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院 > 正文内容

古人奇葩科举考试(古人科举考试低)

2023-04-26 15:23:27研究生院

古人科举考试低

那时相当相当难。

据史料推断,中国历史上进士的平均年龄是35岁。一个学子从七八岁就开始入学府读书,到35岁才能考中进士,可见中国历史上考中进士的概率有多难。其次就是进士的录取比例低。在中国的科举考试历史中,平均一年只有30来个读书人考中进士。古代进入仕途的路径较少,一般学子除了考上举人和进士,其它很难有途径进入朝廷为官,所以读书人都以考中进士为荣,所有人的目标几乎一致。参加科举的人比较多,录取比例低,可见科举之路的难度有多高。这个难度堪比彩票中千万大奖。

古代科举考试低

不能单纯说录取率低,史载,明朝录取额相对稳定,但应试者数量不断增加,自然导致录取率逐年下降,这是科举制度竞争加剧的趋势。

明代科举体系空前完善,自下而上,科考、乡试、会试、殿试、庶吉士考试均日臻成熟,社会稳定而且人口增长迅速,除殿试不行废黜,其他几级考试,都是淘汰制,而且根据各省生员、儒生规模大小综合考量,从根本上说,专制官僚体系下官本位的必然结果。

在这种社会体制内,当官是士人唯一的出头之路,尤其是寒门学子,走科举之路进而成为官吏,也是出人头地的必由之路。

国家开科取士选拔任用人才,但官位只有那么多,会试录取不能脱离官缺规模而任性增长,

古人科举考试有多难

第一场就是县试,县试由当地县官主持,通过县试才能获得府试资格。再通过府试之后,要去参加乡试,乡试在省城举行,由皇帝亲派考官,考中的人称为“举人”。

之后要去京城参加会试,会试每三年举办一次,考试由礼部亲自主持,每次录取三百人,叫做“贡士”。

最后一步要参加的就是殿试了,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最后通过考试的人统称为“进士”。

进士中的前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出路就比较优越了,他们可以直接进翰林院,分别被授予正六品,正七品的官职,甚至是可以有机会进入中央政府任职。

其他的进士们就没这么走运了,他们要再次进行一次朝考,主要是为了考取庶吉士。

考中之后,进入庶常馆学习,学满三年之后,再进行一次考试,考过之后才能再分配官职。

古人科举考试考什么

1、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2、主要科目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古代科举考试的利弊

科举制打破士族对政治垄断,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选拨人才。单纯依靠考试成绩作为人才、选官的依据,考试成绩和能力不一定统一,重文轻武、轻科技,四书五经为内容,八股文死板形式,弊端更大。

古时科举考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科举最后级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隋场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土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武举制度。宋代大部分时间的科举内容与唐代分别不大。元代的科举不再分科,专以进土科取土,并指定教材,模式变得死板。明、清时,贡土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土及第,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1901年清政府废武举制,1905年停止科举。到此,近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自隋唐至清末,大约考取进士162450人,武进士2万余人,状元近千人。其中,明清两代先后举行进士考试201科,取中进士51624人。

  据有关学者统计,隋唐五代共录进士6000多人,宋约50000多人,辽、西夏、金约3000多人,元朝共录取进士1139人,明朝约24595人,清朝约录26849人。

“古人奇葩科举考试(古人科举考试低)” 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