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高考家长帮小编精心为您分享了矛盾论读后感优秀5篇,希望能够对小伙伴们的写作有一些帮助。
矛盾论读后感 篇一
人生本来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矛盾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对于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矛盾。面对矛盾,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如何披荆斩棘、开拓道路,做到坚守初心,得以始终?读完《矛盾论》《实践论》之后,我想对于矛盾及知行关系的理解、把握,都会给人以启发。
面对矛盾最重要是不要迷失,坚守初心。现实生活中,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在众多矛盾中把握主要矛盾,在矛盾的各方面中把握主要方面,才能把握住问题的关键,使矛盾得以解决,甚至得以转化。《西游记》中唐僧团队西行路上历经八十一难,度过万水千山,面对妖精的纠缠、女皇的痴心,唐玄奘可曾动摇过?依旧坚守初心,不惧贪嗔痴的考验,取得真经,终得大道。曾几何时,我问自己“我的初心是什么?”一度认为是改变家庭的状况,在城市里扎根立足,后来觉得自己的初心应该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面临扎根大城市的困难、矛盾,自己也曾迷茫过,甚至受到打击后萌生退意,不过也多亏了自己的坚持,如今虽说依然举步维艰,但有娇妻爱子陪伴,倒也不至于苟延残喘。正如曾经看过的那句话“当你感觉无路可走之时,告诉自己,继续坚持”。秉持初心,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面对苦难、矛盾要有“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心态。
面对矛盾,我们要学会辩证法。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且互为存在的条件。正如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相倚,互相转化。此次华为事件,貌似华为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可是5月21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讲“在我们没有受到美国打压的时候,孟晚舟事件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们公司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现在我们公司全体振奋,整个战斗力在蒸蒸日上,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是在最佳状态了。”华为公司相继推出了鸿蒙系统,并上演了备胎转正的故事,网上称华为公司注册了“半部山海经”。“危机”之中,既有危险,又有机会。在“危机”面前,要把握住机会,规避危险,利用有利条件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任正非正是因为他的“居安思危”、“盛时当作衰时想”,故而早在2012年的时候,已经开始了自主研发,才做到了从容面对此次危机。
面对矛盾,解决之道要勇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不要做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要做聪明的一休,寻找办法解决矛盾,主动开展调查研究,找到制约事物发展的内因(矛盾的主要方面),深入实践,想办法、找差距、抓落实。“小马过河”的故事,我至今记忆犹新,面前的小河你不亲自下水淌一下,永远不知道它的深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实践,才能将理论知识得以运用,才能对于理论知识进行总结提炼。人类认识世界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此过程不也正是逐步解决一个又一个个矛盾的过程吗?
如今,大家都面对着工作与家庭的矛盾。我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幅画,一位农民工面对孩子的内心独白“我搬起砖无法抱你,抱起你就无法养你。”有了小孩之后,我也深切的理解了这句话。这诚然是一种矛盾。在农村青壮年为养家糊口的需要,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留下了很多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作为父母谁都不想错过孩子的成长,可是生活的压力要求你又不得不选择出走远方。
矛盾论读后感 篇二
最近一周跟登顶珠峰实验室毕业青年共同学习了《矛盾论》的前三个小节,分别包括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三个部分。
第一个感受就是自己的对于生活工作中事物矛盾的存在还有很多看不清,往往看到现象,还不能看到本质,比如就我们青年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诸多对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如最近比较火的内卷,其下有着什么样的矛盾?学习中试着梳理了一番,发现还不是够全面,以至于寻找解决之法时缺乏有力的着力点。还需要加强对其的理论的钻研能力,并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实践中更好的运用。
第二个感受就是发现人非常容易成为教条主义的懒汉,自己在对作文吧待很多问题时常常就显出教条主义的情况,也属于这懒汉之列。
文中谈到“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犯的错误,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需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个别事物的特殊本质,才有可能充分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地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本质;一方面,不懂得在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本质以后,还必须继续研究那些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来的具体事务。”
而自己常犯的错误就是第二种情况,即通过认识一定事物的特殊性的本质,认识到了共同的本质,在新的事物或新的实践中,不能充分的了解事物或实践的特殊性,而根据之前普遍性的认识给出高高在上的建议。以此来说,是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的。
正是这种错误,或者说是人性中的侥幸心理,让我们不能成为一个彻彻底底掌握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人,还存在着诸多的幻想,对于此,要不我们以自律来训练加以改正,要么等着生活的教训,让我们老老实实的改正。
矛盾论读后感 篇三
前段时间在准备《矛盾论》方面的课件,这本身也是温故知新的过程,有不少别样的感受。伟人写作《矛盾论》,直接原因是在抗大讲课的需要,间接的也是在反思和总结革命实践当中出现的左倾和右倾路线带来的血的教训。文章的观点我们都很熟悉,世界是物质的矛盾的运动,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或许对我们来说,单看文字,因为饱受马列主义熏陶,没有明显的观点上的震撼,但若结合时代背景,这篇文章能给无数的仁人志士带来充足的革命热情和持久的革命动力!
有人说,三十岁之前,哲学可以不必研究。因为那个年龄段,一般人都没有多少丰富而深刻的阅历,研究哲学也没什么感受,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似乎在玩文字游戏,自以为很认真;三十岁往后,可以研究下哲学。因为有一定的阅历了,对概念也有感受,这个时候,很容易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言简意赅,于表达方面,也符合省力法则。伟人诞生于1893年,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那时他44岁,暂不论年龄,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他对于世界、社会、人性、人生都会有特别强烈的感触,这是我们无法完全领会的。1925年,他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可以说,对这个问题,在写作《矛盾论》时,他已经找到答案了。生命在于过程,这个过程是充满矛盾的,矛盾无处不在,是人生的动力,借用当下新词,矛盾是新常态。
曾经,我们有过对自身现状的抱怨,有过对单纯生活的追求,有过对宁静内心的修行。然而到最后,我们终究无法彻底摆脱。身在水中,想拨开,是一种徒劳。我们可以努力,提升生活层次,新的矛盾也会伴随而来。所以,不管现在我们面临什么样的矛盾状态,心力需要放在解决方面,解决不了的就顺其自然吧。从心理能量的角度,矛盾产生正能量,亦能产生负能量,这个在于自身的觉悟和选择。当我们从矛盾中获得正能量,并且拥有这种转化能力时,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人生也会有更多的阳光。
矛盾论读后感 篇四
《矛盾论》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原是1937年7~8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所讲的《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三章第一节。于1952年暂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再版时移入第一卷。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矛盾论》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指导,它不仅仅帮忙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在现今社会仍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向导,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好处。那里,我着重以我个人生活经验观之。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好处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开篇之句,便是告诉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会涉及广泛的方面以及诸多哲学问题。这正说明了毛主席的严谨:哲学论不可能随随便便几句话便能阐述清楚的,务必综合事物的各个方面来全面看待。随后毛主席从对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斗争在矛盾中的地位这些问题的讨论最终很好的阐释了矛盾论。这其中有很多话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当着我们研究必须事物的时候,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地原因或普遍地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一样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也就无从辨别事物,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其内部也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而我们研究事物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同时相互联结,即统一辩证的看待这些矛盾,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矛盾促成事物的发展,矛盾也同时为我们研究事物带给了方向。
其次,认识事物需要研究工作。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而研究问题时,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人们需要如实地反映这些状况,而不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务必在其联络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务必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再次,矛盾通常是分主次的,而且主次并非是绝对的。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并且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因此,研究任何过程中首先要捉住其主矛盾,这样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万千*高考家长帮 www.kaoyantv.com*的人们,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总的来说,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差异就是矛盾,无可避免。原定的计划与未知的偶然相矛盾,远大的理想和无情的现实相矛盾,繁忙的都市生活节奏和碧溪垂钓、静赏夕照的闲情也相矛盾。由《矛盾论》而引发联想,则知生活之中无处不存在着矛盾,绝对的平和与纯净只是理解上的片面与偏差,存在于理想国度之中。
譬如进入大学之前总是心存侥幸,以为熬过高考之后世界或便该是一片阳光灿烂,前程无忧,然而行至今日也但是如此,仍然需要在各种矛盾之中排解调和以求平稳生存。学业愈重与之对立的对闲适生活的渴望也愈重,一方消失后另一方也对应消减。是以甫入大学,时有空虚之感,而又不得不继续鞭策自我,在压力之中寻求动力。
人也是如此。人性之中的善与恶是一对手拉着手旋转的对立统一体,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不一样的只是在各人的成长过程中,一部分人将心底里的恶念转化为善,由行为思想上加以引导,而成为善人。然而成为善人的人心中也不会没有一念之恶,他们一生将之压制并幽闭在内心的某个角落,缩至无限小,但依然存在。另一部分人则放纵心灵中的各种欲望,违背道德与公理,成为与良善之人相反相成的阴暗面。上下、左右、乾坤、阴阳,社会与人生都是由这种两极对立所组成,人总在试图转化矛盾当中吸取经验与教训,获得成长,并将矛盾长久地持续下去,直止死亡。因为有对生的憧憬与向往,才有对死的虚枉的恐惧。矛与盾,其实不可分割。矛盾的一方推动另一方前进,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正因为有了诸般念想,人性因而渐趋复杂成熟。换而言之,了解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也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世界与生活,对各种矛盾作出正确的决定,采取效的方法,将矛盾之差异的级别化减到最小程度,化解对抗,使生活与思想在矛盾之中螺旋前进。
矛盾论读后感 篇五
矛盾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人们面对、处理、解决、逃避、制造、议论矛盾,但大多就事论事、就人论人,研究矛盾本身的,本人孤陋寡闻,只在十年前读过这一篇。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是小时候看动画片学到的,画面几乎都还记得可见印象深刻。故事好像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代是不是可以算作我们文明的青春期?矛盾思维也许属于我们文化中基础思维之一。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倘若人人没有进攻之心,防御之心就是可有可无的,世界上如果没有矛要盾何用?既然没有防御的盾牌吃亏的概率大,那么能否说明进攻之心必然存在与于社会的某个角落?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中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生理需求似乎主要体现了人和自然的矛盾,而人与人的矛盾应该是安全最大的威胁,毕竟人是最高级的动物。
有句话叫作人不狠站不稳,可是道德伦理告诫我们要善良,心狠手辣与温良恭俭让似乎是矛盾的,但也许这就像坦克的装甲与炮弹,是可以紧密结合、同时存在的。还有句话叫作难得糊涂,可是选拔人才是不都挑精明强干的吗?糊涂应该意味着默许矛盾的存在,不是必须分个高下输赢,不是每辆坦克都要较真自己的炮能否击穿自己的装甲。从同类的实验中学习经验,目前的人工智能这方面好像还差点。
难得糊涂似乎隐含了一层意思——大家都是明白人这事儿很难得,人类不明白的东西太多。西方有个芝诺悖论,意思与我们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差不多,说箭的行程可以无限细分以至于射不到靶子上,西方人也喜欢拿武器说事儿。对于芝诺悖论,问题可能出在我们不明白时间是个什么东西。物理学有个薛定谔的猫,还有个测不准原理,也许量子科学与宏观世界有相通之处,矛盾可能也是一种不定态,除了矛盾中的双方,外界并不知道真相是什么。
矛盾与斗争是两码事,左手拿盾右手持矛也可以叫矛盾,矛和盾怼的直冒火星应该叫作斗争。毛润之好像曾经说过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说斗争才能进步,意思可能等同于“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矛和盾要试试哪个更强,盾破了回头造个更好的,矛折了赶紧升级一下。斗争的过程体现了“狠”,而斗争的结果有可能让人变得更“毒”,有个词叫作“人心不古”,是不是说古时候的人没有现在的人狠毒?这应该是适者生存的结果。
矛和盾都在优胜劣汰的变化中进步,更高级的矛造出来后总得找盾实验一下,一种新的武器被造出来说不定就用在我身上,假如我被摧毁了就可能像废品一样被扔进的垃圾堆,类似于做实验的小白鼠。但矛盾也不总是破坏性的,在网上看过一篇《华为往事》,讲李一男和郑宝用的矛盾,那篇文章里的所有人,在本人这样一个*丝看来都是成功的。有的领导应该希望手下有矛盾,因为有矛有盾进可攻退可守,矛盾是阻碍还是促进团队的发展?团队壮大的驱动力可能来自于人们对于神性的追求,当矛盾阻碍团队发展时人们也许就会想方设法让矛盾消失。
矛盾在形式上达到平衡经常意味两种情况,一是实力悬殊没有试验的必要,二是没有哪一方有必胜的把握。人与人的矛盾常常在互相威胁中一直存在,典型的威胁比如核武器之于人类生存。但威胁也许只在短时间内有效,害怕似乎是一种强烈的情绪,一般来讲强烈的情绪很难持久。人们有时会把怕与爱联系起来,可见害怕不仅仅是负面的情绪。用来威胁人的事儿大多是恐怖的,常常需要被威胁者用正面的情绪来应对,当正面的情绪消耗光了剩下的应该只是愤怒了。
人能否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俺爸说人的行为是由自己掌控的,但也可能这是一种唯心的说法。历史上矛盾经常升级为冲突,难道他们都不害怕?也许他们都害怕过,但经过年复一年持续不断的威胁,不是他们不想害怕,而是已经失去了害怕的能力。上世纪民主革命时弱小的一方肯定更怕杀头,但最终表现出的却是更勇敢。人越是在安全的环境中,可能越会觉得靠权谋胁迫人有用。在勇敢的氛围里,相对而言统一思想更重要。大概是环境的不同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偏差,毛润之写文章有人说他是洗脑,但翻来覆去的威胁人更没意思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