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小鸟请到这里来》的教学反思最新8篇

《小鸟请到这里来》的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小鸟请到这里来》。本课共分二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小鸟请到这里来》展示了一幅山清水秀的图景“树木长成排”“草地像绿海”“清泉为你流”“鲜花为你开”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小鸟们才能自由飞翔,尽情歌唱。歌曲的主题是:“我们愿听你歌唱,一起生活多愉快”,而“画外音”是我们 将创造和保持这样的环境,直到永远。歌曲抒发了少年儿童与小鸟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歌曲的旋律亲切动人,有两个乐段,第一乐段较简单,学生易学易记,第二乐段是二部合唱,自由飞翔的景象。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准确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

(2)情感目标:通过这首歌的演唱,感受到美好的环境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心情,知道环境保护与小鸟的关系,能自觉保护环境。

(3)能力目标:以自至探究的方式,主动参与小组创作活动,大胆展示自己的才艺。

3、教学重、难点:用深情、优美的'.歌声表现《小鸟请到这里来》的美好心愿。

4课前准备

(1)教师:电子琴、录音机、几幅描绘春天的图画。

(2)学生:彩色笔和绘画纸。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为“学”服务。所以教学时我们应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主动自然,愉快的心境,基于以上原因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以下几种教法:整体感知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等。

三、说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给学生如何学习的启示。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线”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本课的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确定如下学法:

1、听唱法:“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音乐是听觉艺术。所以我让学生从听入手,逐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音乐鉴赏力。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听歌曲范唱,来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对音乐的感知,鉴赏能力。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全组学生共同讨论。学生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时,可相互激励,互相启发,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此外,我还用了自主探究法和实践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堂课我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这堂课的每个环节作了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使技能训练渗透于艺术感受中,贯穿于音乐实践中。下面,我说说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在校园里走走看看,春天的花草树木怎样,

(二)组织教学(3’)

让学生随着动听的歌曲《嘀哩嘀哩》传进教室。

(三)设计情景导入。(5’)

1、寻找春天的景象。

2、春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感觉如何?

通过谈话,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引入新课《小鸟请到这里来》。(四)新歌教学(15’)

1、朗读歌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2、范唱,听录音范唱,感知歌曲的艺术形象及演唱形式。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认识。

3、学唱歌曲,这一过程中,我采用听唱法,让学生通过教师生动有感情地范唱,体会带感情的演唱。再让学生自由练唱。

4、歌曲处理,我用谈话法激励学生说出歌曲演唱时的情绪、节奏、速度。

5、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五)探究表演,才艺展示(6’)

1、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讨论排练,加上动作来反这首歌表现得更完美。 2、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3、展示各组的表演。4、学生互评、自评。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排练、才艺展示,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音乐,表达个人情感。享受音乐的乐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另外把1、评价的主动杯还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互评、自评、能促进学生正视自己,尊重他人,提高了学生的鉴别、分析和表达能力。

(六)知识拓展(6’)

1、同学们自己想象画一幅春天鸟语花香的图画。

2、各自拿着作品上台展示。

3、师生互评、自评。

这一环节是音乐与美术之间的学科综合,能拓展音乐视野,促进学生在各门艺术之间相互联系迁移,提高综合艺术的审美能力。

(七)小结。(3’)教老师简单小结,回顾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

(八)随音乐快乐地走出教室。(2’)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好的创造性,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反思 篇二

“水珠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做前面几节课的实验时提出来的,同时也是学生在生活中很容易发现的问题,所以在这节课的导入我注重激发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提问的习惯,提高科学素养。我先提出几个现象,比如:一杯冰水的外壁的水珠从哪里来呢?吃冰棍时包装袋外面的水珠从哪里来的?等。同时也让学生一起回忆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相似的现象,并提出过疑问,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这堂课的探究中,使这堂课起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

让学生对“杯外的水珠从哪里来”进行假设,这个活动我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展开充分的思考,不管对与错,只要学生的回答符合一定的思维逻辑,我都不否定,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假设之后再开展全班的讨论,对假设进行分析和验证,根据已有的经验,排除不合理的解释,使思考进一步深入,使学生认识到杯外的水珠不是冰融化得来的。

对学生小组设计实验这一个环节,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我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如何设计实验是一个难点,我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对比实验,对比实验要注意些什么,往往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通过对比实验,学生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

最后我让学生尝试着解释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冬天玻璃窗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打开冰箱,看到的那些白雾从哪里来的?等一些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述结论的理解和运用。

在整堂课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课堂纪律不太好,学生喜欢乱插嘴,做实验时有乱摆弄器械等情况,课堂效果不是太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了解学生心理,同时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如何更好的把握课堂纪律,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增强。备课还应更充分一些,对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做出及时的调整,使整堂课有条不紊。

小鸟小鸟教学反思 篇三

《小鸟小鸟》是五年级第一课《春意》中的一首歌曲,歌曲曲调欢悦而又奔放,表现了少年儿童在春意盎然的春天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在我备课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而儿童歌曲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最能表现他们欢乐的心情,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习。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为新课的传授增加情趣。

这是一首6/8拍子的歌曲,在教学中以复习巩固6/8拍子强弱规律以及旋律的表现力为突破口、以复习三拍子为基点体会歌曲的情绪,将乐理知识与听觉结合,培养学生的乐感能力。歌曲中多次出现的休止符算是一个难点,在歌曲的学唱环节我就多次的提醒和强调并加以示范,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歌曲的会唱以后,关键是对歌曲情绪的表现。从一开始我就强调旋律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情绪。歌曲的第一乐段以每三个音构成一个活泼欢快的音乐动机,给人以明亮轻快地感觉,引导学生想象就像小鸟在草地上,树林里一蹦一跳的轻巧而活泼的感觉。而歌曲的第二乐段是副歌性的合唱,曲调变得开阔,使得歌曲的情绪更加欢乐,就像小鸟展翅飞上了天空一样,热情而舒展。学习歌曲时不仅要抓住拍子的特点,()也要体会歌词的含义,时刻注意情绪的表达,以情带声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和人类与小鸟的关系。

最后知识拓展:这首歌其实是电影《苗苗》中的主题曲,也是一部励志的电影,让学生下去之后可以欣赏。学习这首歌让学生意识到春天是一个播种的季节,他们就像是小鸟,是雏鹰,要腾空翱翔,就要现在学好文化知识,全面发展自己,才能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反思 篇四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本课,学生通过对凝结现象进行观察,发现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形成凝结概念;并通过实验反复验证,确定概念的正确性。

(一)从学生的迷思概念出发,有效实现概念转变。

在以往教学中,即使教师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水蒸气遇冷才能变成水,但是学生往往无法和生活中的凝结现象联系起来,他们仍然认为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的水和凝结现象无关。在本次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预测盖有玻璃盖的室温水和冰水出现的现象,再通过实验进行比较,使学生意识到原有概念即“水蒸气被挡住就会变成水”的错误,并初步建立起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概念,又通过热水杯内出现的凝结现象促使学生思考原有概念的局限,最终使学生认识到水蒸气遇到比自己冷的物体就会变成水,从而实现了由迷思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二)在建构概念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的本质。

科学的本质体现在:①以观察为手段,以事实为根据;②可重复性;③可积累性;④理论的可证伪性。在本课中,为了证实自己提出的观点是否正确,我首先让学生利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思考,比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观点正确,就应能解释看到的现象”“如果这个观点与看到的现象相矛盾,这个观点就是错误的”,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应以观察为手段,事实为根据,感受到理论可证伪性;其次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观点,如让学生设计实验使“使室温水杯内的水蒸气也变成水”、“使热水杯内的室温水蒸气也变成水”,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概念的可重复性。

02月26日四年级下音乐教案一~1《小鸟请到这里来》 篇五

02月26日四年级下音乐教案一~1《小鸟请到这里来》

四年级下音乐教案一~1《小鸟请到这里来》 教育 分类: 四年级音乐教案~下册 第一单元――1 教学内容:唱歌《小鸟请到这里来》 教学目标: 1、能用轻快的声音学会演唱《小鸟,请到这里来》,从中感受爱护鸟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 2、能积极参加即兴接唱活动,并自己创编歌词。 教学重点:用轻快圆润的声音演唱《小鸟,请到这里来》 教学难点:唱好切分节奏和连音线节奏;后半拍起节奏,顿音与保持音的准确唱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电子琴、谱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新歌的音乐跟老师做动作进教室。 二、导入新课 1、  出示一张绿色的纸 师:这样的绿色让你你想到了什么? 生:听音乐,答问 2、听赏与跟唱《滴哩滴哩》 师:是呀,绿色在春天,绿色在大森林里,你听一群可爱的小鸟正歌唱着绿色的家园,让我们也随小鸟一起歌唱绿色吧! 生:听赏与跟唱《滴哩滴哩》,老师在一旁引导律动,带学生进入情景。 3、激发环保意识和行为 师:绿色的家园很美,小鸟的生活自由自在,但是随着人类无限制的开发资源,绿色家园渐渐遭到破坏,树木不在青翠,花儿不在那么娇艳,小鸟不停地向追问“绿色家园在哪里?绿色在哪里?”小鸟伤心地飞走了,远离了我们,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说些或者做些什么呢? 生:激发环保意识和行为 三、学习新歌 1、念词,熟悉词 师:人类不断的觉悟反省自己的行为,拯救自己,终于在今天绿色家园重现在我们的面前。树木成林,百花齐放,让我们一起带着最真诚的心、最火热的情邀请小鸟归来吧! 生:有感情地念完整首歌的词 2、听唱全曲,情感铺垫 师:你是带着什么情感朗读词的? 生: 师:就让我们用热情地节拍去邀请小鸟回家,为热情的歌声伴奏吧!。 生:听整首歌曲,老师引导用x   o拍手的节奏感受歌曲节奏类型。 师:这首热情愉快的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你认为歌曲可分几部分? 3、听第一部分,情绪指导(热情、愉快)师:第一部分主要描述我们在呼唤小鸟。 4、用lv的。字母跟唱 师:让我们也加入邀请小鸟回家的队伍中去,大家用lv哼唱旋律伴奏吧。 生:跟琴唱 5、听音乐填词 师:同学们带着你的热情去迎接小鸟吧!让我们再次感受那热情的歌声吧! 生:听第一部分试一试填词 3、跟琴纠正 四、学习新歌第二部分 1、学唱01 45 | 6  6 | 34  5。| 01 45 | 6  6 | 35  2。|| 师:小鸟在绿色的呼唤声中归来了,看见这翠绿的森林,如海的草地,小鸟陶醉了唱起了欢快活泼的歌。 (1)小鸟唱谱 出示01 45 | 6  6 | 34  5。| 01 45 | 6  6 | 35  2。|| 老师旋律一次,学生听; (2)跟小鸟学唱 (3)猜猜小鸟这时想唱什么? 学生答问,老师引导唱出“尽情地唱吧小鸟,自由地飞吧小鸟” (4)情感处理小鸟这时心情如何? 活泼跳跃地唱出这句词,学生再唱 学生分组唱这句词 2、  朗读第二部分词 师:热情的同学们此时你想对小鸟说些什么呢?(集体朗读二部分的词) 师:你认为这部分词在演唱时应该怎样处理情感? 3、  听唱二部分 :师:让我们带着热情轻轻唱起心中的歌吧! 4、  分析最后一句的唱法 师:唱最后一句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跟琴学唱最后一句 5、  跟琴唱 师:孩子们用你们甜美的歌声与小鸟一起飞翔吧! 学生唱二部分 6、  结合两部分一起唱 跟琴轻唱,学生质疑问难,解决难点 五、完整唱全曲 师:同学们绿色的世界真美好,让我们一起来邀请我们的好朋友小鸟回家,用热情愉快地歌声把小鸟都请到这里来。 六、出示一段创编的词让学生唱 形式:老师领唱前句,学生唱后句 引导创编:众多学生唱前句,一名唱后句 七、总结 绿色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了能保护好绿色,保护好共同的家,同学们你将会做些什么呢? 相信有了你们这样保家爱家的小卫士,地球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课后小结: 本课是第一节音乐课,学生课堂表现积极,尤其是对保护动物和环境的设想很到位,对歌曲的理解比较透彻,综合演唱的效果来看,二四五班要比一三班好一些。

纸从哪里来教学反思 篇六

一堂课下来,我的感想颇丰,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情景,一幕幕闪现在眼前,回想于此,心中便不禁激起一股股暖流,令我兴奋不已。

活动后我及时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这节课的设计来源于生活,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树木是造纸的主要原料,了解纸的由来,知道纸是中国的蔡伦发明的,产生自豪感。了解造纸过程,知道纸是用竹子、木材等材料制造出来的。了解森林被破坏后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让学生收集森林对人类生存、生活重要性的有关资料。了解各种纸的用途,培养学生收集调查能力和整理能力。让学生了解纸的来源,从而知道珍惜用纸,珍惜一切能源,从而启发学生要节约使用纸。让学生自己动手制造再生纸,学生知道了制造再生纸的`步骤和方法。学生知道了造纸的原料和造纸的过程,懂得了在生活要节约用纸,不浪费纸,保护自然环境本堂课的教学步骤环环紧扣,层层深入,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并且激起了学生很大的求知和探索欲望。丰富的文字资料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介绍纸的用途,达到了扩展学生知识面的目的。学生积极探讨纸的用途和环境的问题,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从了解、使用等角度谈了对纸的认识,很有思想性。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合理,能从学生的能力特点出发,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目标基本能达成,孩子们都能从视频中了解到纸的由来。教师准备的教具丰富,而且形象生动,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视频能较好的帮助学生达成活动目标。整个活动中我能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社为主的现代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制造纸的过程是比较繁琐的,比较麻烦的,工序比较多,很多学生有点难理解。在动手制作再生纸过程,由于时间和准备上不充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

课后之余,静心思考,细细琢磨,本节课尚有许多未尽人意的缺憾。缺憾源于我驾驭课堂不够灵活,学习课文时,本想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是由于引导不够,课堂教学比较零乱。没能在时间上及时地进行很好的把握,导致最后一项动动手制作再生纸的环节进行比较仓促。造纸与环保的关系讲的不是太透彻,令人遗憾。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应该多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及课堂整体把握的能力,尽量做到授课不慌不忙,沉着稳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反思 篇七

(一)

本节内容是三年级新教材第三单元第五节的内容,是前面几节内容的延续,“水珠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正是同学在做前面几节课的实验时提出来的,同时也是同学在生活中很容易发现的问题,所以这课的导入可激发同学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积极考虑和提问的习惯,提高科学素养。老师可以先提出几个现象,比方:一杯冰水的外壁的水珠从哪里来呢?吃冰棍时包装袋外面的水珠从哪里来的?等。也可以让同学一起回忆一下,自身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相似的现象,并提出过疑问,使同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这堂课的探究中,使这堂课起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同学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

让同学对“杯外的水珠从哪里来”进行假设,可以培养同学勇于探究,喜欢考虑的习惯。这个活动可以让同学从原有的知识水平动身,展开充沛的考虑,不论对与错,只要同学的回答符合一定的思维逻辑,老师都不应该否定,鼓励同学积极考虑。提出假设之后再开展全班的讨论,对假设进行分析和验证,根据已有的经验,排除不合理的解释,使考虑进一步深入,使同学认识到杯外的水珠不是冰融化得来的。(稿)

那么这时同学会随之而发生这样的问题:“那杯外的水珠究竟和冰有关系吗?”在这一环节,我尝试让同学从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动身,即1提出问题水珠和杯中的冰有关系吗2提出假设水珠和杯中的冰有关系3设计实验同学尝试设计对比实验4实验验证同学动手操作5得出结论水珠和杯中的冰有关系。经历这样的过程,可以让同学更具体的理解这几个步骤,同时可以很好的启发同学的思维,让同学尽可能的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尤其对同学小组设计实验这一个环节,让同学在动手之前先动脑,锻炼了同学的思维能力。对于如何设计实验是一个难点,可以给同学一些提示,让同学了解什么是对比实验,对比实验要注意些什么,往往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通过对比实验,同学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

同学继续会发生问题:“水珠和冰之间到底存在着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同学的思维在层层深入,这时同学又会有新的假设,老师也可通过一些连续的问题,激发同学的考虑,如: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水蒸气哪里来的?水蒸气会变成水吗?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水?这一系列问题可以很好的引导同学,从而使同学更好的了解到水珠的形成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这个概念较笼统,老师应详细讲解,也可用图画的形式协助同学理解。

最后可让同学尝试着解释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方:冬天玻璃窗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打开冰箱,看到的那些白雾从哪里来的?等一些问题,可以加深同学对上述结论的理解和运用。

在整堂课中还存在着很多的缺乏,比方课堂纪律不太好,同学喜欢乱插嘴,做实验时有乱玩弄器械等情况,课堂效果不是太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时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了解同学心理,同时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如何更好的掌握课堂纪律,使同学的学习效果明显增强。备课还应更充沛一些,对同学在课上的表示做出和时的调整,使整堂课有条不紊。新课程理念的知识还应多学习,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增强科学素养,做一名新时代的好老师。

(二)

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是设计小水珠从哪里来的实验方案。为了顺利完成本课制定的活动目标,我在导入中设计几种常见的生活情景,如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瓶子上的小水珠和植物叶子上的小水珠引入本课教学。我设计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教学中多让同学去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实践活动。尊重同学,体现了教学的公平、民主性。多处为同学们提供大胆猜测的机会,尤其是对于同学小组内设计实验方案这一细节的设计上,让同学动手前先动脑。同学借助于教师的提示与自身的设想,能够在设计过程中充沛依据实验资料大胆设计,体验科学学习探究的无限乐趣。

做得不够的地方:

1、实验前,没说清楚注意事项。例如给玻璃片加热要均匀,时间控制在25—30秒。

2、同学对小水珠形成的原因难以达成共识;

3、拓展问题没处置好。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反思 篇八

《水珠从哪里来》是《冰融化了》的后一课,学生在观察冰融化的过程中会发现装冰的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本课就是从这个现象展开的。本课是思维含量比较大的一课,在学习本课前学生有不少错误的前概念影响他们,所以要分析出“水珠从哪里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对“水珠从哪里来”有以下的前概念:

1、温度差别造成水珠的出现。

2、空气能搬运水珠,使水珠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3、水珠从空气中来。

4、水珠直接由冰产生。

5、冰融化时放出冷气,冷气和周围的空气混合形成水珠。

6、首先形成雾,雾散开再形成水珠。学生对“水珠从哪里来”的猜测中最多提到的是“雾”,雾与水蒸气的关系?雾与水珠的关系?雾与冰的关系?空气与水蒸气的关系?这些纠缠在一起,使分析变得吃力。课后我在反思,在让学生猜测“水珠从哪里来”之前应该先让学生明白“雾”其实就是小水珠聚集在一起,猜测原因时不要把“雾”牵涉进来,另外还要让学生明白空气中存在着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把这些弄清楚后思路会清晰些,分析起来也简单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