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家长会班**发言稿「最新」(3篇)

《古诗三首》选编了《浪淘沙》《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三首诗歌。从内容上看,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从形式上看,都是七言绝句。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朋友们精心整理的家长会班**发言稿「最新」(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朋友们。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 篇一

【关键词】诗歌 情感 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086-01

诗歌思想情感的品味是中考的重要内容,由于初中学生的语文功底欠缺,这方面的失分比较严重。因此,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教学生品味诗歌情感的方法。近年来,对诗歌情感品味的考查,仍从诗歌的内在情感特点这个角度命题,综观各地方的中考诗歌考查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对各种类型诗歌是如何进行情感品味的。

一 送别朋友诗

这方面的诗歌,有的是表达作者依依惜别或对朋友思念之情的,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李白送别朋友时无限依恋的情感;有的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朋友为主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达出对朋友的留恋、祝福与关切,使人不难想象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二 山水田园诗

以描写人、景、物为主的诗歌,景中寄寓着作者的情感。这方面的诗歌以陶渊明、王维、谢灵运、孟浩然为代表。山水田园的诗歌,寄寓的情感常常较复杂,但描绘山川美景,钟情于山水,抒发其对宁静、自由、平和、隐逸生活的向往的诗歌较多。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既表达了诗人罢相后对世事的淡泊心情,又暗含了对湖阴先生隐居生活的羡慕之意;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描绘出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依恋;陶渊明的《饮酒》,此诗通过结庐人境、心远地偏、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与悠然自得的心境。又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情厚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风度。

三 征战边塞诗

这方面的诗歌,有的是描写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祖国的激情,如杨炯的《从军行》描写了一个书生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部过程,表现了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豪情壮志与慷慨雄壮;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这些诗歌抒写了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从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有的将自己的某种情感融入到中原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抒发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委婉地批评了朝廷对他们的冷漠。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还表现了诗人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诗歌中。

四 咏史怀古诗

这方面的诗歌多数是对古人的凭吊,也有抒发诗人对古今的变化以及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以对比手法表现了现在的衰落情景,抒发了诗人的无限感慨;或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地贪图享乐,过度奢侈或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如杜甫的《泊秦淮》;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独特的见解,如杜牧的《赤壁》;或感慨身世,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五 咏物言志诗

这方面的诗歌一般以所咏之物为题,有时候加上一个“咏”字。大多借物或借景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与高尚品质。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赋予了春雨无私润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情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质。又如,于谦的《石灰吟》即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情感。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泊秦淮》作者是杜甫,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对于典故的理解是理解本诗情感的关键,“花”是指陈后主曾做的一首《玉树花》,本诗作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吸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那么,这首诗的情感,就是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一般来说,诗歌情感分析题的解题模式为:抒发 的思想感情;反映了 的社会现实;表现 的情趣;寄托 (爱慕、惆怅、苦闷等)的情怀;表达 的追求;流露 的倾向;发出 的感慨;袒露 心迹;造就 的情致等。

参考文献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 篇二

一、借助标题,可以把握诗歌的题材内容

1.即景抒情诗

(1)以四时早晚等时间名词为题。如《春晓》(孟浩然)、《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早秋》(许浑);(2)以自然景物、山川名胜为题。如《江雪》(柳宗元)、《月夜》(刘方平)、《滁州西涧》(韦应物)、《黄鹤楼》(崔颢);(3)以“登”、“书”、“望”、“游”、“观”、“题”等词语为题。如《登鹳雀楼》(王之涣)、《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望庐山瀑布》(李白)。此类诗歌以写景作为主要内容,多借描写四时眼前之景来抒发作者当时特定的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是此类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1997年高考诗歌《望洞庭》(刘禹锡)、《题君山》(雍陶),1998年高考诗歌《题李凝幽居》(贾岛),2007年江西卷的《金陵晚望金陵图》即属此类。

2.伤时感遇诗

用一个短语或句子,叙述诗人遇到的人或经历的事。如《江南逢李龟年》(杜甫)、《过故人庄》(孟浩然)、《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枫桥夜泊》(张继)、《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此类诗歌以叙写诗人遇到的能触发某种心理活动和情感的人或事为主要内容,多采用融情于事的写法。2000年高考诗歌《约客》(赵师秀)、2002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2007年辽宁卷《秋夜独坐》(王维)即是此类。

3.送别怀人诗

标题中往往有“送”、“寄”、“怀”、“忆”、“别”、“梦”等字眼。如《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夜雨寄北》(李商隐)、《天末怀李白》(杜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效)、《留别王维》(孟浩然)、《梦微之》(白居易)。此类诗歌多以送别或怀念亲人、情人、友人为主要内容,抒写真挚的亲情、爱情、友情,表现对亲人、情人、友人的思念,有时也表现游子旅居的愁苦和孤寂。多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2001年高考诗歌《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2007年山东卷《出关》(徐兰)即属此诗。

4.咏物诗

以动植物名称作为标题,如《在狱咏蝉》(骆宾王)、《蝉》(李商隐)、《鹧鸪》(郑谷)、《金钱花》(罗隐)。此类诗常以咏某一动植物来表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某种认识、理解和追求,一般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1994年高考所选元稹的诗歌《》、2007年北京卷《》、2007年重庆卷《海棠》(苏轼)和《牡丹花》(白居易)即是此类。

5.咏史怀古诗

(1)以历史人名为题。如《蜀相》(杜甫)、《贾生》(李商隐)、《西施咏》(王维);(2)以遗址地名为题。如《石头城》(刘禹锡)、《赤壁》(杜牧)、《隋宫》(李商隐);(3)有“怀”、“古”、“怀古”、“咏”等词语。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越中览古》(李白)、《咏怀古迹》(杜甫)。此类诗歌往往以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历史事迹为题材,或抒发诗人对世事巨变、物是人非、国家兴亡的慨叹,或总结经验、告诫统治者吸取教训,或讴歌历史人物,表达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理想。多采用借古讽今、对比等手法。2007年湖北卷《华清宫》(吴融)和《过华清宫》(杜牧)、浙江卷《乌衣巷》(刘禹锡)即是此类。

其他如边塞诗、宫怨诗、田园诗、题画诗等,标题都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凭借这些语言标志都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二、借助标题,可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1.有些标题明示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书愤》(陆游)从标题看,“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再如2007年辽宁卷《秋夜独坐》(王维),借助标题可知本诗抒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2.有些标题暗示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唐代崔涂的《孤雁》,从标题可知,这是一首咏孤雁的诗,再结合诗句不难发现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再如2007年的安徽卷的词《醉落魄・咏鹰》(陈维崧),从题目中作者吟咏对象“鹰”可以猜测出,本词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三、借助标题,能够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我们借助标题可以了解作品的表达技巧。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 篇三

关键词:水文化;文学情怀;古典诗词

“水生民,民生文,文生万象”,水与中华文化的孕育十分密切,早期,华夏先民就把对水的崇拜与幻想写进了文学作品中,从最早的《山海经》记载的“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到《诗经》里脍炙人口的《关雎》、《汉广》、《蒹葭》,已可探寻到咏水诗的源头,其后的《庄子》、《楚辞》、汉代的乐府民歌、唐风宋韵、明清小说等,无不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自然之水经过人类的再创造,已升华为一种情感寄托,对水的描写、吟诵、歌咏,使水具有了显著的文化意义,可以说,被赋予丰富内涵的水,从一开始就体现出特有的文学情怀。文学用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水形态的多样化,为诗词的创作增添了生机和光彩,成为诗人们表情达意的媒介。“无水花不开,无水花不艳”,在自然界众多的意象中,水成为诗人最喜爱的意象符号之一。据统计,现存的李白近千首诗中,有近半涉及到“水”,杜甫留给后人1400首诗,有370余处与水相关,白居易创作的2900余首诗,也有760余处情系水景。在诗人笔下,那些江海湖泊、瀑布飞湍、小溪清泉,无不摹写精妙,得其神貌,展现出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水世界。这些写水的诗作,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写景为主,以各种形态的水为题材,将情感寄予景物的描写之中;一种以水起兴,抒情为主,重点抒发作者的情感、志向和抱负。

1摹江河湖泊之壮美,寓情于水

在诗人笔下,黄河、长江、洞庭湖、西湖……无不是表情达意的对象,熔铸成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历代诗人看到了黄河的波涛汹涌、奔腾呼啸的水势,都会有感而发,留下了许多气贯长虹的诗篇。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用词朴实,但意境极为深远。在黄昏时分,诗人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看着蜿蜒而去的黄河,诗人豪迈地吟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楼层。”道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情怀。奉命出使边塞的初唐诗人王维,看到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色,挥笔写下了“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把自已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大诗人李白不仅在《将进酒》中指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更是在《公无渡河》中开篇就将巨笔伸向了苍茫辽远的往古:“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以突兀惊呼之语,写黄河在霎那间冲决力量和气势的象征———横亘天地的昆仑山,挟着雷鸣般的“咆哮”,直撞“万里”之外的“龙门”。诗人只寥寥两笔,就在“昆仑”、“龙门”的震荡声中,展现了“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其上、中、下游水势、形态各异,古往今来,写长江的诗数不胜数,有的摹写山峡的雄险湍急,有的描绘江面的壮观浩荡,有的赞颂两岸的秀美景色。在奉节至宜昌之间,长江两岸重岩叠嶂,有着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自古以来,三峡就被誉为“长江的珠冠”,骚人墨客,无不浓墨重彩,状而绘之。

如杜甫《长江二首》:“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夔州歌十绝句》:“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彰显瞿塘峡是三峡之中最险要的。杜甫在《瞿唐怀古》中说:“西南万壑注,劲敌两崖开”,这说明,瞿唐峡是长江从四川盆地进入三峡的大门。白居易《夜入瞿唐峡》:“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如此危险的地方,晚上行走艰险程度可想而知。诗人沉重的感叹,不禁让人为航行的小舟担忧。在当代,写三峡的更是不乏其人,《咏三峡》:“峨眉高万仗,夔巫锁西风。江流关不住,众水尽朝东。”郭沫若的《过三峡》则把三峡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万山磅礴水浊莽,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看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江流阻塞路疑无。”这些诗篇,把三峡的幽深秀丽、急流险滩、惊涛骇浪等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出来。当长江进入中下游平原后,江阔天低,一望无际,给人以无限激情与灵感。陈子昂《渡荆门望楚》:“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写出了长江的开阔景色和经历了漫长旅途之后,突然于苍野之中见到荆门时的激动心情。

唐代张祜《题金陵渡》:“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将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湖泊,洞庭湖是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长江中游重要的吞吐湖泊。无论是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说它:“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还是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都写出了洞庭湖水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气势;而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则展现了其清静、柔媚的景致。在众多描写西湖的诗中,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可算得上是最著名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欧阳修笔下的西湖,则在安徽的颖州:“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杆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群芳过后》),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悠闲宁静的景致。

2观海潮飞瀑之壮阔,临水抒怀

百川归海。中国虽是沿海的国家,但古代由于地域限制,交通阻隔,写海的诗句相对较少。最早且最著名的当属曹操的《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在2100年后,一代伟人在秦皇岛北戴河边吟起了曹操的这首诗,并豪迈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都不见,知向谁边?”这首词借北戴河大雨滂沱、波澜壮阔的壮美景象,展示了一代伟人的博怀和雄伟气魄,抒发了词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改天换地的豪迈情怀,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历史感。写潮水,钱塘江观潮最有代表性。钱塘江,因其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唐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李白在《横江词六首》中用“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的诗句来赞美钱塘江浪潮的壮观,而赵嘏《钱塘》“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则巧妙地用数字写尽了中秋钱塘潮的天下奇观。和潮水不同,瀑布的壮观有着大海一样震撼人心的气势。壶口瀑布是黄河上的著名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其奔腾汹涌的气势是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壶口瀑布在汛期时节,水势汹涌,涛声震天,景色壮丽,是黄河最为壮观的一幕,明代刘子诚在《黄河壶口瀑布》中写道:“西出昆仑东入瀛,悬流喷壁泻瑶琼。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生动刻画了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和壶口瀑布不同,庐山瀑布被称为最诗意的瀑布,历代文人骚客在此赋诗题词,赞颂其壮观雄伟,给庐山瀑布带来了极高的声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李白的《题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谓写瀑布诗文的千古绝唱。另一位诗人张九龄所作《湖口望庐山瀑布》:“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飞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虽与李白歌咏的是同一对象,但由于诗人的地位、个性、心境等各不相同,诗中所蕴含的情趣也相异。

3品清溪山泉之清幽,以水寄情

与壮观的海潮、飞瀑不同,潺潺的小溪、淙淙的山泉在诗人眼中是那样的清澈晶莹,多彩多姿。孟浩然《耶溪泛舟》:“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借对澄明的溪水的赞美表达纵情山水的宁静愉悦之情。李白《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体现出赏玩山水、归隐山林的闲适心情。流水出自泉,泉是流水之源。“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王维这首《染家濒》描写的是自然界中一个有趣的小片段,一个“泻”字写出了泉水的活泼灵动,充满了自然的生机与情趣。宋朝诗人杨万里同样也很擅长描写溪泉,他的著名诗作《小池》中,写清泉是:“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而在《安乐访牧童》诗中写小溪是:“春溪嫩水清无渣,春洲细草碧无瑕”;”清代诗人查慎行的《玉泉山》:“清泉自爱江湖去,流出红墙便不还。”则写出了清泉归海的向心力。这些诗句中充满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表现了淡泊宁静的情怀,带给读者高雅的精神享受。

4赏落雨冰雪之多姿,借水表意

雨是自然的心曲,雪是大地的新衣,自然界最寻常的事物,到了敏感细腻的诗人笔下,便成了抒感的载体,成为鲜活隽永的审美意象。诗人笔下写得最多的是“春雨”。如孟郊《春雨后》:“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如果说春雨常令人喜,那么秋雨则多令人愁。秋天降雨之时,气温下降,天色阴沉,使人感受到一丝寒意,一种压抑。元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听闻好友白居易被贬官时内心的震惊和心情的悲愤。而李贺《秋来》:“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则给读者画出了一幅凄清幽冷的画面,表达了其怀才不遇的悲凉处境。“雨”还常被用来表现离情别绪,雨中送别是诗中常见的题材,绵绵细雨与送别双方的绵绵情意正相对应,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和范成大《横塘》:“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柳系画船。”都借蒙蒙细雨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诗人们写雪多着眼于雪的外表色彩和形态,如鲍照:“白圭诚自白,不如雪光妍。”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何逊:“本欲映梅花,翻悲似玉屑”等,以白银,白玉喻雪,进行静态的描写。善于创新的诗人们,则会由雪花联想到春花,从严冬飞跃到春天,何逊吟道:“凝阶夜似月,拂树晓疑春。”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王初“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等,不仅从视觉上写出了大雪迎风起舞,飘飘若仙的姿态,更从嗅觉、感觉上写出了春天的气息。而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出语十分自然,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诗。

对雪也有特殊兴趣,写过不少咏雪的佳句,如“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七律•冬云》),“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七绝•观潮》),“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最著名的要属《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生动地描写了冰雪的蔚然壮观,展示了一代革命家的雄才大略,成为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

“水”在我国诗人笔下,可以说是句句表露情意,字字蕴含情愫,成为古典诗词中极具活力的一个意象。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中,写水的诗词数不胜数,“水意象”在古代诗词中意蕴丰富,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其深远。水的生命力是无穷无尽的,对水文化的文学性的挖掘也是没有穷尽的。

参考文献:

[1]朱海风,史月梅,张艳斌.水与文学艺术[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2]李宗新.中华水文化通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