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物理学院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是由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发展而来的。1952年院系调整时,政务院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调入余瑞璜、朱光亚、吴式枢、芶清泉、霍秉权等一批著名的物理学家,建立了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随着物理学科的发展,在物理系及兄弟系一些专业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半导体系(现为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现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系(现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测试科学实验中心。2001年7月,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等五所院校的物理系(室)合并为吉林大学物理学院。
目前,学院设有凝聚态物理系、应用物理系、声学与微波物理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原子核科学与技术中心、理论物理研究中心、生物物理及复杂系统研究中心以及物理实验中心、公共物理教学中心、物理应用开发中心、新型电池物理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俄联合实验室等教学科研机构。
多年来,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成绩斐然。198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物理学院建立“首批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86年凝聚态物理学专业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专业”;1993年物理学科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7年物理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即物理学院对物理学一级学科所包含的理论物理学、光学、声学、磁学、凝聚态物理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等全部(八个)专业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此外,光学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等三个专业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凝聚态物理学专业、光电子和光学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学科专业。
学院现有教师、科研人员200余名,其中两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级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及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教授58名,博士生导师26名、副教授44名。名誉教授11名,其中有杨振宁、张立纲等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
学院的教学、科研成绩显著。近年来共承担国家863项目3项,973项目4项,国家基金委重点重大项目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7项,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及新世纪人才基金3项。教学研究共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9项,省级精品课程5项,宝钢教育奖2项。物理实验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了教育部基地创名牌课程项目5项,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2项,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项目4项。
学院与国内外多所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已与美国,瑞典,比利时,俄罗斯,意大利,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都邀请国内外学者来校讲学或进行短期访问,同时也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大学访问或进修,其中许多人已经获得博士学位,大部分已归国工作。2002年,学院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2+2联合培养本科生,2008年列入全国高考招生计划,每年招生40人。学制4年,前2年在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学专业学习,后两年在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重新选择的专业学习,毕业后分别获得两个国家的学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中俄2+2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为我国培养输送了一大批精通俄语的理工科人才。
学院现有本科生921人,硕士生300人,博士生140人。一流的教学条件,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了宜人的学习环境,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众多的奖学金激励着在校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重视保持和提高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是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教书育人的优良文化传统。多年来,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的毕业生所具有的宽厚扎实的物理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学院文化传承,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大受欢迎,硕士、博士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学院每年有将近35%的本科毕业生被国内各重点院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特别是“基地班”的学生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被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各类科技竞赛中,我院学生有多人获得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各等奖项,同时在其他各类科技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
六十年来,物理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万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我院培养的学生中已有6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是陈佳洱、宋家树、王世绩、邹广田、张泽、江雷;刘亦明、王明达、吕福源、杨建强、郑培民等多名毕业生工作在省、部级重要领导岗位上;陈佳洱、胡德宝、王文金、辛厚文、尹鸿钧等十多名毕业生分别担任过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校级领导职务。
吉大物理人秉承“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努力将学院建设成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与真理为友,与知识为伴,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目前,学院设有凝聚态物理系、应用物理系、声学与微波物理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原子核科学与技术中心、理论物理研究中心、生物物理及复杂系统研究中心以及物理实验中心、公共物理教学中心、物理应用开发中心、新型电池物理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俄联合实验室等教学科研机构。
多年来,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成绩斐然。198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物理学院建立“首批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86年凝聚态物理学专业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专业”;1993年物理学科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7年物理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即物理学院对物理学一级学科所包含的理论物理学、光学、声学、磁学、凝聚态物理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等全部(八个)专业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此外,光学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等三个专业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凝聚态物理学专业、光电子和光学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学科专业。
学院现有教师、科研人员200余名,其中两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级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及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教授58名,博士生导师26名、副教授44名。名誉教授11名,其中有杨振宁、张立纲等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
学院的教学、科研成绩显著。近年来共承担国家863项目3项,973项目4项,国家基金委重点重大项目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7项,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及新世纪人才基金3项。教学研究共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9项,省级精品课程5项,宝钢教育奖2项。物理实验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了教育部基地创名牌课程项目5项,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2项,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项目4项。
学院与国内外多所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已与美国,瑞典,比利时,俄罗斯,意大利,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都邀请国内外学者来校讲学或进行短期访问,同时也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大学访问或进修,其中许多人已经获得博士学位,大部分已归国工作。2002年,学院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2+2联合培养本科生,2008年列入全国高考招生计划,每年招生40人。学制4年,前2年在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学专业学习,后两年在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重新选择的专业学习,毕业后分别获得两个国家的学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中俄2+2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为我国培养输送了一大批精通俄语的理工科人才。
学院现有本科生921人,硕士生300人,博士生140人。一流的教学条件,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了宜人的学习环境,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众多的奖学金激励着在校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重视保持和提高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是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教书育人的优良文化传统。多年来,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的毕业生所具有的宽厚扎实的物理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学院文化传承,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大受欢迎,硕士、博士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学院每年有将近35%的本科毕业生被国内各重点院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特别是“基地班”的学生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被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各类科技竞赛中,我院学生有多人获得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各等奖项,同时在其他各类科技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
六十年来,物理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万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我院培养的学生中已有6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是陈佳洱、宋家树、王世绩、邹广田、张泽、江雷;刘亦明、王明达、吕福源、杨建强、郑培民等多名毕业生工作在省、部级重要领导岗位上;陈佳洱、胡德宝、王文金、辛厚文、尹鸿钧等十多名毕业生分别担任过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校级领导职务。
吉大物理人秉承“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努力将学院建设成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与真理为友,与知识为伴,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