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简介
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始创于1976年,由著名教育家、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湘浩教授创建。1958年,王湘浩院士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率先认识到开拓计算机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毅然从代数方向转向计算机科学方向,创建了控制论专业,开展了计算机理论研究,做出了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为计算机专业培养了骨干人才,使吉林大学成为国内最早开展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2001年5月,由原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原吉林工业大学计算机工程与技术系、原长春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原长春邮电学院计算机系合并组成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早在1958年,中科院院士王湘浩先生建立了“控制论”研究室,对计算机系统结构进行了研究。六十年代,在“多值逻辑”和“自动机理论”两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1960年到1975年,先后研制了6台计算机。1974年,完成了“ALGOL60编译系统74”。1977年,王湘浩先生在国内率先开拓了“人工智能”研究方向,有力推动了国内人工智能研究。同年完成了“NOVA机多用户BASIC”分析和TQ-6机“FORTRAN编译系统”。学院学科门类齐全,具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学术团队结构合理,有国内一流的先进仪器设备,具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等专业办学优势。在计算机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定理机器证明、智能规划与自动推理、知识工程与Agent系统、软件工程与软件自动化、分布式系统、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智能等研究方向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成果,一直处于国内领先行列。
早在1958年,中科院院士王湘浩先生建立了“控制论”研究室,对计算机系统结构进行了研究。六十年代,在“多值逻辑”和“自动机理论”两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1960年到1975年,先后研制了6台计算机。1974年,完成了“ALGOL60编译系统74”。1977年,王湘浩先生在国内率先开拓了“人工智能”研究方向,有力推动了国内人工智能研究。同年完成了“NOVA机多用户BASIC”分析和TQ-6机“FORTRAN编译系统”。学院学科门类齐全,具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学术团队结构合理,有国内一流的先进仪器设备,具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等专业办学优势。在计算机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定理机器证明、智能规划与自动推理、知识工程与Agent系统、软件工程与软件自动化、分布式系统、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智能等研究方向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成果,一直处于国内领先行列。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