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高考家长帮小编精心为小伙伴们带来了《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朋友们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安娜卡列尼娜》600字读后感 篇一
我第一次仔细认真的阅读一本名著,就献给了《安娜》,接下来我就写一下读后感。
几天前就读完了这本书,但一直拖着没有写读后感,这本书我是利用在大一下学期的空闲时间读完的,说起了还很感谢我一个师姐一直强调我应该要有一个阅读的习惯,还给我列了书单,让我抓紧时间一点点看完,而且不能是走马观花的看,必须认真,细致,有自己的思考,那下面我就写一下读后感。
这部小说,列夫。托尔斯泰高度还原了俄国当时的生活百态,上层贵族对于下层劳苦人民的无视,并且压榨他们。但是却有像列文这样的地主主动走到劳苦人民中,为他们发声,联系作者本人,托尔斯泰也是贵族,但他也一直为劳动人民争取他们的利益。还提到了俄国当时的农业的发展情况,一些先进的地主已经意识到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一味的剥削雇农,而且要引进农耕工具。
文中还提到了俄国的经济,教育,宗教(宗教色彩浓厚,__、新教等等)艺术(包括绘画,音乐,戏剧,书籍)的情况,新势力和旧势力的对抗,读后感·例如教育,新派认为我一个个鼓励女人去上学,鼓励慈善学校,但旧势力还是固执己见的认为只有少数的上流社会的贵族能接受教育。
安娜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当她在火车站卧轨自杀的时候,不仅是对伏伦斯基的惩罚,也是对那个社会的控诉,一个女人,面对自己的木讷的丈夫,平稳的家庭,在她的情夫身上找到了激情,但是却不被所有人接受,而且她的情夫还喜欢上别的女人,反映了当时的俄国对女性的歧视,而女性却难以反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二
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自己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来也算是个幸福的女子。上帝给她太多:美丽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泼的儿子、能为她带来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但是幸福,每个人又是怎样定义的呢?上帝却没有给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感情。与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卡列宁。结婚十余年,丈夫地位显赫、醉心功名,也会对安娜好,但是这些的“好”,只但是是她丈夫关注的社会性的舆论,遵守并履行结婚的宗教好处,以及为人丈夫对妻子的职责而已。每晚进行循例式的对话,更令安娜生厌。生活上的富裕,却难以掩盖心灵上的干渴。
火车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上了结的孽缘。她拥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热流像海啸般向她涌来。冷水如热流的相涌,最终冲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伦斯基的爱如海啸般一泻万里。如果没有婚姻制度、如果没有生下爱儿、如果没有社会舆论,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相爱,来得太迟且来得让人感到欣慰。但是现实便是现实,他们的结合,虽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拥有情人是常事。看来违反婚姻制度,失去母亲职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毅然破坏了上流社会体面的游戏规则。但是,安娜,却头一回为自己做了主——她想拥有完整的感情。
但是,最后安娜却卧轨而死。一个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的生活,到渥伦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感情”。而这个“感情”的到来,却带走了她的一切。
世上的感情本如此,荡气回肠的也有,生死相许的也有,细水长流的也有……感情面前,没有对错,只有有没有真心爱过。难道不是吗?
2022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三
在看电视剧《父母爱情》中安杰和她女儿的对话,引起了我对安娜的想象,因为我也想要领略书中安娜的美。于是便翻开书,读了起来。
初读时,很不理解安娜的做法,明明己为人妇,却还要有婚外情。虽然安娜是极其的美丽,高雅,但我在心中仍不免对她产生一丝丝的同情。但随着安娜爱情悲剧的发生,这时的我在细细品味安娜这一路来的心路变化,不由得对她产生敬仰之情。反顾安娜生活的时代,妇女根本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于是乎安娜的满怀热情之心一点点地被刻板冷酷的官僚丈夫给扑灭。碰巧这时,沃论斯基的不顾-切的追求,使之无比热烈地燃烧起来了。此时的她,渴望摆脱精神奴役,过独立平等的生活,她勇敢地离开了卡列宁,但不得不忍受与儿子的分离、想要离婚就意味着身败名裂,不离婚则需要承受流言蜚语
但她仍然选择自己的坚持,她蔑视世俗成见,却被社会冷酷抛弃。她勇敢地追求爱情,却引来了贵族社会的反感。但这些并没有击垮她,与沃论斯基的结合刚开始是幸福的,但激情过后的冷淡却为她带来了致命一击,对她来说,她白已所坚持的信仰已陷入无尽的黑夜之中,。于是她以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安娜的一生犹如昙花一现,虽然短暂,却无比灿烂,因为她勇敢地追求。反观历史,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虽然追求的理想、信念有所不同,但精神却大同小异,在当时可能不被理解、接纳。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人不得不对这些人竖起敬意。因为,这些人的存在,使得茫茫黑夜布满了点点繁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 篇四
她倒在了枕木的沙土和煤灰上。倒在了迎面而来的火车车厢下。
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我想不仅仅是那肉体脆弱,就连那灵魂也是脆弱的——丈夫的无情与可恶使安娜忍受着极度的煎熬;他人的欺骗使安娜彷徨与希望和绝望之间;家人的隔离感使安娜倍感孤独与伤心。快乐、无拘无束的生活本属于安娜,热情善良、朝气蓬勃的她在同官运亨通的卡列宁结婚后,她的生气就被压抑了——“做官机器”卡列宁虚伪冷酷,醉心于仕途,但我也不能全盘否定,卡列宁其实是有时可恶的,有时善良的,他也愿意答应安娜——和伏伦斯基和好。卡列宁爱着安娜,但他的做法是尤为不对的,当安娜提出要离婚以摆脱这种生活时,这种爱便被恨取而代之了。
人也是一样,它不是一个确定的常数,而是变化着的,或许时时刻刻都有着微妙的变化,当然一些完全没有良知的人是不符合这条道理的。例如安娜,她就是一个敢反抗封建社会的一位勇敢女性,为了争取自己的幸福和自由以正视险恶的环境——仍穿着上流社会的贵族衣服,但她的声誉早已与她从前大不相符了,不是因为她可恶,她令人讨厌,或许是贵族们认为安娜太不守妇道了罢,但也并不是指上流社会的人大都很可恶,只要心里有良知的人都会同情安娜、喜欢安娜。但安娜也有软弱的一面,卡列宁那些宗教观念想一副无形的枷锁束缚着安娜的思想,使她在幸福的这个问题上矛盾重重。
与安娜有着同样品性的人便是列文,他同样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在地主中属凤毛麟角,他想办法让自己与农民们平等。他劲头十足的去弄农业改革,亲自下地干农活,不断探索试验,但最后仍旧一事无成。家庭生活美满的列文在物质上什么都不缺,只是那精神是机器苦闷的。他抵挡不住死的诱惑,以致把绳子藏起来免得自己上吊,不将手枪随身带在身边以免得开枪自杀。
列文的种种如同悲剧的行动让我想起了当年的托尔斯泰,托尔斯泰他将自己心情带入文章中,犹豫盈满了托尔斯泰,列文也是这样,托尔斯泰借着列文的嘴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可见托尔斯泰的精神危机已经达到何等严重的程度。
托尔斯泰他对爱憎是分明的,所以将卡列宁与一些上流社会的虚伪、残酷和自私与安娜的真挚善良作对比,以反映一些没有良知的人。
我想,安娜的脸上一定带着幸福的光辉,她不仅仅希望自己幸福,也希望别人幸福。,安娜·卡列尼娜的美,从高贵典雅聪慧美丽到单纯善良从容开朗,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尽展她独一无二的美丽。她和卡列宁同样富有正义感,对当时不公平的社会愤愤不平,无论如何也不愿同流合污,他们敢于用自己的方式去对抗,但对抗社会的后果是悲惨的,列文坚持探索一种新的道路,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读这本书时,有时不禁看到了自己,在安娜身上看到了自身的好坏,在毫无遮掩的内心世界里,我摆脱所有虚伪,以使内心得到解脱,在书中,内心是自由的,但是,我更想把内心真正的想法告诉别人,自己一个人憋得太苦闷,有种压抑包围着,冲不出去,但又不愿放弃,内心是纠结的,是矛盾的,怨不得别人,都是自己做的决定,矛盾也就矛盾罢。
回望安娜渐行渐远的身影,最终还是熄灭了……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五
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可以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吃饭时候还在思索,却感到头脑混乱,只是清晰记得安娜死了,而且是卧轨自杀的,很残忍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方法。无异于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以蛇自杀,这些可怜的人啊!都说红颜薄命,一些不假的,这些红颜几乎都是兰心惠质,沉鱼落雁。哎,可叹,可惜,可怜……
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笔十分之细腻,以至于让我觉得有些情节和话语很繁琐,描写上流社会晚宴和沙龙情景,浓彩重墨,铺展开来,一点不逊于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应。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龙斯基是在火车站,并且看到了一个卧轨自杀的女人,安娜表现出莫名的忧伤,因此弗龙斯基给那个自杀的女人家属给了些安葬费,从此两人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则是安娜自己卧轨自杀,弗龙斯基奔去火车站见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诀别都在火车站,此种笔触相当独到,不过未免使故事更具悲伤性。
安娜,弗龙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这七个人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来在调节表哥阿尔卡季奇与其妻子多莉之间婚姻矛盾时候遇到了阿尔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龙斯基,两人相见恨晚,彼此一见倾心,坠入爱河。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龙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龙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龙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真挚而热烈的爱恋。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弗龙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弗龙斯基一再劝导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弗龙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己……
基季最后与莱温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龙斯基则伤心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他自费带着一个连队去前线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多莉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高利贷,于是和好如初……
看完这本书,真的很想见见列夫托尔斯泰,很想问问他,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为什么描写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莱温的生活、思想。而这两个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都没有什么关系纠葛,只在最后,见了一面。以后有机会去莫斯科寻找一下答案吧。
或许我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了解一下他那个时代的整体状况。
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让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
爱是什么?何以有如此魔力?
2022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六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每次重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想。当带有阶级斗争有色眼镜看这部名著时,对官僚——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和反动军官——安娜的情人渥伦斯基有的只是严厉的批判,而对安娜·卡列尼娜则给与无限的同情,现在再读却有了不同的认识。
安娜·卡列尼娜嫁给了大她20岁的省长卡列宁。卡列宁是爱着安娜的,安娜出轨并怀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在她分娩时,由于产褥热而感染重病,拍电报给到边远省份去调查的卡列宁,卡列宁匆匆赶回,安娜在昏迷中呼唤卡列宁的名字,请求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深受感动,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宽厚,原谅了她和渥伦斯基的背叛。安娜死后卡列宁还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儿带走抚养,这一切不都说明了卡列宁是深爱着安娜的吗?卡列宁还是一个很成功的政府官员,他一帆风顺,短短8年时间,就当上了内阁部长的高位,成为“彼得堡最重要的官员”。只是安娜既想过上层贵夫人丰厚的物质生活又想要丰富的感情生活,全然不懂得“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道理。安娜还羞辱卡列宁,公开承认自己与渥伦斯基同居,并说“我爱他……我憎恶你……”,最后抛夫弃子而去。请问那个男人能大度容忍?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七
这本书是十二月份外国文学课上讲的一部作品,分为上下部,每部有五百多页,所以看了比较久,老师也重点讲了好几节课。情节不是很集中,有两条主线,一个是卡列宁的日子安娜出轨弗朗斯基,两人相识相恋到弗朗斯基激情褪去安娜卧轨自杀的过程,一个是列宁经过种种曲折与自己心爱的吉蒂结婚生子并且在对死亡的恐惧与迷茫探索中最终获得真谛幸福生活下去的过程。书中交叉叙述两个主人公的故事,最后以一喜一悲的结局给人以震撼和启示。这是我读完整册书所能回忆连接起来的概括。
从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来说,我有两点感触比较深。一个是从安娜的经历里得出的,从前高贵从容浑身散发着魅力的安娜为了爱情抛弃了自己的一切,之后在爱情中渐渐迷失自我最终失去理智走向末路,看着这个过程其实很可怕,就是她把对方当做了自己的全部,存在的全部意义,而对方又不可能始终保持同样的热情和把她看得同样重要,爱情中的不平等造成女方的极度敏感与猜疑,把自己和爱的人都逼入绝境,甚至要通过自杀的方式来惩罚男方让其后悔,这是多么愚蠢的一种想法,火车压到她身上的前一秒她才 www.kaoyantv.com 醒悟过来自己在做什么,可是一切都晚了。看似愚蠢的事件可是现实中却在真真切切地上演着,听过见过的例子不计其数,所以如何成熟独立地爱一个人,时刻保持起码的理智判断与思考真的很重要,这样才能保全自己保全爱情。
而列宁,一直在纠结人生问题:人为什么活着,死亡真正的含义是什么,我是谁等等,他很迷惑,也有很多时刻想到死亡,和安娜不同,他还是迷迷糊糊地就这样活了下来,经营着自己的家庭和农业,在经历了一次次地困境后终于找到了那个让自己内心充实丰润的寄托-宗教,问题并没有解决,但是他找到了信仰,确定的信仰,他可以靠着这份信仰明确地活下去。其实,信仰真的很重要,一个人没有自己的那份信念为自己指明方向,提供动力,真的会感觉很空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信仰有很多种,宗教是其中一种,希望我们都能找到那份能能让我们踏实安心的信念和信仰,好好地生活下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八
人们往往把欲望的满足看成幸福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那》
我是酷爱读书的,但我又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高中的时候就曾尝试去读这本书,大学的时候又来过一次,但两次都没读的下去,读了没几页便半途而废,所以我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如今的年龄再读安娜,才真正读出了很多况味,俄国的等级制度,底层人民的无奈,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感受到安娜、弗伦斯基的赛马、舞会、晚宴等,也见识了列文乡村生活中广阔的田野、漫天大雪中的桦树林。书中对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非常鲜明,除了安娜、卡列宁和弗伦斯基三位主人公之外,列文、吉蒂、奥勃朗斯基、陶丽两对夫妇也同样牵动着我的心。
安娜像书籍封面一样的美丽、端庄、又魅力四射,她游走于上层社会之间,热爱组织参加各种贵族式的聚会,是高高在上的贵夫人。但她并不是遥不可及不食人间烟火的,她有独特的亲切和和蔼,让所有见过她的夫人、小姐都爱上她、喜欢她。无论从何种观点来看,身为皇室后裔的贵妇人,有一个前程锦绣、事无巨细的丈夫,和一个天真可爱的儿子,这是所有女人都渴望得到的生活吧,就是这样一位让人人羡慕的贵妇人,因为一次与青年才俊弗伦斯基的相遇,开启了一场不要命的热情。
在安娜和卡列宁的关系中,安娜自认为自己是一直活在卡列宁的手掌中,以至于她每次想起自己的丈夫,总是在想自己某一天终要冲破卡列宁“用虚伪和谎言编织的网”,她是一个有独立精神的人,正如在和弗伦斯基的恋情开始之初,她收到卡列宁“迷途知返”的信件时所说,“上帝把我造成这样一个人,我需要恋爱,我需要生活”。但她又何尝不是和卡列宁一样深受传统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呢,她的内心认可自己是在做一件可怕且不道德的事情,无法真正的去面对自己,正视和弗伦斯基以及卡列宁的感情。她在终于做出决定和弗伦斯基双双私奔之后,时时刻刻挂念自己的儿子,请求卡列宁和他离婚并交出儿子的抚养权,她在弗伦斯的乡下庄园中过的胆战心惊、敏感多疑,怀疑一切人看她的眼光,甚至坐着马车走在街上,都觉得路人对她投来鄙夷的目光,与其说是别人给她的不如说是安娜给自己设定的“坏女人”“背叛”等等骂名,她在这样的纠结往复中最终抵不过内心的煎熬,选择卧轨自尽,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多的是一个家庭的悲剧,封建思想和传统教义毁了她,她毁了自己,也害了别人。
纵观这段家庭悲剧,不得不承认,故事中的每一人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安娜也许是在封建宗法制和上流社会的压迫下(其婚姻由安娜的姑姑促成,具体细节书中并未交代)十几岁便嫁给了三十几岁的卡列宁,在安娜的眼中,卡列宁是一架冰冷的机器,每天周旋于官场和各种官文之中,不能满足安娜对爱情的幻想和要求,但这并不代表卡列宁就是不爱安娜的,相反我会认为他是爱着安娜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何况安娜本就是一位气质超群的千金小姐,十几岁的豆蔻年华,试问正常的理念下,又有哪个男人会不爱呢?更别说按照书中的描述,安娜的一个眼神便能让已婚钢铁直男列文失了分寸。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待爱情的定义不尽相同,也许卡列宁不善于表达、不懂浪漫,久经官场的他更是少了那份安娜追求的激情与狂热。安娜和弗伦斯基结合与爱情,以至于在和弗伦斯基的相遇中,她把爱情当成了生命的全部,但弗伦斯基不同,他除了爱情还需要事业,安娜为了爱情抛弃了一切,因此也对弗伦斯基苛刻的要求起来,求而不得,两人开始互相猜疑,关系越加疏远,此时失去一切的安娜选择用自尽报复弗伦斯基,对他而言,她觉得她只剩下“死”可以作为唯一的筹码。
“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福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婚姻不像爱情,两个人恋爱时出了差错可以和平分手,但是具有法律效益的婚姻一旦形成,便也多了更多责任和负担,婚姻出了问题,双方首先要做的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点上,大概我也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竟对卡列宁多了一些同情和理解。十分欣赏卡列宁的行为,在得知安娜和弗伦斯基的传闻之初,卡列宁首先给安娜写了一封“迷途知返”的信件,信件中并未直接直白的说明安娜和情人的问题,只是告诉她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失了分寸,即使放在现在来看,这也算是一个宽容的丈夫给自己妻子所留的最大情面。而在安娜的眼中这样的行为却变成了一件及其虚伪甚至让她恶心的事情,她认为自己找到了爱情,而卡列宁却不放她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安娜怀了弗伦斯基的孩子,生产的时候仍然在卡列宁的家里,她性命垂危,托人带消息喊来了弗伦斯基,此时卡列宁也闻讯赶到了家里,他坐在床边握着安娜的手臂,望着安娜和刚出生的弗伦斯基的女儿,满眼都是爱意和心疼,而此时弗伦斯基就坐在床边另一侧椅子上,一间屋子四个人,只有卡列宁是外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自己的妻子生产情人的孩子,他不但没有气到发疯,还对刚遭受生产之痛过的妻子满怀怜惜。安娜说卡列宁是冰冷到没有感情也许是对的,他冰冷到即使你不爱我,我也一样爱你。
安娜是不幸的,这种不幸来源于爱情,爱情本没有对错,错就错在她疯的不够彻底。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九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奴隶制改革后,旧制度迅速解体,资本主义关联逐步构成,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农民带来更深重的灾难,矛盾空前尖锐。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行的家庭各有各的不行。《安娜卡列尼娜》讲的就是一个不幸的家庭:美丽的安娜在十七岁那年,由姑妈做媒,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多岁的官僚卡列宁。二人虽生有一子,但婚姻中毫无感情可言。当安娜遇见英俊的皇室侍从武官渥伦斯基时,久就被压抑的感情迸发了出来。她一往情深地爱上了渥伦斯基,公然与他同居,并生下一女。安娜不屈从虚伪的婚姻形式,大胆追求真挚感情的行动触怒了她隶属的整个上流社会,上流社会对她进行了一系列可怕的打击,安娜最终不堪忍受强大的舆论压力而卧轨自杀,以死向整个社会提出了抗争。
安娜这个人物形象在书中占据着中心地位,她具有广泛、深刻的概括好处。安娜是一个美丽的姑娘,有着良好的家世,有着美丽的面容。小说中关于安娜的肖像描述,极其出色,且多以侧面描述。如,对安娜一向抱有成见的列文,见了安娜后,不由地在内心中赞叹她的美;又如,渥伦斯基的母亲是个很风流的女生,但是在见到她之后也是由衷的喜爱她。这所有表现出来的都是安娜的美。但是这样美丽的人,却在结局中死去,不禁让人惋惜,但同时这也是杯具所带来的效果。安娜的命运值得同情,但应当说,她的人生理想是极为渺小的,她所追求的全部幸福无非就是争取和保有个人的感情。在此刻看来,这是一种局限,但是当把她放到沙皇俄国那个黑暗的时代,放到那个到处都是虚伪、腐败、无耻和无真情可言的上流社会时,这是一中进步,一种美。
渥伦斯基是一个花花公子,但是对于当时的整个社会而言,他还算是个比较优秀的人。他爱上了安娜,且自以为是诚心诚意珍惜安娜的感情,其实,他从来没有真正明白过安娜,因此,他从来没有像安娜爱他那样爱安娜。安娜为他牺牲了一切,而他却舍不得功名、舍不得上流社会。随意到最后,当安娜以清醒的目光去审视他的时候,她看到了渥伦斯基对她所表达的感情的实质。它唤醒了安娜,让她得以新生,却又一次将她推入深渊。于是,安娜选取了死亡,而渥伦斯基则是精神上的覆灭。
这样的结局让我们心痛,但在这时我们却发现另一个线索,那就是列文,他们的联系不仅仅仅是情节上和人物关联上,更重要的是在内部联系上,在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杯具发生的同时,列文的家庭确实"新生"。
于是,我们会发现这样看上去像是很矛盾。他在肯定了安娜的美与追求的同时,有对她抱有强烈的谴责。因此《安娜卡列尼娜》客观上所表现出来的,远比作者本身想要表达的资料更深刻与有好处。我想,它之因此魅力永存,在于它在人们心里唤起了完美的感情和对生活强烈的爱,激起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扭曲生活、愚弄人类完美感情实力的憎恨。
其实产生杯具的结果不止是渥伦斯基感情的背叛而是整个黑暗,罪恶的社会。追求自由幸福,向往妇女解放在那个年代都有过,中国古代著名梁山伯祝英台,他们感情杯具也是当时封建社会和封建思想所致。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现如今社会,提倡妇女解放,能够大胆追求自己幸福权利。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1873—1877),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俄国古老的封建地主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开始建立。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最吸引托尔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家庭杯具层出不穷,一幕幕展此刻他的眼前,而一个妇女因感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个性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于是就产生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