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介绍
吉林大学作为一个公立大学,校园类型属于综合类,于1960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大学而被社会人士广泛关注。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1997年,原为长春科技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院,由当时的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1952)、地球化学系(1995)和遥感地质教研室(1978)共同组建,测绘工程系(1996)于1999年并入学院,2001年底学院更名为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目前下设4个教学系:地球物理系、地球化学系、测绘工程系、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系;3个院管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地学信息系统研究所;2008年起,学院代管吉林大学综合矿产信息预测研究所。
学院目前设有勘查技术与工程(含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两个方向)、地球物理学、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4个本科生专业;设有2个本硕连读实验班,其中,以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基础开办了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以地球物理学和应用地球物理方向的理工交叉融合特点开办了吉林大学李四光地球物理实验班。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面,设有7个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核技术与应用;在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及在职人员专业学位教育方面设有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2个工程硕士点。博士生专业则有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和地学信息工程。学院目前拥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地球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学院在校生中本科生781,硕士研究生180人,博士研究生87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5人。
学院拥有地球物理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和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07);拥有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以及核技术与应用7个二级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于1998年国家学科整合后成立,包括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数学地质、遥感地质等4个原独立学科专业,其中,应用地球物理学科1988年为教育部首批确定的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再次被评选为国家重点学科点并于2007年顺利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固体地球物理学学科为吉林省重点学科。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在现有84名教师中教授29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博士导师20人,教师中78%具有博士学位,60%以上具有国外留学经历。
学院拥有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应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理论实验室、应用地球物理实验教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建)、地球信息探测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建)。经过各期“211”工程建设和“985”平台的支持,学院的实验条件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学院各学科专业共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225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60余项。目前学院正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973基础研究、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大调查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数十项,近5年年平均科研经费12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784篇,其中SCI及EI检索20篇。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和多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一直是学院的中心建设任务。其中,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该专业的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团队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应用地球物理课程建设成果曾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应用地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钻井地球物理勘探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
学院成立以来,以地球物理系为主的学院各专业(学科)先后共培养各类专业人才11000余人,其中本科生8000人,专科生1000余人,近200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其中包括10余名外国留学生。各层次毕业生由于基础理论扎实和实践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其中很多人在各工作岗位上成为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知名学者和各级领导人员。地球物理系本科毕业生中有三人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成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学院一直贯彻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应用、带动开发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通过在学科各领域纵向深入,以科研横向联合方式,实现学科间交叉渗透,建立有利于创新、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学科建设网格模式。努力使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成为继续向国家输送高素质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摇篮,成为地球探测科技产学研区域中心,承担国家基础科学与新技术开发研究,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1997年,原为长春科技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院,由当时的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1952)、地球化学系(1995)和遥感地质教研室(1978)共同组建,测绘工程系(1996)于1999年并入学院,2001年底学院更名为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目前下设4个教学系:地球物理系、地球化学系、测绘工程系、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系;3个院管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地学信息系统研究所;2008年起,学院代管吉林大学综合矿产信息预测研究所。
学院目前设有勘查技术与工程(含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两个方向)、地球物理学、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4个本科生专业;设有2个本硕连读实验班,其中,以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基础开办了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以地球物理学和应用地球物理方向的理工交叉融合特点开办了吉林大学李四光地球物理实验班。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面,设有7个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核技术与应用;在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及在职人员专业学位教育方面设有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2个工程硕士点。博士生专业则有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和地学信息工程。学院目前拥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地球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学院在校生中本科生781,硕士研究生180人,博士研究生87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5人。
学院拥有地球物理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和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07);拥有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以及核技术与应用7个二级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于1998年国家学科整合后成立,包括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数学地质、遥感地质等4个原独立学科专业,其中,应用地球物理学科1988年为教育部首批确定的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再次被评选为国家重点学科点并于2007年顺利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固体地球物理学学科为吉林省重点学科。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在现有84名教师中教授29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博士导师20人,教师中78%具有博士学位,60%以上具有国外留学经历。
学院拥有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应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理论实验室、应用地球物理实验教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建)、地球信息探测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建)。经过各期“211”工程建设和“985”平台的支持,学院的实验条件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学院各学科专业共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225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60余项。目前学院正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973基础研究、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大调查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数十项,近5年年平均科研经费12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784篇,其中SCI及EI检索20篇。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和多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一直是学院的中心建设任务。其中,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该专业的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团队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应用地球物理课程建设成果曾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应用地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钻井地球物理勘探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
学院成立以来,以地球物理系为主的学院各专业(学科)先后共培养各类专业人才11000余人,其中本科生8000人,专科生1000余人,近200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其中包括10余名外国留学生。各层次毕业生由于基础理论扎实和实践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其中很多人在各工作岗位上成为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知名学者和各级领导人员。地球物理系本科毕业生中有三人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成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学院一直贯彻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应用、带动开发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通过在学科各领域纵向深入,以科研横向联合方式,实现学科间交叉渗透,建立有利于创新、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学科建设网格模式。努力使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成为继续向国家输送高素质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摇篮,成为地球探测科技产学研区域中心,承担国家基础科学与新技术开发研究,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www.kaoyantv.com/yanjiushengyuan/diqiutance/12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