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4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高考家长帮小编精心为朋友们整理了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给朋友们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一

一、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工诗赋,尤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二、故事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足疾罢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落晖:落日。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

译文: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

四、问题归纳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有何作用?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伫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且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静色彩,表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3、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颈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4、试着赏析颔联和颈联。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沉浸,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秋景之中。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

五、课文主题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在读懂文章、理解情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所反映的古代劳动人民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精神以及老百姓在民间传说中所寄托的美好愿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中侠客的人物形象

难点:正确理解文章情节中的怪异成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由《大铁锤传》导入新课

2、新授《干将莫邪》

(1)介绍作者、出处

(2)读课文,理清情节

用两个字概括文章情节――复仇

思考问题:“仇”缘何而来?

赤有没有能够亲手复仇?为什么?

最终赤复仇有没有成功?如何成功?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思考问题:你最欣赏文中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明确:主人公是文中最能够凸现文章主题的人物。

3、延伸阅读《李寄斩蛇》

(1)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思考问题:这篇文章里有没有“侠”?如果有的话,是谁?为什么?

4、总结

两篇文章中有些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为什么这样的故事能代代相传?(明确:故事寄托着老百姓的美好愿望)

5、课外作业

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故事新编》中的《铸剑》

教后记:《干将莫邪》是一篇文言小说,我的设想是引导学生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这节课上下来,应该说基本完成了课前的教学设想。只是由于听课的老师比较多,我和学生都有些紧张,使得一些教学环节不够流畅,学生反应不如平时活跃,这也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经验的欠缺。就教学步骤而言,我的这节课仍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如果能在分析人物形象以后再引导学生对人物作出一些鉴赏评价,那就更充分的体现了阅读的三个层次

《干将莫邪》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⒈本文节选自《搜神记》,作者干宝,东晋(朝代)史学家,文学家(评价)。字令升,新蔡人。

⒉《搜神记》系志怪小说集,志怪小说是记述神奇怪异故事的文学体裁。

⒊鲁迅的《铸剑》是根据本文中的故事编写的。

二、字音字形

干将(ɡānjiànɡ)莫邪(yé)重(chóng)身夫语(yù)妻曰使相(xiànɡ)之亡(wánɡ)去

自刎(wěn)前仆(pū)后继(倒下)汤镬(huò)踔(chuō)踬(zhì)堕(duò)

三、一词多义

⒈是汝若生子是男(是,判断动词)⒉子汝若生子是男(孩子)

是必烂也(这,代词)将子头与剑来(你的)

⒊大王大怒(非常)⒋即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就)

汝若生子是男大而告之曰(长大)王怒,即杀之(立刻)

⒌乃三年乃成(才)⒍当其妻重身当产(将)

乃问其母(于是,就)当于汤镬煮之(应当)

此乃勇士头也(上)

四、古今异义

⒈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即将古义:即,就;将,带着今义:将要

⒉王即购之千金购古义:重赏捉拿今义:买

⒊当于汤镬煮之汤古义:热水,开水(赴汤蹈火,固若金汤)

今义:煮东西的汁水(米汤,鸡汤)

五、阅读理解

⒈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巧匠干将给楚王铸成雌雄二剑后被楚王杀死,其子赤为父报仇的故事。不仅揭露了封建暴君残害人民的血腥罪行,而且突出地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反抗压迫的英雄行为。山中侠客见义勇为,自我牺牲为他人复仇的豪侠气概,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反抗压迫的斗争中的团结友爱。书中情节虽似离奇荒诞,却深刻地表现了暴君统治下被迫害人民反抗的决心。

⒉人物形象

赤:具有果敢刚毅,不屈不挠,至死不渝的复仇精神,是个反抗压迫的典型形象。

侠客:具有侠肝义胆、见义勇为、重诺守信、沉着勇敢、以身殉义、自我牺牲的豪侠气概。

楚王:脾气暴躁、凶残野蛮、多疑之君。

⒊细节描写:如“踔出汤中、踬目大怒”这一细节,突出赤对楚王的刻骨仇恨

《干将莫邪》教学反思

1、备课时,教师要明确本文是自读课文,引导学生自读为主。精心准备导学案,放手给学生自读,他们就会天马行空的想象问题,就有可能不在老师的课堂设计之内,所以教师备课,准备的内容要相对的宽一些,比如,关于侠客的故事,自己尽可能多准备,不要等到学生说了一个故事之后,自己反而如第一次听一样,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知识面狭窄,有轻视老师,轻视课堂,打消学习积极性的可能;教师对文章字、词的理解也需和重点讲读课文一样透彻,比如这节课,学生就问道“南山”是不是“终南山”,“使相知”的“相”是不是“看中”的意思;

2、课堂上,指导学生自读之前,一定要和学生复习关于小说的学习要点:故事情节如何确定、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下手、揣摩词句的方法如何等,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利用熟悉的方法去理解新的课文。

3、学生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语言品析过于浅显,不够深入,只停留在对表面表达的讨论上,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没有细细地感受到。如果能在分析人物形象以后再引导学生对人物作出一些鉴赏评价,就能让学生理解得更详尽,还能更快的悟出文章的语言内涵。

4、本节课拓展的内容不够。要将本节课的内容拓展,老师可以用电脑给学生呈现2—3个文言志异故事,让3—5个学生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5、课后练习,因没有时间检查,致使学生课后完成有敷衍的行为。以后再上此课,要把握好时间,难点练习题当堂解答。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过程与方法

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

2、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赏析课文重点语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原因。

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学生了解文章体裁介绍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指导预习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进行研讨

(4)遗民:

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并掌握补充注释进行研讨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

①“我”在东京;

②“我”在仙台;

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

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弄清左边的这些问题和内容教学后记:学生能联系社会背景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能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能对课文中重点语句进行赏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四

【课标–教材–学情】

并非所有优秀的文章都天然适合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阅读。就如《列夫·托尔斯泰》,这篇位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美文就可能会让教师感觉棘手。

据课前调查,学生对这篇文章是既爱又恨。爱的是它文采斐然,意蕴深刻,极大地满足了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初二年级学生对于华美语言和深邃思想的审美追逐。恨的是它篇幅冗长,背景迷糊,主题隐讳,表达重复,写作风格和初中生熟悉的常规写人记叙文大相径庭。和本单元的其他几篇文章《藤野先生》、《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再塑生命》比较起来,其文学创作手段显然在初二年级学生的欣赏视野之外,其需要的文学鉴赏的层次也高于初二年级学生。事实上,就是教师在阅读的时候也会感觉艰涩之处众多。所以,如果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开发不得当,就可能导致学生的阅读重点失衡,阅读思路混乱,眉毛胡子一把抓,后果是不仅文章的优点得不到凸现,反而会因其“弱点”削弱了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疑点】

因为对文本重点、难点、疑点的重新认识,笔者尝试着突破传统,自辟蹊径“读”托翁。后面展示的这个教学创意包含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从教学目标来看,人物描写技巧不是该教学创意的显性学习重点。这个教学创意定位在以该文为桥梁,让学生了解托尔斯泰,初步感受伟大作家的心灵律动,对托尔斯泰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进而去主动阅读托尔斯泰。这样定位的理由在于文本的特殊性。《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物塑造缺乏学生熟悉的人物描写底座——具体生动的事件。初二年级的学生要掌握这种人物塑造的方式还有一定难度。同时,这篇文章虽然辞彩华丽,从相对独立的句子来看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但从全篇来审视表达稍显拖沓累赘,并非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文本。所以,与其让学生陷于修辞的汪洋大海成为琐屑语言的奴隶,不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验语言精华进而感受人物神采。

第二,从教学方法的选择来看,这个创意摒弃了传统的讲解方法,而以朗读为主要学习方式。这样做的理由在于文本故事性不强,教师最可以挖掘和凭借的优势是文本语言的散文化韵律化。另外,《列夫·托尔斯泰》中费解的难句较多,这需要背景资料的补充。所以,与其靠教师辛勤讲解,还不如通过动人的故事的诵读来化解难点。为了让朗诵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提炼整合也是该教学设计的创意点。

【自主学习过程】

一、初识托尔斯泰

1、情境朗读:巧妙化用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关键词句设计导语,创设拜访托尔斯泰的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1)教师引导:同学们,列夫·托尔斯泰是当时俄罗斯文学和思想的最高峰。与托翁会面是多少俄罗斯文化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请转变角色,我们现在的身份就是一群俄罗斯文学青年,是大文豪托尔斯泰的“粉丝”。我们坐火车经过了漫长艰苦的旅程来到了托尔斯泰的家中。在客厅里我正襟危坐等待托尔斯泰的接见。对托尔斯泰,我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我们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公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在亲眼见到我们的偶像之前,我们对这位文坛泰斗的形象早已经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了诚惶诚恐的地步。可是,当托尔斯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现实和期望却有天壤之别。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投影配合展示第五自然段中相对应的关键词句,比如“正襟危坐、尊贵、轩昂、伟岸、天才、颔首低眉、诚惶诚恐”等,以及当时拜访者的心理活动。】

学生活动:教师边叙述边和学生讨论这些词语的内涵,并用灵活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等方式体验拜访者的震惊失望的情绪。

2、回溯前文,通过朗读来感受托尔斯泰的“丑”。

(1)要求学生迅速跳读课文1-5自然段,探究托尔斯泰让拜访者震惊的原因。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句段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和简笔画来传达出拜访者对托尔斯泰的失望。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讨论一些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比如:“胡乱劈成”的“劈”写出了额头皮肤皱纹深和乱……托尔斯泰的毛发之丑、五官之丑、脸色之丑、气质之丑让拜访者失望。

3、朗读托尔斯泰对自己的评价

【投影展示: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

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嘲、愤怒等各种语气来朗读。

二、走近托尔斯泰

1、教师引导过渡:就连托尔斯泰本人都这样毫不留情地评价自己,拜访者感到震惊尴尬就不难理解了。但是,拜访者的情绪在突然之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是为什么呢?

2、利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托尔斯泰眼神的深刻锐利。

(1)速读第六、七、第八自然段,寻找提取出表达托尔斯泰眼神锐利的比喻句组合成小诗,指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动情朗读,体会其精神神韵。

眼睛

这道目光像黑豹那样

这道目光像锃亮的钢刀那样

这道目光像枪弹穿透伪装的甲胄那样

这道目光像金刚刀切开玻璃一样

这对眼睛是手术刀

这对眼睛是X光

这对眼睛是寒光四射的匕首

这对眼睛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

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

把所有的浅薄的信条撕烂

(2)指导学生动情朗读补充材料,教师稍做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托尔斯泰的深刻。

朗读材料一: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

——斯特拉霍夫对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的评论

朗读材料二:

这里全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安娜·卡列尼娜卧轨时对上流社会的诅咒实际是托尔斯泰内心深处对俄罗斯上层社会的呐喊

这里所做的一切事情是最大的渎神行径,所有这些用基督名义干出来的事情正是对基督本人的嘲弄。

——《复活》中托尔斯泰评价俄国官办教会里那些头罩伪善面纱、浑身散发虚伪诈骗味道的吸血鬼

(3)再读《眼睛》一诗小结,体会托尔斯泰的深刻。

3、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托尔斯泰眼神的丰富。

(1)要求学生跳读第七自然段,寻找出表达托尔斯泰精神愉悦的短语。老师把这些短语组合成小诗,供学生朗读体会。

柔和的目光

和蔼的笑容

粲然的笑意

神奇的星光

涟涟的热泪

盎然的兴趣

(2)指导学生动情朗读补充材料,教师稍做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托尔斯泰的深刻。

朗读故事一:托尔斯泰眼睛里的微笑

秘书费·布尔加科夫第一次到托翁家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故事。(略)

教师结合课文第五自然段中对托尔斯泰接见崇拜者的描写来应证。

【投影展示文字:进来的人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来客友好地微笑。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引导学生抓住“轻快”、“抖个不停”、“小跑”、“友好地微笑”、“轻松愉快”、“欢迎”、“主动”等词语来感受托尔斯泰对人的热情真诚和充满活力。

朗读故事二:托尔斯泰眼睛里的两次泪水

托尔斯泰听《老伍士》和《如歌的行板》时候老泪纵横的故事。(略)

3、小结:整合第八自然段的部分精彩文字,指导学生朗读小结

这就是托尔斯泰的眼睛——

这是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

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它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

然后发射出准确无误的频波

它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

它全面揭示出广袤无垠的宇宙

它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

它把探照灯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它忘我地注视上帝

它摧毁着一切的虚无

它把虚假的伪装扯掉

它把浅薄的信条撕烂

它甚至锋刃无情

直戳要害

刺中了自己主人的心窝

三、探究托尔斯泰

1、学生质疑文本中的难句并投影展示(略)

2、指导学生朗读补充材料,教师结合背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了解感悟托翁矛盾的一生。

朗读材料一: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见教学参考书)

朗读材料二:《祖父逝世的时候》《世界最美的坟墓》节选

朗读材料三:托尔斯泰的名言

(1)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2)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3)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4)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5)凡是使人类团结的东西都是善良的、美好的,凡是使人类分离的东西都是恶的丑的

3、学生活动:听了这些材料,发表感想,谈对文本中的难句的理解。教师稍做点拨

四、告别托尔斯泰

1、经历了这次拜访托尔斯泰的大起大落的心灵之旅,回顾当初拜见托尔斯泰的“正襟危坐、诚惶诚恐、颔首低眉”,此刻,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如果你正站在托尔斯泰的墓前,请你为这位伟大的人物写几句墓志铭。

4、教师总结并且推介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

【反思与强化】

《列夫·托尔斯泰》可开发的教学内容其实很多,其教学切入点也丰富多彩,比如对整个单元的五篇课文的写人手法进行对比,重点学习肖像描写的手法、比喻句的不同展现形式、先抑后扬的写法等等。比较起来,上面呈现的是一种较为另类的思路。但是,不管如何做,感受托尔斯泰的形象,感悟托尔斯泰的心灵世界都应该是教学的第一重点。这也应该是一个基本出发点。不管其他的辅助目标如何定,但是如果偏离了这个基点,那么其它倾向于工具化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在教学中,学生也还是提出了一些问题,非常中肯,也有一定价值,老师们也需要注意:文章中某些词语比如“崎岖”“麻木不仁”是否可以有更好的翻译方法。有些文笔确实非常冗赘,比如第三自然段。还有学生提出:难道田野村夫的面孔就不美吗?这些问题教师都可以在恰当的时间结合背景和学生讨论,以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