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气象信息报告精选4篇3-7-27

本文是勤劳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气象信息报告精选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气象信息报告范文 篇一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广告;发展;多媒体气象信息;趋势;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6-30960-04

Discuss and Prospect about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on Internet Advertising

WANG Qian1,HOU Ya-hong1,MA Hong-xu2

(1.Liaoning Meteorological Video Center, Shenyang 110016, China;2.Lightning-protect Technique Service Center of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016, China)

Abstract: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Network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network in China, Introduced th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systems on network in some countries where the network and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are highly developed and put forward the inevitabilities in the trends of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to network.

Key words: internet;internet advertisement;development;multimedia meteorology;direction; economical benefit

1 引言

随着气象信息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全国各省市气象台纷纷成立影视中心,“气象人”自己精心打造的节目走上荧屏,同时也带来的可观的广告收入。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优秀的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合理配置的必然结果。然而,在电视气象广告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不居安思危。日本早在《日经商务》2004.11.8号上就已经发表了《已经不能再依靠电视广告――电视万能的谎言》的文章,指出电视广告已经在走向衰落。因此,我们需要坐下来认真思考以下的问题:我们的电视天气预报广告还可以吸引观众多久;当电视文化逐渐走向衰落时我们将通过怎样的手段和媒介更加广泛有效地将气象信息传递给用户,同时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1]我想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答案只有一个:国际互联网。

2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2.1 网民人数

据有关部门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230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00万人,增长率为19.4%,同1997年10月的62万网民人数相比,现在的网民人数已是当初的198.4倍,可以看出中国的网民发展走势良好。

中国网民总数的快速增长已被世界所瞩目,但12300万网民在中国13亿的总人口中仅占9.4%。这说明尽管中国的网民总数大,但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目前还很低,未来的发展空间比较大。

2.2 网民年龄

从普及率上来看,仍然是18~24岁间网民的普及率最高,达到37.2%,高出半年前8.6个百分点。25~30岁间网民普及率以19.4%居第二位。年轻网民确实是网民中的活跃分子。

笔者在此想强调的是,这批网络普及率最高的年轻人在未来的10到20年间将会成为社会人口结构的中坚,他们所掌握的网络知识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并且由于年纪的增加而离开网络的可能性完全可以忽略。与此同时,新一代“网络年轻人”又会成长起来,这意味着中国的互联网至少在用户方面将会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2.3 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网络、电视和报纸是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网民选择的比例分别为网络82.6%,电视64.5%,报纸57.9%。此外,杂志、书籍和广播也是网民获取信息的途径,选择的比例都在10%~20%之间。可以看出,对于网民这个特定群体来说,网络是其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其次是大众化的电视,然后是纸质的平面媒体,最后是广播。对于广大网民来说网络已经是比电视媒体更加便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的手段。

2.4 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

浏览新闻、搜索引擎、收发邮件是网民经常使用的三大网络服务,三者的选择比例分别为浏览新闻66.3%,搜索引擎66.3%,收发邮件64.2%。

选择比例在31%~44%之间的网络服务构成了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的第二阵营,主要包括论坛/BBS/讨论组43.2%,即时通讯42.7%,获取信息39.5%等,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37.3%,在线音乐收听及下载35.1%,文件上传下载33.9%,网上游戏31.8%。

网上校友录,网上购物,个人主页空间,博客等共同组成网民选择比例一般的第三阵营,选择比例都在30.0%以下(如图1所示)。

图1 网民上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

虽然,天气预报作为信息仅排在第二阵营的第三位,但其与国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如前所述,网民们既然已经将网络作为比电视还要迅捷的获取信息的手段来利用的话,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当他们想要外出或旅游时,不会特意等待电视天气预报,而只是在网络上点击一下“天气”呢?当然,出于严密性的考虑,目前还尚无有关“天气”的具体点击率的统计,笔者认为这也将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而进行深入探讨。

2.5 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关于非网民的相关统计。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36.6%的非网民选择“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31.8%的非网民选择“不具备上网条件(没有上网设备、当地无法连接互联网)”;17.9%的非网民选择“没时间上网”;9.3%的非网民选择“觉得上网没用,不需要”;“年龄太大/太小”,“不感兴趣”,“上网费用贵”等原因的选择比例都在5%~8%之间;其他原因的选择比例都在5%以下。

由此可见,“不会上网”和“无条件上网”占了将近70%,如果我们进一步加强网络使用的普及教育和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并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中国未来互联网市场的潜力是无比巨大的!

2.6 世界互联网渗透率状况比较

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互联网渗透率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但低于发达国家互联网发展水平。从中国互联网内部发展情况来看,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城乡之间,互联网发展差异有增大的趋势。从中小学生的上网情况来看,在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已达3000万,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而其中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超过一半。

经济发达的欧盟国家和美国的互联网渗透率很高,分别达到了49.8%和68.6%;邻近中国的日本和韩国的互联网发展程度也比较高,平均每3个人中至少有2个是网民。因此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程度明显落后,但发展空间还很大。

3 网络广告的优势浅析

3.1 互联网广告发展现状

首先,让我们关注以下几组数据:美国东部时间今年2月7日(北京时间2月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新浪(Nasdaq:SINA)今天了2006年第四季度财报。报告显示,新浪第四季度广告营收继续高速增长。

在截至12月31日的这一财季,新浪的净利润为1170万美元,每股收益20美分。2005年第四季度,新浪的净利润为1380万美元,每股收益24美分。新浪表示,网络广告业务在该公司总营收中所占比例已经达到63%。2006年第四季度,新浪网络广告营收同比增长44%。新浪CEO曹国伟在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预计网络广告业务未来两年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他同时称,由于更多的广告客户将针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展开宣传攻势,新浪预计广告营收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有关数据表明,2006年的互联网广告收入有望164亿美元,比上一年上涨31%。据估计,到2007年这个数字有可能达到195亿美元。

据野村证券的有关统计和预测,日本的网络广告费用2011年可达7417亿日元示)。

中国互联网协会日前:2006年我国网络广告(不含搜索引擎在内)收入达49.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0.91%。并预计,2007年、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将依然分别保持51.8%和55.6%的增长,到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117.63亿元。统计数据显示,搜索引擎2006年的市场规模达15.71亿元,增长率达49.52%,预计2007年、2008年的增长率分别达48.20%和40.60%,到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32.73亿元。搜索引擎、即时通讯以及各种新兴互联网服务的发展对门户等传统互联网服务正在产生较强的市场分流和资源挤压作用,搜索引擎2006年的收入增长率领先门户网站11.16%,预计2007年、2008年分别继续领先27.98%和25.6%。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中国互联网产业市场已开始在应用层面步入快车道,网络广告等多个关键领域已走出市场培育阶段,开始强势起飞。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3.1.1 网民数量高速增长是我国网络广告如此强势发展的前提

如前所述,中国拥有12300万人的网民,而这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仅占9.4%,其巨大的发展空间不可忽视。

3.1.2 广告效果得到认可是我国网络广告如此强势发展所依靠的支撑:

广告的目的在于为企业树立形象、引起顾客兴趣,对受众产生影响,留下美好的印象,使顾客建立对品牌的忠诚度和美誉度。

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根据《第一届艾瑞网民网络习惯及消费行为调查》的结果发现,最影响网民消费行为的广告中,网络广告成为继电视广告之后的主要影响广告媒体之一,其次分别是报纸广告和杂志广告。而在了解网络广告对网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程度的情况发现,网民认为网络广告对其消费行为很有影响的占10.6%,比较有影响的占29.0%,有点影响的占41.3%,很少影响的占14.7%,没有影响的占4.4%。应该说,从网民对网络广告的了解程度上来看,网络广告还是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根据《第一届艾瑞网民网络习惯及消费行为调查》的结果发现:一半以上的网民点击/观看广告后会促使自己产生对该广告主的购买行为,其比例为52.6%。35.4%的网民表示不知道,属于可能购买也可能不购买的情况。

不同行业网络广告主齐头并进我国网络广告如此强势发展的源泉:

更多的传统行业的广告主热衷于网络广告的投放,是网络广告业欣欣向荣的预兆,网络广告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发展的源泉,不会仅仅局限于IT业产品的广告主,网上房展、网上车展成为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网络广告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网络广告没有让网络公司一夜爆富,但却是网络媒体连绵不断的财源,随着中国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网络广告业必将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产业,值得所有关注网络经济发展人事的热切关注。有关市场调查报告表明,网络广告对美国普通消费者们的影响力正在加强,而电视广告对这些人群购买欲望的影响力却正在减低。美国普通消费者经常通过旅游网站来了解旅游信息,通过电子邮件来了解信用卡信息,通过网络广告来了解房地产抵押/投资信息。在电影、汽车及电子产品等领域,电视广告的影响力出现了逐步减低的趋势。

3.2 互联网广告的独特优势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广告作为网站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备受关注,并且被作为一个新广告媒体的代表而广受赞誉。同传统的广告媒体相比,基于网络媒介的网络广告拥有众多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优点,已经受到众 多用户的青睐。笔者认为从网络广告主要的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网络广告传播的广泛性

网络广告传播是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络把广告信息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可以说是风雨无阻的传播。网民可以在任何地方的Internet上随时随意浏览广告信息,这些效果是传统媒体是无法达到的。实际上这正是网络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介的传播优势之一,体现在网络广告上就是可以面向全世界。不过,这个优势对于很多客户来说,似乎并不具有非常强烈的吸引力。

众所周知,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广告针对特定区域的人群,而不是面向所有人,否则会导致吸引力以及广告效果下降。例如,保健药厂商希望广告的受众是需要保健药的人群。这样的要求也导致一些传统的行业对网络广告产生一种误会,比如房地产,因为房地产商服务对象具有强烈地域性,主要面向一个城市的居民和企业。因此,在当地的报纸、电视台、路边投放广告,效果无疑比"面向全世界"的网站要好。可以这么说,无论什么企业其营销策略归根到底都要针对于某一地区、某一部分人,中央台的广告收入虽然多,但同全国众多的地方媒体相比,也只是小头。由此可见,网络广告传播的广泛性的这个特性,还没有完全体现为网络广告的优势。

3.2.2 网络传播信息的非强迫性

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户外等传统传媒在传播信息时,都具有很大的强迫性,强迫观众接受它们所传播的信息;而网络传播的过程则完全是开放的,非强迫性的,这一点同传统传媒有本质的不同。从人性化的角度看,网络传播的开放性是一个非常得网民心的优点。不过,从广告效果上来说,传统媒介信息的强迫性传播固然会引起受众的反感,但这样的传播方式能够保证广告信息为人所接收到,实际上有利于广告的经营。多数的广告客户在考虑投放广告时所考虑的往往是该广告能否让更多的人接收到它,而不是让更多的人主动去选择它。

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媒体,其开放性和自由性是前所未有的,借助网络传播优势的有力翅膀,在传播的空间自由的翱翔。

3.2.3 广告受众数量的可统计性

我们随处可见的一种主流观点是:传统媒体做广告,很难准确地知道有多少人接受到广告信息。而在Internet上可通过权威公正的访客流量统计系统精确统计出每个客户的广告被多少个用户看过,以及这些用户查阅的时间分布和地域分布,从而有助于客商正确评估广告效果,审定广告投放策略。

但是,实际上广告受众的数量是无法统计出绝对数量的,用点击率来衡量条幅广告的效果本身就是错误的,网络广告的作用并不只在于你是否点击。因此,根据这个所谓的统计数量来评估广告效果,其结论是荒谬的。

3.2.4 网络信息传播的感官性

网络广告可以使消费者能全方位亲身“体验”产品、服务与品牌,还可以在网上进行预定、交易和结算,这些是传统媒体所无法实现的。相比之下,同样是在媒体上进行销售活动,无论是电视台的电视购物还是报纸杂志的邮购,都无法同网络竞争。从这一点来看,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广告确实体现出了其独有的优势。

3.2.5 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

对于网络广告,只要受众对该广告感兴趣,仅需轻按鼠标就能进一步了解更多、更为详细、生动的信息。最能够体现网络传播交互性的是电子商务网站,这类网站对商品分类详细,层次清楚,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交易。

3.2.6 网络传播灵活的实时性

在传统媒体上广告后更改的难度比较大,即使可以改动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例如,电视广告发出后,播出时间就已确定。因为电视是线性播放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播出时间改一下,往往全天的节目安排都要重新制作,代价很高,如果对安排不满意,也很难更改。而对于网络广告而言则容易多了,因为网站使用的是大量的超级链接,在一个地方进行修改对其他地方的影响很小。网络广告制作简便、成本低,容易进行修改。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网络带宽的改善,为了追求更好、更震撼的效果,网络广告的制作会越来越复杂、体积会越来越大,修改也会相应的提升成本,同电视媒体广告的差距会越来越接近。但是从目前来说,修改一个典型网络广告的成本和难度都比传统媒体要小的多,这就是网络广告对于传统广告的一个很大的优势。

4 气象信息广告进军互联网的设想

4.1 互联网气象信息发展现状

气象信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气象信息的产业化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文雅虎,中文MSN,新浪,搜狐等著名的大型网页均有气象信息或天气预报的链接,可见其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经过数年的发展,笔者发现国内各大网站的气象信息页面依然是内容匮乏,形式老套,大多依然采用地图,文字,天气符号这些最基本的表达方式。[2]

在此以中文雅虎为例(如图2所示)。

图2 中文雅虎天气预报页面图

图3 日文雅虎气象信息页面

不仅是大众网站,各气象专业网站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枯燥的文字说明,晦涩的气象专业用语,这样的网站或页面如何吸引互联网用户?如何进一步扩大气象信息服务产业化的规模?如何在未来的网络时代真实体现气象信息的价值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在气象服务产业化高度发达的日本是怎样的现状呢?

参见图3的日文雅虎气象信息页面截图:

这里能够检索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城市地区预报,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防灾信息;各种天气指数,如洗衣,紫外线,雨伞指数;顺应季节变化的如冬季的感冒指数,皮肤指数,夏季的啤酒指数;机场,高尔夫球场等特殊场所所需的特殊预报,如风速的实时预报等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并且可以实时调用卫星云图,细致到可以预测各地区未来6小时以内降雨云系的动向,更加直观地了解和预测天气状况。而且还设有专门解释一些气象用语和天气现象的天气指南链接。试问,如此亲切,内容丰富多彩的信息网页怎能不受用户的欢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可想而知。

然而,上述仅仅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使用文字,图像的预报方式。近年随着日本宽带网实现普及,价格趋于合理等网络条件的成熟,日本的气象服务产业迅速做出反应,在互联网上立即推出多媒体信息服务,既将电视天气节目在网上推出!最著名的有日文雅虎的e-天气。net。

在每部气象短篇播出之前均有2分钟以内的电视广告,在播放窗口的右下角也有广告链接。当然这还没有计算在进入播放窗口之前节目列表页面可适当利用的空间。那么,日本的网民对这一新推出的多媒体网上气象节目的评价如何呢?大多数人持支持肯定的态度,如有节目形式新颖;与普通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相比,其知识的覆盖面更广,但解释得通俗易懂;实用性强;自己也情不自禁的想考取天气预报士资格,成为节目中的一员等等评价。当然,持批评态度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提出无法在苹果机上欣赏到节目;商业性太强(指广告)。然而笔者认为,前者可通过技术的改进增强节目的兼容性;后者当然是气象服务产业化的必然结果,对此无可厚非![3]

4.2 我国多媒体气象信息节目如何走向网络必须未雨绸缪

一个是枯燥乏味,一个是丰富多彩;一个是尚未起步,一个是正在逐渐走向完善。对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承认自己的落后。当然,网络基础建设直接决定了网络经济的规模和效益,比如最简单的就是宽带的普及。电信的责任笔者不想深究,但作为气象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高速网络时代即将到来,必须灵敏地觉察到中国网络经济巨大的潜在市场的魅力。在这一时代到来之前,我们必须做好从软件到硬件一系列的准备。

网络经济的发展必定水涨船高,随着时代的进步,宽带势必实现全民普及,网络也将会超越电视媒体,然而我们的网上气象信息如果还停滞在今天的水平,那么这条“气象船”必定会被网络淘汰而沉没!如果我们及时制定对策,改进制作水准,当高速网络经济到来之时,必然会形成气象信息的卖方市场,理所当然地在网络上占据一席之地,将丰富多彩的气象信息传递给广大民众的同时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理直气壮地分得网络经济的一块大蛋糕。

5 结束语

网络经济的大潮势不可挡,正如当年占领电视媒体一样,未来,或许就是明天,谁占领了网络,谁就掌握了未来经济的命脉。面对13亿人口的中国,这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市场,其魅力是无限的。面对未来几亿的网民,高速的宽带,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自己的节目推向网络,我们也无法抗拒网络经济巨大经济效益的诱惑。这也是摆在气象服务产业化决策人面前一个崭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党红.电视气象节目的价值要素浅析[J].辽宁气象,2003(3):18-20.

气象信息报告范文 篇二

【关键词】天气预报电视广告;要素;设计;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内容越加丰富起来。人们的日常出行、穿着都与天气有着密切的联系,加之灾害天气、气候变化情况的增多,使得人们对天气信息的需求持续增长。通过与传媒载体的彼此融合,天气预报电视广告将广告主的品牌、产品等信息完美地植入、融合,并在观众无意识下,悄然地灌输给受众,既满足了受众审美需求,也不会让受众反感。可以说,天气预报电视广告是一种效果好、费用低,且贴近消费者的广告形式。

1.天气预报电视广告发展的潜在优势

多年来,电视天气预报吸引和培养了庞大的受众群体,并已经发展成为从中央到县乡的全国性规模。当前,我国一些老工业基地经技术改造,加之高新技术园区的兴建,使得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层出不穷;集体、国有、个体商业企业争奇斗艳,商品琳琅满目;一批新上旅游项目进一步丰富了旅游文化。而产品、商品和旅游等都需要依靠广告宣传来为人们所知。而天气预报电视广告自身所具备的科学形象,使得一些商家愿意将其广告放进这档节目中。至今,电视天气预报已经发展成为气象部分的一项产业,天气预报电视广告的经营也成为气象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出现在广告上的图片,不论是照片还是插图,都能增强广告的吸引力和信息传达能力。但并不是图片越多越好,也不是文字越多就越好,而要根据创意要求,合理控制图片数量与信息量的比例。根据内容的区别,广告作品中的视觉形象分主题形象、辅助形象和象征图形。天气预报背景广告作品中,不同图形之间根据宣传的侧重点不同有不同的组合要求:一是面积必须形成对比,避免等量排列;二是图片数量必须进行限制,图形或图片的数量越多,广告作品的整体视觉传达效果就越低,尤其该栏目广告,每一个广告画面停留时间在8秒左右,要想广告有较高的可视性和记忆度,应以简明而突出主题的文字和图片来形成视觉冲击,这样才会有较好的效果;可充分运用图片的面积差别、轮廓差别及视觉效果,使广告信息活跃而生动,尽量避免过度的渲染和过多的文字、图形的堆砌,保证信息传达的顺畅和简明。正确处理好图形、文字的质与量的关系是该栏目广告的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每个栏目广告都该有自己的视觉焦点,使受众经过一定的视觉流动后,将视线停留在视觉焦点上。该焦点与广告中最重要的信息密切相关。除了视觉形象本身的表现力外,巧妙地运用空白部分营造丰富而顺畅的视觉流程,也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习惯将广告画面中没有安置图形文字等视觉元素的部分称为空白,包括有色彩而无具体形象或抽象开态的部分。拥挤的画面不含有突出的视觉焦点,故空白部分在画面构成中的作用并不比图形、文字次要。满与空的运用,关系广告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因此,在栏目的控制版面高计中掌握好它们的面积对比是另一重要设计原则。

2.天气预报电视广告的要素构成

2.1文案要素

同其他媒体形式一样,特定的文案是构成天气预报电视广告的核心内容,其内容可长可短,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融入正文、标题、广告语的一个整体。这主要取决于媒体平面的信息容量和广告客户的要求,可依据情况的不同,作出具体调整。

2.2图形要素

天气预报电视广告的最重要组成就是图形,既包括同品牌相关的各种图形象征元素,如企业标志、品牌标志等,也包括为特定广告创意设计的画面。天气预报电视广告类似于灯箱路牌和海报上的广告,文字容量虽然有限,但在图形视觉表达方面的潜力则相当大。可依据客户的不同性质和具体要求设计出同广告宣传主题尽可能贴切的图像广告。

2.3色彩和编排要素

当前,电视广告充斥荧屏,不论是立体的还是平面的,广告制作人均有着一个共同目标就是达到引人注目的广告效应,为实现这一目标,真可谓是挖空心思,用心良苦。除了在图案设计、广告内容等方面力求别致新颖外,色彩和编排是其最为注重的环节。通常来讲,广告都包含着比较丰富的色彩,对天气预报电视广告色调和色彩的调度和把握,可以使相同的图形和文案表现出不一样的视觉效果,从而体现出不一样的诉求力。

3.天气预报电视广告的设计优化策略

天气预报电视广告比较独特,广告信息与气象信息兼容,并在短暂时间内,完全凭无声的画面和文字展现广告内容。着手于视觉,给观众以眼球冲击,无疑成为天气预报电视广告设计优化的有效途径。

3.1画面尽可能的明了简单

天气预报电视广告是企事业单位树形象、树品牌的优秀平台。每一份广告都应抓其要领,删繁就简,尽可能地将重点内容凸显在广告表达上。只有让广大受众对所呈现的广告内容有了兴趣,才会去关注,广告中所体现的品牌、形象才会在观众大脑中得以容身。

3.2以独特切入点阐明广告诉求

相比于文字,图形描述的形式更为直观生动,易被广大观众记住。因此,在广告表现方式的设计方面,应充分强调电视传媒优势,尽可能地多用画面,少用文字。以独特角度切入到广告诉求当中,使得诉求内容形象化。其关键在于依据诉求内容,把握独特的切入点,这也是天气预报电视广告创意设计工作的重要环节。

3.3平面设计夺目光彩

天气预报电视广告往往是一闪而过,而其最大特点就是一目了然。因此,在设计天气预报电视广告时,色彩应夺目,色调应明快,对比对和包和对应适当增强。当然,艺术规律使其平面设计的首要前提,不管夺目、明快,还是增强,均是在同周围环境的对比中所呈现的,整体效果第一的原则应贯穿设计始终。

3.4尽可能地将画面动起来

电视媒体除彩图展示外,还具有呈现连续可动性画面的特长。天气预报电视广告的可动性包括色彩变化和几何图形变动两项。其中,色彩变化又包括色相、色调、对比度、饱和度等变化。通过合理的画面变动,不但可以吸引观众目光,还可将更多诉求内容充分地展示出来。

4.结语

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全社会对于广告的认知日渐提升,天气预报电视广告应当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气象信息这一独特资源,更好地促进天气预报电视广告的创收工作。结合上述内容,调动各方面人员积极性,强化学习,持续创新,从而实现天气预报电视广告的长足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根发。电视天气预报广告媒体的特点分析[J].江西气象科技。2009(3).

[2]许怀庆。电视天气预报广告的生存与发展[J].河南气象。2010(5).

气象信息报告范文 篇三

二、主动公开信息情况

市气象局采取多种方式,加大主动公开的力度,丰富主动公开的途径,突出主动公开的重点,主动公开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㈠主动公开内容丰富

截至年年底,市气象局通过Notes办公网、政务公开公示栏等,向本局和各县区气象局全体干部职工公开工作信息69条。其中:气象业务52条,占75.36%;精神文明5条,7.25%;纪检监察审计4条,占5.8%;办公事务4条,占5.8%;招标采购3条,占4.35%;其他工作1条,占1.45%。

㈡主动公开途径多样

重大气象信息专报:全年向市委、市、市抗旱防汛办公室上报决策气象服务材料《重大气象信息专报》20多期,600多份。

气象信息服务材料:全年向市党政部门印发各类气象信息服务材料296期,7000余份。

社会新闻媒体: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市门户网站、在线网站每天的天气预报,向社会公众预警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报每周天气预报。

部门自有资源: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各乡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等,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全年“12121”语音电话累计拨打量达到39万次。

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利用纪念世界气象日之机,在广场举办了“世界气象日”户外专题纪念宣传活动,主动公开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现代气象业务、气象法律法规等信息,共展出展板36块,散发宣传材料2100份,接受群众现场咨询200多人次。

㈢主动公开重点突出

拓宽信息公开领域。气象信息公开以天气预报准确率、公共气象服务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作为重点,涵盖电力、水利、能源、林业、农牧、通信、媒体等十几个领域。

细化信息公开内容。按照全过程细化、实化气象信息公开的具体要求,每日针对输变电、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新闻等部门不同用户共公开12类36份气象信息产品。

扩展信息公开形式。进一步发挥电视、网络、手机、电子显示屏等公开载体的公开作用,完善多渠道信息公开体系。

三、申请公开信息情况

我局通过在线网站的《市委书记、市长留言板》,及时对“看不懂”网友就建设工程防雷管理有关问题进行了公开答复。

四、咨询受理情况

未接到咨询申请。

五、复议、诉讼和申诉情况

年度未发生针对市气象局有关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复议案、行政诉讼案以及申诉案(包括、举报)。

气象信息报告范文 篇四

一、总则

1.决策气象服务是为党、政领导及相关决策部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指挥生产、组织防灾减灾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军事与国防科学试验等方面科学决策所提供的气象信息服务。决策气象服务事关全局,责任重大,是公共气象服务中的重中之重。

2.决策气象服务的对象是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重要部门。

3.决策气象服务的首要目标:在第一时间让政府获得正确、科学、有决策价值的气象信息。

4.决策气象服务的主要任务:为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可持续发展、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社会经济各行业、重大社会活动、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服务。

5.决策气象服务要适应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落实“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服务的主动性、及时性和针对性,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滞后服务为超前服务。真正做到: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做领导之所需。

二、决策气象服务产品

1.产品内容

涵盖天气、气候、人工影响天气和雷电等业务产品。

2.产品类型

实况监测分析、天气预警预报、气候趋势预测预估、极端事件检测与影响评估、灾情与灾害分析、灾害风险与防御、可持续发展对策等。

3.产品形式

主要以《重要天气预警报告》、《重要气象信息专报》、《重要专题气象服务》、市气象局文件、专题材料等形式报送市委、市政府、部队等相关部门。目前用的是《重要天气报告》、《天气情况报告》。

(1)《重要天气预警报告》:指在中、短期、短时时间范围内,全市大范围或区域性的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警报信息。

(2)《重要气象信息专报》:灾害性天气过程实况与灾情上报,热带气旋编号,雷电信息,人影作业及效果评估等。

(3)《重要专题气象服务》:综合重要气象信息,内容包括天气、气候、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监测、预报预测、预估评价及对策建议等信息,如:汛期气候预测、年度气候趋势预测、干旱趋势预测及对策建议等。

(4)其他材料:向领导呈送和提交的会议材料和其他材料。

4.产品上报

决策气象服务产品上报分为相对固定时段上报和根据需要不定期上报两种。全年各时段固定上报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见表1。

表1:全年各时段固定上报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

三、决策气象服务流程

决策气象服务产品以各业务单位为依托,气象服务中心负责进行监测、预报预测、评估产品的加工、包装。主要流程包括:

任务启动——任务分解——素材提供——产品制作——产品签发——产品分发——信息反馈——研究开发。

1.任务启动

属于各业务单位规定业务范围内的决策气象服务,由各业务单位负责人负责启动决策气象服务流程。

属于特殊或临时性的决策气象服务,如接到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向气象局提出的具体要求等决策气象服务任务由局领导负责启动决策气象服务流程。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由气象局领导启动决策气象服务流程。

2.任务分解

3.素材提供

各业务单位按照分解的任务和《决策气象服务对前端产品的要求》(见附件)提供前端业务产品,由产品提供业务单位领导审核后,按时提供给气象服务中心。

4.产品制作

属于各业务单位规定业务范围内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由各业务单位制作。属于特殊或临时性的综合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由各业务单位配合气象服务中心制作,按要求统一包装编号。

5.产品签发

属于各业务单位规定业务范围内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由各业务单位报局领导签发。属于特殊或临时性的综合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由局领导审核签发。

6.产品分发

以传真形式分发(仅有文字和表格)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由气象服务中心统一分发。

以书面形式分发(有彩色附图或照片)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一般情况下由局办公室通过公文交换分发,紧急或特殊情况下由市局办公室专送。

7.信息反馈

8.研究开发

通过分析反馈信息,改进决策气象服务流程,提高决策气象服务水平。

四、决策气象服务有关业务单位职责

决策气象服务需要充分发挥各业务单位的优势共同完成。气象服务中心、地面测报股、高空探测股、防雷办和避雷检测支中心是决策气象服务的业务责任单位单位。各相关单位职责具体如下:

1.气象服务中心职责

监视中期、短期及短时天气变化,制作中期及短期气候预测、气候影响评价产品以及重大(或异常)天气气候影响事件的评估报告;制作灾害性天气过程灾情评估报告;依据气候系统重大变化的监测信息,及时提出决策气象服务中有关气候方面的科学建议和相关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完成局领导交办决策气象服务任务。

2.防雷办和避雷检测支中心职责

制作与雷电业务相关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及时提出与雷电业务有关的决策气象服务建议;完成局领导、局有关职能科交办决策气象服务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