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帅气的高考家长帮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山居笔记》的读后感优秀5篇,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山居笔记》读后感 篇一
《山居笔记》是继《文化苦旅》之后我所读余秋雨先生的第二部文集。因为真实喜欢所以看,因为炒作的厉害所以急着看,因为它的人文气息不可不看。
余秋雨先生的这部书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这本书是在20xx年1月出版的,他在这本新版的自序中说他写这本书历时两年有余(从92年----94年),而且牺牲是相当大的,他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十分纯粹地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仅仅十一篇文章却耗费了两年多的时间。这,并不是他的写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坚韧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种认真态度和永无止境的追求让人心悦诚服。多年来他通过边走边想,有机地将写作与考察结合在了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访求证。曾经就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的一副对联上面的两个字,在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后,只得亲自再次去海南,很多的时候,他就是这样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对文学的无比热爱方面,他是毫不吝啬的,不管时间还是金钱。对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会在乎他的经济和得失的。按照余先生的话说:“全书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他还说:“写作这本书的最大困难,不在言论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证之烦,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费难言的艰辛,而艰辛的结果却是不能让人感受到艰辛。”
我被他的这种治学精神和严谨的求实作风以及认真的求学态度所折服,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和精神打动了。这种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穿梭,在东西南北的古老土地上走过。 余先生的文章带给我们的都是精彩纷呈的人文、地理、历史、故事。上下求索,展示出人类人文历史的绚丽诗篇,给我们掀开了精神的家园、文化的粮仓。
《山居笔记》读后感 篇二
暑假期间,闲暇时间我翻阅了一下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不得不说他的确称得上是一位大师,不仅仅是在写作方面,更在于他一次次身体力行的旅行中,他不安于那死板的史书和史学家们的看法,而是执着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这5000年来历朝历代的兴衰荣辱,以一个客观者的角度去评价,给我带来了许多感慨。
在他的书中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全书显得很朴实,没有电视剧或电影带来的视觉感华丽,但我却从中感受到了历史的浓重气息。刚看完时我并不理解为何会有这种感觉,但在闭上眼睛沉静了一会儿后,恍然间发现我一直都不算是个真正的中华子孙,我竟从未想到过在这片土地上会有着如此沉重的负担,或者说是感受历史的沧桑。但尽管这一切是如此的承重,但我却从中品味出一种如红酒一般沉淀下来后的芬芳,这时我才知道,历史固然沉重,但他所带来的文化之珍贵也是一笔无法想像的财富。我不知该如何来评价这五千年的历史,因为我不是史学家,我也不是学者,我没有资格,我也没有过这种想法去把历史分解成一块块碎布,那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去看整件衣服,才能看出花头。
平日里总会听到一些对于历史的评价是如何如何。诸如:某某皇帝昏庸,某某大臣贪污,哪个地方的百姓不团结……可如果把这些所谓的罪恶抹杀去,国家还会存在吗?有反才有正,抛去那些错误的,剩下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历史不能只用对错去看待,只有沉浸于历史的浓厚中,沉浸于历史的无论黑暗或者光明中,你才会找到体会,每个人有不同的体会,去领悟那个中的潮起潮落,花开花落的境界,何必要拘泥于对错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待一个人尚应如此,又何况是一段厚重的历史呢?对待历史,我们永远只能是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对待。
所以,心怀淡然,眼界才能开阔,思绪才能自由,视线才会清明,这就是我在《山居笔记》中学到的,我这一篇读后感也不过道出其中的一丝见解,也不知是否深刻,但如果我真的能够道尽,我也不会仅仅是个中学生了。
读《山居笔记》有感 篇三
轻阖上书,书中那抹铅字散发的回肠荡气久久不散。烟波江上的故乡、气宇轩昂的帝王、闲庭信步的诗人、笛声悠扬的隐士,随历史的阵阵烟尘远去,我才发现,我似乎从未正视过它。一直以来,它似乎是电视剧里被恶搞的桥段,旅游时人声鼎沸的古迹,甚至不过是历史书上需要考试的内容,而那覆满了青苔的石阶,被雨水斑驳的门扉,我却从未思考过它的前世今生,从未倾听它无声的诉说。
“历史,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操控我们今天所有的生活。”问题是联系历史和今天之间的枝蔓在哪里,这需要我们逐一梳理,找出脉络。之后你就发现,哦,原来这些生活是这样演变的,它来自历史。因为它已经融入我们骨髓、血液里太久,你已经找不出归处及来龙去脉。王维的辋庄,陶潜的桃源,那些写在大地上的诗所承载的历史其实并没有消失,余先生在山居之中,听得残荷雨声,从历史中寻得宁静方圆之地,以现代的视角,倒过来去培育所需要的土壤。历史的款步悠悠而来,也指引着我们去建设一种历史风骨犹存的现代化。
那么历史的款步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自是它的文明与野蛮。
文明者如余先生笔下的魏晋风度,一曲《广陵散》,一身薄履素衣,一柄耕犁,一个绝世独立的背影。如山西晋商,怀揣着最初的梦想朝着西口启程,打下自己的一番天地。又如像苏轼一样突围人生的文人们,给后世留下千古不灭的绝响。历史的文明,带给我们的是无数令人仰止的灵魂,指导着如今不再着青衫长袍的我们面对人生。面对人生须有魏晋的风度,不被世俗浊染;须有晋商的锐意进取,勇敢开辟未来;须有文人们不畏挫折的品质,任凭风吹雨打,吟咏《上邪》。历史的文明,带给社会的是明智的前鉴,改革开放以来,商人们就如同当年的晋商一样,忐忑启程,揭开了中国发展的新篇章。历史的文明,款步悠然。
当然也有野蛮。宁古塔边,流放的是无数人的青春年华;河姆渡的猎首祭奠仪式,贮存着触目的残忍;而历史的暗角里,可憎的小人吞噬着历史的浩然正气。
历史的款步中并未掩饰这一切,我们也应直面不讳。正如余先生所说:“蒙昧往往有朴实的外表,野蛮常常有勇敢的假象,我们还躲不开与蒙昧和野蛮周旋,因而文明永远显得如此珍贵。”而我也愿历史的野蛮可以反哺出如今的文明。
思及此,再翻开书,我仿佛看见了历史悠然的款步朝我走来。当我们在日新月异的物质世界里渐行渐远渐无书,历史帮助我们拾起历经千年才铸就的风骨,而我也乐于去正视它,正视它的文明与野蛮。
我与它,正如羁鸟与旧林,池鱼与故渊。
余秋雨的散文说的常常是历史与文化,浓重沉郁中满是思索和诘问,但他充满诗情画意的文风与栩栩如生的细节描写却是轻灵活泼的,这往往令中学生们更觉亲近,相较于枯燥的历史典籍,这种负载着鲜活人物与文化知识的文章,经由他深厚的文学底蕴整合,更易于被理解接受。小作者正是通过《山居笔记》,看到了“烟波江上的故乡、气宇轩昂的帝王、闲庭信步的诗人、笛声悠扬的隐士……”看到了历史与文化的契合,看到了文明与野蛮的交锋,看到了活了的历史,并于历史的烟尘中辨析出自己前行的方向。
读《山居笔记》有感 篇四
山居笔记》的作者是余秋雨,《山居笔记》是《文化苦旅》全书的一部分,这里记载了从古到今的历史的评论。《山居笔记》是余秋雨以直接感悟方式采访中华文明的。
《山居笔记》是我在书店无意之中发现的,它让我在烦躁的时候平静下来,而且我平时很喜欢历史,历史让我探求到以前的人的生活。《山居笔记》记载了作者对历史的评论,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科举制的好与坏、诗人经历的事情等。
“一个王朝的背影”以及“苏东坡的突围”是我受感染最深的文段。因为我对有关深宫的事情很好奇,对帝王制很感兴趣,所以觉得王朝很有趣。平时老师对我们说过苏东坡的一生,让我很喜欢苏东坡,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诗人。苏东坡的一生都不平凡,他经历过乌台诗案,但仍然坚强的度过一生。
《山居笔记》没有华丽的字眼,它有朴素的词语,它令人容易感悟当中的事情,也让人感觉到很真实。我通过这些词语明白了当时的文明。它给我一种深入心灵的亲切感,自然流露的文字给我带来了最深刻的印象。
我细读了《山居笔记》的每个文字,我感受到了余秋雨都是直接有感而发的,让人感觉到真诚,令人更加的着迷。作者的构思很精妙。话题虽然很平淡,但都是以小见大的,他利用质朴的语言续写了社会的现状,让人深思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
作者写了一句“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与精细相比,我更倾情糙粝。荒原的叹息总是糙粝的,如果要把它们调理成书馆里的柔声细气或沙龙里的尖声尖气,我如果对得起自己多年前就开始的辞职远行?”我对这几句很深刻,作者写出他对社会的看法。虽然我对这些文字理解的很浅薄,但我也有自己对作者更加深的一层的认识。
作者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附农场劳动。这样看来,作者为了生存而暂时放下了文章,放下了笔,努力的往前走,也看出他的无奈。
《山居笔记》是以历史的暗角结束的,总共有十一章。它们包含了作者认真的态度和追求。有时候我读不到作者在追求什么,不过慢慢的我知道作者在陈述生命的可贵以及对文明的珍惜。作者简明的语言让我有信心的阅读整本书,而且我对作者的追求有很大的共鸣。
通过这本书,我懂得在这个世界要勇于追求,探索以及珍惜。《山居笔记》也让我知道了有时候事情并不是表面看到一般,也许我们需要通过寻找才能知道它的真相。我们要了解历史,改变缺点,珍惜未来。其实我也认为人生太短了,时间过得太快了,我们不能白白浪费青春以及未来的光明。
我深深的陷入了《山居笔记》中,这本书让我回味无穷!
《山居笔记》读后感 篇五
《山居笔记》一遍看下来,感觉的确很不错,我觉得可以用“美、奇、柔”三个字来表达我的感想。
首先,“美”是余秋雨散文的最主要的特色。中学的我很少看书,也许是中学的课程比较多或说是我还没有看书的习惯吧,所以对余秋雨的文章的“美”了解也就甚少。而今,看了《山居笔记》之后,终于领悟到了余秋雨“美”的所在了。“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多么美的一串“成熟”的诠释,诸如此类的语句还很多很多。同样是几个汉字,在他的笔下竟拼凑出如此美妙的句子,这也是他能受到如此多的人去欣赏他、品味他的原因了。
其次,余秋雨的语句中还隐约着“奇”的特点。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却是很“奇崛”的,像“领略这样逝去以久的人生风采”等等句子。还有,他的“奇”是建立在很平凡的事物上的。在写现在山西的那些小商贩说“在巨商的脚下做着最小的买卖”,形容康熙狩猎时马跑得快时说“耳边生风,群山急退”。小商贩、马快跑是我们生活中很平凡普通的事情,然而余秋雨的这些“描绘”语句却是那么的不平凡不普通,这就是他“奇”的所在了,一般的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柔”是说余秋雨的文章显现出一丝绵、缠之意。有很多句子有这样的特点,细细品味会感到有“柔”意。
现今,余秋雨是很受欢迎的一位作家,但批评他的人也不少。我想,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尚且还没有“知识的资格”去评论他,我们也没有“知识的水平”去判断究竟是余秋雨的错“实”还是金文明他们的纠“实”,我们现在只有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去欣赏《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山居笔记》中有这么一句:“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也许余秋雨就是本着这句话而写文章的吧,我觉得这也是评论余秋雨的最好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