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是可爱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语文《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精选8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篇一
每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灵魂”,当你阅读一本书时,自己也就在不知不觉当中,陷入了那个书中所构想的世界。
因为书所有的“灵魂”不同,自然那个所构想的世界也不一样。而我所指的“灵魂”,就是每本书,其自身要表达的思想,或者愿望。
我们会因为那些感人的书,而潸然泪下,或因为那些记录屈辱历史的书,而热血沸腾,甚至因为那些武侠、玄幻的书,而将自己想象成天下第一的人。
《老人与海》却是一本能让人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什么才是坚强的书,一本实实在在的好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不断地受到挫折、失败还有许多负面的情绪,许多人因此而消极、失去对生活的热爱。而《老人与海》却刻画出一个与大海搏斗,在艰难的环境下,奋力生活的老渔夫。大家应该记得,在书中提到过,老人的渔船上那破旧的帆布,就像是一面失败的旗帜,仿佛在宣告着老人永远都捕不到鱼的倒霉运气。但是,他没有放弃,仍然出海捕鱼。而在现实中,某些人却不能坚持,面对挫折就选择了放弃,选择了逃避。和那已经生活窘迫的老渔夫相比,那些逃避的人真的是不知道什么才是挫折。我们可能会因为考试的失利,而对自己失去信心。或者因为别人的批评,而自暴自弃。在那时候,想想这个坚强的老渔夫,他是如何面对生活的。自己的心,自然就会释然许多。
别人与大海,与自然界的强大力量对抗,而我们现在只是面临一些学习上、生活上的挫折,与老渔夫相比,真的只是小巫见大巫。他的手已经沾满老茧,皮肤也已经被刺眼的阳光晒出斑点,那艘破烂的渔船也不能抵御什么风暴,自己那破旧的小屋也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那种。但是,他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和那个小男孩聊棒球,去酒馆喝酒聊天,仍然天天早上迎着第一缕阳光出海捕鱼。无论有没有收获,他都会坚持出海捕鱼,这不只是因为他要依靠捕鱼谋生,而是捕鱼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的一种记忆。最后一次捕鱼,他抓到了一条大鱼,可是,在回港的路上,他碰到了鲨鱼攻击,他毅然拿起鱼叉捍卫自己辛苦得来的劳动果实。虽然,最后那条大鱼被鲨鱼吃光了,只剩下白色的骨架。但是,老渔夫那种不言败的精神,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他勇敢去付出的那种行为,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而且我们的手没有老茧,皮肤没有晒出斑点,夏天在家里吹冷气,衣服是父母帮忙洗,每天放学回家就有热腾腾的饭菜摆在桌上。我们实在是没有生活的压力,我们也真的没有受到过那些可以成为挫折的东西。我们的烦恼、挫折,只能说是少年时代的那小小的不满意而已。我们暂时还没有要为生活而奔劳,也就不知道生活的艰难,也就将自己那点小小的不满意当作挫折,而且好像还不得了了一样。我们不了解,在社会中,有许多人像那个老渔夫一样,艰难的活着,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那些农民工、小贩、修补匠……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下活着。我们不应该歧视他们,我们城市的建设,是依靠他们那坚实的臂膀挑着一担担的砖石垒。每个人都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要尊敬他们、也学习他们,他们就是《老人与海》的一种现实演义,他们也是那么坚强,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无论是与书中那个老渔夫相比,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与那些艰难生活的人相比,我们的生活已经是很好的了,我们更应该热爱生活,并且学会坚强的面对一切的挫折。我们的路还有很长,在今后我们会遇到比曾经更加多的,更加严重的挫折与失败,但我相信,只要想到那个老渔夫,他的坚强和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也会学着坚强,自己面对困难!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篇二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今天就着重让学生理解老人对海鸥的爱,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运用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
因为面对的是陌生的孩子,课前我准备了一个视频,视频没有直接介绍海鸥老人,而是由他人的视角讲说故事的背景,这样给孩子直观的感受,对海鸥老人有了初步认识。接着再让孩子谈感受,同时衍生到他们自己平时与小宠物之间的亲密接触的事。最后将孩子与宠物情和老人与海鸥情做类比,提出海鸥与宠物大不一样,它虽不是时时陪伴身边的宠物,却与人有着密不可分的情感。
由于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因此,开篇伊始,我就对孩子们的预习情况做了检测,通过孩子自主学习词语,当堂检测认读情况。接着我引导着孩子从单元导读、单元结构入手,去体会本单元要求达成的目标,再在两组词语的对比下,引导孩子找出本文结构。
进入新授课后,我是围绕一大问题开展教学:那就是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老人爱海鸥?由学生读——汇报——教师点评入手体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展开想象,丰富文本内容,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如在品味描写老人的外貌描写的句子中抓住三个“褪了色”体会老人的无私,适时让学生补充课前查找的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故事;在品味老人动作时,着重体会重点词句,指导朗读。在这个引导过程中,学生基本都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在语言描写部分,则抓住关键词,主动品味。我想只有第一部分的感悟深刻具体,那么第二节课中,感悟海鸥对老人的感情,以及体会本文的写法,这两个部分才能迎刃而解。最后在朗读、感受都达到的时候,指导孩子通过摘录好词佳句去掌握读书方法。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纵使设想了许多,仍有不少令人遗憾之处:
首先在交流体会的过程中,有些词句学生体会的不够到位,理解不够深刻,我没有及时给予深层挖掘,而是停留在当前的语句中。回想一下,应该在孩子回答的答案中,找到闪光点加以引导。有时候给予孩子评价,不仅要鼓励孩子,还要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更多孩子的指导,我想这才达到了评价的目的。其次,本课中,我对孩子的朗读的指导不够到位,上课时,由于紧张,情感的渲染和烘托做的不够,特别是没有给一些中等偏下的孩子充裕的时间去体会,影响了孩子的理解。最后在合作学习方面,我做的还不够,回头想想,在品读文段的时候,其实评价权可以交给孩子,让孩子生生互评,孩子互评的过程,又是一种理解与再创造的过程,这部分我没有注意到。当然文中许多体会的过程除了让孩子自读自悟,也可以抓准合作学习的点,让孩子们互相创造,生成自己的感悟,这是这节课的又一不足之处。
除了这些,最最让我惭愧的就是自己的粉笔字,本来写字就不太好看,一紧张写在黑板上的板书简直不忍直视,我想这是警示自己,之后要更加加紧的训练书写,这也会成为以后自己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想来做一名赛课老师是痛苦的,因为备课的过程无比煎熬。可是做一名赛课老师又是无比幸福的,因为既能跟许多优秀的教师同台竞技,学到好的教学方法。又能够零距离的听到名师的点评,提升教学理念,这又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不禁感叹,能来赛课真是赚到了!
通过这次赛课,我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次的经历使我明白,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将学生装在心里,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这不仅要大胆放手,还要通过方法的指导,让孩子们在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学生就能学得轻松,因为能让他们自己找到答案,才是最快乐的事!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篇三
《老人与海鸥》讲述了昆明一位叫吴庆恒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如亲人般照顾喂养翠湖边的海鸥。当老人去世后,海鸥自发为老人守灵,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这是一篇体现人与动物和谐共处,感人肺腑的故事。
根据文章的特点与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定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撮、应声而来、亲昵“等词语。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透过朗读、感悟、想象等方法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深厚感情。
而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深厚感情。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引导
一、中心句贯穿全文,反复出现
在学生阅读全文后,教师立刻请学生找出文中描述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的一句话,也就是文章的第13节:“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一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然后,从1-13节中找出体现老人与海鸥这种亲人般关系的语句。这样,整篇文章的线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教师在小结处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时候也适时出现该中心名,随着阅读感受的不断增加,对该句的朗读处理自然也一次好于一次。
二.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去感受这亲人般的深情
课文的1-13节,字里行间洋溢着老人对海鸥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牵挂。我把这些资料分成四大块,也就是课件上出现的四段话,这四段的教学基本以学生感悟、朗读为主。个人觉得处理得较有特色的第3小节的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描述老人与海鸥动作的字词。并采用师生对读,另女生对读的方式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和谐。此外,第10节中“生动”一词的教学也较有特色,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在什么时候,你的眼睛会立刻生动起来。学生讨论得出在谈及自已心头最受的时候会有如此表现。如此一来,老人对海鸥的爱护自然不言而喻了。
在教学第四段文字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明确“抑扬顿挫”是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然后再请学生亲昵地、抑扬顿挫地喊一喊老人给海鸥起的名字,这样学生念出“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的名儿时,就有那么份亲切,又有声音高低、长短、停顿的感觉。
但是在教学10―13节的时候,我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在几个学生谈到点的时候,并没有再让学生深入品读下去,如老人企盼能和海鸥去滇池一处就挖掘得不够。
三、拓展资料的补充以及抓住“褪色”一词更体现出老人对海鸥的深情图片。音乐、感性的介绍,抓“褪色”这个关键词,都能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似乎亲眼目睹那位可敬的老人。教师又适时出现说话练习,请学生想象十我年来,无论发生什么样的状况,老人每一天都怎样样,这么一来,老人的形象就十分鲜明了。
四、动情,体会震撼情感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体悟文本情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文的后部分,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我充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意会、感悟、体验、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海鸥那浩瀚无边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那份震撼的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到达人文合一的境界。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篇四
执教完《老人与海鸥》一课后,我的内心几分欢喜几分忧愁,欢喜的是课已终、心已静,忧的是学生,孩子毕竟是孩子,真的是世事难料,他们的心理到底还是揣摩不透!但俗话说的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堂更是如此,有瑕疵的课堂才是完美的,因为瑕疵才能成全下一次的更好!所以,上完课后,我的收获依然是满满的!
一、清晰的主线,指引方向
本节课,我设计的主线是课文的第13自然段“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是亲人一样。”围绕这一主线,我在处理第一部分“老人关爱海鸥”时,分别抓住了老人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等几部分进行品味,处理每一部分的落脚点都在“老人与海鸥就像是亲人!”这句话上;在处理第二部分“海鸥送别老人”时,又抓住了海鸥的动作描写让学生进行揣摩,落脚点仍然是“老人与海鸥就像是亲人”。这样的主线每篇课文都有,我觉得根据主线来设计教学、实践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其他文本上我将继续践行。
二、朗朗的书声,以情动人
在语文课堂上,朗朗的书声是必不可少的,在本节课上,我们展示了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承接读。在读中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老人与海鸥就像是亲人。我特别想提到的是我们师生的承接读,这是在处理“海鸥送别老人”这一部分时我们采用的读书方式,在当时的场景中,我的情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情景,学生通过他们的朗读打动了我,就这样,你用情,我用情,我们最终还是被海鸥的那些化作语言的动作深深地感动。
三、主题的渗透,自始至终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共与主题呼应了四次。第一次是在单元导入时,第二次是在学生体会完“老人关爱海鸥”时,第三次是在体会完“海鸥送别老人”时,最后一次是在穿插本单元后面的口语交际时。每一次落脚点我都精心设计了过渡语,让单元主题“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课堂,牢记在学生的心里。
四、语言的训练,注重时机
本节课的语言训练点有三处,第一处是在处理第四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想象独脚、公主、老沙等海鸥和老人的对话;第二处是在处理第二部分“海鸥送别老人”时,让学生根据116页的插图进行想象,面对老人的遗像,海鸥们都会说些什么呢?第三处是在课堂最后安排的“口语交际”里,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体会动物的情感。三处语言的训练我设计得比较精心,但学生由于受限制,思路狭隘,展开得不太顺利。我想可能是自己引到得不到位吧,比如说,在处理第二处语言训练的时候,我若是提醒学生关注海鸥的动作,从动词入手让学生想象海鸥的语言,学生或许能打开思路。
总之,本节课我的收获还是很多的,但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学生所给我的教训吧!
在这节课上,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是我几年都不曾感受到过的,寥寥几个人频繁地举手,其他同学却无动于衷,让我在课堂上差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但课后想了又想,其实真的全怪自己,怪自己课前过于自信,相信学生的能力!怪自己在课上缺少激励的语言,没能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而这一切终归怪自己教学能力有限,所以,学无止境,我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篇五
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样感人的文章,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就打算用我的朗诵来渲染孩子们,让他们也走进文章,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我的认为这样的文章,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感受。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在第一节课中,通过自由读、默读、个别读、集体读、引读、选择读、齐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评,教师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不要太多的解释。读的过程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在第二课时中,学习老人喂海鸥的片段,我以词串入手,引领学生走进“老人喂鸟图”,感受人鸥情。通过与学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体会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的感人情怀。如学生交流“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学生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来”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教师相机进行小结:爱是十多年的坚持!再如学生交流“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个“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俭。教师小结:爱是节衣缩食给海鸥喂食,爱是爱海鸥胜过爱自己!此外,还有“爱是亲昵的取名,爱是亲热的说话,……”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对海鸥的爱具体化,让学生油然而生感叹:老人确实是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儿女”啊!
最后第三课时进行课后拓展:当老人最后一次喂食海鸥时,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先想一想,再写下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这篇课文的容量很大,但是上完后,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感觉自己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有些欠缺。当孩子的回答不到位时,教师没有很好地进行点拨,而是一昧地期待孩子的精彩,浪费了很多时间,致使教学任务没有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今后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篇六
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先生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就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要着重语言的掌握。”事实上,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等基础学力,同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任何语文教学,只要脱离了这一点,就肯定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在课堂操作中落实与文本、与语文、与语言、与文字接触这一目标,从而引导学生积累语感,培养真正的语文能力呢?笔者很有幸听到了两节从化市举办的关于学习型课堂的研讨课例。在这两节同为《老人与海鸥》的课例中,两位教者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一、以生为本,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学习型课堂,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以语言训练为主线,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并在主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在这两节课例中,教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语言作了一次亲密的接触。
(一)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达到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相统一
[片段]老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能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老人和海鸥关系的句子。然后,学生汇报:“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之后,教者马上又出示另一个句子:“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对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最后要求学生比较、体会用“对”字和用“和”字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与精妙之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在这句话中,如果用“对”,只是单方面地指老人对待海鸥像亲人一样,而用“和”则是指双方都互相把对方当做亲人,老人和海鸥的关系是无比亲密的。用“和”字更能体现老人和海鸥相互之间的深情厚谊。
这一比较,学生便可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简简单单一个字,便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用字用词都必须做到精确,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我们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这一引导,文章的中心不就呼之欲出了吗?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不也同时得到落实了吗?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不就得到体现了吗?
(二)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实现语文训练与发展思维的相统一
片段一:一位教者在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的时候,问:“瞻仰是什么意思?你能体会出海鸥对老人是一种什么感情?”然后,引导学生抓“瞻仰”一词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敬仰、尊敬及把老人当作亲人,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去品读,并总结方法:要抓住关键词理解隐藏在句子后面的情感。
片段二:另一位教者在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的时候,指导学生深刻感悟为何用“扑”而不用“飞”?引导学生想象海鸥大声鸣叫似乎在说些什么?从“白色旋涡”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悲痛,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在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中,两位教者采用了先整体感知再深入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推敲、比较、替换等手段,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懂得课文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而且教者非常重视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隐藏在句子后面的情感。在高年级的教学中,这是一个难点,也是必须要教会学生的一项技能。两位教者在这一课例的教学中,不但在这一处,在另外的几处环节中也运用了同样的方法去指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是一种思维训练,用词造句的准确和灵活,反映了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语文能力的提高是螺旋式的,必须有一个不断深入理解、积累的过程。在这些环节的处理中,教者处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以语言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从“文本―语言―情感”之间的延伸,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掌握方法、发展思维,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二、科学训练,打造学习型的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省分赋觯骸敖淌υ谥傅佳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当前的学习型课堂中,我们要转向以导学为重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两位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进行科学的训练,在训练中教给学生方法,在训练中让学生学会运用,既打造了人人参与的活泼课堂,也更深一层地引导学生亲密地与语言接触,进一步提升语文能力,构建了一个和谐、活泼的学习型课堂。
(一)夯实语文基础,落实积累性、巩固性训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片段]老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其中一个词是“相依相随”,教者马上对学生进行AABC形式词语的训练,学生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积累的词语。
这一环节中,教者善于抓住课堂的知识点以及课堂的生成,对一些知识点进行巩固、提高。这是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必须要落实的,只有这样才能对语言文字进行更有效的训练,学生才能学得更牢、更好。
学习语言要重视理解,更要重视积累,学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直接感知、熟记、积累课文的语言材料,才能提高语文水平。我们要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便要从积累抓起,只要学生头脑中的“语汇仓库”储存日丰,将来就会“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叶圣陶语)
(二)指导方法,落实运用性训练,营造语言训练广阔的空间
片段一:老师要求学生汇报两个段落的段意之后,接着要求学生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正确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总结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老师再加以点拨。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总结方法的过程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进行,整个过程,循序渐进,既复习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又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上,我们要构建学习型的课堂,不能停留在仅仅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方法。正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给学生更多发展的空间,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片段二:老师出示句子:“‘太阳偏西,老人的塑料袋空了。时候不早了,再过一会儿它们就要回去啦。听说它们歇在滇池里,可惜我去不了。’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教者让学生谈:“老人企盼什么?”紧接着追问:“企盼的近义词是什么?”学生汇报“渴望、盼望、期望”等词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通过近义词来理解词语的方法,同时再引导学生复习理解词语的其他方法,最后让学生带着企盼的心情去品读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这个环节中,教者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再次温习理解词语的方法有:解词本义、利用近义词理解、拆字法、联系上下文理解……与此同时,通过学生的谈感受和品读,走进老人的内心,理解了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意思,可谓是“一箭双雕”。如此一来,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以及学习方法的掌握就有了一个深挖的过程,其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尼采说过:“在你立足之处深挖下去,就会有泉水涌出。”如此点拨指导,就是一次直至泉水涌出的深挖。
在以上环节的教学中,教者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的鉴赏不停留在浅尝辄止中,而是通过方法的指导,引领其进入词语、句子内部感受语言形式怎样表现文本内容,说到底,就是实现学生与文本、与语言的真正接触,既落实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力。
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多数情况下,教学还是要走一个来回,即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看看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感情创造形象的。两位教者在教学中,注重从“文本―画面―文本”之间的来回,引导学生发掘文本中深层次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引导的过程正是实现了“语言―形象(情感)―语言”的一个来回,实现了学生与语言零距离的拥抱,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三、落实自主学习,拓宽学生发展的空间
新课程要求我们,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与语言接触来提高语文能力,令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断提高,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能优化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学会把学习的交还学生,拓宽学生自由表达、自由发展的空间,而老师则做好“导师”的工作。
在这两节课中,执教的老师都能做到这一点。课堂上,不论是学习生字,还是品读句子,都让学生主动去读书,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寻找想学的东西,而老师切实做好了导学的工作,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两位教师都设计了很多让学生自由表达的舞台。有:
如果你是其中一只海鸥,你会怎样为老人祈祷、祝福?
如果你是其中一只海鸥,面对老人的遗像,你会说些什么?
(听教师配乐范读句子)谈谈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假如你是那位老人,你还会给海鸥们起怎样的名字?
如果你是那“翻飞白色”中的一只小海鸥,面对着这样一位深深爱着你的主人,你会说些什么?
(师出示老人塑像照片)之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发挥你的想象,把你的想象写下来。
……
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必须通过学生与语言接触来提高语文能力,因此大力构建了一个让学生充分发挥的舞台,同时也通过读写结合的训练,实现了语文知识“从读到说,再到写的迁移”这样一个学习过程。
在学习型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语文课就是要与语言文字亲近、亲密、亲爱,而不是把它冷落在一旁。”从这两节课我们可以看到,学习型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愉快学习与交流的地方,也是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学生能力习得为目标,真正培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地。
最新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篇七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这是一个每个看过的人都为之感动和感慨的故事:一个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去钓鱼。在84天一无所获之后,我钓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这是一条比他的船大两英尺的大鱼,老人从未见过或听说过。这条鱼力气很大,在船上漂流了两天两夜。在这两天两夜里,老人经历了一场从未经历过的艰难考验,最终将大鱼刺死,绑在船头。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一条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有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也许,书中的老渔夫并不是最后的赢家,因为虽然一开始他打败了大马林鱼,但最后还是让鲨鱼吃掉了。他只带着鱼骨上岸,但他从未向大海、大马林鱼和鲨鱼屈服。他其实是一个敢于挑战自己缺陷和勇气自信的成功者。
在黑夜的巨浪中,弱小的人类在与强大的`大自然英勇抗争,就像面对命运莫测的生命一样,能被摧毁的是身体,但无法征服的是意志和精神。当老人一大早回来时,他并不是一无所有。通过战胜自然和自我获得的生命自由是他胜利的象征。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这个缺陷并努力克服而不是屈服于它时,无论他最终能否克服这个缺陷,他都是赢家,因为他已经克服了他对缺陷的妥协,他是他勇气和信心的赢家。老渔夫是敢于挑战自己的缺陷,挑战自己的勇气和自信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的角度来看,老渔夫并不是最终的赢家,因为虽然一开始他打败了大枪鱼,但大枪鱼最终还是被鲨鱼吃掉了,他只是带着大枪鱼的骨架回到了岸边,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赢家。然而,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才是赢家,因为他从来没有转向大海,从来没有转向大马林鱼,也从来没有向鲨鱼屈服投降。
人性是坚韧的,人类也有自己的极限,但正是因为像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次挑战极限,超越极限,极限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给人类提出更大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像老渔夫圣地亚哥这样的英雄,无论是挑战极限还是失败,都值得我们永远的尊敬。“一艘船穿越了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挂着一面旗帜,尽管历经风雨,依然绚丽夺目。国旗上,云龙等四个大字翩翩起舞,熠熠生辉。——超出限制!”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当我们读到在大海中挣扎的老人和渴望活着的鱼时,我们愿意相信这就是活着的价值,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对于年轻人和中年人来说,更应该从这个角度去关注这本书的内涵。奋斗可能无果,一切都可能是一副空“骨架”。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奋斗的过程是如此令人钦佩。就像一个书评作家解读《老人与海》中的孙悟空一样,读者最喜欢的是西行旅途中的孙行者,而不是已经完成的战胜佛祖的斗。
生活就像海洋,广阔而危险。它能把你推向更高的层次,让你瞬间失去所有的快乐。为了保留这份幸福的痕迹,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冲向浪尖,用我们的满腔热血化解有时愤怒的海洋。你知道,一个好的渔夫有圣地亚哥的意志和精神。
我想:生活是一片海洋,有时坎坷,有时平静。你可以在风中感受坚毅,在浪中感受激情!这些都是过程带来的欢乐和痛苦。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篇八
《老人与海鸥》一文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篇文章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为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
课上我先引出“老人喂鸟图”、“海鸥送别图”两画面。然后引领学生走进“老人喂鸟图”,感受人鸥情。通过与学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体会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的感人情怀。如学生交流“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学生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来”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我相机进行小结:爱是十多年的'坚持!再如学生交流“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个“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俭。教师小结:爱是节衣缩食给海鸥喂食,爱是爱海鸥胜过爱自己!此外,还有“爱是亲昵的取名,爱是亲热的说话,……”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对海鸥的爱具体化,让学生油然而生感叹:老人确实是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儿女”啊!为第二幅“海鸥送别图”作下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