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高考家长帮为大家带来了平行四边形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为小伙伴们的写作带来一些参考。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
2.在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简单识别方法的活动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到数学推理的严谨性。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索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方法。
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方法与应用。
教学准备
方格纸、直尺、图钉、剪刀。
教学过程
一、提问。
1.平行四边形对边( ),对角( ),对角线( )。
2.( )是平行四边形。
二、探索,概括。
1.探索。
(1)按照下面的步骤,在力格纸上画一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
步骤1:画一线段AB。
步骤2:平移线段AD到BC。
步骤3:连结AB、DC,得到四边形ABCD,其中AD∥BC,AD=BC。
(2)如图,沿四边形的边剪下四边形,再在一张纸上沿四边形的边画出一个四边形。把两个四边形重合放在一起,重合的点分别记为A、B、C、D。通过连结对角线确定对角线的交点O,用一枚图钉穿过点O,把其中一个四边形绕点O旋转,观察旋转180后的四边形与原来的四边形是否重合,重复旋转几次,看看是否得到同样的结果。
根据上述的`过程,能否断定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概括。
我们可以看到旋转后的四边形与原来的四边形重合,即C点与A点重合,B点与D点重合。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_BAC=ACD,从而AB∥DC,又AD∥BC,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可知道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由此可以得到: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三、应用举例。
例4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点E和点F分别在AD和BC上,且AE =CF,连结CE和AF,试说明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四、巩固练习。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M和N分别是AB、CD上的中点,试说明四边形BMDN也是平行四边形。
五、拓展延伸。
在下面的格点图中,以格点为顶点,你能画出多少个平行四边形?
六、看谁做的既快又正确?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八、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测量、探索等数学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了解其特性。
2、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学会与他人合作。
4、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
教学设想:
“自主探索发展学习”,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造条件,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索学习中发展,因此,我设计“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对现行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的全过程,具体设计以下几个探索活动。
探索活动1:从各种各样的实物形体中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实物,然后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探索活动2: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共同特点。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带的材料借助自己的思维去发现这一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思考,探索出多种发现的方法,有困难的,小组共同研究,共同探索。
探索活动3: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活动,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好奇的特点,设计了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和三角形的框子,通过让学生动手拉发现二者的不同特性。
探索活动4:拼摆平行四边形,学生在拼平行四边形的小组活动中,合作竞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同学们把你找的周围四边形的物体,想大家做个汇报。
2、演示:出示以下图形
3、这些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长方形
4、在这些四边形中我们已经研究过那几种图形?他们各有那些特征?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正方形
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以四个同学为一组,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共同特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图用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来测定)
(2)小组汇报,学生互相评价
汇报1:通过用三角板和直尺测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汇报2:用直尺量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汇报3:用量角器和对比的方法,测出对角也相等。教师用事物演证这一特点。
2、认为什么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看书、质疑。
4、小组合作探索
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与长、正方形的关系
长方形
正方形
小组讨论,自己画出关系图
小组汇报、展示画的图形
5、小组合作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小组合作用自己制作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拉动后发现了什么?
(2)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验证、板书:容易变形
三、实验应用,拓展创新。
1、说出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利用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征?自己根据今天学的知识进行小发明、小创造。
2、用塑料拼板拼平行四边形
(分组合作拼摆,展示拼摆的结果)
四、评价体验。
1、评价本节课自己及其同学的表现。
2、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课后,可以帮助你解决那些平时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设计活动,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注重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如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找周围的四边形物体,巧妙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自然过渡到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巩固拓展时,创始了让学生“辨、拼、说”的活动,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2、独立思考,有效合作。本节课教学中,教师注重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实践与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交流中思考,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空。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深化巩固”,或是“联系实际”,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3、改善策略,创新思维。教学时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具有充分再创造的通道,激励了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活动。第一,设计学生喜欢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教学时这样设问:“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学生经过积极、自主的思考、实践,创造了不少的方法。第二、提供材料,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再创造”。课前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课中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做数学”,在做中创新,在做中“再创造”。第三、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探索与创造的空间,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再创造,实现了真正的数学学习。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三
五年级上册第79—81页。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把平行四边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倒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演示等
每个学生一把剪刀,一个平行四边形
一、导入:
1、出示课本p79主题图,“这是一幅街道图,仔细观察,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学过的图形?你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
2、“同学们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老师还有一上问题,门口的这两个花坛哪一个比较大呢?”
二、探索新知
1、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
我们把这两个花坛按比例缩小画到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数数看,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注意:这里的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让学生打开书第80页,先独立思考并数一数,填一填下面的表格,然后再和同桌互相交流。(注意再引导学生找找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哪里)“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2、猜测:
谁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大胆地猜测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这个猜想到底对不对呢?
3、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不数方格,你有什么好方法验证?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吗?可以转变成什么图形呢?怎么样才能用最简单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长方形?(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剪刀等学具剪一剪,拼一拼(学生操作,四人小组比一比谁剪得快、好)
学生边操作边叙述自己实验过程。“你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你是怎样转化的?”教师演示。“这两种方法都沿着什么来剪?为什么?”
小组讨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转化后,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x高)(字母式)
小结: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都可以通过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
刚才大家不仅验证了前面提出的猜想,还继续应用了“转化”的思想,转化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大家在以后还会经常用到。
4、应用:出示例1,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三、巩固练习
四、提高练习
五、总结
在本节课中,本来操作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在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交待不清,学生不明白老师要求做什么,怎么做。欠缺形式,气氛不够热烈。教师在备课时应预设学生的反应,不应只关注自己的设计和练习。语言不够精练,激励语言较少,生生互动少。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应用题。
2、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学准备
三角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4.9÷0.7 5.4+2.6 4×0.25 0.87-0.49
530+270 3.5×0.2 542-98 6÷12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口算下面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⑴底12米,高7米;
⑵高13分米,第6分米;
⑶底2.5厘米,高4厘米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⑴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⑵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
①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②生独立列式,集体讲评: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0÷10000=1.95公顷,
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⑶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想?与⑵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后,生自己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
⑷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地积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否则就会出问题。
三、巩固练习
1.测量右图中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底边和它对应的高,
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2.分别计算图中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你发现了什么?(单位:㎝)
四、总结全课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
五、作业
优化作业。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五
一、教学内容:P72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准备:
长方形框架、七巧板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探索新知
1、做一做
(1)教师演示:出示长方形框架
这是什么图形,然后拉动,变成新形状。提示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动手操作,做一做。
(3)认识平行四边形
A、认识平行四边形实物(观察新图形)
B、认识平行四边形平面图
2、想一想
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对边相等,四个角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直角。
3、说一说
说一说平时见到的平行四边形
4、画一画
5、拼一拼(用七巧板)
(三)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用什么方法认识平行四边形。
(四)作业
在现实中寻找平行四边形
八年级数学教案:《平行四边形》 篇六
教学要求:
1、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应用题。
2、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十六第4题)
4.90.75.4+2.640.250.87-0.49
530+2703.50.2542-98612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口算下面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⑴底12米,高7米;
⑵高13分米,第6分米;
⑶底2.5厘米,高4厘米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⑴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⑵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①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②生独立列式,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010000=1.95公顷,
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⑶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想?
与⑵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后,生自己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
⑷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地积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否则就会出问题。
2.练习十七第6题:下土重量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1.6厘米
2.5厘米
⑴你能找出图中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吗?
⑵他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⑶生计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⑷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3.练习十七第10题: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如图),求高。
28平方米
7米
分析与解: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果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平方米,底是7米,求高就用面积除以底就可以了。
三、课堂练习
练习十六第7题。
四、作业
练习十六第5、8、9、11题。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索与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结论,学会简单推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几何图形中呈现的数学美。让学生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享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和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
【教学难点】:
发展合情推理及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探索分析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回顾思考,引入新课
什么叫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都有哪些性质?
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我们可以解决相关的计算问题。阿凡提是传说中很聪明的人。一天,财主巴依遇到阿凡提,想考一考聪明的阿凡提,说:给你两块地,一块是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如下图,AB=10,OA=3,BC=8),还有一块是边长是7的正方形EFGH土地,让你来选一下,哪一块面积更大?
[学生活动]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努力试图寻找各种途径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教学内容]教师乘机引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应用深化
1、做一做:(电脑显示P100“做一做”的内容)
如图4-2,□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1)图中有哪些三角形是全等的?有哪些线段是相等的?
(2)能设法验证你的猜想吗?
[教师活动]教师将前后四名同学分成一组,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及实验工具(刻度尺、剪刀、图钉),尝试在交流合作中动手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有何性质。
2、观察、讨论:(小组交流)
通过以上活动,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并由各小组派学生表述看法。
[教师活动]探究结束后,分组展示结果,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旋转法”的实验过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教师活动]“实验都是有误差的,我们能否对此进行理论证明?”
[学生活动]此问题难度不大。
[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口述证明过程。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这条性质。
活动二
刚才财主巴依提出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学生口述过程,教师最后给出规范的解题过程。
练一练:
财主不服气,又想考阿凡提,说过点O做一直线EF,交边AD于点E,交BC于点F.直线EF绕点O旋转的过程中(点E与A、D不重合),你能知道这里有多少对全等三角形吗?
[教师活动]此处组织学生抢答,互相补充完善后,学生答出了全部的全等三角形。
活动三
电脑显示P101关于铁轨的图片
提出问题:“想一想”
已知,直线a//b,过直线a上任两点A,B分别向直线b作垂线,交直线b于点C,点D,如图,
(1)线段AC,BD所在直线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2)比较线段AC,BD的长。
引出平行线间距离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比点到直线的距离,两点间距离等概念。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A.(学生思考、交流)
B.(师生归纳)
解(1)由AC⊥b,BD⊥b,得AC//BD。
(2)a//b,AC//BD,→四边形ACDB是平行四边形
→AC=BD
归纳:
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间的距离。
即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议一议]:
举你能举出反映“平行线之间的垂直段处处相等实例吗”?
活动目的: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的应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环节巩固反馈,总结提高
1、说一说下列说法正确吗
①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②平行四边形的边相等()
③平行线间的线段相等()
④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是28,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OBC的周长比△OBA的周长大4,则AB=
3、已知P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CD上的任意点,则△APB与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比为
4、平行四边形ABCD中,AC,DB交于点O,AC=10。DB=12,则AB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5、平行四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O,OA,OB,AB的长度分别为3cm、4cm、5cm,求其它各边以及两条对角线的长度。
第四环节评价反思,目标回顾
活动内容: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能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归纳吗?
[布置作业]:
P102习题4.21,2,3
探究题已知如下图,在ABCD中,AC与BD相交于点O,点E,F在AC上,且BE∥DF.求证:BE=DF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