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您分享的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优秀9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参考。
高中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篇一
研究小组成员:张翰雄、陈震、余鹏、盛尚然、毛俊雄、李浩宸
指导教师:刘
课题:北京老城区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开发
1、选题意义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历史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为后人留下了为数众多的自然和人文遗产。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城区的土地资源紧张,人地矛盾突出,而位于北京中心地带的老城区成为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一方面,老城区交通发达,人口稠密,商业基础好,是北京发展服务业、商业区位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这种需求和房地产商的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很大的力量,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开发和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发展中保存历史更成为矛盾的焦点,这使得保护历史街区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城市建设中最富人文色彩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济南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研究》田芸)另一方面,北京的老城区历史文化古迹众多,胡同密布,居民众多,且多生活在文物古迹之中或四周,多以大杂院的居住形式聚居,居住面积小,房屋老旧,居住条件差。因此,在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和民生安居工程中,老城区居民的搬迁工作成为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并且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普遍重点关注,并且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效应,也不可避免的引发了一些矛盾纠纷。现在,随着北京城区的地价房价不断上涨,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北京市,尤其是老城区的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历年来,围绕北京老城区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开发问题,社会反响剧烈,各方面意见针锋相对,曾经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大讨论。在北京市发展的初期,政府和民众对文物古迹保护意识淡薄,破坏拆除文物古迹的事件时有发生,社会影响极差,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评。此外,在老旧城区居民的搬迁问题上,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也有不当之处。但随着文物古迹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北京市政府部门的服务能力提升,对于这方面问题的处理逐渐走向成熟,得到了社会的基本认可。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提高。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其他城市发展的模板,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众多,例如南京、西安、上海、成都、昆明等,历史文物古迹数量很多,保护和开发价值巨大,北京在历史文化古迹保护与开发中,应当承当领头者和领先者。此外,北京作为世界大都会,与世界其他名城相比,北京的历史文化古迹保护与开发制度还不够完善,工作不够细致,在立法方面存在空白。在经济发展和人文北京的建设中,要做的工作还有许多。因此,对于北京老城区历史文化古迹的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北京人文景观的保护,有助于北京的科学发展,有助于北京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助于北京经济发展,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北京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有助于北京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提高,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2.1.1国外理论研究和立法现状
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对于历史文化古迹保护问题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解决办法,并且有许多成功的先例。欧美地区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开始关注历史街区的保护问题,并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引起了我们国家对历史街区保护问题的关注。
国际上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一个认识过程,从开始保护建筑艺术珍品,如宫殿、教堂、官邸等发展到保护反映普通人生活的一般历史建筑,如住宅、作坊等。以后又从这些单个的文物建筑发展到保护周围的历史环境,最后发展到保护历史街区乃至整个城市。保护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目标。
初次提到“历史街区”的概念,是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在宪章中提出:“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虽然这时保护的重点还在历史建筑,但毕竟历史文化地区已被作为保护的对象出现在了国际宪章中,这就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二战结束后,面对经过战争洗礼后的断壁残垣,许多国家采取的做法就是把受到战争破坏的建筑物摧毁重建,甚至把成片的历史文化古迹街区夷为平地,致使许多文物建筑及其环境受到了破坏,城市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在这种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4年5月通过著名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此后,1976年11月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肯尼亚内罗毕通过了《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
至此,国际上对历史街区保护理论的研究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规范。除了国际组织的这些研究活动之外,世界各国,尤其是意、英、法、美、日等国家的历史街区保护研究和运动也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着,
并逐步将保护纳入了法律范畴。
2.1.2国外的实践
2.1.2.1法国
早在1840年,法国对古建筑保护就开始认真制定法律法规。当时法国一个著名的作家(卡门歌剧的作者)梅里美,对法国领导人提出了建议:我们对国内很多的历史建筑应该进行保护。当时法国政府就接受了他的意见,成立了历史建筑保护局。该局一成立就制定了法兰西建筑保护法。
最早进行立法保护的是法国。1962年法国颁布了《马尔罗法》,该法律规定将有价值的历史街区规划为“历史保护区”,制订保护和继续使用的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的严格管理。保护区内的建筑物不得任意拆除,维修、改建要经过-国家建筑师”的指导,符合要求的修整可以得到国家的资助,并享受若干减免税的优惠。现在全法国有国家级的保护区92处,地方各级保护区几百处。
坐落在塞纳河边左岸的奥赛美术馆,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与位于右岸收藏丰富、有皇家气息的罗浮宫相互辉映。参观完这座藏品丰富、空间流动、设旋先进的艺术殿堂,你一定很难相信这个世界一流的美术馆,却是由一处废弃的旧火车站改建而成的。奥赛火车站建于1898年,1939年就关闭了。因为久已废弃不用,20世纪70年代初曾经决定予以拆除,后来由于观念的改变,奥赛火车站在1978年被列入了国家保护建筑名册,并被改建为美术馆。奥赛美术馆成功的实践证明,
由历史建筑改建的这些功能性设施比一般的建筑更有吸引力,能够为这些设施的经营者和所有者带来更大的经济利润。
但是,可以注意到,西方国家城市的空间布局结构与北京有所不同,而且在北京,有关历史遗留问题更加严重而复杂。此外,建筑材料、建筑年代以及各种客观原因,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具体措施,而应当在学习中创新,发扬创新精神,提出符合北京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
2.1.2.2其他欧洲国家
意大利的历史名城相当多,罗马、庞贝、比萨、佛罗伦萨、拿波里、斯普莱
托等城市,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意大利对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从环
境保护考虑的多,不是单体保护,而是成片保护,如古罗马城就被全城保护下来。整个罗马可以说是一个历史和艺术的博物馆,城中遍布着古城废墟、雄伟的建筑、迷人的雕刻与绘画以及巴洛克风格的广场等众多反映古罗马风貌的历史古迹,但其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一处被称为“罗马废墟”的文化遗址。这里是古罗马的心脏地带,曾经殿堂高耸,神庙林立,如今却成为一片断壁残垣,所有的一切都原样保留,只是部分墙体用脚手架加固支撑。处处向人们展示着一种历史的沧桑之美和残缺之美。至身其间,不能不勾起人们对古罗马时代的追忆。
西班牙和葡萄牙同样有着严格的保护手段,体现出政府和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马德里市中心区划定了5个历史街区,政府明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市中心的古建筑进行任何改动,并且每隔20xx年必须按照原来模样重新进行维修和粉刷,否则将课以重罚。
2.2国内研究现状
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设》,史称“梁陈方案”。他们建议在旧北京城西郊公主坟一带另建新城。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梁陈方案”未被采纳。
1980年,平遥古城得到了保护,开创了中国历史古城保护的先河。从那时起,中国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重点保护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公布了第二批38个,1992年公布了第三批37个,20xx年补充了4个,这样共有10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另外有的省也公布了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国共申报192个历史文化名城。
从1995年起,在专家建议下国务院拨出了专项资金,帮助历史名城的历史街区进行基础设施和风貌保护,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有60余处历史名城得到补助。
但是,就与西方国家相对比,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立法成果,中国都处于落后阶段,而中国历史文化古迹众多,问题复杂,尤其是首都北京,作为现代化大都市,如何将现代化和古风古朴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又严峻的问题。
3、论文基本内容
以下是论文的提纲:
一、介绍历史文物古迹的相关概念,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二、北京历史文物古迹丰富地区简介
三、北京对历史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四、实地考察报告
五、解决实地考察地区存在的问题
六、北京历史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的方法
4、研究方法
在此次研究性学习中,拟利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进行研究。
(一)文献资料法
在形成我们的观点以前,我们需要学习借鉴前人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拟查阅学习国外历史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的实践成果,重点为西欧各国(意、德、法、西),搜集图文资料,查阅其他学者的研究著作。
此外,除了国外的资料,我们还将针对中国国情和北京的历史,着重研究对北京历史文化古迹保护与开发的实践和理论成果,以及政府决策,专家意见,群众反映,媒体报道等一系列资料,从中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实地调查法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除了查阅相关资料,我们还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文献资料有滞后性,不能非常直观的客观的体现事物的本质。我们研究小组拟利用寒假时间到历史文化古迹丰富的老城区进行走访调查,记录改造痕迹,调查群众反映,考察改造效果,寻找遗留问题,解决现有问题。
5、选题的特色
“北京老城区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开发”选题的特色有:
(一)切合生活实际
我们生活在北京,学习在北京,对于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理应给予高度关注。目前,关于北京老城区的改造和开发问题一直是是社会的焦点问题,不仅仅是政府给予了高度关注,媒体和市民,包括我们,我们感同身受,同样对这个棘手而又迫切的问题非常关注。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能够切实影响我们的生活,能与实际相结合,体现出一种实用性和社会性。
(二)符合学科特点
对于文科学生,这样的选题囊括了地理、历史等多学科方面的问题。对于我们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将课堂中所学转化为现实中所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正所谓“学以致用”,通过研究,我们可以运用所学,深入社会,了解民情,关注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这对于文科学生是很有益处,很有帮助的。
(三)现实意义突出
我们所选择的题目,是人人都可以明白的,具有普适性和共同性。因此,这样的一个社会、经济、历史、人文的交汇问题,它的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仅能够推动具体问题的解决,还能够引发一系列的后续问题,这也是社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作为高中生,影响力可能并不是非常大,但是现实意义突出是十分重要和突出的。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篇二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需要。 “ 教育作为一种传递文化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 ”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之适应的是个别式学习;工业社会是大工业生产,与之适应的是集体接受式学习;信息时代最大特点是信息的复杂繁多,对信息快速而准确的处理能力尤为重要,效率低下的传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与之适应的应该是高效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的需要。 中国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在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和西方现代语文教育的双重影响下,在提高国民语文水平、普及国民教育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由于各方面原因而在流变的过程中泥沙俱下,该吸收的被吸收了,该扬弃的却没有扬弃,在步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奏出了一些不和谐音符。
综合考察中国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主要还有着三方面痼疾:
一是受传统封建语文教育影响,中学语文课堂上还飘浮着“专制主义”的阴影。具体表现为教师角色的“唯我独尊”,无视学习主体个性生命的存在,教学方法的“一言堂”“填鸭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只能唯师是尊,唯教材是尊,唯知识是尊;只能被动接受,全盘接受,不愿也不敢个性思考个性表达,这些倾向从部分中学生不敢交际、羞于表达、畏惧与老师交流等一系列不正常情形中可见端倪。这些情形的出现与学校教育有关,也与家庭教育背景有关;追踪溯源,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时代教育文化在不同领域的映射。
二是受苏联语文教育模式影响,中学语文课堂还流行着机械刻板的程式化操作。具体表现为无视文本的个性化特色,一律机械的“字词句语修逻,作者背景段落中心思想写作手法”。在作品主旨的把握上,还表现为随意粘贴时代标签、阶级标签,篇篇如此,年年如此,把本来属于艺术范畴的文学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而使索然无味。有个性的学生曾这样说:“老师没讲时,我读了非常感动。听了老师的讲解之后,再也不想读了。”这种语文教学不仅忽视了文本的个性,还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出来的只可能是知识的机器、思想的奴隶。
三是受“语言学”影响,中学语文课堂上还流行着“伪科学”的语言分析。老师过于放大语文的交际工具作用,忽略艺术作品之中浸润的作者独特的生命情感,无视语文的人文内涵,把动态的情感文本看作静态的语言学材料,一味进行语言学的材料分析。在这种语文教学思想中,学生接受了无数次的所谓科学的语言分析之后,不仅语言水平没有提高,语文能力没有增强,反而对语文永远失去了学习兴趣,语文课堂变成“你说你的,我玩我的”,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因了这三种因素的影响,现代语文教育满目疮痍,步履维艰,永远的高投资低回报,高投入低产出,永远的“少慢差费”,永远的“学与不学一个样”。 这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当代素质教育的实施,影响了现代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终于引发了 1997 年文化界关于现代语文教育的第二次大讨论。也正因此,上海教科院 1999 年正式提出“研究性学习”概念,立即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出台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也明确提出“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针对我国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要重视探究学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学科实践的需要。 随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课的一部分正式实施起来,各学科也积极渗透研究性学习;语文学科就其性质来说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高中语文自然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肥沃土壤。 相对传统的学习方式和现今的中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性学习方式。虽然研究性学习都在各领域各学科大力推行与实践,语文学科也进行了不少尝试,然而却是少有真正语文味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具体表现为: 语文专题式研究活动的多,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少;课外校外研究的多,校内课内研究的少;研究性学习方法及理论研究的多,实践操作研究的少。结果,语文研究性学习背离了自身应有的特点,使语文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综合实践课,没有体现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有的特色,改变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初衷,留下的只是一些徒具形式的空壳,影响了学生继续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回归语文,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高中语文要有高中语文的特色,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当然要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个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
高中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篇三
课颗成员:乐有良 贺德才 樊华录 苏和平 陈 娟 陈炳银 胡青松 徐 涛
何忠宝 王相和 黄妮娜 陈 艳 胡传兵 杨仕芳 贺茂功
课题组长:贺德才
研究时间: 20__.12 ―― 20__.12
提 要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
二、课题的界定及研究内容…… 3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4
四、研究方法与计划…… 6
五、研究过程与成果…… 7
(一)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三大实践活动…… 7
1 、开展语文活动:在实践中学习……7
2 、开展创新阅读:在创造中学习……8
3 、开展专题研究:在反思中学习……11
(二)教师研究性教学的探索:课题教学法……12
六、问题与建议……16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需要。 “ 教育作为一种传递文化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 ”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之适应的是个别式学习;工业社会是大工业生产,与之适应的是集体接受式学习;信息时代最大特点是信息的复杂繁多,对信息快速而准确的处理能力尤为重要,效率低下的传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与之适应的应该是高效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的需要。 中国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在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和西方现代语文教育的双重影响下,在提高国民语文水平、普及国民教育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由于各方面原因而在流变的过程中泥沙俱下,该吸收的被吸收了,该扬弃的却没有扬弃,在步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奏出了一些不和谐音符。
综合考察中国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主要还有着三方面痼疾:
一是受传统封建语文教育影响,中学语文课堂上还飘浮着“专制主义”的阴影。具体表现为教师角色的“唯我独尊”,无视学习主体个性生命的存在,教学方法的“一言堂”“填鸭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只能唯师是尊,唯教材是尊,唯知识是尊;只能被动接受,全盘接受,不愿也不敢个性思考个性表达,这些倾向从部分中学生不敢交际、羞于表达、畏惧与老师交流等一系列不正常情形中可见端倪。这些情形的出现与学校教育有关,也与家庭教育背景有关;追踪溯源,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时代教育文化在不同领域的映射。
二是受苏联语文教育模式影响,中学语文课堂还流行着机械刻板的程式化操作。具体表现为无视文本的个性化特色,一律机械的“字词句语修逻,作者背景段落中心思想写作手法”。在作品主旨的把握上,还表现为随意粘贴时代标签、阶级标签,篇篇如此,年年如此,把本来属于艺术范畴的文学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而使索然无味。有个性的学生曾这样说:“老师没讲时,我读了非常感动。听了老师的讲解之后,再也不想读了。”这种语文教学不仅忽视了文本的个性,还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出来的只可能是知识的机器、思想的奴隶。
三是受“语言学”影响,中学语文课堂上还流行着“伪科学”的语言分析。老师过于放大语文的交际工具作用,忽略艺术作品之中浸润的作者独特的生命情感,无视语文的人文内涵,把动态的情感文本看作静态的语言学材料,一味进行语言学的材料分析。在这种语文教学思想中,学生接受了无数次的所谓科学的语言分析之后,不仅语言水平没有提高,语文能力没有增强,反而对语文永远失去了学习兴趣,语文课堂变成“你说你的,我玩我的”,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因了这三种因素的影响,现代语文教育满目疮痍,步履维艰,永远的高投资低回报,高投入低产出,永远的“少慢差费”,永远的“学与不学一个样”。
这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当代素质教育的实施,影响了现代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终于引发了 1997 年文化界关于现代语文教育的第二次大讨论。也正因此,上海教科院 1999 年正式提出“研究性学习”概念,立即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出台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也明确提出“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针对我国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要重视探究学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学科实践的需要。 随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课的一部分正式实施起来,各学科也积极渗透研究性学习;语文学科就其性质来说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高中语文自然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肥沃土壤。 相对传统的学习方式和现今的中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性学习方式。虽然研究性学习都在各领域各学科大力推行与实践,语文学科也进行了不少尝试,然而却是少有真正语文味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具体表现为: 语文专题式研究活动的多,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少;课外校外研究的多,校内课内研究的少;研究性学习方法及理论研究的多,实践操作研究的少。结果,语文研究性学习背离了自身应有的特点,使语文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综合实践课,没有体现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有的特色,改变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初衷,留下的只是一些徒具形式的空壳,影响了学生继续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回归语文,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高中语文要有高中语文的特色,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当然要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个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及研究内容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以及理论研究,给“语文研究性学习”下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定义,而国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定简洁具体、便于操作,“ 研究性学习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里就明确了 研究性学习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使学生“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我们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建立在国家《指南》对“ 研究性学习”的界定基础之上又与高中语文学科紧密结合的产物 本身固有的特定内涵 。
语文研究性学习,终归还应该是具体的语文学习,而不应该是综合实践课。因此,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终归还应该是具体的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它的目标就应该是具体的高中语文,主阵地就是高中语文课堂,当然也不排斥一定的社区语文活动,以及与其它学科的互相渗透与综合。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学习,但有研究性质。这种研究性质怎么体现呢?那就是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语文学习,那么,这种学习就必然是实践性的主动性的学习活动。研究,必然会发现新的问题,并继而产生新的见解,因此,研究性学习又必然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是科学研究,而是获取知识、培养品德、形成能力,总之是学习,因此,仍然需要老师的指导,要在一定科学思想指导下科学的思考并实施。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高中语文课程学习为目标,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创造性地从高中语文学习内容中自主选择、确定相关主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与表达,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语文学习活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范围是很宽泛的,但凡高中语文学习的听、读、讲、写所有领域都是其研究学习的对象。
我们的课题遵循“问题就是课题,发展就是成果”思想,坚持“三个结合”原则,即把语文研究性学习与高中生语文学习相结合,把语文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语文课堂相结合,把语文研究性学习与高中生知识的获得、能力、情感、人格的形成相结合。课题目标定位为高中语文课堂学习实践,旨在研究怎样使高中生在语文听说读写之中获得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研究高中语文教师怎样进行语文研究性教学,使师生都获得高效发展,而不是进行关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争鸣与建构。
具体说来,我们的研究内容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
1、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素养,促进语文学科的“有效学习”。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动机,养成主动学习品质,扭转长期以来的语文课堂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变传统的“听语文”为“学语文”,变传统的“理论语文”为“实践语文”,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语文学习效率。
2、开展语文“创新阅读”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素养,促进语文学科的“高效学习”。通过个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探索与指导,激活学生潜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学习的素养。
3、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培养教师“研究性教学”素养,积极构建高中语文“有效课堂”、“高效课堂”。通过教学目标双向细目化专题式研究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师生的研究素养,形成特色语文课堂,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我们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建立在现当代中外人文研究、教育研究理论新成果之上,在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精神指导下,并创造性接受现阶段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的新成果。
1、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教材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成为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
2、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只是一种图式化结构,它永远不可能通过有限的语句把客体对象无限丰富的性质毫无遗漏地表现出来,总会留下许多“未定点”,认为文本解读具有多元性。文学作品“未定点”的不确定性使作品具有了开放性,这些“未定点”有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予以填充和具体化。当代哲学解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说:“对一个文本或艺术品真正意义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不仅新的误解被不断克服,而使真义得以从遮蔽它的那些事件中敞亮,而且新的理解也不断涌现,并揭示出全新的意义。”也就是说,对文本意义的解读是一个无限增值的过程,文本意义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姚斯说:“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的作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接受美学认为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也是由解读主体的异质性所决定的。个体在思想、阅历等各方面都是异质的,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作者、文本、读者形成了一个三极的格局,那么,任何解读都只是审美主体从个人独特的视角去理解诠释。总之,文本的开放性和解读主体的异质性共同增加了文本解读多元性的可能。同一文本,不同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期待视野下对其进行不同的体验、解读与研究。
3、创新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创新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创新教育在我国作为一种思潮是在1999年6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布以后形成的。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创新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在知识传授上,反对“填鸭式”,变消极被动的“满堂灌”为积极的课堂讨论;在学习内容上,反对只强调“专深”,主张通识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反对片面追求“结论”,而注意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氛围上,反对强化“严格”,忽视“赞赏”,而力求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另外,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正是创新教育思想的要求和体现。
4、比较阅读理论。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根据心理学原理,彼此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感知对象,同时或相继出现,可以提高感知效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可引导学生把一个独立的文本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两篇或几篇文本集中起来,有比较、有分析地进行阅读,打开学生思路的闸门,连点成线,组线成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让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发现,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创新能力和迁移思维能力。
5、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崭新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知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认为智力以组合的方式进行,每个人都是多种智能的组合体,教育的功能就是扬长避短,促进个体独有智能的发展。“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是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在语文领域之中就应该是承认阅读与表达差异的合理性。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允许并提倡学习主体的在学习活动中的个性阅读与个性表达。
6、近现代语文教学新理论。一是叶圣陶的“例子说”教材观。叶圣陶曾说:“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人们将叶圣陶的教材观归结为“例子说”。既然教材文本是例子,那么“例子”就不能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而只是“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到达更广阔的人文空间,“达到不需要教”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二是当代的“大语文”教学观。“大语文”教学观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和发展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系统的训练。
7、中学语文新课标。新课标是倡导语文教学中经典诗文创新阅读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类似表述还很多,很显然,这些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的,是倡导经典诗文阅读走个性化多元解读之路的。
四、研究方法与计划
我们的课题创造性借鉴吸收现有的能够拿来为我所用的各种科学研究方法。
1、文献法。我们广泛收集并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分析借鉴其优点,改进其不足,大胆拿来为我所用,结合我校实际创造性运用研究实践之中。我们从课题开展伊始就创办了“语文研究性学习导报”,开始前半年是每月两期,后来改为每月一期,向课题组成员及时介绍推荐相关理论文章和课题组自己的科研成果,给课题组成员以理论、方法和实践的指导与交流。
2、调查法。为了摸清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我们印发了相关调查问卷,由各子课题研究教师负责,在学生中进行信息调查与反馈,从不同角度掌握学生学习习惯、方法以及对待学习方式转变的态度,从此获得大量而又真实的资料与信息,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必要的资料参考。
3、观察法。课题研究人员互相深入班级听课,参与校内外课改活动,在听课中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情况;通过观察不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而观察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情况,记录统计并分析所获信息;同时,由教师通过召开学习主题班会、学习交流活动来观察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方式。
4、归纳法。为促进课题研究更有效进行,迅速提高课题组成员整体研究水平,我们组织实验班学生和课题组成员教师及时进行教和学的经验总结,形成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并以自办的“研究性学习导报”为交流平台,及时发表交流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文章、开发的案例、研究成果和学生作品,以期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高。两年来,我们编印了22期导报,及时发给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交流。
本课题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具体分四步实施:
(一)课题酝酿确立阶段(20__.10-20__.12)
①确立子课题目录;
②各个教师的具体情况认定,成员申报子课题;
③总课题审定成员申报的子课题。
(二)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__.12-20__.1)
①各子课题制定相关的研究细目,及课题组成员分工;
②调查了解实验班学生对语文教学现状的看法;
③了解教师前阶段个体研究的情况,找准下阶段研究的重点;
④印发、学习并研究相关理论文章,确立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⑤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
(三)实验阶段(20__.1-20__.12)
①理清语文课程资源情况,找准开发和配置的突破口;
②开展子课题的实践研究;
③广泛开展读写专题研究,作好个案积累与分析,使有成型的成果出现;
④有目的地举行围绕课题研究为中心的公开课、研究课等教学实践研究活动,重点抓好课前集体准备、课后评析反思等环节;
⑤及时写好阶段小结和研究论文,使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实践的第一手材料及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阶段性专题性成果。
(四)总结结题阶段(20__.12-20__.2)
①各子课题开设课题研究汇报课;
②召开课题研究评议会,撰写子课题结题报告;
③课题组对各子课题进行评估验收;
④申请结题,收集、整理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论文等一系列材料;
⑤集中各子课题研究材料,形成课题研究综合成果;
⑥准备总课题结题报告,迎接市教科院专家组进行课题验收。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篇四
课题名称:
《对于我校食堂的研究》
班级:高一(14)班 指导老师: XXX 课题组长: 王婷
课题成员: 苏海欧 叶甜甜 林瑞亮 娄智超
课题的提出:
学校学生早中午排队买饭时间过长,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排队长,吃饭难的观念。一些同学由于因为种种原因(主要原因是排队过于浪费时间),以吃方便面,面包甚至不吃来度日。严重影响了学生身体健康和学习效率。为此,我们提出了此课题。
目的与意义:
一个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21世纪的高中生,饮食是我们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一日三餐对于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想研究我们学校的食堂。
通过这次研究,增加我们的观察能力和收集资料能力,也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用样让同学们注重自己的饮食习惯,加强他们的纪律意识,做一个身心全面发展的学生。
研究内容:
1、不吃饭或以零食代替主食对身体的危害
2、学校食堂的设计方案、色彩对饮食的影响和卫生情况
主导学科: 管理 相关学科: 政治 美学 社会 医学
划任务分工任 务责任人任 务责任人
开题报告的提出王婷、叶甜甜完成报告(输入电脑)娄智超
资料的查阅苏海欧、叶甜甜
资料的整理林瑞亮、苏海欧
结题报告叶甜甜、王婷
研究方法:√□ 文献法√□ 调查法 □ 实验法 □制作法 √□观察法 □其他
每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阶段 时间(周) 主要任务 阶段目标
一 XXX年X月中旬 选题 选出合适的课题
二 XXX年X月下旬 开题报告 进行答辩
三 XXX年X月初至X月上旬 实地调查,收集资料 进一步熟悉课题
四 XXX年X月中旬 分析资料 初步形成见解
五 XXX年X月下旬 结题报告 答辩、展示、评比
计划访问的校内、外专家: 1、 沈飞 2、校总务主任:李志成
活动所需条件(如设备、器材、活动场地、经费及来源等):
需要校计算机房上网查询资料、上图书馆查找资料等
预期成果展示的方式(如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图片资料,摄像资料,模型等):
调研报告,PPT课件,学生政治小论文,照片等
指导老师意见:
该组同学从课题的确定,资料的收集以及对开题报告的撰写都很认真细致,各位成员也都能够尽最大的努力完成任务,他们在不同的程度上体会到了收集文献工作的意义,也掌握了收集文献的方法和调查研究的方法。
高中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篇五
课颗成员:乐有良 贺德才 樊华录 苏和平 陈 娟 陈炳银 胡青松 徐 涛
何忠宝 王相和 黄妮娜 陈 艳 胡传兵 杨仕芳 贺茂功
课题组长:贺德才
研究时间: 20xx.12 ―― 20xx.12
提 要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
二、课题的界定及研究内容…… 3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4
四、研究方法与计划…… 6
五、研究过程与成果…… 7
(一)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三大实践活动…… 7
1 、开展语文活动:在实践中学习……7
2 、开展创新阅读:在创造中学习……8
3 、开展专题研究:在反思中学习……11
(二)教师研究性教学的探索:课题教学法……12
六、问题与建议……16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需要。 “ 教育作为一种传递文化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 ”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之适应的是个别式学习;工业社会是大工业生产,与之适应的是集体接受式学习;信息时代最大特点是信息的复杂繁多,对信息快速而准确的处理能力尤为重要,效率低下的传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与之适应的应该是高效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的需要。 中国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在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和西方现代语文教育的双重影响下,在提高国民语文水平、普及国民教育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由于各方面原因而在流变的过程中泥沙俱下,该吸收的被吸收了,该扬弃的却没有扬弃,在步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奏出了一些不和谐音符。
综合考察中国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主要还有着三方面痼疾:
一是受传统封建语文教育影响,中学语文课堂上还飘浮着“专制主义”的阴影。具体表现为教师角色的“唯我独尊”,无视学习主体个性生命的存在,教学方法的“一言堂”“填鸭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只能唯师是尊,唯教材是尊,唯知识是尊;只能被动接受,全盘接受,不愿也不敢个性思考个性表达,这些倾向从部分中学生不敢交际、羞于表达、畏惧与老师交流等一系列不正常情形中可见端倪。这些情形的出现与学校教育有关,也与家庭教育背景有关;追踪溯源,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时代教育文化在不同领域的映射。
二是受苏联语文教育模式影响,中学语文课堂还流行着机械刻板的程式化操作。具体表现为无视文本的个性化特色,一律机械的“字词句语修逻,作者背景段落中心思想写作手法”。在作品主旨的把握上,还表现为随意粘贴时代标签、阶级标签,篇篇如此,年年如此,把本来属于艺术范畴的文学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而使索然无味。有个性的学生曾这样说:“老师没讲时,我读了非常感动。听了老师的讲解之后,再也不想读了。”这种语文教学不仅忽视了文本的个性,还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出来的只可能是知识的机器、思想的奴隶。
三是受“语言学”影响,中学语文课堂上还流行着“伪科学”的语言分析。老师过于放大语文的交际工具作用,忽略艺术作品之中浸润的作者独特的生命情感,无视语文的人文内涵,把动态的情感文本看作静态的语言学材料,一味进行语言学的材料分析。在这种语文教学思想中,学生接受了无数次的所谓科学的语言分析之后,不仅语言水平没有提高,语文能力没有增强,反而对语文永远失去了学习兴趣,语文课堂变成“你说你的,我玩我的”,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因了这三种因素的影响,现代语文教育满目疮痍,步履维艰,永远的高投资低回报,高投入低产出,永远的“少慢差费”,永远的“学与不学一个样”。
这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当代素质教育的实施,影响了现代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终于引发了 1997 年文化界关于现代语文教育的第二次大讨论。也正因此,上海教科院 1999 年正式提出“研究性学习”概念,立即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出台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也明确提出“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针对我国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要重视探究学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学科实践的需要。 随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课的一部分正式实施起来,各学科也积极渗透研究性学习;语文学科就其性质来说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高中语文自然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肥沃土壤。 相对传统的学习方式和现今的中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性学习方式。虽然研究性学习都在各领域各学科大力推行与实践,语文学科也进行了不少尝试,然而却是少有真正语文味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具体表现为: 语文专题式研究活动的多,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少;课外校外研究的多,校内课内研究的少;研究性学习方法及理论研究的多,实践操作研究的少。结果,语文研究性学习背离了自身应有的特点,使语文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综合实践课,没有体现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有的特色,改变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初衷,留下的只是一些徒具形式的空壳,影响了学生继续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回归语文,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高中语文要有高中语文的特色,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当然要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个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及研究内容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以及理论研究,给“语文研究性学习”下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定义,而国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定简洁具体、便于操作,“ 研究性学习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里就明确了 研究性学习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使学生“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我们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建立在国家《指南》对“ 研究性学习”的界定基础之上又与高中语文学科紧密结合的产物 本身固有的特定内涵 。
语文研究性学习,终归还应该是具体的语文学习,而不应该是综合实践课。因此,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终归还应该是具体的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它的目标就应该是具体的高中语文,主阵地就是高中语文课堂,当然也不排斥一定的社区语文活动,以及与其它学科的互相渗透与综合。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学习,但有研究性质。这种研究性质怎么体现呢?那就是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语文学习,那么,这种学习就必然是实践性的主动性的学习活动。研究,必然会发现新的问题,并继而产生新的见解,因此,研究性学习又必然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是科学研究,而是获取知识、培养品德、形成能力,总之是学习,因此,仍然需要老师的指导,要在一定科学思想指导下科学的思考并实施。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高中语文课程学习为目标,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创造性地从高中语文学习内容中自主选择、确定相关主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与表达,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语文学习活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范围是很宽泛的,但凡高中语文学习的听、读、讲、写所有领域都是其研究学习的对象。
我们的课题遵循“问题就是课题,发展就是成果”思想,坚持“三个结合”原则,即把语文研究性学习与高中生语文学习相结合,把语文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语文课堂相结合,把语文研究性学习与高中生知识的获得、能力、情感、人格的形成相结合。课题目标定位为高中语文课堂学习实践,旨在研究怎样使高中生在语文听说读写之中获得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研究高中语文教师怎样进行语文研究性教学,使师生都获得高效发展,而不是进行关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争鸣与建构。
具体说来,我们的研究内容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
1、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素养,促进语文学科的“有效学习”。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动机,养成主动学习品质,扭转长期以来的语文课堂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变传统的“听语文”为“学语文”,变传统的“理论语文”为“实践语文”,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语文学习效率。
2、开展语文“创新阅读”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素养,促进语文学科的“高效学习”。通过个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探索与指导,激活学生潜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学习的素养。
3、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培养教师“研究性教学”素养,积极构建高中语文“有效课堂”、“高效课堂”。通过教学目标双向细目化专题式研究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师生的研究素养,形成特色语文课堂,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我们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建立在现当代中外人文研究、教育研究理论新成果之上,在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精神指导下,并创造性接受现阶段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的新成果。
1、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教材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成为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
2、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只是一种图式化结构,它永远不可能通过有限的语句把客体对象无限丰富的性质毫无遗漏地表现出来,总会留下许多“未定点”,认为文本解读具有多元性。文学作品“未定点”的不确定性使作品具有了开放性,这些“未定点”有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予以填充和具体化。当代哲学解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说:“对一个文本或艺术品真正意义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不仅新的误解被不断克服,而使真义得以从遮蔽它的那些事件中敞亮,而且新的理解也不断涌现,并揭示出全新的意义。”也就是说,对文本意义的解读是一个无限增值的过程,文本意义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姚斯说:“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的作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接受美学认为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也是由解读主体的异质性所决定的。个体在思想、阅历等各方面都是异质的,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作者、文本、读者形成了一个三极的格局,那么,任何解读都只是审美主体从个人独特的视角去理解诠释。总之,文本的开放性和解读主体的异质性共同增加了文本解读多元性的可能。同一文本,不同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期待视野下对其进行不同的体验、解读与研究。
3、创新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创新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创新教育在我国作为一种思潮是在1999年6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布以后形成的。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创新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在知识传授上,反对“填鸭式”,变消极被动的“满堂灌”为积极的课堂讨论;在学习内容上,反对只强调“专深”,主张通识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反对片面追求“结论”,而注意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氛围上,反对强化“严格”,忽视“赞赏”,而力求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另外,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正是创新教育思想的要求和体现。
4、比较阅读理论。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根据心理学原理,彼此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感知对象,同时或相继出现,可以提高感知效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可引导学生把一个独立的文本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两篇或几篇文本集中起来,有比较、有分析地进行阅读,打开学生思路的闸门,连点成线,组线成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让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发现,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创新能力和迁移思维能力。
5、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崭新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知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认为智力以组合的方式进行,每个人都是多种智能的组合体,教育的功能就是扬长避短,促进个体独有智能的发展。“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是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在语文领域之中就应该是承认阅读与表达差异的合理性。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允许并提倡学习主体的在学习活动中的个性阅读与个性表达。
6、近现代语文教学新理论。一是叶圣陶的“例子说”教材观。叶圣陶曾说:“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人们将叶圣陶的教材观归结为“例子说”。既然教材文本是例子,那么“例子”就不能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而只是“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到达更广阔的人文空间,“达到不需要教”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二是当代的“大语文”教学观。“大语文”教学观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和发展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系统的训练。
7、中学语文新课标。新课标是倡导语文教学中经典诗文创新阅读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类似表述还很多,很显然,这些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的,是倡导经典诗文阅读走个性化多元解读之路的。
四、研究方法与计划
我们的课题创造性借鉴吸收现有的能够拿来为我所用的各种科学研究方法。
1、文献法。我们广泛收集并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分析借鉴其优点,改进其不足,大胆拿来为我所用,结合我校实际创造性运用研究实践之中。我们从课题开展伊始就创办了“语文研究性学习导报”,开始前半年是每月两期,后来改为每月一期,向课题组成员及时介绍推荐相关理论文章和课题组自己的科研成果,给课题组成员以理论、方法和实践的指导与交流。
2、调查法。为了摸清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我们印发了相关调查问卷,由各子课题研究教师负责,在学生中进行信息调查与反馈,从不同角度掌握学生学习习惯、方法以及对待学习方式转变的态度,从此获得大量而又真实的资料与信息,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必要的资料参考。
3、观察法。课题研究人员互相深入班级听课,参与校内外课改活动,在听课中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情况;通过观察不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而观察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情况,记录统计并分析所获信息;同时,由教师通过召开学习主题班会、学习交流活动来观察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方式。
4、归纳法。为促进课题研究更有效进行,迅速提高课题组成员整体研究水平,我们组织实验班学生和课题组成员教师及时进行教和学的经验总结,形成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并以自办的“研究性学习导报”为交流平台,及时发表交流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文章、开发的案例、研究成果和学生作品,以期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高。两年来,我们编印了22期导报,及时发给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交流。
本课题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具体分四步实施:
(一)课题酝酿确立阶段(20xx.10-20xx.12)
①确立子课题目录;
②各个教师的具体情况认定,成员申报子课题;
③总课题审定成员申报的子课题。
(二)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xx.12-20xx.1)
①各子课题制定相关的研究细目,及课题组成员分工;
②调查了解实验班学生对语文教学现状的看法;
③了解教师前阶段个体研究的情况,找准下阶段研究的重点;
④印发、学习并研究相关理论文章,确立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⑤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
(三)实验阶段(20xx.1-20xx.12)
①理清语文课程资源情况,找准开发和配置的突破口;
②开展子课题的实践研究;
③广泛开展读写专题研究,作好个案积累与分析,使有成型的成果出现;
④有目的地举行围绕课题研究为中心的公开课、研究课等教学实践研究活动,重点抓好课前集体准备、课后评析反思等环节;
⑤及时写好阶段小结和研究论文,使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实践的第一手材料及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阶段性专题性成果。
(四)总结结题阶段(20xx.12-20xx.2)
①各子课题开设课题研究汇报课;
②召开课题研究评议会,撰写子课题结题报告;
③课题组对各子课题进行评估验收;
④申请结题,收集、整理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论文等一系列材料;
⑤集中各子课题研究材料,形成课题研究综合成果;
⑥准备总课题结题报告,迎接市教科院专家组进行课题验收。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篇六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传统教学的弊端呼唤探究教学
主要对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过程诸要素中不符合探究式学习的方面进行分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准备上课,教师给学生讲解新课,教师帮助学生巩固复习,一切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不过,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教师事先确定的目标。
学生的学习没有纳入正式管理的视野,对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主要是布置练习作业题,检查作业题的完成情况。
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并且以高考考试考纲规定的内容为准绳,对考纲不要求的教材内容,教师课内不讲,让学生课外自己看;学生则认为教师不教,高考不考,提不起兴致去看。这样一来,本来是为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理解,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兴趣的教材内容,被无情地抛弃了。教材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对学生阅读教材指导不力,学生因为缺少对教材的通读、精读,导致对教材内容不熟悉,对教材结构不清楚,对教材布局谋篇的意图更无从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闻所未闻。部分学生高中毕业时,没有完整地通读一遍教材,精读、钻研更加无从谈起。部分学生尽管做了许多题目,但仅仅一知半解。教材中表格内列举的各种科学技术数据没有引起学生和许多教师的重视。把数据作为证据,利用实际数据进行解释的意识淡薄。由于没有详细的科学技术数据作为理解概念的基础,也没有亲自动手进行探究,许多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条目,记了忘,忘了再记,时间一长,没忘的又混淆了,迁移能力无从谈起。
教材中的实验没有得到足够的应有的重视。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在相当一部分中学没有得到落实。用黑板、媒体实验代替实际实验以应付考试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课余小制作、小实验成了一块荒芜的田野,极少有人在那里辛勤耕作。
教学方式以多轮反复讲授为主,高中三年的教学内容赶在二年半内上完了,挤出来的时间就是做题目、讲题目,以求得在高考中取得分数上的优势。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被唯一地解释为考上大学,考上更好一些的大学。由于过多地迎合了家长的需要,而不顾及国家的需要,学校被社会异化为升学机器,升学率高,就是好学校。只从结果评价教师,班平均分高的教师就是好教师,不管该平均分取得的综合因素。由于升学率成了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费事费时的探究式学习受到教师、教学计划、教学时间、教学评价、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制约。
解题一般采用“题型+方法”的训练方法。这种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的解题训练,缺少实际生活的基础,虽使得一部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得到强化,但更多的一部分学生则做过的题目会解,没做过的不会做,还有一部分则纯粹是套公式,公式套对了,则对,套错了,则错,根本没有建立依据物理学的基本规律,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这使得一部分学生认为高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根本没用。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没有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只是给学生一堆僵化的知识,而没有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也没有学以致用,没有极大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因而产生了这种学习无用的思想。
新世纪需要新的人才,培养新的人才要求新的教育,新的教育要求新的课程,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需要在新的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形成。因此必须对高中物理探究教学过程进行理论研究。
2、深化物理探究教学变革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方式的变革,提倡科学探究教学,但我们发现在当前中学物理探究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存在如下问题。
⑴缺乏对高中物理探究教学过程的系统研究
较多教师对探究教学的认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造成在教学实践中处于模仿和被动理解状态。
⑵物理探究教学实施策略和途径的匮乏
首先,缺少对高中学生的探究技能现状的调查,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必要的探究技能技能进行训练;第二,对如何实施物理探究教学的策略缺乏深度探索,致使探究教学形式化,比较肤浅。第三,在实施探究教学时,只注重通过新课教学这一途径进行探究,而没有从物理教学其他途径(实验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习题教学等方面)实施探究教学。同时对教材可以实施探究教学的探究点缺乏系统研究,造成对探究点的把握不准。
3、我校实施本研究课题已经具备了基础条件
我校的物理实验室条件已经达到市先进水平。我校办公室电脑全部开通局域宽带网,校园内外采用光缆连接,市教育局批准我校为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我们物理组由物理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组成。许多年轻同志已掌握了计算机软件Matlab、Excel等的使用方法,以及传感器与计算机数据处理的技术。
(二)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能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革新传统的课堂教学,落实新课程理念。
(2)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树立学生的探究意识,训练学生的探究技能。
在高中物理中施行探究教学的意义在于:能够有效地鼓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宏扬质疑精神;保护好奇心,练就获取新知能力;掌握物理知识,培养探究技能;鼓励合作学习,具备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熏陶科学精神。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既承担了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任务,又承担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双重任务。通过此课题研究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一)通过对国内外探究教学发展的研究,将构建出适合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的过程,来指导开展高中物理探究教学。
(二)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高中生的探究技能现状,探索适合高中生认知水平的探究技能训练项目。
(三)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和行动研究,提出适合高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验—理性”探究方法,并提供操作策略与案例。探索出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探究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并能提供操作策略与案例。
(四)以物理新教材(必修模块物理1、2,选修3-1、3-2)为基本材料,研究其中适宜探究学习的知识点、实验、习题,并且开发设计探究学习的教学案例。
(五)通过课题研究,提升课题组教师的科研水平,积累一定数量的具有学术价值的教学案例,发表一定数量的课题研究论文。
三、预期创新点
预期在本课题研究中,对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进行有益的探索和总结,对高中物理探究教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策略进行具体的阐述和归纳。预期在本课题研究中获得大量的实践性素材,对教学反思中积累的典型案例、课例、反思日记、教学叙事、教师专业成长记录、教研活动记录等进行分析和阐述,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性教学反思报告,同时也可能对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理论进行拓展和深化。
四、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课题的实施概况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①在课题组组长邹茂全老师的组织下,课题组成员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确立了课题并完成开题报告。并邀请了教研员对该课题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②本课题组成员邹茂全老师对该课题作了总体的设计,并对该课题作了申报工作。
③课题组组长完成了国内外探究教学发展概述。
2、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在学校领导支持下,对本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高中生探究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并撰写了调查报告。
学校课务安排上每周有3~5节物理课,1节物理活动课。教学上安排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每学期每位教师都要上好一节探究性的评议课。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结合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具体研究,广泛收集案例,认真分析案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教学设计和实施,总结经验,积累具体研究资料和成果。
3、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课题组全面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析总结课题研究情况,汇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编印论文专集,进行课题结题鉴定汇报活动等。
4、经验推广阶段对修改课标后的高一年级进行新课程探究教学实践。
五、成果呈现形式
结题报告;教师成长记录;教师作品(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论文、教学反思笔记、教学叙事等)
六、条件保障。
人员保障:参加该课题研究的是芗城中学物理学科教研组成员,其中负责课题研究的组长邹茂全老师是市级研究型名师,具有较强的课题研究意识和教学实践经验,可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提供较多的试验素材,本组其他成员均是中学一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善于总结和反思。
时空保障:该课题试验时间为三年,在这三年里,可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反思,总结科学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和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策略,扩大了校本教研的`空间。
制度保障:以学校教研活动和各级别的校外教研活动为开展课题研究的平台,以学校教研制度的建设为保证,使课题顺利实施,同时也需要学校的相应资金支持。
高中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篇七
研究小组成员:张翰雄、陈震、余鹏、盛尚然、毛俊雄、李浩宸
指导教师:刘__
课题:北京老城区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开发
1、选题意义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历史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为后人留下了为数众多的自然和人文遗产。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城区的土地资源紧张,人地矛盾突出,而位于北京中心地带的老城区成为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一方面,老城区交通发达,人口稠密,商业基础好,是北京发展服务业、商业区位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这种需求和房地产商的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很大的力量,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开发和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发展中保存历史更成为矛盾的焦点,这使得保护历史街区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城市建设中最富人文色彩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济南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研究》田芸)另一方面,北京的老城区历史文化古迹众多,胡同密布,居民众多,且多生活在文物古迹之中或四周,多以大杂院的居住形式聚居,居住面积小,房屋老旧,居住条件差。因此,在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和民生安居工程中,老城区居民的搬迁工作成为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并且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普遍重点关注,并且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效应,也不可避免的引发了一些矛盾纠纷。现在,随着北京城区的地价房价不断上涨,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北京市,尤其是老城区的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历年来,围绕北京老城区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开发问题,社会反响剧烈,各方面意见针锋相对,曾经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大讨论。在北京市发展的初期,政府和民众对文物古迹保护意识淡薄,破坏拆除文物古迹的事件时有发生,社会影响极差,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评。此外,在老旧城区居民的搬迁问题上,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也有不当之处。但随着文物古迹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北京市政府部门的服务能力提升,对于这方面问题的处理逐渐走向成熟,得到了社会的基本认可。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提高。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其他城市发展的模板,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众多,例如南京、西安、上海、成都、昆明等,历史文物古迹数量很多,保护和开发价值巨大,北京在历史文化古迹保护与开发中,应当承当领头者和领先者。此外,北京作为世界大都会,与世界其他名城相比,北京的历史文化古迹保护与开发制度还不够完善,工作不够细致,在立法方面存在空白。在经济发展和人文北京的建设中,要做的工作还有许多。因此,对于北京老城区历史文化古迹的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北京人文景观的保护,有助于北京的科学发展,有助于北京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助于北京经济发展,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北京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有助于北京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提高,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2.1.1国外理论研究和立法现状
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对于历史文化古迹保护问题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解决办法,并且有许多成功的先例。欧美地区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开始关注历史街区的保护问题,并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引起了我们国家对历史街区保护问题的关注。
国际上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一个认识过程,从开始保护建筑艺术珍品,如宫殿、教堂、官邸等发展到保护反映普通人生活的一般历史建筑,如住宅、作坊等。以后又从这些单个的文物建筑发展到保护周围的历史环境,最后发展到保护历史街区乃至整个城市。保护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目标。
初次提到“历史街区”的概念,是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在宪章中提出:“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虽然这时保护的重点还在历史建筑,但毕竟历史文化地区已被作为保护的对象出现在了国际宪章中,这就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二战结束后,面对经过战争洗礼后的断壁残垣,许多国家采取的做法就是把受到战争破坏的建筑物摧毁重建,甚至把成片的历史文化古迹街区夷为平地,致使许多文物建筑及其环境受到了破坏,城市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在这种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4年5月通过著名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此后,1976年11月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肯尼亚内罗毕通过了《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
至此,国际上对历史街区保护理论的研究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规范。除了国际组织的这些研究活动之外,世界各国,尤其是意、英、法、美、日等国家的历史街区保护研究和运动也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着,
并逐步将保护纳入了法律范畴。
2.1.2国外的实践
2.1.2.1法国
早在1840年,法国对古建筑保护就开始认真制定法律法规。当时法国一个著名的作家(卡门歌剧的作者)梅里美,对法国领导人提出了建议:我们对国内很多的历史建筑应该进行保护。当时法国政府就接受了他的意见,成立了历史建筑保护局。该局一成立就制定了法兰西建筑保护法。
最早进行立法保护的是法国。1962年法国颁布了《马尔罗法》,该法律规定将有价值的历史街区规划为“历史保护区”,制订保护和继续使用的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的严格管理。保护区内的建筑物不得任意拆除,维修、改建要经过-国家建筑师”的指导,符合要求的修整可以得到国家的资助,并享受若干减免税的优惠。现在全法国有国家级的保护区92处,地方各级保护区几百处。
坐落在塞纳河边左岸的奥赛美术馆,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与位于右岸收藏丰富、有皇家气息的罗浮宫相互辉映。参观完这座藏品丰富、空间流动、设旋先进的艺术殿堂,你一定很难相信这个世界一流的美术馆,却是由一处废弃的旧火车站改建而成的。奥赛火车站建于1898年,1939年就关闭了。因为久已废弃不用,20世纪70年代初曾经决定予以拆除,后来由于观念的改变,奥赛火车站在1978年被列入了国家保护建筑名册,并被改建为美术馆。奥赛美术馆成功的实践证明,
由历史建筑改建的这些功能性设施比一般的建筑更有吸引力,能够为这些设施的经营者和所有者带来更大的经济利润。
但是,可以注意到,西方国家城市的空间布局结构与北京有所不同,而且在北京,有关历史遗留问题更加严重而复杂。此外,建筑材料、建筑年代以及各种客观原因,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具体措施,而应当在学习中创新,发扬创新精神,提出符合北京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
2.1.2.2其他欧洲国家
意大利的历史名城相当多,罗马、庞贝、比萨、佛罗伦萨、拿波里、斯普莱
托等城市,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意大利对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从环
境保护考虑的多,不是单体保护,而是成片保护,如古罗马城就被全城保护下来。整个罗马可以说是一个历史和艺术的博物馆,城中遍布着古城废墟、雄伟的建筑、迷人的雕刻与绘画以及巴洛克风格的广场等众多反映古罗马风貌的历史古迹,但其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一处被称为“罗马废墟”的文化遗址。这里是古罗马的心脏地带,曾经殿堂高耸,神庙林立,如今却成为一片断壁残垣,所有的一切都原样保留,只是部分墙体用脚手架加固支撑。处处向人们展示着一种历史的沧桑之美和残缺之美。至身其间,不能不勾起人们对古罗马时代的追忆。
西班牙和葡萄牙同样有着严格的保护手段,体现出政府和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马德里市中心区划定了5个历史街区,政府明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市中心的古建筑进行任何改动,并且每隔20年必须按照原来模样重新进行维修和粉刷,否则将课以重罚。
2.2国内研究现状
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设》,史称“梁陈方案”。他们建议在旧北京城西郊公主坟一带另建新城。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梁陈方案”未被采纳。
1980年,平遥古城得到了保护,开创了中国历史古城保护的先河。从那时起,中国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重点保护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公布了第二批38个,1992年公布了第三批37个,20__年补充了4个,这样共有10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另外有的省也公布了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国共申报192个历史文化名城。
从1995年起,在专家建议下国务院拨出了专项资金,帮助历史名城的历史街区进行基础设施和风貌保护,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有60余处历史名城得到补助。
但是,就与西方国家相对比,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立法成果,中国都处于落后阶段,而中国历史文化古迹众多,问题复杂,尤其是首都北京,作为现代化大都市,如何将现代化和古风古朴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又严峻的问题。
3、论文基本内容
以下是论文的提纲:
一、介绍历史文物古迹的相关概念,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二、北京历史文物古迹丰富地区简介
三、北京对历史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四、实地考察报告
五、解决实地考察地区存在的问题
六、北京历史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的方法
4、研究方法
在此次研究性学习中,拟利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进行研究。
(一)文献资料法
在形成我们的观点以前,我们需要学习借鉴前人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拟查阅学习国外历史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的实践成果,重点为西欧各国(意、德、法、西),搜集图文资料,查阅其他学者的研究著作。
此外,除了国外的资料,我们还将针对中国国情和北京的历史,着重研究对北京历史文化古迹保护与开发的实践和理论成果,以及政府决策,专家意见,群众反映,媒体报道等一系列资料,从中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实地调查法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除了查阅相关资料,我们还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文献资料有滞后性,不能非常直观的客观的体现事物的本质。我们研究小组拟利用寒假时间到历史文化古迹丰富的老城区进行走访调查,记录改造痕迹,调查群众反映,考察改造效果,寻找遗留问题,解决现有问题。
5、选题的特色
“北京老城区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开发”选题的特色有:
(一)切合生活实际
我们生活在北京,学习在北京,对于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理应给予高度关注。目前,关于北京老城区的改造和开发问题一直是是社会的焦点问题,不仅仅是政府给予了高度关注,媒体和市民,包括我们,我们感同身受,同样对这个棘手而又迫切的问题非常关注。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能够切实影响我们的生活,能与实际相结合,体现出一种实用性和社会性。
(二)符合学科特点
对于文科学生,这样的选题囊括了地理、历史等多学科方面的问题。对于我们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将课堂中所学转化为现实中所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正所谓“学以致用”,通过研究,我们可以运用所学,深入社会,了解民情,关注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这对于文科学生是很有益处,很有帮助的。
(三)现实意义突出
我们所选择的题目,是人人都可以明白的,具有普适性和共同性。因此,这样的一个社会、经济、历史、人文的交汇问题,它的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仅能够推动具体问题的解决,还能够引发一系列的后续问题,这也是社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作为高中生,影响力可能并不是非常大,但是现实意义突出是十分重要和突出的。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篇八
一、问题的提出
1、对中央文件精神的领会和贯彻。
200x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现约有亿未成年人,其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教育部制定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于XX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无疑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2、对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适应。
教育部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革既有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推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实施,也要求按新的课程理念、新的价值取向——人格取向来重新构建德育课程结构。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教师的角色、教育教学方式与过去有很大不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教师在实现这些不同的角色的同时,也增强了与中学生的互动,帮助中学生通过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并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考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开拓新的德育模式,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
3、对传统学校德育模式的反思。
毋庸讳言,德育工作仍是当前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由于校际竞争激烈,升学率成为社会评价学校的重要标准,中学德育地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针对性和实效性差。而且,过去的学校德育模式重视群体、强调共性而忽视个体,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例如,德育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问题,而教师、学校对待这些问题时,大都以正面批评、惩罚等方式,试图通过加大外部力量的干预,达到改变或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但实际的效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探索新型有效的的德育模式势在必行。
4、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审视。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人们原有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观、价值观等发生了较大变化,引发了诸多新旧观念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问题。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不同程度影响着校园,给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的日益攀升和这些不良因素不无直接的联系。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薄弱,容易受外界干扰和影响。学生在道德生活中尚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处于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创造、由顺从向选择的转化过程中。当我们审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现状时,不难发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以及网吧等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含有色情、暴力、、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正乘隙传播,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另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惯性依然强劲,大多数学生承受着学业带来的巨大压力。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以及学习问题给许多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他们出现了行为习惯差、人际关系不好以及心理亚健康等问题。
长期以来德育课程的知识化、政治化倾向严重,也使学生的发展受到制约。在学生眼中,学校德育内容保守、假大空、不能解决实际的思想问题,学校德育形式“老土”、走过场、缺乏新意和吸引力。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要求我们努力研究新的德育模式,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5、对高中生心理特点的思考。
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高中生思维敏锐,精力充沛,自我意识日益成熟,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但他们看待问题片面性较大,自控不足,容易冲动,想和别人交流却又封闭自己,需要各方面的指导却对他人的批评教育抱有强烈的叛逆意识。面对这样的学生,灌输、说教的德育模式日益失去作用,尊重他们心理特点、符合他们心理需求的德育模式才能发挥实效,切实有利于高中生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目前西方日渐流行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知识技能的掌握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和建构,思想品德的养成同样也需要学生参与德育过程,通过自身的活动以及与他人、与环境的互动,为外在于自己的道德规范赋予蕴含个人色彩的意义。本课题研究的就是怎样开辟新的途径,使学生能切入到德育过程中,并在其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从而自主构建个人道德体系。
2、现代德育实践观。
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首先从德育目标看,既有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锻炼,而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所以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次,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所以德育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第三,德育实践活动才是检验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所以,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怎样让德育活动走出“口号加榜样”的单向的道德知识传输模式,怎样采用富有成效的模式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正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3、我校“导师制”办学理念。
我校“导师制”办学理念自1998年提出之后,在教育系统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多年来,经过专家学者多方面论证、一线教师多角度实践,我校“导师制”的内涵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导师制”的基本精神可概括为: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的教育模式、多元的导师组织、共进的发展目标。“平等的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人格平等和教育活动民主,是实施导师制的前提和基础;“互动的教育模式”是指学科教学互动和思品养成互动,是实施导师制的教育教学常态和方式;“多元的导师组织”包括校内组织全员和社区力量全面,是实施导师制的组织依托和保证;“共进的发展目标”指的是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是实施导师制的方向和目标。本课题所研究的“德育互动模式”正是“互动的教育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方面,是对我校“导师制”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篇九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将“衣”摆在首位。可见,“衣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际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绚丽多彩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更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不同的服饰打扮还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从远古时代的人类用树叶兽皮遮羞保暖,到当今社会讲究时尚、潮流、个性的流行服饰,人类的服饰演变历程怎样?它又是怎样影响、改变人们生活与观念的?当代的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我们将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追寻我国服饰文化史,领略中华服饰文化的精髓与博大。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制订出一个可行方案,宣传服饰文化,让服饰文化引起更多当代中学生的关注,使他们对穿着打扮的追求有更高更新的认识与品味,让他们的穿着打扮展现出当代中学生动人的风采。
预期成果
体验、调查分析报告、论文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基础知识、能力,收集有关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活动计划
任务分工:由于人数有限,所以全组全过程参与。
活动计划:
第一阶段(第3周):参加课题研究培训,开好开题会,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第4—10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搜集中国古今服饰文化的有关资料,并整理分析资料。
第三阶段(第11周):对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穿着打扮追求与认识的问卷调查,整理分析调查数据高中历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模板高中历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模板。
第四阶段(第12—13周):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和修改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相关验收材料,完成有关结题验收的准备工作,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可行性分析:
人员条件:我们对这个课题充满着浓厚的兴趣,这将会使我们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完成好这门课程。
我们的成员中有一名是团支书,这将使我们的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本组成员团结互助,善于分工合作,这也将促使我们的活动更加迅速的完成。
物质条件:我们家中都有电脑,上网查找资料较为方便
时间条件:现在下午一般都是两节课后就放学了,所以我们聚在一起的时间很充裕;同时,课间,中午的时间我们也都可以利用。
总结:对我们来说,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同其他功课相比,它的学习范围,内容和自由度都大大增强了。虽然开始大家都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但在我们的努力以及朱老师的精心辅导下,我们克服了困难,最终顺利地完成了这次开题报告。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们的收获和体会:
1、我们共进行了两次开题论证。第一次论证时我们做得很不好,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很粗糙。看了另外两组同学的展示,我们感到很没面子,也有些不服气。我们决定重新修改,完善一下,同时希望再有一次论证的机会。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二次论证我们做得非常好,不仅内容充实,而且做成了幻灯片的形式,视觉效果也很好,得到了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由此我们感到,不是我们没有能力,而是我们没有全心全意地付出。只要肯做有心人,相信天下一定无难事DD信心,是我们研究过程中的第一个收获。
2、研究活动是一个团体活动,无论是制定研究框架还是具体实施,都需要几个人共同讨论决定,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至少是不可能完善的。因此它在客观上为我们创造了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学会合作,学会取长补短,这是我们研究活动的又一个收获。
3、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说办事拖拉,效率太低,对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等等,我们要在今后的活动中积极解决这些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
指导教师意见
该生对选题与老师进行了充分讨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要求,参考了许多文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选题是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延续,符合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对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有益。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基本合理,难度合适,学生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该论文的设计。
同意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