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篇一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现状;问题;对策;广西贺州;八步区
中图分类号S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316-03
生态循环农业是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资源低消耗、废物低排放、产品高产出、转化高效率为特征,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农业发展模式。贺州市是桂东区域和辐射桂湘粤三省(区)的重要商埠,市内农产品资源丰富,生态农业建设基础好,工业“三废”污染少,生态环境保护比较好,2009年贺州市政府开始谋划建设“森林之城、田园都市”,2010年规划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市。八步区是贺州市重要城区,近年来,紧紧围绕“生态立区,农业稳区”的理念,持续实施生态富民“十百千万”建设工程、生态无公害标准化种植和养殖工程、生态公益林工程、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工程、生态农业旅游工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建设示范工程等项目,通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开发、推广农业新科技等举措,探索出一条适合该地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子。
1发展现状及成效
现已建立了莲塘、贺街、桂岭、信都、仁义等生态富民示范镇5个,建成生态富民示范村20个,拥有生态富民示范户1 102户,生态区耕地面积4万hm2,人口超过83万人,生态区农业总产值30亿元,农民生态产业人均收入2 000元,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1.1以沼气为主的农村清洁能源得到推广
自2003年以来,八步区组织实施了生态富民“十百千万”建设、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等工程,把农村清洁能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专门领导小组,采取多种措施,成立专业施工服务队,做好沼气开发,现已建成县级服务建设点1个,镇级服务建设点14个,村级服务建设点57个;同时加大资金扶持,投入7 000万元的补贴资金,平均每座沼气池补贴1 700元,鼓励农民建设沼气池。目前全区14个乡镇(街道)累计完成沼气池4.143万座,沼气池入户率为51%;其中非贫困村沼气池完成3.303 1万座,沼气池入户率为39.99%;65%的规模养殖场实现了牲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全区无沼气建设空白村。由于农村清洁能源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利用,有效地降低了对石油气等资源的依赖,也减少了对森林等资源的破坏。
1.2秸秆综合利用初见成效
八步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是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一项主要工程。按照“以疏为主,堵疏结合”的方针,广辟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大力扶持秸秆综合开发产业,全区200万t作物秸秆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利用,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0.2%。
1.2.1秸秆青贮发展养殖业。以贺州西牛牧业等企业为龙头,以“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动群众利用秸秆青贮大力发展黄牛、水牛、奶牛、淡水鱼养殖等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八步区已发展成为“广西畜牧业十强县”,畜牧水产业年产值13.75亿元。
1.2.2秸秆还田培肥地力。通过连续多年的宣传示范,做好秸秆还田免耕抛秧技术、“腐秆剂”、秸秆堆腐还田技术[1]等配套技术的推广工作,秸秆还田在全区得到大面积普及,已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每年的秸秆还田面积达1.2万hm2,大大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了化肥的施入量。
1.2.3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引进和扶持了深圳天华、贺州惠农公司等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创建了八步区农科所等多个秸秆食用菌重点生产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引导群众有效利用作物秸秆发展蘑菇、香菇等食用菌产业,规模逐年扩大,效益逐步提高,全区2010年食用菌生产为110万m3,年利用秸秆10万t,年商品菌产量6 500 t,产值2 700万元,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八步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1.3推广土肥新科技,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
通过多年持续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增施有机肥技术,连年实施种植绿肥、“沃土工程”等,土壤肥力稳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耕地的可持续循环利用。“十一五”期间,全区共推广秸秆还田8.3万hm2,秸秆还田率达51%,种植绿肥6 666 hm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应用相关技术面积达26.7万hm2,作物施用配方肥2亿t,覆盖率达80.9%,地力逐年提高。同时大面积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莲塘镇仁化新村、信都镇平龙村无公害西瓜、沙塘桔园等基地均实施水肥一体化滴灌生产。目前全区在蔬菜、西瓜、果树等优势农作物上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面积达6 660 hm2,节水499万m3,节肥690 t,有效推进了当地特色农业发展,也减少了水肥浪费。
1.4清洁生产工作扎实开展
一方面加强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监管,规范农资企业经营行为[2]。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农药化肥减施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全区累计实施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达10万hm2,其中灯诱面积1.3万hm2,性诱5 333 hm2,1 333 hm2;在水稻、蔬菜、果树作物上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4 000盏,黄板250万张,果实蝇性诱器1.8万个。2010年在桂岭、信都等乡镇成立农作物病虫害机防合作社,组建机防队6个,实行统一购药(多选生物药剂)、统一器械、统一用药时间、统一配药等机制,切实保证了植保新技术、生物新农药的推广普及,相对减少了用药次数和农药的投入量,尤其是减少了中、高毒农药的使用,目前全区统防统治面积达2万hm2。同时投入资金1.2亿元进行农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开展农业无公害化、标准化生产,走品牌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目前全区有广西无公害蔬菜、水稻、水果等无公害产地认定5个,广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个,通过自治区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1.63万hm2。
1.5示范推广了一批循环农业模式
1.5.1稻―牛(猪)―菜―灯―黄板―生物农药。将稻草收集发展养牛业[3],牛粪循环利用发展沼气,沼气可照明或烧饭,沼池净肥用来种菜,在菜地挂置频振式杀虫灯、黄色板诱杀害虫,推广使用生物农药防治作物害虫,生产无公害蔬菜,实现生物多样性的良性循环。
1.5.2果―沼气―灯―生物农药。利用果园杂草、农作物秸秆,发展沼气,用沼气池净肥发展种植水果业,在果树上挂置频振式杀虫灯、黄板、果实蝇性诱捕器诱杀害虫,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和生物农药防治害虫,生产无公害水果,确保食用安全。
1.5.3稻―灯―鱼―鸭。在稻田挂置频振式杀虫灯,利用灯光捕杀稻田螟虫,被捕杀的虫子喂鱼,稻田养鸭,利用鸭吃食稻田虫子,通过生物链依赖关系,减轻农作物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使用量,生产无公害粮食。
1.5.4猪+沼+果(菜)+灯+鳖(蛙)。应用诱虫灯诱捕虫养蛙,收集有害生物福寿螺养鳖,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处理猪粪尿,沼气池里的沼液作有机肥种果种菜。如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黎家寨村建成沼气池96座,78户农民饲养“福寿鳖”、青蛙,养鳖、养蛙池3 500 m3,年养成鳖4 000只,鳖苗7 000只,虎蛙2.69万只,每年消耗福寿螺100 t,养殖户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5万元。
1.6休闲观光农业得到初步发展
贺州市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八步区积极推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现已建成2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以生态休闲为主体的旅游业获得突破发展,年约接待游客86.8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达2 000万元。
1.6.1乡村花园。在邻近城区的阳光生态休闲农庄、莲塘镇仁化新村等建成环境优美、景观独特、地域性强的乡村花园,内设有停车场、露营烤肉区、精致餐饮店等,为广大游客提供休闲享受。
1.6.2乡村民宿、生态农家乐园。充分利用乡村自然环境景观、特色文化和民俗,在莲塘客家围屋、黄洞瑶族风情村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村庄建设乡村民宿、生态农家乐园,游客既可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体验优雅宁静的乡村生活,又能享受丰富的人文风情和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观。
1.6.3观光农园。建成神仙湖观光园、莲塘青梅园、步头三华李观光果园、黄洞月湾观光茶园、临贺故城观光菜园,信都、仁义无公害西瓜观光瓜园等具有特色农产品的各种农家园,开展观光休闲旅游,游客可观赏田园美景、体验采收农特产品乐趣,还可以下到田间地头感受种植农作物的辛甘。
1.6.4休闲牧场。建成贺州西牛牧业休闲牧场,在牧场内游客能体验到亲手饲养水牛、奶牛的乐趣,也可以品尝牛奶、牛肉等,舒心享受南国牧场的清美风光。
2存在的问题
八步区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水平还远未达到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无论是示范规模上,还是优良模式推广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特别是产业化水平不高,与以色列、日本等国际先进的生态农业差距很大。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2.1认识不够,影响生态农业发展
部分干部、群众对生态农业认识不够,多留在过去的常规生态农业方式上,没有大生态、大产业的概念,只注意到了其中的某一些环节。如有些村镇只注重发展沼气等能源开发,而在生态种植、养殖方面配套不够;生态农业模式不多,产业化程度不高,致使多数地方的生态农业建设至今仍停留在试点示范的层次,建设的内容也局限于沼气的建设、使用等,影响了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2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其硬件建设、生态技术推广、产业化经营、发展休闲旅游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由于投入不够,使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规模小,速度慢,生态、农业新科技很难深入贯彻落实,生态农业、生态效果很难得到发展和提升。
2.3缺乏协作合力
近年来,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缺乏整体意识,部门协作不够,有些部门各自为战。如有些村屯道路硬化,却忽略改厕、建沼池、治理污染等;而且由于各部门实施的技术、资金缺乏有效整合,生态农业发展的整体效果欠佳。
2.4农业新技术推广受多方制约
受多方因素制约,八步区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仍然存在,影响了许多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农业生产力,致使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农业科技进步乏力。
2.5农业面源污染依然存在
农作物病虫防治仍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水质污染,对农产品安全存在隐患;大量施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壤板结和水富氮化、磷化;大量的山塘、水库人工养殖鱼、鸭等造成水质污染。
3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对策
同志认为,“21世纪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中国农业现代化必定是现代化的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之一,而且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设置了各种绿色技术壁垒,使农产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4]。面对挑战,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形成生态农业产业化,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1部门协作,齐抓共建
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应多部门协作,整合资金,共谋共策,全面规划,整体设计。对生态种植、养殖、沼气池建设、太阳能推广、村屯道路硬化、改厕、新农村建设等纳入总体规划,达到整体生态环保效果。
3.2加强宣传,提高生态循环农业全民意识
利用电视、网络等传媒,加大宣传,提高生态全民保护意识。另外,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技术骨干的培训,促进生态农业先进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
3.3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品牌化、产业化
按照大生态、大产业、大循环、大发展、高科技和高效益的理念指导生态农业建设。根据各镇村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积极引进和扶持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私营经济、民营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济能人等参与生态农业建设。重点培植和发展生态农业优势产业,建设高规格的生态农业商品基地,构建具有较大规模的生态农业产业群、产业区。力争做到一乡一至两个重点,一村一两个主业,打造知名生态农业品牌,真正把自身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变成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3.4增加投入,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社会事业工程,要出台更多惠民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村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对农业、能源等新科技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培养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专业化人才。建立“谁投资、谁受益”的投资机制,认真筛选一批重点生态农业项目进行招商引资,积极吸纳外资投入生态农业建设。引导农民加大资金投入,使生态农业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农民成为生态农业建设投入的主体。加大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力度,积极帮助企业树立生态农产品品牌,提高企业效益,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
3.5加强技术创新,丰富生态农业建设内涵
各乡镇、各部门在大力推广现有先进、成熟的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围绕新农村建设,结合当地实际,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设计、试验、组装、提升各种生态农业新模式和新技术,增强生态农业发展的后劲。通过试验和技术组装,逐步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模式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的标准化。同时,认真做好广大农民的技术指导及培训工作,使农民能熟练掌握各种生态农业技术,以加快生态农业技术的转化和应用。
3.6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严格执行《农药管理条例》和《农药安全使用规定》等,规范农资市场,实行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制度;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和有机肥等,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规范山塘、水库养殖业,并引导养殖场发展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4参考文献
[1] 孙学亮。秸秆堆腐还田技术及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9):296.
[2] 陈宏金,梅淑芳。金华市发展循环农业的现状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09(6):4-8.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篇二
利川市着重围绕“推进三大战略,发展‘三特’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三特经济”是指发展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旅游业,利川市坚持以城市经济发展引领农村经济发展,以旅游业带动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突出特色农业、新型农业、生态农业的优势,着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
二、利川市发展生态农业取得的成绩
1.农民的收入水平显着提高。2005年以前,当地年人均年收入水平只有1000元左右,2012年提升到3000元左右。2003年,齐岳山偏僻地区的农民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经过几年的农村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特色蔬菜,特色旅游,特色养殖业,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现在大部分都盖上了小楼房,生活状况大有改观。
2.农民收入渠道多样化。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各乡镇大力发展农林牧副渔多种生态农业产业,比如旗杆村,龙船水乡、老场村的春季养鱼,销售到恩施、重庆、万县、武汉等地;农民在秋收后,还发展养殖业,诸如柏杨镇,南坪乡,长乐等地区养殖鸡鸭等,形成了多收入渠道,使农民走向了致富的道路。
3.开展农村职业培训,农民素质逐步提高,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条件。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技术来源。农民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是生态农业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生态农业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利川市适时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比如种植业烤烟,每年春节后,市政府,乡政府,烟草站负责发展烟叶部门亲自打电话慰问农民群众,嘘寒问暖,主要是询问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需要政府提供哪些现实条件,以及指导他们如何进行科学的种植,从育苗,大田栽培管理,采收,烘烤等进行专门技术指导。同时村支两委每年也会组织农民培训,传授他们如何走向致富的道路,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发展本地农业,提高收入水平;每个乡镇都会举办一些职业技能培训,如柏杨坝乡政府对妇女进行缝纫机技术培训等;凉务乡对部分农民进行养殖技术培训;毛坝乡对当地农民进行采茶技术培训等。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利川市最大限度地培养造就了一批批新型农民,成功地把农村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了持续推动建设生态农业的力量源泉。
4.农村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为生态农业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从2007年开始,地方各部门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一是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力度,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改善耕地质量,全面提升地力。二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通公路。三是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四是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灶。
5.农产品发展多元化。以往是单一的农产品结构,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后形成农林牧副渔竞相发展的局面,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实惠。近年来,利川市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先后建起优质农业基地15万余亩,其中山药、黄连和莼菜3个产品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由此产生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2家,年收购额近2亿元。
6.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近年来,利川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产品开发和技术升级,全力实施“名牌工程”,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增强地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结合市内自然资源优势,重点对黄连、烟叶、莼菜等一批质量好、知名度高的产品“开小灶”,推动产品提档升级。例如莼菜的生产,2004年12月,利川莼菜获得了国家原产地域保护,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品牌效应。天佛莼菜获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被授予“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湖北名牌产品”、“省消费者满意产品”。作为莼菜产业,其销售量占全国60%的市场份额,产销量占全国第一,其产品主要出口日本和韩国,国内销量只占20%,产品供不应求。目前,利川市蔬菜种植年产值达到5.2亿元,为农民增收近1500万。
7.不断深化特色农产品经营模式,实行生态农业的一体化经营,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了一批专业村、专业户。据统计,该市现有蔬菜种植大户277户、药材种植大户65户、烟叶种植大户2169户、果树种植大户58户、茶叶种植大户168户、生猪养殖大户800余户。扶持天佛莼菜、奥龙生化、飞强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深加工、科技型转变,培育特色农产品销售、运输、冷藏、加工等方面的服务组织,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5个、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近20个。
三、利川市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劳动力严重缺乏,影响农村生产发展。其原因是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很多年轻人、有知识有技术的人外出务工,致使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劳动力。家里剩下的全是老弱病残幼等,这对未来利川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挑战。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动性不断增强,主要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夏收期间一些劳动力不能返回,致使一些老弱病残和生活困难农户因缺乏劳动力而不能完成夏收工作,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夏收工作。
2.农村水利取得一定进展,但只是点与点,还没有形成面与面,这也是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凉务的山岔村、车罗村、南坪和谋道的齐岳山部分村落,文斗忠路村落这些地方要种植烤烟,但却受到水资源缺乏的制约。
3.农产品深加工不够,附加值不高,这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农产品不具特色性,导致产品销售利润率低下,因此生产积极性不够高,最后只能另谋他路。如果农产品附加值较高,那么也可以有效地稳定农村劳动力。
4.农村资源开发不够。利川市煤铁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林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等都很丰富,但是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仍存在一些难度。农村生态旅游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之一,恩施州利川市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该区域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目前开发相对滞后。
5.科教相对落后。利川资源虽然丰富,可是长期存在科技落后,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人才流失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政府不够重视人才,没有完善的人才奖励机制。另一方面源于当地经济发展实在落后,个人经济收入不能收回教育投入的成本,导致那些有专长的农民都到外地谋生,大学生到外地就业,从而导致当地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或者是停滞不前。
四、利川市生态农业发展方向
1.建立多元、长效的现代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市政府应该增加农业资金投入,努力做到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建立政府资金引导,企业金融等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解决现代农业所需要的资金。
2.打造集研发、推广、农民科技培训于一体的科技支撑平台。现代农业是一种科技型产业,要求有现代化的工具,科学化的手段和知识化的农民。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优良品种大农户推广网络。高度重视对农民的培训,加大对农民以及农业科技人员推广的力度,为现代农业建设打下较好的人才基础。
3.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夯实现代生态农业基础。一是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清江、重点中小河流防洪能力达到国家标准。完成山洪灾害易发区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和重点山洪沟治理。城区和临河乡镇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高,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二是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市年用水总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达到国家要求的控制标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村村通”,完成利中盆地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新增、恢复、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6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三是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河流及水库水生态明显改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5%以上,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4.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利川虽然是一个县级市,但是各乡镇有很多特色产业。白杨的特产豆干,其特色在于水源硬度较大,因此豆干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忠路文斗的柑橘;毛坝的生漆、茶叶;南坪的水产黄鳝;沙溪大米等。同时还要注意到农村特色旅游文化资源也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谋道万年古松、大水井古建筑群、腾龙洞、龙船水乡、水莲洞等。这些都可以充分开发出来,成为拉动经济循环增长的链条。
5.加强区域合作。现代农业是开放的农业,生态农业更加需要区域合作。要想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竞争力,必须加强合作,促进区域合作与交流,实现资金、技术、市场等领域的资源共享。利川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交通便利,农产品进出方便,与万州、重庆巫山、恩施等毗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具备很好的条件。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篇三
ZHANG Jia-xiong
(Gansu Forestry Technological College,Tianshui Gansu 741020,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main problems of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ianshui,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ianshui.
【Key words】Ecological agriculture;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Tianshui
天水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长期以来,天水市围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要求,从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入手,以生态农业示范村、示范片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生态模式,使全市生态农业逐步向区域化布局,模式化推广,产业化开发的方向发展[1]。特别是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战略的指引和支持下,天水市围绕“川区抓蔬菜、山区抓药材、集中抓养殖、普遍抓劳务”的农业工作思路,加快种植结构调整和综合开发,新建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扶持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蔬菜、马铃薯、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和全膜玉米、中药材、蚕豆三小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1 天水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 总结推广了一些成功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近10年来,天水市通过加大有毒有害农业投入品治理力度,使优质农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畜禽养殖粪便沼气(粪便生化物)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生态循环链;“粮食种植畜禽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生态循环链;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果品、马铃薯加工果汁、淀粉废弃物利用养殖有机肥”循环农业产业链等。这些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较好地提高了农业环境保护水平。
1.2 无公害绿色蔬菜、果品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自2003 年甘肃省把天水市确定为甘肃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以来。天水市按照“做大规模,做优质量,做亮品牌”的要求,以建设全国一流蔬菜生产基地为目标,全力实施蔬菜产业“一区两园三基地”建设,加快渭河川道1.3万hm2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建设,重点提升0.7万hm2设施蔬菜标准化基地水平,积极实施“菜篮子”工程,扩大设施蔬菜、航天蔬菜、高原夏菜生产面积。至 2013 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7.7万hm2。蔬菜规模生产基地达60多个,总面积 4.47 万hm2,绿色蔬菜总面积达0.4万hm2,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5.3万hm2,占全市蔬菜总面积的70%。并通过严格质量监督管理、加强品牌保护,努力发挥品牌效应,对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天水农产品知名度,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发挥了积极作用。
1.3 ?r村清洁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效果明显
通过推广生态肥、配方肥及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优选农业投入品,修建农业投入品废弃物收集池,将农作物秸秆、有机垃圾等混合发酵生产有机肥,从而解决农业投入品和秸秆废弃物造成的污染问题。采取“一池六改”,即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改院、改水、改路为主的家园清洁模式处理人畜粪便,以联户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物业管理为模式解决垃圾、污水污染问题,实现了家园清洁,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如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曹石村通过乡村清洁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年均产沼肥568t,节约原煤405t,节电5000千瓦时,全村生活用能节支1.83万元,生产成本下降了30%~40%,果园增值2000元以上,80%以上农产品达到无害化标准,项目农户平均每年节支增收2037元,实现了生产无害化、生活富裕化、环境优美化。
2 天水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资源的有限性初现
天水市位于秦岭西段,境内山脉沟壑纵横,山峰陡峭,耕地数量极为有限,仅限于河谷洼地以及很少的较为平缓的山坡地。目前全市有耕地面积38.15万hm2,占农业用地总面积的39.2%,人均耕地面积仅0.108hm2,且仍以729.2hm2/a的速度减少[2];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75.12%;城区和主要工业区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业资源稀缺的状况愈加明显[3]。
2.2 科技队伍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农业,需要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来指导农业生态建设和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来从事农业生产[4]。而天水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许多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致使大部分地区农民文化程度较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手段比较落后,从而使许多农民接受不到先进实用的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信息,对生态农业认识严重不足。同时,由于基层农业科技队伍莨莠不齐,对生态农业技术宣传推广不到位,致使生态农业发展滞后。从全市范围来看仍未形成用现代农业科技装备、支撑的生态农业格局。另外,由于投资渠道不畅,投资力度不够,科研经费严重匮乏,在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推广方面严重不足等原因,造成农业实用技术的科技含量低,生物农药等高科技的成果未能广泛应用,也影响着生态农业在天水的实施和推广。
2.3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部分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漠,为了追求产量,常常违背科学种田规律,在生产中超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施肥结构不合理,使土壤养分失调,理化性质变差,耕地生产力下降。农产品中农药、硝酸盐、添加剂、重金属和违禁兽药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地膜的广泛应用造成白色污染,秸秆焚烧和粪便随意排放现象比较普遍,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造成严重的空气、土壤和地下水等污染[5]。
3 天水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3.1 加强舆论宣传, 提高农民对生态农业的认识
政府部门要高度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要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在农户家中、在田间地头宣传建设生态农业和保护农业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宣传国家建设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决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自觉性,加速生态农业的有效实施。
3.2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发挥科技人员引导作用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除了要不断地总结传统经验,对现有技术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提高技术效益外,更要积极采用与生态农业配套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生态农业建设。要高度重视和发挥科技人员和典型农户的带动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农村搞试点,推广普及生态农业。通过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生态农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3.3 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同时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民间、企业的资金,还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民投入。通过不同渠道的投入,一方面可以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问题,而且可以利用更多的资金开展技术培训、新技术开发与推广,进而提高农民实施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加大奖励和惩罚制裁力度,使生态农业建立、实施完全在相关政策、法规保护之下,更好地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
4 强化现代生态农业经营意识
现代生态农业必须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该模是要求农业经营者必须优化配置各种农业资源,大力实施循环经济模式配套农业发展的技术,进一步发展农、林、牧、渔和农副产品加工各业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不断伸展产业链,从而有效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要通过一些成功的试点经验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认识和树立现代生态农业经营观念,并且通过反面事例教育农民,不断强化他们的现代生态农业经营意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生态观光园策划书 篇四
农业生态观光园策划书(参考样本)
绿缘生态农业观光园策划书
前言
20世纪末,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各地、市、城郊及乡镇结合自己的农业特点、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相继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面积的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这些园区内,主要栽植果树优良品种、稀有蔬菜和新潮花木,在绿化设计和道路规划方面遵照了园林的规划原则与要求,有的还设立了一些园林艺术小品和其他娱乐服务设施。整个园子除生产农副产品之外,还可供人们参观游览,于是农业观光园的雏形出现了。
农业观光园是将生态农业、园林绿化与生态旅游自然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类独具特色的科技示范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属于农业生产的一种体制创新。它既是现代园林发展应用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观光农业的一种形式。它的显著特点是以金融资本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效为目的,重点突出参与性、观赏性和娱乐性,充分体现农游合一性。第一章 总论
一、项目名称
绿源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方案
二、项目单位
XX公司
三、项目地点、规模、主要内容
1、项目地点
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西登瀛村
2、项目规模
绿缘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一个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种植养殖、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度假居住、健身、科研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区。为确保农业观光的生态性,观光园拟聘请园林专家为技术指导,总面积约为1000亩。
3、项目主要内容
根据规划,观光园拟建设五个功能区,分别为自然生态区、文化体验区、绿色餐饮区、休闲娱乐区和科研教育区。
四、公司目标和宗旨
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利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把游客的利益作为公司项目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打造一个集绿色农业、旅游休闲和科研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集约化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产业,建设一座在城市中有田园,田园中有城市的,可供人们一年四季观赏游玩的度假胜地。
第二章 市场分析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收入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在旅游过程中更注重对自然生态、传统文化的体验。农业观光园凭借自然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民俗风情浓厚等独特特点,对游客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此外,在我国,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在重庆、山东等地都有成熟项目案例。
二、SWOT分析
S:
(1)观光园空气清新,设施齐全,服务周到,集种植养殖、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度假居住、健身、科研为一体;
(2)观光园位于崂山区沙子口,属于城郊,地价较低,可以为开发建设节省费用,从而降低成本;
绿缘生态农业观光园策划书(3)沙子口依山傍水,提供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4)四季如春是观光园最大的亮点。
W:
(1)在市场的细分和观光园的管理方面还缺乏进一步的认知和经验;
(2)在招商引资上存在一定难度;
(3)周围村民的安置问题。
O:
(1)依托青岛旅游,发展潜力巨大,青岛是一个以旅游著称的城市,数据显示 2009年青岛市接待国内游客3903.42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51.41亿;
(2)生态农业观光园与青岛的城市景区形成旅游的差异性互补,发展潜力大;
(3)各级政府均重视特色农业的发展,并给予大力支持。
T:
(1)同类观光园数量激增,竞争激烈;
(2)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或者遗失,失去原滋原味的特色;
(3)投入过大,利益难以管控,可能存在风险。
绿缘生态农业观光园策划书
三、政策规定1、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农产品。
2、2010年,山东省投入近8000万元专项资金,启动实施了现代农业果菜产业项目,承担了67个国家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任务,推动引领全省高效特色农业发展。
3、2011年07月25日出台《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四大基地建设的意见》提出实施园区带动,打造四大基地建设的示范载体。一方面分类打造重点园区,“十二五”期间,在全市规划建设100个不同类型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另一方面,提高园区设施装备水平,完善园区运行机制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种养专业大户等投资建设农业园区,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完善园区经营机制,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订单生产,推进农超对接和连锁经营。
第三章 项目规划设计
一、项目内容
1、畅游农业长廊
2、果蔬采摘
3、奇花异草观赏
4、走进动物园及观看动物表演
5、参观立体农业模式
6、观看太空农作物生长视频
7、农业知识大比拼
8、体验民俗文化
9、在欢乐谷中挑战自己
二、空间布局与功能区分
1、自然生态区
该区占地200亩,包括农业长廊,绛珠仙葩,动物园三部分。农业长廊在各个季节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保证四季长青。一方面可以供游客一年四季游览观赏,另一方面,每个季节都有采摘活动,让习惯了城市生活的游客在不同季节都能体验到农家的生活。绛珠仙葩种植着来自各地不同的珍奇花草,每年每季景色各异。动物园里有各种珍稀野生动物,此外,还有幽默的动物表演,让游客大饱眼福。
2、科研教育区
该区占地150亩,包括研发中心和展览馆。
研发中心内设研发基地。园区引入高科技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建设有智能温室和高档日光温室,使园内品种丰富又有特色。
发展循环农业,建设果基鱼塘,养鱼的水灌溉果树,鱼的排泄物也能成为树的肥料,同时树为鱼提供氧气,既环保又具观赏性。
展览馆内设有太空农作物图片展和百科知识智能机(通过闯关来获取知识的游戏机),让游客在玩乐中学习知识。
3、文化体验区
该区占地80亩,建有地方特色的民宅,农家庭院式的风格,村落的形式,整体上中心集中、周围分散,墙体有展示沙子口的传说和历史故事以及青岛各个节日的来历传统和习俗的图文,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青岛,同时可以为外地游客提供住宿。
4、绿色餐饮区
该区占地50亩。这里有独具特色的农家宴,风格分为清真和非清真。同时,建有面积广阔的餐厅,提供中西式餐食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5、休闲娱乐区
该区占地100亩。利用地形,建设游乐场,有丛林探险、迷宫转转、旱冰场、跑马场等,还有高尔夫球、台球、SPA等俱乐部,将田园与城市融为一体,使游客充分享受观光和健身的乐趣。
6、其他
医疗中心位于园内中心处,以便意外发生时救护人员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抵达。
停车场建设在地下,节省了路面相当大的空间,缓解交通拥挤的状况,同时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园内配有接客车,游客可以凭借门票免费搭乘。
7、总体设计
从上空看,观光园是一个橙子的形状,各区道路相通,路两旁围上绿篱,或种植松柏树,营造一种林荫小道和田园小路的氛围,行走其间,有如体会一种立体的生态公园,静谧、幽雅,让人暂时放下生活的重担,回归自然。
模拟平面图:
三、管理、服务、保障
1、现代化的管理:与附近村民合作承包,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根据各区的实际情况准备不同的方案,统一管理与责任分配相结合。
2、人性化的服务:宽敞的地下停车场、清洁的公共卫生间、服务咨询台、可供休息的长椅、导游服务等设施和服务,给游客营造一种家的感觉。
3、全方位的保障:保卫室和医疗中心保障了游客的安全;超市能够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民宅住宿接待解决了外地游客的住宿问题;游客投诉处最大程度的保障了游客的合法权益。
第四章 市场营销策略
一、营销理念
以“四季如春”为营销点,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定位,主张绿色满园的营销理念。
二、营销活动
1、适时举行采摘竞赛,可依据人数的多少分为个人组、双人组、家庭组或者依据参赛人员的年龄分为少儿组、青年组、中老年组;
2、定期举办农业知识竞答;
3、在媒体上刊登一些农业科研新成果等,扩大知名度;
4、在适当的时间在观光园组织野营,举行篝火晚会;
5、针对游客喜欢边游览边拍照的爱好,可以举行游客摄影展,题材是关于观光园的风景、人物等;
6、在农地里,可以体验农耕机械的使用,体验乡村劳动; 绿缘生态农业观光园策划书
7、在相关报纸、户外、电视、网络等媒介上做广告,宣传其“四季如春”的差异点,准确定位,形成差异化营销;
8、在六一儿童节或者重阳节等节日,可以组织免费观光或者以优惠价。
三、营销资料
门票、旅游手册、折页、书签、手提袋、展板、碟片、园区的吉祥物或者纪念品
四、网络行销
制作高质量的主题网站,实现网上游览如同亲身体验一般。发布旅游信息,实现网上预订,支付和结算等功能。开辟专栏,让游客对观光园的服务、设施、感受等进行投票,提合理化的建议,针对建议的可执行性给予相应的奖励,促进观光园发展。
第五章 预算与收益
一、投资估算表
序号 项目名称 投资估算(万元)备注自然生态区 2000文化体验区 600休闲娱乐区 1500科研教育区 400绿色餐饮区 600绿化工程 300 设备采购
800道路规划 200 停车场 300水电工程 150营销费用 5其他 145合计 7000万元
二、项目收益分析
1、社会效益分析
本项目符合生态建设的相关要求,有利于崂山沙子口街道区域环境的改善,保护当地的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同时,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项目盈利分析
本项目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绿色餐饮、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等。根据本项目的经营能力,估计年接待游客可达30000人次(据官方统计,2009年国内到青岛旅游的人数达到3903.42万人次),在餐饮消费上,以每人次40元计算,则年收入可达120万元;在生态观光方面,以每人次消费20元计算,年收入可达60万元;在本项目的特色民宅里上,每人次消费50元,则年收入达150万元;在休闲娱乐区,以每人次消费100元计算,年收入可达300万元。综上分析,本项目的年收入保守估计将达到630万元。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以及经济和居民消费能力的增长,本项目的前景十分可观。
第六章 项目评价
建设与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是旅游业发展创新的一种新形式,也代表了21世纪生态园林绿化发展的方向,受到国家和政府的支持。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出现,为游客提供了绿色空间,扩大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在崂山区沙子口发展观光农业,可以增加崂山区的旅游收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缓解生活压力。
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绿化面积,将生态农业、休闲娱乐、餐饮、服务等要素结合起来考虑,本项目坚持走科学]www.kaoyantv.com[发展的道路,重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经过项目收益分析与项目评价后,可得出本项目的研究结论:绿缘农业观光园项目具有可行性。
二、建议
工程建设应多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与实际相结合。有关论证、设计、施工紧密配合,体现“天人合一”的建设理念。同时,学习其他具有类似规模的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经营,采用合理、可行、有效的技术手段,确保工程万无一失。
观光园的设计应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与积淀,在内容上应有主次之分,突出资源优势和特色,定位准确,实现差异化经营。
注重宣传,扩大观光园的知名度,提高在媒体上的曝光度,增加游客的认可度。
附录
资料来源:互联网
参考资料:《怀化树仁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观光农业园项目可行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