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招生 > 常见问题 > 正文内容

浙江师范大学考研资料(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考试真题)

2023-02-28 21:36:13常见问题1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考试真题

可以在浙工大的官网上搜索下载。也可以在一些辅导机构购买。还可以向往届的考研生索取或购买。最好是在浙工大的下载中心下载近几年的考研真题。这样既保持真题的真实性,又可以省院些费用。

浙江师范大学考研考试大纲

计算机考研参考书

一、数据结构

1.教材:数据结构(C语言版)(附光盘)严蔚敏清华大学出版社

2.辅导书:算法与数据结构考研试题精析(第2版)

二、计算机组成原理

1.教材:《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唐朔飞高等教育出版社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四版立体化教材)》白中英科学出版社

2.辅导书:《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唐朔飞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操作系统

1.教材:《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汤小丹、汤子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辅导书:《操作系统学习指导和考试指导》李善平浙江大学出版社

四、计算机网络

1.教材:《计算机网络(第5版)》谢希仁电子工业出版社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考试真题及答案

研究生考试总是有点难度的,但浙江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和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的研究生考试相比,应该不算很难考,因为很尖端的学科很少!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考试大纲2021

2021年的考试大纲刚刚出来,2022年的估计需到2022年二三月份发布。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考试目录

以下为正文

◆胡适曾赞《金华丛书》“多么了不起”

◆永康胡凤丹、胡宗懋父子为编撰《金华丛书》倾尽家产、耗尽心力

◆耗资数百万元,历时7年余,成书200册,2014年我市编撰完成《重修金华丛书》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文脉是灵魂,是国家精神和文化底蕴的集中体现。自从文字产生以来,各种学说、思想及历史得以记录、留存、传播,思想、学术、历史可以通过文字永久、准确、完整地传播下去。

金华人文荟萃,文脉悠长。从《金华丛书》到《续金华丛书》到《重修金华丛书》,一场百年接力,传承千年文化,延续八婺文脉。

胡适曾赞:“《金华丛书》多么了不起”

1946年3月初的一天,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应邀到哥伦比亚大学演讲。当天晚上,“何氏三杰”之一、史学泰斗何炳棣和胡适共进晚餐,就坐在胡适的左边。

入座前,胡适问何炳棣的背景。何炳棣说,自己原籍浙江金华,生在天津,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胡适立即谈到金华南宋时人文之盛:“试看现存的《金华丛书》多么了不起。”这在何炳棣先生自传《读史阅世六十年》中有确切记载。

《金华丛书》究竟有多了不起

金华地处浙中,江山秀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小邹鲁”之称。吕祖谦、陈亮、王柏、许谦、朱丹溪、宋濂、李渔、张作楠……一大批饮誉学界的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先后从金华这片土地走出,其著述之丰富、影响之深远,不仅在省内,即便在全国也首屈一指。

随着历史的推移,大部分著作逐渐散佚,甚至湮没。幸运的是,历史上的金华士人,不仅以著书立说为命,还有自觉搜集整理乡贤文献的传统。其代表作就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永康胡凤丹、胡宗懋父子所编的《金华丛书》和《续金华丛书》。

清同治年间,永康人胡凤丹决心汇编金华先贤留下的作品,并从《四库存目》中录出金华籍名人遗著书目165种。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胡凤丹只找到存书67种,他“精心校订,十载寒窗”,按经、史、子、集四部编纂刻印成《金华丛书》,共340册。之后,胡凤丹之子胡宗懋继承其未竟之业,辑刻乡先贤著作共58种,修成《续金华丛书》,共120册。两部书合计收录著作112种,460册,约4600万字。

《金华丛书》囊括了《东莱集》《东莱左氏博议》《金华先民传》《金华征献略》《金华正学编》《金华文统》《金华贤达传》等反映古时金华地区情况的著作,也收录了《十七史详节》《东汉精华》《唐鉴》《议史摘要》《西汉年纪》(吕祖谦著)等众多金华名人的著作。

《金华丛书》的问世开一代编纂地方性丛书之先河。清代著名藏书家傅增湘说,自从有了《金华丛书》,“嗣是杭州则有丁氏《武林往哲遗著》《掌故丛编》,嘉兴则有孙氏《槜李遗书》,湖州则有《陆氏丛书》,绍兴则有徐氏《先正遗书》,温州则有孙氏《永嘉遗书》,江宁则有傅氏《金陵丛刻》,常州则有盛氏《先哲遗书》,皆踵金华而起”。而这些地方性丛书,无论规模、社会影响都无法与《金华丛书》相比。

据浙师大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重修金华丛书》主编之一黄灵庚说,胡凤丹父子对地方文献的专注和贡献,史上罕见。《金华丛书》为浙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对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南宋至元初的金华婺学著作得以保存和流传,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金华丛书》。

《金华丛书》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学术价值,短短百年间先后翻印了四次,还流传于日本、韩国、英国、美国等国家。黄灵庚教授说,《重修金华丛书》对所收每种书的版本、真伪都进行了谨慎的审定,并撰写了提要,包括作者祖籍、履历、生卒以及版本流传情况,介绍了书的基本内容、文献价值以及优缺点。所以,丛书不仅是全备的金华文献,还是可信的文献。

百年接力,重修《金华丛书》

时隔100多年,金华市委、市政府着眼长远,决心重修《金华丛书》。这是一场百年接力,也是对八婺文脉的千年传承。

从2007年开始酝酿,到2008年6月正式启动,我市有关部门和文史专家历时7年余,耗资数百万元,《重修金华丛书》成书200册,2014年4月16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正式发行。其中收录图书文献877种,约64万页,数亿文字,堆起来有3层楼高。

一部皇皇巨著,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这也是金华有史以来最完整、最有价值的文献。《重修金华丛书》的出版,是金华文化事业建设中的一件大事,这套丛书是金华人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

重修之初定下的那个规矩,也隐藏着未来的目标:百年以前,金华先贤开启汇刊丛书的先河;百年之后的这一代,续辑了第三编;但愿再过100年,下一代金华人在“续修”的基础上拓展,续辑第四编;再过100年,续辑第五编……

由此,金华文脉可以代代相承。 (悠悠)

胡凤丹胡宗懋父子

倾一生之力,修万世之书

胡凤丹和《金华丛书》

自幼聪慧孝顺,入仕后为官有道,交游广阔

清道光三年(1823),胡凤丹出生于金华府永康县,其位于金华府之西。据考证,胡氏出于高阳之后,以陈胡公为得姓始祖。远祖胡则为宋代名臣,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卒后由好友范仲淹作墓志铭,钦葬杭州龙井源狮峰山麓。因曾在方岩僧舍读书,明太祖朱元璋封之为显应正惠忠佑福德齐天帝。

胡凤丹的父亲胡仁楷乐善好施,受人赞扬。他天性孝友,尤好培养士气,还捐助了一所义塾“培文书院”,捐田亩为延师课士之用。由此可见,胡氏家族为世代读书经商的殷富之家。胡仁楷夫妇育有七子一女,凤丹排行第四。

胡凤丹从4岁开始就跟着祖父学识字,并学习四书,勤于诵读。7岁进入私塾,师从名儒张西潭先生学习韵语。10岁开始学习写文章,并尝试着写诗赋。祖父对凤丹的学习要求极为严格。在祖父的严格督促下,胡凤丹在12岁时参加童子试,成绩名列前茅。成年后,胡凤丹对祖父母十分孝顺,成家后仍跟着祖父母居住。

胡凤丹23岁时,以古学取佾生(指考秀才虽未入闱但成绩尚好者,选取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又称“半个秀才”)第一。次年,复以古学游庠(明清时,儒生经考试取入府、州、县学为生员,称为“游庠”)送入杭州诂经精舍(是清代嘉庆时期著名书院。当时全省最高学府)肄业。然而,他10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名落孙山。

咸丰五年(1855),胡凤丹奉母命入京城谋官,捐了个光禄寺署正的小官。不久就以办事干练、仗义疏财被荐为兵部员外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派主管外城办事处,因尽忠职守,深得上级赏识,被保升为知府,随后又升任道员,相当于今天的地厅级干部。胡凤丹仕途得意之际,不幸母亲病逝,胡凤丹循规于同治二年(1863)秋回乡为母亲守制。

三年守制期满,同治五年(1866年)春,胡凤丹整装出游,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结识了不少社会名流、文人雅士,如何白英、陈心泉、彭渔帆、张鹿仙、唐薇阶、丁心斋等人,互相唱和,相与往来。他自己描写这段生活是“旧雨新知,相见恨晚,披肝沥胆,到处逢人”。

这段难得的游历生活不仅令胡凤丹身心愉悦,更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为之后的出版刻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免同乡先辈著作失传,辑刻《金华丛书》

同治六年(1867),洋务大臣李鸿章之兄、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李瀚章听说胡凤丹酷喜藏书,就邀请他创办湖北崇文书局。胡凤丹不辱使命,以振兴文教的宗旨刊刻了十三经、正史及百子全书等,共有237种。刻书质量不仅得到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曾国藩、张之洞的褒奖,而且被海内视为善本。

胡凤丹向来以故乡人文荟萃感到自豪,特别是清朝时编四库全书,被采录的就有自唐以来165种。由于太平天国的战火所及,“先哲遗书,散佚略尽”。为不使同乡先辈著作就此失传,也为使故乡的后生学子有书可读,胡凤丹有了刊刻金华地方文献的打算。他决心搜散辑佚,尽毕生之力把地域文献丰厚的同乡先辈著作萃为一编,以传之百世万代。因此,从主持崇文书局起,他就留意搜求故乡的先哲遗籍。

当时,胡凤丹在崇文书局的同事兼朋友王柏心曾对他说:“求正学,刊遗书,而不首登乡国之先贤,可乎?君婺人,开婺州理学者,东莱吕先生也,其文集犹有存焉者邪?”朋友的鼓励,更坚定了他刊刻金华地方文献的信念,他把自己辑刻的这套乡邦文献称为《金华丛书》,并把自己的书局号为“退补斋”, 以取“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同时,这也是他的藏书之处。

主管湖北崇文书局期间,胡凤丹以其出色的才能,公私兼顾,既很好地主持了书局正常的出版工作,又在私人刊刻方面取得极大成就。胡凤丹首先从自己珍藏的书籍中拿书刊刻,然后开始搜书刻印。

搜集文献的过程困难重重,一方面要校刻手头已收集到的书,另一方面又要广泛发动,多方搜求,对于那些仅存书目而原书散失的,则呼吁海内藏书家能贡献出来以备刊刻,使之成为完整的书得以流传。尽管他深知任务之艰巨,所要付出的艰辛和精力绝非常人所能想象,而他却义无反顾。有时为求一善本费尽周折,为考证一个问题殚精竭虑,为探讨学术上的问题,他常常对年轻同行不耻下问,虚心请教。胡凤丹与钱唐丁申、丁丙兄弟的交往就非常频繁,他曾在《嘉善堂藏书目序》中写道:“凤丹与丁氏昆仲交垂三十年,于书有同嗜,往岁官鄂刊《金华丛书》,商校文字,邮筒不绝于道。”

刊刻《金华丛书》时,胡凤丹采用了已为历代所认可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将搜集到的历代金华籍人的著作编了一个目录,名为《金华丛书总目》。为使条理清楚,四类中的每一类内部又按照朝代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为便于读者对所收书目的更深层次的了解,胡凤丹又参照《四库提要》的写法,撰写了八卷《金华丛书书目提要》,也称《金华文萃书目提要》。

对收入《金华丛书》的先贤著作,胡凤丹不仅有自己的透彻理解,为方便后人学习,还专门撰写序言,或对内容进行扼要点评,或对作者简要介绍,或对版本来源及学术价值进行阐述,对读者起到直接引领作用。

胡凤丹刻书时间从同治七年(1868)到光绪三年(1877)。其间,胡凤丹于光绪元年(1875),升任湖北督粮道。白天忙于公务,晚上则抄书、校书、写序言,常常熬到深更半夜,书童和仆人都靠着屏风睡着了,他还在奋笔疾书,直到黎明才去睡觉。每夜亲手抄写的书稿,叠在桌上有近二尺高。

目前存世的《金华丛书》刻本分经、史、子、集四部,即经部15种,史部11种,子部13种,集部28种,共67种。线装成340册,分29函布装。刻印精审,号称善本。

光绪三年(1877),胡凤丹辞官归家,定居金华。仍以搜辑校刻地方文献为己任,以未能萃金华文献为一编而遗憾。病危时,他已口不能言,平时最寄厚望的儿子宗懋跪在他跟前问他还有什么心愿时,他只是用手再三指着书桌上未来得及整理的高高书堆,直到宗懋“泣血受命”,才欣慰地合上双眼。

光绪十六年(1890)农历九月廿五,胡凤丹病逝于金华,终年68岁。

胡宗懋和《续金华丛书》

年少聪慧,“泣血受命”,看淡官场投身实业

胡宗懋(1867—1939),字砚山,号季樵,生于湖北武汉黄家衖,为胡凤丹侧室魏夫人所生。兄弟五人,宗懋排行第四,刚出生时患耳病,彻夜号哭。当时父胡凤丹在湖北为官,管理全省厘局及崇文书局之事务。4岁时,胡宗懋跟随当时名儒钱季芗孝廉学习,有神童之誉。

11岁时,胡凤丹辞官回家,宗懋随父亲买舟沿大江东下,“月夜过黄州,登赤壁,揽石钟金焦诸胜,虽在总角,亦知江山之乐胜尘市什倍。”回金华后,因自家建有藏书楼“十三万卷楼”,宗懋常常一下课就钻进书房看书,以致忘记吃饭和睡觉。

20岁,胡宗懋参加县府院考试,三次均冠军。同年娶妻黄氏,两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新婚之夜,他写闺约近千言,被传为佳话。宗懋受父亲影响,也喜欢搜集故乡的先哲遗著。光绪十六年,胡凤丹去世,弥留之际,“以手指箧上遗书者再”。胡宗懋“泣血受命”,以父亲未竟之事业为己任。

光绪二十年(1894),兄弟分家,因家道衰落不得不变卖家产,包括其父生前花大量心血搜购的各种书籍。宗懋原希望由自己独力承担债务,而让父亲留下的书籍得以保存,但意见未被采纳,最后仅留下故乡先哲典籍,其余都卖给了书商。宗懋心痛不已,难以释怀,夫人担心他抑郁成病,劝他出门散心。于是,胡宗懋在夫人的陪同下来到杭州,下榻吴山之文昌阁,心中暗暗立下誓言:有朝一日得志,第一件事就是刊刻故乡先哲的遗著,完成父亲未竟事业;第二件事就是搜购各种善本古籍,以恢复家中藏书量。

为生计所迫,胡宗懋就任奉化县教谕胶庠(相当于县学校长)。业余时间,致力于整理其父生前所辑刻书籍。光绪二十一年(1895),终于把其父生前花费大量心血陆续辑刻的《金华丛书》(又名《金华文萃》)结集出版。

稍后,胡宗懋又奉命调任扬州保甲总巡江甘团练管带,“无日不在蜀岗梅岭间所事”。其恩师汤寿潜先生(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实业家,辛亥革命后的浙江首任都督,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交通总长、浙江铁路公司经理)获知后,专程赴扬州探视鼓励,临行时又向胡宗懋要了照片,回京城后积极奔走,为他办妥再次参加科举考试报名的一应事宜,并说服他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再次参加乡试。1904年,科举即停。或许是冥冥中的巧合,胡宗懋考中第三十七名,名次和十年前的三十六名只差一位,时间上却相差了整整十年。考中举人后,胡宗懋得以知县分发江苏转官直隶,擢直隶州知州。

虽然胡宗懋很想在官场上有所作为,让自己的才华能为世所用,但不久就对现实感到失望,稍后受上海阜丰公司之邀前往任职。阜丰公司为当时著名的民族企业,是中国自主创办最早的面粉制作公司,创办人孙多森、孙多鑫兄弟为著名实业家(其外祖父李瀚章和胡宗懋之父胡凤丹是故交)。此后胡宗懋跟随孙氏兄弟走上了实业救国之道,先后就任于上海阜丰公司、直隶全省工艺总局提调、北洋滦州官矿公司经理、直隶劝业导署总务科科长兼矿务、邮传两科科长、中国银行总行秘书长、中国银行副行长、河南中国银行行长等职,其业绩受到北洋政府的嘉奖。

排除万难,胡宗懋辑刻《续金华丛书》

虽公务繁忙,胡宗懋却从未忘记父亲的临终所托,时刻不忘对故乡先哲遗著的搜集整理,有时为购入一善本不计所出。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家中藏书又日渐丰富。

1919年,因一直欣赏他才干的顶头上司和好友孙多森积劳成疾去世。宗懋遂辞去公职,定居天津,专心致志完成父亲的遗命。他潜心钻研先哲典籍,搜集金华地方文献作为《续金华丛书》的资料。

在搜集宋代金华先贤郑刚中的作品时,因郑刚中所著《周易窥余》在各种有关藏书文献典籍中均很少见到,只有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四库全书》本中收录。到京师图书馆去抄录一定要先购券,购券需用重金作押,时间又有限制。宗懋从住处到城北京师图书馆来回有10多公里,数九寒天,他冒着大风雪出门,怀揣干粮徒步前往,为节省时间,午饭用干粮充饥。有时来不及带干粮,为多抄书就忍饥挨饿。

胡宗懋在《续金华丛书》序言中说:“自从含泪接受父亲临终前的遗命,一刻也不敢忘记。即使为生计所迫奔走大江南北,身边也始终带着书,以备查考,不敢有丝毫松懈。” 为早日完成父亲遗愿,他节衣缩食,安步当车,终日奔波在各种书店和书铺间。他说自己碰到三大难题:一是故乡的先哲遗书大多被同乡后辈收藏,自己背井离乡搜集不易,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先贤的善本,往往价格超过瑰宝,无力承受;二是盛世刊刻丛书,大多广借善本,参互考订;而自己生逢乱世,珍本古籍大都流散,无处可觅;三是要使刊刻之书流传后世,且经得起检验,必须请学者探讨校雠,而自己一介书生,交往不多,与人商讨,又苦于缺乏经济实力。继承父业,谈何容易。

然而,所有的难题都成了动力,历时十年,胡宗懋完成辑刻乡先贤著作经、史、子、集共58种,于民国十三年(1924)成书120册,名为《续金华丛书》,补《金华丛书》之未备,终于完成父亲的遗愿,不仅给故乡金华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更为浙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

胡宗懋的《续金华丛书》,不但增补了《金华丛书》里列有书目却未找到传本的大量书籍,还搜罗到不少《金华丛书》中连书目都没有的书。与此同时,他在学术上又自觉地继承其父严谨的校刻之风,被时人高度赞扬肯定。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近代著名藏书家傅增湘先生为《续金华丛书》作序,对胡宗懋的人品学识,刻书过程的严谨,丛书的作用规模、地位等均作了极高的评价。

稍后,胡宗懋又出资刊补了因岁久而残缺的《金华丛书》版片,将之与《续金华丛书》的版本一起赠给浙江图书馆以广流传。当时政府要给他一等特奖,宗懋谢绝了。值得一提的是,胡宗懋在完成《续金华丛书》后,又辑刻了二十四卷的《金华经籍志》,记述了从三国至明末的金华先贤著作,在古籍的传承和目录学的发展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此外,胡宗懋还辑刻了自撰文集《梦选楼文抄》、诗集《梦选楼诗抄》及大量的学术著作,为保护传承地方文献作出了不朽贡献。

浙江师范大学2021年考研真题

2022浙江杭州招生考试考点以浙江杭州报考点官网公布为准,以下内容仅供同学们参考。

2021杭州考研考地点汇总: 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树人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杭州医学院(滨江院区)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杭州交通职业高级中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文校区) 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浙江科技学院,杭州市开元商贸职业学校(施家桥、长德), 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 (丁桥校区), 杭州中策职业学校(霞湾校区)   。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