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愿景 篇一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石油企业;文化建设
一、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现状。目前,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立足于当代企业文化理论和市场竞争机制,在继承和利用我国石油企业文化的深厚资源基础上,石油企业文化得以不断创新与发展。
(1)拥有了企业发展的业绩形象和实力形象。中石油集团公司第一个重组改制在境外上市成功。2007年度,营业收入1105.20亿美元,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公司中名列第24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07年度营业收入1316.36亿美元,在全球500强公司中名列第17位。
(2)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企业文化建设格局。中石油集团公司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形成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的经营理念,“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使命。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继承中创新企业文化中,形成了“发展企业、贡献国家、回报股东、服务社会、造福员工”的企业宗旨;“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企业精神;“诚信规范,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竞争、开放、规范、诚信”的核心价值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大力倡导变革和创新观念,坚持“双赢、责任、诚信、创新、关爱”的企业理念,形成了自己的“容文化”,即以广阔的胸襟容人、容智、容天下。
2.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当前,尽管很多石油企业建设了自己的企业文化系统,但是还存在众多需要改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概念模糊不清。例如对企业愿景、企业宗旨、企业使命的定位和功能相互混淆,使得在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宗旨、愿景和使命无法真正发挥各自的功效。
(2)企业文化建设缺少战略意识。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和石油企业发展战略应当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而不少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处于无序化、盲目发展的局面,没有相应的组织和必要的制度,没有与石油企业战略相匹配。
(3)企业文化建设欠缺整体性。企业文化建设是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系统工程。我国一些石油企业没有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性要求,如经营理念与经营战略不统一,价值标准与职业道德标准不统一等,处于无序、凌乱的状态。
(4)促进企业文化落地的方法、措施和策略不得当。目前,大多数石油企业还是以标语、口号、文体活动、拓展训练为主要的宣传载体,形式单一,内容空泛。
二、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彼得・圣吉的解释,学习型组织理论五项核心及其意义如下:
(1)系统思考:系统思考工作是创造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工作。
(2)自我超越:学习如何扩展自己的能力,创造出想要的成果,并且塑造出一种组织环境,鼓励所有成员自我发展,实现自己选择的目标和愿景。
(3)心智模式:它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成员的心中、影响成员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思维模式、假设、成见甚至印象等。
(4)共同愿景:“愿景”是一种共同的愿望、理想或目标。
(5)团队学习:是发展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
根据学习型组织的内容与要求,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石油企业文化创新与发展的要求。把创新这个内核植入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培育全体员工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石油企业的品质。根据市场环境不断变革、善于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因此,中国石油企业文化要继承丰富的历史积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对现有的企业文化进行整合和创新,突出石油特色,致力于跨国公司的建设。
2.石油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要求。21世纪的石油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挑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提高石油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石油企业文化是石油企业本质的外在表现,它蕴含的适应时代要求的价值理念可以激励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增强石油企业的综合实力。因此要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石油企业,富于创新、超越精神的企业文化建设必不可少。
3.石油企业对人才需求和员工全面发展的要求。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类受教育的程度不断地提高,人的智慧逐渐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石油企业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围绕企业整体发展目标,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关注员工的全面发展,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尊重职工的个人理想,使个人的奋斗目标符合岗位的技能要求,提高员工的技能,为石油企业的发展和稳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三、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1.创建学习型的领导团队体制。创建学习型的企业家集团领导体制,就是要在企业进行集团领导的前提下,整个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共同学习,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更加适应市场和新技术的变化,使决策更加合理和优化。建立共同愿景,在决策层中的个人愿景升华为整个集团的共同愿景。此外,企业的管理决策层中每个成员的个人愿景应该是自己下级部门的共同愿景的反应,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共同愿景是每个员工个人愿景的集合和升华,才能真正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2.树立学习型价值观。石油企业要树立学习型价值观,必须把学习看成是企业发展的保证和员工职业发展的基点和杠杆,倡导员工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敢于冒险、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引导员工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学习能力,善于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行为取向。
3.创建有利于学习的人文环境。石油企业将集体知识的传播、共享和创新视为竞争优势,形成一种高度信任、有利于知识传播和共享的人文环境,使每个员工的知识都能够为整个企业的其他员工所共享,在企业内部传播和扩散,形成知识分享和交流的网络,以促进企业员工的相互学习和共同学习以及团队和组织的持续学习,提高整个组织的学习能力和竞争力。
4.塑造企业英雄。企业英雄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20世纪60年代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企业英雄人物,带领大庆石油工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甩掉了我国贫油的帽子,让世界震惊。石油企业造就英雄,要善于发掘、积极培育企业英雄的成长;创造适合成长的学习氛围,开拓视野。
参考文献:
[1] 孟丁。如何建立学习型织织[J].经济师,2004,(3).
[2] 皮利。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
企业发展愿景 篇二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拷问企业家的三个问题:你的企业是什么?你的企业将要成为什么?你的企业应该是什么?而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进行结合就铺开了企业未来发展的蓝图——企业的愿景。实现经济上的盈利是企业愿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企业同仁不是赚钱的机器,他们期待能和企业一起打造憧憬中的未来。
没有人能阻挡得了一个人去追求梦想的脚步,而让企业的梦想落地的最大力量是对企业同仁的精神激励。让企业同仁对企业发展目标、方向以及未来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了然于心,企业的影响力和贡献又坚定企业同仁们奋斗下去的决心。
企业的愿景对与企业投入、产出有直接经济利益关系的群体具有很大的激励、导向作用。在管理中,愿景比制度化的管控更能激起企业同仁的工作热情。企业怎样把愿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的过程中,企业还会面临很多挑战。企业的愿景也是企业输送给员工的一项正向的信念。
如何才能让正面的信念融入员工的血液和灵魂呢?第一,不断地重复灌输是最为重要的方式,积极的信念需要不断地重复和灌输才能确立起来。可能很多老板会说,有些话你讲第一遍的时候,员工可能还有点兴趣,但是你讲久了、讲多了他就开始烦了,讲得越多他越烦。其实事实恰恰相反,早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扎荣茨的研究结果就向人们揭示在信息的传播中存在“曝光效益”——人们更喜欢自己见到次数更多的人或事物。第二,把企业的愿景和员工进行分享,在共同的分享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产生蓄势待发的力量。
案例透析
企业发展愿景 篇三
关于愿景的话题现在越来越多,人们对它的兴趣也越来越大了。对个人来说,愿景就是个人在脑海中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愿景必须是共同的。共同的愿景就是组织成员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
愿景的概念并不神秘。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贫穷、没有失业、人人幸福的共产主义社会其实就是全世界xxx人的共同愿景。“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革命年代里,xxx员们秉持这样的坚定信念,为了实现愿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使得世界上从无到有出现了苏联、中国以及东欧的一系列崭新的社会主义的国家。
这就是愿景的力量。
今天的我们很少需要为愿景而付出生命的代价了。但好像愿景在我们的工作中也逐渐失踪了。而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有没有共同的愿景,或者说愿景能不能得到员工的认同,实在是组织的领导者领导水平的分水岭。而这种领导水平差异的结果,必然是组织间差距的关键原因。
为什么有如此的结果?
因为有没有共同愿景对于员工的行为来说,具有表面微小实际却十分重大的差别。员工的奉献精神——人类任何组织崇尚的普遍美德,便与组织的共同愿景息息相关。而如果没有共同愿景,那么奉献的行为不仅不会产生,连真正遵从的行为也不可能。在《第五项修炼》中,彼得·圣吉博士精微地分析了奉献、投入、遵从之间的区别,他引用基佛的话“投入是一种选择成为某个事物一部分的过程”,“奉献是形容一种境界,不仅只是投入,而且心中觉得必须为愿景的实现负完全责任”,进而认为没有共同愿景的组织往往只会导致员工对上级对组织的被动式的遵从,而决不会导致对组织的真诚奉献。
共同愿景的建立虽然并不容易,但也有规律可循。集成式、凝炼式、影响式就是建立共同愿景的三个途径。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那些有相同个人愿景的人组成一个集体,在集体中再进一步实现共同愿景的构建,这就是集成式。许多协会和团体共同愿景的建立属于这种类型。招聘新员工时,不仅看素质和能力,同时强调个人发展及个人愿景与组织愿景的匹配性,也可以看作是通过集成式路径建立组织共同愿景的方式。
凝炼式则是把大家心灵深处的共同的意象挖掘出来,并进行凝炼,进一步构建共同愿景。这一路径的特点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适用于那些组织成员同质性很强又积极面向未来的组织。
影响式建立共同愿景的途径讲的主要是从个人愿景建立共同愿景。从个人愿景建立共同愿景,并不意味着一定从组织最高首领的个人愿景到组织的共同愿景。也可以借助于前辈,还可以借助于外部。但通常情况下,基于一个组织的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共同愿景的构建常见的情况确实一般是从决策核心层的人发起的。特别是那些希望构建共同愿景,而从前没有共同愿景或不注重共同愿景构建的组织,更是这样。
建立共同愿景不能靠命令,不能靠规定,只能靠周而复始的沟通和分享。必须认识到,不断的强势宣传推动也是可取的方式,但任何强迫和勉强性的举措可能都会适得其反。建立共同愿景不是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回答,也不是一种形式性的东西,而是必须由组织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全过程、全方位、全方法、全面地将共同愿景贯彻落实在生产经营和工作的各个方面。
建立共同愿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它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细致的工作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愿景”还必须得到“使命”的支持。愿景解决的问题是我们要创造什么,它往往是一种相对宏观和抽象,又需要长期的奋斗才能接近或实现的目标,如共产主义。而使命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创造和实现。所以使命既可以说是实现愿景的关键步骤或手段,又可以说是组织实现愿景的现实的总目标、富有挑战性而且明确的基本任务,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使命也是组织成立的目的和存在的原因。
使命对于愿景来说格外重要,没有使命支持的愿景往往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企业发展愿景 篇四
我有幸到__师范大学参加了东营市小学骨干校长的培训。带着渴望,怀着激动,也带着对教育教学中的几点困惑,开始了为期七天的学习培训,整个活动在方文林教授的精心组织安排下,培训活动安排合理,内容丰富。让我们得以与众多教学专家面对面地进行互动交流,了解他们对学校管理的理解,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进一步了解发达地区的长对学校管理的造诣。很快为期七天的集中培训已经结束,在此期间,聆听着上海市教育理念最前沿的知名专家的报告,分享特级校长的办学经验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操作方法。在交流和思想碰撞中感受到不同的校长的教育智慧,通过对上海市进才实验小学和金洲小学实地考察,感受其优质的教育和浓厚的学校文化,进而引发自己的思考。本次培训不仅让我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强化了学习与研究意识,而且也让我对下一步工作有了清晰的思路。在此我非常感谢各级领导为我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七天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校长要善于学习
校长应该是个学习者,要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不断地学习,校长岗位更是如此。多看看,多想想,一些灵感不期而遇,工作局面就此打开。没有学习,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个人发展如此,学校发展也如此。通过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领导能力,才能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专家型校长。正像万航渡小学张雪龙校长在《文化办学造就有灵魂的教育》报告中所讲,读好书,做好人,校长应该是老师的老师,这就要求校长带头学习,引领教师做学习研究型教师,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提高办学品位。这次学习真的让我重新燃起了对学习的渴望。
二、校长要善于思考
校长应该是个思考者,对工作的预见、调整和反思都需要研究,随时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挖掘深层因素,根深才能固本,才能实现“内涵发展”的理念。校长要有这种善于思考的特殊敏感性。校长要通过不断思考而形成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并将其付诸于教育实践中。教育是服务于人的,我们所培养的人将来也要服务于社会。当今社会呼唤优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校长,不仅仅只把关注点落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其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及幸福感。要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其科学精神,提升其人文素养,使学生走向智慧之路,健全其人格,增长其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这一切都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和课程观。校长的核心领导力在于课程与课堂。校长要把先进的办学理念通过教师转化为课堂行为。这也要求校长要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引领学校的发展,同时要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与指导能力,对学校现状的评价与诊断能力。能够整合学校的资源,走现代学校发展之路。
三、校长要利用发展规划来促进学校的发展
学校发展规划应该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由校长等几个人编制的,一定要使所有教师达成共识。正像徐阿根校长所讲的要建立学校共同愿景,这是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建立科学的共同愿景,能够使学校形成合力,凝聚人心,激发干劲。共同愿景确立之后,教师就可以此为依据,设立自己的个人愿景,从而在为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一齐努力的工作中,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校长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中应当充当一个组织者,负责与家长、学生沟通,听取上级主管部门意见。而学校的发展目标应来自于教职工,“发展规划”一经制定,就不能只是一纸空文,而是学校的行动纲领,就应该逐步落实,用“规划”的认同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用“规划”去分析、诊断学校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措施。落实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就是促进学校的发展的过程。同时在学校制订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编制自己的成才计划,教师编写自身专业发展计划,制订出个人发展目标,当然,个人目标与学校的目标要相适应。学校是促进人们发展的,学校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在这个集体里,学生、教师、管理队伍要共同发展,全面和谐。使学生、教师都得到成功的体验。
四、校长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校要以教师为本,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教学要以学习为本。校长要充分了解教师自我实现价值的需求,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思想者,成为有思想的行动者。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通过专家引领,校本研修,案例讨论,反思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执教能力。真正的课程改革之战场发生在课堂之中,三维目标的落实是建设新课堂的重要途径。而最终教育目标的实现要依靠广大教师,教师的水平有多高,学校的发展就能走多远。因此,校长要倡导教师备课要有立意,上课要有创意,评课要有诚意,课堂有诗意。通过营造氛围,搭建平台,提出愿景,细化要求,不断实践,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校长要注重学校的德育建设
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他要有文明的品行,高雅的品味,健康的品性,优秀的品格,在德育工作中要目标高远,更要立足于现实,德育教育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因此德育内容要创新,要创设情境,要让学生去实践,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同时德育工作又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要坚持不懈,要对小学生心理行为有透彻的分析,要有策略,要使德育课程化、生活化。教育的力量在于久而久之,通过德育的实践使学生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认同感,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六、校长要转变观念,适应现代学校管理需要
一是重行政管理控制向重“人本”激励转变。传统式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度加控制使人勤奋工作。也就是说校长的管理工作,更多地表现为管制、监控、指示、命令等等,这样的做法虽然在管理学校上也是有效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会束缚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才能的发挥。随着课改的深入,学校将获得比以往更多的自主权,越来越走向“校本”。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地方,同时也是教师获得发展的舞台。学校的管理应该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学校的制度应该有利于教师的探索和创造,校长应与教师一起共同谋求一个学习的氛围,并使这种学习过程能够在一个开放的、善于接受的环境中进行。今天的管理,校长应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关心教师,营造民主和谐、人和政通的管理氛围。
以教师为本,就是要求教学管理者必须运用激励原则,通过目标激励、领导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物质奖励等手段以求得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值。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个性和教学创造力,使他们在课程改革中大显身手,英雄有用武之地。二是由只重管理教师“教”向也重学生“学”转变。传统教学以教师讲灌为主,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新课程不仅要看“教”更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看教师怎样教。因此,校长必须在教学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上做出重要转变。首先,在开展听课评课的教研活动中做好指导工作。如引导教师上课要务实,不上表演性的假课、花课,重在引导学生的学。以学生学好论英雄,而不以老师表演论英雄。其次,在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时做好引导工作。如在教学管理中,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的管理研究,要求管理者在教学检查时查“教”,更要查“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培养学习能力等。
七、校长应具有领导艺术,做一个细心人
学校工作包罗万象,校长要尽量做一个有心人,细心人,善于从微小的现象看问题、找原因;善于从细小的工作入手聚民力、聚人心。徐阿根校长所讲“大方小圆”、“内方外圆”、“先圆后方”、“有方有圆”的领导艺术,对我启发很大。“大方小圆”能很好地体现校长领导艺术的原则性和创造性,既能保证学校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转,又能促进校长和师生形成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内方外圆”是内心深处明辨是非,坚持办学信念,但在外部行为上则比较随和,容易让人接受;“先圆后方”是在处理矛盾、调解纠纷时,先来一点含糊的表述,待调查清楚之后再表态,这样比较容易主动;“有方有圆”是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象,该“方”的时候“方”,该“圆”的时候“圆”。这些做法很值得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借鉴。
此次培训已经结束,尽管只有七天的时间,但我觉得它对我今后的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尽管这次培训所学的内容也不可能成为灵丹妙药,解决学校实际工作中的一切问题。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也需要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即便有些成功的经验,在借鉴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还需要大量的工作去研究去探索。但此次培训中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当今教育的思考,将会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培训已结束,但学习不会结束,我将会用培训中得到的理论、经验与研究方法,不断探索,勇于实践,提升自己,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