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他的脱发(杜甫逃亡)
杜甫与他的脱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南歌子·倭堕低梳髻》唐 温庭筠
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3.佚名
鬓似乌云发委发,手如尖笋肉凝脂。分明豆蔻尚含香,凝似夭桃初发蕊。
4.《月夜》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逃亡
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爆发了,此时杜甫正在蒲城家中省亲。半年后叛军攻陷潼关,逼近长安,杜甫为了避难搬家到富县羌村。不久他听说太子在灵武即位了,便只身前往灵武投奔。
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虏,押回长安和王维关在一起。后来杜甫趁乱逃出长安,千辛万苦找到了太子,谋了一份差事左拾遗。
此后唐军收复长安、洛阳,杜甫借机回巩县老家探了一次亲,从此直到去世他就再也没有回过巩县了。从巩县探亲回华州路上,他一口气写下了“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千古名篇。
回到华州不久,杜甫几经辗转来到了四川成都,在城南的草堂里安顿下来,他在草堂里住了五六年,由于节度使严武的关照,使得这一时期成为杜甫一生中最安逸的时光,潜心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
严武去世后,杜甫失去了依靠,不得不离开成都,顺江东下经三峡出川,在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三年,思乡心切的他再次放弃夔州的生活,乘船沿江东下到了岳阳。
杜甫本打算由岳阳北上返回中原家乡,可迫于囊中羞涩,穷困潦倒,无力北上,无奈只得由岳阳南下经湘江前往郴州投奔舅父。
杜甫投靠
大多数人都没想到,安史之乱的爆发,会成为盛世的终点。对这场动乱的判断,杜甫并不旁人更高明。当安禄山起兵的消息传来时,杜甫正在从长安前往奉先探亲的路上。对于这次变动,杜甫认为,那是盛世中的灾难。但是,凭借官兵的善战,这些胡兵会被很快镇压下去。
对于在战乱中要投身战场的百姓,杜甫感到了怜悯。不过,也正是这种怜悯,可以感受到,杜甫觉得战争依然离自己很远。他刚刚升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不久,前途大有所为。
在叛乱开始的大半年里,杜甫一直待在奉先。乱世哪有太平日。安禄山进逼潼关后,杜甫带着家人从奉先逃往天水,准备避难。仅过一月,京师陷落,唐玄宗仓皇西逃。安禄山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就是要最快的速度,攻破唐帝国的核心中枢,促使唐王朝的覆灭。
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 闷
没有。根据史料记载,成年之后的杜甫到长安做了朝中的左拾遗,后被贬华州,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以排忧遣闷。
公元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期间路过新安,潼关,石壕等地。
第二年,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最终,病死在衡阳市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因此,根据生平来看,他没有来过柳州。
杜甫付出
东山再起。意思是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成语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例句:1.睽违政坛多年后,他东山再起,高票当选立委。
2.反动派亡我之心不死,妄图东山再起。
3.今天这样安排,就是为了等待时机,以便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