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朋友们整编的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小伙伴们的写作有一些启发。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文是一篇散文,现代作家陆蠡按照“恋绿--囚绿--释绿--念绿”的思路与讲述了与常春藤相处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生活现状以及真挚的心愿。含蓄地指出了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文章构思新奇,详略得当,语言含蓄,深沉厚重。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了如指掌,还应该对学生情况有所把握。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所以找出本文的行为脉络并不困难。但是他们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把握还比较肤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对这一方面进行引导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品味文章中的语言,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以及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体悟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学习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以及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讲授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设置情境:同学们,我们常说绿色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生命,受到了大部分人的喜爱。由于喜爱,不少人则有了将一抹绿色“占为己有”的想法,然而当绿色被囚禁时,生命之色便开始发黄、发枯,不再有活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囚绿记》这篇文章,看看文章中的“绿”是否遭受了同样的经历。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然后再播放音频,纠正他们的读音与情感。
其次,我会让学生来介绍作者,我来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最后,我会让学生寻找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让学生有感情地再读文章,找出文章中所说的“绿”指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会进行明确:作者写到:“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由此可知,文章中所说的“绿”指的是常春藤的枝条。
2、紧接着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为何如此喜欢“绿”?在学生思考后我会指定学生作答。并且明确学生的答案,因为“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3、顺势我会问学生是否自己的喜欢的东西就要据为己有呢?文中的“我”为什么要“囚”绿?我会让学生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我来对学生交流的结果进行总结:“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因为“我”喜欢这抹绿色,希望“绿”可以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4、最后我还会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我”“囚绿”的结果如何?“囚”住了那抹绿吗? 学生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能够齐声回答没有囚住。然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来分析他们所找的具体的语句。“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常春藤被“囚”之后,它还是固执地向着以前的方向生长,而且在被“囚禁”的情况下,常春藤开始变得没有升生机和活力。不得已,只能“放走”这抹绿色。
(四)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会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这种“囚绿”的行为,思考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前后四个人讨论后回答。)最后我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升华本节课的情感。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写的,回顾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外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之所以囚禁这抹绿色,一方面是因为喜欢,另一方面是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永远向着阳光,可以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想囚禁这株常春藤。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同时也揭示出了常春藤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生命的不可侵犯。在此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谈感受,再次回顾本课的思想,体会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将作业设置为: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文章。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 篇二
一、教学理念
注重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把握意象,感悟情感,鼓励善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手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三、说教法
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四、说学法
1、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
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五、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1、激趣导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2、作者介绍
《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相关的情况介绍是必要的。
3、赏析全诗
①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而教师提示学生方法即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就能体会出诗的意境。
③、三读全诗,感悟情感
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教师此时再做必要的创作背景的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通过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④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
再次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阅读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创作风格,通过比较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
《囚绿记》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本单元所选三篇课文都是散文中的名篇佳作。单元教学要求是通过欣赏精美的写景、品味优美的语言,来赏析文章深刻的意蕴。《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散文,将自然界的“绿”与作家内心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描绘了绿的状态也写出了作者自身的处境,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要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二、说学情和教学目标
我们的学生经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与熏陶,可以说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已有所领会。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还比较表面化,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对文章的象征意义和含蓄而内敛的情感认知,还难以理解。所以,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文章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虽然学生上高一以来,老师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但他们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还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引导。
依据以上的分析以及新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1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指导学生筛选出关键语句,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来把握语句的重要信息,体会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
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
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学会圈点批注,理解语句含义,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含蓄的以一棵常春藤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歌颂中华民族不畏、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洁魄,寄托了他对祖国自由、光明、复兴的热切期盼。
三、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所以我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像以往分析课文那样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让学生学到一点对自己的发展有用的东西。所以,我将学法及教法确定为: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圈点批注法———抓词语含义,理解句子意思;
(4)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5)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并在实施教学中运用这些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学案检查
在课前就设置互动学案,疏通字词,解决阅读障碍,了解作者的经历,为课堂的分析打下基础,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补充。
2、导入
教师给出一组绿色的图片,指出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时,我们感觉到生命的希望;当绿芽冲破险阻绽放绿意时,我们意识到生命的顽强;当无边的绿色扑面而来时,我们仿佛听到生命的乐章。绿在视觉上给人以色彩美,在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也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由此,引出今天将接触这样一位非常喜欢绿色的人,只是他钟情到了极致,以至于将绿色囚禁起来,引出陆蠡的这篇文章《囚绿记》。
这种导入,能营造出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鲜明的画面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刺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3、讲解
首先由标题入手,先列举几篇已经学过的课文标题,如《荷塘月色》,分析其对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让学生探讨本文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让学生明白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之后指出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更深刻,还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而过渡到下一环节。
我围绕题目,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回到文本筛选出语句做圈点批注,分小组讨论、交流批注内容,具体问题如下:“绿”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囚“绿”?“绿”是怎样被“囚的”?“囚绿”的结果怎样?在“囚绿”的日子里,绿藤所表现出的哪种精神震撼了作者?本文的主旨又是什么?
(在学生圈点批注的同时,老师适当地引导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既包含了文章的基本结构,又在筛选语句的圈点批注中理解了文章的主旨,结合学生学案及教师图片展示,归纳主旨,即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这种圈点讨论交流的方法体现了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4、小结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钥匙,适当的方法,归纳与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师生共同合作,按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总结出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
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
5、学生迁移练习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包办代替是不行的。而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会学,而是会用,将学与用联系起来,要给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所以,接下来让学生对精短美文《遍地黄金》做圈点批注。老师把学生共同批注的地方进行展示,让他们通过比较、讨论,进一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要领,以此抓住主旨,强化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6、布置作业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使他们形成健全人格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在布置作业时,要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的作业:结合《囚绿记》重点语句的圈点批注,展开联想,以作者的口吻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心理描写,感悟作者此时此景此境的内心感受,深入理解作品主旨。
7、结语
悲欢离合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们却永恒地演绎着生命的故事。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我们也通过圈点批注的方法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让我们用此法去阅读一篇篇优秀的作品,去感受一位位作家黄金一般的心灵!
8、说课小结
本课的基本流程为:情境导入—解题—递进问题解析—小组讨论质疑—方法归纳总结—迁移能力提升—作业应用反馈,借此来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
最后,遵循简洁美观、揭示内容的原则,
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囚绿记
陆蠡
象征 生命希望
绿色 向阳 向往光明自由
固执 咏物抒情 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
高中语文说课稿12 篇四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xx》是x教版x年级下/上册第x单元的第x篇课文,该单元以“xxx”为主题展开。
《xx》是一篇散文(文章体裁),作者选取了~(画面、景物、事件)进行描摹,将~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的感悟,寄予(情感)或揭示(道理)或说明了一个(态度),结构(层次)明晰,语言(凝练、优美、质朴),感情真挚(情趣美)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整体感悟文章,训练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对文章情趣(旨趣)的审美能力。依据这样的思考,参照新课标三维目标要求,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课前预习)/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品读文章,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可作为教学重点)
3、鉴赏富有特色的语言,领悟本文的(情感?道理?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教师若在处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则会显得浅而乱,所以有相对明确的教学重点尤为重要。(本课的一些特点:如语言美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作一个重点)语言美视情况而定,也可放于难点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语言形式,无非是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等等)手法,言了什么志?抒了什么情?是本文需突破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导学法,点拨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因为作为一篇散文,反复诵读是增加积累、加深体悟、进入作者感情世界的一条捷径)、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另外,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还以讨论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这样的: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触及人与自然的话题,将学生带入情境)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内容及脉络)
1、让学生放声朗读,目的是培养语感,让学生熟悉内容。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或这篇文章写了几个画面?请为这几个部分拟个小标题。/为了突显出~的特点,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提问的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这一环节主要为下面的课堂重点服务)
环节3——直击重点
针对课堂重点,我提的问题是:
a.你觉得主人公有什么样的性格、品质?
b.文章是如何表现的?语言方面有哪些特色?请你选择一些能反映认为性格品质的句子来鉴赏。
a.作者如何从各个方面突显~的美(特点)?
b.你觉得哪些描写的语句特别美?/值得回味,富有哲理?结合自身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这些疑问的目的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拥抱文本,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以提高他们概括、归纳的水平)但是学生的概括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入,这时需要再次体现老师“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字词替换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法品味语言,教给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如:~)
至此,通过对内容、结构以及语言的分析,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个环节。
环节4——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如:这篇文章寄托了一种什么情感?)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基本可以得出结论(板书),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环节5——课堂总结
语言和画面美的文章一旦赋予了深层的内涵(情趣美)(板书),文章也就更美了,就像一盘菜一样,现在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
环节6——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学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我设计了~个练习题:
(可设计比较题)(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之类)
环节7——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四、说板书设计
画面美追求自由生活
语言美(托物言志)
情趣美追求独立人格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故事
语言质朴——人性美
感情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1、领悟如何在激烈的戏剧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塑造立体可感的人物形象
2.2、了解戏剧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
3.3、认清资本主义剥削阶级的吃人本质以及它的必然灭亡趋势
4.4、学会理性分析复杂人物形象的多重性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1、文本主旨
以2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大背景,通过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揭露了旧社会人吃人的本质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和必然灭亡趋势。
2、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作用何在?
2、作者是怎样通过矛盾冲突和人物语言展示周仆园复杂的内心世界?该如何评价这一人物形象?
3.3、周鲁两家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三、教学方法
1.1、情境感悟法
2.2、分角色朗读表演法
3.3、分组讨论法
4.4、提问点拨法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自制课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约三分钟的《雷雨》话剧片段将学生带入《雷雨》中"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特定氛围之中。)
我想同学们一定看出来了,刚才播放的是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那么在《雷雨》中毁灭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雷雨》)
二、作者简介及《雷雨》
1910年9月24日,曹禺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山县。其父在辛亥革命后曾出任宣化镇守等职,但不久官场失意,回家后常是牢骚满腹,整个家庭的空气是抑郁的。曹禺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对这类家庭里的人物相当熟悉,他曾说:"《雷雨》……里出现的那些人物,我看得太多了。有一段时间甚至可以说和他们朝夕相处"。少年时代的曹禺曾随他继母观看了许多地方戏及当时流行的文明戏,这培养了他最初的戏剧情结。1922年曹禺进入南开中学,并在1925年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为他从事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此期间,曹禺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列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作家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常识
2、理理清人物关系
3、明确课文结构及戏剧冲突
四、戏剧常识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在西方,戏剧(drama)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等。(摘自《辞海》)
剧本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指示组成。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剧本,通称脚本或演出本(台本)。(摘自《辞海》)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五、以"雷雨"为题的含义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六、预习提问:请同学们列出周鲁两家的人物关系。(教师明确、见板书)
七、分角色朗读:课前找好学生,由老师指导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再在课堂朗读,同时要求思考:节选的课文可分两场戏,你认为在哪分最合适?依据是什么?
明确:第一场(开头到"侍萍望着周朴园,一句话也不说。")周仆园和侍萍的冲突
第二场("仆人领大海进。"到结尾)周仆园和鲁大海的冲突
八、课堂延续作业:整理第一场中周朴园认出侍萍前后不同的态度及变化的结构提纲,分析周朴园形象的性格特征。
附:板书设计
雷雨——曹禺
周萍周仆园+繁漪——周冲
鲁大海梅侍萍+鲁贵——四凤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同学们已充分了解了文章的总体结构和戏剧冲突,接下来进入文本的精读阶段。
二、思考:开头的舞台说明作用何在?
明确: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可与《祝福》《母亲》《药》等小说的环境描写作比较,以加深理解。)
三、明确两对盾冲突
1、周仆园和侍萍的矛盾冲突(三十年生死恩怨,爱情的纠葛)——矛盾焦点
2、周仆园和鲁大海的矛盾冲突(罢工与反罢工,阶级斗争)——本质冲突
四、细读文本第一场
1、提问: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那么鲁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分并当面斥责周朴园对她的迫害和30多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呢?明确:30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她的性格磨练得坚强勇敢,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的某种轻信和谅解。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2、提问:侍萍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有几处掩饰?又有哪些地方暴露了她的性格特点?明确:周朴园四次问到她姓什么,是谁,她都很自然地掩饰过去,语调平缓,不露声色。表明她性格特征的语言动作有:熟练自然的关窗动作,对侍萍的身世及周朴园的隐情细致地述说,对绣着梅花衬衣的熟记。
3、提问:第一层中,周朴园的情态上有哪几次变化?请按情节发展叙述。明确:开始是漫不经心地用对待下人的态度谈起了雨衣和关窗的事;忽然从侍萍的关窗动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认真地询问:"你——你贵姓?"气氛趋于紧张,情节出现波澜,而鲁侍萍平淡地回答,又使气氛稍有缓和;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向无锡,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三十年前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罪行,于是她悲愤地叙述了自己30多年来的悲愤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他时而"痛苦","汗涔涔地发出‘哦’的叹声",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当侍萍巧妙地露出自己的身分时,周朴园已经惊恐地语不成声。
4、周朴园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说明什么?周朴园有良心的发现,深切地怀念鲁侍萍?
明确:说明周朴园没忘旧情,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着她。周朴园的感情很复杂,他确实曾对温柔美丽的鲁侍萍动过情,但他对欺辱鲁侍萍的行径必须掩饰,因为在他看来,同"下人"有一些什么是有损门第的。到了晚年,身边的妻子繁漪很不驯服,儿子也对他敬而远之,他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鲁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解脱。其实,他的怀念是廉价的,是十分自私的。因此,当他知道鲁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就立即声色俱变,以至于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鲁家来。"他对鲁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鲁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充分显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5、提问: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明确: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侍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6、提问: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之后对侍萍的态度又有了哪些变化呢?明确:他认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炼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www.kaoyantv.com(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
7、提问:鲁侍萍又是如何对待周朴园的呢?明确:这时的侍萍,经过30多年苦难的折磨,对过去充满了仇恨,面对着周朴园的威胁哄骗,继续控诉周朴园的罪行:"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并当即撕毁了支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示了她对周朴园和不公平社会的蔑视和抗议。
五、主要人物形象(放眼全剧)
1、周仆园形象新解——分组讨论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但我们也应看到人性是复杂的,
《雷雨》是一出人生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而又难逃摧残和拷打的人性正是它所要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周仆园对侍萍的怀念不免带有虚荣和软化的成分,但总的来说应该承认他的怀念是真实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周仆园对侍萍的"真"是以侍萍的缺席为前提的。他保持她生前的习惯一方面是忏悔,另一方面是为了向周萍交代。这样一个人,和他周围的人之间自然要发生着尖锐的矛盾。而他,也终于在这些重重的矛盾中,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境地。
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本性。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社会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的本性。
从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可见:周朴园对侍萍先是爱,后是赶,赶走之后又怀念,他怀念的侍萍活脱脱地站在他面前时,他竟是那样的凶狠!周朴园正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资本家形象。他那矛盾的行为,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显示出他作为董事长的周朴园的基本定性──真诚的伪善,伪善的真诚。
板书设计:
对鲁侍萍始乱终弃,大年三十从家中赶走→冷酷、残忍、自私
故意淹死二千多小工,发昧心才→残忍、奸诈
对鲁侍萍由"爱"到"赶"到"怀念"到"凶狠"→虚伪、冷酷、自私
2、鲁侍萍
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她自己被遗弃以及三十年挣扎的痛苦经历中,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她虽然不懂得自己的悲惨命运是阶级压迫造成的,但已意识到她同周朴园之间事实上存在着阶级的壁垒。她知道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是不会认她这个生母了,也断言自己的儿子,被周朴园称为闹得最凶的人鲁大海是不会认那个董事长做父亲的。她对过去的事,有的只是满腔的悲愤。她对周朴园不抱幻想,痛惜自己的女儿又走上了自己的老路,来伺侯周朴园的少爷。她把这归之于命运的安排,但最后又发誓以后永远不想再见到周朴园,表现了对自己的命运的抗争,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从自己痛苦的经历和现实的磨练中坚强起来了,表现了她的自尊与刚强。(分析侍萍不要钱的情节)由于反动统治的毒害,在侍萍身上还存有封建伦理观念和宿命论的思想,因而认识不到自己的不幸是那个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却把原因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对周朴园,她不去公开揭露,反而在他表示他怀念她的时候心软了,这些都说明了旧社会不仅摧残了劳动人民的躯体,而且毒害了他们的灵魂,从另一方面暴露了旧社会的黑暗。
六、周朴园作为一个典型形象塑造其社会意义是什么呢?
明确:周朴园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一种可怕的统治力量,也反映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成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血肉联系。
七、课堂延续
1、请同学们回去参照老师的分析方法,自己分析第二对矛盾冲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通过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2、参考戏剧《雷雨》,试选取《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场景,展开合理的想象将其改编成戏剧。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