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县敦颐成绩初中(道县敦颐学校是二中吗)
道县敦颐学校是二中吗
两个。通书版本分别为。
1、广东罗氏通书,红外壳的一小本,一般人家是家家必备。
2、清代版本(增补玉匣记通书)2本,木版大字,内有插图,是从以前传下来的通书,数量较少。
〖通书〗原名《易通》,又称《濂溪通书》、《周子通书》。一卷,四十章。北宋周敦颐(1017-1073)撰。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初为分宁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阴令,又徙知南昌,以疾求知南康军。
道县敦颐学校简介
周敦颐,湖南道县营道楼田堡人,号濂溪先生。
道县敦颐学校电话号码
所谓“北宋五子”指的是:宋代理学宗祖周敦颐,北宋哲学家邵雍,北宋哲学家张载,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程颢,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程颐五人。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五人的简历。
周敦颐(1017~1072),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因宋英宗名赵宗实,故此为避宋英宗名讳,改名为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即今湖南道县)人。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以家乡营道一条小河“濂溪”命名自己堂前的小溪和书堂,因此人称他为濂溪先生。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字尧夫。生于北宋真宗四年(即公元1011年),卒于神宗十年(即公元1077年),享年67岁。他出生于河北范阳,后随父迁居到共城,晚年在洛阳隐居。有人把他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相提并论,说他无论才干和品德来讲,都不亚于诸葛亮。只因为长期隐居,名字不被后人知晓。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之一)。因他是凤翔郿县(今陕西省眉县)横渠镇人,故人称其为横渠先生。嘉佑年进士,历授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他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认为“气”是充塞宇宙万物的实体;宇宙万物是由于“气”的聚散变化,才形成了各种事物现象。他的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后被编入《张子全书》中。
程颢(1032~1085),宋代理学家、教育家。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河南府(即如今河南洛阳)人。他和程颐是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他家属于世代官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亲程珦官至太中大夫。因此,程颢从小即深受家学熏染,在政治思想上尤其受父亲程珦影响较大,一直以诋毁、诽谤“王安石变法”著称。
程颐(1033~1107),宋代教育家。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河南府(即如今河南洛阳)人。是程颢的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他和胞兄程颢一样,自幼秉承家学传统,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独公一人”,又说其兄程颢对王安石之说,“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极加称许。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也极其一致。
五子的基本观点包括如下几项:
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是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
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它极大地适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思想和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阶层对人民的统治、奴化提供了更为精细、更为理想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作用。为封建统治者在思想上专制、固化人们的行为,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他们的思想、理论,赢得了当时统治者的接受和高度赞赏,逐渐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
后来,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体,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朱熹在人性论上,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源于太极,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有别。朱熹还把“理”推及到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已经走向成熟。
在其后的南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都把“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推崇、扶植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因此,程朱理学也成为后来统治者要求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
在以后的600多年里,“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不切合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和乱想,也成为了束缚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教条和枷锁,成为统治阶级“以理杀人”的工具,反映出它的阶级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道县敦颐学校是二中吗还是三中
是的。周敦颐(1017年―1073年),原名敦实,别称濂溪先生,又称周元皓,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代表人,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学界公认的理学鼻祖,称"周子"。因仕宦生涯,经常迁徒。虽收生传道授业,但无长随门生,有影响者不多,程颢、程颐曾以师礼事之,但实为学友。周氏学术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道学,间杂佛学。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后人编成《周子全书》。
道县敦颐学校是公立学校吗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谥号元,称元公。周敦颐(1017~1073年)宋代思想家、理学家,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人称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谥号。
道县敦颐学校高中部简介
道江第二小学、道江第三小学、道江第五小学、道县敦颐学校附属小学 ,濂溪学校
道县敦颐学校新校区2020招生
原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将弃官去,意思是说,马上将要弃官离去。
将:将要,马上,一会儿
道县敦颐学校是几中
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敦颐博学,善谈名理,精于《易》理。在宋代理学家中,他最早提出“文所以载道”说。诗如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春晚》);“三月山方暖,林花互照明。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同宋复古游山颠至大林寺》),意象生动,富于情韵,绝无道学家气。著有《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
道县敦颐学校地址
湖南道县(古称“道州”),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接壤,与以溶洞称奇的九疑同脉。至今任保留着古朴的原生态自然环境,这里散落着无数座具有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奇异特征的山岩,像一个个天宫造就的大盆景,摆放在起伏连绵的道江盆地。主要的好玩地方如下:
1、楼田村,“濂溪先生”的故里,西距道州县城六公里,是我国宋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出生地。说到周敦颐,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他的传世名作《爱莲说》好《太极图》。楼田村依山而建,左豸岭、右龙山,前临十里沃野,后倚道山为屏,濂水环村而过,风景秀美,古风蕴藉,文气沛然,村后道山村四时,风景迷人,青翠有山之色,明净有水之光,爽目有花之丽,悦耳有鸟之音。晚清大书法家、诗人何绍基曾诗赞“道山奇景”、“濂溪风光”。楼田村主要景点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包括濂溪祠、“濂溪”石刻、周敦颐故居、爱莲祠、道山、道岩、圣脉泉、太极亭、安心古寨、莲池等。
2、道州月岩,其位于道县城西20公里的清塘镇月岩村,乃都庞岭下一个神奇的大型石灰岩溶洞,四周群峰叠翠,云烟袅袅。月岩是宋代周敦颐少时读书悟道之处。当你跨入月岩的山门时,仿佛是到了神秘的奇妙世界,它一洞含三月,洞中含月,月中含洞的神奇造化,蕴含了盈则亏,亏则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深刻哲理。月岩洞奇景幽,洞顶有清泉流下,飞珠溅玉。洞内的石钟乳、石柱、石幔,颇像传说中的“仙人鞋”、“仙人账”、“仙人床”。洞中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冬暖夏凉,四季宜人。月岩石刻较多,至今保存完好的有58方,这些题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字体苍劲、古雅,为摩崖书法珍品。
3、千年古村“小坪”,小坪村位于道县清塘镇西北部,都庞岭东麗,立村已有1400余年。别看它村不大,唐朝时期,刚建立营州府(道州府的前身)时,这里就是州府所在地。这里有明清古巷、“拜寿堂”牌匾、古老的炮楼、五连井,古桥、流水、村姑、小童构成了一幅古朴的绝美画卷。
4、都庞岭,被誉为原生态的动植物宝库。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现已开辟为国际级自然保护区,内有大面积的福建柏群落、天苍铁杉群落分布、在森林生态、动植物遗传、珍惜动植物保护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都庞岭自然保护区内山溪落差达,水流十分湍急,这里独特的峡谷、峰林、奇岩、绝壁、怪石、溪流、瀑布、溶洞、古树等丰富、具有美丽的原生态自然景观。
在道州,还有更令人惊艳的“鬼崽岭”、寇公楼、东洲草堂、恩荣进士牌坊、古城墙、文塔等历史文化景点,值得你去慢慢发掘、品味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