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批判科举考试(李鸿章改革科举制度)
李鸿章改革科举制度
正确。
李鸿章:政治上主张改革官制;教育上主张变科举;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业;军事上主张变易兵制 1.由经济发展引起社会结构变化促成宪政启动。2.民主力量是巨大的,现代化事业必须有人民的广泛自愿参与才能实现。
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李鸿章和清末改革
李鸿章当政时是清朝咸丰、同治、光绪这3个皇帝在位。
1、咸丰: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
2、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3、光绪: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醇亲王奕譞之子,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李鸿章改革科举制度的意义
曾国藩与左宗棠为湖南同乡,曾国藩对左宗棠有提携之恩,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
曾国藩是一个明智、儒雅、胸怀坦荡的君子,善于用人,顾全大局,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圣人”,可以说是一代精神领袖。左宗棠是一个恃才放旷、嚣张跋扈、心胸狭隘之人。虽然,是曾国藩一手提拔他上位的,但是,他在得势之后,却忘恩负义。
特别是自立门户之后,左宗棠立马跟曾国藩翻了脸,不仅如此,还处处与之为敌。李鸿章对于曾国藩是十分敬重的,并且一直以曾国藩的学生自居。曾国藩与李鸿章的父亲都是同一年考中的进士,所以曾国藩比李鸿章的辈分高。在李鸿章科举中第之后,来到了曾国藩的门下做了幕僚,二人感情颇深,犹如父子。而李鸿章,也在曾国藩的指点之下平步青云。
李鸿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也很有才干,对于大清的发展,李鸿章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在性格上,李鸿章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与左宗棠的嚣张跋扈大为不同。不过,虽然如此,李鸿章和曾国藩也不是一点矛盾都没有的。
曾国藩、左宗棠与李鸿章,三人的能力和才华都很出色,都是清朝晚期重要的大臣,对清朝的发展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历史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三人为同治中兴名臣,洋务地方势力主流。他们三个被称为“晚清三杰”。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曾国藩会做人,李鸿章会做官,左宗棠会做事。
李鸿章改革是什么改革
李鸿章思想主张:1、政治上主张改革官制;,2、教育上主张变科举;,3、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业;,4、军事上主张变易兵制,5、由经济发展引起社会结构变化促成宪政启动,6、民主力量是巨大的,现代化事业必须有人民的广泛自愿参与才能实现。
人物简介:,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肥东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
李鸿章改革措施
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
光绪年间的戊戌变法使我们所熟知的!同治嘛,在位期间有个所谓的同治中兴,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胡林翼主持洋务运动,差点让黄龙旗再次燃烧,最出名的当是期间创立的北洋舰队,这是军事改革的结果,建新式学堂!那会太平天国刚被镇压,政府还降低农村赋税,鼓励耕作及发放粮种,以安抚人心!还大兴科举,以笼络人才!在外交方面开始主动与西方国家接触!最著名的当属总理衙门了。
李鸿章改革科举制度的特点
一、李鸿章思想主张:
1、政治上主张改革官制;
2、教育上主张变科举;
3、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业;
4、军事上主张变易兵制。
5、由经济发展引起社会结构变化促成宪政启动。
6、民主力量是巨大的,现代化事业必须有人民的广泛自愿参与才能实现。
二、人物简介: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肥东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