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招生 > 综合信息 > 正文内容

明朝学校科举考试(明朝学校科举考试考什么)

2023-05-03 14:38:09综合信息

明朝学校科举考试考什么

到了明朝已形成完备的封建科举考试制度,共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明代科举考试,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为每三年各府、州、县考选其俊秀诸生,认为有应乡试资格的,送之于省,称为“院试”,又称“小考”;第二步在各省会举行,叫做“乡试”,中式者为“举人”;第三步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称为“会试”;第四步会试中试者,天子亲自在朝廷策试,称“廷试”,亦称“殿试”。殿试取中者叫做“进士”。殿试分一、二、三甲发榜以为名第之次:第一甲仅三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明朝科举制考试范围

明代常科共举行了89次,录取的进士约为25000名。清代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亦称中式进士,其名额每年平均300名左右,各省额数以到部应试人数,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故被取的并不全凭文艺。

会试录取榜揭晓后,中式进士须于下月应殿试。殿试主要是定名次,参加殿试的,几乎无一不被录取。明代会试名额,少至32人,多至472人,或100人、200人、250人至300人,增减不一,都由临时奏请决定。

至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以后,以取300名为常。

明代科举学校彻底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1.规模加大了,隋唐宋元科举,录取的人数极少。明朝科举的规模比之要大上很多。

2考试内容越发当一,只读四书五经,八股文形式束缚人的思想。明朝以前,唐宋的科举不仅考经史典籍,也考数学、农学等等,推动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不过能从八股文死板的考试中脱颖而出的那些人,也必是拥有超乎常人的实力的。明朝很多科举出身的官员,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功名。这就跟现代的应试教育一样,那些高考状元们,智商能力必有过人之处,状元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的。真正的天才,无论在怎样形式的泥潭中,都能够取得成绩脱颖而出。何必贬低那些应试教育的“书呆子”呢?能考100分,说明他的智商就是有过人之处。能考中八股文的状元,也只有真正的天才才能办到。

明朝科举制度对学校的影响

朱元璋建立明朝,即于洪武三年(1370年)诏开科举,规定”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勿得与官“。但朱元璋不久又认为所取举人进士少实才,朱元璋宣布停罢科举,科举一停达十年之久。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又宣布恢复科举。

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朝公布《科举成式》,基本制定了明朝此后二百五十多年的科举成文法规。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清朝大体照搬明朝成例,明清科举一脉相承,达五百多年。

明代实行“科举必由学校”之制,参加乡试的士人,必须是官办学校的生员;地方学校的优秀生员,可以报送到京师国子监读书,而国子监生则可直接选授官职。

国子监和各级官学的教科书是传统的四书五经,朱元璋还增加了自己的著作《御制大诰》,宣扬绝对君权,要求臣民服从的封建主义。朱元璋还剥夺了《孟子》的地位,下令从孔庙中逐出孟子牌位,国子监和科举考试禁用《孟子》。

明朝科举考试的顺序是什么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明朝科举考试科目

唐朝科举考试中没有会试,会试出现在明朝的科举考试中,是明朝礼部举行的考试,参加者为举人,考中者称贡士(会试之后的殿试一般不刷人,类似于现在的1:1复试,所以一般考中贡士就等于考中进士了)

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处于初创阶段,其制度到唐玄宗时期才正式确立

唐朝科举考试的考生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生徒,是有京师及各州府学馆推荐的学生,不用参加解试;另一部分是乡贡,也称举人,是通过州县举行的解试而考中的学生。这些考生参加由尚书省举办的省试(也称礼部试),考中即可入朝为官

武则天时期,开创了殿试(皇帝亲自策问贡生)

唐朝的科举考试共有50多种科目,如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其中秀才科的要求极高,每年考中者不过2、3名,后来逐渐废止;此外明经、进士两科最受欢迎,明经仅要求熟悉理解经文的含义和默写,比较容易考中,录取率在十分之一左右;进士科要考诗赋及实务策问,较难,录取率达到六十分之一

“明朝学校科举考试(明朝学校科举考试考什么)” 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