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高考家长帮小编精心为您分享了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有一些帮助。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一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裹上、泻下、红润、杰作、一截、燃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观察的方法。

二、学习准备。

1、课前可布置学生观察日落景色。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全过程,可选择地势较高处为观察点。

2、自读课文,要求:

(1)边读边画出描写夕照“迷人”的语句,反复地读几遍,并谈谈自己初步的感受。

(2)轻声朗读具体描写夕照的段落,边读边想。

(3)整个夕照过程中,太阳有哪些变化,作者把它分别比作什么。

(4)夕阳和我窗外的景物构成了怎样迷人的画面。

三、学时安排。

两学时。

1、第一学时读通课文,了解作者观察及。写作顺序和方法。

2、第二学时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9个生字的读音)。

3、回忆《海上日出》的观察和。写作顺序与方法。

(1)写了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日出。

(2)重点写晴朗早晨的日出全过程。

(3)日出过程从天、水色彩的变化、形状的变化、富有情感的动作三方面写具体。

4、《夕照》的作者又是如何观察与描写的呢?

能了解到:

(1)位置的变化——树梢——树杈——消失。

(2)色彩的变化——橘黄色——微红——红云——象熟透的“大石榴”——像一团燃烧的烈火——消失。

(3)动词:滑落——稳稳地站——向下溜了一截——出现——消失。

5、读记词语:

尽情、欣赏、迷人、挺拔、滑落、橘黄色、衰老、泻下来、镀上、顿时、晶莹、红润、波光粼粼、雀跃、杰作、踩碎、溜了一截、害羞、树杈、喜悦、石榴、溢出、矫健、绝妙、宛然、燃烧、油然而生、感慨、黎明。

6、课后熟读课文,背诵1——4自然段。

第二学时:

1、写词语(见上)。

2、填空:

开始太阳从杨树上滑落下去,是____色的;没有了_____的光芒,这时的阳光下的房顶化作了____,每一片瓦都成了雀跃的____;然后,太阳又向下溜了一截,颜色开始泛出____,如____一般,红色又变深了,成了小姑娘脸上的____;一会儿,出现在杨树中的____太阳,渐渐变红了,像一只熟透了的____;天色越来越暗,太阳却越发的红,宛然一团____。

3、找出描写夕照“迷人”的语句体会体会。

重点体会:

(1)“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跃着红润的光,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这里用“晶莹的湖水”比喻在金色阳光照耀下,整个房顶的景象,每一片瓦都是呈凹陷的拱形整齐地铺在房顶上,镀上了阳光起起伏伏的就像光在“跳跃”,整个房顶就像“波光粼粼”的“湖面”了。这句话描述的画面是静态的,但瓦上的光波起伏就有了动感,作者用了“跳跃”一词,更使得画面生动活泼。

(2)“这会儿,太阳的脸上开始泛出微红;轻轻的,如纱一般。”这里“轻轻的”和“如纱一般”都是写太阳泛出的红色很淡,和“微红”的“微”相照应。

(3)“光带着收获的喜悦从‘石榴’里溢了出来,映着钻天杨矫健的身影,在天际形成一幅绝妙的工笔画。”“收获的喜悦”是对着前一句的“熟透”的石榴来说的;又圆又红的太阳挂在杨树杈上,柔和的光照得钻天杨笔直高耸的树干和枝枝杈杈显得格外清晰,形状、色彩、明暗的搭配就像一幅“绝妙的工笔画”,这幅在天尽头形成的画面能引起人无限的遐想。

(4)“天空的黑色渐渐漫了过来,几乎要把太阳包住了。太阳则变得越发的红,宛然一团燃烧的烈火将黑暗照亮。我呆呆地望着这如火的夕阳,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一种激动。”这几句话描绘出天色越来越暗,而太阳却更红了这样一种特定的自然景象。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是抓住描写夕照的比喻句、拟人句和最后两节。)

5、词语积累。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词语。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诵读。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道家和儒家不同的思想追求。

重点、难点:

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教学过程:

《江雪》《题秋江独钓图》

一、导入揭题

1、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描写渔父生活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

2、渔歌子是题目还是词牌名?对,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有词牌名。这里“子”读第三声,齐读课题。

3、这首词的作者是唐朝的张志和。{板书(唐)张志和},谁用简洁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意

1、一读:谁来读一读这首词?相机正音。

二读:字正腔圆,就是少了点味道,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美丽)指名读;(悠闲)指名读。齐读。

2、有点感觉了,不过,等你理解了这首词,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出味道来了!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词的意思吗?指名说。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

4、让我们把理解到的带入词中,再来读一读。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默读这首词,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自然景物?用笔圈出来。{出示}

2、他为我们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出示}

3、这都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在诗人的眼里,这是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桃花、流水?他又会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拿起你的笔,选择一两种景物写几句话。{出示}

4、交流: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桃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补充:春天的花有那么多,为什么作者独独写了桃花呢?李白呀曾写过这样的诗:{出示}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师: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那不是人间啊,那是?世外桃源。原来,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流水:春来江水绿如蓝。

斜风细雨: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在志南和尚的笔下,则成了杨柳风,杏花雨,多美妙啊!

5、西塞山前,白鹭翔飞,自由自在;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肥美,或风和日丽,或斜风细雨,浓妆淡抹总相宜。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板书:春意盎然)女孩子们,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走进山水,贴近词人。

1、在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里,有这样一叶扁舟,上面坐着——渔翁,这渔翁就是——张志和,就是号称烟波钓徒的诗人,他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可惜他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背影,此时,他的脸上又会有什么表情呢?男孩子们,让我们把这种悠闲读出来吧。

2、、在这里,归是指——回去,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呢?

一边是世外桃源,悠闲自在,一边是——忙忙碌碌,争名夺利的世俗,他选择的是——

3、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4、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板书:悠闲自在,向往自由)

五、对比阅读,感受不同情感。

1、课前,我们背诵了《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__泛舟江湖。

3、小结:同是渔父却有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追求,也让我们在经典里感受、成长。

六、作业

1、习作:改写《渔歌子》。

2、“渔父”的形象早已在融化在唐诗宋词元曲里,已成为诗意化的形象;在外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渔父的形象,那这个形象又有何意义呢?请同学们课外阅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书。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的特点,在有层次的阅读中达到正确流利地演讲课文。

2.学会生字,结合课文语境及生活体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通过探究性学习,感悟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课文讲了哪些内容,是分几方面来谈的;演讲稿的特点。

三、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查看预习、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认识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分角色读、小组演讲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演讲稿的特点。

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读写结合训练,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搜集陶行知的资料,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教师: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理解“演讲”。

1)板书“演”,说说写“演”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用“演”组词,适时写上“讲”。

2)说说演讲是怎么一会事。

(在群众集会或重大的会议上就某个问题说明事理,发表见解。)

2.板书:陶校长的演讲

3.齐读课题

4.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估计:陶校长是谁?演讲是怎么回事?给谁演讲?内容是什么?)

5.介绍陶行知:(出示课件)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创办了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并亲自担任校长。在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同劳动、同生活,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自勉勉人。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他学识丰富,人格高尚,堪称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是人民教师的楷模。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否则、锻炼、堡垒、私德、需要、激励、鞭策)自由读一读,想一想哪些字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检查朗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文章中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是分哪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

(陶校长主要谈的是“每天四问”,分别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谈每天有没有进步这个问题。)

(板书: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感悟演讲内容,学习演讲

1.学习演讲“问健康”部分

1)理清层次

A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讲的?也可同座交流。(在”读”字上加圈

B交流讨论,投影文字灯片。(问健康:问什么——为什么问-——该怎么做——提出希望)

2)理解“健康第一”的观点

A现在你觉得能演讲好“问健康”这部分内容了吗?如果不行,再读读(“读”字上加圈),抓重点句子,不太理解的地方读读想想,体会一下作者的见解是什么,想说明什么。

B交流讨论

a“有,进步了多少?”(应该有进步,还应该争取大进步。)

b“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

(本,事情的根本,最重要的,生命的存在最重要的是健康。让学生谈谈对“寻求幸福”的理解,然后抓“有了……才有……”体会健康的重要性,是一切的根本。

c “否则”是进一步肯定健康的重要。(“否则”:不这样的话。)

d“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自觉持久的锻炼,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

要有健康的身体要从两方面去做。让学生说说是怎么锻炼的,猜猜“锻炼”为什么是金字旁,火字旁?投影画面明白锻炼本意,明白锻炼要吃得了苦,经受得住考验。举例说说对“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的理解。

e说说对“健康堡垒”的理解。(“堡垒”,从字形上猜是什么东西,然后看图片)

2.练习演讲

1)各自练习演讲这部分。2)指名演讲,学生评议。3)指导感染性演讲

3.指名演讲

(三)小结

1.让学生说说这堂课的收获。

2.这堂课我们从这篇演讲稿中进一步明白了健康、学问的重要,受到了感染,得到了

启发;知道了什么是“演讲”,也初步学会了演讲,这都得感谢——“陶校长的演讲”。

(四)作业

1.从第二、第三自然段中挑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抄下来,然后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可举例谈自己的认识。

2.用一读再读的方法学习第四、第五自然段,练习演讲。

板书:

2.陶校长的演讲

健康 生命之本

四问 学问 前进活力源泉

工作 也是学习

道德 做人的根本

第二教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学习演讲“问学问”部分

1.四人小组学习,边学边讨论这部分的中心话题是什么?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陶校长想要告诉听众什么?然后练习演讲,可动动笔动动手,有问题可举手。

2.交流讨论

1)中心话题是“学问”,层次:问什么——为什么问-——该怎么做

2)指名说说这部分演讲要注意些什么,那些地方很重要。

3)结合同学发言,师出示文字灯片,添加符号。

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

求知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了……才能……。

(强调有学问的重要性,结合生活体验讲;在学生演讲时指导停顿及重音。)

要……就要专心致志,就要……坚韧不拔

要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

(举例说说怎么做就是“专心致志”,“坚韧不拔”,“钻进去”,“展开来”。怎么做要读得有力,让人觉得必须这么做。)

3.齐声演讲性读课文

(二)按照第二节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三、四、五节。

具体指导:

1.问的什么问题?

2.为什么要问?

3.希望怎么做?

4.用了哪个关联词语?你会用它说一句话吗?

5.记住了“问”的内容了吗?说说。

6.还有什么疑问吗?

让学生分小组学习,分别交流汇报。教师灵活处理。过程要简洁流畅。

关联词义涉及到“即使……也……”和“既要……也要……”

词语:公德、私德 人格长城

(三)齐读课文最后“如果……就……”部分。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实践拓展

1.陶行知先生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大的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演讲,要求我们做到每天四问,以次来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其实,我们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都不同,存在的问题也不同,除了这四问,我们还可以问些什么?

2.每位同学向自己提一个问题,仿照陶校长演讲的层次有条理地说一说。

比如:读书有没有进步?写字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没有,

是什么原因? 以后准备怎么做?小组内互相说说。

(五)练习复述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1.陶校长谈了“每天四问”是指什么?

2.分四部分,让学生分别复述主要内容,进行评价。

3.教育启发:我们记住了“每天四问”,并且也“每天四问”,那就能进步了吗?要想真的有进步,必须怎么办?

(关键要去行动,这也是陶校长一贯倡导的重要观点:“知行合一”。)

出示陶行知的名言警句:

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教育是立国的根本。

4)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六)作业:

仿照课文某一问的写法,向自己提一个问题,有条理地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也可以对照陶校长的演讲内容,回答“每天四问”,看看你到底有没有进步。

板书设计 2.陶校长的演讲

健康 生命之本

四问 学问 前进活力源泉

工作 也是学习

道德 做人的根本

【教学总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看似简单,却实际上却不然。例如《陶校长的演讲》一文中有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否则”,这个词语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那学生理解起来是否就十分容易呢?我想到以前人教版教材中有篇《詹天佑》的课文,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语的时候,表面看来学生理解并不困难,他们会很自然地以“代词法”将“否则”解释为“不然”。学生在说出这个答案以后,是否代表着他们已经完全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这个词语了呢?从以往的教学来看,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当我让学生说出“否则”(或者“不然”)在课文中的意思时,他们大多无所适从;让学生运用这个词语,也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在《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中,“否则”是以生字组成的词语形式出现的,我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更加注重了这个词语的教学。

在《陶校长的演讲》一文中,“否则”的语境是这样的:“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我是这样教学这个词语的。

像以前教学《詹天佑》一样,我先让学生对“否则”一词有个比较模糊的理解,这个层次的理解放在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在学生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或者联系语境,或者借助工具书,将“否则”解释为“不然”。我让学生以“不然”替代“否则”读读句子,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这样的解释是正确的。

在精读课文的之后,我设计了让学生透彻理解“否则”一词的环节。在和学生围绕“为什么要问身体有没有进步”时,学生能很容易地理解作者正面的阐述,但对于作者反面的论述,即“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会因为对“否则”这个词语不够透彻的理解而忽视。在这关节眼上,我引导学生再次理解“否则”。学生当然还是只能以“不然”来解释。我进一步问学生“不然”的意思,学生就不知道怎样来回答了。我指导学生理解“则”和“然”在这里是“这样”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联系上句来说说“这样”是指怎样。学生联系上下文,感悟到了“这样”是指“有健康的身体”,同时也明白了“否则”是指“没有健康的身体”。联系具体的内容,学生透彻地理解了“否则”,同时对于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的方法也就有了感性认识。

《陶校长的演讲》一文作者用相同的结构提出了四个问题,因为结构相同,因此在设计“否则”一词教学的时候,当学习到第二问的时候,我安排了让学生用“否则”说话的环节。作者在说为什么要“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时,他只从正面进行了阐述:“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我们是学生,求知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了学问,将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读了这一段阐述以后,我让学生接着这段话用“否则”说话。其他两问也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这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词语运用的训练,另一方面还巩固了学生对正反两方面阐述的说理方法的认识。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想象“刷子李”刷墙时的风采。

2、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感受独特的语言韵味。

教学重点:

感受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他的《俗世奇人》,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导入新课

1、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或听到一些身怀绝技的人或事,让我们不由地发出一声由衷的惊叹。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这本书中就记载了民间许许多多身怀绝技的奇人。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其中的一位。

2、板书课题:刷子李(板书课题)

指名读(提示把“子”念轻声会更好),一起读。

3、刷子李,这名字有意思吧?从这名字当中你知道了什么?(姓李的一个粉刷匠,粉刷技术特别高)

4、这是一种特殊的称谓。民国初期,在天津卫这个地方,某一行有绝活的人,人们就用他的行当加姓称呼他。比如有个姓张的,泥人捏得特别好,就叫他——泥人张;有个姓刘的风筝扎得特别好,就叫他——风筝刘,又如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他姓李,粉刷技术特别好,人们就称他为——刷子李。下面,我们再亲切地叫他一声—刷子李。

想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吗?那么把书打开,翻到138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刷子李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先看看词语掌握得怎样?

(课件出示词语2)第一行谁来读?指名分行读,再一起来(派头的“头”读轻声),(相机解释词语“发怔”是“发呆”的意思。)

我们再一起来把这些词语读一下。

通过刚才的朗读,刷子李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随机板书:技艺高超)

三、品读文本、感悟技艺高超

师: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刷子李是个技艺高超的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1—5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

随机教学(随学生的学情出示相关段落)

正面描写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生说: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b、师问:你见过粉刷吗?是怎么样的?(生自由说)

老师这有两张粉刷匠粉刷时的图片,我们来看看。看了有什么感受?(生再说感受)他们能称为刷子李吗?(不能)为什么?(他们身上全是白点)

c、那我们应该怎么读这一段?(带着敬佩的语气)谁来读一读?(指名三位同学读,再个别读)

d、刷子李真不愧是个奇人,不但干活好,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什么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这是第一奇。(相机板书:规矩奇特)

刷子李为什么敢立下这样奇特的规矩?(生自由说)

师:是呀,如果不是对自己的手艺有十足的把握,又怎能夸下如此海口呢?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他的这份自信表达出来吧!师引读:他要是————生读。

2、学习第五自然段

a、师:这只是个传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究竟刷子李有没有像传说中的这么神呢?接下来我们找出感受到刷子李技艺高超、奇特之处的语句,和大家交流一下。

b、指名说。(交流点评)

生说: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师:好,这样的粉刷,效果怎样?(板书:效果非凡)

哪几个词看得出他刷的墙效果非凡?(指名说:匀匀实实、透亮、清爽)

师:真是让人叫绝啊?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来夸一夸,你会想用哪个词?(生说: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盖世无双,独一无二,无人能及、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等等)

师:就让我们带着对刷子李的佩服的态度读一读这段话吧。

c、师:这个自然段还有那句话写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只见师傅的手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师问:好,你找得这一段重点对人物的哪方面进行了描写?(动作)那你感受到了刷子李的动作怎样?(板书:动作娴熟)

谁想读读这句话?(指名读)在他读的句子中有个很美的词重复出现两次,是哪个词语?(悠然)悠然是什么意思?(悠闲的样子)

从这两个悠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自由说)

师:刷子李刷墙的动作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谁来读这句话,读出“悠然”。(生齐读)

读这八个字“悠然摆来,悠然摆去”,要读得快一点还是慢一点?(慢一点)那就再读这八个字,读得慢一点(齐读)再慢一点(再齐读)

听你们悠然地读这八个字,老师眼前仿佛浮现出刷子李刷墙的样子来了。我们也来做一回刷子李,配上悠然的动作再来读一读。(生边模仿动作边读)

此时,你觉得在你眼前的刷子李更像是一位什么?(指名说:舞蹈家、画家等)

师:是呀,刷子李刷墙给人感觉不是在干又脏又累的活而是在进行一项艺术创作,艺术表演,他的技艺娴熟得已进入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让人高山仰止惊叹不已。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中通过朗读传达出来。(指名读整句—齐读。)

师小结:悠然的动作和非凡的效果相互映照,彰显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让我们一起读读第5自然段,一起拿起书,边读边感受刷子李的奇特之处。

读到这里,我们知道为什么称他为刷子李了吧?对刷子李的高超技艺的奇特之处,我们已经眼见为实了。

侧面描写

1、面对师傅的高超技艺,曹小三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快速浏览6—9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然后试着完成这个填空。

起初曹小三对师傅的绝活一直(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佩服),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感到很(失落),最后知道那是师傅抽烟不小心烧出来的小洞时,(心服口服)。

2、谁来试着填填这个空?(指名生一个一个说,并相机板书:半信半疑———>佩服———>失落———>心服口服)请同学们一起填填空。(生齐读填空)

是呀,文中的徒弟曹小三从开始时的半信半疑,变成后来亲眼见证之后的确信无疑,这个心理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呀!

3、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刷子李粉刷技艺的高超,那文章为什么要写曹小三呢?是不是多此一举了?为什么?(生自由说)

4、小结:这样写并不多此一举,侧面烘托人物叫侧面描写,这样的描写能对文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文章前面对于刷子李的直接描写就叫正面描写。正是在这样多方面的描写中,刷子李的形象才变得越来越丰满,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技艺真叫人拍案叫绝。我相信同学们也能将这种描写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请同学们课后写一写身边有特长的人,写出人物的特点。

四、推荐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的资料

今天文中的主人公通过冯老先生的生动描写带给了我们很多惊奇,如果你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奇人奇事,不妨去阅读一下《俗世奇人》这本书。书中奇人荟萃,一个个奇人身上发生的一桩桩趣事,肯定会令你拍案叫绝。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感谢同学们的配合。下课。

板书设计:

规矩奇特

刷子李:技艺高超{效果非凡

动作娴熟

曹小三:半信半疑———>佩服———>

失落———>心服口服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五

《鲸》是一篇说明文,讲了鲸的形体、进化、种类和生活习性。根据说明文的特点,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填一填

课文写到了鲸很大,为了把这个特点说清楚,作者列举了箐多数字来说明。教师可指导学生读书,画出描写鲸很大的有关数字,然后完成如下填空练习:

鲸是一种很大的动物,最大的有( )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 )公斤。我国捕获一头( )公斤重的鲸,有( )米长,舌头就有( )头大肥猪重。( )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宽敞。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 )长,( )公斤重,一天能长( )公斤到( )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通过读、画、填让学生体会到鲸确实很大。

二、说一说

课文第二自然段为了讲清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这个问题,主要写了鲸的进化过程。学生对这段不太容易理解。根据这一情况,我让学生仔细读书,然后把自己当作是鲸鱼,将这一段话转述给同学听,这样学生兴致盎然,效果颇佳。

三、比一比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按鲸的种类写了它的生活习性,可引导学生读书并找出描写须鲸和齿鲸生活习性的语句,并比较它们的不同,然后填写下列表格: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子弟兵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学准备:

(1)vcd光盘

(2)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大江保卫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2、读课题。

3、过学习,大江保卫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气壮山河惊心动魄过渡:你的概括能力真强!我们先随记者去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去亲身体验当时的情景。

(二)第2节

1、节中有一句很特殊的话概括了本节的内容,请找出来。

2、句话讲是什么内容?师引导:点与面的关系

3、本节中找出能体现这副对联内容的句子生找、画、读全班交流点拨:狂风、暴雨、巨浪只能阻挡战士们前进的步伐,为什么这里却说为他们呐喊、助威、加油呢?师总结:同学们感受的深刻,读得也投入,正如对联所说齐读师:官兵们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护大堤奋不顾身的大无谓精神无不让人钦佩。我们有必要再来完整的读一读这一节,加深感受。

4、读第二节。

(三)学习第3、4两节。

过渡: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分开一部分同学演黄晓文接受采访,一部分当记者进行采访演黄晓文的同学自由读课文,当记者的拟订采访提纲(以三题为宜)分别活动指名表演:一个记者,一个黄晓文。师总结,过渡:大堤终于保住了,战士们又投入了救护受灾群众的战斗中去。

(四)习第5节。

1、做批注

2、全班交流

3、抓住省略号交流搜集的有关抗洪抢险的人和事4、齐读全节是啊!(师范背)“哪里有洪水,哪里……,……看到了大救星。”同学们想不想把这感人至深的语句永远铭记在脑海中呢?练背——指名背——齐背。过渡:千言万语不足以表达人民的心声,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话

(五)观看vcd

让我们听一听人民的心声,看一看人民子弟兵英勇抗洪的`生动场景。

五、教学结束:

作业:《给抗洪战士》的一封信。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七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高考家长帮 www.kaoyantv.com*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感受、理解与体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悔、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3.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并品味对人物语气、动作、表情描写的妙处,学习侧面描写的作用。

4.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理解与认识,并培养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几百年来,在我们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曾塑造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的脸像木炭一样黑,在他的额头上印有月亮牙,他一身正气,秉公断案,人称他是(包公)

(学生交流有关包公的资料,一学生谈,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二、依题质疑,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后,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随机板书几个引领学生学习全文有价值的问题。

为什么审驴? 怎样审驴? 结果怎么样?)

2.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后,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做提纲笔记,理清文章的脉络,引导学生将故事的经过加一个小标题。

板书: 换驴 ------- 审驴 -------- 得驴

三、自学释疑

1.疑问一:为什么审驴?

(引导学生略读这一部分。)

(1)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词句:

(毛色发亮;这头驴是唯一的财产,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

(毛色难看;惊慌失措)

(2)对比读,感受两头驴相差太大,理解王五当时的心情。

(3)引导朗读,读出王五对驴的喜爱,驴被换后的惊慌失措及又气又急。

2.疑问二:怎样审驴?

(引导学生精读这一部分。)

(1)指名学生读3~9自然段。

(2)做批注。提出要求:勾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自己感受较深的词句,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

(3)集体交流,汇报自学所得。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抓住包公的表现:

①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已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2 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说明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

当学生交流到这时,顺势指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品质。

③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理解闻所未闻这一词义,并体会包公断案的神奇,同时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④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狠狠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成竹在胸。学生注意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4)小结包公审驴这一部分。学生说一说包公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影响,怎样评价他。

3.疑问三:得驴

引导学生粗读这一部分,并小结能成功找到驴的原因。

4.总结全文

(1)想一想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2)表演课本剧。

四、作业布置

搜集包公审案的故事,开个智谋故事会。

附板书:

包公审驴

为什么审 怎样审 结果怎样

(起因) (经过) (结果)

换驴 ----------------- 审驴 -------------- 得驴

教学反思:

本设计主要体现激发学生质疑想读,引领学生自主释疑要读,指导学生会读这一特色。

1.激发学生质疑,以课题为切入点,让学生产生疑问,有想读的欲望。

2.放手自学,引领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指导精读重点部分,学生获得阅读感受与体验,实现个性化阅读,深入读的愿望被调动。

3.指导学生会读。首先是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突出重点内容,教师做画龙点睛的指导,学生在自学与老师指导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其次,精读与粗读相结合,通过抓住主要问题,结合课文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法得当,阅读方法进一步得到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