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精选6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小伙伴们带来的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精选6篇,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一

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好多不足之处。自己觉得最有进步的地方就是时间的安排问题上,一节课讲完了习题,以前总是讲不完自己准备的内容。最大的`不足是,自己对本节的一个环节——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设计的不合理,通过修改,最后把重要的东西丢掉了。以后还需要注意,有的教学内容不能为了节省时间就舍去。

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下:

1在导入时,说发现什么平面图形之前还是要加入让学生们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东西这一环节,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2折角之前需要有一个做活动角的过程,而且要求边长长度一样。然后让同桌进行小组合作:变大变小、一样大等。接下来可以加入折角。这样目的很明确,让学生真正明白角的大小是与什么有关的。

3为了体现合作探究,不能怕时间不够,而放弃学生自己先尝试画角的过程。

4学习卡用途不大,以后书上的习题直接在书上做,还有画角可以在练习本上做。

《角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反思 篇二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资料。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必须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透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潜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作为低段数学教研组的第一堂教研课,多少感觉有些压力。上完课之后,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构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由“角”字带给你的想法到情景图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思考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潜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用心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透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之后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习,这部分资料,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透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2)对学生备的不够。比如:一开始我在板书完“角”字问学生,你对“角”的理解是什么?结果学生回答:“角,是人民币的单位,象1角钱、2角钱。”这一状况就出乎我的预料,我只预设到孩子们会说:角在我的眼里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我想,如果这样问:在你的眼里,角是什么样貌的?这样问就应会更好些。

另外,在做活动角过程中,我抛给学生的问题是:“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但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之后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总结 篇三

一、首先这节课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都基本完成。

第一个环节教师出示手工制作“五角星”,学生经过观察,很简便的发现“角”,明白这是角。这是最直观的认识。第二个环节,在信息窗中,生活中找角,那里有好多不一样的角,再一次直观认识不一样的角。这时对角的认识,构成的印象还是模糊地。第三个环节,感受角,也就是摸三角板上的角,感知角的样貌,感知角的组成,此时学生对角的认识和理解,已经是由“物”到“形”,第四个环节,用语言描述角,在三角板上摸出一个完整的角,此时,学生对角的认识已经走向明朗化。第五环节的画角,第六个环节的折角,第七个环节的认识特殊的角——直角,经过各个环节的展开,“角”在学生的头脑中的印象走向清晰化。

最终,经过课堂小结,欣赏生活中的角,在美感教育中完成本节课。

这样设计贴合学生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二、整个课堂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体现了“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简便的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知。

教学流程设计清晰。先用手工制作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知生活中数学的兴趣,经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异常是角的感性认识;其次,从生活实物中抽象出平面的角,引导学生把原始概念提升成为数学概念,掌握角的特征,并能够根据必须的标准对角进行确定并分类;最终,动手实践,巩固新知。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点拨到位而不越位,学生的学习气氛浓而融洽。

此外,整个教学过程于教师都注意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体会到数学的本质,体验了学习的欢乐。

三、教学中的不足。

教学过程中,每一环节之间没有很好地过渡,只是简单地从一个资料跳到下一个资料,让整个知识学习起来有种一块一块的感觉。

课堂语言不够丰富,表述本事仍需改善,语言再简练些,增加一些激励性的语言。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四

经过反复修改教案和几次试课中,我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一方面,教师的教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经历浪漫—精确—综合的认知过程。即学生对于新知识产生模糊认知,在教师教学引导过程中构成精确的认识,最终在理解的基础上具备综合运用的本事。另一方面,一节好的数学课,不必须教学环节有多精彩,可是必须要能引起起学生的思考。而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语言严谨规范,问题的设计合理,教学环节具有层次性,要贴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思考时有可用的抓手。最终,课前多与孩子进行交流,从中能够掌握学生的背景观念,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认知误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如陶行知所言:“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规范自我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仅用自我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我的德育人,不仅仅经过自我的语言去传授知识,并且要用自我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把孩子放在心上,不仅仅是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持续学习。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五

我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活动角,并带到课堂上玩一玩,然后组内交流,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们兴高采烈地“玩”起来,不一会儿,个个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

生1:我们发现角可以自由地变大变小(用角演示)

生2: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不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交流时,他们发现了用重合法验证:两个角大小一样,初步感知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关系,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生3:我组发现下面的图有3个角。

反思:

⒈动手实践也是教师角色转变的体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只有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的动手实践才能实现。假如我不让学生动手实践(玩活动角),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精彩的片断。这正是教师角色的彻底转变,才为学生动手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远远超出了教师所预想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展示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潜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

⒉动手实践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是重要的方式之一。课堂实践证明,只要学生能够动手实践,实践中有了自己的体验,学生创造潜能就会得到巨大的激发。从这节课中,我让学生玩一玩活动角(动手实践),并生成疑问(两个角谁大谁小),促使学生交流,实现了生生互动,在自由、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转变了学习方式,收获了“”有3个角的新知识,而这一切又恰恰是学生在充分动手实践(玩活动角)的基础上才实现的。

⒊动手实践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落实。

新课程要求我们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落实。从这一节中证明:学生动手实践,能很好地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落实。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活动角)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角的认识与动手能力),同时也经历了探求角的大小比较与什么有关的过程(过程),并在过程中学会了“重合法”(方法),当然,学生在玩活动角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情感),真正实现了“三维目标”的落实。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六

北师大版四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随着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日益凸现,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动态生成信息。总想学习其他授课老师如何巧妙地把那些非预设性资源转变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资源的经验。而那些叫人惊喜的插曲,总在我脑海回荡,我不断反思自省,在教学中怎样捕捉瞬间,化“险”为“夷”,使课堂教学真正

做到“以学生为本”,不求完美,但求突破。

我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画角这一教学环节中,请了两个同学上台演示画角的过程,并让同学们评价。由于课本插图里的“角”多为锐角,因此当上台板演的孩子画出钝角时,有一个学生立即说:“老师,他画错了,这不是角。”当时我并没有马上给予否定,问了一句:“为什么?”他说:“因为角应该是这样子的。”由于语言的缺乏,他着急得边说边用手比划出了一个锐角,当时还有几个同学也赞同地点了点头。这一秒钟我愣了,毕竟那时对于课堂动态生成信息的处理欠缺经验,而且对于角的判断本来是安排在巩固练习环节的,现在却提前出现了急需解决的状况。我知道他对于角的片面理解是受了图案的影响,没有深刻理解角的基本概念,被局限于形象表象当中。这时另外一些同学迫不及待地叫起来:“不对不对,他说得不对。”课堂顿时闹起来了。如果当时我为了“整顿纪律”,为了课堂教学能按备课的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直接否定那个孩子,那么我肯定会错失一个突破重点的机会。于是,我做出了下面的回应:“哦,看来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持两种不同的见解,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就开个小小辩论会,你们各抒已见,看谁能说服对方。”

孩子们的兴趣顿时被激将起来了,正方说得理直气壮:“因为角的基本概念告诉我们,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这个角符合这些特征,所以它是一个角。”

反方同学动摇了,他看看我,希望从我的表情里寻找到一些肯定或否定的蛛丝马迹。我笑笑说:“角的基本概念是不是像他说的那样?”他点了点头,“那你能在这个图形中找到这些基本特征吗?”他果然找到了,最后还是他自己肯定地说了句:“这是一个角。”接着,我适时把“判断角”这一环节提前进行,达到了更让人满意的效果。这一片断的出现,不但没有“扰乱”我的课堂教学秩序,反而为本来略显老套的教学环节增添了精彩的一笔,让人回味。

课后我感觉:一节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往往是老师善于发掘捕捉亮点,充分放分学生思想,让课堂的小插曲谱写成精彩环节的结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努力,使课堂教学达到这种效果呢?我想,首先应该从备课入手,精心预设,对每一个“意外”都有所准备,尽量避免出现冷场的尴尬。当然,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师生互动过程,孩子们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往往让我们料想不及。那么在互动过程中,我们教师还应该注意聆听,听清楚听明白学生所表达的意思,才能及时捕捉到学生思维的火花。不管是学生的错误见解还是解惑需要,都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并且教师处理这些意外生成的态度,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学习的兴趣和思维方式。像上面那样如果我一开始就断然否定了他的疑惑,那么他以后将怯于表达,还会扼杀其学习兴趣。而课堂中辩论的过程,其实也是给他一个思考辩解的过程,让他学会结合别人的意见,自己反省,继而说服自己。可见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对新时期的教师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正如皮亚杰所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

最后,我认为最基本的应该还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应变的技巧、调控的能力、丰富的语言,就算再有利的预设与非预设性资源摆在面前,也无法展现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