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最新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小伙伴们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最新6篇),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有一些启发。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蜿蜒、依据、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并领悟按照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3.能够大致复述“双龙洞”的景象,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并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双龙洞的特点,尤其是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分享经历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壮观。你们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让我们一起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神奇的溶洞吧。(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与同桌互读检查。

2.请8名同学按自然段先后顺序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画出判断依据。

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

4.让学生默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理清作者记叙的思路,并尝试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按游览顺序写)

5.学生自由举手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6.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

三、品读交流,深化理解

1.品读路上的见闻。

2.游览外洞和内洞。这里重点学习作者如何描写孔隙的窄、小的特点。

(1)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

(2)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的特点。

(3)理解通过“船的小、孔隙的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来突出孔隙的特点的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来看图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情景。

2.文章在讲述作者的`游览过程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品读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二、整体感悟,划分层次

1.简单交代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路上的见闻。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上的沙土、溪流。映山红开得茂盛、精神,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介绍游览洞口和外洞的情景。

(1)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板书:宽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了什么感觉?(板书:突兀森郁有气势)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

(3)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4)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坐这样小的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的什么特点?(板书:窄)

(5)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画出有关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矮、险)

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板书:黑奇大)

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讲乘船出洞。

3.我们跟着作者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了解了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三、整体回归,学习写法

1.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一直紧跟着作者的脚步,起着指引路线的作用。这与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相反。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视频。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教学本课时,在导入部分,我出示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画,找出孔隙窄、矮、险的特点,让学生反复体会。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初步体会。通过“船小,孔隙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的比较,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此次教学,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二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尝试收集,调动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课外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用较恰当的语言描叙自己的见闻、表达自己的情感。

3.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了解,激发学生关心、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课前播放音乐。

一、活动导入

师:同学们,随着美妙的音乐,我们进入了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对同学们提一个要求:请同学们在这节课上认真地听,大胆地说。

[点评:学生伴随音乐进入课堂学习,心情愉悦,气氛活跃。在课前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既为本堂课的教学作好了准备,长期对学生提出这样的短期目标,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大有帮助。]

二、整体回顾

师:上星期我们学完了第六单元,第六单元一共有几篇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件出示五篇课文的题目)《浪花》《大自然的语言》《要下雨了》《红领巾真好》《小狐狸卖空气》。

1.你最喜欢哪篇课文?把你最喜欢的部分大声地背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部分。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想不想对大自然有更多的了解呢?

那我们就一起走进大自然吧!(课件出示课题。)

[点评: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涉及自然、社会、生活等内容,但它的落脚点在语,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课内学到的在课外得到延伸。此环节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过渡到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将学习内容与活动联系起来。]

三、走进大自然

(一)说说你所了解的大自然是什么样的

课件出示两扇大门,一扇大门上写着美丽的大自然,另一扇大门上写着神秘的大自然。

师:同学们,大自然既神奇,又美丽,你们是想先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还是探索大自然的神奇呢?(学生用鼠标点开大门。)

[点评:课件设计两扇大门,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选择,完全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课件出示大自然风景图)

1.看了这些美丽的图片请你说说大自然中什么最美?

2.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你最想说什么?

3.游览祖国秀丽的自然风景区。(课件出示祖国自然景区图,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点评:教师以教材为依托,拓展教学空间,开阔学生的眼界。运用课件收集的大量图片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口头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长期训练积累,学生的语言材料会越来越丰满。]

(三)探索大自然的神奇

播放录音:大自然的语言啊,

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

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师:大自然的神奇就在于它有自己的语言,它用独特的语言告诉我们许许多多。上星期老师布置大家回去收集大自然的语言,收集好了吗?

1.将你们组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用你们组喜欢的方式告诉大家。(学生分组讨论。有的组画画,有的组编儿歌,有的组写句子。)

2.分组汇报,组长代表本组展示收集的内容。教师点评。

[点评:此环节的设计通过小组搜集信息,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创造才华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

四、保护环境大行动

面对如此美丽,如此神奇的大自然,我们应该怎么做?

请你学习《红领巾》一课,为这些地方写警示牌:(课件出示草坪、森林、花园、动物)

[点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在生活实际中马上能用,获得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五、总结

美丽神奇的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只有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大自然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才能带给我们更舒适的环境。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搜集信息能力、互相合作能力等。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创造了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状态之中,用口头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查找资料,并用各种形式汇报查找的结果,在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 掺 涩 兜 俊”等5个生字,会写“略 涩 裤 惭 愧 掠 唯 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体会新词。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1、导语:今天,我们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文章呢?还要掌握哪些读懂课文的本领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读一读“单元导读”吧!

2、学生自主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

4、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

(1)学会体会情感的方法。

(2)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谈话引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说说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种子》。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羞涩惭愧凝望惟恐小心翼翼

掺杂:混杂 羞涩: 心里害羞而举动拘束不自然 惭愧:

1.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不安或羞耻。

惟恐:只怕,就怕。

四、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烦恼”、“觅食”等生词的意思。

2.品析美的诗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产生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师:生字词卡片,图片、课件或实物等。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秋天。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情景激趣。出示反映秋天的图片或反映秋景的课件,配以轻音乐伴奏下的画外音,初步感知秋景,激发孩子们对秋天的热爱。

2.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秋天向我们微笑。

(2)齐读课题两遍。

(3)谈谈你读了课题后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读通读准课文。

2.检查生字认识情况,多种形式识记,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3.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新词。

4.指名读诗,分组读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5.思考并回答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思考,看看自己从诗中知道了秋天微笑着向我们走来,都带来些什么,自己是否喜欢。

2.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节诗主要写了秋天里的什么景物,讲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3.总结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

一、品读重点诗句,感悟景物特点和秋天的美丽

1.再读全诗,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注意思考,也可旁批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小组交流、补充。

3.全班交流,鼓励补充、争辩。

4.你认为要怎样读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

试读→组内读→抽代表读→点评→再试读→范读→齐读。

教师适时相机指导学生体会这些关键诗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秋天的美、诗句的美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三、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1.除了课文中描写到的景物外,你还知道哪些景物也是秋天特有的?

2.找找描写秋景的文章读读。

3.推荐《秋色赋》。

四、作业

1.指导书写生字,注意扩词。

2.完成课后的“小练笔”,可引导学生先说后写。

3.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桂子飘香

秋天-----果实成熟-----秋色迷人------喜爱之情

动物欢歌

黄叶飘落

2、三棵银杏树

一、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抓住哪几个季节写银杏树的样子,以及

抓住银杏树的哪几个部分来介绍它的特点。

3、进行读懂每句话,了解句与句联系的训练,弄清三棵银杏树各长在哪里。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读懂第一自然段的每句话,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2、品词品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比拟句的好处。

四、教具准备:

录像带、录像机、投影机、小黑板、银杏叶、简笔画

五、教学课时: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实物:银杏树叶)启发谈话导入课题。

2、引导学生释题。

3、简介银杏树和作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课文时思考下面问题)

1、课文是抓住哪几个季节介绍银杏树的样子?

2、课文是抓住银杏树的哪几个部分介绍它的特点的?

3、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四、检查学生自读课文的情况。

1、检查字词。

2、交流讨论思考题。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观看录像,初步感知银杏树生长的环境。

2、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下面问题。

选词填空:

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

第一句讲屋后空地的()和周围的()。

(1)大小(2)环境(3)样子

第二句讲空地上有()。

(1)两棵银杏树(2)三棵银杏树

第三、四句讲这三棵银杏树各长在的'()和它们大致的()。

(1)环境(2)位置(3)样子

3、交流汇报:

4、弄清第一自然段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A、同桌讨论。根据以上选择填空,试用“先讲…接着讲…最后讲”的句式说出句子是怎样连起来的。

B、指名学生汇报。

C、根据以上句式来拼图。弄清三棵银杏树各长在哪里。

5、总结第一段的段意:(出示投影:选择正确的答案)

第一段讲:

(1)讲银杏树的生长环境。

(2)讲银杏树大致的样子。

(3)讲银杏树的生长环境和大致的样子。

6、品词品句,朗读训练。领会文中的情感。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12个字,认识9个字。

2、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神奇、文字的魅力。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读、说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在学习最后几个自然段时,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网络拓展阅读,进一步感受诗的文字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喜爱。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和持之以恒、不断尝试和创新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的意思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尝试、创新精神和面对挑战的勇气。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准备:

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教师带领学生网上搜索《再别康桥》,欣赏朗诵,由诗入文,激发兴趣。

师介绍:徐志摩是我国近代的诗人,《再别康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诗的世界,去体会诗的奇妙,去感受诗人的魅力与神奇。

板书课题《诗人》。

生齐读板书。

二、初读感悟、引入情境。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型。

用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

教师出示:衬、醉、齿、幅、悟、察。检查学生认读并交流记住字型的方法,对容易出错的地方重点提示。

2、小组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3、师小结:我发现刚才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xxx小组在读的时候还注意了把容易读错的`地方和重点的词句做上了记号,这个方法非常好,希望其他小组向他们学习。

三、精读细品,体会诗意。

1、出示第一组诗。

2、自由朗读诗句,想一想,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感受如何呢?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诗句。(两句诗中共出现了五种颜色:绿、白、红、蓝、银,出现了四种事物:荷叶、荷花、天空、白云。碧绿指的是荷叶,银花和白絮都是用来形容白云的。)

(学生学习情况预设:诗中的事物学生应不难找出,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的,以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然后通过这些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去感受美丽的景色和文字的神奇魅力。如果学生没能找到,教师应予以提示,帮助学生理解)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受诗句所勾画的美丽画面,体会文字的魅力和神奇。在学生谈理解和体会时,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诗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

3、诗人真是了不起啊!他能用文字绘出色彩缤纷的图画,谁来夸夸咱们的诗人。

通过夸一夸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文字、诗句作用的感受和体会,在学生评价时教师再适时加以引导。

(预设评价语:1、说得真好,我代表诗人谢谢你!2、看来,你真得很喜欢诗人,希望你以后也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诗人。)

4、齐读课文1、2自然段。

师:我和大家一样非常喜欢诗人,我认为诗人的诗非常神奇,他能用文字创造出许多奇迹。诗人除了是大画家,他还有其他的本事。

5、出示第二组诗。

(1)读一读,说说你的收获。

(2)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的想法和学习情况要及时掌握。)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预设:学生应能理解这组诗,甚至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诗人是音乐家,对学生出现的各种理解,除错误的以外,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同时要相机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神奇魅力,让学生知道文字也能说话,能静也能动。)

学生说完以后,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预设评价:

1、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听到了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你真了不起。

2、读的真好,公鸡用声音指挥太阳,这情景太有趣了。

3、通过你的朗读,文字仿佛都活了起来,真是神奇啊!

4、如果能边想象边读,你一定会读得更好的。

师:诗人真是神奇啊!他能指挥文字奏出悦耳的乐章,在他的手中,文字也变的神奇起来,能发出声音,能制造我们平时难以看见和想象的画面。让我们拿起书来,再一次感受诗人的神奇、文字的神奇吧!

6、齐读课文3、4自然段。

师:诗人是大画家、是音乐家,他还是个魔术师呢?他的魔术是怎么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的表演吧!

7、出示第三组诗。

自由朗读,说说诗人是怎样变魔术的?

(1)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巡视。

(应解决的几个问题是:诗人把什么变成了人?诗人把人变成了什么?这个魔术神奇在哪呢?)

谁能把这组诗读一读,帮我们的诗人完成他的魔术。

(预设评价:1、你的魔术变得真棒!2、读的真好,我相信如果你也能成为出色的诗人魔术师。3、你的魔术有破绽哦!斜阳似乎没醉呀,听起来怎么还是像太阳不太象人呢?)

师:诗人伟大的魔术师,没有哪个魔术师能像诗人这样神奇,我们一起配合来完成这个魔术,好吗?

8、师读第5段,生齐读第6段。

四、拓展延伸,深化体会。

诗人是大画家、诗人是音乐家、诗人是魔术师,同学们,你们想当诗人吗?让我也感受一下你们的神奇。

从画家、音乐家、魔术师中选一个进行练笔。

(预设评价:人是位画家,他的笔是彩笔,能用文字绘出色彩缤纷的图画,他笔下的色彩是多么丰富啊!他勾画的图画是多么美丽啊!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引导学生向老师这样来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

五、网上拓展阅读。

让学生搜索自己喜欢的诗人的作品,读一读,体验诗句的神奇魅力。

六、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练笔:学当小诗人。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

2、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3、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实验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重点) 2、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难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和图片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设悬念,激趣导入

1.请两位同学做走路比赛的游戏,其中一位同学蒙上眼睛,赛后各自谈感受。

2.(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3..(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二、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

3.指导朗读。

①从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蝙蝠夜行的本领可真够大的!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

②提示:重点词语朗读时要加重语气。

四、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快速阅读4、5、6三个自然段,看看需做几次试验(三次)

2.4个人组成一小组,边讨论边完成这张实验表格。

实验顺序 实验方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1 蒙眼 没响 不靠眼睛

2 塞耳响 靠耳朵探路

3 封嘴响 靠嘴巴探路

3.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4.每组选一个代表介绍试验情况。

5.理解“配合起来”。

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到底是靠耳朵,还是靠嘴巴呢?

小结:对!这就是我们三次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6.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质疑过渡:对这个结论你们满意了吗? 产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探路的”疑问。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

2.读懂了吗?请同桌边讨论边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探路的

3.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4.拓宽知识。

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5.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八自然段

1.自读第八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无线电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学生自画自说。

导语:同学们:根据以上的两幅示意图,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4、出示小黑板。

A、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 )。

B、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

C、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七、总结

其实,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界的不断认识,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明、去创造。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