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报告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高考家长帮为朋友们分享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报告8篇,希望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方案 篇一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因此,“十三五”期间,围绕***镇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针对在发展中存在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城乡发展不协调等主要问题,集中力量,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三优一特”经济发展思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突出特色,加快生态乡镇建设;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县、镇的相关部署和要求,结合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将***村打造成为以蔬菜大棚种植为主的生态旅游文化体验区。

第一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目的与作用

本次规划工作的目的是:以***镇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在村庄管辖的地域范围内,通过对全村现状条件、规模和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调整生产结构,将规划范围内的山、水、田、林、路的治理和生产、生活、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的建设,统筹考虑,共同协调发展。

具体讲,就是在调查了解村庄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演变、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确定村庄性质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统一规划与合理利用村庄用地,综合部署村庄经济、文化、公用事业及防灾等各项建设,统筹解决各项建设之间的矛盾,相互配合,为村庄居民提供适合我县特点、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为了加快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切实贯彻资源优化配置与节地、节水、节能和节材的方针,围绕增收致富奔小康,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为村庄建设提供有效指导,为***镇农村住宅建设探索一条合适的路子。

在规划过程中注意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做到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立足于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村庄环境面貌,方便群众生活和生产,保障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力争为整体推进镇政府“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示范和依据。

二、规划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32000-2015)》 《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规范》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gb7959)》 《村镇规划卫生规范(gb1805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农村防火规范(gb50069)》 《防洪标准(gb50201)》

《农村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

《农村居民雷电防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952)》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范标准(cecs354)》 《农村低压安全用电规程(dl493)》 其他相关规范

三、规划指导思想

本次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城乡统筹,深入实际,因地制宜,尊重地方与民族特色和优良传统,立足于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村庄环境面貌,切实以规划带动解决***村的实际问题。抓住机遇、搞活经济,立足生态农业和自然环境,并突出***村的特色,引导和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便利的交通优势,结合乡村旅游,大力发展田园观光、农事体验、生态农业和采摘等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综合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使***村能够高效、持续、协调地发展。

四、规划基本原则和规划理念

规划基本原则:

1、切实贯彻***镇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村民收入和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村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2、坚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确立村民在村庄规划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村民自主自愿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激发村民自主、自强、勤勉、互助的精神,使村民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村民得到实际利益。

3、注重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各项专业规划的结合,并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村庄建设的新特点,突出基础设施和土地开发的调控,把村庄各项发展目标落实到土地空间上,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

4、充分发挥村的重点示范功能,以带动其它村庄的经济发展,使该区域内的村庄有机联系、协调发展。

5、着眼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后消费结构的变化,把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放在第一位,规划解决好事关居民当前和长远利益的村庄建设重大问题,努力创造有利于村民生产、方便生活的宜居环境。

6、建立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功能机制。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开展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保护和改善村庄生态环境,促进***村的可持续发展。

7、根据本村的功能和特点,注意村庄风格、标志性建筑、交通网络、绿化格局、村庄色彩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紧扣当地传统,突出民族文化精髓,提升品位,塑造富有特色的村庄总体风貌。

规划理念:

以***镇发展总体规划为依托,遵循“人本”理念,体现“对应、艺术、自然、和谐、回归”。在村落空间设计上,充分考虑环境景观的以小取大,因地制宜;在平面布局中均衡考虑,达到对称、通透、均好的效果。

“对应”:流畅的平衡性,呼应的整体性; “艺术”:生活情趣的凝炼,庭院村舍的韵律; “自然”:融入自然的建筑,享受自然的清新; “和谐”:人与社区的均衡,环境氛围的宁静。“回归”:对历史的回归,对人文的回归。

五、规划发展目标

1、经济与产业发展目标

重视传统手工业发展,主要是***工艺生产制作,同时结合现代工艺,大力发展合理经济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转变手工业增长方式,提高手工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推行手工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现代手工业建设。加快生态农业发展,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切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农产品,如生姜、茄子、西红柿种植等,在抓好果蔬等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优良品种、品系的推广和引进工作。牢固树立绿色生态农业理念,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力争建设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积极推广农业机械,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农家有机肥和生物农药,推广节水灌溉生产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2、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使每个适龄劳动者掌握1-2种实用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提高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重点控制严重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等重大疾病。

提高农村出生人口素质,完善现行生育政策,健全“依法治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农村计生工作新机制,实施生殖健康促进计划。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建立与农村经济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随着经济与产业的逐步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继续完善渠系配套,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水利化程度,因地制宜,规范操作,完善管理,加强水浇地建设,完成基本农田整治,改造中低产农田,做好土地整理,建设高稳产农田。

进村公路实施硬化,保证公路畅通,设置客运点,切实解决好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加强田间机耕路建设,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农村供电保障能力,改造完善供电线路;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农村沼气使用率,积极开展节柴改灶、以电代柴、以煤代柴的推进工作。

引进生态措施建设,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农业产出率。

4、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防止污染事故,确保环境安全。

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禁止进行任何建设行为,严格控制对基本农田的环境污染。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保护生态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涵养水源,加强水土保持等生态治理,严格制止破坏林木植被的非法狩猎活动。

加强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围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开展秸杆综合利用和粪便还田示范工程,减施化肥、农药,合理使用地膜,大力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生物农药和平衡施肥技术,继续加大沼气池推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5、人居环境发展目标

秉承以人为本、经济务实的设计理念,力求塑造结构清晰,环境优美,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居住环境,并从中提炼出代表性的建筑元素,由此凝练出特有的建筑风格,彰显其传统文化特色。作为充满人情味的居住空间,村庄的规划应充分考虑人际间的沟通与交往。公共空间的设计都考虑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可能性与便利性。

同时依循相关政策采取紧凑务实的建设方式,以能够适应当前农村生活要求与经济条件的庭院和集中高效的公共绿地来营造特定的居住氛围,使之能够留存传统农村聚落的有机生活脉络,并为之注入与现代相适应的环境因素。

通过对当地村民生产、生活习俗的调查和了解,力求把多方面的需求和元素融合到建筑的平面布局和功能分区上,着力改善和提高该村居住建筑水平。

在规划、开发和建设中,需遵循以下原则:(1)可操作原则

在满足高起点、高标准的相关规划要求的基础上,适当考虑该村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规划的可操作性。

(2)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原则

确立“人本”的规划设计思想,强调居住行为与环境的融合,并通过多样化的物质空间形态的组合,努力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3)富有特色原则

规划设计在考虑远期发展的基础上,应着力体现其绿色和原生态的特点,同时突出本地文化特色。(4)现实原则

规划手段上要体现尊重当地居民的建房和经济活动以及生活习俗的需要,并加以科学的规划手段进行协调,着眼于为本村居民创造一个自由、灵活、宜人的生活空间。

第二章 村庄现状概述

一、地理位置

***村位于山东省***市***县***镇境内,位于国道205西侧,滨河路东侧,地理位置优越。***村位于山东省***市***县***镇政府驻地北1.5公里处,地处平原地带,一年四季气候宜人。

二、基础设施

***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村进村道路为水泥路;到***镇道路为硬化水泥路;村内主干道大部分为硬化路面;距离最近的公交站牌50米,***汽车车站11公里,距离火车站12公里。

三、特色产业

主要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手工业***制作为辅,农产品、***主要销售往全国各地。201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350.00万元,目前正在发展电子商务,计划大力发展***制作、生姜种植,形成规模化,并通过互联网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四、村庄建设现状与人居环境

村民住房以砖混结构为主,有少量的土坯房。村庄居住建筑层数均以低层为主,并且多为一层、二层居住建筑。用地比例不均衡,土地利用率低,村庄整体风貌有待改善。

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

一、产业发展定位与规模

(一)经济发展现状及方向

近年村庄以生姜种植的为主的传统农业以及***制作为主的传统手工业为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发展较快,由于村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宜生姜种植。

按镇政府的规划,将对本村进行特色生态农业旅游的建设,统一规划和管理,这将大大有利于以传统手工业为主的稳定特色经济产业规模,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在主导产业生姜等经济作物种植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环境和自然优势,充分利用资源,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不仅增加了林农、企业收入,还促进了林业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整体发展布局

为尽快将***村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本规划重点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传统手工业***文化为主题,依托村域及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整体布局依循自然,遵从自然,坚持合理分工、集聚发展、集约利用土地、统筹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引导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发展。结合本村自然地理条件,在村落范围内照原样梳理,保留村落人文肌理,进行整治改造,力求营造优美和谐、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氛围。

根据实际,以及上级单位的统一规划,建设综合服务区;村庄外围一般林地具有较高美景度,应予以保留,原则上不作建设之考虑。周边基本农田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切实做好基本农田保护,通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深挖潜力,立足于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蔬果种植;同时在村域范围内合理安排,逐步开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果采摘及餐饮住宿活动,利用和开发该村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农业景观、生物景观,充分发挥其作为一个典型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体验区所拥有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合理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等优势。

以此整体推进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确保本村农业产值的增长和村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

二、农业发展规划

根据村委会的农业、手工业发展规划,确定农业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示范体验区,重点拓展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着力推进田园风光化、种植规模化、产业化、产品生态化等进程。主要完成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任务: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太阳能热水器推广、节柴改造等农村能源设施建设。

(2)、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作(3)、构筑循环型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种植业(4)、转变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产品交易平台建设。

(5)、改变传统农业结构,整合各种农业资源,构建优势互补的农业生态生产模式。

第四章 村庄建设规划

一、建设现状

(一)、现状建设特征

本村处于平原地带,风景秀丽,民居主要沿的主干道分布,但建筑质量参差不齐,畜禽圈舍散布其间,居住环境较差,有待整改。

(二)、现状建设问题分析

1、村庄布局结构不甚清晰、用地比例不均衡、土地利用率低,居住用地过大,道路不成系统。

2、居住建筑主要为一层和两层,部分土坯房建筑质量较差,村庄西部的部分房屋已破损不堪,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并且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3、村庄的综合服务功能尚未形成体系,村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较低。

4、缺少休闲、游憩的场所,没有公共绿地,村庄环境质量有待提高。

5、村庄内排水沟渠不畅,缺少有效的疏通和维护。

6、村庄内的牲畜家禽散养,垃圾没有集中堆放点,既影响村内环境,又易造成疾病的流行。

7、环卫基础设施薄弱、不配套、功能不完善,垃圾露天堆放,污染地表水、地下水、清理垃圾不及时,有卫生死角,影响环境。

二、功能定位、村庄发展规模

1、功能定位

村庄以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体验为主,传统手工业柳制品作为辅的环境宜人的现代化新农村。

2.生态休闲旅游业市场定位

村庄目前的现实游客很少,根据***市旅游地的客源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结合相连旅游资源特色,以本村优美的绿色生态农业文化景观为基础。旅游开发市场定位为近距离、周末节假日、自驾车、休闲度假旅游。

3、人口发展特点

2016年初,总人口为1100户,共有5200人。村庄人口分布比较均衡。由于受经济、产业结构的制约,人口规模小,基本无迁入人口,吸纳外来人口能力有限。

4、人口规模预测

根据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确定自然增长率为年平均6‰。因发展旅游业,会有一部分相关服务人员与流动人口增加,按照相应程序计算人口增加。

5、住宅建设要求

(1)住宅建筑基地面积不应大于宅基地面积的70%。

(2)住宅层高不宜超过3.6米,层数不高于局部三层。

(3)抗震等级应在六级以上。

(4)村庄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35%,容积率不高于1.2.三、总体布局规划

(一)总体布局结构—功能组织

根据该村的发展要求,结合远期的发展及与周边区块功能的协调,适当追求便利的效果,因此在规划和建设上,进行了相应的规划布置,充分考虑了村民生产、生活的便利,构成整洁、动感而又彼此呼应的布局风格。

规划依据现状条件、建设情况及功能组织的合理性,确定:村庄片区功能组织为:保留居住区,新建改造居住区,综合服务区,留有服务区和旅游接待区等功能区。

(二)建设用地规划

用地布局。村庄现状的生产建筑用地散乱,今后,随着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严格按照《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进行规划,原则上不得在村庄范围内规划建设对居住和公共环境造成影响的工业项目,以确保村庄的良好生活环境。

(三)公共设施规划

(1)行政办公建筑用地规划 已建成村委会,作为村委会的的行政办公用地。(2)教育建筑用地规划

现有一所民办幼儿园,满足适龄儿童的入学要求。

(3)商业建筑用地规划

村庄内部结合道路及公建配套设施,布局小卖店,以满足居民日常的生活需求。

(4)文体科技建筑用地规划

根据村庄实际,规划文体用地。规划在村庄规划运动场等,形成文体科技中心,满足居民需求。

文化设施结合公房进行规划,其中包括:文化室、图书室、活动室(棋牌、书画等)。

(四)居住用地规划

村庄居住建筑用地现状布置散列,土地利用率低,但由于居住建筑层数多为一层或二层住宅围合的农家庭院,具有较为原始的浓郁田园气息,规划在现状布局基础上,以外观改造为主,沿主干道集中改造,以突出其绚丽多姿的风情、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个性鲜明的文化特点,营造出闲适意境。现状居住用地内影响生活环境质量的如牲畜圈,要逐步搬迁或改造。

住宅建筑的群体布置应结合考虑住宅类型、朝向、层数和组合方式等因素,要符合建筑的日照、防火、保温、节能等要求。要充分挖掘原有建设用地的潜力,适当进行调整改造,合理利用空闲地、边角地。严格按规划控制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在满足居住需要的同时,可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加大指标,以改善生活环境和丰富村庄景观为目的。

(五)园林绿地规划

村庄现状缺乏系统的绿化,规划在综合服务区、村庄内部、等设置绿地,在村中各户庭院种植果树、开辟菜园,以达到营造景观、改善居住环境的目的。

规划在村庄主、次干道增加绿化面积,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沿路两侧在零星小块空地处种植果树和蔬菜,增加道路绿化。依据村庄外围自然地形,进行全方位生态建设,形成对村庄的绿色围合,并与村庄绿地系统形成良好的村庄生态环境。

四、住宅建设

(一)住宅建设现状

规划区内的建筑基本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为保存完好的特色民居,建筑风格为一颗印,高度大致为两层以下。村内住宅大多属此类建筑。

一类为经改造的民居,在传统民居的基础上加入现代装饰,主要体现在庭院大门的装修上。

一类为农业生产辅助用房如畜禽圈。此类建筑大多位于住宅房前屋后或有的直接与住宅相连。

(二)住宅建筑设计与造型—附住宅建筑选型与说明 根据实地调查走访,广泛了解村民生产生活习俗及需求,在充分挖掘当地建筑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初步确定推荐五种住宅方案,建筑面积分别为120平方米、150平方米具体方案参看户型选型。

(三)旧住宅改造

规划对村内多数住宅进行原样梳理,以保留该村的自然形态和人文脉络,重建村庄道路骨架,同时结合电力线路改造、给排水管网改造。对旧住宅的整治必须充分考虑村民生产生活习惯及经济收入状况,并重点挖掘相连当地特色传统文化元素,明确特色主体,提升品位,适当布置特色景观或建筑小品,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良好的效果,营造出和谐优美的村庄风貌,有效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为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服务提供有利条件。

住宅改造标准:

(1)住宅建筑基地面积不应大于宅基地面积的70%。

(2)住宅层高不宜超过3.6米,层数不高于局部三层。

(3)抗震等级应在六级以上。

(4)村庄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35%,容积率不高于1.2.第五章 村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一、道路广场规划

规划目标:结合整个相连片区的建设和开发,继续完善道路主骨架,实现与主骨架网络相连接道路的全面硬化,在村内建成结构合理的次骨架网络体系。

1、道路结构等级

村庄内现状主干道路已全面硬化,呈现根系状,相连主干道路近似于东西走向,部分次要道路及宅前道路尚未硬化,需进行硬化。由此,道路可分为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村中根据交通量情况确定主要道路宽度为6米,次要道路宽度4米。

2、广场、停车场

规划适当扩大现有广场和新建停车场用地,于综合服务中心东侧布置停车场,并结道路设置村内停车场,以供进村游客及居民停放车辆,在村子内部规划1个广场和若干个集中绿地,为村民和游客提供机会用地。

3、道路

入村道路目前已完成硬化,但宽度不够,进行拓宽。村庄内部道路进行疏理和整冶,通拓宽、新修、优化等措施,使村庄内部道路满足通行和消防的要求。

二、给水排水规划

(一)、现状

目前使用自来水,全村全部农户均通自来水,以李庄镇自来水公司为主要供水单位,已基本能够满足全村村民各种生活用水,生活用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生活污水及雨水排放主要依靠有限的排水沟,汇入村中灌溉渠,部分区域完全为顺地自流。

(二)、规划原则

首先应能保证村庄范围内未来发展所需水量,并符合水质、水压的要求,当发生火灾或紧急事故时能保证及时供应必要的用水。其次要合理安排水资源利用,强调水资源保护,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并充分利用现有供水设施。

排水应根据自然条件和排水现状,合理确定排水体制,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建议远期采用雨污分流。

三、电力电信规划

目前全村已全部通电。并符合《农村低压安全用电规程(dl493)》、cb/t156,dl/t5118等标注要求。

电力供应完全能够满足未来发展所需,规划结合村庄布局的调整及用电负荷大小,对配电线路进行优化和改造。

加快建设和完善通信网络建设,主要是继续完善移动电话,互联网通信系统,快速推进宽带下乡工程,满足新时期农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加快有线广播电视联网和接入网的双向改造,全面建成宽频带、高速率的综合信息传输网,完成有线电视网络双向传输和多功能开发的改造,形成高速宽带双向网络。

四、清洁能源利用规划

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已达到普及阶段。未来将结合相关部门的专项工作,如太阳能入村工程,对每个农户补助500元,广泛利用太阳能,同时积极开展节柴改灶、以电代柴、以煤代柴的推进工作,进行深度利用,以保持相连优美自然的生态环境。

五、环卫环保规划

(一)环卫保洁、垃圾收集与处理

加大改水改厕力度,提倡家畜和家禽圈养,推行垃圾集中堆放,生活污水定点排放,改善农村居住卫生环境;发展新能源开发工程,逐步扩大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严禁随意堆放、焚烧垃圾及秸杆等。规划在村内人流汇集点、公共设施旁设立公厕和垃圾收集点,并设置中转站。同时在主干道沿路间隔80-100米布置垃圾筒,供游客或村民日常生活丢弃垃圾。

推广生态、环保、节能的污水、垃圾收集及处理模式。如上流式浮罩沼气池、溢流式小型高效户用沼气池等。

(二)、环境保护的目标与措施

1、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禁止进行任何建设行为,严格控制对基本农田的环境污染。

2、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及天然草地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

3、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森林和自然保护区的各种条例,严禁在保护区从事放牧、采伐等活动,加速退耕还林及植树造林工作。

4、强化监督管理,严禁在附近兴建工厂和污染设施,严格制止破坏林木植被的非法狩猎活动。

六、防灾减灾规划

(一)抗震规划

本村地处地震基本烈度8度设防区,因此实施防震减灾及人防规划,可在发生震灾时,有效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发挥综合减灾作用。

建筑物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设计规划。

村内规划的广场、绿地、停车场同时兼作疏散、避难场所,不得随意侵占或改作他用;村级干部需承担相应的抢险救灾职责,接受乡镇、县、市的统一调度和指挥,同时加强宣传,提高村民的防灾抗灾意识和能力。

村内主干道为救灾通道和疏散通道,不得挤占,确保畅通无阻。

(二)防洪规划

村子所处位置总体地质构造稳定,并严格按照《防洪标准(gb50201)》进行规划。总体上场地适宜建设,应禁止采伐森林,加强预测、防治及治理,避免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地质灾害发生,减轻或消除居民点的洪水灾害。

洪涝防治应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村庄周围及河流流域范围内,加强植树造林,增加植被,搞好河道及坡面的水土保持工作。

(三)消防规划

(1)严格按照《农村防火规范(gb50069)》进行规划,消防工作必须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严格控制火种。

(2)大力宣传防火重要性、普及消防常识,增强村民和游客的防火安全意识,加大检查、督促力度。

(3)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在公路及游道两旁种植耐火的树种。在村委会设立二级消防站,设置火警了望台,了望台设报警电话专线至消防站,并配备无线通讯电台。

第六章 村容环境规划

一、建筑与庭院整治

(一)建筑整治

根据《村庄整治技术规范》,规划保留村内现有大部分建筑,但需进行改造,部分破旧建筑需拆除,初步估算,全村需拆除危房约2间,需拆除猪厩、简易建筑物及其他建筑物。通过改造和整治,可以有效美化环境,形成协调统一的建筑风格。

(二)庭院整治

农家庭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体现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内涵。村庄现状中的农家庭院颇具田园气息,布局尚存一定肌理,故采用原样梳理的方式进行改造。首先拆迁由于道路网的完善即道路拓宽和规划道路所涉及的房屋,就近建设或改造,大致按二合院和三合院的格局进行改造,同时对于院内有菜园的庭院,应考虑拆除原有夯筑的围墙,代之以篱笆围合,以丰富村内景观,让游客身处其间,充分感受田园风光的闲适。

(三)改厨、改厕、改圈治理

严格按照《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gb7959)》对厕所进行改造。厨房由于使用柴禾,故而又脏又乱,随着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逐渐普及,可推广沼气池,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村民们充分认识到使用清洁能源的好处和重要性,改变以往烧柴禾的***惯,这样既有利于改善各家各户的卫生条件和村容村貌,也有利于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卫生户厕基本要求 a.厕屋高≥2.4m b.厕屋面积≥1.20㎡ c.侧窗面积>0.26㎡

d.厕门:采用木质或铁质的封闭门(有条件的村民可选用钛镁铝合金门)

e.厕屋顶:水泥板、机砖瓦、石棉瓦等 f.墙裙处理:釉面瓷片或其它不透水材料 g.墙裙高度≥1.00m h.地面处理:地坪高于庭院地坪100mm,材料用防滑地砖或水泥

i.给、排水设施齐全

j.便器符合密闭收集要求,材质为陶瓷或质量好的工程塑料

k.化粪池容积:化粪池的容积比例2:1:3,有效深度不少于1米,具体容积需根据用厕人数具体确定,用厕人数3人左右化粪池的容积应不小于1.8立方米。每增加一人,化粪池容积应增加0.4立方米。清渣约1-3年一次,最好一年一次。

l.化粪池符合粪便无害化处理要求,密闭、不渗漏。

二、绿化美化与村容村貌治理

(一)村庄园林绿化

绿地系统由公共绿地和宅间绿地两部份组成。其布局采用“点、线、面”相结合。其中,“点”是指小块绿地,如庭院内的菜园、小规模的绿地等;“线”是指林荫绿地、道路绿化、道路两侧的防护绿带等;“面”指大型集中绿地等。规划意在创造良好的生态绿化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沟渠水体环境,和山体资源,建设生态优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居环境。改善村庄生态环境,提高绿地总量,高标准地建设自然与人工环境,使之融为一体,实现现代化生态园林型村庄。规划新建中心广场,使其成为村民健身、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二)公共环境美观化

景观系统主要由集中绿地、带状绿地、公共空间和景观节点构成,四者是组成各级系统的“绿色”、“多色”景观要素。

设置内部步行系统,使居住者沿线可驻足欣赏民居特有的建筑文化韵味和优美的农田自然美景,并充分利用经住宅建筑整治,拆除部分畜禽圈舍后整理出来的小块土地,种植果树、蔬菜,既可有效改善村庄内部环境,增加田园气息,同时也可为村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规划通过强调对环境塑造,以人为本,精心处理人—建筑—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类景观要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的居住环境。

绿地分类及配置标准

(1)村庄绿地分为防护绿地和公共绿地。

(2)村庄绿地结合住宅和公共设施布置。

(3)村庄绿地率不小于20%。

(4)公共绿地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5)广场绿化覆盖率达到30%-50%,广场周围有绿化林荫覆盖。

(三)村域环境建设与治理

从村庄发展定位出发,结合民居的建筑风貌、住宅庭院、周边农业景观及外围自然地形,统筹建设,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切实保护好天然林地,做好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不断改善自然生态景观,进行全方位生态建设,形成对村庄的绿色围合,并与村庄绿地系统形成良好的村庄生态环境。

第七章

保障机制及村务管理

一、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

村庄未来的开发和治理,在实施过程中政府不能“大包大揽”,应该通过相关政策,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使村民能够以“勤俭、自助、合作”的态度投入到本村的改造和建设中;并实行有区别性的支援、补偿政策,有针对性地建立完善的鞭策机制,以达到“奖勤罚懒”的目的。

理论永远是滞后于实践的,而实践是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只有充分重视村庄规划,认识到位,行动与理论相结合,切实落实遵守规划的原则、程序,才能避免规划最终流于“图上画画、墙上挂挂”。

总而言之,新农村建设的依赖力量应该是:农民自助、政府补助、社会帮助。在多方努力协同下,才能使蚂蟥村的建设和改造取得应有的成效。

二、规划实施的管理保障策略

1、本规划经主管部门批准后,便具有地方法规效力,规划区范围内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进行建设活动时,都必须服从本规划。

2、对近期建设划定范围之外的用地要严加管理,确保中、远期发展用地不被占用。

3、加强道路发展用地管理,为道路畅通提供保障。

4、严格控制入口、广场及主干道的形象和风貌,禁止有损村庄整体风格和外观的开工建设。

5、认真贯彻,积极宣传,提高组织和群众对规划重要性、必要性和严肃性的认识,从而有效提高人民群众遵守规划的自觉性。

6、设立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专管人员,指定规划实施管理办法,作好建设审查和上报审批工作。

三、村民自治

坚持政府管理,村民自治的原则,建立村民自治委员会,完善相应的建设管理制度,尊重村民意愿,对项目实施由村民自治委员会实行“一事一议”,并严格实行“四议两公开”。村庄内的各项建设必须服从规划管理,未完成规划编制前,暂缓宅基地和房建审批。

四、资金筹措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具有利国利民的重大意义。在确定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总额的基础上,开放市场、搞活机制,建立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投资政策体系,通过各种方式、多种来源来筹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所需的资金。

国家投资:各地应积极以项目申请的形式,积极争取国家及有关部委的立项和资金支持。

地方配套: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配套建设。

其他投资融资措施:各地应积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鼓励采取银行贷款、股份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大公司参与,促进农村环境保护整治的企业化运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美丽乡村项目规划 美丽乡村项目简介 篇二

1、通过这次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引导广大师生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绿增彩,带动全社会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创建工作。

2、通过本次活动,锻炼师生的写作、摄影、书法、绘画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个人文化艺术素养。

3、通过这次活动,搭建相互切磋交流的平台,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热情。

爱我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家园

xxxx年1月——2月

一是围绕活动主题举行书法比赛。

二是举办一次“小巧手绘家园”绘画活动。组织广大学生围绕“爱我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家园”进行主题绘画比赛。

三是举办一次“爱我家园”手抄报展览活动。

四是开展一次“我心中的美丽乡村”主题征文活动。

五是组织师生和家长发现生活中的美,记录生活中的美,开展一次“美丽乡村”摄影比赛。

1、组织动员阶段(1月4日至1月7日)。各单位研究制定“爱我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家园”主题活动方案;各学校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等载体,大力宣传本次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全面启动阶段(1月7日至1月25日)。各学校举行“爱我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家园”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布置开展该项工作。师生作品以学校为单位征集,其中书法、摄影作品不少于20件,绘画、手抄报中学、中小、高小各不少于50件,石小、黄小、两处幼儿园不少于30件,征文作品中学、中小、高小不少于30件,石小、黄小不少于20件。

3、展示表彰阶段(1月26日至1月31日)。各单位将所有上交作品分类展示,届时邀请镇领导参观指导,各单位对各上交的作品进行评选,评出一等奖(占上交作品数量的1/10),二等奖(占上交作品数量的2/10),优秀奖,给予精神、物质奖励。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学校教师要带头履责,广泛动员青少年学生参与活动,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迅速形成“爱我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家园”良好氛围。

2、积极推进,注重实效。各个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确保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媒体开展宣传,向广大师生及学生家长宣传“爱我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家园”活动的意义。在全镇形成共建美丽家园的合力和氛围,确保该项活动的优质长效。

美丽乡村项目规划 美丽乡村项目简介 篇三

为了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君办发〔20xx〕3号)工作部署,按照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对农业农村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及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湘办发[20xx]34号)部署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美丽乡村建设统领全镇农业农村工作,按照“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总要求,加速推进全镇美丽乡村建设,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把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园建设得更加幸福美好。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群众主体;

2.分类实施、全面推进;

3.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4.全民参与、营造合力;

5.改革创新,激发活力。

二、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乡村格局,着力打造生态环境友好、湖湘特色鲜明、村村宜居宜业、人人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具体对全镇12个村(居),分三类梯级实施,到20xx年,全镇建成2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争取打造美丽示范镇,85%的村庄基本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争创全区美丽乡村整域推进示范镇。

(一)美丽乡村基础类(三类):对基础薄弱,尚不具备美丽乡村建设条件的村(居),以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住房改善(主要是规范村民建房)、封洲禁牧淘汰牛羊、文明乡风为主攻方向,力争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广兴社区、黄安村、六支渠村、胜利街社区)

(二)巩固提升类(二类):对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但创建条件尚不成熟的村(居),持续巩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引导规范村民建房、封洲禁牧淘汰牛羊及村庄绿化等工作成果,并结合实情有选择性地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产业提质、基础设施改善和精神文明建设,确保巩固成果、补齐短板、整体提升。(联合村、保庆村、团湖村、永明村、殷家铺社区)

(三)示范创建类(一类):对基础条件好、班子战斗力强、群众积极性高,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在今年我镇沿江村完成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省级实事项目)、完成洪市村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合兴村按照区级示范村标准创建。

以上三类村(居),按递进层级,完成所属类型的建设任务,经镇和区委农办考核,达到相应标准后,自动进入上一层级类型,直至达到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要按照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升级进位、彰显特色的工作目标,强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工作重点

自20xx年起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八大行动”:

(一)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牵头领导:江辉,责任单位:城建环卫站,责任人:张定洪、各村(居)联点干部)

工作目标: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镇制订20xx年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方案,建立长效机制,落实镇负责、村为主、组到位、户落实的工作机制,全面治理“脏、乱、差”,纠正不文明卫生行为,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减量。

2、各村(居)按“二基四化四改四清”的标准定方案、定责任、定人员,确保村内卫生、整洁,群众满意度高。

3、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逐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不断提升耕地地力。

5、加强养殖污染治理,按规定取缔畜禽禁养区内规模养殖户(场),加强排污监管和整治。

美丽乡村项目规划 美丽乡村项目简介 篇四

一、基本概况

(一)项目名称:新杭镇徐家边村农村美丽乡村项目

(二)项目实施单位:新杭镇徐家边村村委会

(三)项目实施地点:新杭镇徐家边村

(四)项目实施内容:

“美丽乡村”的总体要求是“四个美”,即“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庄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与之相对应,要具体开展“四个行动计划”,即“生态人居建设行动”、“生态环境提升行动”、“生态经济推进行动”、“生态文化培育行动”。通过整个美丽乡村建设计划的实施,达到“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目标。鉴于此,徐家边村美丽乡村将做以下项目:

1、建立一座生活污水处理池

2、在村口处建立一座永久性的门头

3、修建水库(休闲、垂钓)

4、沿徐家边村主干道两边修建宽5米的绿化带

5、在村委会办公楼前修建休闲广场(健身器材、绿化)

6、将村委会办公楼亮化

7、提升林塘茂、胡家桥、徐家边、新农村小区老点建设

8、胡家桥道路拓宽

9、建60个生活垃圾收集池

二、指导思想

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新杭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村建设,以人为本,科学规划,逐步建立健全美丽乡村长效机制,努力抓好农村生活环境与质量、过程管理和资源化利用,注重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按照“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因地制宜、讲求实用”的工作原则,努力构建“户为基础、村为主体”的多元化乡村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农民卫生意识,增强农民健康素质,优化农村公共环境,有效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天蓝、地绿、水清、景秀、村美”的目标。

三、总体目标

力争至20xx年,全村80%以上的村民组创建成为符合美丽乡村要求的乡村。规划总体指导思想以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全面美化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努力把我村建设成“创业增收生活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美丽乡村”的总体布局。我村高度重视,严格要求,通过抓点成线,延伸扩面,把村庄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群众服务健全、乡土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的美丽乡村。全面建设“景美、业兴、村新、人和”的美好愿景,整体推进徐家边村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生态为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广大村民在提高了生活水平之后的又一要求,将“美丽乡村”建设和争创国家级生态县工作紧密结合,构建徐家边村生态景观大道,发动村民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增强村民保护环境的意识。

---富民为本。高效生态农业显著发展,形成一批特色农业示范点。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民实现充分就业、村域经济日益发达。“”期间,力争实现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村美为基。将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延伸到每个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同时,积极探索适合徐家边村实际的垃圾分类方法、生态循环处理方法,建立农村垃圾“有机垃圾处理还田、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不可回收无机垃圾焚烧、建筑垃圾填埋处理”等处理模式,达到了农村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的,极大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面貌。

---和谐为魂。农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一步提升,民主法制、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生活方式更加健康、科学、文明。村民自治不断深化,村级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社会更加和谐。

四、工作要求

(一)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美丽乡村”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我村工作的重点。健全领导体系,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我村成立“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并明确村两委班子分工,做到分工负责,狠抓落实。

(二)积极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美丽乡村”项目是一项改造农村、造福农民的民生工程,要切实加大宣传动员力度,要把学习xx大精神与“美丽乡村”的创建宣传活动结合起来,利用动员会、文化下乡、工青妇等部门开展的各类活动广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努力营造建设“美丽乡村”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检查、考核

加强工作考核,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四个方面的目标,按照县政府制定的“中国美丽乡村”创建的考核内容及标准,把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工作督查制度,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督查,制定出台建设工作考核办法,使各项建设工作目标具体化和责任化。

五、主要任务

(一)抓好环境提升工程

1、树立“中心”新形象,传承传统文化。完成村委所在地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等改造,树立体现徐家边村特色的形象标志牌,在一定区域以“文化长廊”、“徐家边村水源头”等醒目形式的表达,通过形象建设,提升“徐家边村”的第一印象。

2、提升整体环境。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徐家边、观音塘、胡家桥等环境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安装路灯150盏;全村开展“绿色庭院”、“美丽家庭”等创建评比活动,进一步美化庭院,实现户户优美,全面提升村庄整体环境。计划投入345万元。

3、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一是继续实施污水标准化治理工程;二是完成徐家边村生活垃圾整治;三是加大对村庄绿化的投入;四是加大用电、用水等公共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计划投资200万元。

4、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新农村的创建成果,完善健全徐家边村村卫生保洁制度、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全村村民的卫生保洁意识。

(二)抓好产业提升工程

1、大力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病险水库山塘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着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全面拓展农民创业就业领域。加快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连片开发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大力创建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户和农家乐特色精品示范区,规范提升农家乐经营管理水平。积极培育农村旅游节庆活动。注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引导发展农村集体物业经济。

3、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扶持一批产业带动性强、市场竞争力强、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支持工商企业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科技人员联基地、联龙头企业的措施,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现代农业。

(三)抓好服务提升工程

1、加快农村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做好信息服务平台和农民信箱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村综合服务中心的管理,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制定和完善各项便民服务措施,提升服务水平,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建立村宣传长廊,规范村务、财务、党务公开制度,全面落实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2、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管理服务功能。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全面盘活闲置的旧厂房、管理用房等存量资源,搞好资产经营。20xx年力争村集体经济收入比上一年增幅20%,增强村级组织管理服务功能。

3、提高农家乐工作站服务水平。依托农家乐工作站,进一步密切全村各农家乐的联系,在操作技能、解决劳动力、经营思路、政策宣传等方面提供有效的信息。不断提高工作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创新工作思路,学习有农家乐特色村的优秀经验,创出徐家边村独特的农家乐旅游休闲品牌。

4、强化社会保障,切实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工作。20xx年村委班子帮扶低收入户或特困户19户,保障困难群众的生活稳定,充分体现徐家边村村出处和谐的新气象。

(四)抓好素质提升工程

加大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一是配足村文化活动中心所需的各设施设备,筹措老年活动经费,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高效利用村党员活动多功能教育室,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之成村民们学习科技文化的课堂、娱乐的场所,进一步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二是组织各种类型的培训,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化新型农民。三是开展“好媳妇、好公婆”评比活动,在全村树立文明新风尚,充分展现徐家边村人人幸福的新生活。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方案 篇五

杨桥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为响应党中央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贯彻落实省、市、乡关于美丽乡村工作部署,建设美丽乡村,营造和谐杨桥,特制定杨桥村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规划:

一、基本情况

杨桥村地处九里回族乡东北部,东与国营盘石岭林场接壤,南与国营双桥原种场毗邻,西与本乡黄庵村交界,北与洋梓镇高林村相连。版图面积16.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56亩,山林面积4965亩,水面1184亩(含余家垱和李刚冲两个小i型水库,龙泉小ii型水库),北高南低,山林、农田、水面交错分布,属丘陵地区;下辖8个村民小组,现细分为7个网格分区,共278户,1038人,村两委班子共5人交叉任职,共有党员42人,村民代表23人。全村依托“传统农业、苗木花卉、周边务工”三大产业,村民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环保意识强烈,但部分环卫设施落后;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但部分路肩绿化有待加强,有部分低产旱田及荒山可改造为高产苗木经济林;全村40余公里村组要道已经硬化28公里,仍有部分农户存在“出行难”问题,全村水、电、路依然是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

二、指导思想

立足村情实际,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总体规划,重点突破;量力而行,筹补结合”的原则,常态抓净化,长年抓绿化,促进人居生态化,力争达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主要目标

“一看路、二看住、三看环境、四看树”,钟祥市美丽乡村建设有着明晰的工作目标,杨桥村将不懈努力,按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绿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的目标,在各级领导支持下突破性推进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项目的落实,真正把杨桥村建设成“户户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

四、工作任务

(一)、道路硬化

2015年道路硬化预计投资共计70万元,硬化通组主干道2.3公里, 道路培肩1.9千米,力争基本实现“组组通”。(其中二组硬化500米,四组硬化1200米,六组硬化600米。)

(二)、卫生净化

2015年净化预计投资83.85万元,其中整治村主河道3400米,需耗资9万元;黄陵湾、杨家湾、尹家湾、何家湾、肖家咀等居民集中点净化提档升级需耗资3万元;全村配置垃圾篓285套(两竹楼一木架为一套)需耗资2.85万元;新修垃圾池90处,需耗资4.5万元;新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试点3处(人工湿地1处,联体式1处,单体式10处)惠及近40户农户,需耗资64万元;卫生评比奖补需耗资0.5万元。

(三)、村庄绿化

2015年绿化预计投资43.4万元,其中,新修文化广场栽植桂花、黄玉兰、红玉兰、五色桃等名贵树木20余棵,栽植精品石楠球、红花檵木球、金边黄杨球等40余棵,栽植色块苗木100平米,耗资

4.2万元;村主道绿化提档升级,栽植金丝翠柳600棵,日本樱花2000棵,红花紫薇2500棵,红叶石楠1000棵,栾木400棵,栽植色块苗木3800平米,耗资23.7万元;空田闲地及低产林改造50亩,耗资15万元;空地补绿奖补资金0.5万元。

(四)、村庄亮化

2015年亮化预计投资针对各组重要路段及路口,安装太阳能灯40盏(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时定位和景观特征确定灯具选型),需耗资24万元;整改一组、八组电力线路设施,需耗资50万。

(五)、环境美化

2015年村庄美化预计投资260万元,其中,新修文化广场700平米,耗资15万元;邻面改造农户房屋50户,耗资35万元;村民安全饮水工程150万元,解决村内120户村民饮水问题;“五务合一”服务中心建设需投资60万元。

五、存在的问题

1、资金筹措不到位,部分规划进展力度不够,如:道路硬化仅完成1.2公里,有1.1公里仍无资金硬化;路灯建设、村民安全饮水工程、“五务合一”阵地建设等均未完成。

2、净化工作不彻底,部分农户清洁卫生不彻底。

3、绿化工作需升级,全村虽然“栽满栽足”不留空地,但是部分地域绿化档次太低。

杨桥村民委员会

2015年5月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方案 篇六

金乡街道暗楼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纲要

暗楼村座落于金乡县县城南2公里,是我省有名的设施葡萄基地,位于市林业生态产业示范区的中心。对暗楼村及周边片区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建设美丽城郊、旅游休闲农业、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打造旅游城市的需要。根据济宁市美丽乡村及示范片区绿化提升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以下绿化规划纲要。

一、科学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根据村庄布局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规划美丽乡村提升绿化建设,因地制宜,细化村庄点、线、面的绿化,高标准绿化,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档次。

二、绿化原则

1、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兼顾绿化、美化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2、合理搭配树种,注重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相结合,做到层次错落有致、色彩丰富及季相变化。

3、保护优先,突出村本改造特点,彰显历史文化和水乡特色。

三、绿化标准

1、行政区域内整体绿化水平较高,林木覆盖率25%以 上,村庄绿化覆盖率30%以上。

2、所有入村道路两侧栽植1-2行乡土乔木树种并适当配置常绿灌木和花草。村内主街道栽植1行以上乡土乔木树种并适当配置常绿花灌木;小街小巷因地制宜乔灌花结合,应绿尽绿见缝插绿。新栽植苗木选用米径3公分以上的高大乡土乔木,做到规格适中、主干挺直、分支均匀、树形优美。

3、村庄内空闲隙地、废弃宅基地、坑塘周围、沟渠两侧等适宜绿化地段全部植树绿化。

4、村庄庭院及房前屋后因地制宜植树绿化,村内 80%以上的农户庭院栽植乔、灌、藤、果等植物。

5、建设500平方米以上的休闲广场1处以上,广场绿化率30%以上。

6、村庄周边利用零隙地块、河流水系、围村道路、防护林网等因地制宜营造经济林、用材林围村林带。

7、行政区域内宜林荒片荒滩绿化率80%以上,农田林网控制率90%以上。

8、树木产权落实,配备专兼职管护人员,树木管护到位,树木生长良好,古树名木保护良好,无严重病虫害发生和人畜损毁林树木现象。

美丽乡村项目规划 美丽乡村项目简介 篇七

为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城中村改造工作健康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方案。

一、改造范围

城市(县城)规划建设区域内的所有城中村。城市规划区外的旧村改造参照本意见执行。

二、工作思路和原则

政府主导:坚持县政府主导,乡镇政府负责,村委会实施。准备改造的城中村必须在乡镇政府组织下,依法履行村民主程序,经乡镇政府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通过后,报县政府审批,并在乡镇政府组织监督下由村委会实施。在县政府批准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自实施与村民签订协议、补偿安置、腾空和拆除房屋、圈地和动土施工等行为。

村民自愿:实行“两轮征询”。第一轮征询村民改造意愿,同意改造户须达到95%以上;第二轮征询城中村改造方案,同意户须达到95%以上。两个方案必须依法经村两委会、村民代表大会和全体村民表决通过,乡镇有关人员要现场监督并出具证明。村民回迁区域的土地可以划拨或出让的方式供地,由村两委组织村民代表征求村民意见研究选择。

优先回迁:优先建设回迁楼,确保被征收人及时回迁。村委会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工作启动前,补偿安置回迁房建设资金必须足额到位,以确保拆迁和回迁的顺利进行。

稳中求改:妥善处理稳定与改造发展的关系,将维护稳定放在首位,对存有重大稳定隐患的村,短期内不能处理解决的,不得进行改造。

改造准入条件:意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至少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满足条件并经县征收办审查通过后,方可参与城中村改造项目。

1、具有相应资质,没有不良诚信记录。坚持企业资质与出让地块的规划建筑面积协调一致的原则,确定开发企业准入条件:改造建设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内,意向开发企业应具有ⅳ级或暂定级资质;在10到15万平方米的应具有ⅲ级资质,15到25万平方米的应具有ⅱ级资质,25万平方米以上应具有ⅰ级资质。

2、具有成功实施城中村改造或房地产开发的经验,并提供成功范例等相关资料证明。

3、具有相应的资金保证,专款专用。意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将5000万元一次性打入与乡镇政府设立的账户,实行乡镇政府、村委会、意向房地产开发企业三方共管,作为村民补偿、安置等方面的先期投入,以及回迁房和集体设施建设。

三、工作程序

(一)改造程序

1、村申请

(1)村两委人员签字同意的会议记录;提出异议的人员及其原因。

(2)95%以上村民代表签字同意的会议记录;

(3)95%以上住户签字同意的征求意见的会议材料。

(4)未签字户的材料(内容包括:户数、比例、原因、处理方案、姓名及电话等)。

(5)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签字并加盖公章的申请书。

2、乡镇预审

(1)乡镇党政联席会议人员签字同意并加盖公章的会议记录;

(2)提出异议的人员及其原因;

(3)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签字并加盖公章的申请书。

3、县征收办审查

县征收办联合相关部门对乡镇和村提供的上述材料进行审查,并通过进村入户、座谈征询等方式进行调查核实,评估其可行性。审查意见报县政府批准。

(二)制定改造方案

县政府批准改造审查后,意向改造城中村在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科学制定改造方案,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基本情况。城中村改造项目名称、项目四至位置、占地面积、房屋调查表、村庄现状图。

2、征收补偿安置方案。

3、城中村改造方案(包括建筑容积率、高度、密度、绿化面积及配建水、电、暖、排水、燃气、道路、通信、信报箱、垃圾中转站等市政公用配套设施)。

4、经济效益测算和分析。

5、存在问题的解决预案。

6、村集体资产保障方案。

7、渣土处置方案。

8、建设和回迁方案。明确回迁楼的占地位置、楼号、总套数、总建筑面积户型分布,并标示在规划总平面图上。

改造方案经县征收办联合相关部门研究确定可行后,由乡镇政府监督村委会征询村民意见,召开村两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由乡镇政府报县政府审定。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报告 篇八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与蜜源植物种植相结合,让生态更美,精准扶贫路更宽的提案

案由:我县扶贫攻坚已到决战阶段,极大部分贫困户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老弱病残多,劳动力欠缺或许文化水平低,导致打工就业困难;耕地少,经济基础薄弱,且缺乏科技意识,导致靠田靠地无法脱贫。房前屋后田边地角荒山野岭发展养蜂项目,则是适合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好项目。蜜蜂生产蜂蜜,需要自外界采集植物的花蜜才能酿成蜂蜜,蜜源是养蜂生产的物质基础。尽管我县具有生态条件好、植被丰富、基础蜂群多的优势,但是,在蜜源均衡轮供的问题上,也有一定的局限。其中最突出的就是6、7、8三个月夏季蜜源不足。养蜂项目的成败,关键在蜜源。在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中有目的的结合蜜源植物种植,不仅美化环境,打造景观,实现生物多样性,为乡村旅游奠定基础,也能解决养蜂蜜源欠缺,蜂蜜品种单一等问题,既美了生态,也拓宽了精准扶贫的路子,同时还发挥重要的生态效益,实现农业增效(蜂为媒婆,传授花粉),农民增收。具体做法是:

一、利用退耕还林项目,种植蜜源植物。过去退耕还林,树种都有明确规定,主要是用材林(如松、杉)和果树,品种单一,效果不好。如果多品种合理混种尤其是有选择的混种蜜源植物,形成混交林,一方面能较好的改善自然生态,发挥防护效益,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混合林的特殊性质使生长在林下的动物和植物越来越多,林区的野生动植物的增多,对于林区都会发生的病虫害问题,也大大减少发生的几率,加之混合林的土壤水分大,林地的土壤温度低,达不到起火的燃点,降低火灾的发生,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养蜂生产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蜂效益,有利于当地养蜂业持续、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扶贫攻坚的步伐。

二、在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的地区,适于选择种植一些耐旱的藤蔓类、覆盖度好的野生蜜源植物,如多花勾儿茶、乌敛梅(母猪藤)、半边苏,野藿香、野坝子等(具体蜜源植物的补充种植,可听取蜂业专家的指导和建议)。既降低石漠化治理成本,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又丰富了蜜源,增加经济效益。

三、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种植一些既是蜜源、又是景观类的植物,有利于发展乡村旅游业,同时也有利于蜂产品的宣传销售,让蜂农点对点销售,有效提高收入。例如,乌桕是优良的夏季蜜源,秋季叶子由绿转黄直接变红,如大面积种植,可以让人们在秋天欣赏到大片红叶的美景。种植盐肤木也如此(秋天叶子变黄),农民还可以收获倍角。拐枣树形优美、高大,花色白而繁密,也是很好的风景林,且流蜜量大。洋槐耐瘠,根蘖性强,发展快,为荒山绿化、水土保持的重要树种,初夏时成片洋槐开花(白色),香波雪浪,也是一景。同时,在打造庭院方面,在房前屋后,可间种桂花、樱花、柿树、栾树、拐枣;房舍、阳台及小块园地内可种植各色小菊花(垂吊式或蓠芭式,如云南丽江)及一串红,庭院经济搞上去了,同时也美化居住环景。美丽乡村,美在农家。

四、结合精准扶贫的产业布局,在适生地带,选择性地发展一些既是蜜源,又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果树。如枇杷、柿、蓝莓、枣等,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五、秋冬闲田闲地可种植油菜、紫云英、苕子(马碗豆),成本很低,但景观效应和经济效益极好。春天来了,金色的田野,还姹紫嫣红,蜂飞蝶舞,生机盎然。既肥了田地,又让田园风光更美丽,还让甜蜜的事业更发达。

综上所述,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与蜜源植物种植相结合,大力发展养蜂,不仅对推动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助推全县同步小康也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做好这件事,须得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整合扶贫资金,实施一定的奖补,激发群众或合作社的积极性,真扎实干,让生态更美,精准扶贫的路更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