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您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够对朋友们的写作有一点帮助。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7172页、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转化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时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初步掌握转化 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揭示转化的策略
1.出示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都是l平方厘米。
如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54=20(平方厘米))
2.出示
师: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怎样思考?(把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平移到右边
去,使原来的图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演示转化过程。(板书:转化)师:转化成的这个长方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面积相等)
(评析:用较为简单的图形过渡,把它转化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孕伏转化的策略,使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的作用)
3.出示例1的两幅图,(作业纸)
师:这两个图形你们学过吗?
我们能用已有的'面积公式直接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它们的面积相等吗?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1)同桌讨论。(数方格,转化(割补))
(2)动手操作?
(3)交流自己所用的转化方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转化的方法:(如果有学生提出数方格,则提示他们进一步想想不完整的方格如何处理)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将两个图形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然后课件演示。
师:你是怎样进行转化的?
(第一幅图:先割下上面的半圆,再将这个半圆向下平移5格,就转化成了54的长方形了;第二幅图:先把下半部分凸出来的两个半圆割下来,再绕直径的上端旋转180度,补到图形上半部分凹进去的地方,于是这个图形也转化成54的长方形)
师:转化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什么关系?(都等于20格)
师:你怎么想到把图形分割后重新拼合进行转化的?(原图复杂,转化后的图形容易计算面积,而且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不变)(板书:复杂简单)
(4)总结评价。
师小结:刚才我们为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先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评析:转化的目的是为了把困难的问题化为容易的问题,或者把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利用动画使转化的过程更加直观,更加便于理解,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了转化的好处)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1.回顾以往转化的经验。
师:其实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多次运用过转化的策略,想一想,在哪些地方用到了这种策略?(可适当提示不同领域的转化)
生可能会说:
a、 面积或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用过形的转化。(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
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长方形;圆柱长方体;圆锥圆柱)
b、 计算中用过数的转化(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小数乘除法整
数乘除法;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C、简便计算中用过的式的转化。
2、初步感受转化的价值。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陌生的新问题为熟悉的问题)
板书:新问题熟悉的问题
师:以后你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样想呢?
(评析:学生曾经多次运用转化的策略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对这些过程进行回忆,从策略的角度重建相关知识的联系,有利于他们理解转化的共同点)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篇二
教学过程与反思: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相关经验
(出示两幅天平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师:(指图1)这是一架平衡的天平,从图中你能看出1个苹果的质量和1个梨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1个苹果的质量是1个梨的2倍。
生:1个梨的质量是1个苹果的1/2。
师:根据两幅天平图,你能求出1个苹果和1个梨各重多少吗?
生:1个苹果重200克,1个梨重100克。
师:你是怎样推想的?
生:把图2左盘中的1个苹果换成2个梨,就成了4个梨重400克,可以求出1个梨重100克,再求出1个苹果重200克。
生:把图2左盘中的2个梨换成1个苹果,就是2个苹果重400克,1个苹果就重200克,再求出1个梨重100克。
(课件动态演示把1个苹果换成2个梨或者把2个梨换成1个苹果)
师:在解决刚才这个问题时,大家用到了“换”的方法,这是数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策略——替换。(板书)其实早在1700多年前有一个叫曹冲的小朋友,就用替换的策略演绎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你们听说过吗?
(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
师:曹冲是如何用替换的办法称出大象的质量的?
生:曹冲是用石头替换大象的。
【反思】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从直观的天平图,到感性的数形结合,再到抽象的推理计算,并结合“曹冲称象”的典故,一下子就扣住学生心弦,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自主探索实践,研究替换策略
(图文呈现倒题,引导分析)
例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人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已知条件?
(生答略)
师: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
生: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生: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
生:3个小杯可替换成1个大杯。
师:现在能直接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吗?
生:不能。
师:怎样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互相说)
师: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替换,在老师发给你的纸上画出示意图来,然后根据示意图,再列出算式解答。
(生画图、列式计算,然后同桌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代表在投影仪上展示和介绍)
生:我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这样就有9个小杯。一共是720毫升,720÷9=80,可以算出一个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80÷1/3=240,1个大杯的容量就是240毫升。
生:我是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这样就有3个大杯,720÷3=240,可以先求出一个大杯的容量是240毫升;240×1/3=80,再求出1个小坪的容量是80毫升。
(师结合学生汇报,逐步形成板书)
【反思】如何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思考?如何在动态的思考中感受替换的过程?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寻求策略,接着独立画图感悟思考,最后师生交流,教师用简洁明了的板书体现替换的策略。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建构数学模型。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苏教版《实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例1、例2,完成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推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反思过程中,感受倒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学会用倒推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感知策略
1.出示:选择其中一道进行填写,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① □ 7 □ 9 54
②一个数乘上4,再除以7后得12,这个数是□ 。
你选择了哪道习题?选择这道习题的原因是什么?你能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简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揭题:
刚才我们在选择习题时发现,第一小题比第二小题更加形象、直观,所以我们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把题中的条件变成示意图或摘录出来,有利于减轻思维的难度(请一名学生上去演示一下化繁为简的技巧)。师利用两道题的共性引出课题策略(板书:倒过来推想)
这种从结果出发,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在我们的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经常使用,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唤醒学生已有经验,为倒推策略的探索提供了着力点,促进新认知的高效建构。]
二、初步体验,提炼策略
1.出示例l,提出问题。多媒体动态呈现问题(教材第88页例1)。
师:这儿有两杯果汁,从图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讨论:(出示问题)
①现在的两杯果汁和原来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②知道了现在两个杯子现在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球原来两个杯子中的果汁数量?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提出问题:要求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2.解决问题
①学生自主填写课本第88页的表格。提出要求:边填边思考表格中的每个数据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甲杯/ml
乙杯/ml
现在
原来
②同桌交流,互相说说说说是怎么推算的。
③全班交流,反馈。
结合回答演示:甲杯的果汁数就在现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增加多少,乙杯呢?
交流:展示学生的表格,说一说想法?
追问:要求原来的情况,我们是从哪儿开始想起呢?原来的变化过程是甲杯倒人乙杯40毫升,倒推时是怎样变化的?(强调:变化过程相反)
3.回顾反思
师:回想一下,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我们先算的是什么?我们是从哪里开始倒推的呢?
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后,集体反馈。
小结:看来当我们知道现在的量,要求原来的量时(板书),我们就可以用倒推的方法来解决。(完成板书:原来: 倒过来想一想 现在)
小结:倒过来推想就要从现在的数量出发,根据各自发生的变化往回推算出原来的数量,也可以简称倒推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多媒体动态展示题中的信息和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这类问题的结构特征,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建构数学模型。接下来通过看一看、倒一倒、填一填、算一算、说一说,学生初步学会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倒推过程与变化过程的相反性,感悟倒推的顺序,为例2多步倒推的探究过程做好了良好的心理定向和认知铺垫。]
1.探索例2
出示例2:(教材第89页)
师:哪位同学来读读上面的信息?
师:学习了例1后,同学们都信心十足,能自己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两点学习建议。
多媒体呈现:
①你能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摘录下来进行整理吗?
②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列式并解答。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反馈。
谈话: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想法和大家一起来分享的?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纸,说一说想法。
追问: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们是用什么策略想这个问题的昵?
结合学生的展示引导学生列式。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第一种:
52+30-24=58(张)
师:先倒推哪一步?再倒推到哪一步?倒推时的过程与原来的变化过程相反吗?
第二种:
52+(30-24)=58(张)
师:原来这两个变化的过程可以合二为一吗?现在比原来少6张,现在有52张,把这少的6张补起来就可以得出原来的张数了,52加6的过程;是不是用的倒推法。我们把它变成了一步倒推的题目了。
3.检验。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小明原有58张,结果是否正确该如何验证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检验。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出学习建议,让学生主动探索,深化理解倒推的策略。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因为思维的深度参与,必然决定了学生对获得策略过程的经历是深刻的。在汇报交流中,对两种方法的比较,体会到倒推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策略,但却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再次让学生体验事情的变化是有顺序的,从而感悟到有条理的'思考是很重要的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信息,再启发学生逆向推想,突出倒推的思路。]
四、应用巩固,深化理解
1.纸牌还原游戏(先用文字出现,学生熟练后师口头说,学生还原):
师: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曾说过数学好玩,如果我这有4张纸牌,按照一定的顺序操作:把四张纸牌排成一行,将第1张和第3张交换位置,再将第2张和第4张交换,翻开看到的结果。这四张牌原来是怎样放的呢?
2.完成练一练
引导:如果你是小军,会怎样拿出画片的一半多1张?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
3.哪几道题选用倒推的策略解答?请你列出算式。
(1)方方和元元原来共有60张画片,方方给了元元5张画片后,两人的画片同样多。原来两人各有多少张画片?
(2)小明今天带了12元钱去学校,买了一支钢笔用去5元,小红又还给他4元,小明身上还有多少钱?
(3)一辆公共汽车从澄中开往青少年活动,经过瑞佳广场站时,下来了14人,又上去了10人,现在车上有乘客44人,你知道车上原来有多少名乘客吗?
五、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研究的这类问题,其实在古代早就有人研究了。我国唐代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张遂曾以李白喝酒为题材编了一道算题: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斗是古代酒具,也可作计量单位)。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原有多少酒?(灵活调度,如果时间不允许,留置课外思考)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情况适合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呢?怎样运用呢?
小结:如果某种数量经过一系列变化后,已经知道了现在的结果,要求原来的数量,就可以用倒推的策略。先从结果出发,一步一步往前倒推,直至求出答案。在倒推的时候要注意变化顺序。(板书:变化顺序)
六、课外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后,对解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反思,使学生认识到是如何运用倒推的策略来分析并解决具体问题的,体会到倒推策略的问题特点,从而建构倒推策略的模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课后的拓展延伸,使学生感知倒推的策略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润物无声地渗透思想教育,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浓厚兴趣。]
《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反思 篇四
xx月xx日教研室成员来我校常规调研,汪主任听了我的一节《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前我是这样思考的:学生在例题1中初步体验了替换的策略,教学例题2时要主动应用这些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材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要注意把握。如:提出的假设可以是多样的。教材呈现了两种比较典型的假设,即假设10只都是大船和假设大船和小船各5只。另外开展替换活动的载体可以是多样的,图画枚举和列表枚举等,这些都是已经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有能力应用这些策略。结合使用画图、列表、枚举,也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综合而灵活的。
教学例题2时,一是组织猜想,引发假设,拓展思路。在创设情境后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10只怎样的船。通过猜想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指出自己的假设,激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营造解法多样化的氛围。二是验证假设,引导替换,有序思考。每一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看这些船是否正好能坐42人。如果学生的假设多样了,那么大多数假设都不是问题的答案,需要调整,即进行相应的替换。学生的替换活动逐步进行,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三是交流解法,寻找共性,体验策略。可以先交流各种假设与替换的方法,以及采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发展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再寻找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题2是综合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难度高了。对于教材上出现的画图假设,列表假设,等等,都可以肯定,在教学中不必要求学生掌握每种方法,可选择自己最合适的方法理解。并且要让学生体会到,例题2中介绍的画图假设、列表假设比较直观,利于学生的思考,但我们的思维不能一直停留在直观的画图列表等具体方法,要逐步抽象,并用计算的方法体现假设的思维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新课程的一个创新,以前所没有涉及的,我在教学中也是努力在学习。往往是拿到教材,先翻阅教师用书,看看前人是怎样总结的,他的意图怎样,但往往会框住我们的思维,所以汪主任鼓励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创新。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让我以三个学来勉励自己:教学也;始于自学学也;终于教人,学也。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 篇五
教学内容:五上第63~64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能对信息进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体验列举
1、课前游戏:飞镖激趣
请几个精神饱满的同学上来玩飞镖游戏。投中内圈10环,中圈8环,外圈6环。比一比谁最厉害?
师:如果全班每人投一次,可能出现哪些不同的情况?你能一一列举出来吗?
种类1 2 3 4环数0 6 www.kaoyantv.com 8 10
板书:一一列举
2、门票引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珍珠泉公园。去欣赏一下秋天的美景。
珍珠泉公园儿童门票每张10元,小红口袋里有两张5元,五张2元,两张1元的纸币。小红怎样付10元门票钱?
师:图上有那些数学信息?你能列举出几种付钱方法?
生:2张5元,5张2元,一张5元两张2元1张1元,4张2元两张1元。
3、揭示课题:
师:一一列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学习这种策略解决新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主探究,运用列举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引发列举需要。
下面一起走进公园:
公园里工人师傅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的景点。供游客们休闲和拍照。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1)创设情景:
师: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
生: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周长就是18米。
(2)动手操作:
师: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摆一摆,说出你摆的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①汇报交流:
生1:长8,宽1米。
生2:长5,宽4米。
……
②师:运用摆小棒寻求答案感觉怎样?如果是180根栅栏用小棒摆又会怎么样?
生1:用小棒摆有点烦。
生2:答案可能有重复和遗漏(板书:重复、遗漏)
2、运用填表列举
(1)出示表格: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长方形的面积/平方米
师:用表格列举长和宽的和会怎样?
生:长和宽的和一定是9米。
(2)师:一共列举出多少种围法?
师:比较学生两种围法(有顺序和无顺序)哪种好?板书:有序
师:用表格列举与摆小棒相比有什么好处?
生:不重复,不遗漏。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小结:在列举的时候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列举,这样答案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3、反思列举方法
(1)观察这张表格,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小组里交流]
(2)师:如果你是工人师傅你会选择那种围法?
4、感知列举策略(出示各长方形)
教师说明:在周长不变的前提下,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方形的长和宽数据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小结:通过一一列举可以将答案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出来。走进公园小红和小明、小强三人都想照相。
5、巩固列举:长方形花圃的景点旁边有一条小道,用24块边长为1平方分米的防滑地砖铺地,有多少种不同的铺法?
长方形的长/分米 长方形的宽/分米 长方形的面积/平方分米
师: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二)循序渐进,深入问题
1、出示题目:
小红和小明、小强三人来到公园进行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照法?[调换顺序算一种]
2、一一列举:
师:你们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生:一一列举。
师:列举时,打算分哪几种照相的情况?
生:分三类:单人照,双人照,三人照。
师:分步出示表头和三类情况。
(1)列举时可以用老师提供的表格,在表格里打钩。例如:小红"√"
姓 名 单人照 双人照 三人照 小红 小明 小强 (2)也可以用文字列举。例如:小红、小明……
师:用自己喜欢的列举方式进行吧!
3、反馈交流:
师:你是怎样列举的?
师: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三、拓展应用,发展列举
1、飞镖游戏:
师:"每人投中两次"是什么意思。
师: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请在练习纸上自己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
课件演示:投中两次最多的多少环?最少的多少环?按照顺序列举,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环数?
2、观看表演:
师:玩过飞镖游戏,精彩的动物表演马上就要开始来!
师:已经表演了几场:8:00、8:50、9:40和10:30
师:现在是11:15,我们还能赶上下一场表演开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下面哪个时刻正好是一场表演的开始时刻?
出示:13:0014:3015:3016:00
师:你能按照每间隔50分钟再一一列举出下面的表演时刻,然后再判断。
四、总结延伸,发展列举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下面去泉中划船游览美景!
五(1)班有48人去划船,每条大船可坐6人,每条小船可坐4人;有多少种租船方案?
大船/条 小船/条 租 金 五(1)班有48人去划船,每条大船可坐6人,每条大船租金24元;每条小船可坐4人,每条小船租金20元;哪种租船方案最省钱?
2、列举使我们获得解决问题成功体验,也请课代表把全班同学上课的感受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告诉仇老师好吗?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篇六
1、课前沟通不到位。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又有一些老师听课,孩子们本来就紧张,课前不仅没有做到及时与孩子们沟通,帮助他们减压,还用录播开始无形中又增加了压力,以至于原来在教室里积极活跃的孩子们,一个个下的正襟危坐、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到前面板演时腿发抖。作为教师课前一定要关注孩子的状态,及时做出调整。
2、课堂预设不到位。
在让两个孩子板演计算过程环节用时过长,以至于虽然完成了研究、总结、提炼出了解决两个未知量的问题可以用假设策略,但是没有时间做一些相应练习去加深印象。如果在学生选择方法书写环节意识到这一点,调整成投影展示,不仅可以完成强调步骤的完整条理,也可以空出时间加大练习。
虽然本节课没有完美落幕,虽然课堂练习度没有达到,但是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比较提炼假设策略等环节中,孩子们了解了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假设,假设的关键是什么,假设的目的是什么,在假设时什么量不变,什么量改变。书写巡视中发现虽然步骤不是太完整,但是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假设策略表达出来。课堂上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本节课只要让孩子们了解到这些,在下节课着重强调书写格式是不是会更好!
《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反思 篇七
今天,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对于一一列举的方法,有许多学生都在无意中用过,但是却没有把它系统化,甚至根本就没有正视它。换句话说,学生基本都认识列举的方法,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主要是学生思考方法的整理过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在以下方面下了工夫。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心理学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五年级学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碰到问题的第一反应终究是形象化的。就比如本课例一,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把围的样子摆出来或画出来,空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是直接想出来。于是,我组织学生从摆小棒入手,在摆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规律、研究规律。在小棒已显得可有可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屏弃小棒,共同进行方法的优化。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教为学服务,每一步的推进既是课堂的需要也是学生的需要,学生主宰了课堂,课堂也发展了学生。
二、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思维是贯穿数学学习始末的一项活动,故数学被喻为思维的体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即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课上我尽量做到让学生多说,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说说对于问题的看法,根据学生的发言中的反馈信息合理安排接下来的环节。
但是,最后的巩固环节处理得很不到位。首先试一试时三份作业一起呈现,学生比较起来无从下手,未能找到各个的特点。而接下来几题由于时间关系交流得比较仓促,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牙签,表格,飞镖和靶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在四年级我们曾经两次学到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策略”是什么意思吗?(指名答:方法)那么你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哪些策略吗?(画图,列表)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上课题)
二.教学例1
师:看看今天都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
屏幕出示例题及其场景图,自主读题。
师: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做什么事情?(指名回答)
师: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师:你们觉得王大叔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拿出你们手上的牙签,每根牙签代替一根1米长的栅栏,动手来围围看。(同桌合作摆牙签,教师巡视)
指名说说他们围成了几种不同的长方形。估计学生可能有的结果:1种,2种,3种……(记录学生汇报的结果)
师:究竟王大叔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了?老师现在也不知道,不过通过接下来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了。
师:如何能一个不落的。将所有的围法都找出来了?你们觉得可以从几开始考虑?(指名回答)
生:可以从宽是1米开始考虑,先用18÷2=9,然后把9分下来,长8宽1;长7宽2(板书学生说的内容)
师:你们觉得接下来会是多少?(学生齐答:长6宽3,长5宽4)
(可能有学生会继续说长4宽5,让学生自己去想要不要长4宽5,让学生明白一般情况长都大于宽,长4宽5实际上就是长5宽4。)
拿出课前准备的表(教材P63)
师: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的列举到表上去?动手做做看。(板书:一一列举)
集体订正列表,各拿一份按顺序列举的和没有按顺序列举的表在实物展示台上让学生去比较,使他们明确列举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师:现在知道了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吗?(齐答)
指出:刚才我们帮王大叔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是将结果一个一个的列举出来,并且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列举的,所以我们把这个策略叫做:有序的一一列举。(板书)
师:如果你是王大叔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围法?
生:第4种(长5宽4)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4种围法围成的长方形羊圈最大,王大叔就能养更多的羊子。
师:什么时候面积最大?(周长一定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长和宽差的越大,面积就越小)
三.教学例2
师:王大叔的问题解决好了,我们再来看看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
屏幕出示例2及其场景图。
师:“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可以订阅1本,可以订阅2本,还可以订阅3本)
师:你们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有序的一一列举)
师:列举时,你打算先考虑订阅几本的情况,然后再订阅几本的情况?
(从只订阅1本的情况考虑)
师:如果只订阅1本,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是哪几种?(3种)
如果订阅2本的话,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分别是哪几种?(指名回答,3种,让学生明白这个地方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列举:《科学世界》《七彩文学》,《科学世界》《数学乐园》,《七彩文学》《数学乐园》)
如果订阅3本的话,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1种)
师:那么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7种)
师:拿出我们课前准备的表(教材P64上的),用打“√”表示订法,动手做一做,完成这个表格。
(教师巡视,对于困难的学生可作适当的指导)
指名到实物展示台来完成表格,集体订正。
师:怎么从这张表中看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怎么看?(竖着看,一列就是一种订阅方法)
师:通过一一列举,不但能看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而且还能看出每种订法分别订的什么书。要得到全部答案,你觉得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说出:要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板书)
四.游戏完成练一练
师:帮王大叔解决了两个问题,有解决了订杂志的问题,咱们来做个小游戏吧!
拿出飞镖和靶盘,让学生认识一下靶盘及其环数的分布(与P64练一练靶盘一样)
师:咱们来做个投飞镖的游戏,看看能投中多少环。
师:每人投中两次,请3-4名学生到前面来参加游戏,一个一个依次的投。
学生投镖,教师注意记录结果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再投了。如果小华现在来投的话,也投中两次,你觉得小华可能会得到多少环?把可能出现的结果一一的列举在课堂练习本上。(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有合理地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活动一: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
师: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互相交流。
师抽生交流并板演:犁糕一共可以装多少包?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尝试解决,并交流]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你的做法?
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的写法。
生1:520÷4=130(包)
320÷4=80(包)
138+80=210(包)
生2:(520+320)÷4=
师:你能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吗?
师:你能出有括号的`先加再除的混合的运算顺序吗?
生答。
师:请同学们解决下面的问题。
360÷(2X3)380÷(132-127)
活动三:练一练
第4、5、10题: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地完成。交流时注重让学生说清分析思路和策略,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