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考研资讯 > 正文内容

雅文化的哲学基础(雅典学院哲学)

2023-02-08 19:55:06考研资讯1

雅文化的哲学基础

什么是雅文化?什么是俗文化?

什么是雅文化?什么是俗文化?在一些人的潜意识中,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以静为雅,以动为俗;以庄为雅,以谐为俗;以虚为雅,以实为俗。

我以为在这种观念中存在着一种简单化的倾向,即以少数人的口味为准,把自己所欣赏的文化风格当做了惟一的标准,它忽视了大众世俗生活的文化权利。在我看来,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的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对于雅文化、俗文化和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我以为要有具体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并不是谁家固定不变的专利。不要忘记,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为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此外,如《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京剧、越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应该说,不论大众的还是精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俗”和“雅”。都有自己从低向高、从浅入深、从粗到精的发展提高问题。

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

“雅”或“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精英或大众)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

怎样看待“文化重心下移”?

当前,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而精英文化却在市场上受到某种程度的冷落。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我以为,对此应有冷静清晰的思考。

“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须,因此决不是什么坏事。每一个不把自己同大众对立起来的人,都不应该视之为“危机”和“失落”,而应视之为一种“归位”和生机。因为多年来,为民众所乐于和便于参与的文化形式并不丰富,相反是太贫乏了。至于雅文化的“失落”,则应该从其他方面找原因。比如:我们的雅文化发展机制本身如何?它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是否担起了应有的责任?是否表现出了应有的活力和水平?等等。而这里思考的前提,应该是澄清这样一些基本观念:俗文化和雅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究竟是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还是互相排斥、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作出新的理论定位。

重新定位文化的生产与消费

我主张用马克思关于人类“三大生产”的理论来指导,以文化上的“生产与消费”的理念和思路,而不是以主体分裂和价值对立的观念,来把握所谓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才能走出传统观念的误区。

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文化活动也和物质生产生活一样,有生产和消费两大基本环节:一个是社会文化文明成果的创造生产过程,一个是社会已有文化文明成果的消费过程。这两个方面有统一的本质:它们归根到底是人自身的再生产、再创造活动。一切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可以定位于这两个方面:它们或者满足人和社会进行文化生产的需要,或者满足人和社会文化生活消费的需要。前者意味着不断为社会的文化生产、创造和更新注入活力,后者意味着直接成为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对象资源,使人们享受文化和文明的成果。与此相应,我们可以将各种文化现象,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在内,区分为“消费型”和“生产型”两种。

因此,我们可以将所谓雅文化与俗文化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成文化上的“生产”与“消费”的基本关系。它的意义在于:对于我们这个社会和我们这个时代来说,“精英”与“大众”的主体分层并不意味着,也决不应该理解为是人与人之间在文化占有上的分裂和对立,而应该合理地理解为,是同一文化体系自身结构和运转中的分工与合作;同样,“雅”和“俗”的文化定位,也可以看成是文化结构的不同层次、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文化成果的不同水平,而不是彼此根本排斥的对立形态。

生产与消费互动防止“文化沙漠化”

纠正俗文化和雅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简单对立的观念,确立文化生产与消费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新理念,是在日益走向市场化的条件下防止“文化沙漠化”的关键所在。

所谓文化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是指:一方面,让文化消费的需要,特别是它的发展需要,尽可能成为文化生产的需要和动力,以促进文化生产的发展更新,并保持与大众消费更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让文化创新生产的成果,尽可能快地转化为消费的需要和动力,以帮助大众文化不断地上升到新的境界。

文化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双向趋近,达到互相支持、互相促进、互相转化,是一个社会文化体系有良好机制的标志,也是一个社会文化优越状态的整体表现。它呈现出的是一片文化繁荣、充满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犹如一片“生命的绿洲”;与之相反,如果一个社会的文化体系中,发生了文化生产与消费、“雅”与“俗”之间的分离和对立,那么不要多久,这个社会就将呈现出一派“文化沙漠化”的景象。

“文化沙漠化”的直接根源和核心标志,是文化创造力的衰竭和文化生产的低俗化。文化是与人的生存发展相联系的,只要人们仍在生活,就不可能没有文化。问题的关键在于有什么样的文化———没有文化生产的发展,就意味着没有雅文化的创新,没有雅文化的创新,就没有俗文化的提高,于是整个社会在文化上就停滞、就老化、就“沙漠化”了。

总之,没有文化生产只有文化消费的社会,就会成为可怕的“文化沙漠”。要想保持文化,特别是文化生产的良性状态,避免发生“文化沙漠化”的后果,就需要全面地、均衡地理解和掌握文化上的多种辩证关系,包括文化上的一元与多元、统一性与多样性、生产与消费、文化生产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机制、精英与大众、雅文化与俗文化、文化自身的创新发展与满足社会需要、群众文化生活中的普及与提高等等之间的关系。

这里,处理好文化体系自身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具有总体性的基础地位———不仅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落实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实现大众消费型(含次生产和再生产型)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要调动整个社会资源,着眼于高层次先进文化的发展,实现生产型(原创型、创新型、提高型)文化体制的健全完善。我们的目的在于造就新的“文化生产与消费积极互动”、“雅文化引导俗文化不断上升”的良性机制。

相关链接

消费型文化,是指直接进入文化消费领域、满足人们日常文化需要的产品和活动,也包括为了直接消费而进行必要的再生产(复制)和辅助性创造活动。它们总体上处于文化消费的水平,是重复性的,并不改变现有的文化层次。

生产型文化,首先是指各种原创或首创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其次还包括满足文化生产需要,即对文化创新起推动作用的其他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它们是以超越现有水平的新探索和新成果为主,以“新而又新、精益求精”的要求提升人的需要和能力,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现象。“生产型文化”的第一成果总是“新”的、“深”的、“一次性(不重复)”的。

雅典学院哲学

雅典大学现有5个学院22个系,还有7个独立的系科。由院长负责全院的工作,下设系主任及专业主任。每个学院设有学院代表大会、院长理事会、院长。系管理机构有代表大会、管理理事会、系主任。专业的管理机构则是代表大会、专业主任。各 院系隶属关系如下:

神学院:神学系、牧师神学系。

法律、经济、政治学院:法律系、经济学系、政治公共管理系。

卫生学院:医学系(附设大学医院)、牙科学系、药学系、护理学系。

艺术学院:希腊语言文学系、历史与考古学系、哲学、教育与心理学系、英国语言文学系、法国语言文学系、外国文化系。

独立的系有:体育与体育教育系、小学教育系、学前教育系、家政系、戏剧研究系、大众传播系、音乐系。

有些系开设研究生课程,可授予博士学位。

雅的哲学是什么

禅味一茶其实就是道悟人生。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是一种境界。“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其实,一杯茶不仅能品人生沉浮;更能打造人性的平常心。

文化哲学的概念

哲学在文化中不存在高低之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哲学本身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文化的核心,没有哲学的理论基础做依据,那么就没有文化的大发展。所以说,哲学是文化的总结。有什么样的哲学就有什么样的文化,一种文化总是产生于一种哲学学术当中,在不断的探究和摸索中得出了结果或者说是结晶。

哲学是对一种文化的总结、继承和发展。

雅字的哲学是什么

对茶的美喻。元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红炉石鼎烹团月,一碗和香吸碧霞。”碧霞与云华一样,像天上才有的东西,令人无限向往!

不夜侯

“不夜侯”也是茶的雅号,是古人对茶的拟人的戏称。西晋文人张华《博物志》就说:“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称不夜侯,美其功也”。意思是茶可提神,饮后夜不能睡,所以称“不夜侯”。

余甘氏

余甘氏,是古人对茶的另一种拟人戏称。茶水饮之甘甜可口,喝完更是唇齿留香,余味缠绵,故得此称。

“余甘氏”的典故出自宋·李郛的《纬文琐语》:“世称橄榄为馀甘子,亦称茶为馀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馀甘氏,免含混故也。”余甘氏之名,使人听来也是回味无穷。

苦口师

苦口师,是对茶的拟人戏称。浓茶苦口,故称苦口师。泡一杯浓茶,轻轻啜一口,微微苦涩盈满口,而细啜便觉苦尽甘来。

“苦口师”这一比喻用的甚妙,茶如人生之师,从中喝出哲理、品出道来,亦是件不简单的事。

仙芽

仙芽,对茶的美称。清胡怀琛《春日寄家兄闽中》:“海扇占春信,仙芽问五夷。”仙家才有的嫩芽饮品,听着就想尝尝鲜!

玉爪

对茶的美称。因茶泡开如鸟爪,故称玉爪。

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

此外还有类似凤爪之类的比喻,如欧阳修称赞双井茶,有“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鸟嘴

对茶的喻称。因茶叶状似鸟嘴,故称鸟嘴。唐郑谷《峡中尝茶》:“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

鸡苏佛

对茶的喻称。鸡苏原为一种植物,其叶淡香,以此喻茶为“鸡苏佛”。

茶枪

对茶的喻称。茶未展开时似枪,故称茶枪。

茶旗

对茶的喻称。与上面的“茶枪”相对,是茶叶冲泡后的样子。

茶叶泡开后茶的嫩叶展开如一面面小旗,故称茶旗。这一比喻,听起来使人精神抖擞,意气风发!

荈本

荈本,指粗茶,粗茶并不是指粗劣的茶,指的是比较成熟的茶叶,因为采摘时间晚,所以又被称为老茶,即茶的老叶,后来粗茶泛指茶。

俗话说,美酒不如粗茶数盏,粗茶包含的微量元素、维生素和多糖类充实、饱满,喝起来也是美的。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www.kaoyantv.com/kaoyannews/1232185591.html