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朋友们整理的《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7篇】,希望能够给朋友们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匆匆》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九义教材人教修订版第十二册第十六课

学生视角:

作者为什么以“匆匆”来作为文章的题目?什么是“匆匆”的?这样的文题在小语教材里几乎从未出现过,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内容呢?

教学难点:

感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匆匆(全课目标及第一课时设计)。

教师思考:

这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的一篇散文(确切地说应是散文诗)。文章写于“五四”退潮时期,属作者的早期作品,真实而鲜明地表现了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对未来的追求,探索。以及在现实中无所适从的空虚和迷惘。文章象诗一样形象,精炼,富有抒情性和节奏感音乐美。这是小语教材中不多见的抒情文章,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发挥并挖掘文章适合朗读的优势,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导。提高学生自读,表达,感悟等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

设计特色:

读中悟情,积累感悟。

信息资料:

1、搜集查阅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2、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

3、准备优美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

1、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刻体会文章的优美语言,引导学生获得个性体验,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匆匆(全课目标及第一课时设计)》。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3、学习作者通过形象地描写表达真实感情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读、理解、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优美语言营造的思想之美、意境之美。

2、自学生字新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培养阅读思考、质疑、感悟、表达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由题质疑,谈预习感受及收获。

2、交流课外搜集查阅的相关资料。

(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习惯,通过交流,丰富知识积累,通过质疑了解学生的迷惑,便于确定教学努力的方向。)

二、初读

1、自由读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自悟情况,引导学生的按自己的意愿,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读后谈话,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把阅读的权力交给学生,把理解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表达的权力交给学生,搜集未读懂的问题,为解学生的“读书之惑”作准备。)

在交流中应明确:生字新词问题、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内容?与其他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等。

三、再读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2、指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引导学生补充评价。

(发挥多维互动的学习优势,促进阅读,促进交流,促进读书能力培养和课思想的感悟。)

《匆匆》语文教案 篇二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根据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朱自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朱自清表达方法。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朱自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读说写结合,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中感悟作者朱自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朱自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读说写结合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匆匆”

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写出了好多珍惜时间、赞美时间的美文,来抒发自己对时间的感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

看老师写课题,请同学们注意“匆”字最后一笔的点不要丢了。

(板书课题:2.匆匆)

二、初读美文,感知“匆匆”

1、(生齐读课题。)读到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又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2、刚才同学们想到的是人们急急忙忙,行色匆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么,作者朱自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匆匆而过的时间跃然纸上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第4页,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3、读过课文,你心中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咱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4、你的问题和作者朱自清的问题不谋而合。(板:一去不复返?)

5、这个问题在文中出现几次?都在什么位置?

6、作者朱自清是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这在写作方法上是前后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中心。

三、精读美文,品悟“匆匆”

1、作者朱自清没有直接写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这一句(课件)“燕子……再开的时候”

自由读一读。你能看出什么特点?除了排比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发现?

2、除了课文中的事物,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按照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无论是燕子、扬柳、还是桃花,他们去了,都能再回来,这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规律。)

3、请看屏幕,我把这一句话这样排列,你发现了什么?(像一首小诗)

4、谁能像朗诵一首小诗一样美美的读,(读出作者朱自清对时间的珍惜之情)

5、读的真美,请同学们接着往下读(课件)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样的体会?

(作者朱自清是为了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6、那么,作者朱自清写时间一去不复返与燕子、杨柳、桃花有什么关系呢?(对比)。正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三者都能失而复得,而我们的时间却不能,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朱自清怎样的心情?(无奈、惋惜)(板)把这种鲜明的对比读出来吧!

7、一般而言,只有老人才会对过去的时间发生感慨。作者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多大年龄?(20)

8、你是怎么知道的?(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走了。)你很会思考!作者朱自清1898年出生,1922年写作此文,当时作者朱自清24岁不到,就已经对时间发出了如此感慨。

9、(课件)请大家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做什么?(把“我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把“时间的流逝”比作“大海”。)根据这个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朱自清的日子和时间的流比较起来微不足道。按常理看,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八千多日”?四个就是90多岁,比较少见了,生活中有几个人能活到90多岁呢?),但是,作者朱自清说:一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是“针尖上的一滴水”,四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有——(四滴水)。而且是针尖上的四滴水。和浩瀚的大海相比,太少了,同学们,请你思考,你的人生里大约有几滴水,现在用了多少了?(半滴),你感到了什么?(生命太短暂了)。

10、当作者朱自清突然间想到了自已的24个青春年华已一去不复返,他的心情怎么样?一想到这些,他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11、其实,让作者朱自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还不仅仅因为这些,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三——五自然段,找出还有什么让作者朱自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呢?做上标记(生读第四自然段)。

交流我们的疑问理解。(痕迹,游丝,两个赤裸裸)生解答。

12朱自清面对匆匆而过的日子,他一问自已?

(课件)(在逃去——做些什么呢?)

朱自清面对匆匆而过的日子,二问自已?(课件)(在八千——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过去的日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他三问自已?(课件)(我——这呢?)

是呀!到底有没有留下成就呢?他四问自已

(课件)(我何曾留着像游丝一样的痕迹呢?)

难道像蛛丝一样的成就都没有留下就得离开这世界吗?他五问自已?

(课件)(我赤——回去罢?)

愤愤不平呀!他六问自已?

(课件)(但不平的——遭啊?)(课件)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作者朱自清不想赤裸裸的离开这个世界,不想自已走这一遭。)

(作者朱自清不甘愿虚度此生。)(作者朱自清想干出一番事业来)。

谁能告诉大家,朱自清此生虚度了吗?(一生交流,一生补充)。

这正是朱自清先生感悟人生苦短,时间匆匆,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辛勤劳作的结果呀!

13、时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的流逝更是难以描写,可作者朱自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把他流逝的八千多个日子描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请你来读第三自然段。大家可以交流交流,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好在哪里?

14、作者朱自清不是直接说:我们要爱惜时间呀!而是把时间当人来写,它能“跨”,能“飞”,能“闪”,能“溜”呀!简直是个淘气的小精灵,这样当然更生动、形象了。(生读文)

15、是啊,你再怎么遮挽也是没有用的,时间就是这样,怎么也留不住它匆匆流去的光阴。(生读文)

16、“斜斜”“默默”“匆匆”“茫茫然”“轻轻悄悄”“玲玲俐俐”,读起来是那样轻巧婉转,那么无奈惋惜,我们再合作读——————(师读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生接读“于是——————”)

四、课内拓展,深化“匆匆”

1那么,告诉我,你们那四千多个日子又是怎么溜走的呢?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写一写自己对时间的认识?做一个小朱自清,好吗?(课件)。

2、谁能够大胆地读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欣赏一下?写得多好,三分文章七分读,再声情并茂地读一遍,好吗?多么形象的比喻,真有几分朱自清的味道?

3、作者朱自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四千多个日子,张老师的一万四千多个日子,也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因为我们也不想(白白地走这一遭啊)。而去这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溜走;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学习,长大为祖国多做贡献,让自已活得更有价值)。

五、课外延伸,升华“匆匆”

1、同学们,我们也可以像鲁迅一样事事走在时间的前面,也可以像林清玄一样与时间赛跑。这样,当你回首往事时就不会因虚度光阴而感到羞愧,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感到悔恨。(课件)

2、美文推荐《春》、《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课件)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匆匆》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作者在这篇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的,作者表达了光阴易逝,而自己却一事无成的迷惘与困惑。这种困惑是怎样提出来的?

二、分析课文中其他精彩的句子,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文在开头一小节就提出了作者的疑问。老师也经常感叹时光的一去不返,我也写过一些句子,请大家把老师的这段文字跟朱先生比较一下。

小黑板出示:

光阴一去就不会回头了,这真是令人烦恼啊,真是令人烦恼,我有许多事还没有做。

请同学评价。

谁写得好呢?同学们都看出来了,朱先生的好,为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一小节,大家品味一下。

(学生会说,使用了排比、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非常有文采。反问句能更好地揭示作者那种迷惘、困惑的心情。给学生自由畅想的机会,让他们尽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让学生学着使用排比的句式说一句话。

时光匆匆地流逝,作者感觉到了,他感觉到时光是怎样流逝的呢?

小黑板出示: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心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匆匆》教学设计 篇四

《匆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讲读课文。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一、教材简析:

《匆匆》这篇散文朱自清写于1922年3月,当时作者已经24岁。“五四”运动时,朱自清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摧跨,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思想苦闷中,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以此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充满着诗意的语言,将自己的感慨依托于燕子、杨柳、桃花等多种可观的大自然景观中,读起来像一首流淌的小诗。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的美,进而感受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而更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等生词。

2、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4、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二)能力目标:

1、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而更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四、教学重、难点:

(一)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二)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策略:

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六、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搜集关于朱自清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4、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引出“时光匆匆”

(一) 揭示课题,理解“匆匆”。

复习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导入课题,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学生汇报收集资料,教师介绍作家。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所以在课的开始我注意营造氛围,围绕中心,以惜时的古诗导入,直奔主题,明确学习的方向,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再而创设机会让学生汇报关于朱自清的资料,给学生提供施展能力的平台,激发学生收集材料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落实了这学期的一项重点训练——注意收集有关资料的同时,使全体学生对朱自清生平有个初步认识,这为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垫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时光匆匆”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

2、划出中心句。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饭碗 伶伶俐俐 徘徊 头涔涔泪潸潸

2、找出中心句,了解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古语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说法。多读已成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件“法宝”。根据本文语言优美,而优美的语言中蕴涵着浓郁的情感的特点,在初读中读准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围绕“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展开叙述。这样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三、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

(一)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

(二)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内容。重点品读以下内容: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引导学生汇报感受。

(2)学生个性化朗读。

(3)改成小诗,感受课文语言的美。

改成的小诗: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4)诵读积累语言。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中应重点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积累和发展语言,体会情感。因此我让学生以读的多种方式自主触摸文本,如:师生合作读,学生个性朗读,变序改成小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在读中培养了语感。】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品读“八千多日子”的无声无息,体会作者比喻运用的巧妙。

(2)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朱自清的“八千多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呢?边读边想,感触深的地方,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

(1)学生汇报。

相关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2)学习表达方法。

引导从“伶伶俐俐”、“过去”、“跨过”、“飞去”、“溜走”、 “闪过”等词语中体会时光来去轻悄匆忙,在稍纵即逝间就过去了,速度越来越快。

(3)理解“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

引导从“洗手”、“吃饭”、“凝然”、“躺在床上”、“叹息”体会朱自清

日子的流逝,来去匆匆。

(4)仿说。

引导学生联想时光还会怎么样匆匆流逝,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仿说。 课件:

的时候,

日子从;

的时候,

日子从;

的时候,

日子从。

(5)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用导读引导学生反复体会,体会情感,提升朗读。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部分教学活动主要围绕指导学生感受“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孕育情感,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运用自主品味,感情朗读,自主发现,发挥想象,读写结合等方法学习和体会。这样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而对话的中心是每个学生。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真切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还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以诗意语言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五、板书设计

16、匆匆

时光匆匆

(无奈??)

一去不复返

《匆匆》教学设计 篇五

学生视角:作者为什么以“匆匆”来作为文章的题目?什么是“匆匆”的?这样的文题在小语教材里几乎从未出现过,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内容呢?

教学难点 :感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思考:这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的一篇散文(确切地说应是散文诗)。文章写于“五四”退潮时期,属作者的早期作品,真实而鲜明地表现了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对未来的追求,探索。以及在现实中无所适从的空虚和迷惘。文章象诗一样形象,精炼,富有抒情性和节奏感音乐美。这是小语教材中不多见的抒情文章,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发挥并挖掘文章适合朗读的优势,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导。提高学生自读,表达,感悟等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

设计特色:读中悟情,积累感悟。

信息资料:

1、搜集查阅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2、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

3、准备优美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

1、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刻体会文章的优美语言,引导学生获得个性体验。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3、学习作者通过形象地描写表达真实感情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读、理解、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优美语言营造的思想之美、意境之美。

2、自学生字新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培养阅读思考、质疑、感悟、表达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由题质疑,谈预习感受及收获。

2、交流课外搜集查阅的相关资料。

(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习惯,通过交流,丰富知识积累,通过质疑了解学生的迷惑,便于确定教学努力的方向。)

二、初读

1、自由读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自悟情况,引导学生的按自己的意愿,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读后谈话,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把阅读的权力交给学生,把理解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表达的权力交给学生,搜集未读懂的问题,为解学生的“读书之惑”作准备。)

在交流中应明确:生字新词问题、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内容?与其他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等。

三、再读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2、指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引导学生补充评价。

(发挥多维互动的学习优势,促进阅读,促进交流,促进读书能力培养和课思想的感悟。)

《匆匆》教案 篇六

这是不久前我上的一节公开课,实录如下:

师: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他说有一样东西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大家猜猜,高尔基说的是什么?

生:(齐)时间。

师:对。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围绕时间这一个主题,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留下了大量的名言警句,表达了他们对时间的认识和感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板书课题)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匆匆。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听老师朗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想,这篇散文给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钢琴曲《眼泪》缓缓响起,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师:谁来谈谈,这篇散文给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们要珍惜时间,时间很珍贵。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

生:时间一去不复返。

师板书:

一去不返。

生:时间过得很快。

师:从第四自然段中找一个词,说明时间过得很快。

生:逃去如飞。

师板书:

逃去如飞。

师:同学们的耳朵真灵,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现在,请大家赶紧读一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你是从哪儿感受到时间逃去如飞的,一去不返的。

(同学自由读书,批注,考虑。)

师:谁来说说,你是从哪儿感受到时间逃去如飞、来去匆匆的?

生: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

师: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语中感受到日子过得很快的?

生:跨、飞、溜、闪,伶伶俐俐地。

生:(齐读词语)

师:读这些词语,让你感觉时间就像什么?

生:像流水。

师:孔子也这样比喻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生:像风。

师:你的想象很独特。

生:像影子。

师:你的想象很有诗意。

生:像天边的飞鸟。

师:有意思!我的感觉啊,你看他会跨会飞,伶伶俐俐地,真像个可爱的小精灵。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

师:先打断你一下。你感受作者的时间流逝没有?

生:感受到了。

师:那么请你顺着作者的思路,模仿着说两句。

生:(为难)

师:谁帮帮她?

生:踢球的时候,日子从脚下飞去了。

师:说得好。谁再来?

生:打呵欠的时候,日子从嘴边溜走了。

生:看电视的时候 ,日子从荧屏前闪过了。

师:散步的`时候──

生:(接)日子从脚边溜去了。

师:上课的时候──

生:日子从课堂上过去了。

师:作者是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时间流逝的?

生:洗手、吃饭、默默、睡觉,叹息。

生:想遮挽时间的时候。

生:发呆的时候。

师:发呆?

生:默默时,作者在发呆。

生:我认为他的理解不对。默默时有可能是作者在深思。

师:有道理。大家看,作者就是通过对生活中这些琐事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时间是那样来去匆匆。所以作者多么想──(作挽留状)

生:留住时间。

师:时间留得住吗?

生:留不住。

师:所以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生: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对啊!作者多么渴望我们的日子能够一去再回!但是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你能不能举例证明时间一去不返?

生:昨天过了星期天,下周再过星期天,已经不是这个星期天了。

生:这节课上完了不可能再同样上这一节课了!

师:很好的两个例子。现在这一秒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生:不能。

师:现在这一分钟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生:不能。

师:现在一个小时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生:不能。

师:我们的童年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生:不能。

师:我们的青年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生:不能。

师:我们的一生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生:不能。

师:我们的生命跟这时光一样,也是一去不返啊!

板书:

时光,人生。

师:作者知道时光一去不返这个常识吗?

生:知道。

师:那他为什么还要反复追问这个问题呢?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生:他多么希望时间能去而再返啊!

师:作者心情怎样?

生:对逝去的时光感到无比留恋,惋惜!

师:(出示课件)请看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生:这是一个排比句。

师:很好。大家再从内容上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有三对反义词。

师:很正确。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这三样事物都能再来。

师:是的。这三件事物都能失而复得。那么作者写时间一去不返与燕子、杨柳、桃花有什么关系呢?

生:燕子冬天去南方,春天飞回来……(同学一下子叉到了很远,其他同学哄笑)

师:请你简单说一说,这三者和时间一去不返有什么关系?

生:对比!

师:很好!多么准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三者能失而复得而我们的时间却不能!所以当者看到燕子去了再来的时候,他心里一定在想:

生:要是我们的时间能和燕子一样一去再返该多好啊!

师:当作者看到杨柳枯了再青的时候,他心里一定再想:……

生:要是我们的时间能和杨柳一样一去再返该多好啊!

师:当作者看到谢了的桃花再开的时候,他心里一定再想……

生:要是我们的时间能和桃花一样一去再返该多好啊!

师:请再看大屏幕,我把第一自然段这样排列,你发现了什么?

生:像一首小诗!

师:对!谁能像朗诵一首小诗一样读读这一段?

生:(读)(给配乐)

师:怎么样?

生:(鼓掌)

师:一般而言,只有老人才会对过去的时间发生感慨。作者写作《匆匆》时多大年龄?

生:20几岁。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算出来的。

师:怎么算?

生:我今年13岁,过去了四千多日,所以我算作者写作《匆匆》时20多岁。

师:依据?

生: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了。

师:你真的很会预习!作者1898年出生,1922年写作此文。当时作者24岁不到,就已经时间发出了如此感慨。请大家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我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

师:通过这个比喻,你体会到什么?

生:作者的日子和时间的流比较起来,微缺乏道!

生: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师:这个成语用得好!按常理来看,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八千多日”?

生:三个。

生:四个。

师:四个。就是90多岁,比较少见了!但是,一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是“针尖上的一滴”,四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有──

生:四滴水。

师:而且是针尖上的四滴水。怎么样?

生:太少了。

师:同学们,你的一生有几滴水?

生:四滴。(全班笑)

师:祝你短命!(转向另一生)你呢?

生:三滴。

师:你用了多少滴?

生:半滴。

师:已经用了六分之一了!你感觉到什么了?

生:生命太短暂了!

师:说得太棒了!你和作者一样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易逝。(板书:短暂易逝)

想到这里,作者心情怎样?

生:着急。

生:痛苦。

师:是啊,所以作者说他不由──

生: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请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其实,让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还不只仅因为这。从文中再找找什么更让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

生:(读)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痕迹呢?

师:“痕迹”指什么?

生:指所取得的成绩!

师:“游丝样的痕迹”呢?

生:指很小很小的成绩!

师:这三个问句是什么意思?

生:作者说他什么成果也没取得也没留下。

师:作者想到生命是如此短暂,而自身在二十多年的时光却什么成绩都未取得。此时此刻,心情怎样?

生:自责。

生:羞愧。

生:恨自身虚度了年华。

师:体会得真好。再读这句话。

生:(读)在八千多的日子……痕迹呢?

师:(加)我不由──

生: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同学们,作者甘心这样碌碌无为地过这短暂的一生吗?

生:不愿意!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第四段里写“我光秃秃来到这世界,转……这一遭啊?”

师:“光秃秃来到这世界”是什么意思?

生:什么也没带地来到这个世界。

师:“光秃秃地回去”呢?

生:什么也不带走。

生:不对。是回去时什么也没留下!

师:谁把这句话改为我们的现代文言文来表达?

生:我光秃秃地来到这世界,但不能转眼间光秃秃地回去。

师:请仍用反问句!

生:我光秃秃来到这世界,难道转眼间也将光秃秃地回去吗?

师:对。(填空练习)我可以光秃秃地来到这世界,但──

生:──但不可以光秃秃地回去。

师:在“不”前加一个字,一个词!

生:“是”。

师:(摇头)

生:决!

师:请你读这句话!

生:我可以光秃秃地来到这世界,但决不可以光秃秃地回去!

师:非常好!全班齐读这两句!

生:(读)我光秃秃……这一遭啊!

师:朱自清先生有了这样的决心和志向,你猜他在今后的生活中会怎样做?(无情的铃声响起了!)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接着讨论。

《匆匆》教案 篇七

一、谈话导入。

初次见面,我为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一个是曾经教我们小学语文一年级语文课本;一个是记载着我们第一天迈进小学校门的旧日历;一个是一位和你们一样的孩子成长中留下的足迹。这几件礼物,大家看了有什么想法?

(师生自由交流)

小学六年时光,一眨眼就要从我们身边匆匆而逝了,想不想留住时光飞逝的脚步,让我们小学的日子在长一点?可是,这样的想法能实现吗?唉!记得上节课那位因时光飞逝和我们一样叹息的`那个人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他的名著《匆匆》。(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在MTV中赏读课文。

2、欣赏完这篇课文,你最想说什么?

(学生在上节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谈自己对文章的领会)

三、选择学法

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来去匆匆的时光老人总是在一班的时光列车上向我们招手了,真想大声的问他: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一去不复返)

还好。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

同学们,我知道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下面,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这一回,你们想怎么学?

(学生汇报学法)自主学习。

四、自主汇报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评价中学生去体会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

五、升华体会

此时,我们再看课题《匆匆》,你会觉得它是作者对我们发出的一种怎样的声音?

在这种声音中,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中作者再次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六、情感倾诉

同学们,时光老人在提示我们短暂的40分钟就要结束了,想好一句你自己的时间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吗?

(学生自由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