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优秀9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大家整理的《拖延心理学》读后感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一

除了前文所说因为特殊情况将此书当做参考书外(实际上也没多大的用处),我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困于拖延,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对我来说,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就是我永远的痛。目前能找到的类似题材的书很少,我真的很想好好看看这方面的书,但是,这本书确实让我失望了。

正如文中所介绍,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美国称为“流行心理医生”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和“医生”两字有关,本书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在写论文,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读书除了学知识、长见识外,更重要的就是那种感觉,中国人尤其如此,就正像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在医学思想上,西医主张的完全确定性,也就是可以从人体的组成完全可以确定人体疾病的根源,因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治疗;中医则主张需要从人体的全局认识疾病,而且采取的治疗措施不仅仅因病而异,还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满怀希望又不争气的中医)。读书也是如此,实在看不惯满篇的专业术语。

还有一方面,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比如:“你是带着独一无二的DNA、独一无二的大脑以及与生俱来的先天气质,从你母亲的子宫降生到这个世界上”。虽然没有看到原版,但我相信这段话从字面意思上翻译肯定没错;但我同时要说,看到这样的文字我想吐。

满怀希望而又让我深感失望的一本书,布置什么时候才会再想起你。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二

看完很久了,最近懒惰了,或者是依然是在拖延,总是试图去找自己期望的那么一个状态再去写,但是很可惜,一直没有找到,反而在这个很烦躁的时候,开始动手记录阅读后的感受。

上一篇记录可能引起拖延的原因,这一篇去找武器去解决这个问题。删选出操作性比较强的点:

(1)明确的目标和可行性的计划

目标是现在提的越来越多的词语,从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然后工作,每个阶段状态的不同,和目标有密切关系。高中时目标很简单,很明确,考一所好的大学,因此很好出现很烦躁和迷茫的时候,遇到的都是学习上具体的问题,通常这些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大学之后,对未来,对以后没有太多概念,依然是高中的思维方式,但是却没有高中那个既定的目标,因此迷茫恐慌的情绪出现的就比较多。读研后,经历了周围同学的找工作,还有本科阶段的煎熬和思考,对以后的路有一些认识,或者说有一个模糊的目标,因此研究生阶段算过得有条有理。工作虽然时间不久,但是内心的冲击却不小,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规划,也就是说有一个较清晰的目标,因此,经过近一年的波动,现在工作状态基本稳定。从个人近十年的变化,大概可以看到,目标真的如同海上的一座灯塔,指引自己向前进,当灯塔的位置不明确时,就会迷茫恐慌,而当可以看到灯塔时,做事生活似乎就容易很多。

计划是自己一直热衷于做的一件事,但是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可行性。做到可行性,对于刚开始改变自己的人,需要把握两点,一不要太久,二不要太紧凑。太久很容易让人疲惫和没有成就感;太紧凑不具有可操作性。曾经做过很多计划,大部分甚至执行不到两天就放弃了,原因很简单,把计划设计太紧凑,甚至规定了吃饭,走路的时间,也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时间。于是,当有偶然事情,或者稍微懈怠,一天计划的大部分事情都无法完成。

(2)学会判断时间

真正了解自己的时间,注意是真正,而不是大概估计。最好的方法,花一段时间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都在做什么,然后分析哪些时间可以利用,哪些时间无法利用。同时,不要试图去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状态做某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完美的事情很少发生。如果需要做,但是因为畏惧,不想做,那么先做一些周边的事情,把自己和环境融合起来,然后再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强迫自己坐下来,因为一般没有监督的自我强迫基本上是无效的。。

(3)通过身体减轻拖延

很多时候做事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的状态再开始,可是大部分时候很难发现有这样的状态。或许这不单纯是精神的问题,而且与身体有关。因为种种原因,血液流动速度过慢,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因此,意识上很懒散。这个时候,需要动一动,例如打会球,跑一圈,让自己出出汗,加快血液流动,把血液中的沉郁之气排出体外,然后投身自己要做的事情。

(4)重复的做一件可以养成好习惯的事情

有句话叫:“优秀是一种习惯”,这不仅仅是外在的体现,也跟身体有关,由于总是把事情做的很好,大脑中的一些链接自然建立起来,当遇到下一个问题时,大脑自动向好的方向去引导,因此优秀就变成了一种习惯。生活中一样,我们很多动作,如打字,如果打的很快,脑子里面其实对敲了哪些位置没有有意识去控制了,都是本能的手指移动。这种本能的移动不是天生的,因为小孩不会使用键盘,所以本能反应是可以培养起来。因此生活中的做事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可以通过重复形成习惯的,一旦形成习惯,这些好的习惯就总把自己引导向一个好的方向。因此找到针对自己拖延问题的好习惯,然后通过重复简单的事情,让自己建立起本能的习惯,逐渐打开脑中对原有拖延习惯的连接,进而改变拖延。

不是每个人都有拖延症,只是在做事时,人总是会有一些惰性,找一些方法,限制惰性对自己的影响,还是很有必要。作文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三

这个暑假,利用零碎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一本《拖延心理学》。作者是 简。博克 和 莱诺拉。袁 读完以后,发现其中所讲的许多道理,可以应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上。

首先,拖延是很多人都面对的问题。我们的学生中也有很多人在拖延。最常见的就是迟交或者不交作业。而老师们,日复一日的面对着学生的在这种行为。

读完了这本《拖延心理学》以后以后,发现拖延其实是许多人都在面临的问题。而且,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改变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拖延问题越来越常见。拖延的成因也有许多,比如完美主义倾向;比如对时间的感觉不切合实际,对任务的难度和需要的时间量过于乐观,缺乏充足的估计;比如对做事的步骤缺乏详细的了解和预期,不能很好的启动任务;比如对完成任务的悲观;比如企图一下子彻底完成任务,而不知道分步骤一点一点解决。

读完了《拖延心理学》和《少的力量》这两本书以后,我决定做一个实验,检验书上的观点。

试验的课题就是《高位刹车灯安装DIY》。

我曾经买了一个高位刹车灯,可是放在那里几个月也没有安到车上去。一直想安,可是一直没有动手,就这样耗着。下决心要把刹车灯安上。可是实际启动任务以后,书上所描述的问题果不其然出现了。

实验过程如下:从早上10点开始。原本估计安个灯两个小时就差不多了,可是实际上弄了一天。首先这个灯没有说明书,也就没有接线定义。于是为了避免走弯路,先花时间在网上查找类似的20LED高位刹车灯的信息和别人安装的经验,结果大概花了一个小时,也没有查到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办法,自己用12V电源做试验,摸索接线的定义,加上中间家里一些杂事打扰,花了一个小时,把接线定义找出来了。这样,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时间从上午10点走到了中午12点。然后

把车上大灯拆下来,研究从何处破线,在车上做试验,确定各灯位置和走线。然后在拆下来的大灯上做上标记,继续上网搜索别人的接线办法,思考接线方案。用纸笔记录下来,标上序号,同时在线上做上标记,把延长线接上,并用自粘胶带缠好,外边再包上绝缘胶布。这样时间就到了下午一点。然后吃吃午饭,一点多开始安装。中间加上解决各种细节,比如放倒座椅,拆下护板,安大灯,走线,接线,接左大灯,时间不知不觉过去,等到弄好,已经到了下午4点了。

这次实验结果,总共耗时6个小时。原来计划从早上9点开始动工,12点之前完工的。这还是自己在最快两小时搞定的基础上多留了一点时间。可是,我自以为的正常估计,在现实面前碰的粉碎。实际花费时间恰恰是预估的两倍,因为那个理想时间是一切都顺利的最理想情况,可是现实中理想情况是很少发生的。幸亏这次试验是利用假期做的,否则,实验还真完不成。

根据这次实验,印证了书中的观点。我想,我们是否可以迁移到学生的学习上?

学生是否对于完成任务的难度和需要的时间过于乐观,从而一旦不能按照预想完成,就产生挫败感?学生是否对完成任务的步骤清楚明白,而不是笼笼统统?学生是否有一个清楚的时间观念,知道时间是有限的,必须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最有价值的活动上?这些道理,如果学生能够明白,那么不仅仅有助于他们完成学业,更有助于他们将来在事业上的成功,为他们将来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受益终身。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四

看完此书,对照自己,有两点发现:一是自己曾有很严重的拖延症,二是现在自己的拖延习惯少了很多。这一改变并非是对拖延症采取了什么措施,只是因为自己的心态逐渐成熟罢了。

十七八岁或者更早一点的时候,我相信自己是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当时的状况大致是这样的:我刚经历高考,成绩不好也不差,进入了一所不是很出名的重点大学学着一个不是很热门的专业,总之一切都太普通不过。但那时的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普通过,每天都谋划着很多事情,并且坚信这些很快就会变为现实。其中之一就是要在英语四六级上取得一个很高的分数,这个从一进大学就开始计划了,到最后的'结果却是四级勉强通过,六级徘徊在通过的边缘。考四六级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结果如此,原因很简单,考前几个月觉得时间还多,可以做点更重要的事情,考试前几个星期感觉再怎么准备也来不及了,于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上。四六级只是其中比较低端的一个计划,还有很多高大上的计划,结局殊途同归。现在看来,大学四年过得其实很不好,一直处于反省与自责之中,最后的两张证书毕业,显然与当初的梦想差距太大。

工作头几年是极其痛苦的,想成为的自己与实际的自己差距太大。当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自己的时候,生活才显示出它真实的样子:我其实太普通了,能力也一般,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做就可以做到的,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很有可能还是这样。这一发现至关重要:“因为,当我们按照自己真实的样子而不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样子来接受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来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三十而立,如今的我虽不能说成熟,但肯定没有太多的拖延症状。每天早上七点之前,我会在小区跑两圈,如果下雨我就爬楼梯,从一楼爬到二十六楼,当年微不足道的小计划成了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两三年前,要求自己每月看一本书,现在基本达到了每月3本以上,如果某一周忘了看书,感觉就像缺了点什么。

虽然类似于信用卡到最后一天才还的事情还时而有之,但是只要不影响心情,拖延一点又何妨,谁没有点坏毛病呢。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五

《拖延心理学》是由简·博克和莱诺拉·袁所著,简·博克和莱诺拉·袁,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她们一直致力于为全美国的学生、公司组织和公众团体提供治疗的心理工作坊和专题演讲方面的服务,终年活跃在斯坦福大学、伯克利的讲坛。

通常一本书的可读性往往取决于作者的阅历,写书的人往往被认为对他们的写作倾向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确实,作者对拖延心理的了解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简·博克曾经说:“我们两个都知道对方的那些丑事,我们都经历过许多通宵开夜车的日子,也曾为写博士论文而挣扎了多年,经常要缴纳税收滞纳金,并常常为自己的拖延而编造种种故事情节(最为极端的例子是说自己家里死了人)。”除了作者两个人对此的个人亲身经验之外,作者也有多年与拖延心理打交道的职业经历。当作者还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咨询中心成员的时候,作者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拖延者创设了据作者所知的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在作者的拖延者团体中,作者看到一些拖延的模式和倾向一再地呈现出来。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但是其中还是有很多引人注目的共性。举个例子来说,作者原计划在周一上午九点开始作者一周的团体治疗课程,结果作者发现这根本不现实——在十点之前没有一个人出现在现场!当作者向公众开设拖延工作坊的时候,作者再次遭遇到了这个拖延怪兽。作者差点提前一周取消作者的第一个工作坊,因为在预订的时间内没有几个人报名。结果,几乎2/3的人是在截止时间的最后一分钟报了名,作者不得不搬到一个更大的房间里才能容纳下这么多的人。

作者不仅仅在文学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且在她从医方面的成绩也不容否认。30年来,作者在心理治疗和心理分析的私人诊所内也处理了很多个案,很多人因为常年拖延而积重难返,这让作者有机会在更深的层次上探索这个问题。作者感到幸运的是,患者们都勇于向作者敞开心扉,这使作者的研究工作从中受益良多。所有这些经验都再次坚定了作者的想法: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根本而言,拖延的问题是一个人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在自尊上的问题。

在书中,作者描述了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倍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

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通过鉴别和检查那些我们将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对失败、成功、控制、疏远和依附的恐惧,加上我们的时间概念问题和大脑的神经学因素——为我们学会怎样理解拖延的冲动以及怎样以全新方式采取行动做了一件非常扎实的基础工作,并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她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书中作者还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诸如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在书中作者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建议。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拖延就是懒惰的一种表现,但看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拖延并不只是懒惰,他跟很多因素有关,通过书中的描述,我也发现自己拖延的毛病,了解到了拖延对事情发展的影响。我深深地认识到拖延让我失去了太多的机遇和成功的机会,拖延不是单纯的懒惰,它的危害更甚于懒惰,我也意识到拖延必须改正。

一旦意识到拖延的危害,我们该马上制定相应的更正计划。

降低期望,设定具体的、可操作而非模糊的、臆想的计划。不是我要在一年之内学会德语,而是我要在两个小时内记住十个德语词汇。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现状,接受这个世界上没什么东西是完美的这个事实。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擅长点,更重要的是承认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六

隔了21个月,最后重新把《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看完了。

唏嘘啊~~~谁能拯救我末期的拖延症?看是还是得靠自己啊!自救吧! 拖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情绪根源,包括内心感受、恐惧、期望、记忆、梦想、怀疑以及压力;二是时刻根源,拖延者与时刻的纠葛;三是生物根源,包括身体、大脑以及遗传基因;四是人际关联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联。

情绪根源

拖延的原因有恐惧失败、逃避成功、完美主义、控制自我,安全感。

拖延者对失败有恐怖感,从而一向拖延,最后失败了能够说不是他是关联,是时刻不够补。

而有些就逃避成功,怕付出太多,怕受到别人伤害,怕遭受妒忌自己受到伤害。

还有就是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要么全部要么没有。

看到这个,我承认我也是完美主义者,要么全部要么没有,不管在哪个方面,我都很明显,要么不做,要做就彻底。

好多时刻下决心的时刻比做的时刻还长,喜爱拖延,一向拖拖拖,拖到最后务必做了才会全力以赴去做。

自我控制,体此刻有个拖延者觉得拖延能够让他们或者自我的控制感,不必事事听命于他人。

能够透过拖延和自己厌恶的人唱反调,有弱者的自我满足感,还能够报复他人。

安全感就在于拖延者透过拖延让自己心理上或者安全感和舒适感,维护心理平衡。

实际上他们只是期望有个伙伴,有人陪伴有人分担,不至于孤独,害怕被疏远。

而有一些则是害怕被亲近,透过拖延来拒绝他人的亲近,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时刻根源

拖延者的时刻观念和一般人不一样。

他们的主观时刻和客观时刻严重冲突,总主观认为时刻很充足,往往把事情拖延到最后才去做,实际上已经时候不充足了。

拖延者时刻感知失去平衡,轻视未来,在管理时刻方面无序和误解。

不做对未来很重要的事情,只做即时的事情,哪怕是不重要可做可不做得事情。

拖延者容易陷在另一个时刻区域里:时刻迷失、时刻断裂、过去的好时光,对时刻的流逝不在意,不为将来做打算,拖沓此时。

生物根源

拖延的生物根源主要涉及大脑。

大脑中的运行的某些生化因素很可能会影响拖延。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大脑,神经科学最新的几个“大观念”:一、大脑处在不断变化中;二、感受很重要,即便它处于无意识中;三、潜伏记忆的影响;四、;联结的通路;五、左逆转。

脑是不断变化的,不断修正,具有重组潜质,能够打破旧的神经联系,建立新的神经联系,即是“神经的可塑性”。

就是说我们每一天所做的事情都会影响我们大脑明天的结构和功能。

生活经验能够激发神经元,将电子脉冲从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另外一个神经元,并释放生化信息,促使神经元在数量上不断增长和连接度上不断紧密化。

你做某件事越多,大脑对那个活动反应越多;大脑就会要求事情做得越快越快,越来越好。

这也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

虽然拖延在大脑中已经建立了顽固的连结,但是我们是能够打破的,能够重新建立新连结。

打破拖沓模式,建立做事新模式。

拖延是舒服的,不拖延是要克服不舒服感,如恐惧和焦虑。

当恐惧感出现的时候,大脑就会无意识做出躲避反应,从而导致你的拖延。

透过恐惧建立的神经连接是无法被消除的,当再次遭遇刺激的时候,大脑就会无意识反应。

这是大脑对抗恐惧和痛苦的防御机制,会抑制反应,让你逃避、拖延。

但是,由于神经元是可塑性的,我们能够透过有意识地调整我们的情绪对抗恐惧和焦虑、痛苦,管理自己的感受,理性思考,坦然应对那些我们所推迟的事情。

潜伏记忆依然,以前的记忆还潜伏在大脑了,当收到刺激时就会激发神经回路,然后做出拖延的逃避反应。

大脑左半球的某一分部和关照、感应和同情这样的感情有关的区域。

当这区域被激活,我们就会感到放松,对世界怀着开放的心态。

大脑的右半球有个负面情绪有关的区域,在不舒服和负面的情绪中,就会倾向退回到自己的世界里。

所谓的“左逆转”就是善待自己会刺激大脑的相应的部位,创造出一种与抗压感和健全感良性循环的状态。

简单讲就是多刺激左半球区域。

拖延症和执行功能障碍、注意力缺失紊乱、抑郁、焦虑、紧张和睡眠问题这些身体状况有关。

执行功能障碍的人往往正因执行力不足而导致拖延。

注意力缺失紊乱的人正因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情需要的时刻比其他人要多,而导致拖延。

抑郁症的人则正因动力不足,连动都不想动了,怎样可能不拖延。

拖延的焦虑症的人一般是强迫症、邋遢分子和囤积狂这两种,这两种状况是“脑锁住”。

强迫症的人不断重复某件事情,不能做其他事情而拖延。

邋遢分子和囤积狂,是迟迟不把无用的东西扔掉,不断囤积,大脑回路锁住状态。

压力会使我们变得拖延。

应对压力是,往往是“非战即逃”的反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节奏,有些人早上工作效率比较好,有些人下午工作效率比较好,有时强迫自己工作只会走上拖延之路。

睡眠问题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注意力和能量不足,导致拖延。

但是不管是怎样的状况,都是能够透过重建神经回路来慢慢改变我们的拖延症。

顺便提提季节性情绪紊乱症。

随着白天日子的缩短,环境光线的减少对人产生影响,神经传递素、血清素和多巴胺失去化学平衡,容易出现疲劳不堪的状况。

冬春两季较多出现。

人际关联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联。

家庭对拖延者的施压、怀疑、控制、依附、疏远等倾向,让拖延者为了维护其家庭关联而做出拖延行为。

有些则期望透过拖延而得到父母的爱等。

还有就是为了维护和同事、同学、朋友之间的社会关联而选取拖延。

虽然拖延者的因素有那么多,我觉得我主要是正因:一是懒;二是时刻观念;三是执行力不足;四是完美主义;五是强迫症;六是抑郁。

这六大原因。

当然,我此刻也在想办法重建大脑神经回路,应对拖延者,克服拖延者,一步一步来。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七

隔了xx个月,终于重新把《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看完了。唏嘘啊。谁能拯救我末期的拖延症?看是还是得靠自己啊!自救吧!

拖延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情绪根源,包括内心感受、恐惧、希望、记忆、梦想、怀疑以及压力;

二是时间根源,拖延者与时间的纠葛;

三是生物根源,包括身体、大脑以及遗传基因;

四是人际关系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

情绪根源

拖延的原因有恐惧失败、逃避成功、完美主义、控制自我,安全感。拖延者对失败有恐怖感,从而一直拖延,最后失败了可以说不是他是关系,是时间不够补。而有些就逃避成功,怕付出太多,怕受到别人伤害,怕遭受妒忌自己受到伤害。还有就是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要么全部要么没有。看到这个,我承认我也是完美主义者,要么全部要么没有,不管在哪个方面,我都很明显,要么不做,要做就彻底。好多时间下决心的时间比做的时间还长,喜欢拖延,一直拖拖拖,拖到最后必须做了才会全力以赴去做。自我控制,体现在有个拖延者觉得拖延可以让他们或者自我的控制感,不必事事听命于他人。可以通过拖延和自己讨厌的人唱反调,有弱者的自我满足感,还可以报复他人。安全感就在于拖延者通过拖延让自己心理上或者安全感和舒适感,维护心理平衡。实际上他们只是希望有个伙伴,有人陪伴有人分担,不至于孤独,害怕被疏远。而有一些则是害怕被亲近,通过拖延来拒绝他人的亲近,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时间根源

拖延者的时间观念和一般人不一样。他们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严重冲突,总主观认为时间很充足,往往把事情拖延到最后才去做,实际上已经时候不充足了。拖延者时间感知失去平衡,轻视未来,在管理时间方面无序和误解。不做对未来很重要的事情,只做即时的事情,哪怕是不重要可做可不做得事情。拖延者容易陷在另一个时间区域里:时间迷失、时间断裂、过去的好时光,对时间的流逝不在意,不为将来做打算,拖沓此时。

生物根源

拖延的生物根源主要涉及大脑。大脑中的运行的某些生化因素很可能会影响拖延。首先我们要先了解大脑,神经科学最新的几个“大观念”:一、大脑处在不断变化中;二、感受很重要,即便它处于无意识中;三、潜伏记忆的影响;四、;联结的通路;五、左逆转。脑是不断变化的,不断修正,具有重组能力,可以打破旧的神经联系,建立新的神经联系,即是“神经的可塑性”。就是说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都会影响我们大脑明天的结构和功能。生活经验可以激发神经元,将电子脉冲从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另外一个神经元,并释放生化信息,促使神经元在数量上不断增长和连接度上不断紧密化。你做某件事越多,大脑对那个活动反应越多;大脑就会要求事情做得越快越快,越来越好。这也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虽然拖延在大脑中已经建立了顽固的连结,但是我们是可以打破的,可以重新建立新连结。打破拖沓模式,建立做事新模式。拖延是舒服的,不拖延是要克服不舒服感,如恐惧和焦虑。当恐惧感出现的时候,大脑就会无意识做出躲避反应,从而导致你的拖延。通过恐惧建立的神经连接是无法被消除的,当再次遭遇刺激的时候,大脑就会无意识反应。这是大脑对抗恐惧和痛苦的防御机制,会抑制反应,让你逃避、拖延。不过,由于神经元是可塑性的,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调整我们的情绪对抗恐惧和焦虑、痛苦,管理自己的感受,理性思考,坦然面对那些我们所推迟的事情。潜伏记忆依然,以前的记忆还潜伏在大脑了,当收到刺激时就会激发神经回路,然后做出拖延的逃避反应。大脑左半球的某一分部和关照、感应和同情这样的感情有关的区域。当这区域被激活,我们就会感到放松,对世界怀着开放的心态。大脑的右半球有个负面情绪有关的区域,在不舒服和负面的情绪中,就会倾向退回到自己的世界里。所谓的“左逆转”就是善待自己会刺激大脑的相应的部位,创造出一种与抗压感和健全感良性循环的状态。简单讲就是多刺激左半球区域。

拖延症和执行功能障碍、注意力缺失紊乱、抑郁、焦虑、紧张和睡眠问题这些身体状况有关。执行功能障碍的人往往因为执行力不足而导致拖延。注意力缺失紊乱的人因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情需要的时间比其他人要多,而导致拖延。抑郁症的人则因为动力不足,连动都不想动了,怎么可能不拖延。拖延的焦虑症的人一般是强迫症、邋遢分子和囤积狂这两种,这两种情况是“脑锁住”。强迫症的人不断重复某件事情,不能做其他事情而拖延。邋遢分子和囤积狂,是迟迟不把无用的东西扔掉,不断囤积,大脑回路锁住状态。压力会使我们变得拖延。面对压力是,往往是“非战即逃”的反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节奏,有些人早上工作效率比较好,有些人下午工作效率比较好,有时强迫自己工作只会走上拖延之路。睡眠问题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注意力和能量不足,导致拖延。但是不管是怎样的情况,都是可以通过重建神经回路来慢慢改变我们的拖延症。

顺便提提季节性情绪紊乱症。随着白天日子的缩短,环境光线的减少对人产生影响,神经传递素、血清素和多巴胺失去化学平衡,容易出现疲劳不堪的情况。冬春两季较多出现。

人际关系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

家庭对拖延者的施压、怀疑、控制、依附、疏远等倾向,让拖延者为了维护其家庭关系而做出拖延行为。有些则希望通过拖延而得到父母的爱等。还有就是为了维护和同事、同学、朋友之间的社会关系而选择拖延。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八

拖延症,大抵说的是,一件事情明明时间充足,但总要拖到最期限为止才做,正所谓“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

这本书不多250页左右,一个小时足以看完,但其带来的感触以及对心理的影响,可能会持续一段相当长的事件——直到我能戒除拖延症为止。

文中提到的一点很有意思,拖延症,很多时候正是完美主义者最容易犯。

完美主义者分两种,一种是苛求完美,最后可以完美完成的天才——这种人是论外,正常来说,不会很多,于是,剩下的完美主义者,就成了拖延症的最大患者群。一件事情应该做,并且应该完美地做到,但偏偏没有完美做到的方式,在找到完美做到的方式之前,决定先啥都不做——很多时候的拖延症,都有经过上面的经历。

这里的矛盾点在于,没有去做,就先认为自己条件下做不好,但没有去做,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做不好呢?很简单,完美主义者们,都有一个大法宝——自知之明,总是认为自己对自己又足够的认知,知道自己什么可以做到,什么是自己做不到的,任何事情都被二分,基本上不存在中间选项——努力了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然后是下一个问题,完美主义者自认完美,于是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要求,要自己做的事情,一般不会拒绝——很简单,交给我,完美地给你做出来。于是下一个矛盾产生,别人地事情,一般很少在自己地熟悉范围里面,于是结合前一点,完美主义者手里面,就积攒了大量做不到——但绝对要完美地做出来地事情。

于是拖延症就产生了。

以上讨论仅限于“有自知之明地完美主义者”,懒鬼论外不做讨论。

然后是另一种拖延症,也更普通大众化——有没有一件很普通很容易干地事情,属于10分钟内能解决地问题,被完美地拖到事情不得不解决地最后5分钟地经历?或者干脆被拖延过头。

很多时候,对于伸手就可以做到地事情,人们不会太过在意,很简单,马上,现在,稍等这种回答地背后,是别人反复地催促——但就是不做,总是认为有时间马上做好的事情,却总是不去做,这就是拖延症。

原因在于,很多人做事情,按照四象限法则,这一类事情会被归于第四象限,因为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于是不紧急,因为很快就可以做完,即使在deadline前也可以很快弄完,所以不重要,但是,现实中,可能deadline的时候,做事情的条件正好不具备,或者时间被更重要,更紧急的事情占用,导致事情没有完成。

以上就是两种最典型的拖延症——工作拖延症与生活拖延症的笔记比较有代表性的群体的描述,更详细的,可以去参考《拖延心理学》

然后是下一个讨论,如何摆脱拖延症——这个问题的提问人,一般就是上面提到的完美主义者,只有这种人才会关注之后的问题,即使对他来说毫无意义。

拖延症的治疗,说起来很容易,规划好时间,做事情从小目标做起,但现实是,吹牛谁都会,但做事可不是。

比如说,有自知之明的完美主义者说,我知道我应该纠正我的。拖延症,但感觉我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办法,我先找个完美的办法再行动。

比如说,我应该马上行动去整理代码而不是写这篇书评。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九

如果你想要战胜拖延,那么从拿起本书的这一刻开始改变吧。翻开这本书,引入眼帘的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

拖延,并不仅仅是一个贬义词,他可能指一种有用的习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投入以及因冲动而损耗的精力,他也可能指一种有害的习惯,是在完成一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中懒惰的表现。开始我以为拖延只是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问题。一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感到,拖延,大部分的时候只是我们问题的冰山一角。

深层的原因才是需要引起我们真正重视的。比如:心理障碍、生理缺陷、价值观冲击等等。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我的生活存在了太多拖延的事情。例如想要减得肥,肉永远长在身上,想要练习的瑜伽,身体总是拉不开筋,想要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总是迟迟不能迈出第一步。

总是告诉自己,没事,还有明天。可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由于从小随性惯了,害怕固有的圈子被打破,不习惯改变,懒于创新,喜欢成功,害怕失败,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固有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深层的不自信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对事情不认真,不追求,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做到创新,很快接受新事物。

学习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的目标太含糊,想法总是说来就来,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分析哪些只是人云亦云,哪些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必须要做的。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我还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

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希望您听到我的分享,虽然不能很快的战胜拖延,起 码可以更清楚的审视自己,从今天起,开始喜欢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