“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个复句极为准确而严密地说明了赵州桥的最伟大、最坚固和最古老。关于组织句群。如第九段对于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的分析,用“首先”“其次”“再其次”分条说明。这三条由人到物、由主到次,既严密又全面。再如第十段,除开头一句和最后一句以外,是一个用事实说明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飞跃发展的句群。这个句群可分为两个句组。第一、二句是一个句组,第三、四句是又一个句组。两个句组从量和质两方面准确而严密地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

为了把我国石拱桥的特点说得明晰、具体,特别要把赵州桥、卢沟桥的艺术价值说得生动形象,本文还适当的运用了一些描写方法。如对卢沟桥两旁石栏石柱头上石狮子的神态,寥寥几笔,就刻画得神态逼真、活灵活现。

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就是举出典型事例来进行说明。如为了说明我国石拱桥中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就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典型的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给人的印象具体、深刻。数字说明就是用准确的数字来进行说明。比如对赵州桥存在的时间、长度、宽度、拱圈的道数等都用了具体数字。有的虽然只是概数,但也能收到很好的说明效果。比较说明就是用与同类的或相关的事物作比较的方法来进行说明,文中在说明卢沟桥的坚固时,讲到“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这就是将卢沟桥和与之有关的两岸河堤作比较说明。这种说明方法,使人印象很深。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说明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2)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回答明确:

(1)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简练、平实、生动。

(2)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等。

2.研讨课文内容。

(1)阅读课文后总结课文最主要的写法?

答:①选取有代表性的事物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②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石拱桥的特征。

(2)在第2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优美”与“结构坚固”是什么关系呢?如果删去“不但”“而且”,是不是可以呢?或者改为“不但结构坚固,而且形式优美”,是不是可以?

答:“形式优美”与“结构坚固”是递进关系。不可以删去。如果删去,就失去了原来的递进关系。先后次序不可以颠倒,颠倒后就会改变作者的原意。

(3)提问:作者在介绍赵州桥时都介绍了它什么内容?

答:作者在介绍赵州桥时,首先交代了它的位置——“横跨在洨河上”,接着介绍了它悠久的历史——“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提问:如果把此句中的“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去掉,行不行?

答:不行。这是“石桥”的定语。有些桥历史更悠久,只不过没有保存下来罢了。这样写准确。

提问:如果把“石桥”改成“石拱桥”,行不行?

答:不行。赵州桥不仅在石拱桥中历史最悠久,而且在所有石桥中历史也是最悠久的。

介绍了赵州桥的位置和历史后,作者重点介绍了赵州桥的构造。这四个方面的特点非常具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用词上也非常讲究。如“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一句中,把“可算”换成“一定”行吗?

答:不行。那就太武断了,原句是表示估计,表现了作者严谨的态度。

再如:“像一张弓”“两肩”“各有”等也非常准确,写出了大拱的形状和小拱在大拱上的位置和数量。

提问:介绍赵州桥特点的四个方面,顺序能否颠倒过来?如先介绍“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后介绍“全桥只有一个大拱”,行不行?

答:不行。因为(一)、(二)、(三)、(四)的顺序是按照主次重轻排列的。换句话说,之所以按此顺序安排,是由赵州桥的特点决定的。

提问:作者介绍完赵州桥后,为什么还要介绍桥的设计者李春?为什么不一开始介绍?

答:因为赵州桥是杰出的石拱桥,读者会很自然的联系到桥的设计者。这符合读者的心理。因为主要介绍的对象是桥而不是人。所以补充介绍。

(4)第9自然段对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的分析,能否调换顺序?

答:不能。因“首先”“其次”“再次”分条说明。这三条由人到物,由主到次,既严密又全面,层次清楚。所以不能调换。

(5)文中在说明事物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答:举例子:为了说明我国石拱桥的主要特征,作者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作者在文中举这两个典型的例子,起到了互相对照和补充的作用。

列数字: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这些精确的数字,准确说明了这座桥的规模。

打比方:文中对石拱桥的比喻很多,集中起来,就是比作为是虹,是弓。这两种事物既能表现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给人以美的感受,又便于对石拱桥在建筑上的特点给以形象的说明。

作比较:第6自然段,用“卢沟桥两岸河堤常被冲毁而桥本身却从没出过事”作比较,说明桥的坚固。

(6)学生质疑问难。

(四)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运用准确语言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同时也认识到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请同学们再次阅读全文,从文中的引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最少读了哪些书(包括传说、诗文)?进行思想教育。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南北朝)

2.“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安济桥铭》作者张嘉贞(唐朝)

3.“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马可·波罗行记》作者马可·波罗(意大利)

从这篇短短的说明文中我们体会出作者严谨治学的精神,而这正是我们学生应该好好学习的。

(五)布置作业 (出示幻灯片)

1.判断下面语句表达的正误,并说出错误的原因。

(1)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

(2)赵州桥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石拱桥。

(3)赵州桥是有不朽艺术价值的石拱桥。

(4)赵州桥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

(5)赵州桥的桥洞不是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大拱上没有斜坡,便于车马上下。

(6)卢沟桥修建于13世纪。

(7)卢沟桥很早就成为北京的名胜。

(8)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好像母子相抱,交头接耳,倾听水声,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9)石拱桥的特点是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

(10)“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是世界上所没有的。

引导回答如下:

(1)和(3)是对的,其余都是错的。

(2)“伟大”一词用以修饰桥不恰当,可改为“古老”。

(4)赵州桥“在当时”可算是最长的石拱桥,如果删去这个限制词就不准确。

(5)“大拱上没有斜坡”是不对的,文中是说没有“陡坡”。

(6)卢沟桥修建于12世纪。

(7)北京的名胜很多,卢沟桥只是其中之一。

(8)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各具情态,删去“有的”似乎一律一样,不能表现千姿万态的特征。

(9)石拱桥的特点除了“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之外,还有其他。

(10)这句话是错误的,可把“没有”改为“仅有”。世界上都没有,中国自然也没有。

2.完成课本练习第二题。

引导回答:

表示程度的有:比较、几乎

表示估计的有:大约、可能、左右、可算

表示限制的有:当时

(六)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明确目标

1.复习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2.学习运用准确语言说明事物特征

3.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桥》第二课时 篇二

[教学要求]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味重点语句,感受洪水肆无忌惮、死神来临的危险情景,体会老汉临危不乱、顾全大局、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词句,感受老汉临危不乱、顾全大局、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感受感受洪水肆无忌惮、人们惊慌失措的危险情景。

[教学环节]

一、初读课文,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复述课文,理清层次,了解大意;

三、再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四、课堂小结,词语读写,搜集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内容,品味重点语句,体会老汉临危不乱、顾全大局、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画面,唤起记忆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根据提示词语,回顾洪水肆无忌惮、人们惊慌失措的画面,感受大难将至的危险情景。

二、走进画面,感受情景

1、快速浏览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找出直接描写洪水的句子,观察洪水又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2、抓重点语句,联系画面,品味语言,指导有感情朗读。

①学生找出重点语句,幻灯片出示,齐读句子。

②联系“窜”、“舔”、“放肆”等词语深入体会,感受洪水来得迅猛、洪水的肆无忌惮。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语句。

3、播放洪水来临视频,设身处地联想,齐读语句,感受洪水的凶猛无情。

三、定格画面,升华情感

1、谈话过渡,结合课文,感知老汉“像一座山”,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的形象。

2、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部分,了解老汉是怎样指挥村民们渡过木桥、脱离险境的。

3、研读文段,指导朗读,从老汉的语言、动作中感受老汉临危不乱、顾全大局、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领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①点生找出并朗读老汉指挥村民过桥的语句,体会老汉的意图,感受老汉在生死关头,先人后已、顾全大局。

②通过修改标点,对比分析,揣摩老汉说话的语气,感受老汉的坚定果敢。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④读文体会,从老汉一“揪”一“推”的动作中,从老汉前后语言的矛盾中,感受老汉的正直刚硬,而在父子间却显现出深沉的父爱。

4、转换角色,将“老汉”改为“父亲”,将“小伙子”改为“儿子”,师生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5、文本延伸,通过猜想在生命最后一刻,父亲想对儿子喊些什么,触及学生内心。

四、铭记画面,寄托哀思

1、配音朗读课文第三部分,了解故事结局,渲染氛围,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2、读写结合,直抒胸臆,让学生写出内心感受。

3、师生交流,寄托哀思,分享感悟。

4、回顾全文,课堂总结。

《桥》第二课时 篇三

【教学内容】

《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文中赞美的正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辉形象。

【建议思考的问题】

《桥》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而且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所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力图在三个方面有所体现,一是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要上得情趣盎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充分地让学生去读文、思考、交流、表达等。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让学生自己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三是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基于此,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我对下面的三个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思考,建议老师们加以关注,并结合本课教学的优缺点进行深入探讨。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本篇课文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讲求实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思维发展联系思考:

⑴ 知识的掌握:由不会──会的过程要清晰;

⑵ 学生的认识:展示要由浅入深,情感要由弱到强;

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本课力求通过初读读通、再读读透、读读议议的教学设计达到课堂上学生、文本、教师的情感共鸣。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课例描述】

一、深情导入,初树形象

1、同学们,几天来,我们一直被一些感人的故事而深深震撼着,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还是在历尽千辛万苦的长征途中,都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雪中送炭的大娘,刚强的小金花,失去双腿的大嫂,还有为了照顾三个病号走出草地而壮烈牺牲的老班长。无论哪一个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使我们为之动容。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课文,齐读课题16、桥。看看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怎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2、指名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有一个村庄,在黎明时山洪暴发,一位老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的事。

板书:

一百多号人

3、师: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你觉得这个故事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呢?

(学生随意说,目的对老支书的形象有个粗浅的认识。)

二、深入研读,再现形象

1、师导语:难道老支书和他的儿子跨不过去吗?这里又有怎样一段动人的故事呢?

2、请同学们拿出笔画出文中描写老支书的句子,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

老支书

生:7小节,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

理解:拥戴──拥护爱戴(板书:拥戴)

师:联系下文说一说,从哪儿能看出老支书受人们的拥戴?

生: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师:停脚之前人们的表现什么样?

生:你拥我挤。

生:疯了似的。

生:跌跌撞撞。

板书:

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

──幻灯片出示三句话,读,理解,对比说明人们对老汉的拥戴。

生:没有人再作声,人们很快……说明人们听从老汉的指挥,不拥戴他决不会这么做。

师: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支书过去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生:可能村里哪家有什么大事小情都请他帮忙。

生:谁家有人生病了,需要捐款,他主动组织村民捐款

生:哪里的庄稼长得好,哪里长得不好,心里都有数

生:谁家的粮食减产需要帮助他会主动去做

生:8小节,他像一座山(板书:像一座山)。

师:“山”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

生:高大挺拔的。

生:稳固的。

生:高耸的。

生:巍峨的。

生:有气势的。

生:遮风挡雨的。

生:为人类带来财富的。

语言训练;师说:他像山一样高大挺拔。

生:他像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生:他像山一样高耸。

生:他像山一样能为人遮风挡雨。

生:他像山一样能为人带来财富。

师:再读7、8小节,体会老支书受人拥戴。

师:多么好的老支书啊!它是人民的──靠山。

所以正当人们惊慌失措的时候,人们看到了他们所拥戴的老汉,假如你就是这100多号人中的一员,此时会想些什么呢?

生:老支书,快给我们拿主意吧!

生:老支书,我们听你的!……

生:看到了老支书,就像看见了救命的稻草,看见了老支书,人们就看到了生的希望,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人们怎么能不拥戴他呢?

3、10小节,老汉沙哑地喊着:“桥窄!……

师:指名读,读出三个感叹句的语气,体会三个感叹号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生:桥窄──提醒人们当心啊!

生:排成一队──提醒人们不要慌乱,要有秩序地撤离。

生:党员排在后面──关键时刻党员要起带头作用,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师:再读, 体会老支书的沉着、冷静、有条不紊的指挥着危难中的人们。

4、师:抓外貌描写脸“清瘦、声音“沙哑”想象他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文。

生:雨已经下了几天几夜了,也许他几天几夜没合眼了,在观察水情。

生:也许他几顿没吃上饱饭了,他担心哪!担心人民的安全,担心整个村庄的安危,他的心里装着大家。

5、师:12小节 老汉冷冷地说……你怎么理解?

生:关键时刻他很冷静,对于这种不和谐的声音态度非常严肃

师:这个个别人可不可以不写?写上有什么好处?

生1、更突出老支书作为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生2、体现人民对老汉的拥戴。

生3、更真实地再现了生活。

6、师:看15小节,联系下文,小伙子是谁?是老汉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老汉怎样对待的?

板书:

揪、吼、凶。

生: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难道他不爱他的儿子吗?

生:党员要起带头作用,儿子是党员。

生:爱,只剩他们俩时,让儿子先走。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一起来深情地朗诵第15~22小节,我们就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

(教师引读:“老汉是村支书,他一心想挽救群众的性命,他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子,骂道──”后边为学生接读,把几个“小伙子”都换读成“儿子”。)

7、师:在文章的18~20小节最后只剩两个人时,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想象:老汉似乎要对儿子喊什么?

生:儿子,快跑!

生: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觉得老支书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老汉是个无私无畏的人。

生:老汉是个不徇私情的人。

生:老汉是个英勇献身的人。

板书:

无私无畏 不徇私情 英勇献身

三、再度研读,突显形象

1、师:说他无私无畏,文中更有铁一样的事实,再找找,故事发生在怎样的一种特定环境中呢?(洪水肆虐)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看课件,我们刚才看到录像,原文中确实能从声势,气势把山洪暴发,洪水肆虐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让生谈谈感受。

生:形势逼人,十分险恶。

生:随时都有葬身的危险。

师:把比喻去掉说说发现了什么?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生:生动、感人、有气势。水势大、情况危急、令人心惊胆寒(体会语言的魅力。)

生: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

生:这是人们逃生的唯一出路,容易造成混乱,老汉明确目标,第一个冲到木桥前,那么冷静,那么沉着。

生:说明老汉有机会走,他是第一个逃生的人。

师: 水在不断上涨,可老汉却把生死置之度外,他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读幻灯片)

2、生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 师读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3、生读“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师读“老汉却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了自己的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4、生读“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师读:“老汉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

师小结:是的,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四、创设情境,深化主题

师:五天后,洪水退了,人们搀扶着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假如你就站在老支书的墓碑前,如果让你在墓碑上题字的话,你会写些什么?

(生动笔写在书上。)

师:老汉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全村的人将永远怀念他,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课后反思】

一堂语文课要上得情趣盎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那么,教师就应该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组织者”,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地让学生去读文、思考、交流、表达、表演等。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最能激发起学生的研读探究兴趣,用怎样的学习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全体参与学习,全程参与学习。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教学环节的处理是恰当的,学生的自主学习线索明晰,收效很大,为后面的充分品读做好了铺垫。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让学生多读,或默读、朗读、品读、分角色读……或齐读、个别读、选择自己合作的伙伴读,小组竞赛读……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教师少讲一些,做到学生能读懂的地方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解决的问题不讲,优生能帮助差生解决的问题不讲。综观整堂课,由于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好,学生读得并不充分,对于“洪水的肆虐”分析不到位,特别是在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还做得不够,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没有照顾到,今后在提高阅读效率方面还要下功夫。

【评析】

邱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在贯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一主题时,创设了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在这一氛围中学生才思敏捷,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尊重、爱护学生:

整节课,邱老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确实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课堂上,一些礼貌用语使学生易接受,“能把你读懂的地方告诉大家吗?”“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大家允许老师说说我的看法吗?”“请你来帮助他?”这样亲切的话语,无形中产生了一种感染学生的力量,使师生之间有一种亲和力。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差异,崇善个性,让孩子们言论自由,让课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场所,这样师生间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才能形成。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被别人尊重的幸福,从而在自己的个性中也培养一些尊重别人的品质。

2、灵活的教学方法: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关键。灵活的教学方法,首先表现在教师站在整个语文教学的全局上审视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材,精心地重组教材,不是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不是把教材看成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而是灵活使用教材,懂得教材的内在联系性,看到教材向课外的扩展。既要看到它在本单元中所担任的训练重点,又要看到文中所渗透的“文道统一”的思想,还要看到《桥》一文中写人的方法也值得借鉴。

3、语文智慧走向课堂:

⑴ 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智慧和提问技巧来影响学生。

⑵ 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既注重品读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艺术魅力,又注重分析老汉──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形象,让学生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的人格与精神。老汉的高大形象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帽子”,而是通过学生的阅读感悟,来使人物形象逐渐在头脑中丰满起来。

⑶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充分阅读,充分感悟,充分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民主化的课堂。在此,教师没有特权,教师应做的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点拨,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特权,任何一个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权利。这一点邱老师做得很到位。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努力营造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以灵活的教法,新颖的学习方式关爱学生的成长,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魏书生语)”。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发挥,个性才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