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调查专业考研(审计专业调查启示)
审计专业调查启示
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至今已经历了古代内部审计、近代内部审计和现代内部审计三个发展阶段。
现代内部审计始于美国。1941年被认为是现代内部审计的开始。1940年之前在美国,内部审计只是外部会计公司的一个助手。1941年,Victor.Z.Brink完成了他在纽约大学的博士学位的论文,该论文阐述了包括内部审计性质和范围在内的内部审计突破性的研究成果。Brink指出内部审计应该作为公司管理层的服务者,而不是作为外部审计(外部会计公司审计)的助手。Brink凭借这篇论文成为美国“内部审计”这个学科的“开山鼻祖”。同年,北美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主任JohnBThurston写了一本名为《内部审计的原理和技术》的内部审计专著。Brink还于1942年出版了美国第一本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内部审计”方面的书《内部审计原理和实务》。此书一直不断更新,并于2001年发行第五版。以上事件标志着内部审计的系统理论已开始形成,是内部审计的第一个转折点。 1978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正式颁布了《内部审计实务准则》。这是“内部审计准则”的雏形。所以1978年是美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内部审计历史发展过程中第二个转折点。《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首页就是全面综合地对“内部审计”的概念进行了严谨的定义,在当时的经济和审计领域这个定义已经是相当完美。此准则颁布后被世界各国的审计领域普遍认可,并被翻译成9种语言。 1999年6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及其属下的研究基金在反复进行讨论、研究、向各方征求意见后,正式颁布了《内部审计实务框架》。正如财务会计准则框架一样,《内部审计实务框架》是内部审计准则的核心,所以1999年6月是美国内部审计历史发展过程中第三个“历史性转折点”。相关文件陆续颁布。审计专业调查目的
1、财务预算执行审计
对学校的预算执行和决算进行审计,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真实、合法、效益的要求,强化预算观念,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提高管理水平。
2、经济责任审计
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加强党政领导干部、校办企业及学校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促进国有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建设工程和修缮工程审计
做好建设工程、修缮工程审计,使学校建设资金能合理、有效地使用;促进基建管理部门不断加强管理,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
4、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审计
在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中,特别是在校办企业改制、后勤社会化改革等活动中,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资产负债情况进行审计,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5、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审计
对各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对各项收费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确保这些资金合理有效的使用。
6、内控制度审计
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是保证资产安全完整、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各项财经活动依法进行的有力措施。对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进行审计,促进加强内部管理,保证教学、科研和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7、开展审计调查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围绕中心任务,选择对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有重要影响的,或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项开展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审计调查,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8、案件专项审计
根据案件调查工作需要,配合有关部门,对贪污、侵占等违纪违法行为进行专项审计。
审计专业调研报告怎么写
也就是调查审计,即以调查形式对被审计单位某项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合法性以及有效性所开展的审计监督活动,是加强对党和国家经济工作中心服务宏观控制和管理的一项有效措施。调查审计的优点在于其审计目标单一且所使用的程序办法较灵活,可以降低审计的成本,其弊端在于无法保证审计结论的可靠性。
开展调查审计的工作,首先要确定审计目标,对目标进行审计口头调查和书面调查,然后在审计过程中对于部分项目重点调查,最后依据调查结果作出审计结论。
审计专业调查报告(4000字)
专项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含:
①说明委托方以及审计目的。
②说明会计责任、审计责任和审计的依据。 ①公司名称、注册日期、法定代表人等基本信息。 ②简述项目情况。 ①项目申报的时间、名称、合同签订时间等等。 ②项目投资总额。
③创新基金的用途。
④项目合同规定的各项经济指标情况。 ①资金到位情况。 ②资金支出情况。 ③项目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五、报告附注 ①会计政策注释。 ②企业适用税种及税率。 ③主要财务指标注释。专项审计调查报告: 专项审计调查报告是专项审计调查工作结束后,专项审计调查组向审计机关提出的报告。撰写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的要求: ①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应当事实清楚,数据准确。 ②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③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应当内容完整,重点突出。 ④结构紧凑,逻辑清晰。
审计专业调查启示与感悟
审计报告是审计团队整体工作水平的最终体现,也是审计工作成果的最好证明。一个好的审计师,必须能够写出一份有价值的审计报告。同时,了解审计报告的写作原理,也能给我们的日常审计工作带来一些启发。审计报告基本原则是审计报告形成的方向基础,是需要我们在起草审计报告前先行掌握的。对于审计报告基本原则的话题,有很多审计同仁有过深入分析,下面的三个原则,仅仅是结合个人的审计经历与实践,做一浅议,有不到之处还请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原则一,要关注共性问题
审计工作虽然是为了解决问题,但绝对不是为了解决一切问题,毕竟审计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我们应当把有限的审计资源投入到关键、重要问题的解决上。对于内部审计而言,解决单位内部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才能符合单位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要求;针对共性问题的审计建议才具有广泛意义;才能得到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审计人员和审计工作的认可。作为审计工作成果终极展示的审计报告,需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和环境,让治理层和管理层作为读者身临其境,激活共鸣,使其能够完整看完审计报告,对问题引起足够的警惕和重视,对你的审计报告说“是”。可以想象,如果某些行为仅仅是个别问题、个别现象,还能否引起管理者的兴趣呢?更不用谈重视与否了。
原则二,要有解决方法
审计工作中,不缺问题,也不缺提问题的人,缺的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人和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审计报告提取的是共性问题,但也应当针对共性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否则审计工作是不够到位的,审计报告也就是个半成品。审计报告提出解决方法,可以让被审计对象对审计工作更加信服,优化审计关系;也可以让治理层、管理层对审计工作更加放心、认可。一般而言,审计报告提出解决方法路径有三,一是给数据,给事实;二是提炼规律,提供流程化的建议;三是能够落地,体现可操作性。
原则三,要留有余地
审计不是刑事案件,审计报告也并非刑事案件裁判文书,要求排除合理怀疑;单位管理往往存在灰色的地带,不是非黑即白的。对于审计工作而言,凡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即使审计发现是对的,审计报告中也不要把话说得太满。所谓的“满”,更多的是一种措辞上的平和,不是特别尖锐的冲突矛盾的体现,即使有数据、有事实支持,但毕竟存在审计人员看不清、看不到的地方,没必要使用“绝对”语气的相关词汇,也尽量少用程度较大的形容词。审计人员在撰写审计文书时,应时刻保持必要的职业审慎性,这既是对被审计对象的一种尊重,也是避免审计矛盾、获取被审计对象认可的一种手段,还是对治理层和管理层的一种负责,甚至是对我们所用文字的一种准确把握。
审计学专业调查
审计项目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工作计划安排,在一定的条件下,围绕特定的审计对象,为达到既定的审计目标,所承担的具体审计任务。这里的审计项目,是指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开展的,以传统人工审查、就地审计为主要工作方式的各类常规审计、专项审计调查、核查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的由多个审计机关、派出机构或业务部门参加的审计项目等。不涉及网络审计项目和送达审计项目。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