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某一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高考家长帮小编精心为小伙伴们带来了《蜗居》观后感优秀3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一些启发。
《蜗居》观后感五 篇一
《蜗居》红火的时候,我正含辛茹苦地对付着中国的应试教育。
老实讲,这是一部很写实的连续剧,有着一般家庭情感剧所不具备的力度。它所揭示的都市的繁华背后,理想和现实的抗争,都是正在或即将融入社会的“80后”们,普遍遭遇的困惑。
“80后”,这是从网络成长起来的最初一代。膨胀的沟通速度,在加速联络的同时,却也不可挽回地稀释了彼此的感情,所以,他们常常把“寂寞”挂在嘴边。
如今,最年轻的80后也步入了奔三的行列。用不了很久,论坛、贴吧、博客、校内,他们曾经活跃的主流阵地,都将拱手让人。学习工作买房结婚生小孩退休死亡,这些“社会人”的义务推搡着他们不断前行,生活不会再像之前想象的激情四射,很多时候,它们也就那样了,至多还带着一点莫可名状的沉默的失望。
蜗居,蜗居——像一只缓慢前行偶尔停歇的蜗牛,或是随潮涨潮落而浮沉的寄居蟹——我们背上的壳到底是我们的家,还是我们沉重的拖累。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电视剧,还是遭到了2×的广电总局的禁播。如果说《蜗居》最大的特点是真实,是80后生存现状的真实,那么遭封这件事反映出的当局最大的特点就是:惧怕真实。当局说:天朝的顺民们,看到的必须是歌舞升平,听到的必须是歌功颂德。《蜗居》哪里适合你们,看看《喜羊羊和灰太狼》得了吧。
若干年前,这个国家的领导们一声令下,四万万同胞纷纷摈弃了羞涩、传统的个性,解开自己的裤腰带,开始了创造劳动力的历史。于是,时至今日,80后必须为他们的无知买单:争学校、争文凭、争房子,几乎所有局促的资源都得争。你是“80后”,所以你天生应该勤奋应该疲惫应该面对竞争挤得头破血流,因为你始终存在于一个“狼多肉少”的境遇中。
环境远非如此,80后的生存境遇里,还有“和平演变”和“马列主义”这两个关键词,政[www.kaoyantv.com]权巩固和颠覆之前的争斗,不可避免地使他们成为了意识形态争夺的牺牲品。相对于父辈们来讲,他们面临更严重的精神荒漠和信仰危机。从未有哪一代,会像中国现在或将要成为社会中坚的一代一样,承受着社会巨变带来的精神层面的剧烈波动,他们一方面根植于五千年悠久的华夏文明,中华文明已烙印进心灵的深处,另一方面,又要面向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精神观念的冲击,在高速运转的机体中,在两种力量的角力撕扯中,寻求危险的平衡。
有人说,中国刚刚走过的30年是西方几百年工业文明的历史。这句话何不如此解释:这30年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和前辈的代沟是几个世纪?
中国是否在精神上真正获得了独立?如果是,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道德观念时至今日被破坏殆尽难寻多少残存的痕迹,而新的理想和信仰又在哪里。
蜗居观后感 篇二
《蜗居》这一步电视剧最近在我们大学校园里推出一轮高潮,相信许多同学都已经看过了或者正在看这部电视剧。里面的很多网络名词最近有重新流行了起来,比如“房奴”、“蚁族”、“啃老族”这些前几年出现的新词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
看完了《蜗居》,突然间对社会的残酷性与无奈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房奴”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的无奈,据一个报道说现在在北京的几千万人口中,有百分八十的人是房奴,而且很多的大学毕业生多是以“蚁族”群居着,这种蚁族以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大城市居多,并且根据所在城市的不同分为“京蚁”、“沪蚁”等。或许对于我们刚出来工作的人来说,无论是名牌大学还是一般的本专科学校,其实只要出来工作之后几乎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差别,能不能发展主要的是看自己的综合能力,记得清华大学的校长给毕业生的一句话“未来的世界: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生活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的确与未来的世界相比,我们现在所学的只是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我们其实在大学生活里还有其多要学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大学生活,记得华北电力大学拍的一部电影《那时的他们》里面一句挺让人反思的话“同学们当你们要毕业的时候你们回头看看大学这四年,看看现在的自己跟刚进来时候的你们比比,你们进不了多少?你们在这大学四年里你们学到了多少?比比你们自己有什么不同……”是呀!突然间回顾我们的周围,看到的大部分都是玩娱乐游戏的(也包括自己有时),记得一位青年演讲师邹越讲过“网络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工具,而不是玩具”很赞同他讲的这句话,很期待许许多多认识与不认识的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同学们能够适当的放下自己对有效地热情,能够多多学学东西,不要等到我们大学四年走完的时候蓦然回首发现这四年我们什么都没有学到,落下深深地遗憾,更对不住辛苦供我们上大学的父母,其实父母供我们上大学也挺不容易的,我们做儿女的也应该多多孝顺他们,在学校里我们应该多学点知识,平时有空的话多多打电话回家问候,毕竟我们以父母相处的机会已经不会是很多很多,就是我们一年能够在回家五六次,假如父母还能在世四十年的话,总共加起来也不过就两百多次。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万里儿不曾”自古至今多少个遗憾摆在我们面前。父母为我们牺牲也已经很多了,其实作为儿女的要知恩图报,不能把父母为我们所做的都当做是理所当然……
最近网络上有一篇报道是上海海事大学的一个女研究生自杀的事让这个社会的残酷性更凸显出来,记得这个叫杨元元的女研究生在遗言中说道:“现实真的很残酷,我读了这么多年书,经历了这么久的磨难,奋斗了这么久,最后还是摆脱不了贫困,得要母亲大冬天的睡在地板上,在这么大的一个城市里,连自己的一个容身之处都没有……”记得20x年新生入学的时候,武汉一所高校的一个新生她父母用林肯加长送她去上学,对女儿宿舍不满意后要求学校为女儿换一个单独宿舍遭到拒绝后又要求为女儿宿舍安装空调……,如此的宠幸自己的孩子。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东的一名大一新生为了省下那么几十块路费,竟然用一根扁担挑着两布袋行李,用两只穿着破鞋的脚独自徒步走了五十多公里到学校报到……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本自己难念的经,社会很现实很无奈,但只要心存希望,心怀梦想,努力去争取自己的梦想,相信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也希望那个挑着扁担孤单上学的孩子四年之后不会再孤单……
蜗居观后感 篇三
《蜗居》这部一年前炒得很热的电视剧,我终于看完了。实话说,要不是它之前被我周围的人谈论得太过于火热,我是不会看的。但如今既然看了,就拿出自己一点感受来与大家分享吧。
这部电视剧是我所看的影片中最写实的一部了,抛开影片的剧情以及演员来看,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剧中所给我们的启迪。我也看了很多人在网上的评论,居然有很多人赞同郭海藻和宋思明的爱情是伟大和崇高的,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对他们谩骂的。
从我个人的感受中去说,不管这种爱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我都非常反对这种所谓的的“爱”,就像剧情中宋思明最后要案底浮出水面时候跟书记的谈话那样,书记说了这样的话,借用一下,“首先对于这个“爱”我们要做的是选择题,是对还是错”,这段“爱”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孽缘!
也许,对于所有的爱情都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坚决认为宋思明作为一个男人在自己家庭中都没有尽到责任,又有什么资格去再承担一份并不正确的“爱”呢?!喜欢了为什么就一定要拥有呢?许多美好的事物,我们都想去拥有,但是我们最起码也要想想:拥有它,我们的责任是什么?注意我所说的:每个人要想拥有一件东西,就必须要承担其中的责任与可能的后果!男人的背叛也许成了当今社会的家常便饭,女人的忍耐和顺从,也正恰恰给了男人这样肆意的行为提供了温床。作为一个成家了的男人来讲,我们首先讲求的应该是家庭的责任,作为丈夫你就有不背叛对方的责任,就有把持好这个家的责任;女人也一样,就必须要对丈夫无条件得忠诚。双方有足够的尊重和理解,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并且,这种和谐是不与物质钱财相挂钩的!
而对于海藻,想拥有纯洁、高尚的爱情,你首先就不能够以物质的优劣来衡量对方。但是也一定要注意的是:对方已经是一个成家了的有妇之夫啊,这是千万不能考虑的啊,想都别想!我想,不用我个人去评论,电视剧中的作者以及很多人已经给了很好的定位,“海藻爱的仅仅是宋思明头上的光环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权利以及金钱”,她个人的爱是不纯洁的,是建立在物质世界的不纯洁爱情,更何况宋思明的这些物质优势本身也是不正当的,是他滥用权力得来的非法物质。也许海藻她自己并没想过他的权利和光环,但是在海藻的潜意识当中,她已经把这些权利、金钱作为了她人生的追求。
我们可以好好想想:海藻怎么说也是一个正常的所谓的名牌大学毕业的有识青年啊,怎么就沦落到去做二奶的地步,而且我这“沦落”一词也不太对,她更趋于是自己心甘情愿做二奶的。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呢?连有识的大学生都甘愿通过做二奶傍大款来实现自己所追求的梦想,还坚称这是在追求所谓的爱情!这不能不说是当今这个社会的悲剧!而如果我们还真的认为这也是爱情,去赞同他们,甚至去效仿他们的话,那就是这个社会更大的悲剧!
所以,有些人认为他们的爱情是伟大,我想这是大错特错的。希望大家能够明白:高尚的爱情是无私的,她不需要其背后的物质基础来撑腰,虽然不一定赢要把物质和爱情这样的精神产物进行强行的区分,但必须得有其高尚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